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慈法法師: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三昧修持(1)

http://www.fjdh.com/wumin/2013/09/173042282849.html

慈法法師: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三昧修持(1)

       

發布時間:2013年09月06日來源:   作者:慈法法師慈法法師: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三昧修持(1)

 

  根據慈法法師開示錄音整理

  地點:雲南雞足山華首放光寺

  時間:二零零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四月二日

  目錄:

  生如來家:般舟三昧為父,大悲為母... 2

  觀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14

  觀佛法身無染無著... 27

  般舟三昧行持法則之一... 32

  般舟三昧行持法則之二... 42

  般舟三昧進趣細則:在家二十法... 49

  般舟三昧進趣細則:出家六十法之一... 56

  般舟三昧進趣細則:出家六十法之二... 64

  般舟三昧五十餘助法及修持果報... 73

  附錄:摘錄... 85

  生如來家:般舟三昧為父,大悲為母

  開啟心靈如意寶藏,是我們大家的一個共同願望,或稱目的、發心、動機。因為從佛菩薩聲聞緣覺到地獄餓鬼畜生,十法界有情沒有一個能離開心靈的含攝,心靈之寶藏,各個有情悉皆具足,只是其開啟方法,形形色色、隨機不同。我們如何來運用這個寶藏、在此得到如意自在呢?這就需要用法則來純熟我們心靈的自在之力、本源之力,使其莊嚴世間、利益有情。所以,接下來我們以「開啟心靈如意寶藏」之願望為綱要,依《十住毗婆沙論》中有關念佛及般舟三昧修持的法則進行深入學習。

  《十住毗婆沙論》,是聖龍樹菩薩所施教的文字。學習論之前,我們需要先對論主有所了解, 不講論主生平,猶如此水無源。聖龍樹菩薩,在中國佛教史上被尊為「印度第二世尊」、「八宗之祖」、「唐密初祖」。對於龍樹菩薩的應世時間,顯密二宗是有差異的。若依唐密說法,龍樹菩薩約在世尊滅度500歲後,從其國土來此釋迦佛遺教國土,打開南天門鐵塔,把世尊在世時所施教的教法傳播於末世有情。顯教中則說龍樹菩薩於世尊滅度700歲後應現於世。

  為什麼顯密有別呢?這是眾生業報擇取的不同,並不是實有什麼差別。顯密業報處示現不同,感知就不同。譬如對於大城市的高消費生活,對有錢有勢人來說會生起歡喜,而貧瘠人則會感到是一種壓迫。也就是說,同樣一個事物,不同人的感知差別可能很大。在顯密二教中,對於龍樹菩薩的應世過程,也顯現出這種業力之差別,故有500歲之說、700歲之說。

  龍樹菩薩是我們八宗共尊的祖師,這與其誓願有關係。龍樹菩薩,實是他方如來,即妙雲相如來,其誓願就是到他方國土,守護、延續此國土世尊的遺教,故於此娑婆世界,亦是如此示現,乘不可思議願輪,來順應、延續釋迦佛之教化。

  在此濁惡世間,成佛甚難,即使如妙雲相如來這樣一個他方世尊,來此閻浮提,最初降生也是示現梵志,所有如來德相泯滅於梵志中,現相為一個外道。這說明佛不圓滿嗎?不是,而是我們為業報中的濁惡所覆蔽而產生的感知。正如世尊應世時,印度王舍城若住三億人,其中只有一億人能見佛,一億人能聽聞佛名,還有一億人見聞不得。在見佛的一億人中,有人見佛形如五尺比丘,色如黑碳,有人見佛丈六金身,有人則見為千丈盧捨身。現在,連形如黑碳的佛也見不到,只能見到遺像、遺骨舍利了。同一世尊,見者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故知福德業緣的差別之大。

  所謂濁惡世界,令十方諸佛不堪忍受。這裡的「不堪忍受」,也是我們業報濁惡所顯現,是我們的感知,而不是諸佛的真實感知,否則諸佛就不會來應世了。如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實早已成佛,觀音菩薩為正法名如來,文殊菩薩為龍種上如來,他們在很多世界示現如來智能德相,以種種誓願轉妙*輪、種種威德說法、以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種種善巧令世間有情出離生死苦海。這些大菩薩隨釋迦佛、乃至未來佛常應於世,阿難、迦葉,以至提婆達多都還會應世,只是名字不同,聖者應世表現的差異是業報之異,而本質無異,都是為了度化眾生。

