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調脊治療頸源性高血壓征1例

正骨調脊治療頸源性高血壓征1例

關鍵詞:正骨調脊治療;頸源性高血壓征

        病例報告

患者,男,23歲。頭昏、記憶力差10餘年伴頸部疼痛不適3天於2008年3月10日來門診。查體:血壓150/90mmHg。頸部活動度檢查:前屈、後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均正常。頸部觸診檢查:頸部肌肉緊張,寰椎右側橫突隆起、壓痛,第4頸椎、第6頸椎棘突左偏,棘突右側後小關節突隆起、壓痛。頸椎x線片示:頸椎生理曲度存在,寰椎仰位側擺、旋轉錯位,第4頸椎向後稍滑移、第4、5頸椎旋轉錯位,第6、7頸椎旋轉錯位。追問病史,患者自幼血壓高,頭經常昏昏沉沉、記憶力差、頸部不適等。記憶中血壓從未低於140/90mmHg。曾參加招工,因血壓高達180/90mmHg未能如願。又因參加某種體檢,自服倍他樂克50mg,Bid,po.共兩天,療效不佳,仍可達150/90mmHg左右。其母親及哥哥均患有高血壓病。病程中,無頭疼、眩暈,無胸悶、心慌,無噁心、嘔吐,無眼花、耳鳴。排除內科其他器質性疾病所致高血壓,符合頸源性高血壓診斷標準[1]

治療方法:⑴正骨調脊理筋手法:①患者俯卧位,雙手十指交叉,掌面向上放在治療床上,前額放雙手掌面上。醫者面向患者,站(坐)患者頭側治療床前,雙手拇指指背相靠,指端放在患者枕骨粗隆下,其餘各手指自然放鬆扶持患者頸部兩側,兩拇指頂端沿頸後正中線(即棘突頂線)向第7頸椎棘突依次按壓,每處逐漸加力按壓1~4次,共3遍。同法按壓棘突兩側頸椎後小關節突連線、頸椎橫突後結節連線各3遍。②患者仰卧位,醫者坐患者頭側治療床前,醫者左手托患者枕部,右手托患者下頜部,雙手合力向上緩慢牽引患者頸部1min;然後醫者雙手抱住患者枕、顳側,被動左右側屈、左右旋轉、前屈患者頸部各1次;繼醫者雙手掌向上從患者頸部兩側插入患者頸後部,雙手掌重疊,右手掌在上,用右手食指橈側向上托起患者頸部,靠患者頭部自身的重量牽引頸部後伸1~3次。⑵正骨調脊正骨手法:①仰頭頸椎定點快速牽引複位法:患者取仰卧位,低枕,醫者面向患者,坐患者頭側治療床前,患者頭部伸出治療床半個頭位,放在醫者右膝上,醫者摸清患者寰椎右側橫突隆起處,左手中指吸定該處,左手掌托住患者枕部,右手握持患者左下頜部,雙手將患者頭部慢慢向右側轉至彈性限制位,讓患者頭稍後仰,當力傳到醫者左手中指時,醫者雙手同時用「巧勁」向右向上快速牽引患者頭部一次,多可聽到「喀喀」一聲或多聲關節複位的彈響聲,或醫者左手中指有關節複位的跳動感,右側寰椎橫突隆起及壓痛消失,寰椎仰位側擺、旋轉錯位,複位成功。②低頭頸椎定點快速牽引複位法:患者取仰卧位,低枕,醫者面向患者,坐患者頭側治療床前,患者頭部伸出治療床半個頭位,放在醫者右膝上,醫者摸清患者第4、5頸椎棘突右側後小關節突隆起處,左手中指吸定該處,左手掌托住患者枕部,右手握持患者左下頜部,雙手將患者頭部慢慢向右側轉至彈性限制位,讓患者低頭(一般中段頸椎前屈約20o,下段頸椎前屈大於30o),當力傳到醫者左手中指時,醫者雙手同時用「巧勁」向右向上快速牽引患者頭部一次,多可聽到「喀喀」一聲或多聲關節複位的彈響聲,或醫者左手中指有關節複位的跳動感,第4、5頸椎棘突右側後小關節突隆起及壓痛消失,第4、5頸椎旋轉錯位複位成功。同法複位第6、7頸椎。⑶正骨調脊結束手法:患者取坐位,醫者站在患者身後,施點、揉、拿、滾、拍等法於頸肩部,最後分推肩背部,結束手法操作。(4)囑患者注意休息和加強頸部功能鍛煉。

