除了顯老,女生為何不願過「婦女節」?
騰訊文化 李大白
昨天發生了一件奇葩事:「三七女生節」和「三八婦女節」吵起來了。當各大高校的男生絞盡腦汁,掛起極盡諂媚的「女生節」橫幅之時,新京報書評周刊發布女權主義者李思磐的文章——《女生節取代婦女節?糖衣炮彈正在轟炸女性權利》,在他看來,「女生節」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試圖在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女性中,取代婦女節的節日。」
幾個橫幅並不足以激怒女權主義者,不久前,《奇葩說》一辯手范湉湉在微博上發起了#女生節取代婦女節#的話題,瞬間一呼百應;而京東、聚美優品等電商又適時推出「女神節」大促,才引出了「女生節」取代「婦女節」是「消費主義」取代「女權主義」的嚴肅話題,微博上迅速就出現了「反三七過三八」聯盟。
「三八國際婦女節」的由來眾所周知,小編在此不多贅述,而關於「女生節」歷史卻鮮為人知。據李思磐的考證,女生節來源於1986年3月7日,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經濟學院女生節聯歡晚會在山東大學東校區科學會堂舉行。據說,「追溯女生節的來源,是由於高校女生不願意稱自己為婦女,但是又不想放棄女性節日的特權。」可見,「三七節」從源頭開始就是來自女性對「三八節」深深的反動,那麼,「三八婦女節」是如何從一個擁有婦女解放偉大意義的運動而徹底被污名化的呢?原本相安無事的「婦女節」和「女生節」為何在今年變得要你死我活了呢?
一、闢謠:港台劇「三八」的來源不是三八婦女節
「死三八」來源於「三八節」嗎?反正小編是看著港片、台劇長大的,別告訴我你聽到電視機上大罵「三八」、「八婆」的時候沒想過這個問題。
幼年的小編實在不敢相信這句罵人的話真的來自聖潔高尚的三八婦女節,不該在腦海中建立這個罪惡的聯繫,有一次終於鼓起勇氣問從工廠拿回婦女節禮物(洗髮水等)的母上,呵呵,結果你們知道的。
但在網上一搜「為什麼港台劇中壞女人都被稱為『死三八』」,結果讓小編驚呆,還真有人認為「死三八」的說法來自於婦女節:
其實,「三八」被污名化,港台劇的廣泛傳播是主因。台灣、福建、廣東、香港一帶有一句俗語「三八」,有考證說「三八」一開始是稱呼八國聯軍侵華時期的外國人——「廣廈福寧上」五大通商口岸只允許外國人在每月8號、18號、28號進城,其他時間必須待在城外特定區域居住及限定與中國特定商賈進行交易,因此本地人一見外國鬼子就說「三八鬼子又來了」,於是一直流傳下來,縮為「三八」。在台語中,「三八」並不僅僅指女人,行為不端,語言粗魯、不遵禮儀的人都會被說「好三八」,「三八」在說女人的時候是一個名詞,在說一種男女皆有的狀態時又變成了一個形容詞。
而在大陸人眼中被視為與「三八」同義的「八婆」,是粵語用來形容好管閑事女子的俗語,來源於中國古代小說中的「三姑六婆」形象。三姑指三種宗教的出家女性: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指的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另一種「八婆」的說法是古代底層婦女從事的八種職業,是媒人婆、接生婆、挽面婆、舂米婆、洗衫婆、擔擔婆、食奶婆、姑仔婆(巫婆)的統稱。這些古代的「職業婦女」並不像如今的職場麗人那樣風光,她們在小說話本中的形象都是愛搬弄是非的「長舌婦」或皮條客,想見《水滸傳》中撮合西門慶潘金蓮、葯殺武大郎的王婆。
電視劇《水滸傳》中的王婆(李明啟飾)
改革開放後,隨著港台影視劇(尤其是周星馳電影)在大陸的走紅,「三八」、「八婆」便由粵語區和閩語區的「省罵」變成了大江南北的「國罵」,成為多少八零後女生的童年陰影!