  龍樹菩薩是繼承、延續釋迦佛的遺教,並不是說自己是他方如來,而發明一個什麼東西,此處要清晰。古人列有八大論主,龍樹菩薩、世親菩薩、無著菩薩等,他們在佛教中的重要性是任何聖者智者,甚至任何世尊都不能取代的。因世尊只宣最上教育,很多有情並不能依法細緻了解、深入觀察,而這些大菩薩們,通過論,對法則進行細分處理,進行細緻表述和宣化,使我們可以拿來學習、實踐。

  龍樹菩薩一生,有很多不可思議的故事。其傳記中記載,龍樹菩薩在九十日內就讀完了南閻浮提所有文字,於是生起自慢的想法,說「世尊也不過如此,你是一切智,我也是一切智,我可以稱佛了。」然後就要改服制律,想自搞一套。這時,一位龍王菩薩就來幫他解決這個驕慢問題。如何解決呢?請他去讀龍宮所收藏的經教。龍宮經卷猶如河沙,而龍王對他說,菩薩,汝所得見,若與天宮經卷相比,遠不可比!龍樹菩薩此時心生後悔,說自己對佛法所知不過是九牛一毛、浩瀚一滴啊,由此幡然悔過。

  龍樹菩薩能於九十日讀完天下文字,三昧力、自在力都是有的,即使如此,還會於自己的驕慢生起慚愧。而現在人,稍有一點修持就想稱師作祖了。這裡的「修」,可能是自以為的修,「持」,可能是自以為的持,身心還很羸劣,就急於把自己標榜出來,比起龍樹菩薩這樣的大善知識,善巧也好、神通也好、智能也好、定力方便也好,萬億分之一不及,但就想自己立個什麼,結果出現很多禍端,以及自他二種傷害。祖師象春筍一般冒出,急於求成者甚多,說話時氣吞山河而做事實為無力者甚多,真正踏踏實實做人做事、踏踏實實深入修持的越來越少,這是我們這個時代人福德因緣薄少的一個可憐之處。在此,龍樹菩薩這位大導師,通過示現來警告我們這些福德薄少的末世有情,要厚重自受用,尊重佛法之實踐,深入佛法之實踐,千萬不可草草,如小杏子剛剛開花結果,就說我熟了,就要摘下來,結果還很澀苦。

  龍樹菩薩在家時,曾與三友相約到王宮縱慾,他們為進出方便,就找一個藥師求到隱身術,結果使王宮後院很多嬪妃受孕。國王震怒,術士就出主意:若是鬼神,用咒殺;若是人,用刀殺。人必用隱身之術,會留下痕迹,可在王宮必經之路,撒細沙以捕痕迹。結果龍樹菩薩與其夥伴又去時,就被發現痕迹,於是士兵到處刺殺。龍樹菩薩在躲避刺殺時,一直不離國王七尺遠,因持刀者七尺之內不允許近王身,而其他三個人沒有這個智能,結果眼見著一一被殺,這時龍樹菩薩就立了一個誓願:若我能生存下去,必做沙門,世間娛樂甚為怖畏。這可能是龍樹菩薩一生中的一個反面教材,其實對於菩薩沒有反正,他們只是在做一件事,即了解「世俗之可怖,行沙門寂滅之樂」。

  龍樹菩薩出家後,龍王請其到龍宮誦讀經典,於後豁然通達,善了一切相,深入無生,二忍具足。其時,有一國王,甚邪慢,大興外道、誹謗正法。龍樹菩薩為度化他,催伏其邪慢心,恭持赤幡在王宮前經行了七年。幡,有喚醒人之意,過去寺院念佛堂口必有幡,若有人困了,巡幡人就會拿幡在其面前晃一下。於後此王受其教化,尤為恭敬。

  龍樹菩薩一生奇蹟很多,一直到最後用草把腦袋割下來。記載說龍樹菩薩活了八百歲,他修有長壽法,活一劫兩劫其實是不成問題的,但在八百歲時,有一個國王當時三百多歲不死,其太子已兩百多歲,說,王者不死,我何時登位?謀臣就說:若要父亡,需龍樹亡。因他們都是隨龍樹菩薩學的長壽法。於是王子就找到龍樹菩薩,說:我聞菩薩行法忍,一切物皆予布施,我要菩薩的頭。龍樹菩薩說:行啊。但王子怎麼也砍不下龍樹的頭。龍樹菩薩說,我殺業已盡,用刀是不行的,只是塵沙劫前,我用草斬殺蟲命,此報未盡。於是太子就摘了一根草,一划就取下了龍樹菩薩的頭。

