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天盂蘭盆節,佛弟子該做什麼【1040期】

明天農曆七月十五,是佛教著名的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俗稱鬼節、施孤。依照佛家的說法,這一天,各地寺院要隆重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這一天佛弟子該做的,一是儘可能參加當地寺院的盂蘭盆法會,二是讀誦《盂蘭盆經》,三是供養佛法僧三寶,四是報孝父母養育之恩。

盂蘭盆法會

佛說盂蘭盆經

供養三寶

報效父母養育之恩

1盂蘭盆法會

盂蘭盆的梵語是烏藍婆拏。各地寺院的盂蘭盆法會是根據《盂蘭盆經》,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迴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延年益壽,超度歷代考妣宗親能速超聖地、蓮品增上的佛教儀式,又稱盂蘭盆節、盂蘭盆齋、盂蘭盆供。

為什麼稱「盂蘭盆法會」呢?這「盂蘭」翻譯為「解倒懸」,是極苦的意思。這是一種比喻,是人死後墮落於三惡道中,如餓鬼道中的眾生,腹大如鼓,喉細如針,飢餓難堪,如被倒懸著一樣,極為痛苦。「盆」是盛載食物的容器,就是說:用這盆器盛著各種珍貴百味美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不可思議福田之力以解救其「倒懸」之痛苦。所以稱為「盂蘭盆會」,也就是為解救先亡倒懸之苦,而盛設種種供養,奉施三寶之法會。

這法會的由來是:佛在世時,其弟子當中,有一位名叫目犍連尊者,他是佛陀十大弟子中,以神通第一而見稱。一天他想起自己已經往生的母親,不知現在何處?於是目犍連尊者就入定中觀察,見到母親墮在餓鬼道中,受盡饑渴之苦,目不忍睹,尊者悲痛萬分,不忍母親饑渴的痛苦,急忙就用自己之缽,盛滿白飯,運用神通送到餓鬼道中給母親充饑。其母見了白飯急不及待,非常高興地伸出雙手,接過盛滿白飯的缽,捧到面前,當開口吃時,突然由她口中噴出火焰,整缽的白飯,都變成燒焦的炭一樣,不能食用!目犍連尊者看到這種情形,心裡非常悲痛,不忍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而自己又無法救得母親,使她脫離苦境!於是想起懇求佛陀代為設法,濟拔其苦縛。因此他就立即來到佛前,訴說自己母親在餓鬼道中所受的苦況,並說出己運用神通之力盛飯給母,而母親不得受食之情形,還至誠懇切地哀求佛陀慈悲救拔。佛讓尊者每年七月十五日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在厄難中者,集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供養十方自恣僧眾,七世父母得離餓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樂:這就是盂蘭盆會之緣起。

 

在歷史中的盂蘭盆法會,佛陀時代的印度就常興辦盂蘭盆會,據《大盆凈土經》記載:印度頻婆娑羅王、須達長者和末莉夫人等皆曾依《佛說盂蘭盆經》,造五百金盆供養佛及眾僧,以滅除七世父母的罪業。而在中國,《佛說盂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譯出後,因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此中國歷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

我國最早行盂蘭盆會,傳說是在梁武帝時代,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載:『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釋氏六帖》也記載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諸寺。自此以後,蔚成風氣,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親設盂蘭盆供,代宗還將過去施盆於寺的儀式改設於宮內道場,並設高祖以下七聖位,將帝名於巨幡上,從太廟迎入內道場中。此外,《法苑珠林》載:國家大寺,如長安西明寺、慈恩寺等,每年送盆獻供種種雜物及舉盆音樂人等,並有送盆官人,來者不一;而信眾獻盆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間對於盂蘭盆供是相當的重視。

盂蘭盆法會主要儀式由凈壇繞經、上蘭盆供、眾僧受食三部分組成。在正式儀式開始前,須先建立佛壇(特稱「中元壇」)、普施壇、孤魂壇等三壇。其中,佛壇上設有佛像及導師使用的如意尺(戒尺)等,普施壇上放置多種供品,孤魂壇上設有若干靈位牌。    

根據清儀潤所著的《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八《蘭盆儀軌摘要》記載,整個盂蘭盆會的儀式是這樣的:   

