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今圖書集成·堪輿部》所載錄的部分風水典籍的研究、探索、學習與考證(麥華盛)★★★★★

對《古今圖書集成·堪輿部》所載錄的部分風水典籍的研究、探索、學習與考證

麥華盛 發表於: 2009-11-18

 

(以下部分內容來自互聯網,許多觀點是互聯網中風水研究者提出來的。)

%%%%%%%%%%%%%%%%%%%%%%%%%%%%%%%%%%%%%%%%%%%%%%%

《古今圖書集成·堪輿部》

----風水文獻的淵海

《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設有《堪輿部》,《堪輿部》是迄今為止歷代風水文獻最大的庫府。

《堪輿部》的「匯考」部分實際是一部大型叢書,載錄了⒛部風水書籍,它們分別是:

《宅經》

《青囊海角經》

《葬經》

《地理指蒙》

《葬書》

《十二杖法》

《博山篇

《十六葬法》

《至寶經》

《神寶經》

《天寶經》

《乘生秘寶經》

《瓊林國寶經》

《五星捉脈正變明圖》

《金剛鑽本形法葬圖訣》

《堪輿漫興》

《堪輿雜著總索

《葬經翼》

《水龍經》

《陽宅十書》。

《堪輿部》的「總論」部分載錄了東漢王充在《論衡》中寫的《四諱篇》、《雜歲篇》、《詰術篇》,這是反映漢代風水觀念,並且給予批判的3篇檄文。

 

《堪輿部》的《名流列傳》載錄了歷代的風水師,他們是

先秦:樗里子、朱仙桃;

漢代:青烏先生;

晉代:郭璞、陶侃、韓友;

隋代:蕭吉、舒綽;

唐代:李淳風、張燕公、一行禪師、司馬頭陀、劉白頭、浮屠泓、陳亞和、楊筠松、曾文遄、范越鳳、厲伯韶、劉森、葉七、邵庭監、賴文俊、曾十七、蘇粹明、丘延翰、方十九、張五郎、丁珏、濮都監、劉雍、廖禹、孫世南、李五牙、王應元、賴白髮、李鴉鵲、鍾可朝、曾道立、李普照、謝玢;

宋代:唐九仙、陳希夷、胡矮仙、張子微、謝子逸、蔡神與、劉七碗、鄭彥淵、劉子猷、丁應之、丘公亮、劉景清、劉應寶、苐子驤、王祿道、建心仙翁、劉元正、劉景明、劉謙、劉種桃、劉見道、謝和卿、劉雲山、劉雲峰、劉二郎、劉子仙、吳景鸞、宋花師,劉勾力、蕭才清、廖信甫、李蓬洲、劉雲岫、孫伯剛、劉潛、傅伯通、鄒寬、徐仁旺、王飯、胡舜申、孫晤,達僧、鐸長老;

元代:梁饒;

明代:張宗、幕講僧、非幻和尚、周仲高、劉用寅、渠仲寧、楊宗敏、廖均卿、游朝宗、許國泰、裴士傑、徐拱、卜夢龍、楊院使者、吳仲寬、駱用卿、曾易明、谷宗綱、陳後、徐善繼、汪朝邦、江仲京、汪本立、奚月川、周詔、李邦祥、李景溪、洪善祖、徐懋榮、畢宗義。

 

《堪輿部》的「藝文」部分載錄有晉嵇康的《難宅無吉凶攝生論》、《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唐呂才的《五行祿命葬書論》,元趙訪的《葬書問對》、《風水選擇序》,明故翰的《風水問答序》、羅虞臣的《辨惑論》、項喬的《風水辨》。這些文章都對陰宅術進行了批判。

%%%%%%%%%%%%%%%%%%%%%%%%%%%%%%%%%%%%%%%%%%%%%%%

 

 

《葬書》

— — 堪輿理論的奠基之作

《葬書》,舊題晉代郭璞撰

郭璞(276—324年),字景純,河東聞喜(屬今山西省)人。

《晉書·郭璞傳》雲:「有郭公者,客居河東,精於卜筮,璞從之受業。公以《青奧中書》九卷與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術,禳災轉禍,通致無方,雖京房、管輅不能過也。璞門人趙載嘗竊《青囊書》,未及讀,而為火焚。

《青囊書》就是風水文獻,已逸,可見郭璞是有師傳的。他擅長陰宅術,先後給王導、司馬睿等人選擇葬地,傳為奇談。《太平廣記》卷一三記載他「周識博物,有出世之道,鑒天文地理,龜書龍圖,爻象讖緯,安墓卜宅,莫不窮微,善測人鬼之情況」。他還注釋《山海經》、《楚辭》、《穆天子傳》等書,宣揚避禍、長壽、仙道、虛無縹緲的人生觀。

關於《葬書》

《四庫提要》有詳細的權威性的介紹:「《葬書》一卷,舊本題晉郭璞撰..《唐志》有《葬書地脈經》一卷、《葬書五陰》一卷,又不言為璞所作。惟《宋志》載有璞《葬書》一卷,是其書自宋始出。

其後方技之家競相粉飾,逐有二十篇之多。蔡元定病其蕪雜,為刪去十二篇,存其八篇。吳澄又病蔡氏未盡蘊奧,擇至純者為內篇,精粗純駁相半者為外篇,粗駁當去而姑存者為雜篇。新喻劉則章親受之吳氏,為之注釋。今此本所分內篇、外篇、雜篇,蓋猶吳氏之舊本。至注之出於劉氏與否,則不可考矣。書中詞意簡直猶術士通文義者所作必以為出自璞手則無可徵信。」

四庫館臣懷疑《葬書》非郭璞所作推測是唐宋間人的偽作。歷代整理《葬書》的有蔡無定、劉則章、吳澄等,他們刪減並調整了《葬書》篇目。《葬書》雖有許多雜蕪之文,但仍然被風水師奉為正宗。

《葬書》是敘述陰宅風水的典籍,認為每個人的禍福,貧富貴賤都取決葬地:「葬者,乘生氣也。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蓋∶ 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納骨,以蔭所生之道也。經雲: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以銅山西崩,靈鍾東應;木華於春,栗芽於室。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丘壟之骨,岡阜之支,氣之所隨。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這是全部風水術中最為重要的一段文字,說出了什麼叫風水,為什麼要講究陰宅風水。以「銅山西崩,靈鍾東應」比喻死者可以蔭佑生者。這種比喻顯然是不合邏輯的,因為這兩件事是無法類比的。人死化為灰燼泥土,無知無覺,怎麼可能感應生者?

《葬書》耋著談風水堡掎:「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淺深得乘,風水自成。土者,氣之母,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故藏於涸燥者宜淺,藏於坦夷者宜深。」水土保持是風水的關鍵,有土才有氣,有氣才有水,得水為上,這個觀點有可取之處。人們如果不注意生活環境的水土保持,就會造成無窮後患。

《葬書》又敘述了地形的選址,「地貴平夷,土貴有支,支之所取,氣隨而始;支之所終,氣隨已終,觀支之法,隱隱隆隆,微妙玄通……支葬其巔,壟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壟如足」 「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來形止,是謂全氣。全氣之地,當葬其止。」「山之不可葬者五,氣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氣因形來而斷山不可葬也;氣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氣以勢止而過山不可葬也;氣以龍會而獨山不可葬也。」

《葬書》還論述了葬地的吉凶:「穴有三吉,葬有六凶: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一吉也。陰陽沖和, 吉也。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趨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陰陽差錯為一凶,歲時之乖為二凶,力小圖大為三凶,憑恃福力為四凶,僭上逼下為五凶,變應怪見為六凶。」這些吉凶徵兆,我們認為在陰宅中是無稽之談。世界上許多民族不時興土葬,不講究喪葬地形,沒有陰宅風水術,幾千年還不是過得很好么?

《葬書》堡重風水肜爹,幾乎不講卦氣、宗廟。內容簡明,鍘,合計不過書中多次引用「經曰」可能是《葬經》和《宅經》這說明《葬書》不是開山之作。

此外,書中不言《周易》而郭璞生前特別喜好用易卦占卜。一個偏好卦理的人怎麼會在自己的著作中避而不談自己的所好呢姑且存疑。

儘管《葬書》有許多疑點,又有嚴重的迷信色彩。但是,它在風水術中的權威地位不可忽略,研究風水還可不婆鯧引。如果我們把書中的陰室理邊玉周到陽宅實叢過,或許會收到意想之處的效果。

 

 

《三龍經》

—— 巒體形勢派的代表作

《三龍經》舊題唐楊筠松撰

《三龍經》分別是《龍髓經》、《疑龍經》、《辨龍經》。但是也有人認為應以《撼龍經》取代《龍髓經》。

楊筠松是風水術形勢派宗師。傳聞楊筠松本名益,叔茂,祖籍竇州(今廣東信宜縣),寓居江西,自稱救貧先生。《唐書》無傳,宋代陳振孫《書錄解題》載其名氏。唐僖宗封他為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管靈台地理事。唐亡後,他斷髮隱居,後死於虔州,葬於雩中藥口。《葬書新注序》雲:「在唐之時,楊翁筠松與仆都監,俱以能陰陽屬司天監。黃巢之亂,翁竊秘書中禁術與仆自長安來,奔至贛州寧都懷德鄉,遂定居焉。後以其術傳里人廖三,廖傳其子禹,禹傳其婿贈武功郎謝世南,世南復傳其子武功大夫海惠州巡檢使永錫,遂秘而不授雲。」

由於楊筠松在風水術中有很高的地位,所以歷代風水師都把風水書籍託名於他,說他撰寫了《三龍經》、《立錐賦》、《黑囊經》、《三十六龍》、《青囊奧語》、《天玉經》等書。《宋史·藝文志》載有「楊救貧《正龍子經》一卷」

楊筠松到底撰寫了哪幾本風水書籍

由於時間久遠,加上楊筠松的事迹很模糊,所以很難考證清楚。清人丁芮本卜在《風水祛惑》試圖對此作出結論,他是從風水流派的角度考證這個問題:「風水之術,大抵不出形勢、方位兩家。言形勢者,今謂之巒體。言方位者今謂之理氣。唐宋時人各有宗派授受自立門戶不相通用。今考楊筠松書,不免有疑竇。

《撼龍經》專言形勢,分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九星;

《疑龍經》亦然,其所謂九星者,特取譬之假象耳。《漢書·翼奉傳》有貪狼、廉貞之文,而非星名。王逸注《楚辭》有九魁,謂北斗九星之語,而不詳其名。惟道書所有,與此俱同,蓋龍經所本也。

《青囊奧語》有巨門、破軍、武曲、貪狼,《天玉經》有貪巨、武輔,《都天寶照經》有輔星、貪狼,皆屬方位,謂之挨星,又謂之元空。《青囊序》、《都天寶照經》所稱羅經,皆主方位,而《撼龍經》雲『不比尋常格地羅』,曰『不比』,曰『尋常』,蓋輕賤之詞。高其倬曰『楊公已明言非方位之說』是也。

《青囊序》言五行,凡四見;《青褒奧語》言五行,凡二見;《天玉經》言五行,凡十一見。而《撼龍經》雲:『龍家不要論五行,此皆顯然舛異者也。《青囊序》雲『晉世景純傳此術』,《青囊奧語》雲『又見郭璞再出現`不知郭璞葬書晚出,非楊所及見。又雲『顛顛倒,二十四山有珠寶;順逆行,二十四山有火坑』,此元陳致虛之語,乃丹家修鍊之術也。又雲『太極分明必有圖』,此亦宋以後之說,其依託之跡,即灼然可驗。且楊筠松地理宗派,自宋迄明為人所道者,是巒體。則理氣非楊學,略舉數條,左證其偽..又《直齋書錄解題》載有《龍髓經》∵卷、《疑龍經》一卷、《辨龍經》一卷,雲皆無名字;多吳炎錄以見遺。江西有風水之學,往往人能道之,即謝疊山所謂楊君南川誦楊救貧所著《三龍經》極熟者也。則《龍經》為楊筠松之書,尚是宋之相傳之本。而《青囊奧語》、《青囊序》、《天玉經》、《都天寶照經》,考《宋史·藝文志》及晁公武、陳振孫兩家書目皆不著錄其為偽撰無疑。高其倬曰『世傳楊公諸書皆後人偽托唯《撼龍》、《疑龍》二經是真書,』乃是先得我心之言。」