  龍樹菩薩做了很多奇特之事,因為是他方世尊,很清晰、不迷失。所謂迷失,就是不能自制,迷失自己身口意三業的自制力,迷失三業的抉擇,迷失三業的未來延續。我們大家不要認為「迷失」二字是別人的事,一天中真正有多少時間,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是自主的、依正二報是調柔的?這是我們需要自己審視的。

  十住毗婆沙論             聖者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一

  入初地品第二

  ……

  有人言。般舟三昧及大悲名諸佛家。從此二法生諸如來。此中般舟三昧為父。大悲為母。複次般舟三昧是父。無生法忍是母。如助菩提中說

  般舟三昧父  大悲無生母

  一切諸如來  從是二法生

  家無過咎者。家清凈故。清凈者。六波羅蜜四功德處方便般若波羅蜜善慧般舟三昧大悲諸忍。是諸法清凈無有過故名家清凈。是菩薩以此諸法為家故無有過咎。轉於過咎轉於世間道入出世上道者。世間道名即是凡夫所行道轉名休息。凡夫道者不能究竟至涅槃常往來生死。是名凡夫道。出世間者。因是道得出三界故名世間道。上者妙故名為上。入者正行道故名為入。以是心入初地名歡喜地。問曰。初地何故名為歡喜。答曰

  如得於初果  究竟至涅槃

  菩薩得是地  心常多歡喜

  自然得增長  諸佛如來種

  是故如此人  得名賢善者

  《十住毗婆沙論》,聖龍樹菩薩造。此處「聖」字不是虛稱。在佛教中,賢聖有別、凡聖有別。聖者,就是入地菩薩,已斷盡煩惱,與賢者有別。所以此處不是尊稱,不是讚美說,而是如實稱。「造」字,則顯工程宏大、廣傳廣利之意,一般人寫書稱為鈔、撰,唯有聖者智者菩薩們是為造論。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大師譯。鳩摩羅什大師的父親先前是一個出家人,走到龜茲國後,國王將其攔下,硬要將公主許配給他,於是終因王命難違而舍戒,後羅什大師由其母親帶到印度修行。羅什大師也是一位不可思議的示現者,被稱為「七佛譯經師」,從拘那含摩尼莊嚴劫後三佛到賢劫四佛時,都是譯經師,其所譯經數量在漢地三藏中少有人能及,非常知名。但羅什大師一生也曾受十八年軍營奴役鞭撻之大苦,卻鮮有人知,而他正是在這期間學會漢語的。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一,入初地品第二。接下來是與般舟法相關的內容。

  有人言。龍樹菩薩這樣的大善知識不借用於佛言,也不借用於菩薩言,開章直接說「有人言」,因其於自性早已清晰抉擇,而不需要佐證取信於人,因此十分直接果斷。

  般舟三昧及大悲名諸佛家。從此二法生諸如來。我們知道:一切諸佛,皆依法而生。此處進一步說「一切諸佛從此二法生」。這句話一下拉近了我們與佛法、與如來家的距離,因為這裡很多人都走過般舟、行過念佛法則,如果我們再具足悲心的守護,即不舍一切有情、但立無上大利,我們就能生諸如來家。有人說我們現在只是在經行念佛,並沒有證三昧,但只要有嚮往三昧之願,一樣可以生如來家。

  此中般舟三昧為父,大悲為母。複次般舟三昧是父,無生法忍是母。父是動源,生機勃勃。若是行般舟,親證三昧了,就能生諸佛如來之功德。大悲,皆以無生法忍而含納世間一切有情,令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悲,是以智為體,所以般若經中又說:大般若,諸佛之母。

  關於「忍」,諸佛如來有三種忍相:信忍、順忍、無生法忍。這是諸佛如來所證果德,若具這樣的果德,是名為佛;不具,則名為眾生。凈土一法的修持正是以信順二忍為下手處,以無生法忍為安心處。在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有「設我得佛,他方菩薩聞我名號即得三種忍。」故凈土一法的修持是很徹底究竟的。

  大悲無生母。佛教特別重視大悲,因為眾生做事都有得失評判,但在大悲法則中,則遠離得失對待。凈土五念門中有「不舍一切眾生,迴向為首」,所謂不舍一切眾生,即是大悲所守護,此處不論親疏、尊卑、善惡、凡聖、敵對與讚歎。這種廣大慈悲的心智是以無生忍為基礎的,或緣起於無生忍,或回歸於無生忍,是促生一切功德之母。