    

首先是凈壇繞經,即繞誦《盂蘭盆經》。先由住持主持繞壇、誦經、灑凈儀式,大眾隨行繞行,口誦《盂蘭盆經》三遍;然後,大眾依照早晚課誦時的位置跪下,隨住持念祝詞,祝願一切冤親同得超度;祝詞完畢,大眾起立,聽維那念誦佛名,隨磬聲行跪拜禮。跪拜完畢後解散。 

第二項內容是上蘭盆供。僧眾重新入壇,禮佛三拜後,住持拈香,維那舉「獻供贊」,大眾同唱。然後,再次反覆讀誦經文,並說明盆供的目的,表明自己的心跡,並不時伴行禮佛跪拜禮。最後念誦一段迴向詞,上蘭盆供儀式結束。    

    

最後一項儀式是眾僧受食。上供完畢,悅眾將檀越(信徒)所布施之物集中在一起,不論是來客還是本寺僧人,一律平等分配。接受分配物後,集體念誦一段祝禱詞,然後各自捧缽回寮。整個盂蘭盆會儀式結束。

民間的以薦亡度鬼為主要目的的一套盆供儀式也很流行是:

   

 預先設立三壇,到了七月十五日那天清晨,由六位僧人組成的行法小組,在一片嗩吶合奏聲中,粉墨登場,走在隊伍前列的手持鈴鐸的是「導師」,緊隨其後的是手執大鼓、木魚、鐺子、鉿子、小手鼓的五位僧人。他們的程序是先凈壇後開壇。

   

 首先,要「演凈」,即面向佛壇念誦《大悲咒》、《十小咒》、《心經》等,再念用好紙寫好的文疏,祈求佛菩薩慈悲下界指導;

    

其次,行「引魂」儀式,讀誦用黃紙寫好的疏文,招引鬼魂入壇,讀誦疏文後,念誦《心經》、《往生咒》、「三真言」;

    

最後,由主辦盂蘭盆會的功德主在法會的「榜文」上用硃筆一點,預示著開壇完畢。    

    

開壇後的儀程是拜懺,大多依照《慈悲水懺》的儀禮進行。拜懺活動分為三個階段,時間較長,其間還得穿插進行上供與齋僧活動。    

    

普施儀式在晚上舉行,主要是施放焰口。焰口結束後,要放河燈、燒法船、燒靈房,在一片火光閃爍中,法會圓滿結束。河燈照亮了水中鬼魂暗淡的心靈,法船將他們統統渡往了充滿歡樂的彼岸世界;靈房則提供了亡靈世界所必須的廣廈和別墅。盂蘭盆會的所有目的,在這一刻得到了完整的體現。

2《佛說盂蘭盆經》

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 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

佛告目連:「十方眾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卧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凈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 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眾僧咒願竟,便自受食。

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眾,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

時,目連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目連復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眾僧威神力故。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亦應奉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為爾否?」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 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福樂無極。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 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常奉持是法。」

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歡喜奉行。

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普願盡法界 沉溺諸有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視頻讀誦《佛說盂蘭盆經》

《盂蘭盆經》是佛門的《孝經》,是「盂蘭盆節」的真正起源。

1、說法緣起。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後被稱為「神通第一」的大弟子大目犍連剛剛證得六種神通,打算救度父母以報親恩,他用天眼查看父母在處,結果發現母親墮入餓鬼道中,很是可憐,於是他施展神通試圖給母親餵食,結果因為神通難敵業力,飯食一到母親嘴邊就會化為火炭。大目犍連無能為力,於是大哭起來,回去向佛請教求救,該經由此宣說。

2、核心內容。《盂蘭盆經》又稱為《盂蘭經》,屬方等部經典,西晉竺法護譯。內容記述佛陀大弟子目犍連因不忍其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問法於佛,佛告訴目犍連,應在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用百味飯食五果等供養十方佛僧,可令其母脫離苦難,後世演變為盂蘭盆供與盂蘭盆節。

3、殊勝地位。古典戲劇「目連救母」的故事原型即源於此經,自梁武帝後所行盂蘭盆節或盂蘭盆會,已普遍流行於我國民間,有益於民間之孝行,故該經堪稱佛門另一大「孝經」。該經雖只有八百字,但歷史上註疏就有六十多種,可見流通之廣、地位之重。

