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孫式太極拳修訂本孫劍雲編

 

 

(修訂本)

北京印刷一廠印刷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

1957年9月第1版

前言

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指引下,編者據先父孫祿堂先生遺著《太極拳學》,並按先父晚年的練法,整理了《孫式太極拳》,於1957年出版。為了適應廣大群眾鍛煉的需要,編者對1957年版本作了修訂。修改和補充了動作說明重新拍攝了動作照片,增加了一些主要動作的用法,基本保留了原有的結構。編者雖自幼即承先父親授,惟愧功夫未臻深純,然為便於愛好孫式太極拳者習練而勉力為之。

限於水平,書中不當之處在所難免,切望讀者指正。

編者

孫式太極拳簡介 ………………………………………………………1

太極拳總說………………………………………………………………2

上編………………………………………………………………………5

一、動作名稱…………………………………………………………5

二、動作說明…………………………………………………………6

三、孫式太極拳動作方向、路線示意圖

下編……………………………………………………………………51

一、太極拳推手法…………………………………………………51

二、太極拳技擊……………………………………………………55

附:參考資料 ……………………………………………………… 57

一、王宗岳:太極拳論 ……………………………………………57

二、武禹襄:太極拳論 ……………………………………………58

三,十三勢行功心解…………………………………………………58

四、十三勢歌訣………………………………………………………59

五、推手歌訣 ………………………………………………………59

六、李亦畲:五字訣……………………………………………… 60

七、撒放密訣…………………………………………………………61

八、走架打手行工要言………………………………………………61

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福全,字祿堂,晚號涵齋,河北完縣人。自幼酷愛武術,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之師郭雲深,得郭先生真傳,又從師程廷華學八卦拳。經數年研摩,功夫深厚。後又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孫祿堂畢生研究武術,精形意、八卦及太極拳術,並聚三家拳術之精義,融會一體而創孫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動作舒展圓活,敏捷自然。練時雙足虛實分明。全趟練起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每轉身時以「開」、「合」相接,故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適宜任何年齡,各種體質的人習練。

太極拳是我國特有的武術項目之一,是一種「內外兼修」的運動(內主靜心養性,外主鍛煉體魄);是以柔曲為體, 以剛直為用。非柔曲不能化, 非剛直不能用。體用則為以柔克剛,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技擊方法。練此拳時應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內外相合,千萬不可用拙力。應以意行力。意到力到。

關於太極拳的練法,先父常說:郝為真先生談練太極拳有三層意境,初練時,如身在水中, 兩足踏地,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層則如身在水中,兩足浮起,如泅者浮游水中,能自如運動。第三層則身體輕靈,兩足如在水面上行走,臨淵履冰,神氣內斂,不敢有絲毫散亂,此則拳成矣。

太極拳的姿勢、動作,都有一定的要領,並各有其意義。茲摘要介紹如下:

頭:頭要上頂,但不可用力。下頦自然收斂,頭項正直。精神貫注。全身鬆開,頂、蹬、伸、縮皆用意,而不用拙力,心自虛靈。即所謂虛靈頂勁。

口:口要虛合,舌頂上齶,用鼻呼吸。

胸:胸要含蓄,不可挺出。胸含則氣沉丹田。胸挺則氣涌胸際,上重下輕, 腳跟漂浮,為拳家所忌。胸含則氣貼於背,力由脊發是為真力。以上即所謂含胸拔背。

肩:兩肩務要鬆開,下垂。切忌聳肩。否則氣涌於上。

肘:兩肘要向下松垂, 兩臂自然彎曲。即所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之意。

手:五指張開。塌腕, 虎口略圓,手心略內含,如抓抱

一圓球之狀。

腰:腰必須塌住。因腰是全身動作之樞,力量之源。人之旋轉、進退、虛實變化全靠腰勁貫串。

腿:兩腿彎曲,務必分清虛實,即身體重心要放在一腿上。如身體重心移於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反之,左腿為實, 右腿為虛。分清虛實為太極拳之要義,運動起來轉動輕靈。否則邁步重滯,易為人所牽動。

呼吸:所謂氣沉丹田(臍下三寸處), 就是指深長之腹式呼吸。但切勿用力往下壓氣, 一定要使呼吸純任自然。

意與力:太極拳的特點之一是用意不用力。因太極拳要求用活力,全身要鬆開,不使分毫拙力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要求極柔軟而極堅剛, 極沉重而極靈活。意到力到,運用自如。倘用拙力則遲滯不靈。力浮於外就不符合太極拳的要求了。何謂用意不用力,何以活力自生?蓋因意之所至氣即至, 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 周流全身經絡。無時停滯。久練則真正內勁即可產生。

動與靜:氣功的靜坐是靜中求動,拳術是動中求靜。練拳時心要靜,精神集中,動作才能圓活。

以上分別論述了運動要領。但學者務必注意太極拳是一項全身性的運動,所練在神。精神為主帥,身體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舉動自能輕靈。心意與形體動作協調一致,方能內外相合為一。練時須注意上下相隨,身體各部完整一致。如有一處動作不整,就會使神氣散亂。再者, 練拳時要以意行力,相連不斷,「如長江大河, 滔滔不絕』』。「運勁如抽絲」即此意也。

為便於讀者記憶,現把這些要點編成口訣如下:

太極拳本內家拳, 不用拙力意當先。

虛靈頂勁神貫注, 下頦收回即自然。

含胸自然能拔背, 切莫形成「羅鍋肩」。

練時沉肩又墜肘, 肩聳肘懸不是拳。

塌腰能起全身力, 腰不塌住靈活難。

兩腿彎曲分虛實, 太極要義在裡邊。

呼吸下沉丹田穴, 純任自然莫強牽。

上下相隨成一體, 動作綿綿永相連。

動中求靜靜中動, 練時神氣務周全。

切記要點莫遺忘, 持久習練益自顯。

一、動作名稱

第一式 起式 第二十四式 倒攆猴(右式)

第二式 懶扎衣 第二十五式 手揮琵琶(右式)

第三式 開手 第二十六式 白鶴亮翅

第四式 合手 第二十七式 開手

第五式 單鞭 第二十八式 合手

第六式 提手上式 第二十九式 摟膝拗步(左式)

第七式 白鶴亮翅 第三十式 手揮琵琶(左式)

