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柴靜,這個符號

中國歷史上的符號很多。

關於女性的符號有:

女媧,嫦娥,蘇妲己

西施,貂嬋,楊玉環

花木蘭,王昭君,穆桂英

李師師,陳圓圓,董小宛

武曌,慈禧,孝庄文皇后

冼夫人,馮婉貞,秋瑾

李清照,傅善祥,蘇麻喇姑

陸小曼,張愛玲,林徽因

宋慶齡,宋美齡,江青

 

符號,是人們精神上的一種寄託。通過符號化,人們試圖把對這個世界某一部分的複雜感受用一個具體的人或事物表現出來。圖騰,是最早的符號。現今,受人們推崇的「名人」是另一種符號。

2013年伊始,柴靜,這個符號,引起了一場爭執。

 

中國的現代傳媒業,在訪談領域,大概有三個比較突出的女性符號:

楊瀾,陳魯豫,柴靜。

三個人都與中國中央電視台有著不解的情緣。

 

楊瀾曾經要在中國的傳媒業帶起一股風潮。可能直到如今,她自認為在引導一股風潮。她試圖優雅。但我看到了她在面對咄咄逼人的朗咸平時的面紅耳赤,看到了她在面對嚴肅思考的李宗盛時的浪笑,看到了她在面對文藝樸實的張艾嘉時的庸俗氣。有一種東西叫:內涵,是附庸風雅複製不來的。內涵,是歷練的培養,是生活軌跡的積累。

陳魯豫曾經帶給人們希望,一種鳳凰的希望。一個李雙江,一個薄瓜瓜,足以毀掉一個陳魯豫。遍佈於網路上的吐槽,都是花邊裝飾了,襯托走向消亡的路。遺憾的是,它來得有點突兀,有點快。

 

因為李安的電影,碰巧看了柴靜對他的訪談。看完後,我在想:她與陳魯豫在風格上有什麼區別?訪談節目都是一個調調嗎?我對那期的節目真的很失望,面對華人最傑出的電影藝術大師,問題都流於表面,或許只有中學生小記者的水準。

又看了網上流傳的柴靜在2012年末或者2013年初的一段訪談,關於「獨立從何而來」。必須坦誠,整個柴靜主導的說話,幾乎沒有吸引我的地方。我也沒在柴靜的話語中找到什麼與「獨立」有關的內容。是不是我的思維出了什麼問題?我只看到了一種人為的刻畫,想刻畫一個人,想樹立一個符號。

除此之外,我幾乎沒看過柴靜的其他節目,除了她對羅永浩的一次簡短訪問。除了傻笑,沒留下任何印象。

我可能武斷了。

聽說她去了汶川,在大震之後。去汶川的志願者成千上萬,我沒有覺得搭著中央電視台的平台去那裡有什麼特別之處。如果柴靜不在那個位置上,總會有另一個人去的。這是一種任務。不過要承認,它有風險。人們在誇獎的時候,是否知道還有攝影師還有後勤人員?

記得汶川地震時,有一隊唐山大地震的倖存者跑去幫忙。我不知道在汶川的柴靜有沒有注意到這麼一小群人。柴靜有沒有對他們進行過深入的探訪?如果有,我想看看,或許會讓我有一些改觀。地震的倖存者對新的地震的受害者的援助,他們內心裡最真實的想法或許要比採訪娛樂圈的人物探究他們的私生活與八卦對這個社會更有益處吧。這應該是《看見》所追求的吧。這是我們都想感懷的中國人最樸素的精神吧。

柴靜去看了袁厲害,一位因為火災被眾人所知的收養了很多流浪兒童的女性。在這之前,誰知道袁厲害呢?訪談節目總是去追逐已被人們所知的「名人」。除了問題換一下,在本質上,這些訪談有什麼區別呢?大家都去看了袁厲害,誰來關注那些默默為不幸的人們提供幫助的個人與機構呢?我總以為,如果要做一檔真的與眾不同的訪談節目,怎麼樣也要有一種主動的意識去尋找那些不曾為人們所注意的角落吧。或許,有人認為這應該留給《東方時空》與《焦點訪談》。

