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講座】范詩銀|詩人之眼——從李白七絕說起

詩人之眼

——從李白七絕說起

范詩銀


  詩人應有一雙詩人之眼。這雙眼睛觀察事物應有不同於常人之處。也就是說應在常中看到奇異,在俗中看到騷雅,在無中看到境象。所謂眼前之物多非物,眼底之物方為物,眼外之物乃心物,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李白之所以為李白,相當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李白有一雙不同於常人的眼睛。

  我第一次見到李白的眼睛,是在1966年的深秋。那一天,我得到了我們村唯一的一本李白詩選集。已經沒有了封面的這本書,第一面就是李白像,下面印著「見故宮南薰殿舊藏《聖賢畫像》」,也就是現在《李太白全集》里的那張標準畫像。第二面和第三面分別是影印於《同治<彰明縣誌>》的《青蓮書院圖景》《大雅亭圖景》。我把這本書帶到部隊後,用雷達測報紙作了封面,並取名為「青蓮詩集」。

  今年暮春,我專程從廣元到江油拜謁李白故里。在太白碑林,我被青年李白塑像驚呆了,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李白有一雙立眼,是立的不能再立的立眼!我突然明白了,正是這雙立眼,立體地審視人間萬象,成就了李白這位舉世無雙的偉大詩人!

一、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唐朝詩人中,王維被尊為五絕聖手,其「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被有的詩評家稱為其五絕中第一名句。王昌齡被尊為七絕聖手,其「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被稱為其七絕中第一名句。李白則被尊為五七言雙絕的絕句聖手。李白存詩約一千首,七十多首五絕,八十多首七絕。峨眉山月歌就是李白七絕中第一首名篇。

  這首七絕的名字「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寫上的,還是後人編上的,已無從考證。感覺上,更像是後人加的。整首詩意境明朗渺遠,字句淺顯流暢,韻味清香靜雅,像一幅高遠到平遠過渡自然的山水畫。

  李白在峨眉山東北方向登船,由平羌江順流而下至樂山入岷江,接著順流而下,經過樂山附近的犁頭、背峨、平羌「小三峽」,至犍(qian)為清溪驛。在這二百多里水路上,李白時而往西南方向側望著半輪山月,時而平望著水中與船相依同行的半輪水月,營造出詩人辭山月,水月送詩人,山漸遠,水自流,月依舊,人獨立的優美意境。詩人在清溪驛繼續登船向三峽進發,月影依舊但已不是峨眉山月,帶著對山月可能還有對故人的思念,還有那份淡淡的鄉愁,順流而下渝州,東向三峽,也就出了巴蜀之地,也就告別了故鄉。

  這首七絕最精彩之處是「半輪秋」三個字。李白的八十三首七絕中,至少有十六首寫到月。有「曉月」「月光」「泛月」「月下」「月蝕」「天上月」「古月」「日月」,「明月」用了四次,「月色」用了兩次,最有名的是「西江月」「峨眉山月」。之所以是「半輪」,可能李白登船的那晚恰是半輪月,也就是初七、八、九那幾天的晚上;或者山峰雲影影住了半輪,或是月食蝕去了半輪;亦或本是一輪圓月,詩人把半輪留給了峨眉山,把半輪揣在了自己的懷裡,從此讓半輪月陪伴自己仗劍遠遊。而「秋」字,絕非詩評家所說的那樣,因押韻需要而置於句尾。恰恰是這個字,給月亮以顏色和溫度,也透漏出了青年詩人辭親去國的些許憂傷和惆悵。

  一首七絕中用五個地名,在近萬首唐人絕句中僅此一例。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驛、渝州、三峽,勾勒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畫卷。其中兩處地名的用法值得注意。一個是用平羌江而不用青衣江,青衣江名的出現比平羌江更早,名氣更響,所以用平羌江,就為後句的「清溪」留有了餘地,讀起來也清亮許多。一個是用清溪而不用犍為、馬邊河、懲非鎮等,保持了江、溪、峽等水路風物典型性和連續性。這兩處地名的用法也有雅俗之別,尤其清溪二字,典型的用雅不用俗,這也是詩詞創作中時刻要注意的問題。