  家無過咎者。六波羅蜜四功德處方便般若波羅蜜善慧般舟三昧大悲諸忍。在此,般舟為父、大悲為母,所以這個家是清凈的、無過咎的。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能,亦稱六度。四功德處——慈、悲、喜、舍,亦稱四無量。我們在三昧的行法中,具足這十種功德。不論六度還是四無量皆是忍法,所以說「般舟大悲諸忍」。所謂忍者,包容是必然的、行持是必然的、親證是必然的,忍就是有這個量,有這個行持,有這個功德的守護與延續。

  是諸清凈無過患,故名家清凈。是菩薩以此諸法為家故無有過咎。作為一個學佛人,擇一法安住,就是擇一個家來安住,在此,龍樹菩薩為我們介紹了一個家,說:此處無過患、此處清凈,可依可從。不論行般舟,還是學大悲不舍一切煩惱有情,我們有清凈的父母,有六波羅蜜四無量等清凈的家的內涵,因清凈故,所以可依可從。

  轉於過咎轉於世間道入出世上道者。世間道名即是凡夫所行道。轉名休息。凡夫道者不能究竟至涅槃常往來生死。是名凡夫道。出世間者。因是道得出三界故名世間道。上者妙故名為上。入者正行道故名為入。以是心入初地名歡喜地。佛教中有無上道,有凡夫道。若我們生於如來家,常行於般舟三昧、常行於大悲守護,就得出三界,故稱之為出世間道,是無上妙道。入這樣的家,我們就可以得到休息。而在貪嗔痴慢疑邪見中,凡夫被業流所催使,常怖生死之海,得以不自在,是名凡夫道,背離於涅槃道。

  大般涅槃即是大休息。聲聞乘講斷盡煩惱即為涅槃,大乘教言講入於畢竟之至,廣利世間有情,安住究竟之法,是為涅槃。即不僅自利寂靜,還要廣利有情,令有情趣入廣大清凈成就。所以說諸大成就者「不著生死,不住涅槃」,此「不住涅槃」就是大般涅槃。

  問曰,初地何故名為歡喜?因斷盡煩惱故。其後有偈言:「如得於初果,究竟至涅槃。菩薩得是地,心常多歡喜。自然得增長,諸佛如來種。是故如此人,得名賢善者。」

  此處,一定要注意「如來種」,此種性不立,學佛無法成就,而很多學佛人往往不在乎如來種性,而只在乎自己如何如何。

  念佛法門,實際就解決了一個種性問題——生如來家,與觀音勢至為伴侶。阿彌陀佛的願望是:聞其名號,心生歡喜及守護者,即入種性位。這是十分不可思議的!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即得如來種性,即入如來家,因為南無是歸命之意,是供養之意,是隨順之意,是徹底安住無疑之意,是圓滿起用之意。所以說念佛人福德大即在於此,我們若靠自己的資糧、加行、見道來漸次修證,可就不容易了!這與佛陀回施給我們一個種性,差異可就大了!

  凈土一法的修行,下手處即是信順二忍,即隨順法而得滿足,隨順法而得以念佛,隨順而得以抉擇,隨順而得以安住,徹底來自於隨順!隨順,必然是信順二忍所產生的效應。所以世尊在《觀無量壽經》中所講,若有念佛者,與觀音勢至等,生如來家,當坐道場。「等」即是種性相同。所以,念佛者實是人中芬陀利花。這個地方一定要清楚,若不清楚則會輕視念佛法,甚至誹謗念佛法,那就丟失了如來種性,過失就大了。

  所以說念佛人「一生即壓群臣」,也就是因為生如來家故,種性成就故。念佛就是直接進趣於如來種性,這麼說不是為了高抬念佛法,如果真知念佛之功德,沒有人不痛哭流涕的,因為這樣的福德因緣遠非世間自力修持所能知。就象乘飛機一樣,我們不會飛,但乘上飛機,很快就到目的地了。我們乘著諸佛如來的甚深功德力,在稱念之時已達到解脫、智能、慈悲的目的地,這實在是不可思議!所以,若有此種性者,「心常多歡喜」。

  念佛是崇高的,緣佛是究竟的,相應是真實的。但很多人輕謗於念佛法,嫌謗於念佛人,而不知念佛法門這種崇高、不可思議的緣起,結果遭到丟失大利的果報。例如經常有念佛人去誹謗修密參禪的,修密參禪的反過來輕賤念佛人,如此大家都有謗法罪。此罪蔽障了法門的傳播與清凈心智的生起,毀滅人的清凈眼目,令人心智混亂、法則混亂,不得安住,有破法、滅法之嫌,是很大的過失。

