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女人自有女人的天性

 

 

 

 

女人自有女人的天性

 

 

 

 

 

 

 

 

人們說,愛美是女人的天性。

 

其實男人也愛美,但為何獨評女人「天性」愛美之說呢,實在值得深究。孟子說:「不知子都之嬌者,無目者也。」「子都」就是美男子。古今中外,無論史籍,無論文學,無論口耳相傳的故事,對於美男的記載和描述,並不比美女的少。現實中,美與愛美的男子,也並不少見。所以,女人「天性」愛美之說,男人若較起真來,實在會責之偏頗。上帝造物,男女之別,首在性別,次在外貌。外貌之別,不在美醜,而在體格。體格之別,不在造化的初衷,而在進化的結果。所以,美之「天性」之說,男女俱有。如陰柔與陽剛,便是兩性各具的天然美的特徵。

 

追溯女人天性愛美觀念的長成和男子愛美天性的式微,源於兩性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並不在於性別本身對於美醜的親疏。「郎才女貌」的兩性價值取向,就是不同的社會角色導致的必然結果。我在這裡不想解釋角色的具體內容。特別在今天,當女子的才德也被作為立身處世的質素和女子所處的社會地位日益與男子並肩的時候,過多的考究歷史成因就顯得不適時宜了。

 

然而事實上,女子對美的追求確實十倍於男子。我要考察的是,在既定的歷史成因之外,還有什麼客觀的因素促使了女人對美的熱烈的追求呢?對此,我有三說,姑妄言之。

 

第一、「天性」易老說。相對於男人,女人美得短暫。俗話說,女子三十豆腐渣,男人三十一枝花。當男人剛剛開花的時候,女人的花期已過。剩下的三十年,便是女人的維修期,女人豈能不惜美?明白這一生命規律的女人,誰不想美來時美得驚天動地,美去時不要相形見絀?三十歲之前,設想著三十歲以後的凋零,於是,不惜美得英勇;三十歲之後,回想著三十歲之前的燦爛,於是又不惜美得壯烈。這真是來也美啊,去也美,少也美乎,老也美。如果說這就是女子愛美的「天性」,未免美得悲壯。

 

第二、「人性」左右說。女人愛美,其實不完全出於自身的需要,正如任何美的客體,本身並不了解美,是由主體來賞識一樣。一件衣服,穿在自己身上,印在他人眼中,美不美要別人來評價。眾人說美則為美,眾人說丑則為丑,從來沒有天生獨一的審美取向。所以,一個人,即使全然不顧大眾的審美判定,自定一美,其實也不過是人類審美共性的特殊形式而已。女人超常愛美,無疑受著「人性」的左右。

 

楚王愛窈窕,則天下女子競束腰;明皇愛豐腴,則天下女子爭長膘。農人節儉重生殖,則身材短矮者被爭相迎娶;都市比肩附風雅,則苗條優雅倍受青睞。洋人崇尚性感,則有人豐胸提臀投其好;國人喜好風騷,則有人搔首弄姿迎其嗜。女子的運命,庶幾如同商品,市場的需求左右了她們的審美追求。女為悅己者容,不為己悅者容。「人性」之好,不亦惡乎?

 

第三、審美偏愛說。從美學角度講,陰柔與壯美,乃美之兩極,自然之本,相輔相成,使美之世界,蔚為大觀。然人生坎坷,命途多舛,顛簸勞頓者十之八九。桑田裡厭倦了拼搏廝殺,滄海中品味了崢嶸猙獰。苦痛與挫折與人相生相伴,安寧與幸福只是短暫同行。此種經驗,投射到審美意識,只讓人求得一抹流水,二眉新月,三春陽光,四季安寧。而對於剛烈與勇猛,洶湧與浩瀚,遼闊與壯大,則視為人生之壓力。因此,陰柔與和諧,平穩與流暢,勻稱與婉約,得人之偏愛。人的審美過程,成為撫平人生苦痛之良藥。而女子天生一襲嬌姿,後養一身媚態,柔情似水,風情萬種,風姿綽約,儀態萬方,優雅從容,曲線玲瓏,勻稱和諧,恰是陰柔之美的集合體,牽引著包括女性在內的大多數人的審美偏愛。

 

  女人的愛美,從「天性」到「人性」,直教人可惜又可憐;即使美得「妖冶」,仍不免悅心悅性;唯有滿足審美偏愛,需要把握一個度,否則由「真美」再向前邁出一步,那就會蛻化為美妖了,那就原諒不得嘍,到那時,不得已要讓我們求助於上帝,為此來驗明正身,嘻嘻,我也實為多慮。

 

 

 

 

 


推薦閱讀:

人生體驗分享——女人篇
女人過了35,每天吃點「它」,提高雌性激素,人年輕更有女人味
什麼樣的女人適合給男人做老婆呢
為什麼女人比男人長壽?這是基因決定的
女人相學(二)

TAG:天性 | 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