  第三句第五、六字的平仄關係顛倒使用是個成例。王力先生講拗救內容很多,最有意義的是關於這種模式的論述,並且指出多用在絕句的第三句和律詩的三、五、七句。符合前人用法習慣,後面還要講到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第三句,也是這樣的句式。王力先生的這一論述,也被今人所認可。

二、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七絕《望廬山瀑布》,人人皆知的名篇。其所以是名篇,因為有十分壯美的景象,紫煙繚繞的背景下,三千尺的瀑布從天飛落,從此人世間有了最壯觀的瀑布;因為有十分豐富的聯想,從兒時起就可望不可及的銀河,就飄落在讀者的眼前,誰都會因為夢想變為現實而由衷地喜歡上這首詩; 因為有十分瀏亮的音調和鏗鏘有力的音節,吟著聽著是那樣的上口和入耳;因為有十分厚重的生命力,富有生髮感動的力量,給人以動力和正能量。

望廬山瀑布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

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

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

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里。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

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

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閑;

無論漱瓊液,還得洗塵顏。

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

  李白同時還寫了一首五古。對照五古看七絕,李白在觀察和描寫到七絕中景物時,其視角可圈可點。李白是從東面登上香爐峰的,在登的過程中或者登到峰頂,往南看就看到了瀑布水。目光透過裊裊升騰的紫煙,由下而上直至峰頂,經過一「看」一「掛」,將彩練般的瀑布上端安排妥當;接著目光隨著飛流,以極誇張的手法描繪出瀑布由上而下的「流程」;爾後,又由下而上,轉而由上而下,將瀑布與銀河聯繫在一起,又將銀河倒傾下來,營造出天地間銀河倒泄化而為瀑布,以至於不知是瀑布還是銀河的渾然一體的奇異景象。

  南宋詩人魏慶之指出,七言詩的第五字要響,也就是要下力氣吟妥當的重點字。在這首七絕中,第一句的「生」,第二句的「掛」,第四句的「落」,都用得十分精彩。「生」字寫活了香爐峰迎著太陽冉冉升起的煙雲,也為瀑布的出現設置了背景,營造了氛圍;「掛」字賦予瀑布恰似白練的具體形象,化瀑布的動為白練的靜,讚頌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落」字用得又自然又貼切,點出了瀑布從天而降所帶來的驚心動魄。有意思的是,李白挺愛用「掛」字,在八十三首七絕里,有六首用到這個字,比例不能算小。如,長風掛席勢難回,海動山傾古月摧。天回北斗掛西樓,金屋無人螢火流。但是,類似這首絕句三個句子第五字的用法,在李白七絕中也並不多見,只有贈賈舍人一首。這說明李白寫詩不拘一格,也說明後人總結的所謂規律也未必可信,尤其不能迷信。

  望廬山瀑布的五古沒有七絕響亮,但寫得也很好,有不少好句子。如「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里。」寫出了瀑布的高,水的散,也寫出了瀑布飛落和水珠飛灑的動態。有人認為,「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磊落清壯,鑿空道出,語簡而意盡,優於絕句多矣。這兩句確實很美。極為形象地寫出了瀑布的飄灑,有細水如絲的質感;也寫出了瀑布似有似無的薄,有透明如幻般的朦朧;更為可貴的是,「吹不斷」三個字,極為真切地寫出了瀑布的生命;一個「空」字,又有「於無有處還有無」的空靈效果。把這兩首詩兩相對照著讀,也可悟出五言古風與七言絕句,風格的不同,寫法的不同,對提高創作水平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王昌齡的七絕寫得是真好!前面講到的那兩句,可以引領他的邊塞詩;下面這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則可以引領他的送別詩。王昌齡的七絕之所以寫得好的真諦,就在於他的真誠。由於真誠,自然也就贏得了朋友們的真誠。比王昌齡小三歲的李白的這首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王昌齡學問很好。30歲進士及第,34歲登博學鴻詞科,37歲再登博學鴻詞科,兩次評語都是超絕群倫。王昌齡官運很差,28歲左右出塞兩年,留給我們九首邊塞七絕神品,卻沒有為官運打下什麼基礎。30歲中進士僅得到汜水尉校書郎,41歲由江寧丞貶謫嶺南,51歲又由江寧丞再貶龍標尉,60歲被亳州太守閭丘曉殺害。30年宦海沉浮,也只坐到了八品縣丞。

