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明:太極拳系列講座之三

龐明:太極拳系列講座之三(2009-12-08 10:43:40)

標籤:文化 分類:太極拳

  剛才聽劉部長講,大家練坐功裡面有感覺了,但還不覺得難受。不難受就把勁加大點,會陰使勁往上收縮,股四頭肌使勁綳勁,但上身不許綳勁。呼吸長一點,吸氣時使勁收縮,加強會陰和大腿根的力量,這本身也是一個煉精化氣的過程。當你練完之後,手使勁往上撐一撐,這麼一撐氣就跟著上去,把精氣升起來。打開命門內竅是內在的氣化的基礎。如果你有時間,又不困,就多坐會兒。禮拜六沒事的話,你坐它一晚上,把功耗一耗。

  今天先講幾點往高層次練拳的基本要求。再講點太極拳的具體練法。

  這本《少林拳術秘訣》裡面寫的是少林拳的內容,但是對練其它的拳來說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往高層次練拳有它的共同性。書中內容是誰講的,是不是這麼回事情,我們可以不管它,但是這幾點精神是有意義的。如果同學們想真正練好功夫,我想有必要給大家介紹一下往高層次練拳的幾個共同點。

  「(一)欲學技擊先學不動心」。技擊本身是要對敵的,還得先學不動心,養生就更需要不動心。孟子講:四十不動心。孔夫子講:四十而不惑。心不再慌惑,不再隨便地動。不動心就練的意志力,有見地。自己認準了,就堅持幹下去,不受外界的干擾。這就是要把決心和恆心結合到一起。

  「人之一身,其主宰全在乎一心。心者,君也;手足者,臣民也。君有乾綱獨斷之明,而後臣民效指揮如意之勢。即儒家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者也。」我們前面講的「天君泰然,百體聽令」、「意氣君來骨肉臣」也是這個意思。心為君,它來指揮、調動全身。太極拳、少林拳都是這麼做。有的講內家拳、外家拳,實際上中國的拳術、氣功、修鍊中真正的好東西,其精神都是一致的。

  「夫技擊之練習,無事之時,本極從容」,學習技擊,沒事的時候挺從容。「倉促應變,則氣息上浮,手忙腳亂。」一碰上事,如倉促之間對敵,就亂了,神定不住了。「如是則雖平日技擊工深,終覺不能收效果於俄頃。此技擊所以歸功於不動心,能到此地步,技擊始有超神入化之境。否則終屬野狐禪,縱能具有好身手,究非正眼法藏也。」你自己心不動,能沉下心來,任何時候都不能忙,這本身練的是意志力。而這個意志不光是定下心來就夠了,還得在應付周圍環境時能夠保持自然,不急不躁,能夠沉得住氣(把氣沉到丹田裡邊)。

  有很多人不是功夫輸給人家了,而是意志上輸給人家了。我記得以前講過,說王薌齋有一次與一個很有名的摔跤大力士比武,正要比,一個小蟲子鑽到他耳朵里了,他一邊掏耳朵一邊招呼對方上手。這人一看:這時候他還有心思掏耳朵,這麼自然,別比了,從精神上就輸了。他這算不算不動心?當然從更高層次來講,應該是耳朵癢,我不感覺它。可他首先敢掏耳朵,沒拿對敵當回事情,一是藝高人膽大,第二就是他覺得無所謂,我能應付你。有的時候還沒交手,目光就勝了。一般眼睛的光是不往外發的,但有好多練武功的人神藏不住,眼光非常利,直冒光。對敵的時候,目光發出來,非常嚴厲,對方不敢看你的眼睛,一對眼,他就敗了。拿目光取勝就是意志的問題,需要練不動心。

  練武術的不動心和練氣功的入靜還不完全一樣。精神集中,看東西集中,幹事情集中,練拳集中,但這個集中和不動心還不能劃等號。過去講,迅雷不驚,山崩不亂。小乾隆六歲的時候,康熙問他:「弘曆,你學習怎麼樣?」「不錯。」康熙問他荷與蓮怎麼區別,給他講《爾雅》。之後又問他武功練得怎麼樣,弘曆自己不敢說了。康熙說,好,現在我和你比一比。就把槍拿過來,讓弘曆打靶子。弘曆正趴著瞄準時候,康熙「啪」地放了一槍。沒告訴他放這一槍,以為他會猛一哆嗦。可弘曆只是回頭看了看康熙,看怎麼回事。這就說明,這麼小的孩子心能定住,處理事情非常妥當。當時一害怕,不妥當;一緊張,也不妥當;走火了,更不行。這都需要鍛煉。有了這個不動心,你才能夠處理得當。這就要快速思索、分析,而這一切都得從不動心來。來了事情之後,到腦子裡邊轉一圈再走,不是馬上反應出去,這樣才能夠把心定住。心定不住,那就練不出功夫。

  「(二) 欲學技擊先學數息」 。大家都知道,數息也是練精神集中。練吐納能把呼吸練得深細勻長,最後能夠氣沉丹田,使生命活動和氣的出入結合起來。我們現在要松腰,練調息,氣歸命門打開命門內竅,這樣既集中精神,又把神往裡面斂。我們平時之所以神不能定,容易受驚,就是因為神不能守身(不能把自己身體守住)。神跑到外面去了,裡面沒有看家的,就容易虛驚。神和氣(性和命)結合到一起,就不容易跑。調息的目的是通過數呼吸、調整呼吸使精神活動和氣的活動結合到一起,使精神的內力(內聚力)增強,這樣氣在身體裡邊就穩固了,神就容易定了。

