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那次「文化大革命」

作者:何志浩

微信公眾號「掌上歷史」兼「煮酒論史」主筆,著有《戰匈奴》《大唐文青》等。

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對「康乾盛世」津津樂道,笑說著康熙、雍正、乾隆的偉大。殊不知,清朝初年對中國來說,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文化浩劫。

可以說,那是一場持續百年的文化大革命。


傳統風俗,損失殆盡


 

現在很多人奢談著中國文明漢化了清朝的滿洲統治者,沉浸在我們同化了滿洲統治者的美好夢境中。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人家作為統治者,作為勝利者,怎麼可能反過來對失敗者的文化充滿敬意?

 

清朝剛剛入關那會兒,八旗子弟兵們就到處推廣滿洲服飾和髮型,也就是豬尾巴一樣的辮子和丑的要死的滿洲服飾。

您要是不樂意,非得留漢人的髮型,穿漢人的衣服,那就是跟新時代的優秀文化過不去,是朝廷眼中不折不扣的壞分子。不僅要被消滅,還得打倒在地,踩上一萬隻腳,永世不得翻身。

 

孔子家後人那面子夠大了吧?求爹爹告奶奶,懇請滿清統治者允許他們保留中國傳統的華夏衣冠,滿清統治者不買這個賬——你丫是不是脖子梗癢?欠砍頭?

上圖:孔府珍藏的明代漢族傳統服飾

 

在推廣豬尾巴辮子的時候,差不多五千萬「壞分子」慘遭屠戮。

您說,就沖這對中國文化的態度,滿清統治者還能受到中國文化的熏陶?

不僅他們沒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反而中國的傳統風俗習慣遭到了極大地衝擊,很多習俗至今也不見恢復。

比如說,在以前,中國的男子到了二十歲要舉行成人禮,那時候叫「加冠禮」,所以二十郎當歲的小夥子叫「弱冠之年」。

上圖:現代傳統文化愛好者復原的冠禮

現在連頭髮都沒了,怎麼加冠?乾脆跟滿人一樣,到了成年就去剃掉大半邊頭,留個辮子吧。

這個禮儀就這麼沒了。諸如此類事件,不勝枚舉。再比如說,中國以前鄉里宗族之間還有飲酒禮、進行體育競技的鄉射禮,這個時候統統不給弄。

 

為啥?飲酒禮要整個宗族聚到一起,聽長者傳授人生經驗。聚眾不一定鬧事,但是鬧事一定會聚眾,所以聚眾在清初可是明令禁止。那時候又沒有遠程授課,不聚眾怎麼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呢?

 

鄉射禮更不得了,那時候足球、高爾夫啥的都上不得檯面,讀書的小青年都愛射個箭什麼的。玩兵器,那還了得?果斷得禁啊。

上圖:當今傳統文化愛好者復原的射禮

 

以前中國可是禮儀之邦,滿清這麼一弄,可就沒多少禮儀留給咱們了。

 

從康熙到乾隆,這一百多年,滿文化對漢文化的滲透不僅絲毫沒有放鬆,還三令五申讓滿洲子弟保持自己的風俗。比如說乾隆,就一天到晚拿他們清朝的「國語」說事。

 

清朝人講的「國語」可不是普通話,是滿語。

上圖:康熙年間出版的滿文小說(影印)

 

您可別信電視劇,以為滿清宮廷裡邊兒皇帝上朝都說漢語。清朝八旗子弟,尤其是皇族子弟,從小最先接受的語言教育是滿語滿文,漢語地位和蒙古語差不多,是選修課。

上圖:清朝的功臣像,題跋沒有一個漢字,全是滿文

 

人家滿清真沒把中國話當個什麼玩意兒。

 

在滿清朝廷里,重大場合都要說滿語,不說上朝了,就連大臣接受皇帝的召見都得用滿語跟皇上交流。

 

