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華人心中的魂

  許多人聽說南洋理工大學,但鮮有人知它的前輩南洋大學。

 

 

南洋大學是由馬新民間華人自資創辦。1956年3月,南大開課,大學課程以華語講授。

南大成立時,李光耀是屬於反對黨的人民行動黨秘書長,在議會中是反對黨領袖。從當時起,到日後擔任總理,他對南大都抱持負面的態度。

李光耀認為,南大畢業生未具備掌握英文的條件,他們未必能夠在政府部門或私人領域謀得一職。基於這種待遇差別,華校中學生當中引發的顛覆活動,會蔓延到南洋大學去。他更指出,新加坡華文中學生聯合會將由南洋大學學生會所取代,後者的成員具有較高層次的才智、紀律和成熟度,它將成為共產黨滲透的中心,也是馬共幹部的滋生地。

     李光耀的「恐共」情意結,使他和南大發起人陳六使對立。他認為陳六使是華文沙文主義者,也是支持共產黨的百萬富翁。

李光耀承認,從他於1959年出任新加坡總理以來,就等待時機對付陳六使。不過,由於必須照顧受華文教育者的感受,以及繼續取得華人社會的支持,李光耀一直無法對陳六使和南大採取行動。在執政初期,他的教育部長楊玉麟向內閣提呈了一份報告,目的是要授權政府以管理新加坡大學的同樣權力來管理南大,使陳六使無法干預南大的行政。這個過於簡單,近乎天真的報告書在內閣引起大笑,因為楊玉麟不是政治鬥爭中出身的人物,並不曉得華文教育是棘手的政治問題。當然,這份報告書也不被接納。

     李光耀知道華文教育的敏感性。他永遠忘不了, 1958年3月31日那天,從南大到武吉知馬和市區的14英里長的道路上,堵滿了像蝸牛般爬行的汽車,全是要去南大參加該校建築工程第一階段的竣工典禮。他因此這麼說:「我感受到說華語或方言的普通民眾對創辦南大滿懷激情。如果我們接受楊玉麟所提呈的方案,所有華文中學都會發生暴動。」因此,他把處理陳六使和南大的計劃,擱置下來。

    馬新合併之前,左派力量膨脹,社陣極為活躍,隱隱有取代人民行動黨,成立新政府的趨勢。當時英國最高專員薛爾克和專員署的人員,開始和社陣的林清祥,以及陳六使等人來往,使李光耀的安全感大受威脅,認為英國人可能放棄支持他,轉而支持親共人士。

南大學生會和陳六使也在1963年人民行動黨面對最大考驗的選舉中,支持左派的社會主義陣線(社陣),使李光耀憤怒不已。結果人民行動黨出乎意料,在選舉中獲得大勝,以37席擊倒社陣的13席,更使東姑率領進軍新加坡的聯盟,一無所獲,這使他對控制新加坡內部產生無比信心。 

     因此,他開始對一批支持左派的名人採取行動,排名第一的就是陳六使。大選成績揭曉的隔天,他吊銷陳六使的公民權,理由是陳六使以「維護華文族語言、文化和教育為藉口,在共產黨人(指社陣候選人)起草的聲明上簽名,譴責政府——」此後,南大的行政權逐漸轉移到新加坡政府手中,以後在1980年關閉。

有人曾把這三地的華人分為兩種:傳統華人和海峽華人,前者一般說中文,談到中國很親切,甚至自稱中國人,以陳嘉庚為代表。後者一般說英文,看海峽時報(英文),親西方,以李光耀為代表。南洋華人這半個世紀以來的心理變遷,某種程度上,就是這兩種華人的變遷史。

     說到傳統華人和海峽華人的分別,不能不提到一個名詞:南洋大學。這所大學的興衰史,也就是南洋傳統華人的興衰史。了解這所大學歷史的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對這所大學,這所大學的創辦人,還有這所大學的精神肅然起敬。南洋大學的創辦人叫陳六使,1950年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及福建會館主席,他是陳嘉庚的族侄,1916年在福建小學還沒畢業就來到新加坡。1953年,陳六使捐助五百萬元,倡辦南洋大學。並以福建會館主席身份捐獻了五百二十三英畝在新加坡的雲南園作為南洋大學的校園。此後,連瀛洲宣布獻捐廿五萬元。萬金油大王胡文虎以他本人及故弟胡文豹名義捐建雙連學生宿舍一座。馬來西亞的李光前贊助1953-1957五年總捐助十份之一(此數超過一千萬元),鼓勵社會人士參加獻捐運動。檳城林連登捐出五十萬元,建築南洋大學圖書館(行政樓)。陸運濤獻捐南大理學院全部建築費(約卅萬元)。