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中被罵「死三八」的老鴇(苑瓊丹飾)
「三八」就這樣成了全民罵女人的詞,正好跟三八國際婦女節湊上去,此雷同純屬巧合,卻從此讓「三八婦女節」在國內徹底被污名化,旨在宣示女權主義,爭取被尊重權的婦女節在中國落得如此污名,不得不說是歷史、語言和大眾傳媒共同促成的無心玩笑。
二、「婦女」的污名化:順從、放蕩與去性別化
而「三八婦女節」的另一個關鍵詞——婦女如今也成了貶義詞。
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婦,服也....主服事人者也。大戴禮本命曰: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教而長其義理者也。故謂之婦人,伏於人也。」《禮記·曲禮下》中則直接出現了「婦女」二字:「居喪不言樂,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婦女。」雖然「婦女」之名出於正統觀念,指女性洒掃應對皆中其節,但總都是男權語境下的被動客體,無論如何都跟女權運動掛不上鉤。
然而,「婦女」在明清小說中被更強烈地污名化了,還記得賈寶玉怎麼說的嗎?
「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出了嫁,不知怎麼就變出許多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了;再老了,更變得不是珠子,竟是魚眼睛了。分明是一個人,怎麼變出三樣來?」
在古代小說中,類似於「婦女」的表達是「婦人」,不過從古代小說來看,這也不是什麼好詞兒(潘金蓮):
那婦人也有三杯酒落肚,鬨動春心,那裡按捺得住,只管把閑話來說。武松也知了八九分,自家只把頭來低了,卻不來兜攬她。
在 「三八婦女節」作為西方舶來品(women"s day或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引進之後,Women被翻譯成了「婦女」,重新獲得了如《禮記》等文獻中的莊嚴感,在當代的境遇得到很大改善。但實在不由得讓人聯想到婦女解放運動中與男人一同勞動、膀大腰圓的女性形象,有著強烈的社會運動的符號意義,跟女性有關的國家機構、團體也都以「婦女」冠名(如「中國婦聯」等),跟著想到的人物也往往是寫《三八節有感》的當代革命女作家丁玲或者是供職於國家機關的女性「國臉」,沒人會把文藝女青年蕭紅稱作「婦女」。如今的「婦女」喪失了明清小說中的情色意味,然而也同時意味著去性別化,「婦女」一詞強調的是「力」而非「美」,這確實是一個缺乏女性魅力的辭彙。
油畫《夯歌》,此類女性形象給幼年的小編留下深深的心理陰影
三、無意義的過度解讀:莫讓美好情感被政治歷史裹挾
在一般人的認知中,「女生」指的是沒結婚、或放寬來講還未生子的女性,而「婦女」指的是已婚生子的女性,要讓還在大學讀書的「女生」過「婦女節」,被抵制是人之常情。更何況如今的「新女性」們都一生自帶少女心,范湉湉的觀點雖然極端偏激,但有一句話確實說出了廣大女性同胞的心聲:
小編剛畢業不久,還記得當年系裡男生們在為給女生一個surprise,輾轉反側的想段子、想禮物,這幫少年絕對是一片真心,無涉於性、無涉於讓渡政治權利的暗黑目的,他們只是希望讓同窗的女生們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尊重和真心。小編見證了2012年清華和北大的那場「橫幅大戰」,還記得當時走在校園的大路上時看到這些掏空心思、情真意切的「告白」時驚喜、感動的心情,還記得清華男票班上只有一個女生,大家湊錢給「班花」買iphone時的羨慕與落寞(小編是文科生)。早晚有一天,當女孩們自己都不會再承認自己是「女生」,這時她們會坦然接受年華的老去,接受「三八婦女節」,但在如花的年紀中的美好和感動將成為此生最珍貴的回憶。當男孩們在世事的蹉跎中變得成熟世故,也許在某年的3月7日,他們也會想起青年時代的懵懂與悸動,當記起那段與哥們搜腸刮肚寫出的逗比句子時,也許原本過不動的生活,又能繼續了。
結語:
不管女權主義者如何毀謗女生節,唱紅婦女節,但在姑娘們的心裡,誰不願永葆青春年華?關於「三八婦女節」的一切污名化,無關社會歷史,只是一個無奈的巧合,讓本來嚴肅的女權主義運動蒙上了黑色幽默。男女平等和政治權力當然是女權主義者們不能放棄的陣地,但是請不要讓政治和運動無限上綱上線,過度入侵日常生活。純潔、青澀的少男少女有相互表達尊重的情感空間,而不是讓這種美好在政治歷史的裹挾之下變得索然無味、面目全非。
稿件來自騰訊大家
推薦閱讀:
※三八婦女節,已經成了歧視女性的節日
※阿根廷婦女示威爭取墮胎權
※2011年三八婦女節祝福簡訊,三八節來問候
※三八婦女節是法定假日嗎?
※三八婦女節紅到美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