3供養三寶

盂蘭盆節是供養三寶的最好機會,是一種難捨能舍的修行,亦是感恩三寶的一念恭敬心,更是廣種福田的大好因緣。

 

一是供養佛,我們現在不能見佛,只能供養佛像,在佛前像燒香禮拜、供果供花等就是供養佛。

二是供養法,我們禮拜佛經,讀誦佛經,愛護佛經,流通佛經,等等都是對佛法的供養。

三是供養僧:我們到寺院捐香火錢,供齋給出家人,送衣服送醫藥給出家人等等,就是供養僧。

  

供養三寶,根據《大智度論》卷十四說有三種布施方法:

第一是財施,以世間種種珍寶、金銀財物等來莊嚴壇場、護持正法。

第二是法施,意指深入經藏,信解受持,流通法寶,利益群生。在《菩薩善戒經》卷一亦提到說幫人寫經或助印經書,亦是一種布施;又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包括了以身作則,勤修戒、定、慧,息滅貪、鎮、痴之外,同時還要代眾生苦,勤修善根,可謂是自覺覺他,覺行才能圓滿。

第三是無畏施,是指為了護持佛法,堅持真理,不惜生命,衛護聖教。

  

盂蘭盆節供養三寶,是一種難捨能舍的修行,亦是感恩三寶的一念恭敬心,更是廣種福田的大好因緣。供養三寶每一個佛教徒應有的責任,因為清凈莊嚴的佛寶能啟發眾生的法身慧命;三藏聖典的法寶,能破邪顯正,源遠流長;與世無爭的僧寶能住持聖法,利樂有情。

  

三寶是行者的指南,眾生在無明中須要佛法來破除愚痴黑暗,點亮心中久已熄滅的慧燈,導向那清凈安樂自在的覺岸。因此,我們時常要發心建寺安僧,護持道場,接引初機,指點迷津。供養佛像、經典法物、香花燈燭等等,以此莊嚴梵剎;提供卧具、衣服、湯藥等物來護持僧眾,是為了承繼法身慧命,度化有情。

4報效父母養育之恩

盂蘭盆節也是孝敬祖先父母的節日,可以寄託對逝去之人的哀思,又讓人謹記父母的恩德。

《佛說盂蘭盆經》有云:「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佛說盂蘭盆經》載,佛陀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連是個大孝子,他初證六通時,用天眼觀到亡母投生餓鬼道,卒年難遇飲食,皮骨相連,就用缽盛飯給她吃,結果還未入口就化成火炭。

  

目犍連悲痛萬分,向佛陀求助。佛說,汝母罪根深結,曾有五百世的慳貪,你一人的力量不夠,可於七月十五日十方僧眾自恣時,準備飯百味五果等,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供養十方大德眾僧,則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途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在佛陀的親自安排下,目犍連的亡母於當日就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盂蘭」兩字,意為「解救倒懸之苦」。經云:「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因此,七月是佛弟子的孝親月、報恩月,七月十五則是孝親日、報恩日。

佛教的孝道內容全面而圓融:

  

首先,佛教強調父母恩重,應知恩報恩。

父母恩是佛弟子「上報四重恩」之一。《心地觀經·報恩品》云:「世間大地稱為重,悲母恩重過於彼;世間須彌稱為高,悲母恩高過於彼;世間速疾唯猛風,母心一念過於彼……世間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應當孝敬恆在心,知恩報恩是聖道」;《本事經》云:「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母,盡其壽量,曾無暫舍,供給衣食,病緣醫藥,種種所須,猶未能報父母深恩」;《大集經》云:「世若無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

佛陀在世時,因饑荒三日未食,弟子不忍,賣三衣換來一碗飯供養佛陀。佛陀說,三衣是三世諸佛的象徵,這碗飯我消受不起,只有你的父母才消受得起。他們也會因為這份供養而信佛。

  