第八式 開手 第三十一式 三通背

第九式 合手 第三十二式 懶扎衣

第十式 摟膝拗步(左式) 第三十三式 開手

第十一式 手揮琵琶(左式) 第三十四式 合手

第十二式 進步搬攔捶 第三十五式 單鞭

第十三式 如封似閉 第三十六式 雲手

第十四式 抱虎推山 第三十七式 高探馬

第十五式 開手 第三十八式 右起腳

第十六式 合手 第三十九式 左起腳

第十七式 摟膝拗步(右式) 第四十式 轉身蹬腳

第十八式 懶扎衣 第四十一式 踐步打捶

第十九式 開手 第四十二式 翻身右起腳

第二十式 合手 第四十三式 披身伏虎

第二十一式 單鞭 第四十四式 左起腳

第二十二式 肘下看捶 第四十五式 轉身右蹬腳

第二十三式 倒攆猴(左式) 第四十六式 上步搬攔捶

第四十七式 如封似閉 第七十三式 開手

第四十八式 抱虎推山 第七十四式 合手

第四十九式 開手(右轉) 第七十五式 摟膝拗步(左式)

第五十式 合手 第七十六式 手揮琵琶

第五十一式 摟膝拗步(右式 ) 第七十七式 三通背

第五十二式 懶扎衣 第七十八式 懶扎衣

第五十三式 開手 第七十九式 開手

第五十四式 合手 第八十式合手

第五十五式 斜單鞭 第八十一式 單鞭

第五十六式 野馬分鬃 第八十二式 雲手

第五十七式 懶扎衣 第八十三式 高探馬

第五十八式 開手 第八十四式 十字擺蓮

第五十九式 合手 第八十五式 進步指襠捶

第六十式 單鞭 第八十六式 退步懶扎衣

第六十一式 右通背掌 第八十七式 開手

第六十二式 玉女穿梭 第八十八式 合手

第六十三式 懶扎衣 第八十九式 單鞭

第六十四式 開手 第九十式單鞭下勢

第六十五式 合手 第九十一式 上步七星

第六十六式 單鞭 第九十二式 退步跨虎

第六十七式 雲手 第九十三式 轉角擺蓮

第六十八式 雲手下勢 第九十四式 彎弓射虎

第六十九式 金雞獨立 第九十五式 雙撞捶

第七十式 倒攆猴 第九十六式 陰陽混一

第七十一式 手揮琵琶(右式) 第九十七式 收式

第七十二式 自鶴亮翅

二、動作說明

第一式起式

①身體直立,兩手下垂,兩肩放鬆;兩足尖分開約90。;

眼向前平視,心靜,稍停。(圖1)

②右足尖翹起,用腳跟作軸半面向左轉與左足成45。;同時身體稍左轉,面向左斜前方;眼平視。(圖2)

要點:全身放鬆,塌腰,但不可僵挺,舌頂上齶,呼吸要自然。

第二式 懶扎衣

兩臂向前上方慢慢舉起,高與肩平,兩手心相對內含,相距約18厘米,指尖向前,如抱球狀;兩腿不動;眼看兩手中間。(圖3)

兩手下落至腹前,同時兩腿慢慢彎曲,左足跟隨著慢慢提起。(圖4)。

左足向前邁步,足跟先著地;同時兩手向上、向前慢慢伸出,兩手仍如抱球狀,胳膊略彎屈;右足隨兩手伸出向前跟步至左足踝內側,相距約10厘米,腳尖著地;眼看兩手中間。(圖5、6)

兩手平著往右轉動,轉至面向正前方時,右手外旋,手心向上;左手內旋,手心向下扶著右腕向右轉動;同時右足跟落地,左足尖翹起向右轉動,右足尖隨之向外擺略90。;眼看右手。(圖7、8)

右手向右、向後劃一半圓,左手隨右手轉動,當右手轉至右肩前,前臂直立,手心斜向上再轉向前,左手扶著右腕一齊向前推出,兩臂略彎曲;同時右足向前邁出,足跟領先著地逐漸落實;左足隨即跟在右足的後邊,相距約10厘米,足尖著地;眼看右手,稍停。(圖9、10)

要點:動作要一氣貫串,不可間斷。

用法:懶扎衣由掤捋擠按所組成。

捋,對方以手擊來,我以前手按其腕,向後引,

後手迅速找其肘。若對方來手高,則兩手上托其臂向後、向下握,亦可平著向側後方搌。

擠,即將對方擠出。意在前臂象銼一樣搓住對方的胳膊。若能使其身體側向一旁失去中正,對方胳膊又被我臂裹住,貼於身體不能起而掤架,此時為擠之最佳。擠的用法,是由胸前向前上方斜著擠出。如用得巧妙,可使對方騰空而起。若要擠得上勁,雙臂的裹勁是關鍵,一旦裹住對方,要迅速進步上身,緊緊貼住對方。

掤,即是架(不是死架硬頂)。對方用雙手向我撲來,我雙臂向上粘住對方的手,向後坐腰撤左步,微微向右轉腰,左手向右拍,右手向右掛,此時對方的力已化去,我應時而發。掤法的奧妙在「粘」,不丟不頂,兩臂如彈簧一般,使對方按著若有若無。掤可用雙手,也可用單手,若用單手擁住對方的雙手,則更為得勢。

④按,若對方向我攻來,我雙手輕輕按住對方雙臂,即時向前撲出。按可用單手、雙手,或開勁、或合勁因勢而定,但要粘住對方的臂,使其走轉不靈。

第三式 開手

接前式,左足跟落地,右足尖翹起

向左扣約90。,身體也隨著向左轉;同時兩手心相對,指尖向上,向左右分開(如抱氣球,球中之氣向外膨脹,開至兩手虎口與兩房相對),兩手離約10厘米,微停。(圖11)

第四式 合手

接前式,兩手心相對慢慢里合,合至兩手相距與臉同寬耐稍停;同時兩腿彎曲,右足著地,左足跟抬起,足尖著地;眼看兩手中間。(圖12)

要點:全身要放鬆,不可有絲毫勉強之力。

用法:開合手,若對方自身後用雙手突然抱住我雙臂,我即用肘撐住對方雙臂,速往下按,並順勢向左轉身或向右轉身。

第五式 單鞭

接前式,兩手內旋,如提長竿一樣,往左右慢慢分開,兩臂成平舉狀態,兩手心向外,掌直立,高與跟平;同時左足向左橫邁一步,腿微曲;右腿微蹬;跟看右手,稍停。(圖13)