     此外,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商界,學界,出租汽車司機,三輪車夫,小販,吧女和理髮師,都先後參加樂捐,義駛,義踏,義賣,義演等活動,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呼聲。他們的想法很簡單:他們自己沒有機會讀書,但都希望能進點微薄之力,讓自己的後代有機會進一所華人自己的大學,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在他們的心裡,只有中國才是自己的國家

     很顯然,這種想法和海峽華人以及殖民當局是格格不入的。所謂海峽華人,就是自己已經放棄了關於中國的概念,他們心目中的祖國,在當時是英國。這種區別的來源也是很簡單的:傳統華人,大都是靠自己奮鬥,創業,或富甲一方,或安居樂業。而海峽華人,則是靠給西方人做買辦,或者打工,靠西方人吃飯。所以英文比中文說的好,甚至不會說中文,比李光耀。在他們心目中,中國是一個陌生的國家,和他們沒有關係。一個英國議員曾經說,李光耀是蘇伊士運河以東他見過的最英國的人。而李光耀本人,幾年前被英國政府頒發了一個終身成就獎,他很感慨地說那是他這輩子得到的最高肯定,他說在他的年代,是以做英國人為榮,雖然到他兒子的年代要開始接受美國教育,以美國為榮。

     所以,1956年南洋大學開課後,新加坡當局一直不承認南洋大學的學位,1959年李光耀上台後也不承認南洋大學,認為南洋大學的中文教學環境不能被認可。1963年,李光耀政府宣布吊銷陳六使的公民權。一直到1968年,新加坡政府才承認南洋大學的學位,但一直對南洋大學的中國化教育如鯁在喉,到了1980年,南洋大學被政府宣布停辦,從此,南洋大學成為了歷史名詞。南洋大學建校25年,培養了一萬多名畢業生。這些人都是傳統中國文化的精英,他們和中國人在一起,可能沒有人能看出差別。如今他們分布在世界各地,很多人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1981年,新加坡政府在原南洋大學校址上建立了一個技術學校,叫南陽理工學院,1991年更名為現在的南洋理工大學。幾年前,該校的新校長想借用南洋大學的名望和現在在世界各地已經身居高位的南洋校友的資源,提出恢復南洋大學的名字。結果遭到了絕大多數南洋校友的反對,因為在他們心目中,南洋精神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這和南洋理工大學現在的英文環境風馬流不相及。的確,現在的所謂南洋理工大學只是一所普通的政府辦的英文大學,和當年純粹由民間華人從億萬富翁到小販舞女們齊心合辦的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的南洋大學是根本不能比的。 

     南洋大學的停辦,也意味著在新加坡傳統華人的失敗。李光耀上台後,很多有影響力的傳統華人被趕出了新加坡,他們大多到了馬來西亞,有的回到了中國,有的到了美國。從1980年開始,海峽華人的思想開始在新加坡佔了上風,到了今天,傳統華人的思想在新加坡基本滅絕了。1980年前,新加坡80%以上的家庭平時的家庭語言是中文,而現在,70%以上的家庭使用英文。80年以後,新加坡的學校就不再有傳統意義上的華文教育,中文,只是被當作一門外語來學。很顯然,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新加坡人,很多國人試圖想和他們找到中華文化的相通之處的話,結果顯然就是自討沒趣。在現在新加坡的年輕人心目中,Chinese只是他們提到自己的膚色或種族的一個名詞而已,和中國,漢族什麼的沒有任何關係。

