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國學經典

中華國學經典-《格言聯璧》(一)

 《格言聯璧》是清代山陰金先生所編,山陰金先生,姓金,山陰人,清代學者,真實姓名和生平不詳,其所編《格言聯璧》一書,按儒家大學,中庸之道,以「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主要內容為框架,收集有關這些內容的至理格言,按當時人的閱讀習慣分為八類,從個人、家庭到社會、國家,無所不有。作者的用意在於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鐘之警,即用聖賢先哲的至理格言來鞭策啟迪童蒙,從小懂得做人的道理、樹立遠大的人生志向、努力進取、長大以後成為於國於家有用的人。該書其說理之切、其舉事之賅、其擇辭之精、其成篇之簡,皆萃古今,每一條事理內涵豐富,廣博精微,言有盡而意無窮,先哲的聰明智慧和無限期望盡在這聯珠妙語之中。一冊在手,揣摩研讀,細心體會,必能駕馭人生的真諦,游刃於生活空間,既能修身齊家,又能報效社會,不失為難得的濟世良藥,人生指南,因而其成書問世後即為宮廷收藏,流傳民間,遠播海外,成為影響深遠、讀者眾多,歷久不衰的蒙學讀本。

                            引 

    《格言聯璧》一書是集先賢警策身心之語句,垂後人之良范,條分縷晰,情給理明。全書主要內容包括處事類、接物類、存養類、持躬類、攝生(附)、敦品類、學問類、齊家類、從政類、惠吉類、悖凶類。所謂是成己成人之寶筏,希聖希賢之階梯也。

                           處事類

[原文]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

 處至急之事愈宜緩,處至大之事愈宜平,    

 處疑難之際愈宜無意。

[譯文]處理難處理的事,越應寬大;與不好相處的人在一起,越應寬厚,處理緊急的事,情緒越要和緩,處理重大的事,態度越應平和;處理有疑難的問題,心中越應沒有意見。

[原文]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

    不耐煩者,做不成一件事業。

[譯文]不自我反省的人,看不出自己一身的病痛;不耐煩的人則不能成就一件事業。

[原文]日日行,不怕千萬里。

    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譯文]天天走路不怕千萬里路遙,天天做事則不怕千萬件事多。

[原文]過去事丟得一節是一節。

    現在事了得一節是一節。

    未來事省得一節是一節。

[譯文]過去的事不必多計較,現在的事能做多少是多少,未來的事不必自尋煩惱。

[原文]居處必先精勤,乃能閑暇。

凡事務求停妥,然後逍遙。

[譯文]生活工作首先勤快才能有所閑暇,一切事務都能處理得當才能逍遙自在。

[原文]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譯文]心中沒有成見則處事公平,心中沒有自我則光明正大。