要點:上體要直,兩肩要松,呼吸要自然,不可用拙力向丹田壓氣。

用法:①單鞭是應付左右兩側對手,兩手雖是同時分開,卻要一虛一實,何實何虛,要看對方來勢的遠近。若左手實擊,重心須落在左腿,眼顧右方;同時可起右腳踢右方的對手。

若兩側對手相距甚近,或已搏住我的兩臂,我即用肘撞或肩靠,同時另一側腳可踢擊。

第六式 提手上式

接前式,身體重心移於左腿,隨即左手向臉前劃弧至額前,手心向外;右手向下劃弧至腹前,手指向下,手心向右;同時右足靠攏左腿,足尖著地與左足尖相齊,兩腿微彎曲;眼看前方。(圖14)

要點:身體要保持平穩,塌腰。

用法:若對方用兩手握住我的兩腕, 我兩臂向著相反的方向一上一下同時外擰,必可解脫。若對方距我甚近,則可將虛腿提膝擊向對方的腹部。

第七式 白鶴亮翅

接前式,左手從前額往下至左胸 前,肘靠著肋,手心向外;右手從腹前 往上提至額上方,手背靠著前額;同時 右足往前近步,足跟著地,兩足相距以不牽動身體重心為合適。(圖15)

右手往下經臉的右側(似挨非挨)至右胸前,肘尖下垂,手心向外, 高與左手相齊,兩手一齊向前推出;同 時右足尖慢慢著地,身體重心前移至右腿;左足跟步至右腳內側,足尖著地;眼看兩手中間。(圖16、17)

要點:塌腰,兩臂略彎曲,稍停。

用法:①我用右手擊對方,對方若用左手往下按我右腕,我隨即進步,右手撤回並向下松沉,左手粘住對方的右腕向下采,右手旋轉而上擊其胸或頭。

若對方用雙手擊來,我上下分其對方的手,同時速進步用兩手擊其胸。

第八式 開手

動作與第三式「開手」相同。(圖18)

第九式 合手

動作與第四式「合手」相同。(圖19)

第十式接膝拗步(左式)

①接前式,左手向右、向下摟至左胯外側,大指離胯約10厘米;同時左腳向左前方斜邁一步,右手外旋向上、向右下方劃弧井上舉與右肩同高,手心向上;眼看右手。(圖20)

②右手向左前方平著推出,臂略曲,塌腕,手心向前;同時右足跟步至左足內踝側,足尖著地,重心移至左腿;服看右手食指尖,微停。(圖21)

要點:右手前推與跟步要協調一致,右肘要曲,腕要塌。

用法:若對方用右拳向我擊來,我用左手往左一接,右手擊其對方的胸部。

第十一式 手揮琵琶(左式)

接前式,兩手五指伸直,虎口朝上;右足向後撤步,足尖領先著地(撤步遠近以不牽動身體重心為宜),隨即全足慢慢落實;同時右手往後拉,左手向前伸,兩肘下垂;左足往後撤步至右足前,足尖著地;目視前方。(圖22)

用法:若對方用右拳擊來,我右掌接其腕.左手接其肘,順勢以捋或撅。

第十二式 進步搬攔捶

接前式,左手內旋向下、向左摟至肋前,手心向下;右手外旋向上,經左手下向前伸出,手心向上;同時左足往前邁出,足尖稍外擺。(圈23)

右手內旋往右肋前摟回,手心向下。左手外旋前仲,手心向上;同時右足往前邁步.足尖稍外擺著地。(圖24)

上動不停,左足往前邁出一步,同時右手外旋向內變拳往左手腕上直著打出,拳與胸平,拳眼向上;左手內旋握拳回拉,拳心向下;右足跟步至左踝內側,腳尖著地;跟看右手食指中節.(圖25、26)

用法:若對方用左手向我胸擊來,我用左手扣其腕(虎口向著自己)採住向後、向右捋,同時右手向對方擊去。

第十三式 如封似閉

接前式,右拳向後抽.左拳從右臂下稍往前伸,至兩拳相齊時變掌,手心均向前;右足住右手收回時往後撤步(撤步的遠近以不牽動身體重心為合適);隨即兩手與左足同時回撒,左足至右足前,足尖著地,兩手至胸前;眼看前方。(圖27)

用法:我以右手擊對方某部,對方若以左手橫推我腕或肘.我則向後坐腰,左手從右臂外截其腕,隨彼勁往右領,同時右手按其對方肘部,因勢而發。

第十四式 抱虎推山

接前式,兩手一齊往前推出,高與胸平,兩臂略彎屈;同時左足往前邁步右足跟步,相距左足約10厘米;眼看兩手中間,稍停。(圖28)

用法:若對方手在內,我手在外,並向里裹住對方的手而發;或對方手在外,我手在內,並用開勁撐住對方手而發。總之須粘住對方手使其不能運動自如,否則只知向前猛撲則必為對方所乘。此式用以打在對方軀幹部為最佳。

第十五式 開手(右轉)

接前式,左足尖翹起向右扣步,隨即身體向右轉約90。,右足踏實;兩手平著分開,開至兩手虎口與肩同寬,五指張開,微停。(圖29)

第十六式 合手

動作與第四式「合手」相同,(圖30)

第十七式 摟膝拗步(右轉)

動作與第十式 「摟膝拗步」相同,惟方向相反。(圖3l,32)

第十八式 懶扎衣

接前式,左手外旋向里,手心向上,右手前伸,手心向下,兩手成抱球狀;同時左足向後撤,成45。角著地;隨即兩手一齊往下劃弧至腹前,右足撤至左足前,足尖著地。(圖33、34)

右手內旋,左手外旋上提至胸前,左手扶在右手腕上一齊向前推出,右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同時右足往前邁出,左足隨著跟至右足踝側,足尖著地(圖35)

隨即左足後撤;同時兩手平著往後劃一半圓至右肩前,手心向外身體重心後坐,足尖翹起。(圖36)

兩手自右肩前一齊往前推出,兩臂略曲,同時右足尖逐漸著地,左足隨即跟至右足後約10厘米處;眼看右手。(圖37)

第十九式 開手

動作與第三式「開手」相同。(圖38)

第二十式 合手

動作與第四式「合手」相同。(圖39)

第二十一式 單鞭

動作與第五式「單鞭」相同。(圖40)

