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婚禮習俗

在生活中,不同地方是有不同的風俗習慣的,那麼你知道在客家的婚禮習俗是怎樣的嗎?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以下文章了解一下吧! 

 客家婚禮習俗 

客家人的婚禮習俗一、繁瑣。從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選好婚禮日子開始,男方家就要開始籌備婚禮了,這中間的一些細節就不去說了,單說婚禮的前天吧。這一天,男方要請媒人送「籃子」到女方家,至於具體幹什麼我不清楚也不好問,但這個籃子可是很有講究的,兩隻籃子里分別放有米(多少不清楚,一定與九有關),九隻雞蛋、九個蘋果、九個桔子、九顆糖和花生、九個餅(現在也用旺旺餅乾代替),九斤魚、九斤肉(也可以用錢來代替),裡面還有用紅紙包好的幾根蔥、蒜苗等,媒人提著籃子在離開新郎家們之前,新郎的母親邊給媒人紅包(這個就是討個吉利)邊說:「有來有往......」,然後籃子中途不能隨便放在地上,只能到女方家裡才能放下(當然我是坐車送的也就放在車上了)。到了女方家,籃子里的東西也不是全部留下,而是收一部分留一部分,具體怎樣收就是女方家的意思,但是帶回男方家的還是要討好兆頭的,隨籃子帶回去的還有新娘為新郎買的皮帶和錢包,我想這個意思就是大概從此後我要將你牢牢的捆在我身邊,你的錢也就是我的錢。當然帶回去的還有女方家給我的紅包哦,知道「有來有往」的意思了吧?呵呵!這還只是結婚前一天,婚禮的當天還得把兩隻籃子提來提去,但是講究少了一點,多了兩把傘,當新郎新娘走出門的那一刻起就要將傘撐起,直到新郎家才收傘,當然坐在花車上是不用打傘的哦。總之一句話,禮節很繁瑣有很濃的民俗習慣在裡邊,但不管怎樣就是為了一個好彩頭。二、浪費。別的不說,比如新娘的首飾,單說在婚禮前一天請村子(畢竟是村鎮嘛,還是有老家的)的全部老人吃飯,這個是免費的,但是不止是老人,與主家有一點關係的都會全家出動,這樣的酒席花費不少。吃完飯後,新郎要請所有迎親的親戚朋友去洗頭、剪髮,然後去酒店開房唱K玩耍,以前是玩到二、三點的時候去準備迎親車輛,現在沒有那麼早,但也要選好吉時出發,當然以前也有撞門的習俗,迎親中有人告訴我他們開門的工具都帶好了,這就是他們說的「撞大運」。扯遠了,這一天基本上做事的人都是要派紅包的,多少不等,就連所有迎親車輛都能拿到紅包哦。婚禮的酒席肯定是花費不少的啦,這裡不說了。三、家族思想。前面說過,從婚禮前一天到婚禮這一天晚上整個家族都在吃「大戶」(這是我說的),婚禮當天,新郎父親的親弟兄的子媳婦要與新郎一家站在酒店外迎賓,其他親屬幫忙安排客人入席。記得當時討論誰開花車的時候有人提到新郎的姐夫,新郎的父親馬上反對,說:「女婿雖然跟我很親,但畢竟是外人,這輛車怎麼還得由自己的弟兄開」,看看,有是人家女婿的一定不要太拿自己當自己人了哦,人家可不是這樣看的。嘿嘿!