  念南無阿彌陀佛實在是不可思議的福德因緣的成熟,如果沒有阿彌陀佛誓願力的加持,我們不會有這樣的福德。所以,念佛人一定不能輕賤,更不要賤他,而應該謙下、慈悲、調柔,不舍苦惱有情。佛在念佛經教中講:莫生增上慢心,要善密護於身口,何以故?莫做增上慢人,若增上慢人念佛,已失甘露味,不得佛法利益。何以故?此人入魔罥網,已生邪見心,如狂象踏入蓮池,會壞人的清凈道業、埋沒人的清凈心智,這是念佛人一定要守護的問題。在果地教言中,密護口業是十分重要的,調柔身心是十分必要的。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九

  念佛品第二十

  菩薩於初地。究竟所行處。自以善根力能見數百佛菩薩。如是降伏其心深愛佛道。如所聞初地行具足究竟。自以善根福德力故能見十方現在諸佛皆在目前。問曰。但以善根福德力故得見諸佛。為更有餘法耶。答曰

  佛為跋陀婆  所說深三昧

  得是三昧寶  能得見諸佛

  菩薩於初地,究竟所行處。自以善根力能見數百佛。若能隨順佛的願力,生如來家,以般舟三昧為父、大悲為母,就能見數百佛,這是入歡喜地菩薩所見。究竟所行處,是指證到初地這樣的行處,或說行至初地這樣的因緣,這裡的確需要行,但如果不仗佛力,只靠自己根力,是不可能見到佛的。菩薩於初地能見數百佛,我們能見多少佛呢?在此可以看看我們自己的修持力了。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說念佛時見到了樹下有幾個佛、幾個聲聞,何以不見無量諸佛呢?根力故。如果我們的心智道德跟不上,只能見到石頭、土木的佛像,即使見佛,佛也是會板臉的;好一些的,會放光;再好一些的,會動一動;再好一些,就可以說法。所以說根力有異,此處信不及是不行的。

  菩薩如是降伏其心。深愛佛道。如所聞初地行具足究竟。依善根福德力故能見十方現在諸佛皆在目前。十方佛,就不是數百了。見與不見還是根力的差別、福德力的差別。有人說,我還不想見佛呢!可不要生這樣的妄想,如果依清凈密護的心智願見諸佛,常受諸佛之教,與諸佛菩薩為伴,溫養於此,那有不可思議的勝功德力。

  問曰,但以善根福德力故得見諸佛,為更有餘法耶?除了以善根福德力見佛,還有別的辦法嗎?後面答道:佛為跋陀婆,所說深三昧。得是三昧寶,能得見諸佛。龍樹菩薩稱般舟三昧為深三昧,在蕅益大師所編《凈土十要》中有寶王三昧的說法。世尊在成佛後第七年,於竹林精舍為跋陀和菩薩講《般舟三昧經》,依此三昧修持可得見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能否得到這樣的利益因緣,還是在於大家清凈、深入、長久的實踐。

  若見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這是個大方便。於此大方便處無染無著,才能清凈聞法,與聖義諦教言相應,是為正觀。若與聖義諦教言不相應,即染著了,則為邪見,例如有人見過佛後心生驕慢,就看不起念佛沒有徵兆的人,且不密護三業,而減損自己的福德因緣,結果造成失心果報,這樣是說念佛很危險嗎?其實我們不念佛更危險,因為我們天天都在失心狀態。我們真正能如實知自心嗎?真正清凈念佛又密護的人是調柔的,是得見自心的人,所以說「見諸佛以明自心」。

  跋陀婆羅是在家菩薩。能行頭陀。佛為是菩薩說般舟三昧經。般舟三昧名見諸佛現前菩薩。得是大寶三昧。雖未得天眼天耳而能得見十方諸佛。亦聞諸佛所說經法。問曰。是三昧者當以何道可得。答曰

  當念於諸佛  處在大眾中

  三十二相具  八十好嚴身

  行者以是三昧念諸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比丘親近諸天供養。為諸大眾恭敬圍繞。專心憶念取諸佛相。又念諸佛是大願者。成就大悲而不斷絕。具足大慈深安眾生。行於大喜滿一切願。行於舍心舍離憎愛不舍眾生。行於諦處常不欺誑。行於舍處凈除慳垢。行於善處其心善寂。行於慧處得大智能。具行檀波羅蜜為法施主。具行屍羅波羅蜜戒行清凈。具行羼提波羅蜜能忍如地。具行毗梨耶波羅蜜精進超絕。具行禪波羅蜜滅諸定障。具行般若波羅蜜能破智慧障礙。