什麼?您問大臣不懂滿語怎麼辦?別鬧了,那時候您不會滿語還怎麼在中央當官,開玩笑。再說,您還真以為康乾時期的中央政府能有幾個說得上話的漢人?真是太天真了。

上圖:康熙出現的錯別字

 

實在不行,那就跟著滿洲主子們說帶滿語口音的漢語唄。咱們今天用北京話(普通話)讀詩詞不押韻、不合格律,啥原因?您自己想去吧。

 

不說康乾那時候了,光緒年間清朝都快完蛋了,滿清就指望著曾國藩、李鴻章這幫軍閥幫他續命了,人家光緒皇帝在外交場合可都是說滿語的,不買咱們漢語的賬。

上圖:末代皇帝溥儀做的英文筆記,以滿文做標註

 

而且,所有的文件哪怕上報點的時候就是漢文,也得先翻譯成滿文才算正式文件,然後下發的時候在翻譯回去。在清末,政府中的滿漢翻譯人員依然足足有三千人。

 


篡改歷史,古籍被毀


清朝的文字獄那是出了名的殘忍和無厘頭。

 

在明朝,宣德皇帝可是明確下旨「不以言殺人」,保證言論自由的。

 

宋朝的蘇軾雖然卷進了烏台詩案,算是文字獄,但是也只是判了個貶謫。

 

清朝統治者,都是玻璃心,隨便一兩句話都可能觸動他們的幼小心靈,動不動給你來個殺頭鞭屍誅九族。

 

雍正年間,有人在家開著窗戶,風吹過來,書本紙張翻飛不已,感慨一句:「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結果很快被革命小將揭發,拖出去就是一頓暴打,判了個現行反革命,死罪。

 

為啥?人家懷疑你諷刺「清」的「風俗」不識「漢字」。

 

有人寫了句「 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又是清又是明的,真是作死。反正寫詩填詞做文章的時候記得,「清」「明」是敏感詞,盡量別用就對了。

 

對了,最好「日月」不要連著用,很敏感的。

 

人都是要臉的,清朝皇帝這麼殘暴,還怎麼樹立自己的「聖君」形象?別擔心,人家可有辦法了——篡改歷史。

 

他自己弄文字獄,就得污衊別人也搞文字獄。清朝初年,人們普遍對明太祖這位英雄非常敬仰,康熙為了拉攏民心不得不去明孝陵給朱元璋磕了九個響頭。

 

於是,很多髒水莫名其妙的潑向了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就有無恥文人記載:明初有個叫徐一夔的,給朱元璋寫過一篇賀表,裡面有「光」、「則」兩個字,朱元璋認為是諷刺他當過和尚(光頭)當過「賊」(諧音),於是殺了徐一夔。你看,不是我大清才有文字獄,你們最崇拜的明太祖也搞文字獄,比我大清還厲害!

 

然而,現在的很多學者卻在古迹中發現,這個徐一夔在「被殺」的第二年,還詐屍給人寫了墓志銘。而且,眾多資料顯示,朱元璋死的時候,這個哥們兒還在蹦躂。

 

清朝編纂的《明史》,也是各種無厘頭,你會發現明朝皇帝沒一個好人。再結合一些清朝的文人記錄,那明朝就是人間地獄,統治暗無天日。』

 

然而明朝可是北入大漠、南下西洋,後期還能把日本、緬甸馴得服服貼貼,跟西方殖民者打的有來有回,可是滿清呢?

上圖:明代單兵火器的演變

 

「治隆唐宋,遠邁漢唐。」這可是清初康熙為了拉攏漢人親口說的,怎麼後來就不認賬了?