客家婚禮習俗有哪些1、議婚,意即說媒。2、訂婚,俗稱「定親」。定親後男方要提前半年左右初定迎娶日,並擇吉日帶上禮物送到女方家,此謂「報日子」女方同意的話則按日期趕製嫁妝,準備出嫁事宜。3、哭嫁,出嫁前新娘要在親友面前號哭,俗稱「哭嫁」,這是種非常特殊的哭,是懷著喜悅心情向親友訴說離別之情的哭。她邊哭邊訴,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抑揚頓挫,婉轉動聽,若為具有山歌素質的新娘,還往往會觸景生情,哭口成歌。這時旁邊還有親人「陪哭」「勸哭」,簡直是場「哭藝」表演。當地人認為,「哭嫁」是種吉祥如意的象徵,不哭不體面、不熱鬧,不哭命不好、事業不興旺發達。此外,哭嫁還有一層意思是,可收受一些親友安慰的紅包。4、完婚,俗稱「過娶」,男方叫「娶親」、「歸門」,女方叫「過門」。在婚禮頭天或當天,對女方而言,稱「行嫁」日,或「暖轎」日。這日新娘要沐浴換裝,設筵於堂,行告祖禮,請族中福澤之婦為新娘開容,就是用麻繩絞去臉額頸項上汗毛,又稱「開面」。這天男方一早要將魚肉三牲等送至女方家供操辦婚宴用,要裝備花轎,帶上一隻活雞公,沿途鳴爆鼓樂發往女家。接親隊伍至女家時,女家孩子會攔轎,要發紅包才讓進門,進入女家後,男方不僅要給新娘父母包「恩恤禮」,而且所有跟新娘有關的親人,以及為新媳出嫁服務了的人都要包紅包,如妝扮禮、沐浴禮、開桌禮、廚師禮、翰墨禮、上轎禮、主事禮等等,禮數不到不發親。吃過「送親酒」,即中餐,當催促發親的嗩吶聲和鞭炮響過後,女方將陪嫁禮物擺放在男方抬來的扛盒裡,新娘頭摭紅頭蓋,由娘舅或兄弟足踩米篩背上轎。米篩是千里眼的象徵,踩米篩是表示娘家對出嫁女兒的祝福與思念。上轎時,女家還要陪送一隻未生蛋的活母雞與男方送來的公雞相匹對回送男方,此曰「帶路雞」。然後一路鎖吶饒鈸吹打而歸,故曰「歸親」。5.新娘快到男方家門口時,親朋鼓爆相迎,花轎停在男方廳堂前,由禮生手執雄雞,呼贊喝彩。完畢打開堂門,迎進花轎,新娘在伴娘的攙扶下,踏著米篩,迎著新郎撒來的糖果五穀,走入大廳,並在大顛箕里稍坐片刻,此謂「坐性」,然後開始拜堂儀式。先是由禮生面對新娘祝讚,並殺公雞滴血繞顛箕一周,接著由多子女的夫婦分別扶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和夫妻對拜。禮畢入洞房,新郎新娘並坐床前飲交杯酒,喝雞腿湯。外面大廳里則擺下盛宴招侍賓客,此謂「歸親酒」,即晚餐。6.鬧房,鬧新房的形式多樣,目的都是為了營造親熱和吉祥、熱鬧和歡快的氣氛,這也是當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情況下,男女雙方此前並不親妮的需要。其傳統節目很多,如「喜相逢」「借問橄欖」「姜太公釣魚」等等。一般要鬧至半夜,結束時喜放鞭炮,招侍大家吃些點心,然後新郎新娘要洗澡更換新內衣。婚後舊俗有「三朝看嫁妝,四朝回面,五朝入廚,六朝洗手,滿月送藤盤」等喜慶餘音,現多為第三天,新郎伴同新娘,帶一壺豬肉、雞肉和雞蛋的湯「回門」,也稱「回紅」,即回娘家,午飯後又一同返回。