  跋陀婆羅,即跋陀和菩薩,是在家菩薩,是般舟法的啟教者,向世尊問很多種功德利益從何而生?世尊為其說,若人行持般舟三昧,能得如是功德利益。

  般舟三昧名見諸佛現前。如果沒有諸佛現前,我們就還沒證到般舟三昧。般舟三昧第五次第,即最後一個次第的修持是:若見佛即問,問即答,答即曰其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有來去,何以見佛?即了自心無有來去、親證自性法性。若沒有見佛,第五次第則無法修,這裡是自力修持與實踐的一個要素。

  菩薩得是大寶三昧,雖未得天眼天耳而能得見十方諸佛。天眼天耳是凈欲者所成,有染心是不能成就的。現在人染著心智深厚,天眼天耳是不能得的,所以聽不到他方諸佛菩薩說法,也看不到他們清凈廣大莊嚴的場面。此處,雖未得天眼天耳而能見十方諸佛,聞到諸佛所說經法,這是未凈欲三昧不可思議的攝化!沒有凈欲,即沒有證得,但仗念佛陀凈功德力加持,能入聖智聖德,得見他方諸佛,聞他方諸佛說法,即所謂「他力加持」。

  問曰,是三昧者當以何道可得。答曰:當念於諸佛,處在大眾中,三十二相具,八十好嚴身。稍有禪定力的人,可以見到當前修證觀佛、念佛三昧人的光明熾相,其實就是在我們念佛、或觀佛相好時所留下的影像,或說塵染,跟我們自身並沒有關係,實在是佛陀三寶的加持,如果我們稍不密護,或染著於別人的稱讚,那就是墮落。就如我們與中央領導人接通電話後,認為自己就是中央領導人了,那就有問題了。

  許多念佛人、觀佛人、持咒人、持上師本尊觀的人,往往在這個地方上當受騙了。有過這樣一個法師,因有病而修隨修觀法,然後被人看到光明相,就來說你真有修持啊,結果他當真了,真以為自己有所修持,產生很多顛倒的名利心,後來就出現了魔亂。又如很多人走了般舟後,他人會贊道:你怎麼顯得這麼年輕?這麼精神好?笑容這麼燦爛?其實這都是因為念佛得到加持,都是一種塵染,一種狀態罷了。

  所以,修此法時,自他二種密護非常重要,或說我們要知道這只是塵染所現,非是實有。若認為自己真行了,就是驕慢邪見,妄執有法所得,墮魔眷屬。在無所得法中以為有所得,稱為大妄!就會丟失清凈法義,沉淪世間。我們念佛人對此絕對要認清楚。

  「當念於諸佛,處在大眾中,三十二相具,八十好嚴身。」這是順觀修法。如果想得到這樣的三昧,對現代末世有情來說,行般舟不失為一個稀有難得的法則,對諸根清凈有禪定的人來說,依一相三昧念佛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如果做過換位修法,再修觀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也比較得力。因為修換位法很苦,而修觀佛很光明,二者的感知性差異很大。香根活佛是換位修法的成就者,他不光能換人的果報,還能換區域性的果報。當時康藏地帶有大的瘟疫,千萬頭牛馬豬羊都死掉了,香根活佛不忍藏民所依賴的動物死於瘟疫,就用自己的身心收斂了所有災障,結果內臟全部潰爛而死。若觀佛就受佛果,若觀地獄眾生就受地獄眾生的苦,可以引發大悲心。在此我們一再強調,這裡是沒有位置的,沒有任何實法、微塵許法可得,但在取用時可表達不可思議的悲智方便與善巧。那些真正有修持的大菩薩們能夠利益眾生而絕不驕慢,也絕不把自己放到某個因緣上去欺騙眾生,他們真是沒有位置的善知識。所以,不論是修換位法,還是觀佛法,一定要密護三業,常調柔謙下之心,如果抉擇不了無所得這個正見,果報會很大的,希望諸位菩薩對此有深刻的認識。

  行者以是三昧念諸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如果得到念佛三昧,再來修持一相一行,那是更為方便了。此處行三昧最為方便契入,所謂方便,最主要是指克制了我們六根不凈的惰怠。現在有情眼耳鼻舌身意不凈,即染著的東西太多,而般舟法門,很容易使我們六根清凈下來。因為若執著,我們會累不堪言、苦不堪言,所以我們不再亂聞、不再多看、不再多想了,於是「止」就很容易成就。此處不再造作了,但念佛不舍,即所謂「立一念、斷諸想」,所以般舟三昧又稱定意三昧,直接從意根下手,很徹底、方便,意清凈者,則眼、耳、鼻、舌、身清凈,若我們想把眼、耳、鼻、舌、身清凈之後,再清凈意根,那就太難了!