 

還好那時候沒有考古學,要不然估計得生造幾個「萬人坑」、「亂葬崗」,以顯示明朝黑暗統治的可怕。

 

到了乾隆那會兒,滿大人們學聰明了,搞什麼文字獄,修的《明史》早晚也會被人找到反面資料進行駁斥。

 

乾脆,我直接把你們漢人不利於我統治的書全部給燒了吧!不過燒書得找個恰當的理由——

 

朝廷要編撰一本《四庫全書》,要對民間珍藏的所有書籍來一次普查登記。

 

這一下不得了,《四庫全書》總共收錄了三千五百多本書,7.9萬卷,可謂卷帙浩繁,堪稱大清文化事業的狀舉。但是,《四庫全書》最大的功績可不是這個:

 

在編纂的「十年浩劫」期間,共銷毀書籍一萬三千六百卷,十五萬卷!這還不算民間有的人為了避災禍主動將藏書焚毀的。因為那會兒,要是有人查到你家藏著「大毒草」,最低也是個砍頭套餐——主犯殺頭,家人流放,這是標配。

 

這其中,記載清初怎麼屠殺漢人的,那肯定不能留。記載明朝怎麼怎麼好的,也不能留。

 

就算留下來,那也得改。什麼「胡」、「虜」什麼的,都是敏感詞,得改過來。如岳飛《滿江紅》名句「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敏感詞太多,於是《四庫全書》把它改為「壯志飢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

 

還有本書叫《朝鮮征倭紀略》,記載了明朝後期支援朝鮮抗擊日本侵略的事兒,其實就是個作戰報告的總結。但是滿清統治者一看,這書要是流傳於世,不是擺明了說我大清當年是趁著明朝在朝鮮半島打日本的時候才發展起來的嗎,於是也在焚毀之列。

 

好在,有些明朝的資料在海外有所保存,有的書籍也一直在海外刊行。比如說《天工開物》這部科學巨著,也不知道傷了滿清統治者哪根玻璃心,稀里糊塗的慘遭焚毀,要不是這部書一直在日本有所保留,咱們今天可就看不到了。

 


惡劣影響


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滿清營造了一個短時間內繁榮昌盛的「假象」,經濟總量上去了,國內國外局勢也穩定了。

 

一時間,彷彿就古代的文景之治、漢武盛世、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仁宗盛治、洪武之治、永樂盛世都回來了,中國再次進入一個鼎盛時期。

 

但是,康乾盛世只是個打腫臉充胖子,就像一個河豚一樣,看起來變成了一個龐然大物,肚子圓滾滾的,其實特別的水。中國古代的盛世,無論是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思想文化、科技水平,那都是領先世界的。

 

但是康乾盛世時期,中國已經和西方拉開了很大的距離。這麼說吧,大約在康熙年間,牛頓已經在琢磨萬有引力了,乾隆朝的時候,英國人已經玩上蒸汽機了,法國的思想家們已經開始討論怎麼建設憲政國家了。

上圖:乾隆後期,法國已經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

 

中國的知識分子,卻還拖著個豬尾巴一樣的辮子,在文字獄下誠惶誠恐,擔心自己一不小心觸動統治者的敏感神經,引來殺身之禍。

 

為了一家一姓,一己之私,而採取高壓政策,強力推行文化高壓,讓人們生活在會因為文化和想法而受罰的恐懼之中,結果只能是害人害己。

沒有思想自由和開放態度的盛世,註定只是一副驅殼,暗地裡危機四伏。得到的只是虛假的繁榮,實際上是個泥足巨人。

到了道光年間,天下依舊相安無事,彷彿這個死寂、停滯的社會能夠永遠存在下去。

 

然而,鴉片戰爭爆發了,英國人打來了。離乾隆去世才不到四十年,盛世的泡沫就被列強的刺刀戳破。中國進入了被列強宰割的時代,而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更是至今都沒能得到徹底恢復。

小編在此感謝大家的閱讀


推薦閱讀:

上聯:山丘不是岳,如何對下聯?
上聯:煙波浩渺舟入畫,下聯:怎麼對?
《一期一圖》第71期:兩處爭如陽朔好,碧蓮峰里住人家
哪一本書收錄了余光中的《絕色》?
普通話的普及 ,代價一定是方言的衰落嗎?

TAG:中國 | 歷史 | 文化 | 中國歷史 | 改變 | 革命 | 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