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空法語一

   凈空法師法語

         說真話|別人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僅自己有妄想、分別、執著。

         六根接觸六塵,心裏面還生「喜歡」、「討厭」,這是輪迴的心,依然是往生的障礙。

         生活中動感情|「不可愛樂」;不動感情,依靠智慧|「可愛樂」。

         魔來擾亂,對真正修行人沒有妨礙,只是對眾生造成障緣。

         「善變化端嚴天王」|教我們生活要依真實智慧,事相上表現活活潑潑。

                        摘自《華嚴經》P43  1998.11.15

         總持大光明天王|教導我們生活修學皆須掌握總綱領、總原則,「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不能「多」,不能「雜」,即是大智慧。

         佛學院目的|培養學生一心不亂,大開圓解,明心見性。

         圓瑛老法師|一生專學《楞嚴經》,從二十五歲到七十四歲,才完成講義巨著。

江味農居士|一生專研《金剛經》,他的《金剛經講義》是權威的著作。

此皆一門深入成功的楷模,應當學。

         佛法修學最忌諱夾雜。

         我們參加研經、念佛的目的是「作佛」。

         我們在生活中,若能掌握菩薩「生活原則」就不是凡人。例如:「素食」、「慈悲心」、「清凈平等覺心」就是「生活原則」。

         自己心裡清凈,妖魔鬼怪就不會沾身。

         怎麼離「心」「意」「識」?從作用上來看,「識」是分別,「意」是執著,「心」是落印象。如果能在一切境界中,養成根境相接時,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就是離「心」「意」「識」,這是要在生活中鍛煉,禪宗用坐禪的方法,凈宗則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所有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消歸在這一句佛號上,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遠離「心」「意」「識」。

         五戒的基礎是十善,十善的基礎是「孝」「敬」。

         古時候的教育,是教「禮」,教「孝」,教「做人」。

         念阿彌陀佛,最不容易著魔。

         「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學佛就是學轉境界。

         別人虛情假意對我,我以真誠謙敬心待人。

         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念佛往生凈土。

         一念真誠心能「感」;佛菩薩現前是「應」。

         念念為佛法,念念為眾生,念念為無上道,就得諸佛護念。

         「疑心」招來「妖魔鬼怪」。

         佛法從孝親尊師入門,凈業三福是佛法修學的根基。

         人能知足|自然常生歡喜心。

                        摘自《華嚴經》P43  1998.11.16

         「兜率陀」是梵語音譯,中文意思是歡喜知足,諸佛如來在成佛前,在此天修習。

         佛陀當年在世每天幫助大家解決疑難,是「歡喜」,自己三衣一缽,是「知足」。

         歷代許多苦行僧也展示了喜足的境界。我們看苦行僧似在受苦;苦行僧看我們真在受苦。

         布袋和尚給我們啟示的是「知足常樂」,「生平等心,成喜悅相。」

         菩薩要笑臉迎人,我們心中若還有一念瞋恚,就不是菩薩了。

         菩薩的歡喜是從清凈、平等覺心中生出來,不是從感情中生出。

         六道凡夫為何不能脫離輪迴?不知足也。尤其是念念增長貪瞋痴慢。唯有知足的人才能轉煩惱為菩提。

                        摘自《華嚴經》P44  1998.11.17

         決定相信佛菩薩的教誨,依教奉行,認真反省檢點,不可認為樣樣都是別人的不是,這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礙。

         真正修行人時時刻刻認真反省檢點,一切總是自己的不是,過失都在自己,別人的不是,也是因自己的過失而形成。

         認真努力日夜懺悔,改過自新,菩提道上才減少障難,一帆風順。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換言之,若以為自己沒有過失,自己的修學就有障難了。到什麼時候,真正能做到不見世間過,只見自己過,自己才算真正有進步,真正消業障,轉禍為福。即使舍此身命,再受身時,決定生到好處去。即使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必定生天去享天福了。

                         摘自《地藏經》  1998.11.26

         善導大師說:「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緣」就是「機會」。

         如何念地藏菩薩聖號,才念得相應?念名號時,「心」是地藏菩薩的心,度脫法界一切眾生,孝順法界一切眾生。「行」是地藏菩薩的行,獻此身心作為眾生度脫的增上緣。幫助一切眾生明暸六道十法界的事實因果的狀況,並知道取捨。「心」「行」相應稱為「念」。

         真正幫助自己者,還是要靠自己。

         佛菩薩的一切作為都是為了覺悟眾生。

         「修行」|要在平常生活中離妄想、分別、執著。有受用也好,沒有也好,就得大自在,果然一切不分別、不執著,就轉境界了。

         若能不執著這個身相,任何陰魔就貼不上身,冤家債主也找不到你。

         說真話,生活若能正常,隨順自然,不會生病,若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容易生病。

         宇宙人生的真相,正如《金剛經》所說「夢幻泡影」,存在事實正是剎那際之間。所以佛在般若經中說「諸法無所有,不可得」。

         《華嚴經》中表法即是說法,也就是我們的社會、一草一木、周邊環境皆是諸佛如來在轉大法輪。會了,盡虛空、遍法界皆是極樂世界,皆是華藏世界。只要我們放下身心世界,就能契入這個境界。