  若修此法,善識者皆供養,比丘親近諸天供養,為諸大眾恭敬圍繞。真正行法之人,身心有善光,或輝光,不用言說而常能令濁惡困惑有情得到清凈加持和善安慰。所以大眾恭敬圍繞,比丘會來供養,諸天也會來供養。常修三昧的人,以及觀佛、念佛的人一定會有這樣的果報。

  專心憶念取諸佛相,又念諸佛是大願者,成就大悲而不斷絕。有時我們持咒、念佛號、念佛的真言,即佛的誓願,當諸佛的大悲願力在我們心中相應時,都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這種力不是我們自己的現量產生,而是諸佛的願力、名號功德力、慈悲方便力所促成的一種聚集相,此處一定不要以為是自己的力,這樣我們就容易生活在知恩感恩的心態中。

  曾經有人要向我介紹一個大法師,說這個大法師很厲害啊,別人的骨頭斷了,他一摸就好了。其實他是依大悲力所成就,不是其他。何以故?他每天持大悲咒,以致走路睡覺都在念,心力與咒力相應而成。但用此不可思議的悲力為人治病,實在太可惜了!我說趕緊去勸阻他,可也沒趕上,這個法師已經病倒了,因為病人太多,每天排隊,結果自己的力也沒有了,身體也垮了。有些人學佛有一點功夫就用到治病上,但因不知道因果本源,所以往往此次治好了,下次還犯。若能把這種力量用於斷人煩惱、啟人智能,則就甚為方便究竟!比如說,真有一個病人因緣來了,如果持誦咒力令對方往生極樂世界,哪怕種下一個種子,也比用來治病強。

  具足大慈而深安眾生。我們能否運用所修法則、所現量的身心來安慰這個世間?我們是否真正地生起了悲心,降服了煩惱業習?這是修法最重要的目的所在。

  行於大喜滿一切願。真正認識無有一微塵法可得,智能心智生起之時,就會生起大喜、大樂。

  行於舍心舍離憎愛不舍眾生,行於諦處常不欺誑。所謂諦處,苦集滅道,寂靜涅槃,無一微塵許法可得,此是第一諦所宣化,不敢有一絲欺誑。若有人說實有某個法可得時,我們一定要警覺了,一定不要違背世尊勝義諦教義。一旦昧失這個根本依止,則稱之為外道,即使會講再多三藏十二部也是外道,這就十分可悲了。

  行與舍處凈除慳垢。行於善處其心善寂。善寂,因善法而得寂滅之樂,這是佛法的根本利益。

  行於慧處得大智能,具行檀波羅蜜為法施主。例如在此大家給我講授的機會,是對我的機會布施;我給大家交流法則,依勝義諦,依根本依止回施,是對大家的法布施。

  具行屍羅波羅蜜戒行清凈。屍羅波羅蜜,即戒波羅蜜,能令我們達到智能彼岸。

  具行羼提波羅蜜能忍如地。即忍辱。

  具行毗梨耶波羅蜜精進超絕。即精進。

  具行禪波羅蜜滅諸定障。具行般若波羅蜜能破智慧障礙。具行禪波羅蜜,滅除定障後,則會得定業善巧。人天善巧皆來自於定力,沒有定力,是不能促成世間事業之成就的。很多人說自己怎麼做事不能成就呢?即是定力不具,福德力不具,智能力不具故。

  觀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我們做人做事如何明白自己的心愿?如何恰當地運用自己的發心?如何處理當下的抉擇?這都是開啟心靈寶藏的話題,對此我們應不斷思維、觀察、實踐、勤奮、正行。在八正道中,正業、正命、正思維是正行的實質內容;正智、正定是正行之力的表現;正見是正行的入手處。在此我們主要談論的都是正見、正念問題,因為做任何事情,心念為前導,沒有正念的支配,我們往往就會心智混亂、迷失前景。

  世尊運用四法度眾生,相好光明是方便之一,此外還包括三藏教化、威德名號和三昧通力。在此,我們讀一讀《十住毗婆沙論》念佛品中的觀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