  「此本道家休養之術,而佛門初步時,亦呼吸如抽,如是則其頭腦昏瞶,不惟耳目失觀聽之能,而手足亦必無所措。溯其受病之由,實因氣息粗率所致,故技擊專家,必須使氣貫丹田,雖騰躍跳縱,猶能平其心氣,而後可以臨危應變,操必勝之機。可見氣息一功,致關重要,不可以尋常視之也。數息之功,即不動心之道。蓋心與氣本屬一體,古語所謂氣靜則神恬,神恬則氣足。技擊臻此境界,而後可稱上乘,可稱絕技。否則仍不過野道旁門,終難入於名家巨子之林也。至數息之法,又名調息,道家又稱聽息。蓋以氣息由於呼吸,呼吸由於肺部,而鼻為出入之門。凡技擊學步之始,先須使氣脈沉靜,直達氣海(又名為丹田,即小腹下部是也)。而用力之法,先宜講身體站立,足之前後跟踏地,挺腰開胸,兩手插腰,聽氣之出入,拋卻萬念,默記其度數,或由一數至五,或由一數至十,不可記數太多,以免心神之昏亂。此數息之法也。」你看他們少林功裡面還把一個數息的方法作為秘傳呢。過去這些東西都不公開講,而現在在氣功裡面數息是很普通的東西。雖然如此,但這卻是實實在在的功夫。每數一個數,腦子裡很清明,心裡非常清楚,數字很明確,你這樣數息能夠數多少?你數一二個鐘頭,看看有多少次跑神了?不是光知道方法就行了,得反覆練才能出功夫。

  「至聽息則其功較數息為深。每於朝夕演習時,從容運使,不可著力。出一掌也,當平肩至腰,若氣自肩腋而來,直貫於掌沿五指之尖。」調息時,一出掌,氣要從丹田出來,從腋窩、臂出去,一直到掌。原來太極功里有單練呼吸的方法。我上次講「曲伸開合聽自由」時講過雙推掌,練雙推掌姿勢熟練之後,就需要結合呼吸來推。呼時往外推,吸時往回收,動作要慢一點。現在練拳術的說,練拳術的呼吸不能與練氣功的呼吸等同,氣功要求呼吸深細勻長,練拳術不能那樣。其實這個講法並不對。打基礎的時候,呼吸就得深細勻長。一開始每個動作都非常慢,把呼吸跟它結合到一起,呼吸深細勻長,內氣連綿不斷,將來你再用快的呼吸法,短吸短呼,這樣練起來氣更好連。如果你前面沒有那樣去練呼吸,就只能停留在武術的呼吸階段,往武功上走都比較難,往武道走就絕對不可能。

  「靜心聽之」,心裡很安靜,體會裡面氣是怎麼走的。太極拳講柔勁,別的拳講暗勁、化勁。胳膊一出,往前一走,要體會從裡邊抽回來。太極拳的抽絲勁是從裡邊抽,不是從外邊抽。形意拳講三勁,郭雲深講從裡邊體會這個東西。勁是從形體裡邊走的,從裡邊擰著出去,再從裡邊抽回來。如果結合呼吸這樣去體會,感受就會更明顯。「臂彎指掌間,似有膨脹伸張之意。此外運腰挺足,亦復如是。」方才胳膊這麼動,其實腰也好,足也好,都要結合呼吸(數息、聽息)來體會裡邊氣的變化。

  「坐立行動,總以氣息沉靜為主。久之習養功深,無論如何跳躍,氣亦不為之喘促。此技擊家所謂下實則上輕,即練氣不浮之功效也。但有一事須注意者,氣以順為要,而不可過於逆制。」練呼吸的時候要輕鬆自然,不要硬憋。智能功都講過調息的注意事項。這些具體問題就不多講。

  「(三)欲學技擊必須破生死關頭」。破生死關實際是關於人生觀的問題。死就死,無所謂,不貪生怕死。過去修道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死,現在要死了,我得快點修鍊。不是怕死,而是生死一如。如果你把生死看得很自然,擔驚害怕的情況就沒了。連死都不怕,還怕困難,還怕外界的折磨?有這個生死的壓力,環境一惡劣,心裡就害怕。真的要死了,心裡還比較坦然,那個力量就不一般了。為什麼?人要死的時候,最後這個念頭有很大的力量。過去在農村,老人本來病很嚴重,都倒氣了,為了等一個人,這一口氣還能活幾天。什麼道理?他就一個念頭,「我兒子要來了,等著見個面」,沒別的念頭,精力集中了,生命力就展現出它的特殊性。尤其是在臨死的時候,這個念頭可了不得。有的人臨死一念留下的信息,敏感的人還可以感覺到。「我要死了,我快點練功」,你說要死,不是怕死,而是拿它作為督促你前進的動力。過去講,莫到老來方修道,孤墳多是少年人。我年輕時玻璃板下壓著「死」,床邊貼著死,老頭說:「小龐你怎麼凈想死?」我說:「也許一出門就被車撞死。誰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死。」「你怎麼說這麼不吉利的話!」「你說也是這麼回事,不說也是這麼回事,你怕死你就不死了?」 小孩和年輕人喜歡過年,覺得過年熱鬧,老年人卻怕過年。有句話:年難過,難過年,年年難過年年過。年青人過年挺美,老年人過年又少了一年。所以練功的人想到死,那不是怕死,那是拿死來督促自己快點練功。時間不多,不抓緊時間練功還行?我這麼難受,我要死了怎麼辦,死了還難不難受?你不怕死了,腦子裡有過這個鍛煉了,那就好說了。

  他是從禪宗的角度來講生死觀的。「夫生死一關,為眾生之大關鍵,亦即佛氏之度世證果無上法門也。」破生死關是佛家度人無上法門,不要怕死。「又豈僅區區技擊一術,所當視為先務乎?」並不是只有技擊是把它做為先務的。「今將為子作片義之喝棒」,為你從練技擊這個狹隘的方面講生死。「揭出斯旨萬不可以玩弄光景之言視之以重吾之罪。」 你千萬別把我給你說的這些道理當作兒戲而不重視它,不然我就白講了。老師傳了道,你不聽,老師就有罪(沒有重道之罪。)

  「蓋技擊之為道,雖屬衛身強體之術,而終含有幾分克敵制強之意,質而言之,即所謂之曰殺人之術,亦無不可,如是則生死之一念,愈不可不先破也。」搞技擊就要對敵,對敵就有勝敗,敗則非死即傷。