         有「求」的念頭,是恢復自性的障礙。

         念佛念菩薩是預備功課,提醒自己,一天之中要實踐佛菩薩的教誨。明天再念,再提醒自己照做。

         世間人求財果能得財,其實是他命里所有的。

         如教奉行則有求必應。

         想求人天福報者,就要做到凈業三福中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求二乘果報,需做到第二福「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學作菩薩,必須再修第三福「發菩提心,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我們嫌棄一個眾生,就沒有菩提心了。

         回頭就是懺悔。

         真懺悔|決定後不再造。

         有「求」沒有「應」,表示自己有業障。

         發現自己的錯誤就是覺悟。

         為眾生不為自己的願容易成就,若不成就,是自己的業障太重。

         心不善,行不善,如何能感動佛菩薩。

         觀察、觀照、照住、照見,這是修行的四個階段。照見就不再用心意識。

         必須肯定自己業障深重,才會發起消除業障的願心。

         消除業障最有效的方法是改過自新,永不二過。

         「利益自己」是造業,業障越積越厚,消不了。

         唯有學習、效法地藏菩薩的行誼,才可以開發心地寶藏中之德能。

         佛前供清水一杯,表示自己心地要保持像水一樣清凈、平等。

         團體無論大小,從家庭到國家,其中若有具有高度智慧能調和大眾之人,我們一定要誠心誠意向他請教。能調御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即是佛菩薩。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以「真誠心」待人。

         自覺覺他是一件事,自己不肯發心去幫助別人覺悟,自己的覺悟將永遠無法圓滿,因為法布施的果報是聰明智慧。

         凡是依感情所發的願,必定會退轉。凡是依理智所發的願,才不會退轉。

         自己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只有自己受災。同時也會影響到外面的境界。換句話說,自己造業受報,也會連累別人。

         為何我們修行而歡喜心卻生不出來?心不平等也。

         有福報而沒有善根,享福易招災禍。

         樣樣能放得下,心開意解,就能消災免難。

         眼前災難逼迫著我們,不得不放下。唯有放下之後,才能做到一心向佛。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作佛。」是我們眼前最迫切的目標。

         一個地區多數人修福則人民富裕,國泰民安。

         福報與人共享是真實福報,若自己獨享將感禍害。

         「塵」「緣」不能從內心裡拔除,這是修行的大障礙。

         「塵」「緣」將帶來種種不如意,是一切災禍的根源。

         佛陀教導我們內心要遠離「塵」「緣」,遠離「妄想、分別、執著」。

         僧團為何是世出世間團體中最值得人尊敬?因為這是六和敬的團體,各人內心皆遠離妄想、分別、執著。

         為何我們會受到別人思想波的干擾?因為我們自己的思想波不穩定。

         會修行的人,只修自己的清凈平等心,不會去干涉「境」、「緣」,干涉「境」、「緣」即是造業。

         諸佛菩薩的思想波是平靜的「無生法忍」、「寂滅忍」。

         從《金剛經》中得知,須陀洹不著須陀洹相,也就是小乘人皆以離四相而得力。

         凡夫著相修行,煩惱不斷,怎麼用功,功夫都不得力。

         觀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的緣特別深,我們喜歡觀音菩薩的心深於彌陀,所以在急難、恐怖的時候,佛勸我們稱念「觀音聖號」。

         「佛陀教育」是教我們作佛,作菩薩。十法界中的佛法界是「正覺」、「究竟」、「圓滿」。

         真菩薩是主動去幫助一切眾生。

         世間教育是人道的教育;佛陀教育是佛菩薩的教育。

         明了宇宙人生事實真相是「看破」,明了之後再也不會起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放下」,放下以後即得「大自在」。

         因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要積功累德,如何做?決定要斷一切惡,修一切善。

         無論眾生如何對我,我對一切眾生務必誠敬,這是用「真心」待人接物。

         以無希求心,不求回報心,待人處世,這是用「真心」。

         以無希求心,愛護一切眾生,這是「慈悲」。

         苦難、煩惱來自於我們希望對方回報的心。

         苦難、煩惱來自於「想佔有」與「控制其它人物」的心。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勸導我們求生彌陀凈土,因為生到凈土,可以讓我們究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也是十方一切諸佛度生大願的圓滿。

         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一個人以孝敬父母的心孝敬一切眾生,以尊敬諸佛的心,尊敬一切眾生,此人即是普賢菩薩,其行為即是普賢行。

「隱惡揚善」|是為了社會安定,使造作惡業的眾生,生慚愧心,進而回頭是岸,斷惡修善。

 

      

 

      


推薦閱讀:

法專生,你的未來在哪兒!
法語課報名!甜美外教,讓你的孩子,未來多一個選擇!
法語0基礎或者想要提前去感受法國浪漫文化的理工科同學有福啦!!!
法國文學名詞解釋(法國的某些「主義」)
12-正統道藏太玄部-雲宮法語-元-汪可孫

TAG:法語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