客家文化之婚禮習俗客家人的「相親」方式是:媒人受託撮和一對男女青年,便選個吉利的圩,約這對青年到圩場見面。男青年在圩上與女青年一見面即賜「見面錢」,由媒人轉交給女方,為爭面子,男方送「見面錢」一般不小氣。接著,男方又慷慨地在飯館設席,不僅招待媒人和女方,還邀請男女雙方相陪看親的男伴和女伴們一起入席。飯後男子繼續解囊,打發每個陪伴相親者及女方一隻紅包,並以兩斤豬肉、兩瓶酒和一隻紅包「謝煤」,故有「婚事成不成,燒酒兩三瓶」之說。看屋看屋之俗同樣興於解放後,相親後女方如同意結合,即擇個吉日去男方家看房子。客家人稱看房子為「踏嫁場」,由青年女伴相陪而去,男家設午宴款待前來「看屋」者。吃罷午飯,女方即回家。看屋之意,一則為了解男方家境,而則也是女方向男方表同意態。合八字經「看屋」後,媒人在吉日里取姑娘的出生年庚送男家,置於男家堂前祖宗牌下(也有的放在米桶內的),經過三日,無意外之不吉利事發生,一切平安,便將男女雙方的出生年庚交算命先生合八字。如無相剋,即可結合。男家於受女子庚貼(八字)三日內,雙方家中,如有一方不慎毀壞器物或佳人生疾,則被認為是不吉之徵兆,就是門當戶對,也婉辭退還庚貼。隨著破除迷信,此俗今雖流行,實不過形式,尤其是男女青年情投意合的,八字不合可造假年庚,出現不吉利之事家人並不很計較。文字經「合八字」後,男家便選個好日子行「文定禮」,客家人稱「扎定」,即男家選個好日子,扎一已婚的男親屬帶上豆腐運(豆腐乾)若干,尤魚一條,豬肉一塊,雞一隻的「四味」去女家小聘;也有以送四塊豬肉、四尾魚、四塊豆腐乾、四紮干米粉的「四味」。報日即男家向女家通報結婚的日子,客家人的「報日」由男方備聘金全部送到女家,聘金的尾數必是「九九」,如九百九十九元九角,「九九」與「久久」同音。討男女結合幸福久久之利。與此同時,男家送女家「四味四菜」1至4合不等,1合為尤魚1條、豆腐乾9塊、豬肉1塊、雞1隻。女家在報日這天請女子的外公、外婆、舅父母親戚前來「吃合」,藉以告知女子過門日子,參加「吃合」者贈玉鐲1隻或1套衣服給女子,現在也有贈戒指、耳環的。聘禮所有聘禮物品都須列於紅紙禮帖,數目取雙數忌奇數,並用喜、全、老、雙、滿等吉祥文字。如:鳳凰來儀、嘉種降臨、長發其祥、檳榔偕老、連招貴子。選送的禮物,也是取其吉祥的意思,如:香蕉(「蕉」、「招」諧音,取意連招貴子),柑桔(與「甘吉」諧音,取意吉祥)。賀禮親戚朋友於婚前或婚日贈送女家的賀禮,俗稱「添妝」,帖單上面書寫:「燦妝之敬」或奩帖。致送男家的賀禮,則寫「燕爾之敬」或「花灼之敬」。嘆嫁在新娘過門前有嘆嫁之俗,嘆嫁的時間有兩天兩夜、四天四夜、五天五夜甚至更多時間不等。嘆歌的內容大致相同,所嘆的對象是祖宗、父母、哥嫂、弟妹、叔伯親戚、同村父老、女伴以及「罵媒人」等。其歌有的有固定歌詞,有的則隨感情起伏隨編隨唱。迎取新郎偕同媒人到女家迎取,新娘在出嫁門之前,先拜祖宗,俗稱「告祖」,再叩別雙親,然後由年高多福的「好命人」扶持出門上轎(今已改為喜年)迎娶到男家廳堂,新郎新娘一齊先拜天地祖先,俗稱「拜堂」,之後新郎新娘對拜。對拜後,送入洞房。入門之規客家人新娘過門入男客大門時有解邪入門之俗,在大門坎下燃燒絲茅草(避邪)、艾葉(化濁為香)、穢草(去穢氣)和柚子葉(吉利)合扎的火把,由新娘跨火而過以解邪。儘管解邪的形式各異,但新娘的腳卻不能踏踩大門坎則是統一規矩。出瓦檐水客家人新娘過門,由引娘用大紅布牽新娘出房屋堂上向祖宗行辭別禮四拜之後由一婦女替新娘撐黑傘步出大門,門邊預先有人執米篩等候,篩內置水一碗,水中有青竹葉兩片。