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八十九、解碼西遊記07

八十九、解碼西遊記07

(2014-07-11 22:25:53)

轉載

標籤:

沙僧

孫悟空

唐僧

西遊記

豬八戒

分類: 西遊記

◆因有大功而得大賞

   悟空的大功在於成功地保唐僧到達西天取得經書。從孫悟空的角度說,主要的功績不在於取得了經書。把經書送到東土大唐,這件事說大也大,說不大也不大,因為這事其實舉手之勞就可完成。悟空的主要功績在於一路的降妖伏魔。

   如果把取經之路比擬為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那麼,孫悟空就是憑一條棒打出了一條通道(現在的說法是交通大動脈)。同時,他也造福於沿途諸多王國的政府與百姓。取經途中,一些國王在他們的幫助下得以恢復王位、恢復秩序。佛教的思想也在這個過程中得以廣泛傳播。例如,滅法國就是因為受了他們的影響,從要殺和尚改成尊敬和尚,國名也改成欽法國,國王還想拜唐僧為師呢。往西天這一路,可以說是功德無量。而且,這一功績由於宣傳得法而盡人皆知,包括很多妖怪都在關注。

◆建立了廣泛而深厚的人脈

   大鬧天宮之際,孫悟空實際是在單打獨鬥。雖然做齊天大聖的時候,他稱這個為兄,呼那個為友,但別人是不是拿他當自己人看,很成疑問。以他當時的狀況,不過是天界一個孤獨的怪人罷了。

   經過西天取經這一遭,情況有了根本的變化。我們可以簡單地盤點一下,孫悟空建立了哪些人脈。

   首先,與唐僧等人朝夕相處,師徒之間、師兄弟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唐僧、八戒、沙僧、白龍馬都成了他的支持力量。唐僧本是金蟬子轉世,是如來佛的二弟子,在佛祖面前說得上話,最後又被封為旃檀功德佛。八戒曾是天蓬元帥,統領八萬天兵,勢力並不可小視。通過白龍馬,整個龍族一系,也與悟空拉上了關係。

   其次,取經事業是一項傾注了如來佛、觀音菩薩頗多心血的事業,悟空圓滿完成任務,頗得佛祖、觀音的青睞。在取經過程中,他與觀音也結成了事業上的友誼。悟空對觀音後來表現得非常恭敬,基本上是執弟子之禮,他後期這種謙虛、恭順的態度,也受到了天界的歡迎。

   第三,非常可觀的是,在取經的過程中,很多天界神佛對他欠下了或大或小的人情。其中包括四海龍王、托塔天王、哪吒三太子、二十八宿、太上老君、南極壽星、文殊菩薩、靈吉菩薩、觀音菩薩、彌勒佛、太乙救苦天尊、太陰真君、毗藍婆等等。這些神佛的來頭頗為不小,他們的分布也很廣泛,隱隱成為一支能夠支持孫悟空的力量。

   悟空還與鎮元大仙結拜為兄弟,鎮元大仙是地仙之祖,他「門下出的散仙,也不計其數」。結拜之舉使悟空在地仙一系擁有了極高的輩分,可以發揮巨大的影響力。

   悟空在取經路上與二郎神也修復了關係,兩人稱兄道弟,關係頗為不錯。二郎神手下有一班人馬,悟空與梅山六兄弟都以兄弟相稱。另外,在取經過程中,有些妖魔被收伏,皈依佛門,如紅孩兒、牛魔王、黑熊怪、多目怪等等。孫悟空對於他們有引薦之德,這對於他今後的事業也是有幫助的。

   這麼一算下來,經過短短十四年時間,孫悟空的關係網與以前相比簡直是有了天壤之別,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加上他又通過取經行動,被西天樹立成改過自新的正面典型人物,他的事例,可以起到教育各路妖魔的作用,所以被到處廣泛宣揚,可能還做了很多場英雄事迹報告會。自此之後,悟空在天界的一言一行,都可以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

   孫悟空無疑是個聰明人,當初被壓在五行山下,是因為錯誤地估計了形勢,也因為沒有人向他深入剖析和傳授在社會中混的道理。自從被佛祖壓在五行山下,痛苦地思考了五百年後,他也學乖了,知道單憑一個人的力量,根本不能與整個社會相抗衡。於是轉變了態度,與天庭各路勢力積極合作。我們可以反過來想一下,如果悟空在取經路上,對各路妖魔採取鐵面無私的做法,實行趕盡殺絕的政策,而不買求情人的面子,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結果不外乎是,在取經的路上就碰得頭破血流,甚至不排除半途換人的可能性。而且就算到了西天也不用想被封為佛的事了,因為他已經把天界的實力人物基本上都得罪光了,其結果是取經行動雖然成功了,他在天界也沒法混了。

   現在這樣的做法其結果就大不相同。孫悟空逐漸明白了一些天庭「潛規則」,再碰到妖怪,他的做法不是上去舉棒就打,而是先喚出土地、山神問一下妖精的來歷,如果妖怪有主人、有來歷,降妖伏魔的事情就簡單多了。這麼做的好處很大,很多妖怪的主人因此而欠下悟空一筆不小的人情。其結果是,也許這一開始並不是孫悟空的本意,卻實際上因著這一路降妖伏魔的過程,編織了一個相當嚴密的神仙社會關係網。有了這個廣闊的關係網做後盾,做了斗戰勝佛的孫悟空往後在天界做起事來,肯定是通行無阻,幾乎沒有辦不到的事情。

   對於關係網的作用,悟空自己還是比較清楚的。在第五十六回,當他打死兩個強盜,唐僧給他們念經超度時說,如果好漢要到地府去告狀,「只告行者」,不要告其他人。對此,孫悟空是什麼反應呢,只見他:

   攥著鐵棒,望那墳上搗了三下,道:「遭瘟的強盜,你聽著!……盡你到哪裡去告,我老孫實是不怕:玉帝認得我,天王隨得我;二十八宿懼我,九曜星官怕我;府縣城隍跪我,東嶽天齊怖我;十代閻君曾與我為僕從,五路猖神曾與我當後生;不論三界五司,十方諸宰,都與我情深面熟,隨你哪裡去告!」(第五十六回)

   他在這裡吹噓的正是其關係網。他清楚地知道,有了這個關係網,走到哪裡都不用怕。根本不在乎幾個強盜的陰魂到閻王那去告狀。

◆擺正了在體系內的位置,從而被體系所接受

   悟空能夠成為斗戰勝佛,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經過五百年的反思與十四年的磨礪,他認識到自身能力的局限性,調整了心態,擺正了自己的位置。這個位置,包括多個方面,如他相對於佛祖、觀音的位置,相對於玉帝系統神仙的位置,以及他在取經隊伍內的位置。其中,擺正他在取經隊伍中的位置非常重要。如果還像在大鬧天宮時那樣,他很可能就會向唐僧發問,「憑什麼你來坐這個位置,讓我事事聽你的」,或者說,「你要做師父也可以,就怕金箍棒不答應」。特別是當唐僧的觀點明顯不對的時候更是如此。

   擺正自己在體系內的位置,悟空慢慢體會到在體系內合作能夠產生的巨大潛力。到後來,有什麼事情,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上級尋求幫助,去找觀音、找玉帝,甚至找東海龍王等等來幫忙。取經路上,孫悟空不再搞個人英雄主義,而是虛心向各路神仙學習,能夠看到不同神仙的長處,間接來說就是能夠看到自己的短處;他也懂得了包容別人,不再輕視別人,意識到龍王等人在某些方面的本領有時也是挺管用的。學會了做事以大局為重,而不逞個人意氣。

   更難得的是,在取經過程中,他很好地配合了唐僧的工作,完成了自己的職能。對唐僧的有些不是很合理的做法,他沒有採取違反程序的做法,而是盡量與唐僧協調好關係。只有在唐僧非要趕他走的情況下,才去找觀音菩薩「評理」,評理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分個對錯,爭個勝負,而是為了重新回到體系內。

   正是因為孫悟空在內心先擺正了自己在體系內的位置,並且通過他的行為向眾神表明了這一點,所以,他後來的行為越來越被體系所認可和接受,他也得到了來自體系內的更多有效幫助。從一個「妖仙」,成長為具有「大職正果」的佛。孫悟空在事業上的轉正,經過了十四年的相對漫長的考察期,最後,有關部門對他的評語是優秀。悟空在為人處世與工作作風上的改變,使得取經事業得以順利進行、圓滿完成。他的轉變也向我們表明了斗戰勝佛之所以成功,齊天大聖之所以失敗的緣由。

   當然,取經保唐僧的過程中,悟空不僅建立了功德,他的心本身也得到了修鍊,對佛經的理解有了質的變化。在第九十三回,取經隊伍快到布金禪寺的時候,唐僧曾說:「悟空解得是無言語文字,乃是真解。」唐僧是修道多年的高僧,他親口說悟空解得《心經》,自然是有依據的。到第一百回,唐僧、悟空被封為佛,也包括了對他們修心成就的肯定。

   孫悟空的轉變雖然完成了,很多人卻為他的轉變而嘆息,認為這是以他的個性受壓抑為代價的。或許我們不能這麼看,畢竟人是一種社會動物,在社會中,個體是不能為所欲為的。正像盧梭說的:「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在弗洛伊德看來,個人自由並不是文明的產物,恰恰相反,文明的作用是要限制個人。我們是在社會中生長、培養的,想完全超脫於社會是不可能的。甚至我們想什麼、如何想,都逃脫不了社會的影響。比如說,孫悟空關於做大王、拜師父、做大聖、認為做弼馬溫對他是一種侮辱等等,這些都是從社會生活中學會和產生的觀念。

   我們在這裡簡單地探討一下,《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對孫悟空大鬧天宮行為的態度。

   首先,吳承恩並沒有很反對大鬧天宮,正因為如此,當讀起這一段故事的時候,我們的同情主要還是在孫悟空一邊。

   另一方面,吳承恩對大鬧天宮的行為也並不是完全肯定,而是以曲筆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劉伯欽在向唐僧介紹五行山的時候,說了如下一段話:

太保道:「這山舊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國,改名兩界山。先年間曾聞得老人家說:『王莽篡漢之時,天降此山,下壓著一個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飲食,自有土神監押,教他飢餐鐵丸,渴飲銅汁。自昔到今,凍餓不死。』」(第十四回)

   這裡的故老相傳,「王莽篡漢之時,天降此山」,真是大有意味。這話雖然是太保說的,但是誰讓太保這麼說的呢?只有吳承恩才能安排他這麼說。這話本來是完全可以不說的,因為它在整個《西遊記》的情節中毫無必要(不過在表達作者的想法方面卻有些用處)。在這段話中,不提王莽的名字完全不影響故事情節。顯然,這話是作者有意識地加上去的,是在把孫悟空的大鬧天宮與王莽之試圖篡漢相類比。

   這個隱晦的說法傳達出來的意思非常清楚,即吳承恩並沒有歌頌孫悟空大鬧天宮。從時間上,大鬧天宮的時間和王莽篡漢同期,可以說有照應的意思,上界不安,人間自然不寧。不管怎麼說,大鬧天宮既然與王莽篡漢相提並論,自然不會是什麼很光彩的事情。

   在孫悟空大鬧天宮,於靈霄殿前與王靈官斗在一起時,作者用如下的詩句描寫兩人的爭鬥:

   赤膽忠良名譽大,欺天誑上聲名壞。一低一好幸相持,豪傑英雄同賭賽。鐵棒凶,金鞭快,正直無私怎忍耐?這個是太乙雷聲應化尊,那個是齊天大聖猿猴怪。金鞭鐵棒兩家能,都是神宮仙器械。今日在靈霄寶殿弄威風,各展雄才真可愛。一個欺心要奪鬥牛宮,一個竭力匡扶玄聖界。苦爭不讓顯神通,鞭棒往來無勝敗。(第七回)

   這「赤膽忠良名譽大」說的自然是王靈官,「欺天誑上聲名壞」指的就是孫悟空了。另外,此時孫悟空並不是妖怪,而是天界正式冊封的「齊天大聖」,作者卻說「那個是齊天大聖猿猴怪」,看來是不是妖怪,不在於他的官方身份,而在於他的行為和心理。

   我們再看孫悟空後來對自己當年大鬧天宮的行為是怎麼看的。一開始,悟空對於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並不服氣,認為自己是運氣不好,要不然就奪位成功了。所以,他在五行山下初見觀音菩薩時還說,「如來哄了我」。隨著取經過程的逐漸展開,悟空對很多問題的看法發生了變化。大鬧天宮而最終失敗,在一段時期內是他人生最大的痛,他難免會對這事不斷地進行反思,在反思過程中,想法發生了變化,再談起這件事來的時候,說法雖然語焉不詳,還是能讓人捕捉到很多信息。

   悟空在第一次見唐僧的時候,自我介紹說:「我是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只因犯了誑上之罪,被佛祖壓於此處。」這裡就自承犯了誑上之罪,不過,他此時這麼說,還是言不由衷的成分居多,心裡並不真正服氣。有點「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意思。

   走不多遠,來到了蛇盤山鷹愁澗,在這裡,行者對山神土地說:「你等是也不知。我只為那誑上的勾當,整受了這五百年的苦難。」這次悟空說話的內容似乎更為真實一些,因為他說話的對象是在神界微不足道的山神與土地,從而可以自由地表達真實想法,犯不著勉強自己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來討好他們。不過,如果仔細揣摩這話,其中還是有很多委屈的意思。

   在真假孫悟空一節,兩個悟空去找玉帝,想分辨個真假,玉帝說:「你兩個因甚事擅鬧天宮,嚷至朕前尋死!」大聖口稱:「萬歲!萬歲!臣今皈命,秉教沙門,再不敢欺心誑上,只因這個妖精變作臣的模樣。」希望「與臣辨個真假!」他自稱「再不敢欺心誑上」,就是直接在玉帝面前承認以前做法的不對了。在第五十二回,他向青牛精介紹自己的時候說:「……幾番有意圖天界,數次無知奪上方,……七七數完開鼎看,我身跳出又凶張。」將自己闖龍宮、鬧地府、不做弼馬溫的行為定性為「無知」①,說自己蹬倒老君爐後的行為是「凶張」。①在孫悟空按照時間順序的描述中,他說完「數次無知奪上方」,才說「御賜齊天名大聖」,以及此後的諸般事情。因此,「數次無知奪上方」顯然是指被封為齊天大聖之前的事情。

   在第七十七回,悟空還自己作詩說,「恨我欺天困網羅,師來救我脫沉痾。潛心篤志同參佛,努力修身共煉魔。」表達了對當年鬧天宮行為的「悔恨」,和對師父把他從五行山下救出來的感激之情。「努力修身共煉魔」,煉的是他自己的「心魔」(因為他說的是通過修身來煉魔,而不是通過戰鬥來煉魔),也就是自承以前的作為是妖魔的行徑了。實際上,後來孫悟空是很講尊卑禮節的,講究「禮」,自然就包含了反對以下犯上的意思在內。

   吳承恩對大鬧天宮的不很肯定的態度,還反映在對大鬧天宮的結果的描寫上,我們這裡不是指悟空奪位的失敗,而是指對花果山與人間界造成的一些結果。首先由於大鬧天宮之舉,花果山變得面目全非,原來有四萬七千隻猴子,還有眾多其他生靈,後來卻只剩下一千多隻猴子了。

   大鬧天宮造成的另一個惡果是,由於孫悟空蹬倒老君的丹爐,落下幾塊磚來,磚里還有餘火,在人間形成八百里火焰山,造成一方生靈塗炭。當火焰山的土地(本是老君看守丹爐的道人,因為丹爐被悟空蹬倒,而被貶了下來)向悟空講述這般情由的時候,還很怕悟空怪罪。對土地說的「這火原是大聖放的」,悟空很生氣。土地講完這件事中間的曲折時,悟空明知土地所說應該沒有半點虛假(土地拿這事騙他幹什麼),他的態度卻還是「半信不信」。顯然,悟空對於當年大鬧天宮造成這樣的後果有點內疚,所以心理上不大願意承認。

   像孫悟空這樣很不好管理的刺兒頭,是怎麼把他變成一名合格的、工作出色的體制內人員的?這涉及十分複雜的教育與人才培養問題。

   孫悟空確實很不好用,我們不能簡單地怪玉帝輕賢。像早期孫悟空那樣,即使把他放到非常重要的管理崗位上,誰又能保證他不會出事?重用了他,不一定會有什麼好結果。早期孫悟空是一個情緒性很強的人,往好的方面說是個性情中人,這樣的人,偏偏又想做官,如何安排,確實是一個極大的難題。