[原文]任事者,當置身利害之外。

    建言者,當設身利害之中。

[譯文]當事人應置身於利害之外,提出倡議的人則應設身於利害之中,才能知道利弊得失。

[原文]無事時,戒一偷字,有事時,戒一亂字。

[譯文]沒事要戒掉一個「偷」字,有事要戒掉一個「亂」字。

[原文]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開。

[譯文]有見識的人做事能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及撇得開。

[原文]救已敗之事者,如馭臨崖之馬,休輕策一鞭。

    圖垂成之功者,如挽上灘之舟,莫少停一棹。

[譯文]挽救失敗的事,就好像駕馭懸崖邊的馬,不能輕拍一鞭。對於即將成功的事,就好像拉船上沙灘,不能少停一槳。

[原文]以真實肝膽待人,事雖未必成功,日後人必見我之肝膽。

    以詐偽心腸處事,人即一時受惑,日後人必見我之心腸。

[譯文]用真誠待人,事情雖不一定成功,日後他人必定知我真心誠意。以欺騙的心腸處事,別人一時或許受到迷惑,但日久必見我心腸狡詐。

[原文]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

    天下無不可為之事,只怕立志不堅。

[譯文]天下沒有不能教化的人,只怕誠心不夠。天下沒有不能成功的事,只怕志向不堅定。

[原文]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緩緩想。

    想得時,切莫緩,便要急急行。

[譯文]事情來臨時,不能著急,要周全考慮解決的方法。想到解決的方法時,不能怠緩,一定要儘快果決執行。

[原文]事有機緣,不先不後,剛剛湊巧。

    命若蹭蹬,走來走去,步步踏空。

[譯文]事情的成功有很多機遇,若不能把握機遇而任時間流逝總做不成一件事情。

接 物 類

[原文]事屬曖昧,要思回護他,著不得一點攻訐的念頭。

    人屬寒微,要思矜禮他,著不得一毫傲睨的氣象。

[譯文]屬於人家的隱私,要想著維護,不能有一點說壞話的念頭。對於貧寒卑微的人,要想著禮遇他,不能有一絲傲慢輕視的態度。

[原文]凡一事而關人終身,縱確見實聞,不可著口。

    凡一語而傷我長厚,雖閑談酒謔,慎勿形言。

[譯文]凡事關係人一生的名譽,即使親眼目睹,也不能說出去。如果某句話有傷自己的敦厚,即使喝酒閑談,也要謹慎不說。

[原文]待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

   待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譯文]嚴於律己,不斷地檢討錯誤,不僅使自己的品德增進而且能免除禍患。對待別人應從過錯中看到他的長處,不但能保厚道,而且能化解對方的怨恨。

[原文]事後而議人得失,吹毛索垢,不肯絲毫放寬;

    試思己當其局未必能效彼萬一。

    旁觀而論人短長,抉隱摘微,不留些須餘地;

    試思己受其毀,未必能安意順承。

[譯文]事後議論別人的過錯,吹毛求疵,一點一滴也不放過,如果換成自己,未必能如他。在一旁對別人說長道短不留餘地,想想如果換成自己遭人詆毀,能否就默默承受呢。

[原文]人好剛,我以柔勝之。

    人用術,我以誠感之。

    人使氣,我以理屈之。

[譯文]別人好強,我則以柔克剛。別人用心計,我用誠懇感染他。別人動怒氣,我用道理折服他。

[原文]柔能制剛,遇赤子而賁、育失其勇。

   訥能屈辯,逢喑者而儀、秦拙於詞。

[譯文]柔能克剛,當大力士孟賁、夏育遇到小孩子時,他的勇力也無處可用。木訥能制服,即使像蘇秦、張儀一樣的善辯家,當他遇到啞巴時,也無計可施。

[原文]何以息謗?曰無辯。

    何以止怨?曰不爭。

[譯文]如何制止毀謗?只有不去辯白。如何停止怨恨,只有不去爭辯。

[原文]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譯文]別人毀謗我,與其與他辯解,不如寬忍他。別人欺侮我,與其提防,不如化解。

[原文]律身惟廉為宜,處世以退為尚。

[譯文]自律只有謙潔最適宜,處事以不爭先為崇尚。

[原文]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

    滋味濃底,減三分讓人嘗。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

    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譯文]路窄的地方,要留一點地方讓別人通過。好的味道,要留一些讓別人品嘗。負責處理困難的事要有力而沒有怨言。與難以相處的人在一起,要心中有數而口中不說。

[原文]輕信輕發,聽言之大戒也。

    愈激愈厲,責善之大戒也。

[譯文]輕信謠言而隨便動怒是聽別人說話的大忌,勸人從善不能用激烈的方法,否則將事倍功半

[原文]施在我有餘之惠,則可以廣德。

    留在人間不盡之情,則可以全交。

[譯文]盡我的力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則可以增廣德性。人情留給對方,則朋友之間的交情可以長久。

[原文]古人愛人之意多,故人易於改過;

    而視我也常親,我之教益易行。

    今人惡人之意多,故人甘於自棄;

    而視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譯文]以前的人教導別人,多出於愛意,所以人樂於改過,關係也親近,所以教導容易推行。現在的人教導別人,多出於厭惡,所以被教的人寧可自暴自棄,關係也不融洽,所說的話對方也難以接受。

[原文]喜聞人過,不若喜聞己過。

    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

[譯文]喜歡聽別人的過錯,不如喜歡聽自己的過失。喜歡說自己的優點,不如說別人的善行。

[原文]聽其言,必觀其行,是取人之道。

    師其言,不問其行,是取善之方。

[譯文]聽對方說的話,一定要觀察他是否能做到,這是選擇人才的方法。只領會他的好壞,而不過問他的行為,這是擇善的方法。

 

存養類

 

[原文]涵養沖虛,便是身世學問。

    省除煩惱,何等心性安和!