這就是說《三龍經》是楊筠松撰這是巒體派的代表作。但是,迄今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楊筠松創造了風水形勢派理論。楊筠松從宮中竊出風水書籍,到江西傳授,他傳授的風水理論未必是他創造的。

 

 

《撼龍經》

《撼龍經》專言山龍落脈形勢分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九星各為之說。

《撼龍經》開篇即雲:「須彌山是天地骨中鎮天地為巨物,如人背脊與項梁,生出四肢,龍突兀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東西為四派,西北崆峒數萬程,東入三韓隔杳冥,惟有南龍入中國,胎宗孕祖來奇特,黃河九曲為大腸,川江屈曲為膀胱,分肢擘脈縱橫去氣血勾連逄水住,大為都邑帝王州,小為郡縣君公侯,其次偏方小鎮市,亦有富貴居其中σ」這是以人體喻山脈。

談到風水之「龍」;《撼龍經》認為:「大率龍行自有真,星峰磊落是龍身,高山須認星峰起,平地龍行別有名,峰以星名取其類,星辰下照山成形。龍神二字尋山脈,神是精神龍是質。莫道高山方有龍,卻來平地失真蹤。平地龍從高脈發,高起星峰低落穴。高山既認星峰起,平地兩旁尋水勢,兩水夾處是真龍。

九星就是九種山勢,「九星行龍皆要祿,最要夾貪兼巨軸,或從武曲左右起,此等貴龍看不足。若逢此星遠尋穴,莫向高山尋促局。若遇九星相夾行,只分有足並無足」。每一種「星」又有各種形態,如「祿存」,如頓鼓,女口覆釜,如鶴爪,如肋扇,如懸鶉,如平洋,如長蛇,如載兜。「天下山山有祿存,或凶或吉要君分,莫道祿存全不善,大為將相公侯門」。

 

 

《疑龍經》

《疑龍經》分為上中下三篇。

上篇言干中尋枝,以關局水口為主。

中篇論尋龍到頭看面背朝迎之法。

下篇論結穴形勢,附以疑龍十問以闡明其義。

《疑龍經》開篇即雲:「疑龍何處最難疑,尋得星峰卻是枝,關峽從行並護托,矗矗槍棋左右隨,幹上星峰金不作,星峰龍法近虛詞。與君少釋狐疑事,幹上尋龍真可據。干龍長遠去無窮,行到中間陽氣聚。面前山水又可愛,背後護龍皆反背。」上篇主張以龍干為京都,龍支為縣邑。下篇論穴雲:「龍已識真無可疑,尚有疑穴費心思。大抵真龍臨落穴,先為虛穴貼身隨,穴有乳頭有鉗口,更有平坡無左右。亦有高峰下帶垂,更有昂頭居龍首。也曾見穴在平洋,四畔周圍無高岡。」

《疑龍經》的十問分別是

一問抱養及僧道嗣續疑龍如何;

二問公位疑龍如何;

三問公位盛衰疑龍如何;

四問陽宅陰宅疑龍如何;

五問陽宅陽地大小如何;

六問主客山疑龍如何;

七問形真假疑龍如何;

八問干作枝衰疑龍如何;

九問穴有花假疑龍如何;

十問博換疑龍如何。

如論陽宅雲:「問君陽宅要安居,此與安墳事一如。人家無墳有善宅,宅與陰地力無殊。大凡陽宅怕穴小,穴小隻宜安墳妙..大凡陽宅要穴大,寬闊連綿又平伏。前頭橫玉面前寬,可為市井於內外..要知居止只要勢,水抱山朝必有氣。忽然陡瀉朝對傾,破碎斜傾非吉地。下手迴環朝揖正,坐主端嚴無返柄。」

《疑龍經》還附有《衛龍篇》和《變星篇》,文字很短,是對正文的補充。

 

總之《三龍經》是風水術的代表作奠定了風水理論受到歷代風水師的尊崇。

《四庫全書》載有《撼龍經》、《疑龍經》,與《葬法倒杖》合為一體作題解。《四庫提要》雲:「案陳振孫《書錄解題》有《疑龍經》一卷、《辨龍經》一卷,雲吳炎錄以見遺,皆無名氏,是此書在宋代並不題筠松所作,今本不知何據而雲。然其撼龍之即辨龍與否:亦無可考證,然相傳已久,所論山川之性情形勢,頗能得其要領,流傳不廢,亦有以也。舊本有李國木注並所附圖,庸陋試俗,了無可取,今並加刊削,不使與本文相溷焉。」

 

 

《十二倒杖》

----問答形式的風水知識普及讀物

《十二倒杖》有圖有文,論述的是穴位與山勢的關係,比其他的風水文獻講得更清楚。

書末有《難解二十四篇》這是用問答形式寫的風水知識普及讀物與全書體例不一可能是後人附加上去的。但是它有很大的可讀性。

這二十四問分別是

一問山水向背乃無情之有情、占穴之大法,欲人無迷,亦有旨乎?

二問曰龍之去來斷伏多者,世莫能察,時師指說,去來不定,欲求劃一,安所從乎?

三問受氣之法,其變有幾,求穴之要,莫急於斯,苟昧其旨,厥誤甚遠,期其弗失,豈有道乎?

四問水法有宗廟明堂黃泉八殺等種種不同,其道何居?

五問尋龍望勢審穴之法,何者最要?

六問水有大小復有前後遠近縱橫,亦經左右山岡匪濟交錯而流倏去忽來,孰得而有明知其得,何為法式,俾迷謬者、覺混濫者分尊為道耶?

七問九星九變及諸家龍法之異,何者至當?

八問理氣方位天星宮位應驗之說,果有之邪抑不足憑也?

九問山岡萬派、地脈枝分、眾勢之中、一方之內,何以別其砂龍邪?

十問驗石紋轉不轉法?

十一問上下砂重輕及水去風來之旨何在?

十二問審其所廢及障箜補缺之說,何者輕重?

十三問喝形亦於理有合否?

十四問雙壙乘氣之法所宜?

十五問催官之理果有之乎?

十六問葬者大事也,學必有源,宗必有經,世之所傳,其說不一,圖書甚廣,何者為一?

十七問山谷中與出洋地不同,何以取裁?

十八問仰觀俯察,至道存焉,世說紛紜,靡所底止,欲探其要,合有存乎?

十九問復視舊墓、定知吉凶,果與佔山之法合乎否也?

二十問陰陽宅兆,何以別之?風氣所鍾,同乎否邪?

二十一問楊公雲行到平洋莫問蹤,但看水繞是真龍,則平洋果不問其所從來邪?抑亦不可辨邪?

二十二問平洋亦論藏聚否?

二十三問平洋何以辨其大小?

二十四問平洋何以辨其真偽?

如果我們在讀風水書籍遇到疑難時可以翻檢《難解二十四篇》或許可以找到答案。如, 我們要想知道風水師認為哪幾本風水書藉最值一讀,就可以看第十六問,其答曰:「狐首青烏等經,其來舊矣,莫知為何代書契。相傳既久,訛舛多途。郭氏諸公所著《葬書》皆本其旨。然去今稍近,其文全,其義各,雖聖人復孤近代如長樂謝觀察所著《堪輿管見》、雩都李中丞重刻玟金,其法甚正,惜乎未全,傷於太簡,不能究極其微。然圖書所載法度爾,大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尚心目不明,圖書雖多,亦奚以為?」 可見作者以《葬經》、《疑龍經》為正宗認為其他書籍多不可信。書只能講法度運用卻需悟性。

《葬經翼》是一部通俗讀物,是風水術的人門書。

 

 

《十二杖法》

—— 點穴圖譜指南

《十二杖法》,舊題唐楊筠松撰。

杖法就是葬法。

此書介紹了十二種杖法:「順、逆、縮、綴、開、穿、離、沒、對、截、犯、頓」。十二種杖法是根據不同的地形,選取不同的穴位,注重彌補地形的缺陷,盡量採取最佳方案。它是風水形勢派的圖譜指南。

此書有圖有文,分別介紹了十二杖法的真體運用:

「順者,順乘乎本山之來脈而受穴者也」。

「逆者,逆接乎本山之來脈而倒受穴者也。」

「縮者,氣聚于山之頂中來而縮受穴者也。」

「綴者,如線綴衣縫綴聯其穴於脈也。」

「開者,龍勢直衝當頭有殺,對頂中分其脈,兩邊受穴,分開一脈而作兩穴,脫中殺而正傍脈倚穴者也。」

「穿者,脈自旁來而正面結局,如線穿針眼,如柯斧斧眼,氣從腰入而成穴者也。」

「離者,脫離本山之來脈而受穴者也。」

「對者,杖頭緊指有情之處,取其四勢登對而中心受穴者也。」

「截者,截去其穴前吐出有餘不盡之氣,左右不包之砂頭也。」

「犯者,傷犯乎本山之脈而鑿開合杖者也。」

「頓者,堆頓高壘積客土以受生氣,培假阜以配真局者也。」

十二杖中順杖最重要,順杖可以兼有逆、縮、綴、開、穿、離、頓、沒、對、截、犯杖。逆杖次之,可以兼有縮、綴、開、穿、離杖。

試以開杖說明杖法的實踐。「蓋開杖之法最難,當脈則沖煞而速禍,脫脈則無氣而防絕,故分開兩旁,收其左右相顧之意,倚其中,抽平分之勢。」這段話的意思是:開杖最難掌握。龍脈朝向於此地太急太猛如果把穴點在脈直衝過來的點線上就會沖煞取禍。如果不安在來脈上又會失去生氣沒有吉利可圖。怎麼辦只好避開銳氣把穴點在來脈的兩旁或左或右緊緊地挨著。這樣就可以得到生氣。有一首訣雲:「直衝中煞不堪扦,堂氣歸隨在兩邊。依脈稍離二三尺,法中開杖最精元。」

十二杖法是實踐經驗的總結。我們認為在陽宅選地時可以借鑒十二杖法。十二杖法似乎與地磁有關人的住宅選摘在最佳磁角這是—個潛在的科學問題有待引起人們的重視。

 

 

《天玉經》

——理氣派觀點問津

《天玉經》舊題唐楊筠松撰。

分為《內傳》和《外編》。全書以《周易》卦理論述風水。

《內傳》雲:「江東一卦從來吉,八神四個一。江西二卦排龍位,八神四個二。南北八神共一卦,端的應無差。二十四龍管三卦,莫與時丿幣話。忽然識得便通仙,代代鼓駢闐。」風水師以天卦為東卦,地卦為西卦。二十四龍分為三卦,江東一卦,江西一卦,江南江北一卦。江東卦自寅至丙八位,稱為八神,寅辰丙乙在一龍。江西八龍申庚酉辛戌乾亥壬為第二卦,甲戌壬辛四神在二卦。江南午丁未坤,江北子琴丑艮八神共為一卦。這一套理論以干支方位附會於地形,使風水理論更加複雜化。

《外編》的內容也很複雜,雲「卦號玄空理最幽,乾坤艮巽問蹤由。坎離震兌分天地,五行更在位中求。第一天寶經最妙,第二要看龍子經,第三一經名玄女,第四寶照經為名,乾丙乙與子寅辰,六位排來俱屬金。艮庚丁與卯巳丑,六位屬水由人數。以上數者盡屬陽,陽山陽水始相當,坤壬辛與午申戌,六位屬木無人識。巽甲癸與亥酉未,六位屬火君須記。以上數者盡為陰,陰山陰水正相應,此是陰陽天地卦,五行之內號四經。不破旺方財祿聚,流破生方損少丁。長生位上黃泉是,干化之年定見刑,此是九天真口訣,毋得輕傳薄行人」。這是以五行配方位,論吉凶。五行有生有克,山水方向也有生克關係,生方為吉,克方為凶。