對於像孫悟空這樣又有本事、又有名利追求(想做大官)的人來說,管理起來不是易事。如果很有本事但淡泊名利,事情就好辦了,一個虛銜掛起來就行了,甚至這樣的人根本連虛銜都不要。

   還是如來佛的辦法好,對這樣的人其實沒有辦法有效地使用,最好的辦法是,先改造他的性格、心理,提高他的情商、官商,然後再考慮如何使用他。這與中國古代在重用一個人之前,先對他進行一番磨鍊的做法是一致的。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對很多人來說還是需要的。

   一直到被鎮壓之前,孫悟空都沒有遭受什麼大的困苦,特別是沒有遭受精神上的痛苦。給他施加肉體上的痛苦,目的不在於讓他受苦,而在於「動心忍性」。早期的孫悟空,做事向來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其他神仙的感受,對別人的苦衷沒有感覺,只想著別人應該遷就他。這樣的人,本事越大、任命的官職越高,闖下的禍患也往往越大。讓他一路順風順水,只會助長其驕矜之心、自滿之意,養成其剛愎自用的性格。

   發生在孫悟空身上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是如來佛有效引導的結果。如來對孫悟空的改造,可以分為武力壓制、利益引導和身份認同的塑造三個層面。

◆武力壓制

   首先,對於孫悟空狂暴的行為,如來堅決地進行了武力壓制。從某種意義上說,要有效地管理孫悟空,暴力手段是不可缺少的,雖然暴力手段不可多用,不可常用。如來使用的暴力手段,起到的不僅是制住孫悟空的作用,它還有多方面的效果,可以說有穩定天界秩序的作用。試想一下,如果如來拿不出雷霆手段,而是陷入與孫悟空的持久戰,天界會是一種什麼局面?必然是其他妖魔鬼怪紛紛蠢蠢欲動,說不定悟空的六個結拜弟兄就起而效尤,天界眾神的立場也會搖擺不定。輕鬆壓制住孫悟空,則可以威懾無數心懷念想的妖魔,換取天界更長久的太平。

   孫悟空的失敗,在於實力不足,因此實力對比非常重要。不過,實力問題比初看起來要複雜得多。這裡有一個真實的實力對比與認知到的實力對比的關係問題。實力對比必須被認識到,才能發揮作用。如果一個人滿腹經綸,但他不說出來,也不著書立說,別人就無法知道他的水平。如來有通天的本事,但孫悟空一點都不了解,這對孫悟空來說就相當於不存在。在取經路上,白骨精就是太低估了孫悟空的實力,以為可以變做人形矇混過關,這說穿了還是情報工作做得不好,信息不靈通所致。

   掌權者常常需要讓潛在的反叛者認識到自己實力的強大,但並不總是有這樣的機會。沒有機會,就創造機會。有時候,掌權者為了讓敵人認識到自己有力量,需要採取一些方式,如發動戰爭,舉行大型的圍獵、演習活動,以炫耀軍威、威懾敵人,包括潛在的反叛者。

   孫悟空不知道自己實力的局限性和有限性,所以才會有很多在天界其他人看來不合適的舉動。如果他一開始就認識到自身實力的局限,知道自己在天界的大致位置,就自然會產生敬畏之心,很多「無理」要求也就不會提出了。在鴉片戰爭中,清朝的行為在今天看來似乎有很多不可理解之處,但是,在清朝既有的對實力對比的認知下,清政府的行為是很容易理解的。在一定的認知結構下,行為體就會有相應的行為。

   如來在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時候,露了一手本事。後來,又在唐僧師徒取經的過程中,從多方位、全面地向人間、向各方妖魔展現了天界強大的綜合實力。這個展現過程有很強的藝術效果,能深入潛在反叛者的內心,讓他們對自身實力的局限性產生更清楚的認識,其威懾作用是巨大的、不言而喻的。

   如來的武力壓制,不僅限於把悟空鎮壓在五行山下,緊箍咒是另一種形式的武力壓制。有了對五行山下慘痛經歷的歷史記憶,加上頭上戴了個緊箍,孫悟空的性格終於慢慢踏實下來了。

◆利益引導

   但光有暴力是不夠的。壓制手段使用太多,容易使人變得消沉。對於實現某些目的,暴力手段的作用不可替代,但就一個體制的管理來說,有很多目標不可能通過暴力手段實現。特別是要實現一些建設性的目標,就必須發揮廣泛成員的積極性,而暴力的消極功能更大於其積極功能。暴力手段也許可以壓制反叛,卻不能激發出眾人的生產力,不能使眾神團結合作,做一些更有建設性、創造性的事情。簡言之,暴力手段不能夠實現天界的繁榮昌盛。所謂「可以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這種情況下,給予利益上的引導就十分必要了。利益引導的價值在於,發揮個人內在的積極性,使他們自己監督和調整其行為,以實現他們希望達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最理想的情況是,上級通過發揮個人的積極性,實現上級所希望的目標,而個人也認為這是實現其利益的最好方式。如來就是這麼做的,他為悟空指點了一條明路,也就是對孫悟空進行了利益上的引導。通過孫悟空的自我理性選擇,把他的行為引導到天界希望的方向上去。一支有生力量,就如此這般為天界所用了。

   在這方面,如來的做法不完全都是光明正大的。他安排給悟空戴上緊箍,實際上就斷了悟空的退路。孫悟空並不是不想還俗,不想中途退出,他曾經分別隱晦地向觀音和如來提出還俗的想法,但他的還俗有個前提,就是先去掉頭上的緊箍。戴著緊箍去還俗,對他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因為自由是一種心態,戴著緊箍回到花果山,就不可能有這樣的心態。如果不能去掉緊箍,他寧願再吃幾年苦,拼著再熬幾年,混一個出身。緊箍的作用,從成本收益角度看,極大地增加了悟空中途退出的成本,或者說極大地減小了悟空中途退出的收益。從而改變了悟空的選擇,使他在面對不利形勢的時候,仍然能踏實地呆在取經隊伍內。

   因此,用利益來引導,不見得就是只給好處。有時候,使一點手段增加對方中途退出的成本,以改變對方的選擇,還是必要的。

   另外,也可能有這樣的情況,就是給予了利益,但悟空自己對利益的認識與上級的認識有一定的出入,這時候做思想工作就很重要了。特別是,上級要跟他講清楚,採取不同的做法會得到什麼樣的不同結果,避免他犯迷糊。這方面東海龍王發揮了積極且及時的作用,打消了孫悟空消極頹廢的思想,使他振作起來,重新回到取經隊伍中。

   到事業完成,如來及時兌現了對悟空的許諾,甚至把他的位置安排在觀音之上。這胡蘿蔔加大棒配合運用的技巧確實用得非常老到。

◆身份認同的轉變

   用利益引導行為,比赤裸裸地使用暴力手段顯得文明很多,而且在很多方面更為奏效。不過僅靠利益來引導行為,也有其缺陷。孔子說得很清楚,「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①。用政策來管理、領導,用刑罰來整治、規範,人民只求免於刑罰懲罰,卻失去了廉恥之心,而且即使對政刑,他們也是心存僥倖,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利益引導的特點在於只能約束外在的行為,而不涉及內心的世界。在這種情況下,不做壞事是因為外部的約束和激勵,而不是因為心理感情的塑造和改變。人們主要只根據利益來行事,有很大的缺點,在於隨時要注意不同人之間利益的平衡,而利益總有擺不平的時候。因此孔子說:「放於利而行,多怨」②。認為一切都依據利益來行事,會導致很多怨恨。①《論語為政第二》。②《論語里仁第四》。

   利益的作用有時而後窮,也不能總給人以胡蘿蔔吧,而且老給老給的結果,是人的胃口越來越大。從弼馬溫到齊天大聖再到大鬧天宮,雖然有人事安排方面的問題,利益擺不平而招致悟空的怨恨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胡蘿蔔也有不能發揮作用的時候和領域。比如,孫悟空成佛以後,用什麼利益來繼續約束他呢?吊人胃口的東西總有不夠用的時候啊。最理想的情況是,讓他成為體系內的成員,自覺地以維護體系的利益為他的利益,這是更為經濟和穩定的狀況,其關鍵的是改變悟空的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的變化,意味著孫悟空改變了對自己身份的看法,同時接受與新身份相應的價值觀念體系。從經濟學的意義上講,這將改變孫悟空行為的內在約束。此時,他會把天庭的正統規範內在化,從而產生一個被內化的懲罰系統,這樣,即使他違反規範能帶來物質上的利益,也會使他產生心理上的痛苦,從而構成一種內在的懲罰。

  也就是說,新的規範被內化後,遵守它能夠帶來效用,而違反它則會帶來心理上的痛苦,這與物質產品能給人帶來效用並沒有實質性的區別。規範的內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一旦遵守它成為一種習慣,則遵守它的成本會大大降低,而違反它的成本明顯升高。通過習以為常而使規範內在化,可以減少服從的成本。

   讓內在的賞罰起作用,也是一種利益引導,但這個利益引導來自孫悟空的內部,是他自己對自己的約束,而不是外在強制或外部利益激勵的結果。在取經的早期階段,悟空可能會在心裡罵觀音,但在後期階段,他不僅會在行為上(出於利益考慮)尊重觀音,而且會在內心尊重觀音。這就是僅僅靠利益的外部激勵不能起作用的地方。所謂「端起碗吃肉,放下碗罵娘」,就是因為身份認同沒有改變,利益刺激一結束,真實的態度就出來了。

   從《西遊記》的內容看,孫悟空身份認同變化的線索是很清楚的。

   當東海龍王向孫悟空講圯橋進履的故事時,悟空沉吟良久,他有什麼可以沉吟的?如果回去做妖仙,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成本。而繼續保唐僧取經,卻要經受很大的考驗,還要受唐僧的氣。如此看來,選擇取經之路,代價更高,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權衡,從成本收益的角度看,只能說在此時的孫悟空看來,取經後得到的收益要大於繼續在花果山佔山為王的收益。而他此時並不知道取經後就能成佛,能知道的只是那時會修成正果,被體系認可。顯然,至少他已經不再認可以前佔山為王的做法了。

   認同的變化是打開一個大門,當此之時,悟空的認同變化還只是剛剛發生,但進了這個大門以後,會不斷有後續的變化,如滾雪球一般,通過時間的積累,最後產生巨大的變化。這個累積的過程之所以能發生,是因為他的思維方向發生了變化。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①。仁很遙遠嗎?只要你真想要它,它就會來的。同樣,只要孫悟空真心想進入體系內,他就能做得到。①《論語述而第七》。

   東海洗澡一事,清楚地標誌著悟空身份認同的轉折。他認識到神和妖是不同的,自己再也不願做妖了。對於等級秩序,他後來也努力維護。這表明,由於他的身份認同發生了變化,相應的,他所持有的世界觀、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人生的追求發生變化後,做人的準則也與以前不同了,這是一種普遍的情況吧。當身份認同發生變化後,悟空自覺地與以前的做法劃清了界限,並與其他採取他以前做法的「妖魔」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孫悟空是幸運的,他在被壓在五行山下後,特別是在取經的路上,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特別是觀音成了他的堅強後盾。當孫悟空意志消沉、面臨困境的時候,可以去找觀音,他相信觀音能夠並且願意幫助他。這有助於他在取經的過程中堅持下來,取得最終的成功。

   從總體上說,孫悟空的轉變是由以下幾方面的因素造成的:①吃了大虧,開始反思;②認識到了自身能力的局限性;③社會給了他一條向善之路;④在改過自新的過程中,得到了積極的幫助。悟空也想過放棄,並曾經「重修花果山復整水簾洞」,試圖重走老路。不過,在東海龍王、觀音菩薩等的勸說和幫助下,最終沒有功虧一簣。最根本的是,他認識到以前的路走不通,並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來改變。當然,孫悟空是幸運的,別的妖怪如果被鎮壓,很可能就不會有這樣的好運了。

   被壓在五行山下,以及此後五百年後的經歷,對孫悟空來說,不僅讓他知道了人上有人、天外有天,知道了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取經的過程,更讓他了解了社會的複雜性。當大鬧天宮之時,他的一往無前不僅是因為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因為他低估了社會問題的複雜程度。說穿了是因為:你還年輕啊!取經路上的這一段經歷,對孫悟空來說,類似於我們從少年變為成年人的過程,這個過程有所失,但更有所得。

   孫悟空的變化過程還表明一點,就是承擔責任有助於使人迅速走向成熟。在從不需要承擔責任到必須承擔起責任的過程中,人的觀念會發生很大變化。一方面,他現在能夠深刻理解到別人為他付出了那麼多,另一方面,他也會發現,要做點事可不容易。我們在小說、電影和現實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相似的事情。比如說,一個浪蕩子在結婚後,感到了家庭的責任,他的行為方式迅速發生很大改變。或者一個浪蕩子經歷了家破人亡的慘痛,而迅速成熟起來。這裡面既有他對社會的認識發生變化的一面,也有他現在只能依靠自己承擔起責任的一面。

   太容易得到的東西不是真的,這在孫悟空身上也有體現。弼馬溫和齊天大聖這兩個職務得來的都太容易,結果沒有被他珍惜,好像覺得這是他理所應得的。後來,悟空保唐僧取經,歷經千辛萬苦,百般磨難,終於得成正果,成為斗戰勝佛,我想,對這後一個位置他一定會百般珍惜吧。

   《西遊記》中,如來的神通確實廣大,孫悟空的筋斗雲都翻不出他的手掌心,這似乎太厲害了,真是佛法無邊啊。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把如來理解為代表社會,則孫悟空跳不出如來的手掌心是太正常了。按這樣的方式來理解,如來後來給孫悟空以改過自新的機會,可以看做是社會給予他改過自新的機會。如來封他為斗戰勝佛,是社會對悟空功績的承認和肯定。這樣理解,整個西遊記的大故事似乎也很合理。

   個人與社會之間並不存在鬥爭,但是社會中的個人群體之間卻存在鬥爭。也就是說,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在鬥爭,而不是一個人在與整個社會作鬥爭。個人是社會的一分子,他不能反對整個社會。社會與個人的對立是想像的對立。從這種意義上說,孫悟空永遠也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大鬧天宮時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五行山下就在如來佛的手掌心中;西天取經也沒跳出如來佛的手掌心;成佛後更在如來佛的手掌心中。

取經隊伍內部利益分析

   在前往西天的路途上,取經隊伍內部出現的一些利益分歧,以及這些利益分歧的最終解決,是集團內政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但它容易被人們所忽視。本章對這方面的問題進行分析。我們將把重點放在悟空與取經隊伍內其他人的關係上。我們首先從相對簡單的悟空與沙僧之間的關係入手,然後討論悟空與入戒、唐僧的關係。

◆沙僧的利益格局

   分析悟空與沙僧的關係,首先要考慮沙僧的利益格局,分析沙僧的利益所在,以及他能夠做出的選擇。

   沙僧是什麼來路呢?當取經隊伍來到流沙河時,沙僧對自己的身份進行了比較詳細的介紹:

自小生來神氣壯,乾坤萬里曾遊盪。

英雄天下顯威名,豪傑人家做模樣。

萬國九州任我行,五湖四海從吾撞。

皆因學道盪天涯,只為尋師游地曠。

常年衣缽謹隨身,每日心神不可放。

沿地雲遊數十遭,到處閑行百餘趟。

因此才得遇真人,引開大道金光亮。

先將嬰兒奼女收,後把木母金公放。

明堂腎水入華池,重樓肝火投心臟。

三千功滿拜天顏,志心朝禮明華向。

玉皇大帝便加升,親口封為捲簾將。

南天門裡我為尊,靈霄殿前吾稱上。

腰間懸掛虎頭牌,手中執定降妖杖。

頭頂金盔晃日光,身披鎧甲明霞亮。

往來護駕我當先,出入隨朝予在上。

只因王母降蟠桃,設宴瑤池邀眾將。

失手打破玉玻璃,天神個個魂飛喪。

玉皇即便怒生嗔,卻令掌朝左輔相。

卸冠脫甲摘官銜,將身推在殺場上。

多虧赤腳大天仙,越班啟奏將吾放。

饒死回生不典刑,遭貶流沙東岸上。

飽時困卧此山中,餓去翻波尋食餉。

樵子逢吾命不存,漁翁見我身皆喪。

來來往往吃人多,翻翻複復傷生瘴。

你敢行兇到我門,今日肚皮有所望。

莫言粗糙不堪嘗,拿住消停剁鮓醬!(第二十二回)