當新娘跨過門坎時,執篩者翻篩,傾水及竹葉於新娘頭頂的雨傘上,並高喊「白頭到老」、「早生貴子」之類的彩話。此舉俗稱「出瓦檐水」。送親留茶和丟抹淚帕客家人新娘過門將離村時(過去是上橋前),所有女親屬親戚及同伴姐妹都贈新娘一杯茶,稱「留茶」。途中如有與新娘沾親帶故人家,其婦女也在路上給新娘「留茶」;但超過去男家路程一半之外,則不會有人給新娘留茶,因為新娘已屬男家的人了,送新娘到男家的人有新娘的弟弟或侄兒1人,俗稱「執傘」;新娘的嫂嫂或叔母2人,俗稱「送親娘」;另有稱女伴的未婚姑娘一幫。其餘送親婦女只送至半途,選在過橋之處與新娘哭別。新娘哭罷,仍抹淚帕於橋下水中,謂「丟抹淚帕」,並同時丟數枚硬幣於水里。此時,置於嫁妝上的一面鏡子由向新娘嫁的一方調轉向新郎家的一方,表新娘已完全脫離娘家。換花迎娶途中,倘若花轎與花轎相逢,為免「喜沖喜之不祥,雙方媒人各以預備之人造花交換,先有的互換手巾、手帕,俗稱「換花」。哭罵「車郎」與洞房抹黑對拜賀州有些地區客家人迎娶新娘還有哭罵「車郎」與洞房抹黑之習俗。過去這些地方的客家人,姑娘出嫁時,男家迎親隊有哨吶手及抬轎、撐旗、抬嫁妝的24位「謝郎」,又稱「車郎」;現在只有抬嫁妝的人,但仍沿稱「車郎」。車郎來到女家迎親,女家便賜予每個「車郎」紅包,但新娘卻走出房來對「車郎」哭罵,其形式為歌,意思是新娘不願意離開娘家,都怪狠心的車郎要把她拉去男家。對於新娘的臭罵,「車郎」只能忍氣吞聲,倘得罪新娘過門不成,「車郎」自難承擔責任。新娘過門到男家,夜裡,青年男女和兒童會來「鬧洞房」。白日里挨新娘罵過的車郎「便有報復機會,他們用生蘿蔔片醺鍋底墨趁熱鬧往新娘臉上抹黑,稱「抹面」。在抹面中則轉為新娘「忍氣吞聲」。食新娘茶婚宴後,夜裡「鬧新娘」,賓客喝新娘所敬甜茶。亦有不參加婚宴,特為「食新娘茶」往賀的。蓋此俗以喜句賀其新娘,使新娘開口歡笑為娛,並以各種混淆形態,試探新娘耐性或其能夠情舉動等,惟其主要目的為藉此機會觀看新娘。所謂「食新娘茶」,系由媒人或家人做伴,新郎新娘手端茶盤,以甜茶敬賓客,客家人稱之「認親」。賓客則接受其車而念喜句,飲畢,新郎新娘又出來收回茶杯,此時賀客將紅包置於茶杯為賀禮,亦念喜句祝之。所念喜句為四名押韻,俗謂「念四句「,句意除表賀意,多為吉祥或幽默滑稽之辭,有現成之句,亦有即興吟作,常多妙句連珠。至於「鬧新娘」,其花樣層出不窮,每使新娘新郎及其家人尷尬,但鬧客反而稱快。解放後,舊的婚姻習俗曾有所改革。1951年《婚姻法》頒布後,實行婚姻自由,不受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約束,結婚之儀式大為簡化,不再乘花轎,改為步行或騎自行車過門,彩禮、嫁妝從簡,繁瑣的婚禮儀式很大一部分被取消,茶話結婚、集體結婚、旅行結婚等新的儀式隨之出現。但自70年代後期起舊習又逐步恢復,出現重彩禮、講排場 推薦閱讀:三朝回門
推薦閱讀:

英國人文風俗介紹:英國禁忌習俗
民俗┃清明節,在濰坊有哪些習俗?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五月的心酸,不朽的詩魂
端午節各種不同的習俗有什麼?

TAG:習俗 | 婚禮 | 客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