    之所以會有這種變遷,這和新加坡政府推行的英文教育有直接關係。80年以後,新加坡就沒有用華文授課的學校,這樣過了一代人,李光耀終於成功了。如今在新加坡,能流利說中文,喜歡中國的,大都是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而這些人,大都因為英文不好,無法找到很好的工作,只有開出租或自己做小生意,現在已經是快被遺忘的角色了。李光耀推行英文教育的原因很簡單:一是去中國化,二是推行英文環境,吸引西方投資。這兩點他做的非常成功。在南洋大學的年代,南洋的學生給了李光耀很大的麻煩,他們基本上以北京為自己的方向,對政府跟著西方走的行為很不恥,並且南洋大學有非常獨立的學術精神(當然是以自己是中國人為出發點),加上他們在新馬華人中的號召力,所以,被以鐵腕著稱的李光耀關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李光耀成功吸引到的西方投資,也客觀上形成了英文的強勢環境,那些華校生由於中文沒有英校生好,所以很難找到好工作,也進一步加速了新加坡傳統華人的勢衰。但是,英文環境的強勢,也有長遠的負面影響。李光耀自己也承認,英校畢業的學生,沒有華校生有人情味,講團結,和自信。因為,英文授課的老師,對學生只能限於語言的交流而已,而沒有任何文化的傳承,甚至連語言中那種很微妙意思的表達也很難學會。要知道,各種語言的精華,除了詞語里的歷史文化含量,還在於各種言外之意的表達。而這些,是新加坡的學校里現在無法學到的。而在華校里,老師用中文講述的同時,也傳承下來五千年的歷史,而這些,才是世界各地傳統華人的自信根源。雖然英文教育出來的新加坡人,缺乏李光耀希望的那種自信和團結精神,但目前這似乎還沒有大的負面影響,因為他們畢業後工作的環境,不是西方公司,就是新加坡政府或政府控制的公司,在這些地方,不需要他們有多少創造力,只需要按部就班就可以了。只要李光耀在,一切都沒有問題,因為,新加坡人要走的路,他都安排好了。但問題是,他已經八十多歲了。

這是一座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學,從創辦到關閉僅有短短的20多年時間,共12000多名校友。它留給人們的不是輝煌的學術成果,卻是悲劇和慘烈的遭遇。

     南洋大學是華人歷史上第一所海外華人大學。

     陳嘉庚回到中國大陸後,他在南洋華僑組織如福建會館中的一些職位由陳六使繼任。繼陳嘉庚先生創辦廈門大學後,陳六使在新加坡倡議辦南洋大學。在英國殖民者的打壓下,南洋大學甚至不能以學校的名義註冊,最後註冊了「南洋大學有限公司」。

      

      南洋大學的捐資者不僅有陳六使、李光前這樣的富商,更有無數的工人、市民、三輪車夫、妓女等各行業的草根階層。當時1770名三輪車夫為南洋大學「義踏」,百樂門舞廳舞女為南洋大學「義舞」,一時傳為佳話。

   

    南洋大學是政治的犧牲品。

   它一誕生就受英國殖民者打壓。後來被李光耀視為眼中釘。

   南大畢業生因為本身學位在本地遲遲未受到正式承認,被迫大量前往海外深造,尋求更高學歷。由於南大畢業同學均能直接進入北美、歐美、澳洲及亞洲其他國家的研究院,以及進入研究院後的優異表現,為日後新加坡政府 「承認」南大學位鋪下了坦途。但是直到1968年改為英國高校制度後才被新加坡政府承認。也就是說,整個南大歷史上一半以上的時間南大文憑不受本國政府承認,而政府承認學位的前提是按照政府的方針辦學。

   南洋大學誕生了亞洲坐牢時間最長的民運人士謝太寶,23年監獄加上9年軟禁,其中一段時間住在沒有光線的黑牢里。此人被稱為「李光耀最後一個政敵」。

    南洋大學的校長據說是世界上最不穩定的大學校長職位。第一任校長林語堂在南大還沒有開學就被辭退,並搞得聲敗名裂。南洋大學常常沒有校長,最後三年完全沒有校長。

   

     南洋大學歷史摘要(摘自有關網站)

