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女神你地位就高了? 直男癌骨子裡還是男權

女性主義的理論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在全人類實現男女平等。綜觀女性主義的理論,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靜如水,有些主張做決死抗爭,有些認可退讓妥協,但是所有的女性主義理論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範圍內是一個受壓迫、受歧視的等級,即女性主義思想泰斗波伏瓦所說的「第二性」。

女性追求男女平等時是在追求什麼?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這樣一個跨歷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會結構當中,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認知、觀念、倫理等各個領域都處於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這樣的私人領域中,女性也處於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男權制思想認為,這種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不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會改變的,因為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性主義卻認為,這一性別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變的,因為它並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會和文化人為建構起來的。

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文化當中,男性也受壓迫,但是他們是由於屬於某個階級或階層的成員而受壓迫,而不是由於是男性而受壓迫。女性則不同,除了因為屬於某個階級或階層等原因之外,還僅僅因為身為女性而受壓迫。由男性鑄造的社會將女性視為低下的:她只能通過挑戰和改變男性的高等地位的途徑來改變自身的低下地位。歷史上有許多向統治集團挑戰的革命,但是只有女性主義是向男權制本身挑戰的。

從對女性地位的總體看法上,女性主義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度。馬克思主義也認為:女性解放的程度是社會解放程度的天然尺度。在這個意義上說,女性的歷史性的失敗不止是女性的失敗,也是男性的失敗。雖然在兩性關係中,男性地位高,女性地位低,但是男女兩性都喪失了在平等的人際關係中生活的機會。在某些部族文化中,「自由」一詞的本意是「回娘家」。由此逆推,在婆家就是失去自由的。等級和統治的觀念佔領了男性的頭腦,導致了大規模的戰爭,逼迫式的進貢,普遍的賣淫和通姦,以致整個人類和所有的社會都喪失了平等和睦相處的可能性。

人類為什麼一定要追求性別平等?歷史上有相當大比例的被壓迫群體成員是滿意的、不抱怨的,例如一些奴隸是安於奴隸生活的。美國一個種植園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奴隸主決定給奴隸自由,但是奴隸集體請願保留自己的奴隸身份。中國也有性質類似的事情發生:改革開放後,在結束了普遍的貧窮狀態,一部分男性又有了供養妻子的能力之後,有一批職業女性自願回家做專職太太。按照這兩個事例的邏輯,平等似乎並不是人們普遍要求的和不可或缺的。那麼人類為什麼要追求性別平等呢?原因很簡單:就像有一些奴隸不願意做奴隸一樣,有一些女人不願意忍受與男人不平等的關係。至於她們為什麼不願意忍受,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些人認為不平等會壓抑下等人的潛能,使上等人腐敗;有些人是因為不願意在利益上處於不利地位;還有些人僅僅因為不喜歡不平等的感覺,認為它是對人格尊嚴的傷害。

社會物質條件和生產關係的改變已經使性別不平等成為不必要的、過時的制度和觀念。因此出現了對傳統社會性別觀念和男權制的批判。性別平等是一個無人能夠阻擋的大趨勢。所有想扭轉這個趨勢的人都顯得愚昧可笑,而且勢單力薄。

02

把女性浪漫化 讚許女性美未必意味尊重 根本仍是把女性視為男性性慾的對象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大多數文化都形成了男權制,並持續了數千年之久,只有少數例外,因此,可以斷言,男權制是一個跨文化的現象。

儘管女性主義理論千差萬別,但是在一點上保持高度一致,那就是:男權制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永恆的,它有人為建構的成分,而且是可以改變的。其實,在最近100年間,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這一改變與女性主義理論家、實踐家的努力有關,是風起雲湧的女性運動的直接後果。

概括地說,男權制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男性統治:在一個社會中,無論在政治、經濟、法律、宗教、教育、軍事、家庭領域中,所有權威的位置都保留給男性。用男性的標準評價女性,而不是相反。男尊女卑已經是一個深入人心的既定事實,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直到你把一個常見的陳述中的男性換成女性,才能發現日常生活邏輯的觸目驚心的荒謬。

第二,男性認同:核心文化觀念關於什麼是好的、值得嚮往的、值得追求的或正常的,總是同男性和男性氣質理想聯繫在一起的。例如,用「男人」的「他」代表兩性都在內的人類;男人在前台,女人是背景,使女性邊緣化,把女性變為規範之外的人和例外;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前提下,把掙錢的工作當作勞動和事業,不掙錢的家務不視為勞動和事業。

男權社會對男性氣質和理想男人的文化描繪與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十分接近,如下列特徵:有控制權,強大有力,有效率,有競爭性,有強迫性,愛拿主意,有理性,能自立自足,能控制情感等。女性氣質、理想女性同男性氣質、理想男性相比則是次等的。當然,女性的價值也不是完全被否定的,女性的美麗被視為男性性慾的對象,許多文化將女性浪漫化,尤其是將母性浪漫化。