「金到火宮人死絕,火入金宮定損妻..金遇戌為鐵,火向未申絕,木辰枝葉枯,水上丑寅滅。」

江東卦就是天卦,江西卦就是地卦,南北卦就是父母卦。以甲丙庚壬四陽干左旋為東卦,為陽。以乙丁辛癸四陰乾右旋為西卦,為陰。子寅辰乾丙乙為金,午申戌坤壬辛為木,卯巳丑艮庚丁為水,酉亥未巽甲癸為火。這些理論奠定了風水理氣派的基本觀點。

《四庫提要》雲:「考鄭樵《通志·藝文略》、陳振孫《書錄解題》,楊、曾二家書無天玉經之名,相傳楊氏師弟秘之,不行於世宋吳見誠遇真人,始授以此經,其子景鸞乃發明其義,然則是書亦至宋始出,其為筠松所撰與否,更在影響之間矣。

《地理大全》載有此書。

 

 

《青囊奧語》

— — 理氣派的權輿

讀書先讀序。讓我們先讀一讀《青囊奧語》前的序文,就可以對其書有個大概的了解。

序雲:「是經,大唐國師楊公筠松傳家之奧旨也。以二氣五行一節二節之法成賦,門人曾文遄掇合成篇,曲盡地理造化運行之機真,參贊化育之大道也。首言尋龍之法,審來龍以辨雌雄,察金龍以定水路,觀血脈以究源流,認三義以明聚散,識陰陽以明運氣交媾之情,分順逆以求祖宗來歷之旨,於堪輿無餘蘊矣。用來龍三合以量山,收十二方山龍之吉。以向上元空三合納音而論水,收十二路水神之妙。山管山,水管水,而五行各專生旺之氣,吉凶之應昭然矣。次又分廿四山之陰陽,以定穴情之可否,或正來,或饒減,而進退迎縮之法明矣。所以,穴順來龍,向依水法,而山與水之殺無不消矣。至於溝壑水路出入之法,生克會自然之運而不失其度。俾鬼神不得以司禍福之機,天地不得以擅育之幸,幸所謂改天命回造化之元術也。豈時師之所能與知哉!洪武四年秋玉屏山人劉基伯溫序。

從序中可見此書是唐代楊筠松傳授的奧語由門人曾文遄整理成書。

到底是不是楊、曾所撰

《四庫提要》有一番考證:「趙希弁《讀書後志》有《青囊本旨》一卷,雲不記撰人,演郭璞《相墓經》。陳氏《書錄解題》有楊公遺訣《曜金歌並三十六圖象》一卷,注云楊即筠松也。今是書以陰陽順逆九星化曜辨山水之貴賤吉凶,未審與《曜金歌》為一為二。惟鄭樵《通志·藝文略汩刂載有《曾氏青璦子歌》一卷,又《楊曾二家青囊經》一卷,或即是書之原名歟?」四庫館臣認為《青囊奧語》與《楊曾二家青囊經》可能是同一本書。

青囊是風水術的俗稱。本來,青囊是黑袋子,因為風水師常以之裝書,故民間以青囊代稱風水術。《晉書·郭璞傳》己載隱士郭公把《青囊中書》傳授給郭璞,說明至遲在晉代就有了「青囊」一詞。後世沿用,如唐代陳子昂在《陳伯玉集》有「傳道尋仙友,青燙賣卜來」。

《青囊奧語》果真是楊筠松所作 非也。楊筠松是風水形勢派大師而此書專主理氣。清人丁芮朴在《風水祛惑》有詳明的考證,請讀者參考本書的《三龍經》。

《青囊奧語》是理氣派濫觴《四庫提要》對此作了明確的結語:「其中多引而不發之語,如坤壬乙巨門從頭出一節,歷來注家罕能詳其起倒。至序內二十四山分順逆一條,則大旨以木、火、金、水分屬甲丙、庚壬、乙丁、辛癸互起長生。如甲不生於亥,庫於未;乙木生於午,庫手戌之類。因以亥卯未寅午戌巳酉丑申子辰為四局,反覆衍之,得四十八局。陽用左旋,陰從右轉,蓋本之《說卦》陽順陰逆之例,為地學理氣家之權輿。明人偽造之《吳公教子書》、劉秉忠《玉尺經》,蓋即竊其緒餘,衍為圖局,逮僧徹瑩作《直指元真》專以三元水口,隨地可以定向,於是談地學者舍形法而言理氣,剽竊附會,俱以是編為口實,然不以流派多歧,並咎其創法之始也。」

此書沒有詳分篇目,主要的內容有:養老看雌雄,金龍動不動;龍分兩片;龍尋龍去;二十四山;陽從左,陰從右;聖人個河洛;陰陽流水位;朱雀發源;羅經十二位;母子公孫;五行撥配;步水量山;龍神不上下;陰陽、祖宗、死生;坐向、來山;一生二,二生三;凈陰凈陽之謬;收山出煞之法;陰山入穴立向;陰陽與穴中體; 明堂並朝水;高峰尖秀方圓;坐向生克制化;生克出人;進神得位大旺;二十八宿五星;消息水音之法;溝壑明堂方隅;奇貴、貪狼、祿馬;雙山、四經;三合聯珠;顛倒逆順;雌雄會合。

依上可見此書以陰陽順逆、九星化曜辨山水之貴賤吉凶是一部理氣派典籍。

 

 

《催官篇》

— —龍穴砂水入門

《催官篇》,宋賴文俊撰

卷一是《評龍篇》,分別評陰龍,評陽龍,評穴。評陽龍雲:「陽權頓伏蜂腰起,陰權砂水來相迎,切忌罡星高照穴,鼓盆次第災相仍。」評穴分為亥廣艮、辛、巽、震、庚、丁、丙、兌、離、壬、坎、癸、坤、乾、戌、寅、甲、辰、申、巳、未、丑、乙穴。如乙與坤陰陽相見,故有富貴之應;乙為裁接之木,故有招贅之應。

卷二有《評砂篇》,雲:「催官之砂維四方,雲霄屹立官爵強,四維低峰疊疊起,千倉萬箱耀州里。」又有《評水篇》,雲:「 催官之水唯三陽,水朝砂秀官爵強,陽璇水朝文筆起,少年科甲誇文章。」

書末有訣雲:「穴高朝流要長遠,富貴易致人安康,朝流嵩低與穴等,聚發官貴非為難。」

全書重點論「龍」,「龍」以二十四山分陰陽,以震庚亥為三吉,巽辛艮丙兌丁為六秀,各受吉凶之應。穴、砂、水都受「龍」制約和決定。

《四庫提要》評價說:「其言雖頗涉於神怪,而於陰陽五行、生克制化實能言之成理,視悠謬無根之談,侈言休咎而不能明其所以然者,勝之多矣。」

《地理大全》、《四秘全書》載有其書清人尹有本作注。

 

 

《發微論》

— — 具有豐富辯證觀念的風水書籍

《發微論》,宋蔡元定撰

有《剛柔篇》、《動靜篇》、《聚散篇》、《向背篇》、《雌雄篇》、《強弱篇》、《順逆篇》、《生死篇》、《微著篇》、《分合篇》、《浮沉篇》巛試深篇》、《饒減篇》、《趨避篇》、《裁成篇》、《感應篇》。作者用樸素的辯證法說明風水原理,強調事物的二方面屬性。

《剛柔篇》雲:「地理之要莫尚於剛柔,剛柔者言乎其體質也。」

《動靜篇》雲: 「動靜者,言乎其變通也。夫概天下之理,欲向動中求靜,靜中求動,不欲靜愈靜,動愈動。」

《聚散篇》雲:「聚散者,言乎其大勢也。」

《向背篇》雲:「向背者,言乎其情性也。夫地理與人事不遠,人之情性不一,而向背之道可見,其向我者必有周旋相與之意。」

《雌雄篇》雲:「雌雄者,言乎其配合也。夫孤陰不生,獨陽不成,天下之物莫不要相配對。」

《強弱篇》雲:「強弱者,言乎其稟氣也。夫天下之理中而已。」

《順逆篇》雲:「順逆者,言乎其去來也。其來者何水之所發山之所起是也。其去者何水之所趨山之所止是也。」

《生死篇》雲:「生死者,言乎其取捨也。」

《微著篇》雲:「微著者,言乎其氣脈也。夫氣無形者也屬乎陽,脈有形者也屬乎陰。」《分合篇》雲:「分合者,言乎其出沒有。」

《浮沉篇》雲:「浮沉者,言乎其表裡也。」

《淺深篇》雲:「淺深者,言乎其準的也。」

《饒減篇》雲:「饒減者,言乎其消長也。」

《趨避篇》雲:「趨避者,言乎其抉擇也。」

《裁成篇》雲:「裁成者,言乎其人事也。」

依上可見,作者用一對對哲學範疇說明山形地勢,反映出辯證法的世界觀。在眾多的風水書籍,數此書的辯證思想最豐富。

《發微論》的積極思想性與作者蔡元定生平有關。他博學多思,曾游於朱子之門,慶元年間坐黨籍,竄至道州,卒於謫所,後來追贈迪功郎,賜謚文節。他與江湖術士不是一類人,所以能寫出較高水平的風水文獻。

《地理大全》、《地理真訣》、《四庫全書》載有此書。

 

 

《水龍經》

----風水術水法概論

明代蔣平階編撰。

這是一部專門論述風水中「水」的專著,內容豐富,圖文並茂。

全書4卷:

卷一篇目有:氣機妙運;自然水法。

卷二有:論支幹;論五星;論四獸;論形局;論異形;論象形;雜論。

卷三有:水鉗賦;圖九十則。

卷四有:圖一百八十七則;統論;水龍尋脈歌。

書前有序雲:「山水為乾坤二大神器,後世言地知山之龍而不知水之龍,遂使平洋水局之地傅會山龍之妄說,非曾楊以還未晰此義也..乃嘆平洋龍法未嘗無書,但先賢珍重,不可泄耳。用加編次為五卷,一卷明行龍結穴大體支幹相乘之法;二卷明五星正變穴體吉凶審辨之法;三卷述水龍上應星垣諸大格;四卷指水龍托物比類之象;五卷申言二卷、三卷、四卷得之吳天柱先生,三卷得之乍浦,五卷最後得之我郡。作者姓名或有或無,合而觀之,以此水龍為之體,而後施之以三垣九宮,乘氣相用,始無餘蘊。」由此可見,《水龍經》是蔣平階根據所收集的書編纂而成。

卷一述氣機妙運雲:「太始唯一氣,莫先於水。水中積濁,遂成山川。經雲氣者水之母,水者氣之子,氣行則水隨,而水止則氣止,子母同情,水氣相逐也。夫溢於地外有跡者為水,行於地中而無形者為氣,表裡同運,此造化之妙用。」這些理論具有本卜素的唯物論色彩,強調了「氣」的物質性。

卷二以圖為主,總論雲:「先明支幹之義則行龍之體格已定,次明五星之正變,而入穴之作用,得其主宰。」又以圖附文,雲:「大水汪洋是干龍,支龍作穴出三公。」「金星如玉帶,此地真無價。」「玄武之水有湖池,定宅安墳福祿宜。」

卷三有二篇總論,其一雲:「伏龍山人董遇元述郭氏之言而作水龍垣局,上應天星三十六圖,圖各四言十六字..」所列圖文皆以星垣名之,如「玉衡掛斗天倉顯文,柱史儲御葬滿雲屏」。

卷三的第二篇總論雲:「山群以山為龍,水群以水為龍。三吳江楚支浜交流, 一圩之地不過里許,前賢相水認勢..萬里無山,其貴在水。」又列了「亂中取聚」,「雌雄裹秀」等圖形。