  「昔有壯士某,為河北之技擊大家,凡燕、秦、楚、越諸地,無不知其名者,以其操術之神,實有過人之處。據其自言,亦謂自束髮時,即施力於此,性命以之者垂三十餘年」,已經練了三十多年了。「平常自以為舉世無有能敵之者。後以強橫逞力太過,被擊於蘭州之一遊方僧。斷其兩足,今尚留落豫、洛間。人有問之者,不敢復言技擊術。詢其勝負之道,以筋力論,聞此僧差某壯士遠甚。」這個和尚和那個壯士差得很多。「當其竟斗時,一則氣息暴狠,欲得而甘心」 ,他挺壯,想打死人家才甘心。「一則穩坐蒲團一塵不動」,和尚一坐,不動彈,「靜以待之,乘虛而入,如操左券。此由於生死關頭,早已勘破」,老和尚生死無所謂,你打死我無所謂。「故臨制勝,毫無畏怯,可見禪機之為功,又豈肉眼凡夫所能夢見者哉!」這裡的故事細節我不了解,我想那個和尚並不是光坐禪就完事。他已經坐禪多少年,內功很厲害。你上來一腳想踹死人家,人家一掌把你的腳給打斷了。有功夫才能藝高人膽大。你坐著,人家來一腳,你拿手砍一下,人家照樣踢上你。你沒功夫也不行。你不怕死,踹你一下不還是死嗎?破了生死關後,不畏死,能夠出智慧,遇事應付裕如,不慌張,不會給人更多的破綻。不是說我不怕死就行了。如果這樣,會坐禪的和尚都能贏。象過去我認識的一些老和尚,禪功都不錯,真用武功來打他,照樣打他,他沒練過那個東西。因為練什麼有什麼,追什麼是什麼。我們講從技擊上破生死關,你還得練技擊。

  過去在天津的地頭蛇,兩隊人為了爭地盤,比硬骨頭,看誰的骨頭硬。雙方先各出十個人,把腿放在石頭上用棍子打,把腿打斷了也不出聲。砸碎十個還不分勝敗,再把煤爐上的火碳放在腿上,一哼就算輸了。他們會功夫嗎?他們只是不怕疼,不怕死。解放前在德勝門外,有人為了和當地的地頭蛇爭曉市霸權,比跳油鍋。他也沒有本事,但他不怕死,就往下跳,把曉市的權給他兒子掙下。象這些算不算破生死關?那是匹夫之勇,沒什麼可學的。真正練功和過去修養的勇叫仁智勇。明了道理後再來修鍊自身,不怕困難,不怕死,這才叫真正的勇。光不怕死不一定是功夫,不一定是修養。我們現在講的生死關是要有內在的修養。

  「由是觀之,則破生死關頭之於技擊一術,實為必要之道。然此事又豈率爾空談所能見功者乎!」光說說就行了嗎?不是。「佛門之畢生修養,乃以此為究竟證悟,然而緇衣萬千,求其於此中勘破塵根,悟徹輪迴,而不墮落於游光幻影者,已屬百難覯一;況君等凡夫,處此慾海茫茫之中,求能超拔乎生死之域,恐戛戛乎其難矣!子既求技擊之臻於絕頂,必須於此道有所得,而後可以神明於法之中,超其象於塵磕之外。余雖知其難而又不能不以此難為期許者,非故高其說以阻人勇進之心。究余之所望,人之哇哇墮地,而此一大關頭,即為吾人歸根結蒂所當知者,又豈僅技擊一端,須於此中著力已耶?倘與我佛因緣,由一指而入正覺,斯則予之厚望也夫。」這一段講,李鏡源你要先從武功練起來,而後再入到佛道裡面。過去講:先以欲鉤牽,後令人佛志。你喜歡什麼,就先滿足你什麼。你想練功夫,教你練功夫;你希望長生不老,教你長生不老……到最後,再教你入道,最好入到大道上去。武術是從方法、招數上來談的,武功是從內氣來談的,武道是從劍仙的層次來談的。修養到武道上,也還是劍仙的層次,還得再往上走,歸於大道。

  「以上乃三原寺僧傳授李某之言,此所謂傳理不傳法者(講了道理,但沒講方法,這有什麼用呢?),雖然了了三端(很簡單的三條),談何容易。李自得此旨,歸而求之,如墮五里霧中,後乃結廬於嵩山中,發篋讀書,並於朝夕肄習技擊術。久之於儒書有所頓悟(宋明理學講太極理氣這些道理,『用力久久,豁然貫通 』。看儒書,對儒書有所貫通,有所頓悟),乃再誦釋典(再看佛家的道理),悉心求禪蛻之學(然後又從禪宗上來做)。如是者又十年(又搞了十年),遂參悟生死之機(這樣把生死關頭破了),而其技術之神妙驚奇,亦為古今冠(古今第一了),後著有《塵枝禪機》一書(這本書沒見過,後邊說它散落人間,失傳了),專闡發此旨。惜其子某不善繼述,使此籍湮沒不傳,良可嘆息。前荊襄某寺僧,猶有能言其技之神術之精者,但以年湮代遠,文獻無征,遂使此術如廣陵散之遺落人間,洵可慨也。」

  李鏡源學少林技擊得到覺遠上人的指教,覺遠上人給他講了不動心、數息、破生死關這些道理。這幾點的確是理上的問題,如果能認識它,並能通過實踐磨練從內心裡有所體會,然後變成實際行動,那就是真練功夫。我們真要想練功夫,就需要知道高層次的道理。這幾堂課每課都講了高層次的東西,將來有一二個人能夠這麼走下去,我就知足。太極拳的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這些內容書本上都有,不需要我來講。我給同學們講課,低層次的也講,中層次的也講,高層次的也講。有的前輩說,他賣東西不賣一般的,就賣珍珠、瑪瑙,有錢就來買,沒錢看也別看。我們則是什麼都賣,金也賣,鐵也賣,木頭渣子也賣,破爛也賣,你愛買什麼,就買什麼,願意要哪個就要哪個。你能多要就多要點兒,不能多要就少一點兒。這些年我基本上都是這麼做的。

  《少林拳術秘訣》把李鏡源寫得很神妙,後面講的滕黑子技術也很神妙。他也是跟一個老前輩學過理論。滕黑子沒有文化,只會練,而且練到了一定程度。到了晚年他授徒的時候,他說我也不會講,我就給你們寫一篇小紙,你們拿去。我就把滕黑子教的東西給大家念一念。