第三,將女性客體化。男權制社會的特徵之一是:否定女性的性;將男性的性強加於女性;統治和剝削女性的勞動力,控制其產品;控制兩性共同生育的孩子;肉體上限制女性,阻止女性的活動。社會上常見的文化意識形態和信息總是將女性擺在次等的地位,貶低女性的角色,女性的工作、產品和社會環境均低於男性。各類傳媒中的符號設計暗含對女性的貶低。社會結構安排從社會最高權力機制上排斥女性。

第四,男權制的思維模式。其中包括兩分思維,即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將所有的事物分為黑白兩極,忽略中間狀態。例如:陽剛與陰柔、主體與客體、淺膚色與深膚色、理智與感情、心靈與肉體、善與惡。

03

性別歧視難以根絕?男權文化造就不公

為什麼現代社會仍然存在性別歧視?主要原因在於性別歧視深種於文化之中,這一文化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聖經·創世記》這樣寫到男人和女人:「上帝用從男人身上取出的肋骨造了女人,把她領到男人面前。亞當說,這是我的骨中骨,肉中肉;要把她叫做女人,因為她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由於女人犯了吃智慧之果的原罪,上帝「對女人說,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讓一個性別「管轄」另一個性別,這樣的不公平,既沒有像樣的理由,也沒有什麼事實的依據,顯得如此蠻橫霸道。

基督教認為,女性是不潔之物。德爾圖主教說:「女人,為了使你不要忘記,你是使人類走向滅亡的東西,你要常常雙眼含著懺悔的淚,用乞求的目光,愁眉苦臉,衣衫襤褸地度日。女人!你該進地獄之門!」如果說男尊女卑的觀點還僅僅是當時社會現實的反映,那麼這位主教的言論簡直就是仇女和相當刻毒的了。作為一個以愛心為本的宗教,能夠對人類中的一半有如此的怨毒,真讓人感到匪夷所思。

古羅馬法中有這樣的條文:「女人由於心性輕浮,即使長大成人也要有人監護。」直到現代,人們仍然常常把女性和兒童聯繫在一起,根源原來在這裡。

伊斯蘭教也是重男輕女的,它主張「男人掌管女人,因為真主把他們中的一個造得比另一個更好,因為男人用財產供養女人。所以好女人是馴服的。」

柏拉圖是輕視女性的人,他說過:一個男人可能會因為膽怯或不正經,下輩子被罰做女人。在《共和國》一書中,他未來的統治者、導師不應接近女人、奴隸和下等人。他認為女人貪婪、野心勃勃,會貶抑她的後代和丈夫。他認為,「女人在各個方面都是弱者。」公元前4世紀的《律法》一書中記載著他的話說:「女人天生的道德潛能劣於男人,因此她相應地就是個更大的危險,也許要比男人危險一倍。」

亞里士多德的生理學認為:男性高於女性,女性是男性有缺陷的、發展不完備的形態。他說:「男人天生高貴,女人天生低賤;男人統治,女人被統治。」「男人是主動的,他很活躍,在政治、商業和文化中有創造性。男性塑造社會和世界。在另一方面,女人是被動的。她天性就是待在家中的。她是等待著活躍的男性原則塑造的物質。當然,在任何尺度上,活躍的成分總是地位更高、更神聖。因此男人在生殖中起主要作用,而女人只是他的種子的被動孵化器。」

盧梭攻擊所有的社會不公正,但忽略了其中一項:男女的不平等。盧梭大言不慚的男權制觀點使他成為女性主義的最佳批判目標。女性主義對盧梭的挑戰不僅指向他對女性不公正的忽視,還有他對男女差異的充滿偏見的描述。

叔本華的思想深邃、睿智,但是在他所有那些充滿智慧的言論中,男權制的觀念和論述是一大敗筆。他說:「女人本身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她們輕佻瑣碎、缺乏遠見。簡言之,她們永遠不會成熟,只能是大孩子——是介於兒童與成年人之間的一種中間體。」他反對女性擁有財產,他甚至將法國大革命的起因歸咎於宮廷女人的腐敗。

尼采說:所有衰退的、病態的、腐敗的文化都會有一種「女性」的味道。這是一種陰莖中心主義文化的論點,極其不公正。

社會學創始人孔德認為:女人的制度性低於男人。

斯賓塞的進化論和有機體論關於女性的看法強調平衡,認為男主外女主內是最好的制度安排,女人扮演好妻子母親的角色,男人掙錢養家,就達到了社會的平衡。

康德是在女性主義那裡口碑最壞的哲學家,主要是因為他的厭女傾向和他對身體的輕視。例如他說:女性的天性完全由自然需要來定義,缺乏主見。由於這些弱點,女人需要男人的保護。由於恐懼和膽怯,女人不適宜於做學術工作。他有一次甚至說過這樣無理的話:女學者的學問就像一塊表,只是為了向他人展示炫耀,實際上是停擺的,顯示不了時間。他說女人的哲學不是理性,只是感覺而已。他還說:只有女人想做男人,沒有男人想做女人。由於這些言論和觀點,康德成為女性主義主要的攻擊對象。