     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沙僧早期的經歷。一開始他也是四處闖蕩,尋師訪道,「雲遊數十遭」,走了「百餘趟」,才找到名師,得其指點,這與孫悟空頗為相似。然後是「三千功滿拜天顏」,作為人才進入天庭,玉帝親口封為捲簾大將,與悟空被封為弼馬溫的情況相似。不過,沙僧在這個位置上幹得比較踏實,他對工作安排也很滿意,有一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這從他自己的說法可以看出來:「南天門裡我為尊,靈霄殿前吾稱上。腰間懸掛虎頭牌,手中執定降妖杖。頭頂金盔晃日光,身披鎧甲明霞亮。」看來是很喜歡這種威風凜凜的架勢,喜歡跟在玉帝身邊的排場。這個捲簾大將是幹什麼的呢?卻是「往來護駕我當先,出入隨朝予在上」,原來是個緊緊跟在玉帝身邊的高級保鏢,相當於御前帶刀侍衛。

   捲簾大將這個位置,也不完全是虛構。《明史》(卷53,志第二十九,禮志七)中詳細記載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登基大典,在記述了各種職官的就位次序和位置之後寫道:「捲簾將軍二人於簾前,俱東西向。」所謂捲簾將軍,不過是禮儀「鳴鞭四人位於丹陛上、北向。將軍二人位於殿上簾前之左右。將軍六人位於殿門之左右。將軍四人位於丹陛上之四隅。將軍六人位於奉天門之左右、東西相向。」(《大明會典》)中的位於「殿上簾前」的兩位「將軍」罷了,有點天子親信的意思。

   但沙僧的地位顯然不太高①,特別是後台也不硬。他在天庭犯的錯誤是,「失手打破玉玻璃」,既然是「失手」,就沒有犯罪故意,應該說罪不至死,可玉帝卻翻了臉,要將他推出斬首。出面為他求情的也不過是赤腳大仙。雖然保住了性命,玉帝的懲罰還是不輕,被「打了八百,貶下界來」。這還不夠,按照沙僧的說法:「又教七日一次,將飛劍來穿我胸脅百餘下方回。」簡直難受得不行。相比於孫悟空闖龍宮、鬧地府、不做弼馬溫的處理,這個處罰確實是相當重了。畢竟每次為孫悟空說好話的是太白金星,這分量與赤腳大仙是大不一樣的。①當孫悟空第一次上天之時,他在南天門看到的景象是,「兩邊擺數十員鎮天元帥,一員員頂梁靠柱,持銑擁旄」,光南天門前就站著幾十員元帥,那捲簾大將確實是算不得什麼了。

  除了後台不硬外,與悟空、八戒相比,沙僧的另一個劣勢是,他沒有退路。如果取經事業遭到挫敗,悟空可以回花果山稱王稱祖,耍子去也;八戒也很願意重回高老莊,再續前緣。唯有沙和尚,處於無處可去的悲慘境地。就是他以前做妖怪時所在的流沙河,也是一個資源非常匱乏、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所在,那個地方「蓮葉莫能浮」,「平沙無雁落」,「哪裡得客商來往?何曾有漁叟依棲?」在這種地方做妖怪,日子過得還不如跟在悟空、八戒後面為師父牽馬挑擔子舒服,畢竟這免去了七日一次被飛劍穿胸口的懲罰。做妖怪做到這個份上,只能算是很沒有出息了。您還別說,與取經路上的大多數妖怪比起來,沙僧的本事確實不能說好,只能說他比小妖強些罷了。

   此外,沙僧還缺乏安全感。想當初,他僅僅因為「失手」打碎玻璃盞,就受到極嚴重的處罰,差點丟了小命,這在沙僧的心裡留下了很大的陰影。之後又在流沙河過了幾百年苦不堪言的日子,這些都極大地打擊了他對生活的信心。在萬壽山五庄觀,唐僧師徒被鎮元大仙捉住,綁在柱子上。到了晚上,悟空「把身子小一小,脫下索來道:『師父去啞!』」這時沙僧慌了道:「哥哥,也救我們一救!」竟擔心悟空不肯救他!可見,他的心理狀態確實不好。

與悟空、八戒相比,沙僧總體上說比較有上進心,這從他講述自己在天上做捲簾大將的經歷時,使用的一番洋洋自得的描述用語就可以看出來,什麼「南天門裡我為尊,靈霄殿前吾稱上」,什麼「腰間懸掛虎頭牌」(不就是腰裡別著個工作證、出入證嘛,連這也值得說嗎),什麼「頭頂金盔晃日光,身披鎧甲明霞亮」,在悟空看來都是些虛頭巴腦的東西,他講起來卻感覺特別好,可見其追求之所在。以上幾點決定了沙僧最大的利益在於取經事業取得成功。

   那麼,沙僧在隊伍內的發展前景如何呢?這完全是跟著隊伍內的其他人走。如果師父、大師兄最後謀個好差使,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他的行情也會水漲船高。但他的命運不由自己把握,主要取決於師父的心情。確實,他在取經過程中從事的工作,總體上看相當於一個內務打雜的,降妖不指望他,化齋這樣的事情也不用他。取經事業圓滿完成之際,如來論功行賞,說他「登山牽馬有功」,實在說不出什麼像樣的功勞來了。

◆沙僧的行為方式及其變化

   由於後台不硬,退路基本沒有,能混入取經隊伍,對沙僧來說已經是天大的造化了,因此他必須緊緊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從此修成正果、脫離苦海。我們相信,除了唐僧以外,他是師徒四人中最不願看到取經事業失敗這種局面出現的了。

   在紅孩兒變化捉走唐僧後,悟空怪師父「每每不聽我說」,有些「意懶心灰」,說了幾句牢騷話,我們看看八戒和沙僧分別是什麼反應:

   行者道:「兄弟們,我等自此就該散了!」八戒道:「正是,趁早散了,各尋頭路,多少是好。那西天路無窮無盡,幾時能到得!」沙僧聞言,打了一個失驚,渾身麻木道:「師兄,你都說的是哪裡話。我等因為前生有罪,感蒙觀世音菩薩勸化,與我們摩頂受戒,改換法名,皈依佛果,情願保護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經,將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說出這等各尋頭路的話來,可不違了菩薩的善果,壞了自己的德行,惹人恥笑,說我們有始無終也!」

   行者道:「兄弟,你說的也是,奈何師父不聽人說,……因此上怪他每每不聽我說。故我意懶心灰,說各人散了。既是賢弟有此誠意,教老孫進退兩難。八戒,你端的要怎的處?」八戒道:「我才自失口亂說了幾句,其實也不該散。哥哥,沒及奈何,還信沙弟之言,去尋那妖怪救師父去。」行者卻回嗔作喜道:「兄弟們,還要來結同心,收拾了行李馬匹,上山找尋怪物,搭救師父去。」(第四十回)

   沙僧聽到悟空、八戒都說要散夥,心裡哇涼哇涼的,連身體都麻木了:現在好不容易混進外圍組織,有了重新進入體系內的可能性,要是由得兩位師兄就此散了,那真是前途一片渺茫,一點希望都沒有了,這讓他如何不心驚。至於那些理由,雖然看起來冠冕堂皇,實則經不起推敲,論道德修養、為人處世及愛惜面子,他又能比悟空強得了多少?

   孫悟空說這話,並不是沒有來由的,他自有他的目的。他的目的就在於提醒八戒、沙僧,取經的事業是一項集體事業,我是你們的大師兄,你們應該努力支持我,不要在背後給我添麻煩,否則,我還不幹了!他這話想要換得的是八戒、沙僧的表態,對沙僧的表態悟空很滿意,下一個就輪到八戒表態了。八戒連忙表明態度,說剛才散夥的想法是胡說的,我們不該散(也許他在心裡說:你說散夥就行,我說散夥就不行?)。對此,悟空「回嗔作喜」,說只要團結一心,就有希望,現在還是想辦法救師父吧。看來,悟空為了收伏八戒、沙僧還是用了不少心思的。

   那麼,沙僧在取經路上是不是一點心眼也沒活動過呢?也不能這麼說。雖然從利益格局看,他在師徒四個人中所處的境況是最差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沒有改善自己處境的機會。在取經隊伍中,孫悟空身份很高、風頭最勁,如果將孫悟空排擠出取經隊伍,由於他與八戒在身份、本事上差異不大,且由三徒弟變成了二徒弟,境況自然會大有改善。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利益考慮,雖然他自己沒有採取行動主動排擠大師兄,但對於八戒排擠孫悟空的行動在心理上是接受的,採取了默認的態度。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時候,八戒不斷藉機向師父進讒言,導致唐僧趕走了悟空。這段時間內,沙僧一句好話沒替悟空說。當唐僧要寫趕走悟空的貶書時,拿紙筆、取水磨墨的也是沙僧,在這個過程中,沙僧也並無表示。雖然他是按唐僧的命令在做事,但一點表示一點說法都沒有,還是有點不太正常啊。不僅如此,悟空走了後,黑松林里八戒去化齋,好久沒回來,沙僧又開始在背地裡說起八戒的壞話來,他說:「師父,你還不曉得哩,他見這西方上人家齋僧的多,他肚子又大,他管你?只等他吃飽了才來哩。」看來,隨著豬悟能做了大師兄,沙和尚也在某種程度上扮演起八戒的角色來了。

   可惜,這樣的日子沒有過幾天,好夢就被現實無情地澆醒了,可以說夢有多好,現實就有多殘酷。取經隊伍沒走多遠,就碰上了黃袍怪。在去西天的路上,黃袍怪不算難纏的妖怪,不過,八戒沙僧加起來也不是他的對手。更不像話的是,八戒根本沒有一點大師兄的樣子,在兩人合夥尚且打不過妖怪的情況下,他竟然找理由開溜了,結果沙僧「措手不及」,一把給抓住了。

   到了這個時候,沙僧對自己的處境有了更清醒和現實的認識,對自身的定位也明確多了。當八戒請回悟空,悟空到妖怪洞府救他的時候:

   那沙僧一聞「孫悟空」的三個字,好便似醍醐灌頂,甘露滋心。一面天生喜,滿腔都是春,也不似聞得個人來,就如拾著一方金玉一般。你看他捽手佛衣,走出門來,對行者施禮道:「哥哥,你真是從天而降也!萬乞救我一救!」行者笑道:「你這個沙尼!師父念《緊箍兒咒》,可肯替我方便一聲?都弄嘴施展!要保師父,如何不走西方路,卻在這裡蹲什麼?」沙僧道:「哥哥,不必說了,君子既往不咎。我等是個敗軍之將,不可語勇,救我救兒罷!」行者道:「你上來。」沙僧才縱身跳上石崖。(第三十一回)

   沙僧聽說悟空回來了,感到喜從天降。孫悟空很生氣,說師父念緊箍咒的時候,你一聲不吭,你不是有本事,要保師父去西天嗎?怎麼在這蹲著。悟空要說生氣也真有點生氣,不過並沒有太生氣,所以這話是笑著說的。沙僧連忙求情說:我們是敗軍之將,你大人有大量,過去這些事情就不要計較了吧。這次,他對悟空特別尊敬,說話之前還先「施禮」,悟空叫他上來,他才跳上石崖。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從內在的方面說,這反映了他對自己在團隊中重新定位的清醒認識;從外在的方面說,是為了特意表明他對大師兄的尊重。

   經過這一遭,沙僧在取經隊伍中基本完成了角色轉變,他與師父、師兄的關係也基本上理順了。從此以後,他主要是默默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很少給別人惹麻煩,並努力潤滑團隊內的關係。八戒在與黃袍怪的戰鬥中臨陣逃脫的行為,也讓沙僧吸取了教訓,使他從此在與妖怪的戰鬥中,不太肯出力了。

   雖然自身的定位很清楚,我們能否說沙僧的心情就很愉快呢?這還很難說。《西遊記》能夠用最少的一兩句語言描述一個人的總體形象,他們三個師兄弟的形象特色分別是:「一個是毛臉雷公嘴的和尚,一個是長嘴大耳朵的和尚,一個是晦氣色臉的和尚」,這話在書中數次出現,「晦氣色臉」就是沙僧給人的印象,這既描寫了他的外在形象,在某種意義上可能也是其心情的寫照。畢竟沙僧被貶下凡塵,並沒有投胎轉世的經歷,基本維持了原來的形象,而按照以前的形象,應該是氣宇軒昂、相貌堂堂才對呀,只是現在臉色變得不太好了。當然,以貌取人是很危險的,這樣來揣摩他的心理也可能是靠不住的。

   從此以後,沙僧對大師兄表現得非常尊重,基本上是言聽計從,這是不是就說他對大師兄的看法就特別好、特別正面呢?應該說基本上是,但也不完全這樣。沙僧出事是在蟠桃會上,而孫悟空當年曾大鬧過蟠桃會,對於這件事,沙僧不會有什麼好看法。「失手」打碎玻璃盞,又不是故意搞破壞,按說並不是什麼犯罪行為,只要折價賠償就行了,卻給予這麼嚴重的處罰。據薩孟武先生推測,這是因為孫悟空大鬧天宮以後,玉皇大帝的權威降低,玉帝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不能不採用恐怖政策,迫使群仙帖服。天蓬元帥在蟠桃會上犯了錯誤,被打了二千錘,貶下凡塵,或許也與此有關。如果是這樣,沙僧要是對大師兄有一些不好的看法,也屬正常。

   另外,從價值觀上說,沙僧對悟空當年造反一直是有看法的,現在這個反賊竟然搖身一變,進入了體制內,排名還在自己上面,雖然這是菩薩的安排,一向唯領導之命是從的沙僧不好說什麼,但心裡有些想法總是難免的。不過,沙僧對他的想法壓抑得很深,平時一直沒有表露出來,但他真實的想法在真假美猴王一節還是隱約透露了出來。沙和尚去花果山討行李,過程中打死了變成自己模樣的猴精,然後去找南海觀音菩薩幫忙,他正要向觀音講事情的詳細經過:

   忽見孫行者站在旁邊,等不得說話,就掣降妖杖望行者劈臉便打。這行者更不回手,徹身躲過。沙僧口裡亂罵道:「我把你個犯十惡造反的潑猴!你又來影瞞菩薩哩!」(第五十七回)

   他在罵的過程中,認定孫悟空是個「十惡造反的潑猴」,說他「又」要來騙菩薩。這時,觀音讓悟空與沙僧一起去水簾洞辨個真假,二人縱起兩道祥光,離了南海:

   原來行者筋斗雲快,沙和尚仙雲覺遲,行者就要先行。沙僧扯住道:「大哥不必這等藏頭露尾,先去安根,待小弟與你一同走。」大聖本是良心,沙僧卻有疑意,真箇二人同駕雲而去。(第五十八回)

   不過是兩個人的行動速度不一樣,但沙僧起了疑心,說「大哥不必這等藏頭露尾」,你還是跟我一起慢慢走吧。要說這沙僧的警惕性還是挺高的,這也表明,沙僧對大師兄還是不夠信任。

   從總體上說,與悟空、八戒相比,沙僧更為理性、更能忍。這樣能忍的神仙,讓仙界更能放心使用。從利益的角度看,沙僧所處的利益格局決定了,他一旦看清楚形勢後,心理上也就沒有什麼不服氣的想法了,因為他實際上是孫悟空功勞的最大獲益者。他最大的利益在於搭上取經行動的便車,一直到西天。他最擔心的是取經隊伍中途散夥,取經行動半途而廢。對這一點他有很強烈的恐懼感,而且這種恐懼感更甚於唐僧。因為唐僧畢竟是聖僧,有著宗教式的獻身精神,這種精神沙僧是沒有的。

   不過,即使這樣,沙僧在取經行動中也曾出現過動搖。在獅駝嶺一役中,悟空與八戒前去與青毛獅子精戰鬥,悟空被妖怪一口吞了下去。八戒「喘呵呵」地跑回去報信,「哭哭啼啼」地說:「師兄被妖精一口吞下肚去了!」唐僧聽了,放聲痛哭。悟空回來,發現八戒與沙僧已經在那裡分行李了。