第二十二式 肘下看捶

接前式,左手向下,拇指向上,右手變拳屈臂向下經腹前往左肘下伸出,拳眼向上,同時右足往前邁步至左足後,足尖著地。隨即右足後撤,左足撤至右足前,足尖著地;兩手不動;眼看前方。(圖41、42)

用法:我以左手擊對方某部,對方用捋,此時我即松肩墜肘,胳膊向里裹勁,同時進步用右拳從左肘下擊對方胸部。

第二十三式 倒攆猴(左式)

接前式,左手內旋收至胸前,向左橫一弧線至左胯外側,手心向下指尖向前,大指距跨約8厘米;右手外旋向右、向下再上舉至與肩平,手心向上;同時右足尖翹起里扣,足尖著地;左足斜著往左邁步,足跟著地;眼看右手。(圖43)

右手向左經右口角往前推出,微曲,手心向左;同時右足往前跟步至左足後,相距約10厘米,足尖著地。(圖44)

要點:手足動作要一氣貫串,不可間斷。

第二十四式 倒攆猴(右式)

①接前式,左足尖翹起,足跟向里扭轉;右手向右摟接至右胯外側(大指相距胯約8厘米),手心向下;左手外旋向上與左肩相平,手心向上;眼視左手。(圖45)

②接著左手向右經左口角往前推出,其它動作均與左式相同,唯方向相反。(圖46)

要點:左右式循環練習,動作次數不拘,但須成偶數。

第二十五式 手揮琵琶(右式)

動作與第十一式「手揮琵琶」相同,唯方向相反。(圖47)

第二十六式 白鶴亮翅

動作與第七式「白鶴亮翅」相同。(圖48)

第二十七式 開手

動作與第三式「開手」相同。(圖49、50)

第二十八式 合手

動作與第四式「合手」相同。(圖51)

第二十九式 摟膝拗步(左式)

動作與第十式「摟膝拗步」相同。(圖52、53)

第三十式 手揮琵琶(左式)

動作與第十一式「手揮琵琶」相同。(圖54)

第三十一式 三通背

接前式,右手外旋(手心向上)向下、向後劃弧至前額時,手內旋向下垂直下按至左腓骨前、距左足尖約30厘米;左手在右手向後劃時,收至左胯外則,手心向下;左足在右手下按時後撤至右足前,足尖著地,兩腿微彎曲;眼看右手。(圖55、56)

右臂上舉,手背靠著前額,身體隨著直起,重心偏於右腿,左手從胯側往前伸直,高與胸平,手心向前,塌腕;同時左足往前邁出,兩足距離以不牽動身體重心合適;眼看左手食指。(圖57)

左足尖翹起向右扣約120。,同時身體右轉,足尖翹起外擺約120。;左手向上弧至前額;右手前推出,高與肩平,手心向前、塌腕;眼看右手。(圖58)

左手從前額往前伸至與右手相齊,兩手心相對,指尖向前;同時右足撤步至左足正後方並斜著落地。(圖59)

兩手兩拳虛握往下劃弧至腹前;同時左足撤步至右足前,足尖著地;眼視前方。(圖60)

兩拳貼著身體上舉至胸前,再往前上方伸出,高與眉齊;同時左足往前邁步,足尖外擺著地,身體重心仍在右腿,微停。隨即兩拳弧形向下至腹前;右足直著往左足前邁步,足尖著地;眼視前方。(圖61、62)

要點:上下要協調一致,左足撤步至右足前腰往下塌。

用法:①若對方用左手擊來,我即用右手截其腕,右手按其肘,向後撤步下捋。

若對方用右手擊我頭部,我即用右手自下而上截其腕,左手托其肘,扣左腳向右轉腰,從上向我後捋出。

若對方沉肩縮臂,我則繼續轉腰至面向後,右腳撤至左腳後,隨對方手回縮之勢向下、向後捋。

第三十二式 懶扎衣

①接前式,兩手張開上提(右手手心向上,左手手心向下)至右肩前;同時右足向前邁步,左足隨即跟步至右足後,足尖著地,微停即往後撤步;兩手平著往後劃弧至右肩前,手心向外;身體重心後移至左腿,右足尖翹起;眼看右

手。(圖63、64)

②兩手自右肩前一齊往前推出,兩臂微曲,左手扶右腕;同時右足尖逐漸著地,左足隨即跟至右足後約10厘米處;眼看右手(圖65)

第三十三式 開手

動作與第三式「開手」相同。(66)

第三十四式 合手

動作與第四式「合手」相同。(67)

第三十五式 單鞭

動作與第五式「單鞭」相同。(68)

第三十六式 雲手

①接前式,左手向下、向右劃弧至右腋下,手心向斜向下,同時左足向右足靠攏,足尖著地,眼看右手,微停。(圖69)

②左手向上、向左劃弧至身體左側,手心向左,指尖向上;右手向下、向左劃弧至左腋下,手心斜向下;同時左足向左橫邁一步,足尖微向外斜,右足靠攏左足,在相距約10厘米處落下(兩足尖均向左邊微斜);眼看左手,微停。(圖70)

③右手向上、向下劃弧,左手向下、向上劃弧;左足向左橫邁一步,右足靠攏左足。如此循環三次,見圖69、70。

要點:在左右手向上劃的時候,掌心均向外,高不過眉;身隨手轉。

用法:若對方左右擊來,我即轉腰以臂截住,順勢捋出。

第三十七式 高探馬

接前式,兩手從左向右雲時,左手向下劃弧至胸前,微上提,肘靠身體,虎口向上;右手雲至臉時,向前方下落並前伸,虎口向上,高與胸平,兩臂微曲;同時左足向後撤步,右足隨著右手向前落地至左足前,足尖著地,與左足成丁字形,兩腿微曲;眼看右手。(圖71)

第三十八式 右起腳

①接前式,左手外旋,手心向上;右手內旋向里至胸前,手心向下;兩手心相距約10厘米,兩手距胸約6厘米;同時右足尖內扣,足尖著地,與左足尖相對;眼看右手(圖72)

兩手一同擰動,指尖向上,塌腕(與合手姿勢相同);同時左足跟提起,微向右擰,與右足相齊,微停。(圖73)

兩手如單鞭式分開;同時右腿抬起,足尖向上,與右手相觸;眼看右手,腰微塌。(圖74)

