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透徹太極拳的道理(二) - Qzone日誌

老師從不強調走架配合呼吸。而是自然呼吸。只是強調丹田內轉。無形指揮有形。

  

  我認為您的老師在這一點上是很高明的。如果他已經給你講到丹田內轉的訣竅了,那還真挺深的呢。

  不強調走架配合呼吸不是因為它不重要,而是在你練拳過程中應該把它作為一種自然而然的運動的一部分。不必強調著意如何如何,你練多了,自然就按照正確的方式進行了。可以留心一下,蓄的時候是不是都在吸氣,發的時候是不是都在呼氣呢?如果是,那就已經成為習慣了,還用可以強調嗎?

  你在練拳時,是不是該跳起的都跳了,該躍出的都躍了?二起腳有沒有跳起來,玉女穿梭有沒有躍出去。如果沒有這一步,講丹田內轉早了點?不過老師講了應該就是適合你的,不要有懷疑,連就是了。陳式講纏絲勁,這是文人起的好聽的叫法,其實這個叫法反倒容易讓人誤解,實際上,陳發科公更形象的稱為擰麻花勁。

  練拳無處不纏絲,怎麼纏?難道連演手捶這樣的直拳都有纏絲勁嗎?是的,有。因為從字面上看,纏字多半理解為圍繞著一個軸纏。可是真正的所謂纏絲是指全身的軸向自轉。就好象一根麻花一樣的擰勁。這種以骨骼為軸向的自轉轉動是陳拳特有的。陳拳強調全身協調聯動的擰勁轉動,是為纏絲。

  以掩手拳為例,從腿部的雙腿內外纏,腰部的擰動,大小臂的內纏聯動發出才是標準的掩手拳。

  

  陳氏太極拳的架子保持太極拳最真實的原貌。

  舉個例子,擠。陳氏太極拳的擠,力在掌根,在手太陽。而不是在手背。楊拳的手背去擠,不能說錯了,但是已經不是原來四正四隅,八種勁路的本意了。

  我基本上都按照老師所講在練。拳架基本規範。但是體會不到丹田內轉。纏絲勁能體會到。松活彈抖也能做到。可完全體會不到氣發丹田、大小周天等。是否練拳時間不長,將來能體會到?老師說我算聰明的。練陳拳十個人能練出一個像樣的以不錯了。真的這樣難嗎?

  陳鑫"太極拳纏絲法也""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切中肯綮,令我常記不忘.他強調的是1,有形必纏.2,以纏運中氣,即以形導氣。

  關於八門勁,我個人認為是弸勁的8種用法。但是並不特彆強調發勁部位。而且,太極拳勁發在腰腿,而不在稍節,到了手上,手心手背的區別有,卻不大了。有位老師傅說過,太極拳練在身上,別練在手上,我本人深以為然。比如靠勁,大家都知道肩靠,背折靠等,但是我們把拳頭伸出去,合住勁,不一樣能發出靠勁嗎?

  纏絲不是體會來的。是你要做出來的。在練拳的時候,打出纏絲就有纏絲,沒打出就沒有。有了纏絲的觀念才能有纏絲的動作,有了纏絲的動作才有丹田的搓摩,氣機的產生。我說的纏絲,不是局部的轉動,而是整體的,以丹田為核心的纏絲。老師傅講高手打完拳,地上的腳印都是一個個小圓圈——腳跟碾出來的。沒有這種來自根節的協調遍布全身的纏絲就不能成為纏絲。

  練拳的時候,不要想任何關於氣的事情。拳經:「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又云:「行拳如瞎子走路」這就很明白了:你可以試試蒙上眼睛在樹林里走走的感覺。就知道如何意在神了,這時你的全部感官都在身體外面,感知周圍的環境。如果你用意識去感知氣的運行,就會在這個過程中發生導引,從而分神。太極拳練拳打兩不知,氣在用時自然來,一導引反倒慢了。

  用句我老師的話說:練太極拳知道時,實際還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才開始知道,真正知道了,才發現還有太多不知道的。太極拳是練心性的拳,別和別的練太極拳的比,以實戰格鬥水平作為自己的衡量標準,你會發現前面的路還長著呢。

  我認為陳式太極拳,有三種拳架:

1.功夫架:大架,低架,慢速以便將陰陽,虛實轉換,太極導引,太極吐納,纏絲..融入其中.

2.養生架:高架,快慢有度.重心意,有陰陽開合,呼吸自然.

3.快架:在著熟,"合規矩"前提下,快架訓練速度,靈活性,盡量接近實戰.

  太極的靈魂只有一個實戰。

  拳架只有一個,就是那些動作的連貫體。規矩只有一套。

  高低快慢僅僅是不同側重的訓練手段。太極拳練勁不練招,不論什麼訓練手段,都不是直接拿招法去實戰的。練習的是實戰所需要的各種能力。套路無法接近實戰

  太極拳是一些生活中最質樸無華的東西,太極要領丟的越多,得到越多,做到心清,心靜,心淡無奇,自然。這些做不到永不可窺到綿里藏針之境界…

  欲松不松即可松,求剛不剛剛可成。有意無意勁力至,有道無道大道時。

  太極拳道理只有一個:陰陽轉化,練法只有一個:自然,原理只有一個:扭轉槓桿,目的只有一個:松,懂松者即知柔,柔者即得剛,以意運柔剛,意念所指勁力所至,太極最高境界是『神』即先天本能,人慾進則我退,人擊我即是我擊人。明者自明,不明者永遠也不明白