   雖然分行李散夥是八戒的提議,但沙僧這次畢竟沒有反對。其實,這是很好理解的。雖然取經路途已經走了一大半了,但是一個又一個妖精,永遠沒有止歇的戰鬥,也讓沙僧感到這個挑戰還是太大了些。他沒有想到,獅駝嶺出現的妖魔就是西天路途上最厲害的一撥了。另外,沙僧認識得很明確的一點是,沒有孫悟空,取經隊伍到不了西天。在此前的第五十八回,觀音曾對唐僧說過,「須得他(指悟空)保護你,才得到靈山」,這話沙僧牢記在心。現在悟空已死,那不分行李還能怎的。

   沙僧見悟空活著回來了,對八戒謊報軍情很生氣,說「你是個棺材座子,專一害人!」他見到悟空很不好意思,「沙僧也甚生慚愧,連忙遮掩,收拾行李,扣背馬匹,都在途中等候不提。」顯然沙僧的臉皮遠不如八戒厚,對這樣的事情八戒是滿不在乎的。為了挽回自己在大師兄心目中的印象,重獲大師兄的信任,沙僧向悟空告密,說八戒「攢了些私房」。結果八戒從牙縫裡省下的四錢六分銀子都被悟空拿走了。越到後來,沙僧向悟空靠得越緊。在滅法國,悟空要唐僧等人化裝成凡人過境,唐僧不樂意。沙僧說:「師兄處的最當,且依他行。」唐僧「無奈」,只好少數服從多數,「脫了褊衫,去了僧帽,穿了俗人的衣服,戴了頭巾」。顯然,沙僧漸漸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獨立的判斷,並不是在什麼事情上都對唐僧言聽計從。

   跟悟空與沙僧的關係相比,悟空與八戒的關係要複雜得多。我們還是先從八戒的利益格局與個性入手,對他們的關係變化進行分析。

◆豬八戒的利益格局

   我們先看一下八戒的來路。在高老莊時,八戒曾在孫悟空面前吹噓自己的來歷:

自小生來心性拙,貪閑愛懶無休歇。

不曾養性與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

忽然閑里遇真仙,就把寒溫坐下說。

勸我回心莫墮凡,傷生造下無邊孽。

有朝大限命終時,八難三途悔不喋。

聽言意轉要修行,聞語心回求妙訣。

有緣立地拜為師,指示天關並地闕。

得傳九轉大還丹,工夫晝夜無時輟。

上至頂門泥丸宮,下至腳板湧泉穴。

周流腎水入華池,丹田補得溫溫熱。

嬰兒奼女配陰陽,鉛汞相投分日月。

離龍坎虎用調和,靈龜吸盡金烏血。

三花聚頂得歸根,五氣朝元通透徹。

功圓行滿卻飛升,天仙對對來迎接。

朗然足下彩雲生,身輕體健朝金闕。

玉皇設宴會群仙,各分品級排班列。

敕封元帥管天河,總督水兵稱憲節。

只因王母會蟠桃,開宴瑤池邀眾客。

那時酒醉意昏沉,東倒西歪亂撒潑。

逞雄撞入廣寒宮,風流仙子來相接。

見他容貌挾人魂,舊日凡心難得滅。

全無上下失尊卑,扯住嫦娥要陪歇。

再三再四不依從,東躲西藏心不悅。

色膽如天叫似雷,險些震倒天關闕。

糾察靈官奏玉皇,那日吾當命運拙。

廣寒圍困不通風,進退無門難得脫。

卻被諸神拿住我,酒在心頭還不怯。

押赴靈霄見玉皇,依律問成該處決。

多虧太白李金星,出班俯囟親言說。

改刑重責二千錘,肉綻皮開骨將折。

放生遭貶出天關,福陵山下圖家業。

我因有罪錯投胎,俗名喚做豬剛鬣。(第十九回)

   從其早期經歷看,豬八戒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有福之人。起初,他不過是個二流子一類的人物,遊手好閒,好吃懶做,也沒有修身養性、長生不老的追求,卻「忽然閑里遇真仙」,神仙找上門來了,這運氣實在是太好了,哪像孫悟空、沙和尚都是歷經千辛萬苦,經過長時間的尋找,才有機會得到高人指點。

   八戒學道有成,飛升上天之時,受到的禮遇也不是悟空、沙僧可比的,「功圓行滿卻飛升,天仙對對來迎接」,這排場、這架勢,等閑仙人是享受不到的。豬八戒在天上,應該算是天庭中高層大官了吧。然後是玉皇大帝擺下宴席,與群仙聚會,封八戒為天蓬元帥,掌管天河。他也獲得了參加蟠桃大會的資格,要知道齊天大聖是不在蟠桃會受邀人員之列的①。這樣看來,八戒在天庭的地位不低,也算個成功人士。顯然,八戒「忽然閑里遇真仙」,遇到的不是一般人物。①沙僧雖然也參加了蟠桃會,但其實應該是一個服務人員,而不是正式受邀人員,是不能與八戒相提並論的。

   後來,豬八戒酒後犯了生活作風錯誤,按天庭的法律應該處斬,太白金星出面求情,改為重責二千錘,貶下凡塵。如果也像沙僧那樣,由赤腳大仙出來求情,可能處罰就會重得多了。

   與沙僧相比,八戒不幸的地方在於,被貶下凡塵後錯投了豬胎,一方面形象大大受損,另一方面,投胎轉世也使他的法力大打折扣,以至於比沙僧強不了多少。當八戒還是天蓬元帥的時候,他的神通應該不在二十八宿之下,他畢竟是統領八萬水兵的元帥嘛。他的天罡三十六變應該也不至於像後來那樣平庸。可是,投胎以後,他與沙僧兩人雙戰黃袍怪,戰了八九個回合,就感到氣力不濟了。這真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奪舍投胎使法力大大受損,是一個太令人無奈的事實。像黃袍怪、金角大王、銀角大王等等都是從天上直接下來的,法力無損;而與黃袍怪私通的「披香殿侍香的玉女」,在下凡後投胎為寶象國公主,是一點本事也沒有了,甚至沒有了前世的記憶。相比之下,八戒是「奪舍投胎」(第八回八戒自述),比這又強得多了①。①奪舍按字面的意思就是奪取別人的房子,但顯然它要奪取的不是一般的房子,而是靈魂的居所。奪舍投胎是要奪取另一個生物的軀殼,作為其元神的居所。在這個過程中,法力有所損失應是正常的情況。

   不管怎麼說,八戒比沙僧要強的第一點在於出身更高、後台更硬。即使是在福陵山的時候,也有世外超一流高手烏巢禪師勸八戒「跟他修行」,不過八戒不曾去,看來這傢伙是走到哪都有高人照顧,而他對高人還不領情,這福氣不是一般得好。

   八戒比沙僧強的第二點在於,他留下了退路。還在跟隨唐僧上路之時,他就想好了這一點:

   那八戒搖搖擺擺,對高老唱個喏道:「上復丈母、大姨、二姨並姨夫、姑舅諸親,我今日去做和尚了,不及面辭,休怪。丈人啊,你還好生看待我渾家,只怕我們取不成經時,好來還俗,照舊與你做女婿過活。」行者喝道:「夯貨,卻莫胡說!」八戒道:「哥呵,不是胡說,只恐一時間有些兒差池,卻不是和尚誤了做,老婆誤了娶,兩下里都耽擱了?」(第十九回)

   八戒並不是那種決然地放下一切,一往無前地追求取經大業的人,所以上路之前特意叮囑老丈人,「你還好生看待我渾家」,萬一事業發展不順利,我是還要回來的。悟空罵他胡說,八戒辯解道,這不是胡說,他擔心的是出現最不利的結果,即「和尚誤了做,老婆誤了娶,兩下里都耽擱了」。

   從八戒的這番話看,要說他不想到西天成正果是假的,但他也做了到不了西天的打算,所以採取了兩面下注的做法。畢竟小心無大錯,在還沒有成功之前,他就先為失敗做好了準備,留下了退路。

   總而言之,八戒的基本情況是:後台較硬、萬一取經失敗有退路、而且對取經事業熱情不大,沒有多大的感情和精神上的投入,不過把它看成獲取利益的一個手段。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對取經事業的堅定性就取決於以下兩個因素了:一是這件事的風險和難度;二是事業完成後所能得到的好處大小。這些都影響到八戒在取經路上的表現。取經事業難度的影響在於,每當碰到困難的時候,他就想散夥,中途退出。就取經事業完成後的好處來說,有一個特點,就是取經過程經歷一段時間以後,再退出來就不太值得了,因為如果這樣,前面的苦就白吃了,這牽涉到一個沉沒成本的問題。

◆豬八戒的基本性格

   接下來我們討論豬八戒的性格。這裡討論的性格,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性格,而是一些與取經事業和取經隊伍的團結有關的性格。我們不關心豬八戒所具有的一般意義上的性格缺點,如貪吃、貪睡。我們分析他的性格和為人,是為了更準確地把握豬八戒對很多事情的想法和態度。豬八戒的性格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注重物質利益,人格不是很高尚,也不太相信佛法這些事情

   八戒對佛法之類的事情並不熱衷,說穿了,不過是把它當做謀生的手段罷了。觀音菩薩前往東土尋訪取經人時,路過福陵山,菩薩勸他向善,八戒說:「前程前程,若依你,教我嗑風!常言道,依著官法打殺,依著佛法餓殺。去也,去也!還不如捉個行人,肥膩膩的吃他家娘!管什麼二罪三罪,千罪萬罪!」在菩薩面前說「依著佛法餓殺」,真是一個不知死活的傢伙。而他的價值觀也在其話語中表現無遺。從根本上說,什麼佛法之類,不如填飽自己的肚皮重要。第九十三回,在布金禪寺,僧人請唐僧師徒喝茶用齋:

   這時長老還正開齋念偈,八戒早是要緊,饅頭、素食、粉湯一攪直下。這時方丈卻也人多,有知識的贊說三藏威儀,好耍子的都看八戒吃飯。卻說沙僧眼溜,看見頭底,暗把八戒捏了一把,說道:「斯文!」八戒著忙,急的叫將起來,說道:「斯文,斯文!肚裡空空!」(第九十三回)

   此時,取經路途走了一大半,離佛祖所在的靈山已經不遠了,他還是這樣一副德性,可見其對物質利益的看重,而對於面子上的東西並不在乎。另外,他的念想還挺大,當取得真經返回東土的時候,金剛希望八戒不要在長安貪圖富貴,誤了期限時,八戒笑道:「師父成佛,我也望成佛,豈有貪圖之理!」看來他物質上的期望值挺高。

   書中有一個情節,反映了唐僧、八戒與沙僧在道德人品上的差異,非常到位和傳神。在金兜山,唐僧、八戒、沙僧進入青牛精「點化」的庄宅,在房間里發現三件納錦背心,八戒很高興,說「也是我們一程兒造化,此時天氣寒冷,正當用處。師父,且脫了褊衫,把他且穿在底下,受用受用,免得吃冷」。唐僧說這樣不好吧,我們還是不要貪小便宜。對此:

   八戒道:「四顧無人,雖雞犬亦不知之,但只我們知道,誰人告我?有何證見?就如拾到的一般,哪裡論什麼公取竊取也!」三藏道:「你胡做啊!雖是人不知之,天何蓋焉!玄帝垂訓雲,暗室虧心,神目如電。趁早送去還他,莫愛非禮之物。」那獃子莫想肯聽。(第五十回)。

   沙僧倒是沒有說話,不過八戒穿了以後,沙僧道:「既如此說,我也穿一件兒。」也拿了一件穿了。這清楚地反映出三人性格的差異:八戒佔起小便宜來理直氣壯,唐僧則堅守自己的原則,沙僧的態度最有意思,又想佔小便宜,又有點不好意思,不敢說出口,所以一直在旁邊觀望,等八戒穿上來歷不明的衣服後,他也就穿上了。

(2)愛佔小便宜,還喜歡搶功

   在七絕山碰到長蛇精,正當悟空與妖精斗得難解難分之際:八戒、沙僧在李家天井裡看得明白,原來那怪只是舞槍遮架,更無半分兒攻殺,行者一條棒不離那怪的頭上。八戒笑道:「沙僧,你在這裡護持,讓老豬去幫打幫打,莫教那猴子獨干這功,領頭一鍾酒。」好獃子,就跳起雲頭,趕上就築。(第六十七回)八戒在有功勞可得的時候,還是頗能表現其勇猛的。

(3)怕困難,愛偷懶

   在平頂山,八戒巡山一節,他的做法是:行有七八里路,把釘鈀撇下,吊轉頭來,望著唐僧,指手畫腳的罵道:「你罷軟的老和尚,捉掐的弼馬溫,面弱的沙和尚!他都在那裡自在,捉弄我老豬來蹌路!大家取經,都要望成正果,偏是教我來巡什麼山!哈哈哈!曉得有妖怪,躲著些兒走。還不夠一半,卻教我去尋他,這等晦氣哩!我往那裡睡覺去,睡一覺回去,含含糊糊的答應他,只說是巡了山,就了其帳也。」(第三十二回)

   你看他說的,曉得有妖怪,還要「躲著些兒走」。這不是因為害怕打不過妖怪,而是從他的利益角度分析,拚命打妖怪不符合其利益,反正什麼事有大師兄頂著,自己積極個什麼勁?正因為有這樣的想法,有時即使一群小妖也能捉住他,就不足為奇了。

(4)豬八戒有退路,並且經常用語言向別人暗示這一點

   還沒有離開高老莊,他就希望老丈人給他準備好退路,萬一不行再回來。在西天路上,一碰到困難,他就要打退堂鼓,講泄氣話,動不動就要分了行李散夥。在獅駝嶺那一回,孫悟空被獅子精一口吞下,八戒以為悟空死了。孫悟空制住獅子精後,回來看到的景象是:「遠遠的看見唐僧睡在地下打滾痛哭,豬八戒與沙僧解了包袱,將行李搭分兒,在那裡分哩。」這個八戒,只要看情況不對就做散夥的打算,並且迅速付諸行動,這對他沒有任何心理障礙。

(5)豬八戒不是善茬,有利益勇於爭取

   這一點最清楚地表現在到達西天以後,如來封賞眾人之時。聽說自己被封了個凈壇使者,八戒大為不滿,口中嚷道:「他們都成佛,如何把我做個凈壇使者?」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磨鍊,到了西天面對佛祖,他竟然對安排給自己的職務不滿意,膽敢跟佛祖討價還價,竟似不怕佛祖一怒之下把他打回原形。看來八戒也是個狠角色,有時比悟空還狠。

   另一件能體現他性格的事情是,在烏雞國,老國王託夢給唐僧,唐僧被驚醒後,連忙叫醒徒弟。八戒對於被半夜叫醒很不高興,他說「當時我做好漢,專一吃人度日,受用腥膻,其實快活,偏你出家,教我們保護你跑路!原說只做和尚,如今拿做奴才,日間挑包袱牽馬,夜間提尿瓶焐腳!這早晚不睡,又叫徒弟作甚?」這番話,把平時想說沒有說的真實想法都說出來了。後面他又絮絮叨叨地說了不少話,唐僧也只做沒有聽見。

◆悟空與八戒的明爭暗鬥

   上面分析了八戒所面臨的利益格局,以及他的基本性格。對於這麼一個人,我們可以問一句:他憑什麼要對悟空好?以取經事業而論,如果這件事成功,在三個徒弟中,最後的結果必然是好處大部分要被孫悟空給佔了,既然這樣,八戒憑什麼要處處幫助悟空、維護悟空呢?顯然沒有任何理由。如果非得有理由,那麼理由只有一個,就是他要藉助孫悟空的力量,使取經隊伍到達西天,他也能成個正果。

   另外,他與孫悟空的關係中還有一個不利因素:從一進入取經隊伍,他就對悟空沒有好感。當孫悟空在高老莊收伏八戒的時候,八戒聽說來的是孫悟空,說道:「哏!你這誑上的弼馬溫,當年撞那禍時,不知帶累我等多少,今日又來此欺人!不要無禮,吃我一鈀!」聯想到豬八戒是因為在蟠桃會上犯錯被貶下來的,看來問題就出在那次蟠桃會被擾亂後,召開的「安天大會」上。八戒認為自己現在之所以這麼狼狽,就是被孫悟空大鬧天宮給連累了。在五庄觀偷吃人蔘果時,八戒對孫悟空也不滿意,認為他多偷吃了一個,嚷道:「既是偷了四個,怎麼只拿出三個來分,預先就打起一個偏手?」簡直把悟空給氣死了。