上式不停,右足落下,微內扣;隨即左足向右足併攏,足尖著地;兩手裡合(與合手式相同),眼向左看,微停。(圖75、76) 第三十九式 左起腳

接前式,兩手如單鞭式分開,左足向左斜前方抬起與左手相觸,隨即落回原處,足尖著地;同時兩手作合手式,微停。(圖77、78)

第四十式 轉身蹬腳

接前式,右足和身體微向左轉,隨即左足踢起,腳尖回勾向左前方蹬出;兩手分開,手足相交;眼看左手食指。(圖79)

第四十一式 踐步打錘

接前式,左足向前落地,足尖外擺;同時左手往左胯前摟回,手心向下;右手向下、向前伸出,手心向上,微停。(圖80)

右足往左足前邁出一步,足尖外擺;同時左手往前伸出,手心向上;右手回拉至胸前,手心向下;微停。(圖81)

左足向前邁步,足尖里扣;同時左手內旋變拳向下拉至左胯前;右手外旋變拳向後、向上、向前劃弧,經前額向左內踝部打出;身體隨著往下,左腿屈膝,右腿微弓;眼看右手。(圖82)

要點:動作要一氣貫串,腰要塌住,眼隨手動。用法:若對方伏身用手擊我下部(如進步指襠錘)或摟我左足,我即用左手摟開,右拳自上而下擊。

第四十二式 翻身右起腳

①接前式,左足里扣;同時右拳向上經額再向前劃弧,拳心朝上,身體隨著往右轉180。;左拳隨即向下後撤至右胯前;右足微外擺。(圖84、85)

②左手從左胯側向上經臉往胸前下摟至外側停住;右拳變掌向上、向前伸出,手心向外;同時左足往前上步,足尖略向外斜;右足提起往前踢出,右手向右腳面拍擊,高與胸平;眼看右手。(圖86、 87)

用法:若對方自右擊來,我即向右轉身,用右

手截對方的手,隨即左腳向對方踢去,與左腳落地的同時起右腳踢擊,所以叫做「二起」

第四十三式 披身伏虎

接前式,右足撤步至左足後;同時左手向前伸出,兩手心相對,如抱球狀,腰往下塌,微停。(圖88)

左足後撤一步;兩手變拳往下回拉,經左胯側往後、往上、再往下劃弧至腹前,微停;同時右足尖翹起向左擺直;左足稍內扣。(圖89、90)

要點:兩手拉回不停。

用法:若對方用雙手握我雙腕,我撤步向左、向右轉腰掄雙臂解脫。此式亦是一種摔法。若對方握我雙腕,或我握住對方雙腕,我向後撤右足,向後、向下引對方的雙臂,然後扣左腳向右轉身,雙手向上掄至頭上,使對方的雙臂從我左肩經過,對方的身體即被我背在背上。

第四十四式 左起腳

接前式,兩拳變掌上提至胸前如合手式;同時右腿略抬起,足尖外擺斜著落地;左膝微曲靠近右腿內側,腳尖著地;兩腿彎曲;眼看前方,微停。(圖91)

兩手如單鞭式分開;同時左足向左側抬起與手相觸;眼看左手食指。(圖92)

第四十五式 轉身右蹬腳

接前式,左足回收成提膝,身體向右轉體270。;隨即左足下落至右足外側;右足跟提起扭轉與左足尖相對;同時兩手相合,如合手式。(圖93、94)

接著身體微向右轉,右足微外擺,兩手如單鞭式左右分開;同時右足蹬起;眼看右手食指。(圖95)

用法:若對方用勾拳擊我頭部(單峰貫耳),我抬手截住,同時起腳向對方腹部踢擊。必須手腳齊出方可制對方。

第四十三式 上步搬攔捶

①接前式,右足下落至左足前,足尖外擺;同時左手往下、往前伸出,手心向上;右手摟至右肋前,手心向下。(圖96)

②左腳上步,足尖要直;同時左手內旋,手心向下,隨即兩手變拳,右拳往前打出,拳眼向上,左拳收至右肘下,拳心向下;右足跟步至左足後,足尖著地;眼看右拳。(圖97、98)

第四十七式 如封似閉

動作與第十三式「如封似閉」相同。 (圖99)

第四十八式、抱虎推山

動作與第十四式「抱虎推山」相同。(圖100)

第四十九式 開手(右轉)

動作與第十五式「開手」相同。

(圖101)

第五十式 合手

動作與第四式「合手」相同。(圖102)

第五十一式 摟膝拗步

動作與第十七式「摟膝拗步」相同。(圖103、104)

第五十二式 懶扎衣

動作與第十八式「懶扎衣」相同。

(圖105、106、107、108、109、110)

第五十三式 開手

動作與第三式「開手」相同,唯方向向右斜45。。

第五十四式 合手

動作與第四式「合手」相同,唯方向往右斜45。。(圖112)

第五十五式 斜單鞭

接前式,左足往左前方邁出,兩手平著分開。(圖113)

第五十六式 野馬分鬃

接前式,左足向右足靠攏,全腳掌著地;同時左手向下劃弧至腹前;眼看右手。(圖114)

②左手向上經胸,再往左劃弧至身體左側;同時左足往左邊邁出,足尖稍往外擺;眼看左手。(圖115)

③右手往下劃弧至腹前,再往上經臉往右劃弧至身體右側;同時右足靠攏左足(足尖著地,兩足相距約10厘米),再向右邁出一步,此時仍恢復單鞭式,但重心偏於右腿。(圖116、117)

④左足向右足前邁步,足尖外擺斜著落地,兩腿彎曲;同時兩手往下、往前交叉(手心微向外,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兩臂微曲),隨即向左右分開各劃一圓至胸前,右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眼看前下方。(圖118、119)

第五十七式 懶扎衣

①接前式,右足往前上步,隨即左足跟至右足後,足尖落地,微停又後撤;同時身體重心移至左腿,右足尖翹起;左手扶著右手腕一同前推(右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再向右、向後平著繞至右肩前,兩手心均向外。(圖120、12l、122)

②兩手一齊向前推出;左足隨著跟至右足後約10厘米,足尖著地;眼看右手食指。(圖123)

第五十八式 開手

動作與第三式「開手」相同。(圖124)

第五十九式合手

動作與第四式「合手」相同。(圖125)

第六十式 單鞭

動作與第五式「單鞭」相同。(圖126)