  上述王昌齡的簡歷,有助於我們理解李白這首詩的第一句。楊花的飄忽不定,洽合了王昌齡入世後難有作為,卻被一貶再貶的仕途生涯;子規「不如歸去」的啼血悲鳴,暗合了王昌齡再次遭磨難而引起了詩人的離懷別恨。寫詩強調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情因景生,景因情媚,情才能更感人,景才能更迷人。情因為景而變得有形,成為可觀瞻、可觸摸的實實在在的存在;景因為情而變得妖嬈,成為可對話、可寄懷的富有情感的依託。這一切,都決定於作者選擇的正確性。李白的七絕,很多篇都是以景語開篇的。而景語中,無不蘊含著情,融入了情。只不過,有的明顯,有的隱約;有的直接,有的委婉。總之,那景一定與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有關係。這一點,對於詩的構思是十分重要的。這首詩,在這方面,給我們作了很好的示範。

  我們再來分析李白寫這首七絕詩的視角。前兩句是由上而下而遠,通過楊花落子規啼,透漏給讀者墜落般的沉重,這種沉重的感覺,一直延續到過了五溪,一個叫做龍標的那個地方。讀者隨著詩人的目光,感受由於被貶謫而帶來的沉重邃遠的憂思。第三第四兩句視角是由下而上而遠。把自己憂愁的心寄給明月,是向上看;隨著風一直相送到夜郎西邊,是向更遠的的地方看。這樣,詩人就把自己的心和朋友一起走向了遠方。

  這首絕句最精彩的句子是第三句。當時李白在揚州,王昌齡在江寧(南京)。李白只能把自己的「愁心」——對朋友被貶謫的同情、對朋友遠行艱難的擔憂,對各種不可預測的恐懼等等,託付給「明月」,相隨相送到千里之外的「夜郎西」。這一「托月寄情」、「託身於月」, 伴隨朋友遠行的聯想,把「愁心」與「明月」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極富想像力,前無古人。

  這首詩兩個韻腳字「溪」與「西」讀音完全相同。這種情況也不少見,如下,李白的:

與謝良輔游涇川陵岩寺

乘君素舸泛涇西,宛似雲門對若溪。

且從康樂尋山水,何必東遊入會稽。

王昌齡的

送程六

冬夜傷離在五溪,青魚雪落膾橙薺。

武岡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雲向西。

  這種現象雖不能說是毛病,但總覺得美中不足。

  宋朝王安石以後,不少詩人和詩評家,用一個「快」字來評價李白的詩。主要指李白「詩思」、「詩語」快,讀著暢快、爽快,如「疾鷹下掠」。由於太快,清朝人就指出李白詩「飄逸而失之輕率」,時有粗糙,時有淺近等,影響了他的詩的水平。他們所講的問題,是不是包括如上兩首詩的情況,沒人明說。我拿出來放在這裡,提醒詩友們在寫詩過程中加以注意。

四、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詩,千年以來,無論老幼,文化高低,人人喜歡,非「神品」難以稱其名。明人楊慎稱讚這首詩「驚風雨而泣鬼神矣」。但是,越是這樣的詩,越需要細品。不細品,就難以領會它的神韻。

  通過前面三首詩,可以感到,李白觀察事物,或上或下,或高或低,或遠或近,是多點的,是立體的。這種觀察方法,是中國畫的技法,也是中國詩人的技法。

  李白在這首詩中則有所不同。其視角,是從高往下往遠,直視千里,一覽無餘。構成這一特點,最關鍵的是「彩雲間」這三個字。顯而易見,這三個字,傳達給我們的信息是:白帝城高入雲霄,辭別時朝霞滿天,還暗喻著嶄新的、美好的一天開始了。若從寫作視角上看,這三個字更不簡單,它佔據了高視點,由此而領起全篇,把千里長江盡收在眼底,千里航程也短如一瞬,詩人興奮愉悅之情,就如長江水一般,一瀉千里,可讀可感可知,躍然紙上。