  這些事情表明孫悟空給八戒的第一印象並不好。這也正常,畢竟八戒是天界的正牌元帥,掌管八萬水兵,可謂一方之侯。對於像孫悟空這樣還曾經造反的新貴心裡肯定是有些不滿的。

(1)擠走大師兄

   綜合這些因素,我們可以想像,八戒在取經路上會採取什麼手段來維護和實現自己的利益。對他來說,實現自身利益的最佳辦法就是擠走孫悟空,自己做大師兄。

   這個想法本來難以實現,但八戒看到了一個有利條件,就是師父耳根軟。在三打白骨精這一回,豬八戒說唐僧:「天下和尚也無數,不曾象我這個老和尚罷(pí)軟!」罷軟就是沒有主見,做事顛倒,分不清好壞。他這麼說唐僧,唐僧竟然一句話也沒說。這使八戒看到了可乘之機。於是他藉助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之機,數次進讒言,成功地趕走孫悟空,自己做起了「大徒弟」。

  其實唐僧也不傻,他早已看出自己的「大弟子」恃才傲物,不好管教,二徒弟豬八戒似乎好管束、聽話一些;而且到此時為止,唐僧還沒碰到八戒沙僧對付不了,只有悟空出場才能收拾局面的妖精。唐僧對三個徒弟本事的高低還缺乏基本的感性認識,認為有八戒、沙僧兩個弟子,保護自己到西天應該也夠了。當悟空說「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無人」時,唐僧發怒道:  「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凈就不是人?」這時,取經隊伍中的所有人似乎都低估了取經行動的難度,連孫悟空也是如此,所以他怪師父「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趕走了孫悟空,豬八戒有模有樣地做了幾天大師兄,看他們在路上的架勢:「你看那獃子,抖擻精神,叫沙僧帶著馬,他使釘鈀開路,領唐僧徑入松林之內。」看來這一陣八戒的心情很好。不過,他很快體會到了做大師兄的難處。

   這不,唐僧的肚子餓了,說八戒你給我尋些齋飯來吃吧。八戒說,沒問題呀,我啊,「鑽冰取火尋齋至,壓雪求油化飯來」,說得多好聽!反正甭管了,一定給您把齋飯化回來就是了。結果化齋並不是這麼簡單。他出了松林,往西一直走了十多里地去,卻沒有碰到一戶人家,這一路真是「有狼虎無人煙」。八戒走了一會,覺得很辛苦,心想:「當年行者在日,老和尚要的就有,今日輪到我的身上,誠所謂當家纔知柴米價,養子方曉父娘恩,公道沒去化處」。這才知道,當大師兄不光是表面上威風,還要吃很多苦。這麼走了一會,瞌睡又上來了,這麼著,他竟然在草叢裡就睡下了。

  更不幸的還在後面,不成想,這西行路上妖魔橫行,不久就碰上了黃袍怪。八戒、沙僧在眾神的幫助下,堪堪與黃袍怪打個平手,但他們仍然對自己的實力沒有清醒的認識。以他們的實力,也不掂掂自己的斤兩,還要去管寶象國國王的家事,要從碗子山波月洞幫國王救回公主。唐僧大言不慚地說:「貧僧有兩個徒弟,善能逢山開路,遇水迭橋。」在國王與八戒之間還有一番對話:

國王定性多時,便問:「豬長老、沙長老,是哪一位善於降妖?」那獃子不知好歹,答道:「老豬會降。」國王道:「怎麼家降?」八戒道:「我乃是天蓬元帥,只因罪犯天條,墮落下世,幸今皈正為僧。自從東土來此,第一會降妖的是我。」國王道:「既是天將臨凡,必然善能變化。」八戒道:「不敢,不敢,也將就曉得幾個變化兒。」國王道:「你試變一個我看看。」八戒道:「請出題目,照依樣子好變。」國王道:「變一個大的罷。」那八戒他也有三十六般變化,就在階前賣弄手段,卻便捻訣念咒,喝一聲叫:「長!」把腰一躬,就長了有八九丈長,卻似個開路神一般。嚇得那兩班文武,戰戰兢兢;一國君臣,呆呆掙掙。時有鎮殿將軍問道:「長老,似這等變得身高,必定長到什麼去處,才有止極?」那獃子又說出獃話來道:「看風,東風猶可,西風也將就;若是南風起,把青天也拱個大窟窿!」那國王大驚道:「收了神通罷,曉得是這般變化了。」(第二十九回)

   看著滿朝文武瞠目結舌的樣子,八戒心裡一定樂開了花。以他的本事,騙騙凡夫俗子自然是輕而易舉。八戒走後沒有多久,看到沙僧趕來助陣,心頭大喜,說「來得好。我兩個努力齊心,去捉那怪物,雖不怎的,也在此國揚揚姓名」。真是死到臨頭還不自知。

   可惜現實實在太殘酷,就八戒這麼一點虛榮心也不給滿足。八戒、沙僧兩人聯手,在黃袍怪的手下走不到十個回合就已不支。八戒謊稱要「出恭」,趕緊開溜了,沙僧則被妖怪一把抓住。

   八戒的美夢還沒做多久就破滅了。沒奈何,他又打起分家的主意。小白龍衷心護主,讓八戒去請回大師兄。我們看八戒怎麼說:

   八戒道:「兄弟,另請一個兒便罷了,那猴子與我有些不睦。前者在白虎嶺上,打殺了那白骨夫人,他怪我攛掇師父念《緊箍兒咒》。我也只當耍子,不想那老和尚當真的念起來,就把他趕逐回去,他不知怎麼樣的惱我,他也決不肯來。倘或言語上,略不相對,他那哭喪棒又重。假若不知高低,撈上幾下,我怎的活得成么?」(第三十回)

   在這段話中,八戒以比較隱晦的方式承認了自己攛掇師父趕走悟空的事情,說悟空與他有些「不睦」,害怕師兄心眼不大,要找他算賬。他寧願「另請」一個人,也不想去見大師兄。不過為自己的前途想,加上小白龍的極力勸說,八戒最終還是決定去走一遭。

(2)請回大師兄

   在白龍馬的勸說下,豬八戒來到花果山。他看到的景象是,只見行者在山坳里,聚集群妖。他坐在一塊石頭崖上,面前有一千二百多猴子,分序排班,口稱「萬歲!大聖爺爺!」

   看到這種情況,八戒羨慕不已,心想:「且是好受用,且是好受用!怪道他不肯做和尚,只要來家哩!原來有這些好處,許大的家業,又有這多的小猴伏侍!若是老豬有這一座山場,也不做什麼和尚了。」原來孫悟空在這裡的日子過得這麼舒服,真是沒想到啊。這下八戒對於能否說動大師兄又有點心裡沒譜了。不過既然來了,好歹要見上一面。八戒又有點怕見悟空,於是混在猴群當中。這一切孫悟空看得很清楚。對於八戒請他回去的說法,悟空的應對是,請八戒在花果山享用美食、欣賞山間風景。八戒心裡急得不行,也只有耐心周旋。

   後來,孫悟空又說:我的好兄弟呀,我再帶你到水簾洞里去耍耍,怎麼樣。八戒說:多謝你的好意,不過師父確實等著急了,我就不進水簾洞了吧。悟空說:既然這樣,我也就不留你了,就此告別吧。八戒急了:哥哥,你不去了?悟空說:「我往哪裡去?我這裡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不耍子兒,做什麼和尚?我是不去,你自去罷。但上復唐僧:既趕退了,再莫想我。」

   你看孫悟空不回去的理由多麼充分,態度多麼堅決,八戒見到這種情況,不好相逼,只好找路而去。可孫悟空又派了兩個機靈的猴子跟著八戒。這不是自相矛盾嗎?看來悟空這一番安排應對,不過是做樣子給八戒看罷了。

   孫悟空這一副無比悠閑、自得其樂的架勢,向八戒傳遞出一個信息:這個大師兄我當不當無所謂,我在這裡舒服得很,犯不著去受那個氣。你要是覺得自己有本事盡可去當。所以,他有閑心情領著八戒欣賞花果山美麗的自然風光,品嘗當地的土特產。就這一手,就大大奠定了他以後在八戒面前的心理優勢。

   悟空反覆表明不肯回去,還有另一層考慮。畢竟自己當初是被唐僧趕回來的,那時唐僧做的可絕情了,還寫下什麼貶書,兩位師弟在旁邊一聲未吭,現在哪能說回去就回去了。去自然是要去的,但也不能說去就去。必須由八戒親口說出實情,自己有臉有面地回去才行。

   結果,八戒在背後罵起了悟空,並被眾猴給抓了回來。您也許會奇怪,以八戒的本事,眾猴應該是抓不住他的,怎麼就被抓回來了呢?不就是因為顧忌著眾猴背後的孫悟空嘛。要說這個八戒,關鍵時刻,對人情世故還是有一定的把握的。當悟空要打他時:

   八戒慌得磕頭道:「哥哥,千萬看師父面上,饒了我罷!」行者道:「我想那師父好仁義兒哩!」八戒又道:「哥哥,不看師父啊,請看海上菩薩之面,饒了我罷!」行者見說起菩薩,卻有三分兒轉意。(第三十一回)

   八戒這話似乎大有問題,讓師兄看在師父的面上饒了自己,師兄不同意,八戒卻要師兄看在海上菩薩的面上饒了自己,這又有什麼不一樣的。你說怪了,八戒這麼說,還真管用。悟空聽了這話,為什麼會回心轉意呢?八戒這話背後是有含義的:你這猴頭,自以為有幾分本事,可以不給唐僧面子,也許你並沒有真心把他當做你的師父,但你有沒有想過唐僧的背後是觀音菩薩、如來佛祖啊。師父罵你幾句,你可以跟師父計較、使性子,你能跟菩薩、佛祖使性子嗎?俗話說得好,「不看僧面看佛面」,僧是唐僧、佛是佛祖,用在這裡真是貼切極了。何況唐僧還是佛祖的二弟子呢,這麼一想,你說孫悟空能不回心轉意嗎?您別說,這八戒講話還真有點藝術。

   後來,豬八戒急中生智,使一個激將法,把猴王氣的大怒,說「既是妖精敢罵我,我就不能不降他」,我要把這妖怪「碎屍萬段,以報罵我之仇!」報完仇,我就回來。孫悟空的意思是,既然妖怪這麼不懂禮貌,我就去教育教育他,教育完了我再回來。你可別理解錯了,我跟你回去並不是要保唐僧。對他這話,八戒也很配合,說:「哥哥,正是,你只去拿了妖精,報了你仇,那時來與不來,任從尊意。」那是那是,您只管去報仇,報完仇,回不回來,還是您自己拿主意。八戒的應答也可見出其水平:不管悟空怎麼說,把你請回去就是我的成功,回去以後,你的說法可能就變了,因此,現在不同你較真。

   悟空與八戒的這一段交鋒,真是有趣得很。打從八戒在花果山現身,孫悟空就看得很清楚:師父一定是遇到了八戒、沙僧應付不來的麻煩。所以他做出一副不著急、不上心的架勢,因為他心中有數,這一次要吃定了八戒。他把八戒晾在一邊,也是給八戒一個教訓,讓他今後老實一點。你看悟空的話:

   行者罵道:「這個好打的夯貨!你怎麼還要者囂?我老孫身回水簾洞,心逐取經僧。那師父步步有難,處處該災,你趁早兒告誦我,免打!」(第三十一回)

   按悟空的說法,我在這水簾洞里,天天想著師父呢?明明很上心,卻顯得不上心;明明很在意,卻裝作不在意,這就是孫悟空的心機了。孫悟空在這種情況下重回取經隊伍,他的狀況大有改善。現在取經隊伍里的所有人都明白了一個基本事實,要想到西天,少不了孫悟空,這一點不明確,八戒是不會死心的,他對孫悟空也是不會服氣的。

   回到寶象國,孫悟空也不忘敲打八戒、沙僧一番,前面講過他與沙僧的一番對白。在救被變成老虎的師父時,悟空又有一段話:

  行者笑道:「師父啊,你是個好和尚,怎麼弄出這般個惡模樣來也?你怪我行兇作惡,趕我回去,你要一心向善,怎麼一旦弄出個這等嘴臉?」八戒道:「哥啊,救他一救罷,不要只管揭挑他了。」行者道:「你凡事攛唆,是他個得意的好徒弟,你不救他,又尋老孫怎的?原與你說來,待降了妖精,報了罵我之仇,就回去的。」沙僧近前跪下道:「哥啊,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長既是到此,萬望救他一救。若是我們能救,也不敢許遠的來奉請你也。」行者用手挽起道:「我豈有安心不救之理?快取水來。」(第三十一回)

   孫悟空先是把師父、八戒數落了一通,又把救完師父後就回去的話再說了一遍(其中似乎有點威脅的意思,雖然很含蓄)。在這種情況下,沙僧跪下懇求,悟空才改變態度,對他溫言撫慰,這個大師兄做得確實很有技巧。當然,他這麼做,都是為了取經大業。

   從八戒的角度講,這次到花果山請大師兄,觸動也挺大。首先,給他印象最深的是,大師兄原來在花果山有這麼好一處所在,真是自有一番天地。如果他有這麼個好地方,都沒有興趣參加取經行動了。說得也是,放著現成的福不享,受那份罪幹什麼。另外,從他們的一番應對中,八戒也看出孫悟空這人一點不傻,明白著呢,可不像原來想的那麼好糊弄,只是大師兄很多事情不願與他計較罷了,如果悟空要對付他,招數多了去了。加上他前一陣體會到做大師兄的一些辛苦。多方面一綜合,自己幾乎在所有方面都比不過大師兄。在回去的路上,還親歷了孫悟空在東海洗澡這一幕,這些都使他對大師兄的抵觸情緒大大降低。在此後的取經路途中,八戒雖然對悟空還有一些不滿,但其性質已經有很大不同了。其目的已不在於擠走大師兄,而只是為了發泄一下情緒,獲得心理的平衡罷了。

(3)八戒行為的變化

   經過這件事以後,八戒斷了擠走大師兄的念想,安心做他的「二師兄」。但這並不意味著八戒就轉了性,前面所說八戒的利益格局,以及他的基本性格並沒有什麼變化,在這個背景下,八戒還是要努力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過他使用的方式和手段發生了變化。

   就豬八戒來說,要最大化其利益主要有兩條路徑:①提高自己能從取經行動中獲得的收益,這主要通過取代孫悟空的位置來實現;②如果第一條行不通,那麼,剩下可行的渠道是降低自己付出的成本,其主要做法是少付出勞動,少承擔責任。

  有人認為,《西遊記》的寫作中有一個重要漏洞,就是豬八戒的本事前後差異甚大,以至於在取經路上,有時一群小妖都能捉住他。其實,這不是吳承恩寫作中的疏漏。如果豬八戒在每次戰鬥中的戰鬥力都一樣,那就不是《西遊記》,而成了「隋唐演義」、「封神演義」。那樣寫,英雄人物太過臉譜化、符號化了。

   經過擠走孫悟空又請回孫悟空這件事,豬八戒承認自己不如猴哥。從此以後,我們很難看到八戒奮勇爭先的情景,對他來說,奮勇爭先的意義也不大了,反正什麼事有孫悟空頂著,就算自己再積極、再賣力,也不影響結果,主要功勞也不會是他的。既然收益基本上是固定的,那麼,從改善自身處境的角度出發,只好從減少成本、或者降低投入的方面著眼,主要就是搭大師兄的便車,這個便車一直搭到西天就最好不過了,你看沙僧不也是如此嗎?畢竟,八戒比沙僧的本事也強不了多少。他就算拚死戰鬥,也不會使整體局面有多大改觀。

   另外,八戒在奪權行動失敗後,對孫悟空還是有些不滿,心理上仍感到有些不平衡,這種心理經常找機會表達出來。在平頂山巡山的時候,他就罵道:「你罷軟的老和尚,捉掐的弼馬溫,面弱的沙和尚!他都在那裡自在,捉弄我老豬來蹌路!大家取經,都要望成正果,偏是教我來巡什麼山!」所以他不好好巡山,找地方睡覺去了。這次他去睡覺,是有意的行為,其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減少自己的付出。