治療結果:上述手法治療一次,2008年3月12日7:30測血壓為120/88mmHg,16:30再測血壓為120/80mmHg。2008年3月13日9:30再次行手法治療一次,測血壓為122/80mmHg。2008年4月30日8:45,測血壓為120/80mmHg。複查頸椎x線片示:上述寰樞椎、第4、5頸椎、第6、7頸椎錯位已糾正,第4頸椎向後稍滑移基本恢復正常。隨訪一年血壓基本穩定在120/80mmHg左右,患者訴治療後頭腦清晰,記憶力明顯提高。

2、討論

頸源性高血壓主要特點[1]:①血壓升高,伴有頸痛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表現,排除內科其他器質性疾病所致的高血壓,並按原發性高血壓治療效果不明顯。②頸部觸診檢查:頸C1-6橫突不對稱,頸C2-6棘突偏歪,壓痛,頸部活動受限,斜角肌緊張。③X線檢查:正位片見頸3-6棘突偏離中線,鉤椎關節左右不對稱或增生;側位片示頸屈變直,反張,頸椎後緣連線中斷;斜位片見椎間孔變形縮小。

正骨調脊治療頸源性高血壓的主要理論依據:①頸上交感神經節附於頸1-3或頸2-4橫突前方,當頸1-4關節錯位使橫突發生移位,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時,心跳加快,冠狀動脈舒張,可導致血壓升高[1]。②頸動脈竇位於頸6橫突前方,當頸1-6後關節錯位時,可因橫突前方的肌肉緊張,或橫突骨性移位的直接刺激、或因鉤椎關節錯位,引起斜角肌及筋膜緊張而牽扯刺激頸動脈竇,使血壓突然升高[2]。③頸部小關節紊亂刺激交感神經,使其興奮性增高,引起腦血管痙攣,血管舒縮中樞功能失調,周圍血管收縮而血壓升高。④椎動脈穿行於頸椎橫突孔中,頸椎屈度變直,橫突孔增生變窄,血管硬化,血管內斑塊形成等原因,致腦供血不足,反射性的引起高血壓。⑤頸部軟組織痙攣、勞損、退行性改變等,均可引起頸部局部缺血缺氧,促進炎症介質釋放,刺激交感神經末梢,使交感神經興奮,致血壓升高。

頸源性高血壓頸椎X線片分析診斷方法現在還存在爭議,因為放射科還沒有相關X線診斷標準,我們搞脊柱相關性疾病治療的人多採用「龍氏手法」創始人龍層花教授的分析診斷方法[2]。本病例治療前寰椎仰位側擺、旋轉錯位,治療後頸椎側位片示:寰椎後結節到枕骨和樞椎棘突的距離相等,三邊征消失。頸椎正位片示:寰椎後結節無偏歪。上述X線表現說明寰椎仰位側擺、旋轉錯位糾正;治療前第4、5頸椎旋轉錯位,第6、7頸椎旋轉錯位,治療後4、5頸椎,6、7頸椎椎體後緣「雙邊」、「雙突」征消失,第4、6棘突無偏歪,說明第4、5頸椎,第6、7頸椎旋轉錯位糾正;治療前第4頸椎向後稍滑移,治療後頸椎側位片見3、4、5椎體後緣基本在一條直線上,說明第4頸椎向後稍滑移糾正。頸椎影像學資料,在治療本病過程中,像治療其他脊柱相關性疾病一樣,僅作為「三步定位診斷法」的一步,相互印證補充,最後作出定位診斷,指導臨床手法治療。值得說明的是脊柱相關性疾病的治療,療效評價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以臨床癥狀消失或改善為主,影像學資料並不作為疾病痊癒的主要觀察指標。如腰椎間盤突出症,手法等治療後,臨床治癒,影像學資料並無明顯變化,已被臨床公認和接受。