第六十一式 右通背掌

接前式,左手往上、往右劃弧至手背貼住前額;身體往右轉,左足尖翹起亦隨著右轉。同時右足向外擺,足尖向里微扣,右手塌腕不動;眼看右手食指。(圖127)

第六十二式 玉女穿梭

①接前式,右手收回,手心斜向下,拇指一側對著胸前;左手外旋里裹並往下至右手前,手心向上;同一時右足微回撤外擺,兩腿微曲,眼看右手。

(圖128)

②左手內旋往上至

手背靠前額;左足往前方邁出(面向西南),右足跟步至左足後相距10厘米的地方;同時右手放在胸前,並輕輕向前推出(肘靠身體)。(圖129)

③左足里扣,身體右轉約180。,左手往下至胸前,手心向下;右手內旋往上,手心向上(兩肘靠著身體)。(圖130)

④右手內旋往上至手背靠著前額;同時右足往右前方邁步(面向東南);左足跟步至右足後約10厘米處;左手從胸前輕輕向前推出(兩肘仍靠身體)。(圖131)

⑤右足稍向前邁步,腳尖稍內扣;同時右手下落至胸前,手心向下;左手外旋向上,手心向上,兩肘靠著身體,姿勢與①相同,唯方向相反。(圖132)

⑥左足往左前方邁步(面向東北);左手內旋向下至額前,手心向前;右足跟步,姿勢與②節相同,唯方向相反。(圖133)

⑦身體右轉,手足動作過程均與③節相同,唯方向相反。(圖134)

⑧右足向右撤步,左足跟至右足內側,身體右轉90。;同時左手往前推出,臂微曲,手心向上;右手內旋向上至額前,手心斜向前;眼看左手。(圖135)l

第六十三式 懶扎衣

動作與第十八式「懶扎衣」相同。(圖136、137、138、139、140、141)

第六十四式 開手

動作與第三式「開手」相同。(圖142)

第六十五式 合手

動作與第四式 「合手」相同。(圖143)

第六十六式 單鞭

動作與第五式「單鞭」相同。(圖144)

第六十七式 雲手

動作與第三十六式「雲手」相同。(圖145、146)

第六十八式 雲手下式

接前式,待兩手雲至右邊時,右手心翻轉向上,平著向前推出,腕要塌;左手仍向上劃弧至左胯前;同時右足跟至左足後。然後左手向前從右手背上推出,塌腕,手心斜向前;右手拉回至右胯側,手心向下;左足向前邁步,兩腿彎曲;身體重心移至右腿;眼看左手。(圖147、148、149)

第六十九式 金雞獨立

①接前式,身體重心前移,右手從右胯側向前、向上提起至耳側,指尖與耳同高;左手向下劃弧至左胯側,指尖向下;同時右腿貼著左腿向上提與身體成直角,足尖上翹,足跟下蹬;左腿微曲,塌腰;眼看前方,微停。(圖150、151)

②右足向前落下,腿仍彎曲;同時右手往下劃弧至右胯側,指尖向下;左手從左胯側向上至耳側,指尖與耳齊;左腿貼著右腿向上提起。(圖152)

要點:身體要直,腰要塌,右腿仍彎曲。

第七十式 倒攆猴

動作與第二十三式「倒攆猴"相同。(圖153、154、155、156)

第七十一式 手揮琵琶(右式)

動作與第二十五式「手揮琵琶」相同。(圖157)

第七十二式 白鶴亮翅

動作與第七式「白鶴亮翅」相同。(圖158、159、160)

第七十三式 開手

動作與第三式「開手」相同。(圖161)

第七十四式 合手

動作與第四式「合手」相同。(圖162)

第七十五式 摟膝拗步

動作與第十式「摟膝拗步」相同。(圖163、164)

第七十六式 手揮琵琶

動作與第十一式「手揮琵琶」相同。(圖165)

第七十七式 三通背

動作與第三十一式「三通背"相同。(圖166、167、168、169、170、171、172、173)

第七十八式 懶扎衣

動作與第三十二式「懶扎衣」相同。(圖174、175、176)

第八十式 合手

動作與第四式「合手」相同。(圖178)

第八十一式 單鞭

動作與第五式「單鞭"相同。(圖l 7 9)

第八十二式雲手

動作與第三十六式「雲手"相同。(圖180、l81)

第八十三式高探馬

動作與第三十七式「高探馬"相同。(圖18 2)

第八十四式十字擺蓮

①右足尖外擺

至足跟與左足尖相齊;同時左手外旋向里至胸前,手心向上;右手內旋向里至胸前,手心向下,兩手心相對相距約10厘米;眼看右手。(圖183)

②左足向前上步,足尖里扣與左足形成八字步,身體左轉90。;兩手在胸前互換位置,右手在下,手心向上,左手在上,手心向下;隨即兩腿微曲,兩手變成立掌交叉,右手在外,左手在里,拇指微靠胸;眼看兩手。(圖l 84、l 85)

③右腿提膝,膝部微外擺;同時兩手如單鞭式,左右分開;眼看前方。(圖186)

第八十五式進步指襠捶

接前式,右變拳,兩手一同前伸,左手扶在右腕上,右拳拳眼向上;同時右足往前邁步,左足跟步,接著右足再往前邁一步,左足再往前跟步至右足後,足尖著地,身體成三摺疊形;眼看右手。(圖187)

要點:在邁步時,身體好象飛鳥從樹上束翅斜往下飛落之勢。

第八十六式退步懶扎衣

接前式,左足後撤,右足尖翹起;同時右手變掌向上平著向右、向後劃圓,再向前推出;左手扶著右腕;眼看右手。(圖188、189、190)

第八十七式開手

動作與第三式「開手」相同。(圖191)

第八十八式合手

動作與第四式「合手」相同。(圖192)

第八十九式單鞭

動作與第五式「單鞭」相同。(圖193)

第九十式單鞭下勢

接前式,右手往下劃弧,屈臂至右胯側,手心向下;同時左手略往下落,手心斜向下;

身體後坐,重心移至右腿;眼看左手食指。(圖194)

第九十一式 上步七星

接前式,右手從右胯側往前、往上劃弧,經左手腕下伸出,兩腕交叉,並收至胸前相距約10厘米,右手在外,指尖均向上;在右手伸出時,左足向前微移,右足跟至左足後,足尖著地;眼看兩手。(圖195)