   孫悟空看見八戒睡覺,變成一隻啄木鳥啄了他一下。八戒看見啄木鳥,咬牙罵道:「這個亡人!弼馬溫欺負我罷了,你也來欺負我!」八戒這話清楚地表明了他對悟空的不滿。他是在「無人處」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認為弼馬溫經常欺負他。這也表明了他不肯付出勞動的態度,他對妖怪的態度是,「曉得有妖怪,躲著些兒走」,盡量迴避,不主動去招惹,更沒有主動降妖伏魔、為民除害的想法。

   後來在烏雞國,八戒又試圖暗中報復悟空。為了攛掇師父念緊箍咒,還費了不少心思,我們很少看見他為打妖怪而費這樣的心思。當孫悟空騙他從井下救回烏雞國國王的屍體後:

   那獃子心中暗惱,算計要報恨行者道:「這猴子捉弄我,我到寺里也捉弄他捉弄,攛唆師父,只說他醫得活;醫不活,教師父念《緊箍兒咒》,把這猴子的腦漿勒出來,方趁我心!」走著路,再再尋思道:「不好!不好!若教他醫人,卻是容易:他去閻王家討將魂靈兒來,就醫活了。只說不許赴陰司,陽世間就能醫活,這法兒才好。」(第三十八回)

   你看八戒的做法,先是要給師兄出難題,讓他救活人,不然就讓師父念緊箍兒咒,把悟空念得死死的,他才高興。他是一邊走一邊想,對此「再再尋思」,可謂深思熟慮,思考的結果是這樣不好,太容易了,要增加難度,不許悟空找閻王,要在陽世間就把國王醫活。回去以後,果然八戒在唐僧面前一番言語,唐僧念起緊箍咒,「勒得那猴子眼脹頭疼」。行者十分生氣,八戒卻「笑得打跌」。

   值得注意的是,八戒從來沒有在唐僧面前進沙僧的讒言,兩相比較,我們可以看出,進讒言並不是八戒的習慣,他這樣做實際上是利益關係使然。

   隨著取經行動的深入開展,後來,八戒的心理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慢慢地,時間撫平了八戒的不滿。到取經行動的後期,八戒對悟空越來越佩服,是真心服氣了。有時候能夠主動上前幫助悟空對付妖怪,也不在師父面前進悟空的讒言了。人畢竟都是有感情的,八戒也不例外。

   在唐僧師徒的四人結構中,唐僧是師父,另外三個是徒弟。從生物學角度說,師徒關係並不是血緣意義上的家庭關係。不過,在中國文化中有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尊師重道,強調師徒如父子。師父就相當於家長,徒弟就相當於子女,「父為子綱」的觀念在傳統師徒關係中也得到體現。如果徒弟背叛師父,是「欺師滅祖」,在峨眉掌門滅絕師太手下是不會有好果子吃的。另外,在師門內部,大師兄的地位非常高,僅次於師父,相當於家庭內的長兄。當師父不在或遇難時,大師兄便擔當起責任,行使相當於師父的權力。這是「長兄如父」的觀念在師徒關係中的延伸。

   從理論上說道理雖然是這樣的,但孫悟空一開始並沒有這樣大的權力。這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師父基本上一直都跟徒弟們在一起,孫悟空沒有機會行使代理的權力;另一方面,他的兩個師弟八戒、沙僧在加入取經隊伍之前都不是什麼善茬,都干過吃人的勾當,加入取經隊伍都是出於功利的目的,此前他們在天庭都有過一段光榮史,不會輕易聽他的話。加上師父對他的看法在一段很長的時期內都不太好,因此,比起二師兄、三師弟,沒有覺出大師兄的地位有什麼大的不同。

   自豬八戒演了一出擠走大師兄、又請回大師兄的戲之後,悟空的大師兄地位基本鞏固,在這種情況下,他使了一點手段,從師父手中獲得了對兩個師弟的使用權,雖然這個權力沒怎麼用,但他畢竟獲得了使用這個權力的授權。

   事情發生在第三十二回,也就是孫悟空被請回打敗黃袍怪後不久。離開寶象國,一行人來到平頂山。平頂山上有兩個妖怪,即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他們十分厲害,為此,日值功曹特意變做樵夫,提醒取經隊伍注意安全。藉此機會,悟空使了個心眼,取得了對八戒、沙僧的調度權,其主要辦法是裝哭:

(行者)暗想:「我若把功曹的言語實實告誦師父,師父他不濟事,必就哭了;假若不與他實說,夢著頭,帶著他走,常言道乍入蘆圩,不知深淺。倘或被妖魔撈去,卻不又要老孫費心?且等我照顧八戒一照顧,先著他出頭與那怪打一仗看。若是打得過他,就算他一功;若是沒手段,被怪拿去,等老孫再去救他不遲,卻好顯我本事出名。」正自家計較,以心問心道:「只恐八戒躲懶便不肯出頭,師父又有些護短,等老孫羈勒他羈勒。」好大聖,你看他弄個虛頭,把眼揉了一揉,揉出些淚來。(第三十二回)

   悟空這一假哭,嚇壞了八戒和沙僧。八戒推測,前方肯定是有大大的兇險,連大師兄都害怕了,於是嚷嚷著要分行李。唐僧當然要調查了解手下人的情況,就問:「悟空,有甚話當面計較,你怎麼自家煩惱?這般樣個哭包臉,是虎唬我也!」

   孫悟空回答說,師父,我還真不是嚇唬您,剛才來報信的不是別人,是日值功曹。前面的妖怪確實厲害,我們不能往前走了,取經的事緩一緩再說吧。聽他這麼說,唐僧自然害怕。

   長老聞言,恐惶悚懼,扯住他虎皮裙子道:「徒弟呀,我們三停路已走了停半,因何說退悔之言?」行者道:「我沒個不盡心的,但只恐魔多力弱,行勢孤單。縱然是塊鐵,下爐能打得幾根釘?」長老道:「徒弟啊,你也說得是,果然一個人也難。兵書雲,寡不可敵眾。我這裡還有八戒、沙僧,都是徒弟,憑你調度使用,或為護將幫手,協力同心,掃清山徑,領我過山,卻不都還了正果?」(第三十二回)

   「那行者這一場扭捏,只逗出長老這幾句話來」,孫悟空做了半天戲,等得就是唐僧這句話。這樣,他就明確得到了長老的授權,可以名正言順地調動八戒和沙僧了。得到授權以後,他趁熱打鐵,立即使用,讓八戒去巡山,並且還變成蟭蟟蟲在後面跟蹤。他這麼做,不過是要提醒八戒,自己可不像師父,不是那麼好糊弄的,你別跟我動歪心眼。悟空這一跟蹤,果然抓住了八戒的把柄。八戒在巡山的路上,指手畫腳地叫罵,睡覺偷懶編謊話,都讓悟空聽得一清二楚,並在師父面前揭了老底。

   唐僧對悟空的話還不太信,說「他兩個耳朵蓋著眼,愚拙之人也,他會編什麼謊?又是你捏合什麼鬼話賴他哩。」認為是孫悟空在編排八戒的不是。結果實際情況真像悟空說的那樣,長老不由對八戒十分失望,但還是有些偏心眼,他說:「悟空說你編謊,我還不信。今果如此,其實該打。但如今過山少人使喚,悟空,你且饒他,待過了山再打罷。」相當於沒有懲罰,讓他再去巡山。這事如果擱在悟空身上,就什麼也不用說了,等著念緊箍咒吧。不過這麼一弄,畢竟是極大地打擊了師父對八戒的信任,使八戒在唐僧心目中的形象、地位急劇跌落,八戒從此沒有了與大師兄相爭的可能性。

   不久,取經隊伍遭遇紅孩兒,唐僧不聽悟空勸說,被妖怪一陣風捲走。唐僧總是因為其錯誤判斷影響隊伍的順利前進,對這種狀況,孫悟空也有些失去信心,說:「兄弟們,我等自此就該散了!」豬八戒立即接上:「正是,趁早散了,各尋頭路,多少是好。」這番對話,嚇壞了沙僧。經沙僧一番苦勸,悟空說出他煩惱的原因,「怪他(唐僧)每每不聽我說。故我意懶心灰,說各人散了。既是賢弟有此誠意,教老孫進退兩難。八戒,你端的要怎的處?」原來,悟空這番話有兩層考慮,一是說師父總是不識好歹,而「我老孫火眼金睛,認得好歹」,你們認不出那樹上吊的孩兒是妖精變的,我卻能認出;二是希望以後碰到這樣的情況,兩位師弟還是要有自己的立場。他對沙僧比較放心,對八戒還不太放心,所以專門問「八戒,你端的要怎的處?」就是要八戒表態。經此一遭,悟空在兩位師弟前的地位得以進一步鞏固。

   隨著前往西天的路程向前推進,八戒越發認識到大師兄的神通廣大和交遊廣闊,對悟空的智慧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對他是越發的尊敬了。在車遲國與三位國師比武,充分顯示了悟空的智慧和武功,豬八戒看了,不由咬著指頭,對沙僧道:「我們也錯看了這猴子了!平時間讒言訕語,斗他耍子,怎知他有這般真實本事!」他對於孫悟空,有點仰視的味道了。悟空此時的表現卻有點令人失望,他見到兩個師弟「唧唧噥噥,誇獎不盡」,卻犯了疑心病,心道:「那獃子笑我哩!正是巧者多勞拙者閑,老孫這般舞弄,他倒自在。等我作成他捆一繩,看他可怕。」看來悟空對兩位師弟還是不夠信任,他們誇獎他,卻以為是在笑話他,還把八戒捉弄了一回。不過取經的漫漫長路難以打發,他們在路上聊天的時候,沙僧應該會告訴他當時的實情,修正他的錯誤認知吧。

後來到了第八十一回,又發生了一件事,多少能反映一點悟空的心態。偷香油的老鼠精攝走了唐僧,悟空見到這種情況,大為光火:

   行者怒氣填胸,也不管好歹,撈起棍來一片打,連聲叫道:「打死你們,打死你們!」那獃子慌得走也沒路,沙僧卻是個靈山大將,見得事多,就軟款溫柔,近前跪下道:「兄長,我知道了,想你要打殺我兩個,也不去救師父,徑自回家去哩。」行者道:「我打殺你兩個,我自去救他!」沙僧笑道:「兄長說哪裡話!無我兩個,真是單絲不線,孤掌難鳴。兄啊,這行囊馬匹,誰與看顧?寧學管鮑分金,休仿孫龐鬥智。自古道,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須教父子兵,望兄長且饒打,待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尋師去也。」(第八十一回)

這件事說明了兩點:第一,行者直到此時,對兩位師弟還十分不滿,還有靠自己的本事單獨保唐僧到西天的想法。第二,他覺得西天之行自己付出太多,八戒、沙僧付出太少,總是被師弟搭便車,結果卻是四人一起到西天領賞,心中頗有不滿。孫悟空經常駕筋斗雲往來這條路,知道這裡離靈山已然不遠,後面並沒有特別厲害的妖怪,認為憑自己就可以保唐僧到西天,是以有此一想。還是沙僧的應對比較好,先降低自己的姿態,「近前跪下」說話,然後又指出一人保唐僧的困難,「這行囊馬匹,誰與看顧」,你一個人保唐僧,又要牽馬、又要挑擔子、還要化齋、打妖怪。你不在的時候,一個普通的強盜就能要了唐僧的性命。真要就你一個人,必然是什麼事情都得自己做,顧頭不顧尾,你以為這事情就那麼容易?其潛台詞是,雖然二位師弟功勞不顯,其實也是不可或缺的。孫悟空「雖是神通廣大,卻也明理識時」,聽了沙僧一番話,馬上就回心轉意了。

   其實,孫悟空應該是沒有獨自保唐僧到西天的想法,這菩薩的安排,豈能隨便更改,師兄弟的名分也不是說不要就不要的,他不過是藉機發泄一下不滿罷了。另外,也是提醒兩位師弟,不要什麼都指著大師兄,有些事情還是要多上一點心。

   從總體上看,在前往西天的過程中,悟空在兩位師弟面前的權威不斷鞏固。悟空對此也費了不少心思。不過,悟空這麼做不完全是弄權,他是為了避免與妖怪作鬥爭時有後顧之憂,目的還是要同心協力,保唐僧到西天。他從唐僧手中取得對師弟的調度權,不過是為了更有效地做事罷了。

   從前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如果孫悟空的本事不夠高強,這大師兄的位置他是坐不穩的。這對我們為人處世也有啟迪作用:不管一個人的人生經驗多麼老道,機會多麼好,關係怎麼硬,他還是要有真本事,這是幹事業的基本前提。當然唐僧是個例外,但誰也不敢保證自己就是那個例外的唐僧,何況,唐僧是不能夠獨當一面地做事業的,只能靠如來給他罩著,還好如來是長生不老的,要不然,唐僧在天界的前景不一定妙。

   我們前面對悟空與唐僧的關係已經進行過一番分析,這裡,再從利益角度對二人的關係進行一點討論,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實際上並不衝突,而是互補的關係。把它們結合起來看,可以對二人之間的關係形成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唐僧這人,除了」根紅苗正「外,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優點,主要是有著執著的追求。另外,他對於師父的講話和指示十分尊重,儘可能身體力行,不像孫悟空有很強的逆反心理。雖然他只是一個凡夫俗子,在幾個徒弟面前顯得本領低微,還經常「不分好歹」,但作為取經隊伍的領導,唐僧也還是可以的。最關鍵的是,如來、觀音把他放在了這個領導崗位上,唐僧也有決心不折不扣地完成師父交給的任務。

   明明不過是要到西天取得經書,再把經書送到東土大唐。簡簡單單的一件事,如來卻規定要一步一步走著去。對這樣的任務,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可能很難理解,在不理解的情況下也很難不折不扣地執行。你看孫悟空,直到第七十七回,還在那心裡犯嘀咕,認為「這都是我佛如來坐在那極樂之境,沒得事干,弄了那三藏之經!若果有心勸善,理當送上東土,卻不是個萬古流傳?只是捨不得送去,卻教我等來取。」懷疑如來其實捨不得把經書送到東土,還在想「若不肯(把經書)與我,教他把松箍兒咒念念,退下這個箍子,交還與他,老孫還歸本洞,稱王道寡,耍子兒去罷。」你看他的政治立場和組織觀念都到哪裡去了,真是自由散漫慣了。

   唐僧則不同,對於師父的安排,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罷,總而言之一句話:無條件地遵照執行。反正師父自然有師父的考慮,那不是咱的事情。

   不過在執行師父安排的任務過程中,唐僧也有他的苦惱,而且是很大的苦惱。最大的苦惱在於,上方給他配備的人手,這些人不是沒有本事,而是太難管教,都是虎狼一般的人物,論其實,比虎狼還要兇狠得多。幾個徒弟長得也都不咋的,基本上是凶神惡煞一類,一路不知嚇倒了多少人,其中孫悟空的形象似乎稍微好一點。其實,唐僧剛看到他們的樣子心裡也難免有點害怕,剛上路的一段時期,天天跟他們在一起,可能晚上也做了不少噩夢。不過後來長期相處,每天面對這幾張臉,也就看習慣了。唐僧還要在別人面前為他們說好話,說什麼「丑自丑,甚是有用」等等之類。這三個傢伙,不僅長相不堪,「一個夜叉,一個馬面,一個雷公」,而且經常大言大語、大聲大氣,害得唐僧經常要向人賠笑,說「他都是這等粗魯,不會說話」。

   當然,唐僧是有道高僧,這些對他算不了什麼,都只是些面子問題、形象問題,不過是多向人賠笑臉,多做解釋工作罷了。畢竟,如何有效地帶領和整合這個團隊,完成朝廷交辦的取經任務才是最重要的。

   由於孫悟空是唐僧手下最有本事的,也是最不聽話的,因此,我們在這裡重點討論唐僧與孫悟空的關係。

◆唐僧對悟空並無好感

   一開始,唐僧對孫悟空並沒有什麼好感,這也正常。唐僧不太喜歡孫悟空,主要出於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價值觀的差異

   唐僧是有道高僧,對佛經有精深的研究,他對學術研究有莫大的興趣,喜歡探討純理論問題。在水陸大會上,唐僧是經過嚴格選拔確定的大會壇主,在台上講經。這時,觀音變成的「疥癩游僧」從聽眾席出來,拍著寶台厲聲高叫道:「那和尚,你只會談小乘教法,可會談大乘么?」作為一般的聽眾,這麼做很沒有禮貌,這樣的指責基本上屬於砸場子的行為,把大會壇主從根本上給否定了。