  李白七絕,第三句最講究。前人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從這首詩看,輕快中的沉著,順暢中的頓挫,全從這句中來。啼不住的猿聲,又從側面為千里行程塗抹了聲色,增加了快感,也為輕快的心情增添了些許惆悵。因為「猿啼三聲淚滿裳」,猿啼的本色是悲情的聲音。

  講七絕一般都強調第三句的轉。我覺得,李白七絕第三句「頓」的意味可能更明顯。這千里航程,有猿啼之聲的三峽只是其中的一段,在這裡頓住,把這一段提出來,予以精彩的描述,順水而下的暢快增加了婉轉,噴薄而出的歡悅忽然來了哀怨的啼鳴,極大地豐富了詩的內容,也賦予了這首詩更大的張力。類似的「頓」住還有不少,如前面說過的望廬山瀑布,送王昌齡。也都是在整首詩的自然流程中,在某一點頓住,生髮出新意或更深一層的意思。對這一點,需要細讀並結合創作予以體會。

  李白這首七絕,我覺得還給我們一條重要啟示,那就是如何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讀李白年譜,李白59歲時寫的這首詩。那一年,離去世還有短短的3年。他的命是郭子儀用官職贖回來的;在長流夜郎途中,因皇帝改元或冊立太子而大赦天下,才無罪放還。在這麼一種九死一生的情況下,李白把自己的悲苦留給了自己,把自己心中的「狂喜」,通過這樣一首詩,留給了後人。從詩本身看,一點也沒有五年安史之亂帶來的恐慌痕迹,一點也沒有差點掉腦袋的驚懼痕迹,一點也沒有未來無著落的憂慮痕迹。而是以白帝城到江陵的輕快旅程,承載了自己無以言說的歡快。 

  我們還可以看看李白最後一首詩

《臨終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他是把這首詩和他的全部詩稿,「枕上授簡」,託付給他的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以後合上眼的。他這首臨終歌寫的是:翼振八方的大鵬,飛到中天已疲憊不堪的老鵬,折斷左翼的傷鵬,雖然它自信餘風可以激勵萬世,但當它墜亡的消息傳開時,仲尼死了,再也沒有像哭麒麟那樣的仲尼來哭自己了。詩人以大鵬自比,以孔子自比,嘆息時無仲尼,時不待李白。無限蒼涼,而又慷慨激昂,震撼人心。

  讀讀這兩首詩,通篇有愁字嗎?有怨字嗎?而我們有的詩友寫詩時,感情直露而缺少蘊藉,悲愁酸苦,時不時地寫在詩面上,尤其是強說的那種「愁」與「怨」,以為這樣寫才感人,實在是一種誤區。歷來詩評有一種觀點,「寫熱烈文字要有冷靜頭腦」,「一切美文該是表現,不是說明」。詩詞中的愁和怨,應該通過形象思維,也就是通過畫面來表現,而不是以邏輯思維的習慣,用文字來說明。其中奧妙,需要在詩詞創作中加以體會。

五、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是一首很獨特的詩。一個是最偉大的詩人,一個是最普通的村夫,他們在桃花潭這個地方,演繹了唐朝版的《高山流水》,而且更加富有人情味,更加富有詩情畫意。人世間最具有價值的友情,也就是真、善、美的友情,在這首詩中,得到了最真率、最坦誠、最優美的詮釋。可以說,從那個時候以來,我們中華民族的詩詞長卷里,就有了禮讚友情的不二篇章。自從這首詩問世以後,所有歌頌友情的詩都黯然失色。

  我有一套《李太白文集》,是清朝人王琦注的那個版本。在這首詩的題目下面,印著兩句相當於序言的話,也就是南宋詩評家楊齊賢對這首詩的評註,是這樣寫的:「白游涇縣桃花潭,村人汪倫常醖(yun)美酒以待白。倫之裔孫至今寶其詩。」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詩評家們特別想知道,為什麼李白和汪倫會結下如此深厚的友誼?結論是,李白愛酒,汪倫管了李白個「酒飽」!這樣兩句千年「確評」,如今看來,對,當然對,但也未必盡然。