要點:上體要直,腰要下塌,兩腿要曲。

用法:若對方由下向上擊我面部,我以兩掌架住,順勢捋按。

第九十二式 退步跨虎

接前式,兩手分開,左手向下摟至左胯側,手心向下;右手外旋向上、向下、再向上、向前,經額前內旋向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同時右足後撤一步,足尖向外微斜;左足撤至右足前,足尖著地;同時塌腰屈腿,右手上舉,左腿提膝,足尖翹著。(圖196、197)

要點:身體與手足動作要協調一致。

用法:若對方用手擊我中或下部,我撤步,雙手蓋住對方的手向後引領,使其失重,同時起左腳踢擊。

第九十三式 轉角擺蓮

①接前式,右足跟提起,身體右轉360。,轉至面向西南時左足落地,兩足尖相對;隨即左足尖翹起,向右扭轉;右足上提並向右擺出;兩手向上、向右劃弧至右前方時與右膝相擊(左手先擊,右手後擊);眼看右腿。(圖198、199)

②右足向右斜方落下,兩手外旋迴拉至兩肘側,手心均向上;眼看前方。(圖200)

用法:若對方用右拳擊來,找右拳往右領,左手推其時,轉體用右足踢擊對方的背部。

第九十四式彎弓射虎

接前式,兩手同時伸出,在伸的過程中兩手內旋,手心均向下,高與肩平,兩臂微曲;身體重心隨著前移至右腿;眼看兩手中間。(圖201)

用法:若對方用左手擊來,我則向敵左側進右步,同時兩手截住來手並纏住向下按以泄其力,隨即向對方胸部擊去。此式關鍵在於搭手和進步要一致。

九十五式 雙撞錘

接前式,左足上步至右足側,足尖著地;兩手變拳回拉至胸前,拳心向下;隨即左足向前(東北方)邁步;兩拳向前撞出,兩臂微曲,拳心向下;右足跟步,足尖向外斜著落地,距左足跟約10厘米。(圖202、203)

要點:兩腿彎曲,腰下塌,微停。

用法:假設我雙手前按,對方用兩手下壓,我順勢下分,從外側繞過對方的雙臂上擊胸部。

第九十六式 陰陽混一

①接前式,身體向右轉,兩拳隨轉體向里裹,手心向上(右拳在左腕處,兩肘靠肋);同時左足里扣,右足後撤,足尖並向外撇;眼看左拳。(圖204、205)

②左拳由右腕下向外挽至右拳外側,右

拳內旋微向里,兩肘下垂,兩拳交叉;左足足尖翹起,並微向前移;身體重心移至右腿,兩腿彎曲,腰要塌住;眼看兩拳中間,微停。(圖206、207)

第九十七式 收式

接前式,兩手變掌向左右分開至胯側;左足靠攏右足,身體直立;眼平視。(圖208)

一、太極拳推手法

拳術都包含著「體」和「用」兩部分,但「體」和「用」是互相關聯的,太極拳亦不例外。太極拳套路的各式是「體」, 是知己功,雖然「用」在其中,但單人練習,不易體驗到「用」 的方法和妙處,故有太極拳推手以致用。

太極拳推手,是以練「用」為主,尋求致用的門徑。其用法有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法,八法中以掤、捋、擠、按四手為基礎。初練習推手,需先以「四手」為基本練法,反覆操練,細心體會,練到粘連黏隨,不丟不頂, 手足靈活而有分寸,能準確判斷對方勁的大小,才能達到「引進落空」,「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采、挒、肘、靠以及諸種手法皆由其中變化而出。此時將能通體虛靈,圓活無礙,變化無窮,而非筆墨所能盡言。

推手步法有靜(定)步、動(活)步、合步、順步等。初學推手應以靜步為根本,靜步熟練後再習動步。其間合步、順 步皆可用之,是為靜步(合、順),動步(合、順)四種。

1.靜步推手法

(1)起式(女方為甲,男方為乙)

①甲、乙二人對面站立,相距約兩步。

(圖一)

②甲、乙各向前進左足,左手在前,手心向後,右手扶在左前臂上,右手腕離胸約15厘米。(圖二)

(2)甲擠手、乙捋手

甲先將右手擠向乙的面前。乙隨即將右手輕輕扣住甲的右腕,同時左手由甲的右臂下繞到上面,輕輕扣住甲的右肘處,兩手一齊向右斜方捋去。

甲接著伸直右臂,手腕向里裹,裹至手心向里;同時左手向自己的右前臂擠去,眼看乙方。(圖三)

(3)乙掤手、按手

在甲用擠手時,乙將兩手隨著身體向後撤回,不丟不頂,前足尖翹起;待甲使出力量以後再按。

乙接著將兩手向甲的左臂按去,左手按在甲的左手背上,右手按住甲的左肘。(圖四、五)

(4)甲捋手、乙擠手

甲待乙的兩手接來時,隨著向後縮身,同時左手輕輕扣住乙的右手腕,右手從乙的左臂下向上轉,也輕輕扣在乙的左肘上,兩手一起往左斜方捋去。

乙接著伸直左臂,手腕向里裹至手心向里,同時右手向自己的左前臂擠去,眼看甲的眼睛。(圖六)

按以上順序,循環推運。

(5)推手換式法

由左式換成右式(即甲、乙二人右足在前),俟乙用捋手時,甲(不用擠手)用右手將乙的右手往後帶,左手繞在乙的右肘上,同時將左足撤至右足後,如同左式的捋法;乙隨即進右足用擠法。甲再掤按,乙再捋,循環練習。這是初學推手的換式法。熟習後,可以隨便更換。

2.活步推手法

手法與靜步相同,惟向前進步,先進前足,往後退步時,先退後足。前進、後退皆為三步。步法要與手法協調一致;向前進步是按、擠二式,向後退步是掤、捋二式,循環練習。這是初學入門的式子,熟習後,自能隨機應變,不受成法所拘。