  前面寫滕黑子的一些事情。「予未與曹師相見以前(我沒有和曹老師相見以前),兩臂之力,能獨手舉三百斤之物(一隻手舉三百斤),不以為怯(也沒什麼膽怯)。自以為筋力強大,世鮮有敵之者。及與師遇(跟老師相遇之後),師命予儘力搏鬥(老師讓我有什麼能力就都使出來),以驗功夫之程度深淺(看你功夫有多高),予至此遂出其平生所常練習者,以為較試(跟老師試一下)。不謂一舉手(剛一舉手),師以力輕制之,而予以已不能動轉。始知平生所用功夫,只可與外家遇,以蠻力相爭,或可操勝算。一逢名手巨子,終非其敵,從前未免枉用其力耳。自是遂棄其所學,專習師法,此為予求拳技術之第二時期也。」說他以前有這麼大力氣,仍不行。他學拳經過三個階段,這裡不細說了。

  「騰氏又曰:吾乃武人,識字不多,故於曹師之微言妙諦,惜難盡記。然予之恆心,艱苦耐勞心,猛勇精進心,實較他人為勝。自得師授後,垂三十餘年,猶不敢少倦(三十年堅持不懈)。曾記師言,謂予所得者,多屬外功,後師見予在可教之列,於閑居暇日,輒為余講解內功。予亦漸有所領悟,惟其語多佛門精義要旨,當時曾求師為予書錄一紙,以備時常演習,此內功之津梁也。後滕氏傳授門徒,於外功畢業時,亦擇其人而以此紙授之。故記載於此,可以窺見一斑也。」滕黑子待他的徒弟學好外功之後,便把曹老師寫給他的這段話傳給他們,讓他們去研討。

  「(一) 解脫功夫(解脫也就是生死關的問題。)夫解脫雲者,乃佛氏明心見性之真詮,豈塵世凡夫一時所能領悟。以技擊小術而遽語及此,此未免陳義過高。況此技之宗旨,雖以達摩師為衣缽之祖,然此只可為佛門中人告而世俗之耽精斯術者,終不免墮入於塵障中(雖然少林拳術是達摩祖師傳的,普通人練它,弄不好就到塵世間搞技擊去了),而以克敵制勝為究竟之目的。如是語以解脫,直無異夏蟲而語冰(你給這種只熱衷於搞技擊的人講解脫,好象給夏天的蟲子講冰,他眼光太短淺,看不著),井蛙而語以海,似覺有自相刺謬之譏。雖然此術之深造,有外功、內功之別,既得其外,不能不研究於內,否則終不克臻於神妙之域。吾今以昔所得於師者,為子一講授之,不宜以尋常視之也。(講這些道理是讓你不要輕視它。)

  「何以謂之解脫?即人生於世,易為五根六塵所纏縛,若不求解脫,則無論操何業、習何術,實為此等人之當頭喝棒也。夫世人氣質,未有不備者,況當少年血氣方剛之時,爭勝逞強,時所難免,而又益以技擊之術,更足長其驕矜跋扈。一遇不平及橫逆等事,鮮有不飆然而起,劍及履及者。故此技擊之功,須與身心解脫之法以並進,不可視為緩圖也。

  「佛門十三宗,以禪宗為解脫法之最,蓋以禪宗尚超悟,而解脫者即超悟之不二法門也。吾人既墮生斯世,就極大之主旨,實不能不皈依正覺。解脫世間一切苦惱喜、怒、憂、樂,而頓悟人生之本源,始無負此一身。又安可假佛氏無上宗法,以為微技末術之濟,是無異既入寶山,而徒手空返,假道慈航,而淪沉苦海,未免為佛氏之罪人也。(《易筋經》裡面的「膜論」講,要清虛、脫換,從一般的練功上升到修道的層次,從而得到解脫。)

  「予之以斯言相傳授,其藉此而證悟皈依者,已有數人。可見華嚴凈土,各有因緣,常有目不識丁之人,一言了解,便入正覺。世所謂拋卻屠刀,立地成佛之語,非欺我也。今子於技擊之術,其外功已覺造詣甚深,惟此精神上之作用,不能不假塗佛法,以求臻猛獅活虎之境,而園(圓)滿其功行。然吾之所屬望於世者,究不止此,子其勉乎哉?」你有了外功的基礎,進一步必須從精神上來解決問題,即你要一心於這個 「技」,有了這個「技」,還要從這個「技」中脫出去。太極拳講,你把太極拳都忘了才好呢。忘了,什麼都沒有了,空了。能夠忘而空,是初步的解脫。心裡老有這個拳,那就還受著拳的制約,你還脫不出去,還沒達到自由。進一步,上次講了,他睡著了,你打他他能馬上起反應——參照系打上烙印了。到那個時候還不行,還得再把它忘了,那才叫解脫。「龐老師你趁早別講,我們離這差得太遠。」正因為差得太遠了,才給同學們講。不是現在要搞它,現在先給打上個烙印,練的時候知道這個東西,將來到了一定程度,也許十幾年、二十幾年之後,再悟它。現在不要說這一點,精神集中還做不到呢。那麼講這個是不是太空了?因為有個別人做得不錯,而離我們說的精神還不夠。

  有的同學一練功就覺得空了,那個空不是真空,真空了,人就變了。我們一練功這兒不舒服那兒不舒服,那還空得了?你真的能做到空,就不應該再有難受。哪兒難受就把精神往哪兒集中,那兒就空了,難受的感覺就沒有了,否則就說明沒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高,不要管它,快點把它放掉,要認真地從形體練起來。不要小看形體,先把形體練好了再說。形體你還沒練好,你想空,連個真正意識空都不是,只能是個意識造型的空(或是潛意識裡想的)。