[譯文]涵養虛心便是做人學問。去除煩惱心性自然祥和。

[原文]存養宜沖粹,近春溫。省察宜謹嚴,近秋肅。

[譯文]存養人性的功夫,要像春天一般溫和。省察自己的缺失要像秋天身般嚴肅。

[原文]人心如谷種,滿腔都是生意,物慾錮之而滯矣。

    然而生意未嘗不在也,疏之而已耳。

    人心如明鏡,全休渾是光明習染薰之而暗矣。

    然而明體未嘗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譯文]人的心就好像稻穀一樣,到處都是生機,只因物慾掩蓋了生機,但生機始終存在。人心像明鏡一樣,充滿著光明,只因外在的污染而變暗,然而光明並未消失,只不過少了擦拭而已。

[原文]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

    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慾則閑。

    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慾則平。

    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慾則樂。

    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慾則剛。

[譯文]人的心胸慾念多則狹窄,慾念少則心胸寬廣。人的心境多欲則忙亂,少欲則悠閑。人的心術多欲則險惡。少欲則和平。人的心事多欲則憂愁,少欲則快樂。人心之氣象,多欲則軟弱,少欲則剛強,

[原文]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四者切已良箴。

   忌多欲,忌妄動,忌坐馳,忌旁騖,四者切已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恆字訣。勿忘勿助,得一漸字訣。

[譯文]宜安靜、少說話、從容不迫、嚴謹及儉約,這些都是監督自己的良言。避多欲、盲動、心不專一,以此避免自己的缺失。在實踐這些修養的過程中,能體會到恆字的秘訣。而在不間斷的過程里,能體驗出漸字的秘訣。

[原文]忿如火,不遏則燎原。

    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譯文]忿怒如火,不阻止則會燒掉一切,慾望像洪水,不阻擋則淹沒一切。

[原文]敬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

[譯文]謹慎堅守善良的本性,則心靈安定,收斂抑制浮躁之氣,則心氣平和。

[原文]心一鬆散,萬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

   心一執著,萬事不得自然。

[譯文]心如果鬆散則凡事做不成,心如果疏忽則凡事不能專心,心如果固執則萬事不得真諦。

[原文]一念疏忽,是錯起頭。

一念決裂,是錯到底。

[譯文]一念疏忽是錯誤的開始,一念不能有始有終便是錯誤到底。

[原文]名譽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隱忍中大。

[譯文]名譽從屈辱中彰顯,德性雅量從忍耐中壯大。

[原文]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處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洒脫,是養心第一法。

[譯文]謙虛退讓是保身的第一法;安靜祥和是處事第一法;包涵容忍是待人的第一法;瀟洒脫俗是養心的第一法。

[原文]靜能制動,沉能制浮,寬能制褊,緩能制急。

[譯文]安靜能克服浮動,沉潛能克服浮躁,寬和能克服偏狹,舒緩能克服急躁。

[原文]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

    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

[譯文]天地間的真諦,只有心靜的人才能體會。天地間的玄妙,只有心靜的人才能看明白。

[原文]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譯文]脾氣切忌旺盛,心志切忌滿足,才情切忌顯露。

[原文]世俗煩惱處,要耐得下。

    世事紛憂處,要閑得下。

    胸懷牽纏處,要割得下。

    境地濃艷處,要淡得下。

    意氣忿怒處,要降得下。

[譯文]處於世俗煩惱,要能忍耐;處於世事紛擾,要能清閑;胸中牽掛處,要能拋得開;處於濃艷境地,要能淡然處之;處於失意憤怒時,要能穩定情緒。

[原文]觀操存,在利害時。觀精力,在飢疲時。

    觀度量,在喜怒時。觀鎮定,在震驚時。

[譯文]看一個人的操守,在其利害得失時,看一個人的精力,在其飢餓疲倦時,看一個人的度量,在其面臨喜怒哀樂時;看一個人的沉著,在其有驚嚇時。

[原文]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

   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譯文]面臨大事與難事,可看出一個人的責任;處順境逆境,可看出一個人的胸襟氣度;遇喜事怒事,看一個人的涵養;與同輩相處,可看一個人的見識。

 

 

推薦閱讀:

何紅雨經典語錄
李白最經典的五言詩,精美絕倫!
為人處事經典語錄
勇敢的面對自己的人生,迎接更美好的未來(經典語錄大全)
邵氏十部經典風月片

TAG:經典 | 國學 | 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