   唐僧卻沒有一點責怪的意思,而是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來。唐僧此時並不知來人是菩薩化身,他為什麼會這樣做,這是因為對知識、對真理的強烈渴求在驅動著他。不管怎麼說,唐僧是高級知識分子,是個文化人。而孫悟空,按他此前的表現,在唐僧眼中屬於大逆不道之輩。他剛入師門不久,就一氣打死了六個強盜,唐僧怪他草菅人命,他還說唐僧迂腐。按唐僧的標準,這樣的弟子實在是不宜到西天去的。

(2)性格差異

   唐僧的性格是「綿里藏針」,一方面,他似乎個性懦弱,經常被妖精唬得魂飛魄散。另一方面取經的信念強烈地支撐著他,他在取經這件事上從來沒有發生過動搖。孫悟空的性格則相反,屬於恃才傲物、桀驁不馴的類型。成為唐僧徒弟沒有多久,不過因為唐僧嘮叨了他幾句,就一聲不吭溜走了,弄得唐僧既惱怒又驚訝。徒弟竟是這樣的性格,與唐僧想像的和諧師徒關係的模式實在差得太遠。

(3)本事差異

   這一差異也是唐僧心底的痛。唐僧雖然滿懷理想主義,卻手無縛雞之力,當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束手無策。而這個徒弟,雖然有點無法無天,卻是真有本事。不僅大徒弟的本事高強,就是與二徒弟、三徒弟相比,師父的本事也太差了。徒弟太有才了,反過來說就是師父太無能了,這兩者的關係是成比例的,所以,唐僧並不為悟空的才能感到莫大的歡喜。對這個大弟子,唐僧既不能在價值觀上說服他,更無法靠自身的本事威服他。那師父的權威性在哪呢?說起來自己是師父,但其實似乎這個徒弟在自己面前的地位更高些,起碼是自己沒有心理上的優勢。從利益的角度講,師父對徒弟的依賴並不遜於徒弟對師父的依賴。這個徒弟在師父面前有時也確實不留情面,多次在公開場合說師父是「膿包」、「忒不濟」,唐僧也是好面子、有身份的人啊,聽了這話,你讓他的臉往哪擱,你讓他心裡怎麼想啊。

◆唐僧的領導策略:聯合八戒、制約悟空

   由於師徒在價值觀、性格、本領方面的差異,加上徒弟在公開場合經常並不給師父以應有的尊重,因此,在取經行程的早期階段,唐僧對孫悟空在心理上頗不接受,在感情上也不太喜歡。

   由此導致的第一個反應是,他要對孫悟空加以控制,以樹立和強調師父的權威。趁孫悟空負氣離去的空當,觀音送來了緊箍,並傳給他緊箍咒。唐僧趕緊把這當成一件大事來辦,「坐於路旁,育習那定心真言。來回念了幾遍,念得爛熟,牢記心胸」。孫悟空回來後,唐僧不惜違背出家人不可打誑語的戒條,騙孫悟空戴上緊箍。悟空戴上緊箍後,唐僧在悟空並未犯錯的情況下,立即念起緊箍咒,就是因為他意識到這是維護師父權威的一個重要資源和手段。

掌握了緊箍咒這個權力資源,唐僧找回了一點做師父的自信,覺得基本可以控制住孫悟空了。但實際情況還是有點出入。面對白骨精一次次的變化,孫悟空竟然屢次採取先斬後奏的做法,不顧自己的命令和告誡。這令唐僧覺得很沒有面子。其實,孫悟空打白骨精的時候,心裡是很顧忌師父念緊箍咒的,不過想到事業為重,認為師父的思想工作能做得通,他還以為「憑著我巧言花語,嘴伶舌便,哄他一哄,好道也罷了」。卻不知道,唐僧對他這個大弟子一直就不滿意。

   在三打白骨精這一回,驅使唐僧做出趕走孫悟空的決定的,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還是感到這個猴子不聽話,不好控制;第二點是覺得現在手下有八戒、沙僧,不見得就到不了西天。孫悟空說:「你不要我做徒弟,只怕你西天路去不成。」對此,唐僧並不相信,他說「我命在天」,認為地球不會因為少了孫悟空就不轉了,反正他唐僧不怕。孫悟空的傷心就不用說了,他說師父「今日昧著惺惺使糊塗,只教我回去,這才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認為師父並不是真被白骨精給騙了,而是假裝糊塗,想借這個機會趕他走。悟空此時與師父相處已頗有一段時間了,他這話應該不是沒有一點來由和根據的吧。

以白骨精第二次變成的「年滿八旬」的老婦人來說,八戒見了推測道:「師兄打殺的,定是她女兒。這個定是他娘尋將來了。」悟空說:「兄弟莫要胡說!那女子十八歲,這老婦有八十歲,怎麼六十多歲還生產?斷乎是個假的,等老孫去看來。」①白骨精第一次變成一個花容月貌的少女,先說要把「齋飯」送給唐僧等人吃,後來又謊稱是給丈夫送飯,顯然前後矛盾,基本屬於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之類。其實識別這個妖精的變化並不需要火眼金睛,以常理推測,就可以判斷出個八九不離十。相似的情況,在取經途中多次出現。①白骨精第三次變成的老公公就說這個少女是他的女兒。

   人們常說,是因為豬八戒的挑撥,才使唐僧趕走了孫悟空,這當然不錯。但仔細分析一下豬八戒的挑撥語言,就會發現其理由都十分粗糙,基本上是捕風捉影,和對孫悟空的動機和行為做最壞的推測,而沒有什麼堅實的事實依據。唐僧乃是有道高僧,對於這些經不起推敲的話,卻總是如此輕易地相信,這太不符合情理。我們可以大體下結論說,不是豬八戒的挑撥水平高,而是唐僧有先入之見,本就願意接受八戒的挑撥,他們倆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具有一致性。

   孫悟空一路上總叫八戒為「獃子」,唐僧對此也予以認可。這樣,唐僧自認為與八戒相比,具有智力和道德上的優勢,這使他能在八戒面前找到作為領導者的感覺和自尊。而同樣的感覺在孫悟空那裡很難產生。孫悟空人很聰明,道德上的弱點也不明顯,既不貪財,也不好色,還不偷懶。悟空對師父有時確實不給情面,多次在公開場合說他「膿包」、「忒不濟」、「好不聰明」,我們沒有理由相信唐僧愛聽這樣的話。唐僧在悟空面前沒有自信,在其潛意識中容易出現心理上的失衡,相比之下,唐僧必然會對八戒從感情上更親近一些,八戒的缺點在他眼中可能反而成了可愛之處了。

   孫悟空還有一個特別不利的地方,就是他歷史上的「污點」。對於八戒,唐僧暫時並不擔心他會奪權篡位。孫悟空則不同,一方面他曾做過齊天大聖,原先就是天庭一個級別很高的官,現在還經常耍老孫派頭;另一方面,他當年就有「皇帝輪流做」的要求,只是因為力有所不逮,沒有成功罷了。現在,面對自己這個能力一般的上級,難保他不會產生類似的取自己而代之之類的想法。還好有個緊箍咒在手,可以對他稍稍加以控制,不然後果實在是不堪設想。

   我們即使拋開唐僧對取經形勢的錯誤判斷不論,唐僧趕走悟空的決定也是愚蠢的。因為悟空雖然不聽話,但畢竟還有個緊箍咒制約著他。趕走了孫悟空,他又拿什麼制住八戒和沙僧,他憑什麼保證八戒就會那麼聽他的話呢?好在孫悟空很快就回來了,我們沒有看到唐僧與八戒的矛盾激化。

   遇到黃袍怪,自己還被變成了老虎,蒙受了極大的冤屈。這次遭遇使唐僧明白,取經行動還真是少了孫悟空不行。孫悟空在被唐僧趕走以後,志氣有一點消磨,這使雙方的關係有了一定改善,但並不能說唐僧就對悟空有了完全的信任。其實,唐僧還有一個性格上的缺點,就是書生氣太重,喜歡空言大道理,總覺得自己是科班出身,書本知識學得好,相反幾個徒弟沒有什麼文化,因此,在徒弟面前特愛說教,常常一副真理在握的架勢,以為只有他是對的,有點教條主義的傾向。其性格也有點剛愎,不屬於從善如流的類型,他是不會那麼容易做出改變的。

   無奈之下請回孫悟空的結果,使悟空在取經隊伍內的地位無形之中得到很大提高。然後,在平頂山,孫悟空取得對八戒、沙僧名義上的調度權,其地位進一步穩固。孫悟空在打敗金角大王、銀角大王的過程中,也表現得十分賣力。但這一階段,唐僧還是頻頻上妖怪變化成人後的當。屢次上妖怪的當,根本原因不在於唐僧沒有分辨力,而在於唐僧本能地不信任孫悟空。

   種種跡象表明,唐僧實際上一直在尋找敲打孫悟空的機會。只要孫悟空的表現稍有令他不滿意的地方,他就可以在八戒的「蠱惑」之下給悟空念緊箍咒,而且往往是顛來倒去地念一二十遍。

   唐僧的這種做法,是在大徒弟面前沒有自信的表現,他需要通過間歇性的懲戒向悟空表明到底誰是師父、誰是徒弟,特別是要表明,不管你孫悟空的本事和功勞有多大,這個名分和身份的關係是不可改變的。孫悟空的功勞越大,唐僧就越有必要強調這一點,這實在是一個令人悲哀的悖論。相比之下,八戒犯了錯誤就很少受到嚴厲的處罰,這固然和八戒的有眼色、會奉承有關,但根本的原因在於八戒本領有限,對師父的地位不構成威脅,反而是師父需要通過與他聯手來對孫悟空進行制衡。我們可以反過來想一下,如果唐僧跟八戒也鬧翻了,其結果只能是更加強化孫悟空的地位,而師父則可能被架空了。

   這種情形,沙僧多少也看到了一點,在紅孩兒一役中,唐僧也「哏哏的,要念《緊箍兒咒》,卻是沙僧苦勸,只得上馬又行。」看來在沙僧的勸阻之下,唐僧也知道自己念緊箍咒的理由並不充分,「只好」上馬繼續前行。

在烏雞國為了救活老國王,唐僧也念了緊箍咒,還念了兩次。當孫悟空說烏雞國王已經死了三年,沒法救了時:

   三藏聞其言道:「也罷了。」八戒苦恨不息道:「師父,你莫被他瞞了,他有些夾腦風。你只念念那話兒,管他還你一個活人。」真箇唐僧就念《緊箍兒咒》,勒得那猴子眼脹頭疼。

   那孫大聖頭痛難禁,哀告道:「師父,莫念,莫念!等我醫罷!」長老問:「怎麼醫?」行者道:「只除過陰司,查勘哪個閻王家有他魂靈,請將來救他。」八戒道:「師父莫信他。他原說不用過陰司,陽世間就能醫活,方見手段哩。」那長老信邪風,又念《緊箍兒咒》,慌得行者滿口招承道:「陽世間醫罷,陽世間醫罷!」(第三十八-三十九回)

   這回念緊箍咒,竟然分別念了兩次,第一次還稍微說得過去,第二次念緊箍咒實在是沒有什麼道理。唐僧的目的不就是要救活烏雞國王嗎?孫悟空已經答應了,唐僧卻聽信八戒的說法,要孫悟空不去陰間,就在陽世間救活烏雞國王,這個額外的要求除了增加悟空救人的難度外,沒什麼別的作用。顯然,這是唐僧在配合豬八戒。它表明唐僧主觀上有多對孫悟空念緊箍咒,以體現和強化對孫悟空的控制的想法,他也一直在為念緊箍咒尋找理由和借口。

◆如來、觀音對唐僧的約束

    唐僧與悟空最後一次大的衝突發生在真假美猴王一節。這一次,孫悟空因為打死幾個強盜,被唐僧趕走。唐僧明知悟空對取經行動的重要性,卻依然很堅決地要趕走悟空,應該不是僅僅因為悟空打死幾個毛賊,而是矛盾長期積壓之下的結果。

   在悟空打死毛賊後,唐僧出於慈悲之心,讓八戒挖坑埋了屍首,然後自己焚香禱告,超度亡魂:

   三藏離鞍悲野冢,聖僧善念祝荒墳,祝云:

   拜惟好漢,聽禱原因:念我弟子,東土唐人。奉太宗皇帝旨意,上西方求取經文。適來此地,逢爾多人,不知是何府、何州、何縣,都在此山內結黨成群。我以好話,哀告殷勤。爾等不聽,返善生嗔。卻遭行者,棍下傷身。切念屍骸暴露,吾隨掩土盤墳。折青竹為香燭,無光彩,有心勤;取頑石作施食,無滋味,有誠真。你到森羅殿下興詞,倒樹尋根,他姓孫,我姓陳,各居異姓。冤有頭,債有主,切莫告我取經僧人。

   八戒笑道:「師父推了乾淨,他打時卻也沒有我們兩個。」三藏真箇又撮土禱告道:「好漢告狀,只告行者,也不幹八戒、沙僧之事。」大聖聞言,忍不住笑道:「師父,你老人家忒沒情義。為你取經,我費了多少殷勤勞苦,如今打死這兩個毛賊,你倒教他去告老孫。雖是我動手打,卻也只是為你。你不往西天取經,我不與你做徒弟,怎麼會來這裡,會打殺人!」(第五十六回)

   唐僧一番禱告,完全撇清了自己的責任:如果亡魂到閻王殿前告狀,請只告孫悟空,不要告我唐僧,後來,他又補充說也不關八戒、沙僧的事。唐僧的說法確實絕情,因為悟空說得很清楚,他打這幾個毛賊,完全是從保唐僧取經的立場出發的,如果不是為了保唐僧,他也不會殺這些毛賊了。

   趕走悟空後,假悟空趁機前來,在唐僧與假悟空之間進行了一段對話:

   孫行者跪在路旁,雙手捧著一個磁杯道:「師父,沒有老孫,你連水也不能夠哩。這一杯好涼水,你且吃口水解渴,待我再去化齋。」長老道:「我不吃你的水!立地渴死,我當任命!不要你了!你去罷!」行者道:「無我你去不得西天也。」三藏道:「去得去不得,不干你事!潑猢猻!只管來纏我做甚!」(第五十七回)

   由於唐僧並不知道來的是假悟空,因此,他的話對真悟空同樣有效。他說:我寧願渴死,也不喝你端來的水;另外,你雖然認為沒有你我到不了西天,我的想法卻是我到不到得了西天與你沒有關係。這簡直就是「道不同不相與謀」的另一種表達法了。他是鐵了心不要孫悟空了。

   孫悟空與唐僧朝夕相處,對唐僧的想法自然十分清楚,於是在打死假悟空後,對如來說「上告如來得知,那師父定是不要我」,希望如來放他還俗而去。如來對此也很重視,說「你休亂想,切莫放刁。我教觀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看來,如來也發現唐僧確實想趕走孫悟空,取經隊伍面臨分裂的危險,對這個問題不能不重視。

   觀音代表如來向唐僧表明了天庭最高官的態度,說「你今須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須得他保護你,才得到靈山,見佛取經,再休嗔怪」。觀音的意思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你現在必須收留孫悟空,這是命令,你必須服從;第二,沒有他的保護,你是到不了靈山的;你到沒到靈山,還是組織上說了算;第三,你以後不要再隨便對他發脾氣了,「再休嗔怪」是說再也不要亂髮脾氣了,這剝奪了唐僧以後拿悟空撒氣的權力。觀音的話說得雖然平靜,其實是必須被不折不扣執行的命令,對此,唐僧還有什麼好說的,只能誠懇地、無條件地答應。從此以後,再沒有發生唐僧想趕走孫悟空的事情,唐僧也沒有再念緊箍咒了。

   一般人都覺得唐僧很愚蠢,因為讀完整個故事,我們都看得很清楚:沒有孫悟空,唐僧就到不了西天。不過,這也值得琢磨。我們可以想一下:沒有孫悟空,唐僧真的到不了西天嗎?恐怕不盡然,唐僧就不太相信這一點。唐僧數次趕走孫悟空,就是因為他認準了一條:有佛祖和觀音的支持,自己可以到西天,至於孫悟空,不是最重要的。觀音明確地給了他一個警告,唐僧才知道天庭對他的支持是有條件的,於是改變了念頭,不再產生趕走孫悟空的想法了。

