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諮詢師想要改變你嗎?

你的諮詢師想要改變你嗎?

這是七喜以來訪者的身份投入到心理諮詢的第三周。

作為朋友,我很想聽聽他對於心理諮詢的感受。

某天和他聊天,他主動說起,

我有個想法。我想在我的諮詢師改變我之前,先改變她。你說可能嗎?」

他的臉上掛著興奮的笑容。

我聽著這句話有點不對勁,

不是他所說的邪惡與否、黑暗與否,

而是,

和心理諮詢的設置有關,和諮詢師的角色有關。

一,諮詢師是無法讓來訪者改變的,只有來訪者自己能改變自己。

二,諮詢的目的不是讓來訪者和諮詢師的價值觀相靠近,而是解決來訪者的衝突,活出自己。

另外,為了更好的說明諮詢關係里的「改變」這件事,我們頭腦風暴了一二三四五,來闡述諮詢師其實是最不想改變也不能夠改變來訪者的那個人。

1

野路子答案:各種來訪者的內心戲#1

作為挑剔完美主義的來訪者:

「我不聽,要把我變成你想要的模樣,你是上帝嗎?上帝都沒把我造完美,還讓我痛苦,你把我改造後,就能不痛苦了?就能完美了?我不信,放棄吧!」

#2

作為易內疚自責的來訪者:

「我是錯的,我之前的一切都被否定了,所以我才需要改變。越是想讓我正向發展,越是能讓我意識到我有多麼的負面。」

#3

作為拖延症晚期的來訪者:

「你說的這些我都知道,你要我變成你腦海中幻想的樣子,哈!走出這個房門,還是老樣子,我連呼吸都覺得消耗體能。」

#4

內心戲極多的精分來訪者:

「雖然我想要改變,但我不希望是因為你想讓我改變,我才改變,我需要我自己認識到我需要改變的地方,以及我可以自由選擇改變或者不改變。我的改變,決定權在我,不在你。你可以引導我「勾引我」改變,但是,在我不想,不需要,做不到的時候,我要有自由說不的權力。」

#5

陷入競爭主義無法自拔的來訪者:

「我憑什麼聽你的,在這場權利鬥爭中,我不能輸,即使你說的都對,但我不能輸給你,我變了就代表我輸了。」

2

正經答案:各個心理流派的視角

#1

分析心理學視角:

改變來訪者,滿足的是諮詢師的自戀情結和救世主情結的需要

#2

存在主義視角:

諮詢師和來訪者是彼此獨立的個體,一方沒有資格去改變另一方

#3

羅傑斯的來訪者中心學派:

來訪者自己想改變是諮詢的中心,是大前提

#4

行為主義認知:

在來訪者承受巨大痛苦自己想要改變後,諮詢師和來訪者共同制定改變成怎樣(目標)、怎麼變(方式),花多久(時間)的計劃

#5

精神分析視角:

來訪者把早年」嚴厲或完美父親「能給出指引的形象移情到諮詢師身上,而諮詢師真的完全憑個人喜好去改變來訪者,只可能產生一定期限的移情性好轉

#7

家庭治療視角:

我只是一條鯰魚,擾動你內心原有的互動模式

#8

普通心理學教科書:

心理諮詢的目的中有一條是:提高問題處理能力,包括處理當前問題的能力以及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每一種人格類型都有它各自的功能,諮詢師要做的是輔助來訪者去最大化個人特質下的自身能力

3

來自一位諮詢師的獨白信坦率的說,如果說對於一個深陷痛苦矛盾泥潭中的來訪者,諮詢師沒有想拉他出來的心,那麼首先是違背諮詢師的工作倫理「助人自助」的「助人」這一條的。

諮詢師跟醫生、社工一樣,有最高尚的職業道德要求。

考證的第一部分職業道德題,曾經一度擁有「一票否決權」這樣的最高許可權——就是說操守不好,技術理論再好,你也不能拿證。有愛人助人之心是核心要義。

但是,來訪者要不要改變,除了他自己,誰都幫不了。哪怕我們被稱為諮詢師、治療師或者說療愈師。但不要對這個稱呼有什麼誤會,我們其實只是「陪你一起探探路」,尋找你內心的真正想法。

最終做出要不要改變的決定權,在來訪者自己手裡。

也許我這麼一說,特別找抽。來訪者會直接吼:你們都特么唱的好聽,其實啥都不幹,我花這麼多錢就是來聽你說:都是我自找的,我特么活該么?

呃,所以這又是一個誤會。

但是我們的來訪者能找到我們,說明有一個原始向上的驅動力,就是說他是不安現狀,抱著改變之心前來的。所以,既來之則安之,不用擔心太多,相信他們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從這個角度來說,諮詢師要做的是潤物無聲的工作,頗有一點「事了拂衣去,千里不留名」的俠客胸懷。

說完了。

推薦閱讀:

焦慮症與心理治療(實例)
提高臨床勝任力的兩大方法:暴露不足和同伴督導
170心理治療四步法則——心理干預的基本療效
互聯網正在加速心理諮詢行業的競爭淘汰
宮崎駿的側耳傾聽是一部治療片

TAG:心理諮詢師 | 心理諮詢 | 心理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