疑第三卷應一分為二,才能恢復原書的舊貌。

卷四根據《葬經》大加發揮,統論雲:「擇地之難,四方風土不同,形勢差別,作穴或在半山深谷,或在平地,或安石間:或安水底。《葬書》曰水底必須巨眼,石間必得明師,實為微妙。夫相地要察來龍,點穴必迎真脈者,陰氣也。水脈者,陽氣也。岡阜水道皆龍脈也..得水為上,藏次之..水不離山,山不離水..有水就水,無水依形。平洋之地,以水為龍,水積如山脈之住,水流如山脈之動。水流動則氣脈分飛,水環流則氣脈凝聚。大河類干龍之形丬、河乃支龍之體。後有河兜,榮華之宅。前逢池沼,富貴之家。」這段文字是對水龍的詳細概括。

此書是全部風水術書籍中對水龍敘述得最系統、最權威的著作有理論也有實踐。雖然其中有迷信觀念但對於農村村落建設有一定價值。

 

 

《十六葬法》

— —陰宅選地的原則

舊題宋廖踴撰

作者雩都(今江西于都縣)人,15歲就精通五經,宋建炎年間以茂異舉薦,不第,轉精堪輿。

前有總論述十六葬法之要義。「蓋粘倚撞,脈之四穴。斬截吊墜,息之四穴。芷求架折,窩之四穴。挨並斜插,突之四穴。四四一十六,葬法大網也。星體穴情既有主見,人手工夫自有定法。一法可配四法,四法總歸一法,天地人三穴該盡天地妙用。俗學以高下名之,誤矣。」這就是說,要用十六種葬法統括一切地形,使得天地人相和諧。以下分別介紹四個四穴:

有脈之四穴(蓋、黏、倚、撞),「四大作用也,包羅萬象,統率萬物。蓋似天穴,黏似地穴,倚、撞似人穴,統同也。似天非天,似地非地,似人非人,辨異也。大抵天地人,大綱也。蓋、黏、倚、撞,大領也。領既知,則萬目斯舉。」

有息之四穴(斬、截、吊、墜),「四大作法,闡揚蘊奧,昭示精詳。吊似天穴,墜似地穴,斬、截似人穴,統同也。」以吊穴為例,其文雲:「吊者,懸也。懸提其生氣,生氣奔於息之下,上不可過高,恐漏其氣,下不可過低,恐脫其脈。生氣半在息體之足,半在息體之襯,一陰既盛,一陽復生。氣交感而成形,形既完而成穴。」吊穴,即點穴採取半離半連之式。

有窩之四穴(正、求、架、折),四大作法,開示蘊奧,剖露天機,求似天穴,析似地穴,正、架似人穴,統同也。」以架穴為例,架者,加也;力口棺於木,故名曰架。窩象深下,下藏陰殺。上而畏風,故氣聚於下,下而畏濕,故氣薄於上。下上受敵,故氣凝於中。失之於上,難免暴敗之禍,失之於下,必遭陰陽之患。必度其受氣之源,以定止聚之基。須先用木以滲其暴敗之情,然後加棺以顓其滋溢之氣。

有突之四穴(挨、並、斜、插),「四大作法,罄盡底蘊,開示良知,挨似天穴,並似地穴,斜、插似人穴,統同也。」

為什麼作者要以十六種葬法統呢

書末雲:「地理由於一元,本於五行,根於太極,判於陰陽,是生兩儀,脈息窩突是生四象,十六作用,蓓於八卦,每一法變,四四一十六,終六爻之義。」這是易理說明地理。

全書重視陰陽諧調,主張以天地人為大綱,以十六穴為大領,以綱統領。雖然講叩是葬法,以之引申或借鑒於陽宅選址,或許對我們會有某些啟示。書中所述對地形的迎避取捨,與地磁有關值得深究。

 

 

《博山篇》

—— 得水藏風的讀物

舊題五代黃妙應撰

作者事迹不詳。書末有宋代厲仙贊語:「不見先生面,雅聞先生訣,大哉!我曹師千載傳真法。」

全書8篇,首篇概論相地法,主張「凡看山,到山場,先問水,有大水龍來,長水會江河;有小水龍來,短水會溪澗。須細問何方來;何方去。永來處是發龍,水盡處龍亦盡」。

第二篇論龍,認為「尋龍法,尋祖宗,尋父母」。應當辨五勢龍,有正勢龍、側勢龍、逆勢龍、順勢龍、回勢龍。

第三篇論穴,指出「穴有高的、低的、大的、小的、瘦的、肥的,制要得宜,高宜避風,低宜避水,大宜闊作,小宜窄作,瘦宜下沉,肥宜上浮,陰陽相度,妙在一心」。

第四篇論砂,說砂關水,水關砂,砂有侍、衛、迎、朝之別。水口之砂最關利害,交插緊密神龍斯聚。砂以肥圓正為富局,以秀尖麗為貴局,以斜臃仲為賤局。

第五篇論水:認為:「欲識龍,在識水..水近穴,須梭織;至刂穴前,須環曲.山趨東,水自西。水趨東?山自西:」「尋龍認氣,認氣嘗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氣香,主上貴。其色白,其味清,其氣溫,主中貴。其色淡,其味辛,其氣烈,主下貴。若酸澀,若發餿,不足論。」

第六篇論明堂。認為明堂有大、小之別。明堂要藏風,要聚氣。明堂聚水,以潔凈為佳。

第七篇論陽宅,認為1論陽宅,理無二,但穴法,分險易。勢來趨,亦可居。勢若止,須坦夷。起樓台、立亭院,俱有法」。

第八篇論平地。提出「看坐立,知高山。看睡卧,知平地。龍與砂,水與堂,原無二。起一起,便是山。低一低,便是水。開一開,便是鉗」。

書末強調:「風水字,要分明。得水處,便藏風。水之來,風之去。地戶閉,天門開。要知訣,登仙台。」這大概就是全書的小結。

《博山篇》講的都是風水常識,通俗易懂,可以作為了解風水的入門書閱讀。

 

 

《青烏緒言》

——有獨到見解的風水筆記

《青烏緒言》,舊題明代華亭人李豫亨撰。

李豫亨,字元薦,《明史·藝文志》載承李豫亨《自樂編》16卷,但沒有載錄《青烏緒言》。

此書以散記的形式記錄有關風水的知識,其中不乏有用的資料。如談到風水羅盤的流變說:「以針浮水定子午,俗稱水羅經,至嘉靖間遭倭夷之亂,始傳倭中法,以針人盤中,貼紙方位其上,不拘何方,子午必向南北,謂之旱羅經。近遇地師汪弄丸者,始知以鐵杖不拘巨細,繫繩懸之,以手系之,旋旋定首,必指南,即羅經法也。」研究羅盤史,這是一條難得的記載。

如果羅盤指針受外物干擾,則一定搖擺不定。「羅盤格以針投水,經十次不—浮者,其下必有藏金,若十次有五浮者,必有屍柩遺骨。」這是因為磁針受到金屬的影響而不能確定方位。

《青烏緒言》大多是李豫亨的讀書體會。試舉一條:「堪輿家書雲:『南枝向暖北枝寒,雪水融時湖水滿』二語,術者競出異論。偶閱七修稿雲:舊人詠嶺梅『南枝向暖北枝寒』之句,今人止以大概,梅花分南北而為冷暖,非也。蓋大庾嶺上梅花南枝落,北枝方開,見張方之注。蓋由南人粵地氣暖,北近江地氣寒也。術家以此北擬地氣一方,有寒暖之異、興衰一時,有先後之殊耳。雪水融句意亦同此。術者未解,故生多談也。」這就糾正了風水師的謬論。

傳統的觀點以玄武、白虎、朱雀、蒼龍與東南西北作固定的搭配而此書認為應靈活對待---「論四獸不拘東西南北,但拘左右前後。論左山,又不拘定左右。但拘水之去處。為左來處為右,猶言上手下手也。《尋地要訣》曰:第一法,兩水夾。第二法,左山搭。第三法,水口狹。人多不知左山為下山,若於向南順流之池取左山攔截水口,誠為合格。若於向北向東水勢倒右之地,亦取左手為左手,則名順關失其義矣」。

此書主張對形勢和星命都不偏廢。「星家有子平,有五星,其說俱行今堪輿家有執以形勢為是者,有執以坐向為是者,兩家常不相下。不知星家之不能脫子平五星,猶堪輿之不能脫形勢坐向也。形勢以山川之會聚言,坐向以方位之貴賤言,不容偏廢。但當以形勢為主,以方位參之則可。

此書僅有幾條資料敘述陽宅,其他都是記載陰宅。以陰宅論人的吉凶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堪輿漫興》

— —辭典性質的風水工具書

《堪輿漫興》,舊題明劉基撰

此書內容偏重風水形勢派理論,對卦理避而不談。

全書條目頗多,內容簡短,一辭為一段,很像一部風水術語的辭典。其辭條有:山祖、水源、北龍、中龍、南龍、枝幹、干龍、枝龍、支龍、蘢龍、旁正、粗嫩、長短、真假、貴賤、祖山、少祖、父母、胎息、孕育、出身、剝換、龍過峽、枝腳、梧桐枝、芍藥枝、蒹葭枝、楊柳枝、無枝腳、護送、駐蹕、行止(分辟、背面、賓主、奴從、餘氣、一勢、三落、生龍、死龍、強龍、弱龍、順龍、逆龍、進龍、退龍、福龍、病龍、劫龍

第十三章堪輿類龍、殺龍、出脈、直龍入首、橫龍人首、飛龍人首、潛龍人首、閃龍入首、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星、正受穴、分受穴、旁受穴、太陽、太陰、金水、天財、孤曜、燥火、掃蕩、總論、窩穴、假窩、鉗穴、假鉗、乳穴、假乳、突穴、假突、朝山證穴、明堂、水勢、樂山、鬼星、龍虎、纏護、洇褥、天心十道、分合、粗惡、峻急、臃腫、虛耗、凹缺、瘦削、突露、破面、疙頭、散漫、單寒、幽冷、尖細、盪軟、頑硬、蝮岩、陡瀉、高穴、低穴、本身龍虎、外山龍虎、單提龍虎、龍虎和睦、龍虎佩帶、龍虎凶類、案山、朝山、特朝山、橫朝山、偽朝山、論平原無朝案、朝山拱案、前朝重疊、前朝孤獨、下關砂、水口砂、官星、曜星、明堂之義、明堂之惡、論山水要適均、潮水、橫水、聚水、順水、無水、近穴泉水之美、近穴泉水之惡、論水形勢之善、以水為城、金城水、水城水、火城火、土城水、要領。

這些辭條一般都是七字一句、四句為段。如「山祖」雲:「昆崙山祖勢高雄,三大行龍南北中。分布九州多態度,精粗美惡產窮通。」最長的辭條是「案山」,有二十句。

當我們閱讀相地術書籍時,遇見了生硬的術語就可以查閱以上辭條,幫助理解原文。不過,這些辭條有兩個局限性:一是辭條僅僅囿於龍、穴之類。二是辭條不嚴謹,如「明堂」條雲:「休嗟穴法苦難尋,指汝迷途抵萬金。端正有堂不偏側,其間便是定盤針。」到底什麼是明堂?怎樣在明堂點穴?沒有說清。

《堪輿漫興》在風水典籍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一本常見的、影響較大的書籍。

 

 

《地理指蒙》

——相地術的系統資料

《地理指蒙》,舊題管輅撰,故又稱《管氏地理指蒙》,它是一部內容豐富、觀點全面的相地術系統資料。

管輅是三國時山東平原的術士。據《三國志·管輅傳》記載,管輅精通《周易》、風角、占相。他能用占卦的方式說出墓中和陽宅的怪事,還能看「四象」測吉凶。一次,他經過毋丘儉的墓地,倚樹而嘆:「林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誄雖美,無後可守。玄武藏頭,蒼龍無足,白虎銜屍,朱雀悲哭,四危以備,法當滅族,不過二載,其應至矣。」後來,果然應驗了,風水家就推崇他為祖師。