  「夫技擊術之所以必須乎解脫者,以此術操之愈神,其害世愈大。」練武功越有本事,害人越大。我的一位六十年代的朋友在解放之前認識一個人,這個人練武功,就練手指,他給自己規定,碰到什麼東西都用手指「梆梆梆」敲幾下再走。他在雜貨鋪裡邊賣貨,一次來了個朋友家的孩子,有十來歲,他開玩笑在孩子頭上隨便敲了一下,沒想到把孩子的頭骨打進去一塊。所以功夫練到一定程度,稍不注意就害世非常厲害。過去練重手只許練一隻手,練了這隻手,這隻手就是廢手,就不敢用它幹事了。你用這隻手,稍稍不注意就出事。比如說和人家一握手,就可能把人家的骨頭攥斷了。「似非解脫一切之煩惱與氣質之備,則道德乖舛,品格斯卑,此解脫法之所以為技擊術所必要也。」 練功到一定程度,有了功夫,如果這時不去調整神,內在的氣質還是那樣,沒有解脫煩惱,人家一說你就惱怒,這樣容易出事。你真能解脫了,說你不行就不行,該干好事就干好事。

  像有些人原來因病練智能功,練了一二年病好了,後來當上了當地氣功研究會的領導,最後卻得癌症死了。什麼道理?病有形體的病、氣的病、意元體的病,意識沒解決,得了意元體的病,就麻煩了。你本來就是普通人,平時沒本事,別人瞧不起你,等你練了幾年功,有本事了,捧的人多了,一抬八丈高,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多高了。別人說:「你有什麼本事?!」「啊!你說我?」受不了了。很多人不注意陶冶性情,涵養道德,有點兒本事之後,脾氣也長了。過去練功要從事上解脫(從俗事上解脫出來),從意識上解脫,不解脫不行。宗教說的解脫是信佛後把什麼都看空了,我們要從積極的方面來理解它,取其積極意義。對待生死關也是如此。只有這樣來理解,我給同學講的才有實際意義。

  在我們現在功夫不高的時候,智能功就強調陶冶性情,涵養道德。不然真正苦練一年後,你無意當中隨便一伸手,就可能把人打壞了。你沒練什麼手法,他打你,你隨便一動,就可能把他的手法破了。你真想好了要打人,可能就僵了,沒勁了。60年代我剛練通臂拳時間不長,我主要練氣功,不練技擊,當時跟著老師練松肩。有一天一位朋友上我家,問我:「鶴鳴你練什麼呢?」我就告訴他我練什麼。他說:「這有什麼用?我才不幹這個。」他練別的拳。他沖我一杵,我沒注意往回一掛,差點把他掛個跟頭。從意念上練,從氣上練,不知不覺地出功夫了。所以有些東西,你從意識上去練和從形體上去練是不一樣的。當時真要想掛人,可能就不行了。因為你一想掛,你就實了,你這個當中拳還沒來,你這是個實,這邊一虛,一碰你就倒了。我們不要想練拳打人,到外面逞強好勝去,要從事上解脫出來,從自己意識上解脫出來。「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我們是要干這個的。「我們老師講的是武功,內氣來了一掌就能把人打成內傷」,有了這個思想,自己的氣就橫了,就容易出差。

  實際解脫是一種涵養,能沉得住氣,內心時刻很平靜。要比功夫就比涵養。像儒家功夫就注重內在的修養,考狀元既要考文學,還要看修養水平。過去當宰相的都是有文化的人,「宰相肚裡能撐船」是什麼意思?有肚量,容得下東西,有涵養。過去聽老人們講故事,說從前有兩個人,年紀差不多,兩個人都在家門口插了一面小旗,上書「今科狀元是我」。考試之前互訪,這兩個人都謙虛了點,一個把家門口的旗取下來了,來訪者則把旗裝在袖口裡面。兩個人坐著談道,連談三天三夜,被訪的這個人腿一動彈,來的那個人說:「今科狀元是我,你已經定不住了。」「我輸了,今年趕考我不去了。」過去講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坐著談道就等於比功夫,比定力。修養就修養這個東西。過去做學問學東西,要學到自己身上來。荀子講: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說以前的學者做學問是為了解決自身的問題;現在的學者是為了給人講,或寫書給人看。我們練氣功也好,練拳也好,首先是要解決自身的問題。

  我為什麼不給同學們講一招一式?你們買本《太極拳術》(顧留馨著,趙朴初題書名),各個招式的動作要領和功用裡面都有,自己看看就行了。我給同學們一招一式地講,沒有意義。我昨天看了看同學們練太極拳的情況,一個月時間練成這樣就不錯了,但我也不夠滿意,因為你們年輕。說句不客氣的話,我在1963年學太極拳的時候,利用每天早晨這個業餘時間,三個禮拜學完了108式的太極拳,學完了就帶著師兄弟打拳。同學們這麼年輕,打成這樣的姿式矮度就不夠了。打弓箭步,你得前弓後綳弓下去,前邊的大腿基本是平的。同學們練功要從難從嚴。練功是給自己練的,要盡量吃苦。二三十歲或三四十歲的時候吃點苦,應該問題不大。真能吃苦,練什麼有什麼。我們保衛處的同志們從前年開始練扔沙袋。一般在18歲至35歲之間練這個最出功夫。去年我在豐潤那邊看小竇他們扔沙袋,雙手慢慢地扔過去,一接。我說這可不行,你們不用再增加重量了,扔快點,一個手接過來。慢扔的實用價值不大,以後要快練,加強難度。我們練太極拳也是這樣,先把姿式練標準。從形體上練,姿式要到位;從功上練,那另外說。我剛練太極拳時,三個禮拜學完了108式。以後,我又從另一老師練太極拳。老師一看:「不行,這叫什麼?從頭練,蹲著去。」他那是從功上要求的。「蹲著去」就是練站庄。「以後許我不來,不許你不來啊!」每次你得比老師先到,老師練完拳你才能走。早晨練完功,八點鐘上班。教師也上班。哪有脫產練功的?都是在職練功。蹲了三個月,老師說:「你這孩子不錯。行了,可以教了。你的腰鬆開了。」我們幾個師兄弟就我三個月鬆開了腰。松腰後,一開始練老式太極上式,攬雀尾變單鞭。我心裡想:108式我都學了,還學這個!從起式,攬雀尾變單鞭……反覆打這一式。老師看看,不言語走了。一個禮拜也沒說什麼。老師不說話,你也不敢言語。每天早晚這麼練,練了三個月,老師說:「湊合著往下學吧。」一個攬雀尾變單鞭,練了三個月,還來個「湊合著往下學」。為何有如此不同,前者是從姿式上要求的。步數有多大,這一掤有多高,離身體有多遠,過去都有尺寸(按同身寸算)要求,完全按姿式來給你刻。這後者是從「功」的層次練的,要求形體的「轉關」與姿勢變換間的「沾、粘、連、隨」等。