◆唐僧的難題

  在取經路上,唐僧常常面臨決策上的兩難問題:如果在取經途中處處聽孫悟空的,取經過程一定會輕鬆得多。但這也有一個危險,那就是唐僧的領導水平會遭到悟空的懷疑,他在徒弟中的威信也會下降。但如果每次都反對悟空的觀點,也會造成徒弟們對自己判斷能力的懷疑。

   唐僧的心理其實可以理解,有時候,越是他不對,他反而越堅持,這是一種自然的心理反應。在取經路上,唐僧心裡一直很苦,因為他手下有一個本領比他大得太多的弟子。這個弟子不僅本領大,而且脾氣大,面子大,朋友多。整個取經行動,自己是名義上的「領袖」,但實際的風頭都是大徒弟出盡了。自己不過是一個傀儡,不過是反覆被妖魔捉去,或綁在柱子上,或下到蒸籠里,在降妖行動中基本上是靠邊站的。

   正是基於對孫悟空的這種矛盾心態,唐僧有時故意鼓勵八戒的歪理邪說。也許唐僧並非有意,但八戒在客觀上確實可以起到制約孫悟空的某種作用,在潛意識中,唐僧希望提高八戒在取經隊伍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平衡悟空的影響。不過,這些都以不損害取經大業為前提。

   他們的心理在第九十二回反映得很清楚。因為幫助金平府降伏了犀牛精,為地方除了害,府縣官留住他師徒四眾,大排素宴,遍請鄉官陪奉。以前有妖怪時節,老要出燈油的二百四十家大戶也天天來請他們。由於主人都太熱情,他們住了一個多月,還不得起身。唐僧深感不妥,於是吩咐悟空,讓他們明天天不亮就起身,以免誤了取經,惹佛祖怪罪。

   次日五更早起,喚八戒備馬。那獃子吃了自在酒飯,睡得夢夢乍道:「這早備馬怎的?」行者喝道:「師父教走路哩!」獃子抹抹臉道:「又是這長老沒正經!二百四十家大戶都請,才吃了有三十幾頓飽齋,怎麼又弄老豬忍餓!」長老聽言罵道:「饢糟的夯貨,莫胡說,快早起來!再若強嘴,教悟空拿金箍棒打牙!」那獃子聽見說打,慌了手腳道:「師父今番變了,常時疼我愛我,念我蠢夯護我。哥要打時,他又勸解。今日怎麼發狠轉教打么?」行者道:「師父怪你為嘴誤了路程,快早收拾行李備馬,免打!」(第九十二回)

   八戒說得很清楚,師父平時是愛我護我的,今天竟然罵我,是很反常的情況,為什麼會這樣呢,悟空解釋得很透徹,就是師父怕他因為貪吃而誤了取經的行程。師父雖然有用八戒制衡悟空的想法,但這都是以確保取經大業的順利進行為前提的。八戒想在這裡長吃長住,師父自然要怒了。其實唐僧對吃一向不太在意,這次居然在這裡停留了三十多天,已經是對八戒特別的照顧了。

這段話還反映出一個問題。面對八戒不肯走,唐僧其實沒有什麼好辦法,能制住八戒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教悟空拿金箍棒打牙!」這反過來意味著,如果孫悟空不在,唐僧拿八戒根本沒有辦法。因此,唐僧為了坐穩取經隊伍的領導位置,其實是不能趕走孫悟空的。

    在取經路上的後期,一方面孫悟空的意志有些消磨,另一方面,唐僧的權力受到觀音戒語的約束,加上悟空對佛家心經的領悟有了提升,師徒關係形成了一種新的平衡,真正往和睦的方向發展了。在第八十六回,悟空救了唐僧後心情特別好。唐僧與悟空的關係有了實質性的改善。自此之後,唐僧雖仍然對八戒有些偏愛,但他試圖通過八戒制衡孫悟空的想法基本上沒有了,這使八戒感到師父對自己的態度發生了變化。這其中的關節很微妙,八戒雖然能夠感覺到變化,卻不明其中的奧妙。

   即使如此,唐僧與悟空的師徒關係中,還是有很大的利益互補的成分在。當取經隊伍到達西天,唐僧坐接引佛祖的船過了凌雲仙渡後,反身謝了三位徒弟。對此,悟空說:「兩不相謝,彼此皆扶持也。我等虧師父解脫,借門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師父也賴我等保護,秉教伽持,喜脫了凡胎。」此時唐僧、悟空都已達到佛的境界,而且,這是他們在取經行動基本結束時對整個行程的評價,這段話應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基本可以代表他們對取經過程中相互關係的認識。顯然,他們對相互關係的認識還是很清楚、很理性的,並沒有唱一些不切實際的高調。取經這件在一般人看來無比崇高的事業,在他們的眼中同時也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這也說明,我們從利益關係的角度分析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在取經過程的後期,孫悟空關於利益考慮的心理也有表露。第八十回,當孫悟空前去化齋之時:

   卻說大聖縱筋斗,到了半空,佇定雲光,回頭觀看,只見松林中祥雲縹緲,瑞靄氤氳。他忽失聲叫道:「好啊,好啊!」你道他叫好做甚?原來誇獎唐僧,說他是金蟬長老轉世,十世修行的好人,所以有此祥瑞罩頭。「若我老孫,方五百年前大鬧天宮之時,雲遊海角,放蕩天涯,聚群精自稱齊天大聖,降龍伏虎,消了死籍。頭戴著三額金冠,身穿著黃金鎧甲,手執著金箍棒,足踏著步雲履,手下有四萬七千群怪,都稱我做大聖爺爺,著實為人。如今脫卻天災,做小伏低,與你做了徒弟,想師父頭頂上有祥雲瑞靄罩定,徑回東土,必定有些好處,老孫也必定得個正果。」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揣摩孫悟空的心態,他對保唐僧心裡一直有些情緒。「做小伏低,與你做了徒弟」,這個說法中,顯然有少許抱怨的意思。對於到了西天之後能得到什麼待遇,悟空也感到不確定。這次看到唐僧頭頂上的「祥雲瑞靄」,覺得師父到西天后所成的正果必然不低,自己也「必定有些好處」。孫悟空一直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虧本的買賣是不肯做的,現在看來,保唐僧取經並不是虧本買賣,這使他的心情變得很好。最後,我們把取經隊伍成員的利益格局及其行為反應列在下表中:

表 取經隊伍成員的利益格局與行為反應

唐僧     孫悟空    豬八戒    沙僧

參加取經隊伍前的身份 高貴 高 較高 比較一般,低於前面幾個

退路 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 有較好的退路 有尚可的退路 幾乎沒有

團體合作的觀念 不強,但作為團隊領袖,無法搭便車 很弱 很弱 較強

對取經事業的宗教信念 很強烈 不強烈 基本沒有 不強烈

取經成功的回報(這是針對各人的主觀價值判斷來說的) 很看重 預期值一開始不確定 比較看重 很看重

取經路上的反應 特別堅定 不很堅定,如果沒有緊箍,可能跑了。有了緊箍後堅定多了。 最不堅定 特別堅定,沒有提出過散夥的想法,也反對別人散夥的提議。

神秘的菩提祖師

   在《西遊記》中,有一個人頗為神秘,這就是傳授悟空本事的菩提祖師。本章我們對菩提祖師的身份進行探討。這一探討並非出於獵奇的心理,而是因為孫悟空師父的身份與西遊整個故事有內在的聯繫,它有助於我們回答下面兩個問題:一是孫悟空的本事為何前後看起來有巨大的反差;二是為什麼孫悟空能加入取經隊伍並最終成佛。有了對這些問題的回答,《西遊記》的整個故事才更加完整。

關於祖師身份的幾種猜想

   在《西遊記》中,有一個人頗為神秘,這就是傳授悟空本事的菩提祖師。本章我們對菩提祖師的身份進行探討。這一探討並非出於獵奇的心理,而是因為孫悟空師父的身份與西遊整個故事有內在的聯繫,它有助於我們回答下面兩個問題:一是孫悟空的本事為何前後看起來有巨大的反差;二是為什麼孫悟空能加入取經隊伍並最終成佛。有了對這些問題的回答,《西遊記》的整個故事才更加完整。

關於祖師身份的幾種猜想

   提祖師在《西遊記》中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引起了不少人的聯想。有人說他是如來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有人把《西遊記》與《封神演義》聯繫起來,認為菩提祖師是准提道人,甚至有人說菩提祖師就是如來自己的化身。

   說菩提祖師是如來的十大弟子之一,自然不是沒有根據。佛祖座下,須菩提是一位重要的弟子,「須菩提」的意思就是解悟空性,他被稱做「解空第一」。空在佛教經典中十分重要,但「空」又太玄妙難懂,說它是「有」也不對,說它是「無」也不對。空,不是空了沒有的空,不是空空洞洞的空,它不是實有,卻又離不開「有」。在佛祖座下眾多弟子中,真正能懂得空的道理,真正能體證空的妙義的,就是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既然師父是解空第一,那麼,他的徒弟自然會對「空」有很深的體悟,於是徒弟叫「悟空」也就很自然了。所謂悟空也是解空,是對空的一種理解和體悟。

   但這種說法有很大的困難,首先,須菩提作為如來佛的重要弟子,卻好像完全脫離了組織,跟佛祖沒有一點聯繫了。而如來佛十大弟子中的其他人如金蟬子、阿儺、伽葉等卻老老實實地呆在師父身邊,如來對這個弟子的動向也沒有過問,這是很反常的事情。

   其次,在《西遊記》中,我們可以看到的一個基本規律是,徒弟的神通往往跟師父差了一大截,基本上不是一個級數,就像木叉之於觀音菩薩那樣。金蟬子、阿儺、伽葉都位於如來十大弟子的行列,但他們的本事都頗為低微。而菩提祖師的神通幾乎可以用如天如海、深不可測來形容,即使與如來佛祖相比,似乎也不遑多讓,這也是一個多少令人稱奇之處。

   此外,菩提祖師的學識與本領也非常奇特:他開講大道能夠「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他讓孫悟空選學的低級課程,就有道字門的三百六十旁門,包括術字門的請仙扶鸞、趨吉避凶,流字門三教九流的看經念佛、朝真降聖,靜字門的參禪打坐、戒語持齋,動字門的采陰補陽、攀弓踏弩等等,十分駁雜;這些顯然不應該是如來佛教給他的。如果他真是「解空第一」,在從如來佛處出師以後,更不會學這些雜七雜八、他也用不著的東西。

   祖師自稱「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矣」,這十二個字是「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其中「如」字輩比較奇特,不知道如來是不是「如」字輩的。

   總而言之,認為菩提祖師是如來佛十大弟子之一的說法面臨不少困難,有些牽強。另一種說法認為,菩提祖師乃是《封神演義》中與如來並立的西方准提道人,是西方教的二教主。這一說法的重要證據,在於從《西遊記》與《封神演義》這兩本書中尋找人物之間的聯繫。

   在《封神演義》中,准提道人出場時,做了一番自我介紹,他對文殊廣法天尊說道:原來道兄認不得我,吾有一律說出,便知端的:

大覺金仙不二時,西方妙法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西遊記》中,菩提祖師首次亮相時,書中寫道:見那菩提祖師端坐在台上,兩邊有三十個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

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第一回)

   只從這兩首詩的內容看,兩者說的基本上是同一個人,菩提祖師是准提道人的證據似乎十分確鑿,只是有一個遺留的小問題,就是這兩本書到底是誰抄了誰。這個問題也並不是很複雜,因為同樣明顯的是,《封神演義》中的接引道人對應著《西遊記》中的如來佛,對這兩人,兩本書中也都以詩的形式進行了描寫。

   《西遊記》第七回,如來把孫悟空鎮壓在五行山下,天庭開「安天大會」,向如來表示謝意。過程中,赤腳大仙對佛祖謝道:「深感法力,降伏妖猴。無物可以表敬,特具交梨二顆,火棗數枚奉獻。」詩曰:

大仙赤腳棗梨香,敬獻彌陀壽算長。

七寶蓮台山樣穩,千金花座錦般妝。

壽同天地言非謬,福比洪波話豈狂。

福壽如期真箇是,清閑極樂那西方。

   這首詩描述赤腳大仙向如來奉獻火棗的景象,詩的第一句「大仙赤腳棗梨香,敬獻彌陀壽算長」,是此情此景的真實寫照。

   在《封神演義》第七十八回,接引道人來到東土,老子與元始率領眾門人下篷迎接。見一道人,身高丈六。但見:

大仙赤腳棗梨香,足踏祥雲更異常;

十二蓮台演法寶,八德池邊現白光。

壽同天地言非謬,福比洪波說豈狂;

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閑極樂是西方。

   描述初見接引道人的景象,也用了「大仙赤腳棗梨香」,這根本上是無頭無尾的一句話,簡直有些莫名其妙,誰抄誰一目了然。

  《西遊記》中詩詞很多,而且它們原創性很強,形式變化多端,不拘一格,和正文一起擔負起講述西遊大故事的任務。作者不放過任何機會,只要能夠讓他一展身手,就會賦詩為證。這些詩詞的內容很好地適應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有些則是對正文中情節的補充。據有人統計,《西遊記》里有三十二首詩經過小部分修改後,重現於《封神演義》之中。《西遊記》作者驚才絕艷,不合時宜地從《封神演義》中亂抄一氣的情況似乎是不可想像的。

   這樣一來,認為菩提祖師是准提道人的說法自然就無法成立了。還有一種影響較小的說法,認為菩提祖師就是如來本人,這種說法的依據並不是很多,主要基於幾點想法,比如認為一般人教不出孫悟空這樣的徒弟;一般人的徒弟也偷吃不到太上老君的五葫蘆金丹,如此之類,因此祖師就是佛祖本人。這一說法捕風捉影的成分較多,紮實的證據較少,推測過程中也有一些邏輯上的缺陷。而且,在大鬧天宮時節,還有一個細節,如來應玉帝招請前往鎮壓悟空時,問悟空:「今聞你猖狂村野,屢反天宮,不知是何方生長,何年得道,為何這等暴橫?」其潛在的話語是說如來並不清楚這猴頭的來歷。除非如來是當面說謊,否則他是不該有此一問的,而以如來佛之尊,似乎沒有說這種謊話、明知故問的必要。

   也可能有人主張,菩提祖師就是菩提祖師,不是任何其他人。如果這樣,意味著在西牛賀洲,如來佛的眼皮底下有一位高人存在,對於這種情況,如來佛應該不會放任不管,他至少可以想法對這樣的高人加以拉攏,最好是收入門下加以錄用。

   至此,我們對說菩提祖師是如來的弟子須菩提、是准提道人及是如來佛本人的主張進行了辨析和反駁。下面轉向本書支持的觀點。

   我們先不直接討論孫悟空的師父是誰,而是暫時放下這個話題,看看孫悟空與太上老君是什麼關係。我們首先看太上老君都給了孫悟空哪些好處。

我的更多文章:

  • (2014-07-11 21:50:54)
  • (2013-11-06 07:22:03)
  • (2013-11-03 13:38:13)
  • (2013-10-28 20:58:51)
  • (2013-10-26 11:16:34)
  • (2013-10-23 08:44:55)
  • (2013-10-21 09:08:19)
  • (2013-10-19 18:31:50)
  • (2013-10-18 20:11:41)
  • (2013-10-18 08:28:41)

分享:

2

喜歡

0

贈金筆 閱讀(40) 評論 (0) 收藏(0) 轉載(0) 喜歡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前一篇:八十八、解碼西遊記06 後一篇:九十、解碼西遊記08 評論 重要提示:警惕虛假中獎信息 [發評論]

  • 做第一個評論者吧!

    搶沙發>>

發評論 藍色的原野 :

分享到微博

   

驗證碼: 請點擊後輸入驗證碼 收聽驗證碼

發評論

以上網友發言只代表其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的觀點或立場。

< 前一篇八十八、解碼西遊記06 後一篇 >九十、解碼西遊記08

新浪BLOG意見反饋留言板 不良信息反饋 電話:400690


推薦閱讀:

問西遊24、西遊世界中,誰真愛孫悟空?
『漫畫推薦:西遊篇(一)』?一品芝麻狐
西遊記中計(7)
烏雞國國王不過是 佛道兩教鬥爭的犧牲品

TAG:西遊記 | 西遊 | 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