柴靜,給我的感覺,仍然處於文青的階段,文藝青年或者文學青年。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的文青們,喝可樂,唱搖滾,耍嬉皮。後來,他們固執地軋進現實政治,留下了理想主義的殤。如今,這些文青重新滿血復活了。他們拿著相機,他們操弄著文字,他們談論著這個世界的一切,在網路上,在媒體前,以自由的名義。八十年代的文青留下了高曉松,在今天談論發動機就是燃燒空氣,很容易。而這個時代的文青們會在二十年後給這片土地留下什麼?因為今天他們又以自由的名義要投入到一種掙扎中去,仍然是固執地,再加上高傲與流氓。

幾天前,看到過一句話:國家的命運不應該由文學領域的人來決定。我有一些認同。人,容易被文學與文藝的浪漫主義與理想虛無主義所描畫的縹緲美景所吸引。但人們忽略了在實踐中所需要的紮實的基礎知識,一種基本功。這是一種嗎啡式的惰性。

很多人以為柴靜可以投射他們。在央視的那個位置上,其實,柴靜就已經與很多人隔閡了。而她所在的那個圈子,也不是很多人可以擁有的。這是一種錯位的對視。但在人們的眼裡,柴靜彷彿就在正中央。

這次的爭執或許始於柴靜的新書。據看過的人介紹,整本書就是柴靜到目前為止的「小資奮鬥史」,了無新意。我實在不明白如今的人為什麼在這麼年輕的時候急著給自己立傳。我想,是有人想要立「柴靜」這個符號。柴靜也欣然接受了這種心照不宣的安排。

莫言不同。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中國國內一直在嘗試立「莫言」這個符號。莫言本人一直抗拒著。在我的心裡,莫言的文字比柴靜的表情更有震撼力。

也有人嘗試把自己樹立成符號,如伊能靜在《南方周末》風波中的表現。我覺得,這是一種最下作的表現了。

既然接受了成為符號,就應該接受符號所需要承擔的關注,就如柴靜曾經採訪的那些「名人」一樣。雖然一個人的感情經歷可以或多或少反映一個人的品質,但是挖隱私終究不是一種值得稱道的關注。所以,對於柴靜的感情世界,外人實在不好多說什麼,只能品味而不是嚼爛舌頭。

除去一些人刻意的惡毒攻擊與惡毒反擊,我把這一次的爭執看作是中國的部分民眾對「真」的一種追求。在一個「假」 「大」「空」肆虐甚久的土地上,對於「真」渴求的撕吼。簡單的站隊,簡單的感情用事,毫無益處。如果能引起很多人的思考,「柴靜」這個符號也不無用處。

在面對質疑時,最光明磊落的是拿出證據堂堂正正地證明自己。另一種有力的回擊就是不去爭辯不去趟渾水,而是默默汲取別人有益的炮轟,改變自己,糾正自己,用更好的表現來證明自己。如果能在這個過程中,通過點滴的努力,也能使其他人獲得滿足,就更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了。

一個符號能否長久品質,就看它是不斷地披荊斬棘滋養自己,還是在半山腰驕傲自滿目中無人對不斷攀登的人嗤之以鼻。


推薦閱讀:

兩百年的近親婚配史,締造了一堆網紅錐子臉,還終結了這個王朝
【原創圖盟】看完這個,誰還敢說日本車好??? 【推薦】
別再每天早晨只知道豆漿了, 這個更有營養! !
參加派對之前,你可能得看看這個(最實用的著裝指南)
黛安娜王妃的珠寶首飾全部留給了凱特王妃?卡米拉脖子上這個算嗎

TAG:符號 | 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