《地理指蒙》前有託名於管輅的序文,說明撰寫此書的動機:「人由五土而生,氣之用也。氣息而死,必歸藏於五土,返本還元之道也。贄於五祀,格於五配。五配命之,五祀司之,此子孫禍福之所由也。原著所聞,以隈其流,庶統三才於一元,以祛天下之惑,遺於後世,不亦博乎!」這就是說要以五行學說指導喪葬,助人返本還元,將天地人三才統一於氣中。

全書有十卷,共一百目:

卷一:有無往來;山嶽配天;配祀;相土度地;三奇;四鎮十坐;辨正朔;釋中;乾流過脈;象物。

卷二:開明堂;支分誼合;釋子位;離窠入l路;形勢異相;朝從異同;三經釋微;四勢三形;遠勢近形;應案。

卷三:擬穴;得穴;擇向;復向定穴;承祖宗光;五方旗;左右釋名;五鬼克應;次舍祥診;克人成天。

卷四:三道釋微;易脈崇勢;日者如旅;五行五獸;方圓相勝;詭結;心目圓機;釋名;山水會遇;盛衰改度。

卷五:擇術;三五釋微;降勢住行;離實親偽;尋龍經序。

卷六:望勢尋行;水城;陽明造作;擇日釋微;迷徙寡學;飾方售術。

卷七:亨絕動靜;丿幣聰師明;貪奇失險;通世之術;三停釋微;企脈;憑偽喪真;過脈散氣;左右勝負;星辰釋微;預定災德;五行象德。

卷八:陰陽釋微;差山認主;五行變動;逾宮越分;五行正要;夷天發越;四窮四應;二氣從違;積氣歸藏;天人交際;夷險同異:形勢逆須;盛衰證應;孤奇譎詭;氣脈體用。

卷九:貪峰失宜;支親誼合;因形擬穴;得法取穴;四勢三形;三吉五凶;會宿朝宗。

卷十:榮謝不同;三家斷例不同;回龍顧祖;驅五鬼;純粹釋微;毫釐取穴;闔辟循環;釋水勢;陰陽交感;五氣祥診;九龍三應;形穴參差;望氣尋龍。

由這個目錄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此書的系統性和綜合性真是面面俱到。三國時代的相地術尚處於初步階段管輅怎麼可能寫出如此豐富的相地術書籍?顯然存在疑點。何況,《三國志·管輅傳》也沒有記載管輅撰《地理正蒙》,因此,此書必為後人託名管輅而作。

從風水理論流派看《地理指蒙》偏重於形勢對山勢地形有全面的論述。如《五鬼克應篇》說地形吉凶:「形如拖旗,脫水忘歸;卷腳回頭,發跡他州。形如彎月,徒形鞫決;兩角不銳,進財難退。形如縮龜,寡婦孤兒,曳尾不攢,誰雲勢短,形如曲尺,手藝衣食;橫控如弓,一生不窮;形如開丫,立身不嘉;重婚兩姓,歸宗可定;形如覆船,屍驗傷痕;不因賭博,必葬溪灘。」以物象比喻地形,無可非議。然而,用地形說明吉凶,過於絕對化,似有不妥。

五行學說在此書中得到充兮的運用。《五鬼克應篇》雲:「故尋龍之術,惟貴識五行之盛衰,辨二氣之清濁。」《三吉五凶篇》雲:「水有瀑、潦、濁、瀨、灘五凶;山有童、斷、石、過、獨五凶;人有疾厄傷痕、生離死別、痢辟患難、夭折鰥寡、暴敗猖狂五凶;地勢有堆沙罅石、深谷窮源`高峭險逼、低陷卑塞、脫露凋零五凶;山本有山高水傾、山短水直、山逼水割、山亂水分、山露水反五凶;村野有池沼無源、田陸短促、坑壕潦涸、灘激喧嘈、州移渚易五凶;陰陽有陰發陰行、陰來陽住、陰鉗陰流、陰流陽坼、陽坼陰沒五凶。」所有的凶象都列入五行之屬,反映出自然界的不好現象,提醒人們相地時注意。

如同其他的風水術文獻一樣,《地理指蒙》不乏危言聳聽之辭,也有許多唯心論觀念。但是,這樣一部全面反映風水理論的書,是我們不可忽略的。

 

 

《葬度》

—— 葬俗簡介

《葬度》,明代海鹽人王文祿撰

王文祿,字世廉,嘉靖舉人,著有《文脈》等書。

《葬度》1卷,有慎終、合棺、斂法、人棺、擇地、開塘、擇灰、燒磚、和灰、築法、取汁、入墩、石蓋、成墳、任匠、雜辨等篇。

《慎終》論喪葬的重要性--「親之終也,人子痛極魂迷,卒然臨變,欲慎不能,後抱終天之悔,無及也。矧終者,人之大限也;J滇終者,人子之大事也。是以合棺至成墳,不可不詳也」。

《合棺》己述棺木,以油杉、柏木為佳。

《斂法》己述大小斂法。

《人棺》己述鋪棺底用的灰土。

《擇地》記相宅,「高山忌石崾岩,平原忌水沖射,土脈膏潤,草木暢榮,來龍迢遙,結穴端正,水環沙護,即吉地也」。

《開塘》等篇講修建墳墓。

此書敘述喪葬,多是陳規陋俗。但也有些新思想,認為「金玉殉葬,古何愚岜,今則否。發齋帛,列石器,盛行喪,今何侈也」。「地理陰陽正源,托厲布衣撰,謬甚也。」

《百陵學山》、《居家必各》收有此書。

 

 

《陽宅十書》

——論述住宅環境的巨著

《陽宅十書》的作者待考,《四庫全書》未收此書、據分析,未收的原因不在四庫館臣的疏忽,而是此書問世較遲。

此書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一是內容豐富,與其他幾千字一本的風水書籍比較,《陽宅十書》稱得上是一部大作。

二是內容專門,歷代的風水書籍多偏重於陰宅,而此書集中敘述陽宅。

三是理論複雜,用三元、卦例、星命等複雜的術語攪在字裡行間,增加了神秘性。

全書十篇。

第一篇論宅外形:「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係人禍福最為切要。若大形不善,總內形得法,終不全吉。」又雲:「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汗池,謂之朱雀,後有丘陵,謂之玄武。」「凡宅不居當衝口外,不居寺廟,不近祠社窯冶宮衙,不居草木不生處,不居故軍營戰地,不居正當水流處,不居山脊沖處,不居大城門口處,不居對獄門處,不居百川口處。」「凡宅,樹木皆欲向宅吉,背宅凶。凡宅地形,卯酉不足,居之自如;子午不足,居之大凶。

「凡宅門前不許人家屋箭來射。」「凡宅,井不可當大門。」

在《陽宅外形吉凶圖說》又列了許多圖形,用以說明宅形的吉凶,試舉幾個這些圖形明示:宅要方正,北面最好有山林,東面最好有水來,西面最好有道路,南面最好平坦或有林木。

第二篇論福元福元即福德宮,其書從三元入手說明這個問題:「天地間不過一陰陽五行,曆法易數,互相表裡者。曆法以一百八十年為一大周天,第一甲子六十年為上元,第二甲子六十年為中元,第三甲子六十年為下元,此之謂三元。配以洛書、九宮、八卦,—年屬一宮。洛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獨居中。配合流年,一歲屬坎,二歲屬坤,迤此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兌七、艮八、離九。生人之年值何卦,此卦即為福德宮。」修房要根據福德宮所在的方位選擇地點,震巽坎離為東四位,乾坤艮兌為西四位,不得混淆,否則有凶。凡屬東四位,宅宜坐北向南,門置東南,井置東南,灶在東北,路在東方。

第三篇論大游年術數認為人某歲游於八卦某宮,據之推斷人在某年的吉凶。「天上九星為地下之九宮,司人間禍福,其應如響,然吉星惟三,凶星乃六。」三吉星為:「生者生氣星貪狼星也,延者延年星武曲也,天者天乙星巨門星也。」人們根據自己的游年推測吉星所在,迴避凶星。

第四篇論穿宮九星提醒人們不僅注意方位,還應注意宅內建築物的高低,「若宜高者下,宜下者高,則凶」。如「坐北向南開巽門者水木相親,若修一二四層及離坎二方房高,大發富貴,子孫萬輩興旺」。

第五章論元空裝卦「天地之理唯最隱奧者與最變通者,其主持禍福為最驗裝卦爻訣,隱徵兆於無形,藏機緘於至變,乃天地之無機」。

第六章論開門修造「門戶,通氣之處,和氣則致祥,乖氣則致戾」。修門要講究方位、時間、尺寸。

第七章論放水「陽宅陰宅俱以水法取效,若宅內外之形雖佳,修造之法亦善,只凶方地支放水一差,則以前諸法俱壞」。放水應合乎陰陽五行,講究方位。

第八篇論宅內形「大凡人家建立新宅,莫要先築牆,謂之困字」。「凡宅起屋,前低後高,主發財祿興旺。」「凡宅天井中不可積屋水。」這些都是講的宅內構造,此外,又有陽宅內形吉凶圖說,敘述單耳房、雙耳房、孤獨房、露星房等。

第九篇論選擇認為游年與方位決定建房吉凶,諸如起工動土、造地基、破本、定磉扇架、豎柱1上樑、蓋屋、泥屋都有禁忌。

第十篇論符鎮介紹了黃石公安宅護救符鎮法。有五嶽鎮宅符鎮宅十二年土府神殺、鎮四方土禁並退方神符、鎮行年建宅神符、三教救宅神符、修造預鎮神符、移徙預鎮神符、武帝應用靈符。這些符文都是由漢字變異而成。為什麼符文能鎮邪?書中沒有交待。

《陽宅十書》是典型的卦例派文獻迷信大於科學,忌諱多於運用,是風水文獻中的敗作。(——此觀點為互聯網部分風水研究者的觀點)

 

 

《黃帝宅經》

— — 綜論陽宅陰宅的經典

從現有資料看,許多人撰寫過宅經,如黃帝《宅經》、文王《宅經》、孔子《宅經》、劉根《宅經》、玄女《宅經》、司馬天師《宅經》、淮南子《宅經》、王微《宅經》、司最《宅經》、劉晉平《宅經》、張子毫《宅經》、李淳風《宅經》、呂才《宅經》,此外還有分別以地典、三元、八卦、五兆、玄悟、六十四卦、右盤龍、飛陰亂伏、刁曇稱呼的《宅經》,這些宅經都已失傳了。

這裡要介紹的一部《宅經》,舊題《黃帝宅經》。此書有多種版本,如《道藏·洞真部眾術類》、《小十三經》、《夷門廣牘·雜占》、《津逮秘書》第四集、《崇文書局匯刻書》、《道藏舉要》第九類、《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學津討原》第九集、《居家必備·趨避》、《說郛》都載有此書,說明它是一部相地術要籍,一部流傳很廣的文獻。

此書的作者向來缺考。有人認為是黃帝殊不知黃帝時代文字還沒有完全創造出來怎麼會有書籍。

歷來有許多託名黃帝的書籍,如《黃帝內經素問》,就是為了「高遠其所由來」,借黃帝的大名,來抬高其書的地位。

其實,此書的內容中已露出了破綻,列出了李淳風、呂才等人的宅經,這就不打自招地道出了它是唐代或以後的作品。《舊唐書:經籍志》有《五姓宅經》二卷,《宋史·藝文志》有《相宅經》卷、《宅體經》一卷,或許就是此書。

此書開篇就大講宅的重要性:「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非夫博物明賢,未能悟斯道也..凡人所居,無不在宅,雖只大小不等,陰陽有殊,縱然客居一室之中,亦有善惡,大者大說,小者小論,犯者有災,鎮而禍止,猶葯病之效也。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門族衰微,墳墓、川岡並同。此說上之軍國,次及州郡縣邑,下之村坊署柵,乃至山居,但人所處,皆其例焉。」