黑格爾認為:「女人擔任政府首腦時,國家就立即陷入危險,因為她們不是靠普遍標準來辦事,而是憑一時之見和偏好來行事。」他的這些觀點被女性主義批評為「性別的情感勞動分工」——由女性補償男性在公共領域的艱辛。

總而言之,當所有的男權制思想家、理論家為男性統治女性的歷史、現實、制度和思想辯護時,他們說的是:是上帝或是自然迫使女性服從男性的。他們通過賦予男性某些品質(理性、邏輯、智力、靈魂),賦予女性另外一些品質(混亂的情感、無法控制的性慾等),將女性邊緣化。男權制的邏輯並不直接說女性什麼,而是用委婉的話去掩飾真正的含義,當它想維護既存制度促使女性屈從於男性時,所使用的卻是諸如「保護家庭」一類的口號。

在當今社會,男權制思想精英不敢再公開說女性是天生的二等公民,關於有某一類人生而低人一等的話語在21世紀的話語中沒有合法性。但是,性別歧視的話語和觀念還遠遠沒有退出公共話語的舞台。男女平等的事業還將經歷一個漫長而艱苦的跋涉過程。

04

爭取平等還是保持差異 你考慮清楚了嗎?

關於在性別關係中爭取平等與保持差異的論爭是女性主義理論的一個中心問題。概括地說,在這個問題上有五種立場:

1、男女相異——男尊女卑,男權制,父權制

2、男女相同——男女平等,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3、男女相異——男女平等,社會主義女性主義

4、男女相異——女尊男卑,文化女性主義和激進女性主義

5、男女混合——男女界限不清因此難分高低,後現代女性主義

這五種立場雖然是並存的,但是它們又是基本上按時間順序興起與衰落的。傳統的性別觀念主張男強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男主外女主內,強調男女的區別和差異,並以此作為性別不平等的基礎。現代的性別觀念不強調男性差異,提出「男女都一樣」,批判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刻板印象。隨後發生了否定之否定,女性主義又重新強調男女差別,但是更激進、極端者為女性氣質賦予前所未有的價值,發掘各種「女尊男卑」的文化、倫理和道德理念。最後,後現代的性別觀念主張弱化兩性的界限,以量的差異代替質的兩分。

在性別異同問題上的第一種立場是傳統的男權制思想,它認為男女兩性當然不同而且是天差地別,男尊女卑是再自然不過的正常秩序。這種思想觀念已經盛行了幾千年,是不公正、不正義的,又是十分陳舊過時的。

前面引述的許多大思想家在性別問題上令人遺憾的淺薄看法,其實只是當時世人的一般看法而已,我們只能說它不高明,但是並不特別令人鄙夷。倒是在21世紀世事大變、女性生存狀況大變之後還堅持此種立場的人,才真正不可救藥。

性別異同問題上的第二種立場是早期女性主義的觀點,認為男女兩性沒有什麼差異,因此要爭取男女平等。

在中國,此種觀點的典型表達是這樣的:「女性解放歷程中,關於女人有了許多新的說法,比如說『男女都一樣』,站在男性優勢的角度力圖抬舉女人。——但,無論你在政治上在理論上怎樣操作,男女其實仍然不同。」這種觀點既不贊成男女相同的看法,也不贊成抹殺男女界限的看法,既主張男女平等,又堅持承認差異。

第四種觀點比較激進和極端,它強調男女兩性的差異,並且認為在這種區別中女性屬於比較高明的一方。例如:從倫理道德方面看,女性就高於男性,女性的自我犧牲、母性和關懷倫理高於男性的自我中心、殘忍、看重攻擊性和競爭性的道德標準。

上世紀90年代,一種新的思潮在女性主義運動中崛起,它從根本上反對兩分的思維模式,認為兩性的界限其實是模糊不清的,並且主張進一步混淆兩性之間的界限。對性別問題的這種看法受到後現代思潮和多元文化論的影響。

在同與異的問題上,強調差異曾是法西斯主義把人分為等級的基礎,差異實際上就是「不如」。生理決定論和本質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一些人比另一些人低級。同異問題上的兩難來自現實生活的需求:在現實生活中,否定差異是不對的,因為男女兩性的需求是有差異的,需要不同的對待。這主要表現在生育、哺養孩子方面的差異。但是如果承認兩性差別,似乎又為男女不平等的現狀找到了依據。

性別的異同問題其實可以按照一個簡單的原則來處理:爭取兩性政治權利上的平等,但是承認並保持其他方面的差異。將性別問題上的立場區分為戰略和策略兩個層面:在短期的策略層面上,強調男女兩性的同一性,以爭取現實生活之中兩性的平等權利;在長期的戰略層面上,消解男性與女性的性別身份,保留個人的差異,為豐富多彩的個性的實現創造充分的條件。[>>點擊返回讀書頻道首頁]

推薦閱讀:

如何走女神路線?
做備胎是什麼感覺?
細數首飾匣子里的中國風情
女神之後,再無女神
如何將女生拍成女神?

TAG:女神 | 地位 | 男權 | 直男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