頸源性高血壓臨床上並不多見。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工作環境的變化,頸源性高血壓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對有高血壓病家族史、頸部外傷史、長期用高枕或低枕者、長期趴著睡覺者及長期用頸不當的年輕人,特別是血壓忽高忽低且按原發性高血壓治療,療效不好的,要高度懷疑本病。頸源性高血壓服用降壓藥物治療,療效多不理想。我們採用正骨調脊治療頸源性高血壓,取得滿意的療效。正骨調脊治療方法是作者臨床經驗和體會的總結,作者在治療脊柱相關性疾病過程中發現頸椎、胸椎、腰椎、腰骶關節、骶髂關節之間及各段椎骨各個椎體之間存在某種內在聯繫,某段椎體錯位或病變可以引起其他部位錯位或病變,或某段椎體中某個椎體錯位或病變亦可以引起該段椎體其他椎體錯位或病變,如骶髂關節錯位可以引起腰椎病變,腰椎錯位或病變可以引起頸椎的錯位或病變,第3腰椎錯位可引起第5腰椎錯位等等。因此,我們必須樹立「大脊柱」觀念,上至寰枕關節,中間的頸椎、胸椎、腰椎,下至腰骶關節、骶髂關節、骶骨(椎)、尾骨(椎),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正骨調脊手法是博取多個推拿名家的手法之長,結合作者自己的臨床經驗和體會,總結出來的一種以安全為主,定位準確、操作簡單,療效確切,易於掌握的一種正骨按摩方法,即強調單個椎體或關節的正骨治療,又要重視「大脊柱」的調整,通過手法調整「大脊柱」多個部位的單個或多個椎體或關節的錯位、位移,儘可能讓「大脊柱」調整恢復到正常的生理狀態,還要重視脊柱周圍相關軟組織的治療,是一個「筋骨並重」,「內外平衡」兼顧的治療方法。傳統正骨按摩僅強調單個椎體或關節錯位、位移的矯正,正骨調脊法強調正骨、調脊、軟組織損傷治療三者並重,相得益彰。正骨調脊治療頸源性高血壓主要是針對上述引起頸源性高血壓的各種因素,在傳統中醫「骨正則筋柔,筋柔則骨正」的基本理論指導下,用正骨調脊手法,糾正頸椎椎骨間各種錯位,恢復頸椎正常生理曲度,改善頸上交感神經節、頸動脈竇、椎動脈等與頸椎的位置關係;用推拿按摩手法,松解頸部軟組織,恢復頸部軟組織正常彈性及功能。同時,經過上述手法治療,降低了交感神經的興奮性,使血壓下降。總之,通過正骨調脊治療,頸椎調整恢復到「骨正筋柔」的正常生理狀態,解除了頸源性因素對頸上交感神經節、椎動脈及頸動脈竇的影響,且降低了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從而達到降低血壓的目的。本法缺點是正骨調脊治療手法初學者不易掌握,操作不當可造成醫源性損傷,最好由接受過正規訓練的專科醫生進行。另外,本法治療病例較少,療效有待驗證。本法對專科醫生來說,操作簡單,安全有效,無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鍾士元,趙廣偉等.脊柱相關疾病治療學[M].第二版.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8:417-418.

[2]  鍾士元,趙廣偉等.脊柱相關疾病治療學[M].第二版.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2008:85-91.

推薦閱讀:

高血壓國情概要
高血壓的情緒管理
重磅!中國醫師協會推出最新腎性高血壓管理指南---得了腎病,怎能不關心血壓?
高血壓怎麼治療?
不想血管老得快,這個指標也得測一測!【高血壓系列之21】

TAG:治療 | 高血壓 | 正骨 | 血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