怎樣才能選擇一個主吉之宅呢?此書認為,天下的宅書很多,這些書都自言秘妙,互推長短,其實是大同小異。人們相信風水,研習「五姓八宅」、「黃道白方」,殊不知忘卻了陰陽之理。

「陰者,生化物情之母也。陽者,生化物情之父也。作天地之祖,為孕育之尊,順則亨,逆則否」,因此,本書「陰陽」為綱,「采諸秘驗,分為二十四路、八卦、九宮、配男女之位,宅陰陽之界,考尋休咎」。

此書以天干地支加上八卦中的乾艮坤巽相協調,組成二十四路,分別形成陽宅圖和陰宅圖。圖上以八卦之位向乾坎艮震及辰為陽,巽離坤兌及戌為陰。陽以亥為首,已為尾。陰以己為首,亥為尾。所有方位都涉及吉凶,或是大福,或是大凶,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據說,清朝的陵墓都曾根據二十四山向,用羅盤測出一塊吉祥之地,稱為點穴,點了穴才破土動工。

此書強調綜合考察陽宅,相宅應當「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髮,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事嚴雅,乃為上吉」。

敦煌石窟中有一部《宅經》,內容與《叢書集成》中的《黃帝宅經》相同,僅有少數字句不同。如果我們用兩個版本互校將來就可以整理出一個好版本。

 

 

 

%%%%%%%%%%%%%%%%%%%%%%%%%%%%%%%%%%%%%%%%%%%%%%%

 

《五星捉脈正變明圖》

—— 風水地形的五種圖示

此書舊題空石長者撰作者事迹不詳。

其篇目有論五星分高山平岡平地三格、論五星體性、論五星穴形葬法、金木水火土星捉脈式。

作者把各種複雜的地形歸結為5種:金星形、木星形、水星形、火星形、土星形。認為「圓、肥、直、銳、方」是地形的五種外表,「動、崩、沉、拽、炎」是地形的五種屬性。地形有吉有凶,「高山之金如鍾如釜,頭圓不欹,光彩肥潤,為吉。平岡之金如笠如馬,圓融活動,如珠走盤,為吉。平地之金,圓如糖餅,肥滿光凈,有弦有棱,為吉」。如「土星體方凝而正,土之性鎮靜而遲,勢、面、頂、腳以渾厚高雅、平正端方為吉,欹斜傾陷,臃腫崩破為凶。」「木之體直而不方,木之性順而條暢,勢、面、頂、腳以清秀光潤、精彩圓凈為吉,欹崩散漫、破碎臃腫為凶。」「金之體圓而不尖,金之性靜而不動,勢、面、頂、腳以定靜光圓、肥滿平正為吉,流動欹斜、臃腫破碎則凶占」。

此書以圖示穴,點穴方式各不相同。據風水師說,穴點得好就可以得到富貴,使人聰明,甚至當代即發。這一套理論對百姓很有誘惑性。

 

 

《堪輿總索雜著》

— — 點穴經驗的總結

舊題北宋李思聰撰此書應是明代嘉靖年以後寫成的絕不是宋人所作。

李思聰,贛縣(今江西贛州市西南)人,祥符宮道士,遇異人贈一寶鏡,自覺神異。懸鏡卧,移掃方興,憶所游洞天,模為圖,並加題詠,宋皇祜年間呈府郡,郡守獻給皇帝為壽禮,賜號洞淵太師、沖妙先生。

此書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的篇目是總論陽落有窩;陰落有脊;陽來陰受;陰來陽作;上有三分;下有三合;個有三叉;大小八字;金魚蟬翼;雌雄牝牡;正求架折;拂耳拂頂;前親迎接;後倚放送;臨頭合腳;淋頭割腳;目民乾就濕;球檐;葬口;羅紋;土縮;倒杖放棺;急則用饒;緩則用急;藏風脫脈;棄死挨上;深淺。

第一部分的總論是總綱,用精練的語言概括了全篇的內容。如:「陽落有窩,陰落有脊。入首星辰,從頂而立。陽來陰受,陰來陽怍。上有三分,下有三合。個字三叉,要知端的..急則用饒,饒則用急。高要藏風,低不脫脈σ棄死投生,要知來歷。點穴安墳,如醫看艾。明師登山,——能解。得師真傳,潦然在目。」

第一部分有後跋題為括蒼劉基書。跋文對第一部分作了總體說明,並有所發揮。談到「倒杖下棺」時說:「當先定一十字於葬口之中,而為十道之名,即倒一直杖於十道之中而為倒杖之方。上枕毯檐,必端必正而曰後倚,以受其真氣臨來。」

這是講的相穴方法,比原文「十道行於葬口安,即將直杖倒其間。毯檐之下合襟上,枕對無編即放棺」要詳細。

跋末雲:「是書乃曾劉胡李四人當時受國師筠松楊先生之秘傳,今與有聞焉,予之幸也。」這就是說,此書是楊筠松撰,曾文遄等人傳於世。劉、胡是誰?不詳。李是不是李思聰?李思聰是宋仁宗皇祜年間(1049-1054年)前後的人,時間上與曾文遄等人有差距,李怎麼會是楊筠松的弟子?

 

第二部分是覆驗,記述了各種墳墓的實踐效果。如京口費侍郎祖塋;涇縣九都查氏祖墳;山陰周山吳氏祖塋;揚州閻方伯祖墳等。還記述了一些特殊的地形,如上虞練樹湖湖墩;餘姚高山地;真州青山卜地;揚州句城塘穴;杭州干龍;餘姚龍勢;慈溪龍勢;紹興龍脈;湖州來龍;武康來脈;無錫惠泉落脈;南京尋龍,

洛陽龍勢;浙江義烏後龍等。

由這些篇目可見,此書似為風水術形勢派文獻。所述內容多為江浙之事,作者有可能是江浙一帶的江湖術士。)

第二部分對龍脈談得很多,反映了時人對山川地理的膚淺了解。如「湖州來龍,自天目至孝豐,過鯽嶺,遠不能述。近自霞霧山斷向,起赤山斷,而復起棲賢山。從金斗山渡河,起弁山。一枝分康山為右護:枝分白雀雞塞沈洞為左護,起仁王山左落籟山,右落籠山」。

第二部分還敘述了陰宅應注意的問題,如「樹木榮盛可征山有氣至,朱侍郎祝哼寺祖塋,先是植木皆枯,人疑為不詳。乙未前,樹木忽皆蔥茜如油,公發大魁」。這是強調綠化環境。

書中迷信的觀點亦不少。提出:除了點穴立向,還要注意葬後收拾。太平新豐二甲王家葬墳不發,名師張宗道為四圍打牆,惟中間留一門透風秀峰,其後方發。

書中還記載了一些怪事。如莆田縣西有石室岩,一巨石長數十丈,如舌,向城內,有寺宇遮隔不見。嘉靖壬戌寺焚石現,倭遂破城。這個偶然的巧合事件現已無從考證,但從這條記載卻使我們清楚弛看到此書應是明代嘉靖年以後寫成的絕不是宋人所作。

此書的顯著特點是以實例說明風水理論,表明作者有較多的實踐經驗。

 

 

《神寶經》

—— 針對卦例派的作穴法

舊題宋謝和卿撰

作者字珏齋,別號玉元子o書中有吳鵬句解,不詳吳氏何人。古人寫書往往故弄玄虛,自作自注。或許,此書的作者與注者為同一人。

此書是針對卦例派而作。作者雲:「嘗觀擇地之要,必當明理為先,故知旁道支離,遂使正宗湮沒,或用針盤而定向坐,或執卦例而談吉凶,何殊膠枉調弦、刻舟求劍,承訛接舛。」注者雲:「地理生成於天,發揮於聖,一而已矣。末學失傳,浸淫別派,而有卦例等項之說,下民眩惑,莫知適從,此《神寶經》所以作也。」

此書專言作穴之法。要點有:擇地必明理;生氣凝結;土穴沖和;石穴質地;支龍小石;乘金三合三分;左乘右接;接氣迎堂;十字之辨;葬腹之弊;窩穴深淺;上分下合;朱雀玄武;脈情不顧,等等。

點穴要有悟性。「或謂山冤無口訴,求生氣凝結恐難憑,豈知人智有眼觀念土色豐腴而可證。」點穴時「先施倒杖,次卓豎竿」,注云:「相穴先看陰陽強弱,倒杖以定之。次依倒杖所指,豎竿牽繩分其坐向,針盤卦例俱不用。」點穴要注意左乘右接、後縮前伸、淺深交度、高下乘生,逆中取順,順中取逆,「橋流水不流,為脈法之真機;水過山不過,乃穴情之妙處..龍真穴的始可論土色之精奇,堂舛砂訛更莫問穴情之徵兆」,點穴全靠剪裁之功,才可使吉地充分利用。

據此可知,《神寶經》屬於風水形勢派文獻。

 

 

《天寶經》

——選擇葬地的專書

《天寶經》又稱《玉元子天寶經》。玉元子是謝和卿的號,可見作者是謝和卿。

全書專講葬法,有十二段。每段七字一句。第一段雲:「陰陽二路若能明,倒杖應須一葬成。既識標竿深與淺,仍明後接與前迎。」這實際是總綱。

怎樣選摘地形?「看脈須從上看來,先分個字作根亥°」「急來緩處堪插穴,脈緩宜從急處評。」「脈來盡處已成穴,深淺明堂須辨別。後頭標竿在中央,前面看水何處合。合處分明是向端,掛定線兮為正墨。斷然不必用羅經,天地生成一定則。」

從這段文字可知,《天寶經》與劬申寶經》義旨相同。不用卦例和羅經,只用標竿判定陰陽:陰陽是點穴的關鍵,「陰見陽來合就陽,陽來陰受淺中藏。陰陽相半觀來脈,前接堂情匹配裝。後倚前迎如合度,更從急緩細消詳。世間穴法知多少,一理才通總斯當。」

《天寶經》簡明易懂,在內容上沒有什麼創新。

 

 

《瓊林國寶經》

——點穴的迷津

舊題宋孫伯剛撰

作者名毅臣,號訥齋,寧都(今江西寧都縣)人,當過院判官。

此書內容較豐,篇目有總歌、定穴證應口訣、奇形怪穴法、三十六座騎穴、騎龍截法、倒影、直穴、平地窠、奇怪總訣、接木泄天機口訣。

總歌是綱,主張「先看來龍後論穴..左來右下右關水,右來左下左邊長。相生須向逆水向,相剋順水最為良」。

定穴證應口訣敘述點穴。介紹「立標竿於葬口上,用小繩一條貼地,縛在標竿之下,牽至明堂前,下面送三叉合水處..開井驗土紋以證之,必得無色兼備之土」。

此書重點介紹奇形怪穴法蟲口高窠、低窠、長窠、短窠、反窠、側窠、雙窠、單窠、大突、小突、蟠曲、坡垂、龍虎、騎跨、平地、山巔、依山、傍水、水中、倒掛、石中、騎龍、奪氣、借氣、奇怪、水砂、過海、拋閃、掛燈、花頭、旋渦、流星、泛水梅花、蹄涔、金櫃、仙人出簾、覆鍾、金字、人字、垂佩。書中介紹了怎樣利用這些怪穴。

接木泄天機口訣有綜述的性質:「凡擇地之法,先看大勢在何處結聚,次看落頭星辰人手氣脈,又其次看前面合腳及堂氣皆要合法,然後察人路之順逆..內接生氣,外接堂氣。生氣者,山也。堂氣者,水也。所謂脈不離棺,棺不離脈,棺脈相赤,剝花接木,此接木泄天機之所以得名也歟。世俗贓術多因針盤以定向坐,指針卦例以言吉凶,此大謬也。」