3.采、挒、肘、靠

掤、捋、擠、按是為四正。采、挒、肘、靠是為四隅。四隅即稱大掤。

采是採住對方之手,使之不易變動。

挒是用掌挒開對方,使彼失去重心,而改變力的方向或中斷。但切不可握住對方之臂死力曳去,如此則失其意,並為人所制。

肘是用肘頂向對方。

靠是用肩擠靠對方。

大捋之步法是邁步大而速,須兩腿有功夫方能輕靈變化。

4.推手的用勁和昕勁

初練推手時不可用拙力,務於掤、捋、擠、按四字中探求奧秘,此四字即包含無窮之變化,學者務必深刻體會。

如:掤有直掤、橫掤上下之別。掤時要粘住對方的手,隨即變換方向,劃一圓形,使對方之勁不能發出,或發出亦即被化去。

捋有向上、向下及平捋之分。捋時須一手按住對方的腕,另一手按對方的肘,使對方沒有活動餘地而順勢捋出。又捋中亦有撅勁,不宜輕用。

擠有正擠、偏擠、加肘擠諸法。如用臂以曲線擠,則可隨時隨勢變換力點,處處均可發勁。

按包括輕靈或重實、左實右虛或右實左虛,兩手開或合。總之要依勢而變。

二人對練推手時,陳注意體會用勁之方法外,務必要做到隨屈就伸,不丟不頂,不要用拙力,靜心聽勁。久之,則能引進落空,牽動四兩撥千斤。

關於「聽勁」,萬不可誤為雙方用力對頂。常見推手時,二人互相用力相抵住,一方問有勁了沒有,一方答有或無,此大錯也。「聽勁」是感知對方用力太小、方向等隨即變化,萬不可頂住。初練時,先練兩臂,久練剛全身皆可感知。能聽勁,則當對方發力,方能化去,使之落空。不能聽勁則不必與人相較,學者務必注意。

二、太極拳技擊

太極拳的技擊不外掤、捋、擠、接、采、挒、肘、靠八法。此八法均包含於太極拳套路之中,推手則是此八法的慣用,現無論練習套路或推手都是熟習此八法,所以說八法即是太極拳之用。但只練套路是有體無用,其弊在於無變化。只練推手是有用無體,其弊在於無根本。只為修養身心則習套路已足,但欲得其用則必須二者兼習。

太極拳以練體而言是知己功夫,久練純熟,才能遍體虛靈。圓活無礙,凝重如泰山,輕靈如鴻毛,神氣溫融,自可祛病延年。以練用而言是知人功夫,久練功純,才能手足靈活,引進落空,牽動四兩撥千斤。故惟有體用兼習,方為知已知彼,不能知己知彼則不能與人相較。常見所謂只學「技擊」者,為用而用,必以拙力行之,則入於歧途,望學者戒之。

欲熟於太極拳技擊,要以練套路為主,從腰腿上求功夫。因技擊首先要求是反應快,要反應快就必須是一手一式精熟,腰腿靈活有力,才能輕靈圓活地應付對方。再則必須能「聽勁」,這樣才能粘住對方,隨機應變,聞一知百,變化無窮。

在上編已概述部分拳式的用法,但學者不可生背硬記。應熟練套路,勤習推手。初練靜步推手,其功主要在腰,腰極靈活,則化人之勁有餘。熟練後,習動步推手,其功主要在腿,功純則進退及變換方向迅速。繼之走四隅,而後散手。彼此可不照規矩,隨意互相攻擊,化解可也。

總之,太極拳之技擊——即散手無一定法規,而是隨時隨勢相機而變,所謂散手無式即此意也。拳中之一式可數用,數式可一用,總要揣時度勢而行。正如拳經所說「彼不動,我不動。彼若動,我先動」。所謂意在敵先,就是說對方的動作無論如何迅猛,我均能將其化去,轉為己用。不能等對方之招式在己身落實,而自己亦不能總用一個招式,無變化而為人所制。望學者舉一反三,知其用法而不拘泥於用法,勤習推手,則可尋到太極拳技擊的奧妙。

附:

一、王宗岳: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眥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沓。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近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所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然力勝。視髦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覓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替自為人制,卒不能制人,則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廈,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長拳者,如長江大河褐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勢。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方也;采、挒、肘、靠即乾、艮巽、坤,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二、武禹襄:太極拳論

未有天地以前,太空無窮之中,渾然一氣,乃為無極,無極而太極。太極者,天地之根荄,萬物之原始也。太極拳者,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要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若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間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在意,不在外面而在內也。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銼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攘之速之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原注云:此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三、十三勢行功心解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道,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化虛實是也。發勁須沉著松靜,專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動如百鍊鋼,無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如江河。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髓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硬,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方臻於縝密也。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凈,氣斂入骨髓。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脊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壘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帶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若車軸也。

四、十三勢歌訣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故變化示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問,腹內松凈氣騰然。

尾聞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惜。

五、推手歌訣

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綿隨不丟頂。

六、李亦畲:五字訣

心靜

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息心體認,隨人所動,隨曲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有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IEI積月累,便能施之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九之則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

身靈

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故要身靈。舉手不可有呆象,彼之力方覺侵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兩手支撐,一氣貫穿。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氣如車輪,周身懼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後使身能從心,由己仍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量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工彌久而技彌精。

氣斂

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務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周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運氣也。

勁整

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腳跟,主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

於彼勁將出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後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奏效,此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神聚

上四者俱備,總歸神聚。神聚則一氣鼓鑄。練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緊要全在胸中腰間,運用不在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胡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於脊骨,注於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佈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便是放。能懂得開合,便知陰陽。到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七、撒放密訣

擎、引、松、放四字

擎開彼勁借彼力,中有靈字。

引到身前勁始蓄,中有斂字。

鬆開我勁勿使屈,中有靜字。

放時腰腳認端的,中有整字。

八、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昔人云:能引進落空,便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便不能四兩撥千斤,語甚概括,初學未由領悟,予加數語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從入,庶日進有功矣。欲要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捨己從人。欲要捨己從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欲要周身無有缺陷。先要神氣鼓盪。欲要神氣鼓盪,先要提起精神。欲要提起精神,先要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欲要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腿前節有力。兩肩鬆開,氣向下沉,勁起於腳根,交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在腰,上與兩膊相系,下與兩腿相隨,勁由內換。收便是合,放即是開。靜則俱靜,靜是合,合中寓開。動則俱動,動是開,開中寓合。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動勢間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數項否?少有不合,即速改換。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動靜固是知人,仍是問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接定彼勁,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處,便是雙重未化,要於陰陽開合求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


推薦閱讀:

零基礎自學太極拳(九):二十四式太極拳之十九、二十、二十一式
楊式太極拳85式:傳統套路拳理溯源
武當趙堡丹功太極拳(上)
陳式太極拳摔法四十六招動作圖解(一)
王新午:太極拳闡宗(3)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