  同學們現在就按簡化太極拳的要求練,以後再給同學們編一套很簡單的養生太極拳。同學們一開始學的時候,姿式必須到位,符合要求。可以多看簡化太極拳的教學光碟和錄像。你一招一式練下來,這一招開始是什麼樣,到了終點是什麼樣,一起一止要有節奏感。這就必須弄清每一招每一式分解動作的標準要求是什麼,剛開始就按那個要求做。學拳容易,改拳難。我以前練太極拳有個毛病:下巴頦沒收住。後來換了個老師,一練拳老師就說:「下巴頦!」一不注意,它就出來了,改了近八個月才自然。現在我給同學們講收喉頭,用喉頭找玉枕,一放鬆,百會提起來,這都是當時我克服毛病的時候體會到的身形要領。如果一開始能夠注意這些問題,把每個動作按要求做合度了,以後練功就省事了。我希望同學們首先按李德印講的分解動作練。能夠把每招每式按分解動作做下來,而且能夠做到身形中正,動作慢、輕、圓、勻,就基本達到了第一階段的要求。

  剛開始練的時候大腿發酸,說明我們平時馬庄站得不夠。平時大馬庄站夠了,即使前弓後綳的弓箭步大腿基本是水平的,按同學們這個年齡,也至少能一口氣打五遍簡化太極拳。若練的時間太短,運動量就不夠。那時我們練一套中等速度的太極拳,一遍最少45分鐘。以前我練一套特殊的太極拳,要求處處走圈,一動大小都是圈,練一遍需四個半鐘頭。你要給自己加大運動量。你把姿勢矮一點,練同樣的時間,運動量就不一樣。

  另外,高矮姿式是有分別的。練拳開始,坐腿下蹲,這個高度定下後,這一套拳打下來基本上都在這個高度上前進後退,叫平送腰胯,從前到後,從後到前,平著送。這就要靠兩腿的前後的虛實變化。

  原來我們打拳,向太極功上走的時候,起式後,做三個推揉來問氣,看氣球有多大,你的氣有多寬,問好了氣,打這一套拳只能在氣圈裡邊走,出手不能出這個圈,一出這個圈就是出隅(角)。你功力高,這個圈就大,功力低圈就小。現在同學們還談不上這些東西,但我們要懂得這些道理。與一般練太極拳不一樣,我們一開始直接從太極功上走,搞松腰開竅,通過抻氣、拉氣來體會內外氣,把太極功用到拳裡面來,這樣就不知道走了多少捷徑。太極功走捷徑,捷徑也還得有功夫,你沒有功夫也白搭。無論多好的訣竅,都不是一說就行,還得做。

  現在就是學一點,干一點,而且得拚命干。怎麼干?先把姿式做標準,懂得動作的起始、運作、終點,每一個姿式的關鍵在什麼地方,終點什麼意思,怎麼往下招變。自己抽時間看一看太極拳拳譜。「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要點給同學們講了,要靠你們自己來領會、修練。把姿式練得合乎要求了,進一步就需要練靈活、連貫、松靜、完整。同學們一開始以腰為主宰還主宰不好,但應該有這麼個意念。動作合度、嫻熟是基礎,在此基礎上,才能談得上靈活、松靜、完整、連貫。這是最簡單的形體要求。然後再分虛實,練呼吸,用意識,再進一步走向虛靜。你會松靜、連貫、靈活了,再分清意念的、形體的虛實。然後就要用意識,想這個動是幹什麼的。用意識想像的時候,要會誇大想像。比如練拳術時,想像人是三丈高的大石頭人,手是20多斤或100多斤的大鐵手。我一掤,一下把他扔出一丈遠。你會這麼誇大想像,練起拳來神氣就不一樣了。這是練太極拳非常關鍵的訣竅。

  你做好了多少準備,就調了多少的氣。比如說,你以為這盆水只有七八斤,你就作了七八斤的準備,你把七八斤的氣變成力,傳到手上來,一端盆,不料它有十幾斤,你一端沒端起來,再要氣氣過不來,從丹田過來的氣路斷了,這就閃腰了。一不注意把腰扭了。我們日常的生命活動都是這麼自覺地去支配的,已經自動化了。你只要看好這個東西,你再拿保準是平衡的。因為已經有了經驗,習慣了,一看這個東西,意識就自動調節調動氣。沒經驗不行,一盆水銀,弄不好一端就抻了腰。所以腦子一想也可以起作用。平時你推推100斤、200斤、500斤的東西試試,找找感覺。練拳的時候,一推,想像有500斤,我要把它推出去。你會想,想得好,你的功夫就長得快,也能長氣力——長了氣,氣遇到具體物能變成力;沒遇到具體物,氣出去又回來了,沒放出去。

  練太極拳要注意五趾抓地,腳上抓上力氣就夠了。十六部身形要求我們都講過,這兒就不需細講了。例如形斷意不斷,意斷氣不斷。只要兩手有照應,你就用意念把兩隻手用氣連起來。平時揉氣球,變小,變大。一拉氣球這麼大,兩隻手還能照應,好了,野馬分鬃這麼一走,兩手用氣球連著,這兒就不空了。若這兒沒氣連著,就空了,這從武術上來講是個禁忌。兩手分開了,當中沒有意念,就被人打空點了,對方手一托著就打你中了。如果你意念連著那兒,他那手一托,你馬上就會回中。好多動作都是用意念連起來。在武術裡面,只要一說什麼手,神、意、氣都需帶出來,否則就不叫武術了。同學們現在還做不到,因為你的氣量還不夠。好多動作,你裡邊的神氣夠那個量,你才能這麼做。比如拿寶劍一晃,別人一看劍動得很大,其實劍走中路,劍還在中點上。只是拿身形一晃,把兩邊的劍打開了,劍尖沒有離開。你量不夠,沒這個氣勢,光比劃是不行的。為什麼教同學們從太極功上練起來?要先充實裡邊,不是光讓你走個架子就行了。