  不要為了纏絲而纏絲,人體運動本來即是旋轉槓桿,不用纏而其自纏。做到自然,動則即纏…

  練拳者不是拳練的好就就懂的多,也不是功夫深的就是大師,練拳重要是一個字『明』比如陳式虛實三七分,蹬腳腿不直等等要搞明白,一招通百招通,練拳即練理,只要道理通,走路睡覺也出功,比如走路:練拳腿尚三七分,走路腿何止是三七?如果感覺走路腿無力,即是功上身,走路把蹬地的勁通過身體懈掉,也是不頂之說,用心,生活中無處不拳,無處不太極,我承認陳架好看,就比拳架要領如做到『身正』『重心』不上下浮動,比如斜形,試問:『當今誰能做到此兩點』太極拳道理至簡,要領至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萬,萬法歸一,我們不要去追求萬,我們去追求一,一即是萬,萬即是一,大道至簡,能體會自身,一身躍進太極門…

  拳論有雲『練身不練手』諸位知道為什麼練身而不去練手?那為什麼不去練腿而練身呢?這就是本源:因為勁起於蹬腿『不是丹田』主宰於腰『只是主宰即丹田作用』而行於手指,正所謂練腿不練身,練身不練手,練手不練心,勁能傳至,可隨心而欲,有意無意勁力至,還練心干拳論有雲『練身不練手』諸位知道為什麼練身而不去練手?那為什麼不去練腿而練身呢?這就是本源:因為勁起於蹬腿『不是丹田』主宰於腰『只是主宰即丹田作用』而行於手指,正所謂練腿不練身,練身不練手,練手不練心,勁能傳至,可隨心而欲,有意無意勁力至,還練心幹嘛呢?

  太極拳的過程:由松入柔,得柔即得剛,意念所指勁力所至。欲松不松即可松,求剛不剛剛可成,有意無意勁力至,有道無道大道時。明者自明,不明者說了你也不明白

  我只是從最簡單的道理入手,豁然明白,就比如力量,人體就是人體,太極拳更像把人體練成了外麵包布鋼鞭,骨節由筋連接起來,腳是鞭柄,發力處是鞭稍,勁力一抖,就過傳去了,鞭子雖軟,傷人是鞭頭,不是鞭繩,你打別人用手打人,其實不是用手,手是鞭頭,臂是鞭繩,身子是鞭柄,鞭頭傷人,把腳看成鞭柄,身子各處看成鞭頭又何嘗不可呢?

只要你嚴格執行:勢走螺旋,力從足發,節節貫串,周身一家,就能體會到每一式都是在內外纏繞。但這只是形式,太極拳的精華最後還是要落在擊敗對手上的。不論是動中靜還是靜中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震腳把對手腳骨震碎。其他都是虛的。

  

  太極拳只是我們中華武術的一個拳種,她是武術,不是氣功,更不是玄學。

  推手不是爭勝用的,是喂勁用的。如果推手爭勝反倒容易練偏,對於實戰沒什麼好處。推手也

就是一個輔助訓練,沒有也無妨。拳,關鍵還是實戰。

  太極拳是武術,當然就不是氣功。但是不能說沒有氣功,經絡,之類的內容。我反對講氣不是因為沒有,是因為說不清楚,容易造成誤解,誤導他人。但是我也沒有說道任何氣的內容。我說得到的是丹田內部的搓摩,過去沒有現在練拳有了,這個效應能讓我在肚子里打拳,僅此而已,根本沒有什麼新鮮的、玄的東西。我相信只要架子對,注意全身纏絲,大家都能達到,沒有達到是因為全身纏絲不完整。纏絲貫通了,自然在丹田部位產生搓摩運動,逐漸你能靠意識控制。就像1+1=2那麼簡單,怎麼會玄呢?

  練拳你管他中正幹嘛,拳只要能打人,不中正反而會更好,蓄而待發,太極拳是松中求緊拳,柔中求剛拳,守中求攻拳,陰陽轉換拳,慢練快打拳,開合白骨拳,打架說白了本質就是骨頭碰骨頭,看誰的骨頭更硬,當然我可以用骨頭打你骨頭軟的地方(鼻子,肋骨等),打你沒骨頭的地方,哪沒骨頭,眼,肚子,襠(嘿嘿)。大家仔細想想看,你手裡拿個棍子去打人,你說是棍子打人,還是你的手在打人?其實不是手也不是棍,而是勁力在打人,是勁力通過手和棍在打人,你的頭腦命令腳蹬地,蹬地生力,傳至腿→身子→胳膊→手→棍→被擊打人身上。(兩點一線,這個就是用力的技巧,不明說了,太極八法勁都符合這東西)勁起於蹬地,主宰於腰,行於全身。其實這個很對,只是有點片面,我想問下,手指伸展有勁力沒?胳膊伸展呢?那身子呢?腿呢?力蓄於筋,來源就很多了,你呼吸用力嗎?你的牙齒咬東西不用蹬地吧,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丹田(暫且這麼說)他為啥重要呢,人體經脈,能量通道,內臟,等等是鏈接上身和下身的中樞,正是由於他的重要作用,才會使肚皮上的肌肉很發達(不僅僅是腹肌)這些肌肉各個方向的都有,而且肌肉纖維細長,收縮性很好,一定程度在開合方面蓄很多的力。


推薦閱讀:

▕||再見ㄋ,陌苼秂°日誌
男人把女人弄的很服了! - Qzone日誌
八字定格局歌訣 - 煙鎖池塘柳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有關母親的古詩歌 - Qzone日誌
遊子的日誌1

TAG:太極拳 | 道理 | 太極 | 日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