其次,佛說:孝敬父母功德無量,不孝敬父母是重罪

《末羅經》云:「如地積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養父母」;《四十二章經》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雜阿含經》云:「如汝於父母,恭敬修供養,現世名稱流,命終生天上」;《大般涅槃經》云:「菩薩摩訶薩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中,因恭敬父母,所以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金剛之身」;《賢愚經》云:「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雜寶藏經》云:「於父母所,少作不善,獲大苦報;少作供養,得福無量;當作是學,應勤盡心奉養父母」;《五分律》云:「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

  

第三,佛教重視對現世父母的孝養。

《雜阿含經》載,佛陀曾親作偈頌指責當時一個棄父不養者為「人形羅剎心」,駁斥他這樣的兒子連個拄杖也不如,使其幡然醒悟、痛改前非。

近代的太虛大師提出「依人乘趣向菩薩乘」的「人生佛教」思想,他有詩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凈土宗印光大師也強調要「敦倫盡分」,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各盡其人道之分,否則修出世間法如欲修萬丈高樓,「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

  

第四,佛教的孝道不僅在物質層面,還包括精神層面。

這與中國傳統的孝道相應,如《禮記》云:「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這方面,佛菩薩和歷代高僧大德都有很好的示範。佛陀在出家之前,不違背父親的意志,順從娶妻生子;父親過世時回家舉喪,和兒子羅侯羅、堂弟阿難、難陀四人抬扶棺木入殮,將其安葬在自己經常講經說法的「靈山」。

南朝齊道紀法師也是一面躬親侍奉母親衣著飲食、大小便利,一面講經說法。隋朝的敬脫法師、明末自成和尚都是肩挑老母,親自侍奉,雲遊四海。

 

第五,佛教既倡導生前盡孝,又主張亡後超度薦拔。

佛陀不僅幫助目犍連救度亡母,而且升忉利天為自己未曾謀面的母親說法三個月;地藏王菩薩昔為婆羅門女時,為救亡母脫離惡道,發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廣大誓願;唐朝子鄰法師,母親不信三寶,死墮惡道,悲泣禮拜阿育王塔,終使母親得生忉利天宮;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為報親恩,三步一拜從浙江普陀山到山西五台山,功德迴向亡母;弘一大師每逢「母難日」,必於佛前虔誦《地藏菩薩本願經》迴向先母。

  

第六,佛教的孝道涵蓋今世父母和一切眾生。

這與中國《孝經》所說的「大孝於天下」相合。不僅今世,還有前世、七世、累生累世的父母,都要孝順、超拔。佛陀告訴我們,在無始劫以來的輪迴輾轉中,十方三世的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父母,因此都要平等看待,慈雲普護,盡以孝道。佛弟子倡導戒殺放生,就是本著這一宗旨。

  

第七,佛教把奉勸父母皈依三寶、廣修布施、求生凈土作為最大孝行。

佛陀成道之後,也專程回王宮為父闡揚凈土,令其聞法生信,超升三界。

《本事經》云:當云何報?若彼父母於佛法僧無清凈信,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生凈信。若彼父母無清凈戒,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其受持清凈禁戒。若彼父母無有多聞,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其聽聞諸佛正法。若彼父母為性慳貪,不樂布施,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修勝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實報父母恩」。

《孝子經》云:「能令親去惡為善,奉持五戒,執三自歸,朝奉而暮終者,恩重於親乳哺之養,無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親者,雖為孝養,猶為不孝」。

  

第八,佛教認為,出家修道、弘法利生是對父母盡孝的最好方式。

《梵網經》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

《印光大師嘉言錄》中云:「惟我釋子,以成道利生為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併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僅於父母生前而當孝敬,且當度脫父母之靈識,使其永出苦輪,常住正覺……」

總之,佛教的孝道非常圓滿。孝道是佛法的基礎,沒有孝道就沒有佛法。能成佛道,皆是父母之恩,「人慾學道,不可不精進孝順」。

感謝您的分享和轉載,

因為您的愛心點亮了更多人的希望!

光明佛壇【gmfotan】


推薦閱讀:

唯有滿滿的熱情,才能夠打動明天
剪一窗歲月,寄語明天!
假如明天來臨六壬---祿命探源6
別看不起生在這7天的人,只要還有明天,窮光蛋也會變富豪!

TAG: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