  現在我們是功和架子一塊來。虛領頂勁,身體要動起來,看著很柔和,可綿里藏針,綿里裹鐵,裡邊暗藏著松沉勁。你得鬆開,動作不能飄。將來練太極功之後,再練抻氣、拉氣,感受就會變樣。你們現在練坐功,還沒有放鬆,還綳著勁。我為什麼讓你們先綳勁呢?物極必反,讓你綳勁綳到頭它就會放鬆了。現在讓你綳勁又沒勁綳,讓你放鬆又放不開。綳勁別綳上邊(上身),否則容易憋氣。會陰部、小腹部、大腿根、股四頭肌、腿使勁綳。一吸氣,大腿綳勁,一呼氣腳後跟往外蹬,腳尖往上翹。每個呼吸都這樣使勁,看有沒有感覺?等你會綳了,慢慢就會放鬆了。你真要會放鬆了,你就會體會到肩與胯合是兩者連在一塊了。肘與膝合,氣一動彈,都連到腰。手掌一動彈,腳一動彈,手與腳是對應著的。通過練坐功,松腰開命門竅,就可以體會出外三合、內三合來。

  這些不是我的太極拳老師教的,以前不這麼教。有好多東西是從老師那兒演化過來的,有的是自己反覆揣摩出來的。我學過西醫,懂解剖學;搞過中醫,懂經絡、氣血、氣化;以後又搞氣功。我有這幾個方面的優越性。另外老師喜歡也是一方面。老師說個事,當時你別逞能,說完之後你記住,過上幾天老師再一說,你說老師你怎麼說的。老師想:「我沒說這麼多,這孩子怎麼會這麼多,孺子可教!」我是搞醫的,那點解剖學知識我還能不知道?老師們不知道這些。一說你就會了(其實我早就會背),老師都願意教好學生。所以我對老師講,你別這麼誇我,我上學就背這些東西。我們學解剖學幹什麼呢?就是讓你清楚骨骼、肌肉、血管、神經、內臟,你用哪兒就想那個實實在在的東西。我學中醫基礎幹什麼呢?經絡循行這些知識都是有用的。我從1959年初開始,學了半年多經絡,到現在都已經四十年了,我還能背全身的穴位、經脈。你要學它,你就努力去鑽它,要不就別學它。就看同學們想不想學它。別說你把我們這些課程都掌握了,你就大概齊讀了之後,在腦子裡把它整合出一個模模糊糊的整體,那就挺不錯了。

怎樣練好三心並站庄

  三心並站庄時的身形要求,在《簡明智能氣功學》關於「練功各部身形要求」中都有了,但是大家還缺乏從理論上對照實踐來摳,書裡邊講的體態要求、動作要領、實際效用,很多東西都有深意。你們可以一邊站庄,一邊看書,一邊對照書調整自己的形體,反覆從基本功上去,提高就快了。我現在針對大家站庄的情況,重點講一講。

  

  首先從頭部講起。頭部是全身的主宰,應保持中正,不左右傾斜,不前俯後仰,應該是頭頂向上虛懸或上頂。頭頂百會處似有一根繩子把人吊起來,或百會處如輕輕地頂著一個球,不使球掉下來。頂頭懸時不能梗著脖子,脖子處不能用意念,意念應在百會處。頭頂虛懸要從始至終,站多長時問頭頂就懸吊多長時間。

  

  在頭頂向上虛懸的同時,要拉著下頦往回收、往上提,同時鼻子尖往下一轉找會陰,從會陰那裡往後一轉,往上提,順著脊骨上來到頭頂。會陰往上提時要順勢把膝蓋和腳心帶起來,腳心也往會陰處並。做好三心並先得從會陰那裡並,會陰往上提帶著腳心上來,三心才能並好。這樣往上一提整個人就拉起來了,就象兜子兜起來似的,人懸起來了,站庄時就會覺得輕鬆一點。如果頭不注意往上頂,脖子隨隨便便往下一縮,都壓到腿上,腿就沉,不舒服,所以站庄不注意頭部姿勢會影響全身。

  

  兩手的位置不論放在丹田處或前平舉到與肩等高處,肩都不能綳勁,不能端肩膀。肩要放鬆,肩膀很自然地耷拉著,往下松.這時鎖骨、胸部有點沉,所以肩下松時還要往兩側外撐,帶著夾(音ga肢窩撐出去。有的人站庄時間一長就身上流汗,兩手冰涼,原因就是肩肘沒放鬆,氣過不來。要把肩膀抖摟抖摟,放鬆地前後轉一轉,往下邊一放,再把胳臂鬆動一下。胳臂不要成個死角,大小臂、肩肘腕應是一個圓弧。胳臂抬高時,手不能太前伸或後縮,應是個圓的,用意念把它撐起來,象抱著一個球。手的位置開始時可以放低一點,以後再慢慢上升,但也不能過高。肩不能聳(松肩),肘要下垂(墜肘),腕要張開成坐腕狀.手如抱球。要特別注意手中要有意念,不能空。兩手中間彷彿真有一個皮非常薄的氣球,手指的勁不勻會捅破,稍不經心會掉落,對這樣一個嬌氣的東西,兩手要小心翼翼地捧著它、抱著它。

  

  胸部不能挺,也不能水蛇腰、駝著背,後面出個小羅鍋,象背著東西。應該是兩肩外展,頭頂向上虛懸,胸部微含,把背拉直。

  

  腹部要放鬆,但不能把肚子腆出來。要把腹部收住,腰部後松。辦法是把會陰往小腹回縮,0胯骨前邊尖部的骨頭向後縮,縮向腰部,把腰向後突出去;同時兩個胯骨尖把兩肋往上推、往後收,使兩肋撐開,胸部放開,這時氣就從下邊提起來了,往上升向中丹田。這樣做,往後松腰就容易了,因為這樣松腰不完全是形體用勁,而是用氣帶過去的。把氣縮回來往腰上收,身體兩側用胯骨催起來,會陰往上提,這樣頂著催起來,氣就不往下降了。氣往上升,配合著百會上領,上下就連成一個整體了。上下氣機連成了整體,內蘊充足,才能顯現出「站如松」的挺拔英俊、內氣渾厚的姿態。