書中頗多誘惑之辭,如「若人得了騎龍穴,世代榮昌產英傑。三元科甲未堪誇,將相公侯朝帝闕」。這是要人們相信風水,以期求得榮華富貴。

 

 

《至寶經》

—— 相地三十句訣

舊題宋胡矮仙撰。作者真名不傳。

全書三十章,實是三十句,抄錄如下:

名標至寶,價值千金。

正折有方,強弱之情須辨。

葬口有法,明暗之體當分。

首觀四應,證佐內別真情。

次辨十字,送來中分出煞。

水抱尖圓,定兩邊之明暗。

棺挨左右,借二氣之吸噓。

其有不分強弱,正官拂頂,為一路同行。

或只取於厚薄,出生挨死,折三叉兩片。

雙脈求短小股須分葬口三又。

單脈論化生頭仍看雞跡兩片。

貼脊有聚氣,死肉入彼氈檐。

窩鉗分散氣,生機待其蓄注。

平洋高低放送,定有合水分金。

左右順逆生來,此是隨龍出脈。

斜倚對交會,向坐逼玄武,為橫壙轉柴。

曲脈按動處,尖圓差入路,則斧頭翻斗。

獨陰無合襟,不葬孤陽,無送水難扦。

下合上分,自是陰陽交濟。

有分無合,誰識雌雄失經。

露而不隱,應一合以乘胎。

潛而弗彰,實二交而受息。

陰脈到三又,性急不接斗以何妨。

陽脈隔三尺,氣慢不來入而無害。

蠻膚認嘏須單股橫陰微茫。

硬面出柑脫朗梳直流登對。

水穴自論正仄聚檐,必有人中立表,最要端詳下面可無出匝。

大約淺深交水為度。

斜正順逆象脈而裁。

兩邊繩路要完齊,數句真機宜秘密。勉爾寶之,非人勿示。

全書無圖無注,言辭過簡,內容模糊。與其說是一部書,不如說是一首口訣。慮及它在風水術中有一定影響,故志於此。

 

 

《乘生秘寶經》

—— 「盡泄天機」的下乘之作

舊題宋劉見道撰

作者名淵則,字叔雲,雩都(今江西于都縣)人。

此書內容簡扼,共有14段,分別是:開宗演道章、陰陽正架章、明暗厚薄章、四應真情章、配與不配章、雙脈單脈章、貼脊窩鉗章、橫壙轉柴章、曲脈翻斗章、分合真偽章、浮沉淺深章、蠻膚硬面章、合角禾鍬章、叮嚀告戒章。

每章四句。

第一章是引言:「老子五千猶簡略,陰符三百尚支離。世間葬法知何限,微妙無過十二詩。」自稱在第二至第十三章中玟括了相地術的全部微妙之理。

第二章講陰陽之理,「陰陽脈體分強弱,迎接之方有架氈。出人二途因急緩,故令葬法不相侔」。

第十四章是結語,故弄玄虛地說:此書凈盡泄天機,在在神靈謹護持。寄語後人須秘寶,莫將至道等兒戲。」

此書的特點是過於模糊,如明暗厚薄章云:「水從兩畔分明暗,氣向中間定吸噓。更有—般生死法,看他厚薄是如何。」這寥寥四句自成一章,讓人如墮雲霧,不得要領。

在全部的風水術文獻中,此書屬於下乘之作。

 

 

《金剛鑽本形法葬圖訣》

— —風水五星局

舊題楊再謫仙人撰作者託名於楊筠松真實作者待考。

其書的寫作緣起和義旨見於首篇《論葬》,雲:「楊公一日執金剛鑽謂門人曰:地理之術,龍要有正星,穴要有正形,砂要有正名,水要有正情。四者之外又有法葬之旨」所謂有常則有變,而法則所以制變者也..今舉五星本形法葬圖訣以示汝輩,誠能學力之至,自能執此作地,永福無禍。若失此訣而欲作地,譬如塵中尋粟,砂里揀金,幾何而易。得吾之旨,不禍於人而能為人作福哉!」

此書把地形分為「金木水火土」五星局形,主張「尋地之法,須先辨其穴星陰陽,如陰落之形必仰、陽落之形必覆之類,然後尋其降脊以捉氣脈,究灰線之微茫而定穴所」。山形圓為金星,方為土星,曲為水星,頭圓身聳為木星,尖峭為火星。五星之間相生相剋,相生則旺,相剋則衰。五星形狀見圖。

此書還主張在原來的地形上加以改造,去此補彼,或墊高,或移土,或挖池,變不吉之地為吉地,化險為夷,逢凶為吉。

 

 

《地理古鏡歌》

——託名於蔣平階之作

《地理古鏡歌》,舊題明末清初的蔣平階撰。

《清史稿·藝術傳》雲:「蔣平階,字大鴻,江南華亭人。少孤,其祖命習形家之學,十年,始得其傳。遍證大江南北古今名墓;又十年,始得其旨;又十年,始窮其變。自謂視天下山川土壤,雖大荒內外如一也。遂著地理辨芷,取當世相傳之書,訂其紕繆,析其是非,惟尊唐楊筠松△人曾文遄僅因筠松以傳其於廖踴、賴文俊、何溥以下視之蔑如。以世所惑溺者,莫甚於《平砂玉尺》一書,斥其偽尤力。自言事貴心授,非可言罄,古書充棟,半屬偽造。其昌言救世惟在《地理辨正》一書..地學為一代大宗,所造羅經,後人多用之,稱為『蔣盤』雲。」

《地理古鏡歌》不一定是蔣平階所作,因為《清史稿》說得很清楚,蔣的風水學說集中反映在《地理辨芷》中。雖然蔣「後復自抒所得,作《天元五歌》,謂此皆糟粕,其精微亦不在此,他無秘本。三吳兩浙,有自稱得平階真傳及偽撰成書指為平階秘本者,皆假託也。」或許《地理古鏡歌》是江湖術士時託名之作我們如果把《地理古鏡歌》與《水龍經》對照,雖然都是署名蔣平階撰,但在觀點和文筆上有很太差別,這就使我們不得不懷疑蔣平階是否撰寫了《地理古鏡歌》。

《地理古鏡歌》的篇目有:辨為星吉凶體要、辨二十四山逐字用度之義、辨二十四山卦位錯雜、辨二十四山逐位陰陽差錯、辨水路去來格、辨上下龍之異同格局、辨卦運修短訣、辨山運廣狹訣、辨收山定穴遠近訣、辨穴星厚薄訣、辨下穴淺深訣、辨坐穴燥濕訣、辨空位忌流神訣、辨吉凶星照臨訣、辨前後左右高低訣、辨吵吉凶格、辨屋前吉凶格、辨墩阜吉凶格,此外,還敘述了橋、路、壩、井、牛池糞窖、田角、灰塘等。

《地理古鏡歌》多是七字一句,如「路能界氣亦能迎,當與零神一樣評。大路彎環玄字體,陽神≡折穴前滎。直來直去無生意,乙字彎身最有情」。這是說路宜彎環,彎環則有情,有情則得生氣。

有些內容是其他風水書籍很少涉及的。如壩,「水輪轉處患堤防,有了堤防生氣傷」。「若謂滑流生氣散,一逢堤壩水盈褒。聯珠不算稱堤壩,節節相連定平塘。此屬平洋奇妙格,切莫認錯貴推詳。」這就是說,水道不宜隨便修壩,有壩破壞生態。至於滑流之水有壩,則屬佳格。

又雲牛池糞窖,「諸凡惡曜都能化,糞窖牛池莫近邊。芳馥一逢猶氣散,十年惡臭莫能觸」。這是說糞窖牛池都應遠離住宅它們只有凶無吉。

此書偏重星氣卦理,如以金木水土火比喻五種地形,「金星圓潤人知妙,轉角尖峰如雞爪,盡處結成曲鉤樣,彎身復似絲綸絞」。這是說金星地形圓潤為佳,若變成火局則不吉。土星、火星、木星、水星各有特定地形,至於如何確定吉凶,全憑風水師任意解釋。

——(註:以上觀點為互聯網中風水研究者的觀點)

 

 

《葬經翼》

—— 陰宅術的參考讀物

明繆希雍撰

作者字仲醇,常熟(今江蘇常熟市)人,後遷居金壇縣,傳說他電目戟髯,有奇氣,與東林黨人為友,精通堪輿和醫術,著有葯書、筆記等。《明史·李時珍傳》末記有:「常熟繆希雍皆精通醫術,治病多奇中。」

此書篇目有原勢;察形;怪穴;穴病;峽論;分龍;四獸砂水;明堂;余飛;水口;望氣;葬旨;十二倒杖圖次;三寶經穴法;後倚三龍水;前親三龍水;三合水;八字;左右;脈緩、脈急;脈硬;脈軟;脈側;脈中;脈虛葬實;脈實葬虛;難解;廣吉凶論;佔山統論。

全書編重形勢從「氣說」入手論述相地,開篇就雲:「夫山者宣也,其氣剛,川者流也,其氣柔。剛柔相盪,而地道立矣,是知五嶽四瀆所以節宣天地之氣者也。∵在以後各篇又多次談到氣,說「勢來形止,是謂全氣。全氣之地,法葬其止。」「山止氣聚,名之曰穴」。《望氣篇》雲:「凡山紫氣如蓋,蒼煙若浮,雲蒸靄霧,四時彌留,皮無崩蝕,色澤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洌,土香而膩,石潤而明,如是者氣方鍾而未休。」

關於形與勢的關係書前二篇雲:「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來形止」,「形近而勢遠,形小而勢大也。審勢之法,欲其來,不欲其去。欲其大,不欲其小,欲其強,不欲其弱。∶欲其異,不欲其常。欲其專,不欲其分。欲其逆,不欲其順」。

水口是風水術的重要內容,此書的《水口篇》論述得很詳細:「夫水口者一方眾水所總出處也.

平地難得者水口,蓋局之大小,山之貴賤,咸於是乎別也。必祖龍開障,展作羅城。羅城餘氣,去作關闌,重重關鎖,纏護周密,或起捍門,相對特峙,或列旌旗,或出禽曜,或為獅象,蹲踞回互於水上;或隔水山來纏裹,轉大摺不見水去,方佳。」有大水口、小水口,水口就是宅地的門戶,相地必須注意門戶,講究周圍的環境。

 

 

《山水忠肝集摘要》

——形勢派觀點的小匯

《山水忠肝集摘要》,明代蕭克著

此書不分篇卷,也沒有序跋,但很有特色,十分強調山川與穴地的關係。

開卷就雲:「山有變化之玄妙,水有曲直之吉凶。欲明其術,須察其奧。無知之輩,不以山川情性氣脈為本,專以天星理氣生旺之說作書惑人,盡以羅經為用,指龍指向,利口覆人,可哀莫甚。豈知山川自有山川之生旺,貴賤自有貴賤之形體。要以龍脈為本,巒頭為體,砂水為用。」由此可見這是一本典型的形勢派文獻。

此書介紹了相地的一些基本原則,如「谷中關鎖為上,耳洋水聚為佳」。「先觀坐眠頓伏之勢,次審機關情性之所。」「洋中之龍見於影響,有氣則氣,氣弱則止。」「山之氣脈難明,水之禍福易見。龍隨水出,氣隨水住,來宜曲屈,去欲之玄。

堂砂向背,情隨水別。」「山朝不如水朝,水朝不如水環,水環不如水聚。」這些都是風水師相地的關鍵,也是形勢派的精華。

《叢書集成新編》載錄了此書,《續知不足齋叢書第二集》亦有載錄。

 

 

《地理大全》

— — 風水文匯錄

《地理大全》,明代李國木撰

全書兩集55卷。

第一集⒛卷分別是:

第1-2卷郭璞《葬經》

3-6卷唐邱延翰《天機素書》

7-10卷楊筠松《撼龍經》、《疑龍經》、《葬法倒葬》

11-14卷宋廖置禹《九星穴法》

15卷蔡元定《發微論》

16卷明劉基《披肝露膽經》

17-30卷是李國木(化名遁庵匯古者)自撰《搜玄曠覽》。

第二集⒛卷分別是:

第1卷曾文遄《青囊序》

第2卷楊筠松《青囊奧語》

3-6卷楊筠松《天玉經內傳外編》

7-11卷元劉秉忠《玉尺經》附遁庵《原經圖說》

12-14卷宋賴文俊《催官篇》附遁庵《理氣穴法》

15-16卷宋吳克誠《天玉外傳》、《四十八局圖說》

17-25卷《索隱玄宗》亦李國木自撰。

此書的第—集偏重於形勢巒頭,第二集偏重於卦倒理氣。

李國木貪多貪大,不加抉擇,故真偽錯糅漫亂。雖有彙編之功,卻因泛濫而受到學術界譏諷。——(以上部分觀點來自互聯網中的風水研究者)

 

 

《歷代山陵考》

— —記載陵墓的典冊

《歷代山陵考》,書前署名為明代「賜進士浙省觀察使前水衡郎五奉敕守巡督學黎陽王在晉」,全書上下兩卷,卷上記載兩京各省陵墓、國朝遣祭、葬義。卷下記載考訂歷代山陵紀事、歷代山陵雜記。

書中對各地的陵墓作了簡要介紹,如北京有燕昭王冢、遼章宗陵、金太祖陵、顓頊陵、慶都陵、宋三陵、盤古墓、河間獻王墓、唐祖陵、趙王冢、石勒墓、孤竹三冢等。杭州府有吳王夫差墓、吳國王子慶忌墓、孫鍾墓、三女堆(吳越武肅王第十三章堪輿類墓、濟王墓等。

明代對各地的陵墓進行大規模調查,《國朝遣祭》記載「洪武三年遣官訪歷代帝王陵廟,令具圖以進,四年遣使祭歷代帝王陵寢..天順八年令各處帝王陵寢被人毀發者,所在有司即時修理如舊,仍令附近人民一丁看護,免其差役」。

《歷代山陵紀事》己載了從三代至宋代的建陵大事,如「三代以前無墓祭,至秦始起寢殿於墓側,漢因秦陵,上皆有園寢..魏文帝革上陵之禮」。

《歷代山陵雜記》記載傳聞奇說,如「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齊桓公墓在臨淄縣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岡,一所三教。晉永嘉末人發之,初得版,次得水銀,泄有氣,不得入,經數日乃牽犬入,中金蠶數十薄珠襦玉匣繒縲軍器,不可勝數,又以人殉葬,骨肉狼藉。」「吳王闔閭有女自殺,闔閭痛之甚,葬於邦西閭門外,鑿地為池,積土為山,文石為棺梆,金鼎玉杯銀樽珠襦之寶,皆以送女。」由此可見歷代統治者是多麼奢侈!

《四庫全書總目》考證雲:「在晉,字明初,太倉人,萬曆壬辰進士,宮至兵部尚書,事迹附見《明史·王洽傳》,是書僅從《一統志》抄撮而成,無所考證。況既名山陵,而趙宣子、孟嘗君輩遺冢亦列其間,尤非體也。」

《借月山房匯抄》、《式古居匯抄》載有此書。

 

 

《陽宅撮要》

---- 複雜化的陽宅文獻

《陽宅撮要》,清代吳甭撰。作者在序中談寫作經過雲:「予家自丙寅丁卯疊遭慘變,心疑造作失措所致,深憾平日未常究心⒎遂遍搜宅書,披閱之下,皆無頭無尾,不勝異說,莫之適從,最後得游年定宅陽宅諸全書,滾盤珠斗靈經,讀之始知宅法與年命無分輕重。彼詳於宅法而不講年命者,必罹東西異道之凶;止講年命不詳宅法者,難免扶一倒一之誚。」可見,作者以宅法和年命並重。

此書參考了許多陽宅術文獻,如《宅鏡》、《陽宅發真訣》、《陽宅通書》、《選宅宗鏡》、《陽宅正宗》、《陽宅發微》等,使我們得以窺見一些失傳的風水書籍。

全書2卷。卷一述起例、總論、形勢、宅式、間數、門路、二十四山門路定局、定遊星法、宅內外吉凶照、天井、床灶、井、廁、放水、黃泉。卷二述宅法碎金、搖鞭賦、九星喜忌歌、九星主應、分居、截路分房、生命、看法、定各種宅、搬移法、穿宅經、看煞法、續氣法、修作、八宅修方九星主應、九星制伏、滾盤珠修方神煞。

作者很推崇清初的陝西風水師黃時鳴,多次引用黃時鳴語。黃時鳴是何許人,一時尚不清楚。

修建陽宅應當注意哪些問題?書中說:「凡陽宅須地基方正、間架整齊、入眼好看方吉。」「凡山谷大門,先論形局,後參方位。城市大門,先取方位,亦要形局團聚。」「凡宅基最忌貪多,致有盈缺。」「門有五種,大門、中門、總門、便門、房門是也。大門者,合宅之外大門也,最為緊要,宜開本宅之上。」「房內宜明不宜暗。」「床怕房門相衝,以一屏風抵之乃佳。」「凡看陽宅先要看門前水。」這些觀點不無道理。

但是,書中的神秘色彩很濃,八卦、五行、干支、煞、氣、禁忌、游年、三元九宮等概念把很簡單的道理攪很複雜難懂,以至平民百姓不易讀懂,而風水師卻藉以任意解釋,造成很大的欺騙性。(——此觀點為互聯網部分人的觀點)

 

 

《葬經》

— — 託名於青烏子的陰宅書

《葬經》,舊題青烏子撰,兀欽仄注

風水術的別稱之一是青烏,北周庾信在《庾子山集》雲:「青烏甲乙之占,白馬星辰之變。」就是以青烏代稱風水術。

青烏子是什麼人?非人非神,仙也。

《抱朴子·極言》雲:「又彭祖之弟子,青衣烏公、黑穴公、秀眉公..七八人皆曆數百歲,在殷而各仙去」。《真誥甄命授》雲:「昔青烏公者,身受明師之教,審仙命之理,至於入華陰山中學道,積四百七十一歲;十二試之,有三不過。後服溝而升太極,太極道君以為試三不過,但仙人而已,不得為真人,況欲意哉?」

青烏子之名最先出自哪本書?

《四庫全書總目》說:「考青烏子名見《晉書·郭璞傳》」。但是,唐修《晉書·郭璞》傳並沒有青烏子之名。歷史上原有十"`家《晉書》,現存若干輯本,據余嘉錫考證諸書,亦不見有哪—家《晉書》記載了青烏子,據查文獻,青烏子之名在漢代已經出現,《廣韻》十五「青」引東漢應邵《風俗通》雲:「漢有青烏子善葬。」

至遲在南朝就有了《青烏子》一書。

《世說新語·術解篇》梁劉孝標註文引《青烏子相冢書》雲:「葬龍之角暴富貴,後當滅門。」

隋唐時代流行《青烏子》。隋末唐初的虞世南在KK北堂書鈔》卷一四六引《青烏子葬書》雲:「初掘冢之日,常以飲緋上土公四旁。」

唐歐陽洵在《藝文類聚》卷七引《相冢書》雲:「《青烏子》稱山望之如卻月形,或如覆舟,葬之出富貴,山望之如雞棲,葬之滅門。山有重疊,望之如鼓吹樓,葬之連州二千石。

唐李善等注《文選》卷二三《廬陵王墓下作》引《青烏子相冢書》雲:「天子葬高山,諸侯葬連岡。」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劉夢得集》雲:「地得青烏相,賓驚白鶴飛。」唐王璀在《軒轅本紀》雲:「黃帝始劃野分州"有青烏子善相地理,帝問之以制經。

這些史料說明青烏子在隋唐很有影響。

青烏子的相地書到底是什麼書名

有的稱《青烏子》,有的稱《青烏子葬書》,有的稱《青烏子相冢書》。古人引用書名不嚴謹,這三部書或許就是異名同書。

關於《青烏子》.

《舊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都載有其書名,但沒著撰人。可是,《宋史·藝文志》、《崇文總目》都沒有載錄此書,是宋代已逸?還是宋人疏忽?尚不清楚,存疑。

現在,在《小十三經》、《津逮秘書》、《學津討原》都有《青烏先生葬經》—卷,題漢青烏子撰,大金丞相兀欽仄注。

這本《青烏先生葬經》有許多疑點:

① 原書在《唐書》中載有三卷,而現存本只一卷。

② 為什麼唐代及唐以前文獻中引用《青烏子》的文句,現存本沒有?

③ 為什麼現存本摻雜了晉代郭璞《葬書》的許多內容?

④ 為什麼宋代目錄書不記載《青烏子》?

⑤ 大金丞相兀欽仄是什麼人?為什麼《金史》沒有這個丞相?這個莫須有的丞相怎麼會注釋此書?

這些問題使我們不得不懷疑現存本是否漢唐之間流傳的《青烏子》。

《青烏子葬經》又稱《青烏先生葬經》書前有託名於金丞相兀欽仄的序文雲:「先生漢時人,精地理陰陽之術而史失其名,晉郭氏《葬書》引經曰為證者即此是也。先生之言簡而嚴,約而當,誠後世陰陽之祖書也。」

此書無篇卷之分,內容要點有:「盤古渾淪,氣萌太朴,分陰分陽,為清為濁。」「無其始也,無其議焉。不能無也,吉凶形焉。

「山欲其凝,水欲其澄,山來水回,逼貴豐財。」「氣乘風散,脈遇水止,藏隱魄蚯,富貴之地。」「吉氣感應,鬼神及人」「山隨水著,迢迢來路。」「草木郁茂,吉氣相隨。內外表裡,或然或為。」「三岡全氣,八方會勢。前遮後擁,諸詳畢至。」「地貴平夷,土貴有支。」「向定陰陽,切莫乖戾。」「公侯之地,龍馬騰起。」「內氣萌生,外氣成形。內外相乘,風水自成。察以眼界,會以情性。若能悟此,天下橫行。」

以上可見,全書四字一句,偏重形勝,基本上概括了風水形勢派的理論。書中的注文與經文融洽,風格相近,經、注如出一人之手。

 

 

《靈城精義》

— —風水元運說

舊題南唐何溥撰。溥字令通。

《冢城精義》是綜合形勢派和理氣派理論的文獻。

上卷論形氣,主于山川 形勢,辨龍辨穴。認為大地無形則看氣概,小地無勢則看精神。水成形,山上止;水成形,水中止。龍為地氣,水為天氣。

下卷論理氣,主於天星卦例,生克吉凶。

全書主元運說認為宇宙有大關合決定於氣運。地運有推移,天氣從之。夫運有轉旋,地訁應之。、甲子六十年為一元,配以洛書九宮,凡歷上中下三元為一周,更歷三周五百四十年為一運。每元六十年為大運,每二十年為小運。以這個規律推測地氣之旺相吉凶,如上元甲子—白司運,則坎得旺氣,震巽得生氣,乾兌得退氣,離得死氣,坎艮得鬼氣。天運圖示為:一元(60年)→一周(1⒛年)→一運(540年)。

據考證,「元運說」創自明初寧波目講僧。目講僧本是元末進士,後來為陳友諒當參謀,明初隱居,以目講天下,為大家宦族相宅。他創造元運說,《皇極經世書》有所發揮。』

《靈城精義》有託名於劉基的注文。劉基是明初人,而注文中卻引用了明中葉的書籍,據此推斷《靈城精義》是明中葉以後的作品。

 

 

 

 

 

 

 

 

 

 

      
推薦閱讀:

中國真的有龍組這個組織嗎?
創造新細菌生命體可能會給人類壽命延長帶來巨大回報
探索門八字論命總則
為什麼人會做夢?每晚失眠多夢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嗎?
為什麼妖怪都喜歡住山洞?

TAG:學習 | 風水 | 探索 | 堪輿 | 考證 | 典籍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