   1959年7月,政府宣布不承認南大學位。

    1959年10月12日,第一屆學生還沒有畢業,軍警開始進入南大逮捕學生。

    1963年 2月2日,新加坡採取「冷藏行動」,大馬軍警進入校園,逮捕學生。在爭執中,不少同學被打落路溝。也有女生遭受污辱。學生會召開大會,表示抗議。

    1963年9月21日,李光耀政府在大選中勝出,第二天早上,政府做的第一件事是吊銷南大創始人陳六使的公民權。

    1963年 9月26日,新加坡政府派軍警進入校園,褫奪『大學論壇』等六種刊物的出版權,逮捕五名在籍學生和七名畢業生。

    1964年6月27日,南洋大學創造了3000警察入校逮捕學生的學運紀錄(當時全校學生大概還不到3000)。

   1965年?月?日,劉孔貴在文學院禮堂解釋王賡武報告書。劉孔貴開始演說後,學生喝了兩三次倒彩,『自由戰士』(?)從禮堂里拿出預先藏好的鐵棍,對著一位瘦弱的學生猛打,一時驚動了全場。新加坡電視台的錄影機,對著現場收錄。在鬨動聲中,學生都衝出禮堂,要找『自由戰士』對質。便衣警員對空開槍。學生結隊離開禮堂。

     1965年10月27日,當局開除85名學生,其中 2名已不在籍。

    1965年10月28日,南洋大學學生罷課,反對改制。支持罷課者,包括左派,右派和中立的學生。罷課延續39天,於12月6日結束。

    1966年10月29日,李光耀主持新圖書館開幕儀式,學生遊行請願。李光耀要求學生派一名代表,參加十五分鐘的辯論。學生李萬千在取得李光耀保證人身安全後,上台呈遞學生請願書。接著開始演說,要求廢除修改南洋大學法令,要求撤銷大學入學准證條例,重申反對根據王賡武報告書改制南洋大學。講完後,請願隊伍撤離會場,和平解散。

    1966年11月15日,大學當局開除60名在籍學生,學生展開罷課抗議。

     1975年 3月14日,教育部長李昭銘兼任校長。對南洋大學進行徹底的改制。除中國語文科外,各院系的教學媒介語,從中英雙語改為單用英語。

     1980年 8月16日,南洋大學舉行第二十一屆畢業典禮,從此走入歷史。

    創辦於五十年代的南洋大學是東南亞各國中的唯一以華文教學的大學,這所大學由新馬各地的華僑民間捐款而建,是東南亞各階層華人心目中的中華文明南洋聖地。1980年,李光耀以該大學的華文教育不利於畢業生找工作為由,將大學強行與馬來人創辦的以英文教育為主新加坡大學合併,稱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東南亞華人從此失去了自已的母語大學。此一事件在新加坡社會留下極深的歷史傷痕。   

     作為中國人,我們可以理解李光耀為首的整個統治集團,常年接受西方英文教育,對英文有天然的親切感。但是李資證所謂推廣中文不利於新加坡經濟發展的言論,卻明顯缺乏現實的依據。香港,台灣,南韓,日本,與新加坡一樣都是地少人多,資源極度貧乏,這些經濟體也都完全使用本土語言,其經濟成就並不輸於新加坡。相對,亞洲的鄰國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菲律賓,以及非洲的一大批落後國家都將英語定為第一或第二官方語言,卻沒有因此直接帶來經濟騰飛。這些淺顯的事實證明,以中華文明為主體的東方文化,是有可能與現代經濟文明水乳交融的。

      今天,我們放眼世界,如果將中華文明的普及程度作一個排名,無疑,僅僅當了五十年日本殖民地的台灣可以排第一,當了一百多年英國殖民的地香港排第二,新加坡排第三。經歷了五十年共產文化的中國大陸排第四。

    僅以新加坡為例,在這個僅有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島,就有兩百多座華族寺廟,其中大者如光明山普覺寺,蓮山雙林寺,佔地近百廟,香客雲集。每逢中華傳統節日,各個居民區,到處都是神鴉社鼓,唱戲聽劇,旌旗飛揚,鐘鼓齊鳴,香火繚繞,讓我這個出生大陸的人,懷疑自已到底是不是生活在一個以英語為主流的現代都市。而這一切,恰恰反證了中華傳統,並沒有阻礙新加坡發展為一個現代都市。

   

    參考網站: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193896.shtml

 

 


推薦閱讀:

非男非女:生活在南亞的「第三性別」部落
為什麼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係這麼鐵?
先生陳六使,東南亞華人最後的體面!
「一帶一路」在南亞黃了嗎?
一位經營古董店的閩南大姐,身世離奇竟是錫蘭皇室後裔!

TAG:人心 | 華人 | 東南亞 | 南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