  從李白年譜看,李白遊歷過很多地方,多數時候,都是被中上層人士奉為上賓,卻極少接觸真正的平民,沒有感受到真正的純樸。看來,汪倫的純樸確實感動了他。更重要的是,這首詩作於天寶十三載,而在天寶的十一載和十二載,李白北上幽州,發現安祿山要造反,登黃金台痛哭。有關李白「痛哭」的記載,在年譜中僅此一筆。作為政治上有大抱負的李白,當「複雜」的痛苦與純樸的歡悅交織在一起,當人間真情撫慰了詩人那顆受傷的心,於是,就迸發出奇異的火花,真正的曠世名篇就應運而生了。

  由上面的分析而想到,詩人之眼所攝取到的物象,需要經過詩人之心的加工,才能轉化為感人的詩句。詩人之心這個「轉換器」,十分重要。何謂詩人之心,非常的憐憫之心,對人間冷暖牽腸掛肚;非常的唯美之心,對天下萬物充滿感情;非常的靜謐之心,對浮華塵世保持著清醒。具備了一個高質量的轉換器,就能夠由我觀物,把自然之物象,轉換成有我之境界,成為寫詩的實寫家;也可以以物觀物,物我無跡,將自然之物,轉換成無我之境,成為寫詩的理想家。

  這首詩的「不及」二字最為出彩。用比物手法,三千尺深潭比不上汪倫的深情。李白七絕愛用「不」字。八十三首七絕中,二十四首用到「不字」。其中,只有「不知」用了三次。這些用不字的句子都很精彩,如,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楚色滿蒼梧。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帝子瀟湘去不還,空餘秋草洞庭間。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用在句子中間、句子末端、句子開頭都有。李白七絕愛用不字,傳遞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信息,李白對事物持否定態度的時候比較多,在表述思想感情時疑問的意思比較重。這些,與李白的放蕩不羈,天馬行空的浪漫性格,都有一定的關係。

  細品這首詩,其中的人名、地名挺有意思,也就產生了一些挺有意思的想法。假如李白不叫李白而叫李黑,那麼,李黑乘舟將欲行,那在讀者的腦海中,還能產生船頭站著翩翩君子,藍天白雲下白帆悠悠遠去的優美畫面嗎?又假如汪倫不叫汪倫而叫趙倫,那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趙倫送我情,那情再深也沒有多少美感吧。這個「白」字,把李白、白帆、白雲聯繫在了一起;這個「汪」字,把汪倫的三點水,桃花潭的水、深千尺的水、踏歌聲中熱情的汗水,聯繫在了一起。這些美麗的字面,就構成了藍天之下、桃花潭邊,極富情感的美輪美奐的極美畫面。

  由此可見,一首好詩的產生,是要有緣分的,緣分不到,或者說各種條件不具備,好詩就產生不了。還有,詩是美文中的美文,構成這一特殊美文的基本條件,就是所用的辭彙首先要美。比如人名地名入詩,人名地名的字面美不美,就是一個最基本的條件。也就是說,詩的雅,字面的雅是基本的。對此,不可不重視。

  以上講的這五首李白七絕,如果歸納一下,主要為了說明一個問題。作為詩詞愛好者,怎樣才能把詩寫好,不辜負詩人這個稱謂。我的體會是,讀經典詩詞,寫自家情懷。

  最後,作為結束語,念一首我前不久去川北劍閣關寫得一首七絕,並用我自己創的那個調吟唱一下:

劍閣關月歌

七十二峰排綠樽,星花雲影憶秋痕。

巴人不識峨眉月,只道玉鉤懸劍門。

  謝謝張曉虹老師、張芳老師、張秀軍老師,梅關雪老師!

  謝謝詩友們!

【作者簡介】 范詩銀,筆名石音、巳一、蒼實。一九五三年生,一九七二年從齊齊哈爾參軍,二零零八年退休,空軍大校軍銜。現為國防大學中華軍旅詩詞研究創作院執行副院長、執行總編輯,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出版詩詞集《天淺夢深》《響石二集》《響石齋詩詞》《虹影集注評》《詩銀詞》。
推薦閱讀:

李白詩選-圖文版
李白與梁園的緣分
為什麼每出現一件大事就有人說李白的詩里有包含?
為什麼李白的詩總是與當代的事件相撞?
究竟是孤帆遠影碧空盡,還是孤帆遠影碧山盡?

TAG:公益 | 詩人 | 李白 | 講座 | 公益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