  

  百會往上提要配合尾間下垂,上下兩頭拉。身體微下蹲,尾閭下垂象立到地底下一樣,支撐著身體,意念要使尾閭和地連結在一起,臀部「似坐非坐」。這時,頭往上一拉,加上會陰上縮,胯往上擠,腰就松過來了。

  

  身體下蹲後容易犯的毛病是兩膝蓋死往裡扣,往裡擠,把襠夾住了。應該是膝蓋往裡擰著往上提,再往外擠往外翻,從大腿根後邊往外撐,把胯給撐開。兩腳站得不能太寬,腳跟比肩稍寬一些,腳尖和肩寬度差不多,也可以稍窄一些。腳太寬,腰不易往後放鬆。寬度適當,站庄時身體會慢慢往下坐,越來越矮。身體不松,腰不松,蹲低了就非常費勁,不過,開始站庄時不論怎麼站都要費力氣,膝蓋、大腿酸痛,這時就要堅持,愛怎麼酸就怎麼酸,就是耗著不動,可以用意念去體會哪裡酸,怎麼酸法,把氣注進去,還可以用百會、會陰、鼻子尖往上提膝蓋。這時的酸正是長力氣、換力氣的時侯,等到氣足了把「拙力」換掉了,以後就不會酸了,身體也會蹲得更低了,身體重心也不會都壓在後腳跟上了。

  

  站庄時有人身體會微晃,但不能晃得太大。有的人會哆嗦,這是累的表現,沒有關係,哆嗦勁過去慢慢就好了。

  

  一般來講,站庄時上肢這一關容易過。胳臂抬著,酸痛,抬不動了,咬牙堅持,堅持到最後,覺得胳膊變輕了,沒有了,這一關就過去了。這時給個意念,胳膊不自覺地就隨著動。想「起」,胳膊「忽」地自己起來了,根本沒用勁;想「外開」自已就開出去了。腿這一關就不太好過,因為上邊有重力壓著,所以身體下蹲時不要勉強往下坐,低到一定程度就行了。身體好的同志應該要求自己嚴一些,因為站庄是給自己站,站直了省勁,可是越直越不出功夫,作用和往下坐一坐差多了。

  

  站庄時要注意體察身體的三個氣球。兩隻手中間抱著一個小球(手裡總要有抱著球的概念),兩臂圍著一個大球,這個球也非常嬌氣,一松就掉、一擠就破。此外,胳膊和下丹田之間還有一個球,這個球是和軀幹連在一起的,如果站得很矮,這兩個球就合到一起了。對於這幾個球,站庄時要隨時注意,不時往球里加點氣,慢慢拉拉氣(越慢,動作越小越好,別人看不出才好)。拉氣時不光是局部動,應該是手和腕和肘和肩,整個胳臂整體地一起動。體會一下手裡的氣,胳臂里的氣,兩手還可以對著身體前後拉一拉,體會身體里的氣。經常這樣去體會,氣感越來越強,慢慢感觸功能得到強化,查病、感知、手感等功能都會出來。

  

  從「三心」往丹田並氣,應該是隨時並。手拉一拉有氣了,往丹田裡一想就行了。以後拉氣把丹田帶上了,把混元竅帶上了,站一個鐘頭庄,拉一個鐘頭氣,收一個鐘頭氣。光站著不動就沒有這麼好的效果。

  

  站庄時間多了,有的人容易心煩,站不下去,想睜眼。雖然自己也不想看看什麼,卻總也抑制不住想睜眼的慾望。什麼道理?因為站庄以后里邊氣多了,能量多了。按平時的習慣,一有能量就要把它消耗出去。「眼為使氣神」,眼一睜,氣跑了,能量也消耗了。所以練功要「收視返聽」,閉上眼想身體裡邊。裡邊氣多了,要把能量消耗出去,這時要下決心不睜眼,把能量聚在身體裡邊,在裡邊體會,往身體深處想,氣就深入進去了。為什麼能量多了要往外散不往裡邊走呢?因為外邊是輕車熟路,是習慣的通路,裡邊沒有現成的通路,所以要主動運用意識開闢裡邊的通路,慢慢形成習慣。會注意裡邊了,氣就從往外走變成轉向裡邊,裡邊氣足了,能量聚到一定程度,裡邊一通,一下子對裡邊就能感覺清楚了,能看見了。有的人練功總想出功能,可是到快出功能的關鍵時刻,自己退坡不好好練了,不是「 內向」而走「外向」了。當然一站兩三個小時是覺得累,可是累勁過去就感到輕鬆了,非常輕鬆舒適,真正的高級享受,不想收功了。

  

  站庄時輕微晃動可以體會氣感,晃動大了腰就不好鬆了,所以能夠不晃動的盡量不晃。遇到不自覺晃動的情況,就把百會上頂,尾閭下垂,全身放鬆,慢慢動得就小了。

  

  練功中舌尖要把上齶頂住,而意念要使之頂到百會。百會上領,舌頂上齶,會陰上提,腳心上提,同時尾閭下垂,「四上一下」整體地同時進行,上下氣機平衡,身體會很輕鬆。不注意尾閭下垂,光上不下,氣機上涌,失去平衡會帶來血壓升高。姿式對了,意念對了,身體鬆了,慢慢體內氣機充足、通暢,氣一通,身形自己會往下矮。身形矮注意膝蓋不能過腳尖,這樣站庄既出功夫又長力氣。

分享到新浪微博 閱讀(145)┊ 評論 (3)┊收藏(3)┊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已加精)

前一篇:龐明:太極拳系列講座之二後一篇:龐明:《梅花問答》串講(1)

新浪廣告共享計劃

評論重要提示:警惕虛假中獎信息,點擊查看詳情      
推薦閱讀:

武當太極拳與《武當秘鑒》
懂勁與太極內勁
一塊兒聊聊「太極」吧(內含大量乾貨) | 太極當道
陳式太極拳習練要領
張俊山:太極修鍊中的所悟所思

TAG:太極拳 | 太極 | 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