  手足輪相能轉*輪。足安立相安住諸法。手足網縵相滅諸煩惱。七處滿相諸功德滿。手足柔軟相說柔和法。纖長指相長夜修集諸善妙法。足跟廣相眼廣學廣。大直身相說大直道。足趺高相一切中高。毛上旋相能令眾生住上妙法。伊泥鹿相佣漸粗。臂長過膝相臂如金鋌。陰馬藏相有法寶藏。身金色相有無量色。皮細薄相說細妙法。一一毛相示一相法。白毫莊嚴面相樂觀佛面無厭。師子上身相如師子無畏。肩圓大相善分別五陰。腋下滿相滿大善根。得味味相具足寂滅味。方身相破生死畏。肉髻相頭未嘗低敬。舌大相色如真珊瑚能自覆面。梵音相身相至梵天。師子頰車相肩廣相能破外道。齒齊相行清白禪。齒平等相平等心於一切眾生。齒密緻相離諸貪著。四十齒相具足四十不共法。紺青眼相慈心視眾生。牛王睫相睫長不亂。得希有色樂見無厭。以此三十二相莊嚴其身。八十種好間錯映發。福德具足威力殊絕名聞流布。

  手足輪相能轉*輪。手足輪相是世尊所擁有,表明世尊能轉妙*輪,廣泛施教於人,善於對機說法,廣利人天。

  足安立相安住諸法。手足網縵相滅諸煩惱。七處滿相諸功德滿。手足柔軟相說柔軟法。若人性格很硬,其手足骨頭會往外膨脹;若人身心調柔,就會很柔軟,甚至一摸會彷彿抓不到東西一樣。

  纖長指相長夜修集諸善妙法。晚上勤於修持善法的人,此一生果報與不修持的人,差別是很大的。

  足根廣相眼廣學廣。大直身相說大直道。足趺高相一切中高。毛上旋相能令眾生往上妙法。伊泥鹿相佣漸粗。臂長過膝相臂如金鋌。陰馬藏相有法寶藏。身金色相有無量色。皮細薄相說細妙法。一一毛相示一相法。白毫莊嚴面相樂觀佛面無厭。師子上身相如師子無畏。肩圓大相善分別五陰。腋下滿相滿大善根。

  得味味相具足寂滅味。有人喝水都能長胖,有人喝水是苦的,有人喝是甜的,這是果報之差異,因果不虛,我們應當尊重。

  方身相破生死畏。肉髻相頭未嘗低敬。獨覺辟支佛是有肉髻的,皆因甚深禪定而得。在我們這個凡聖雜居的世間,若以凡心則見凡濁類有情,若以禪定或持咒等凈業心智則能見聖類有情。

  舌大相色如真珊瑚能自覆面。三世不說妄語的人就可以舌舔鼻尖,在出家人中,許多善講法者還是有此相的。

  梵音相身相至梵天。梵音,是八不音。一般人不是男音就是女音,不是高音就是低音,不是清音就是濁音,不是大音就是小音,而佛之梵音遠離此八音,廣傳天地之間,於遠處和近處聽是一樣的。有人念佛會念出梵音,此時他方國土都可以聽得清清楚楚,因此很容易受到相應的加持。

  師子頰車相肩廣相能破外道。齒齊相行清白禪。齒平等相平等心於一切眾生。齒密緻相離諸貪著。四十齒相具足四十不共法。牙齒稀疏,是貪圖口味,不持過午戒的果報。

  紺青眼相慈心視眾生。牛王睫相睫長不亂。得希有色樂見無厭。眼睫比較長的人,一般多為人喜見。

  以此三十二相莊嚴其身。八十種好間錯映發。以上是講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是基礎,以下是八十隨形。

  戒香塗身世法所不動。諸煩惱所不染。惡言所不污。遊戲諸神通。諸佛如是威力猛盛無敢當者。以慧說法如師子吼如意自在。以精進力破諸痴暗。以大光明普照天地。諸問答中最無有上。一切仰瞻無下觀者。常以慈心觀察眾生。念如大海。定如須彌。忍辱如地。增長眾主所種福德如水滋潤。能生眾生諸善根力如風開發。成就眾生如火熟物。智慧無邊猶如虛空。普雨大法如大密雲。不染世法猶如蓮華。破外道師如師子搏鹿。能舉重擔如大象王。能導大眾如大牛王。眷屬清凈如轉輪王。世間最上如大梵王。可愛可樂如清天明月。普照能然猶如朗日。與諸眾生安樂因緣。猶如仁父。憐愍眾生隨宜將護猶如慈母。所行清凈如天真金。有大勢力如天帝釋。勤利世間如護世主。治煩惱病猶如醫王。救諸衰患猶如親族。積諸功德如大庫藏。其戒無量。其定無邊。其慧無稱。解脫無等解脫知見無等等。於一切事最無有比。一切世間最無上故名第一人。成大法故名為大人。

  福德具足威力殊絕名聞流布。戒香塗身世法所不動。諸煩惱所不染。惡言所不污。遊戲諸神通。諸佛如是威力猛盛無敢當者。

  以慧說法如師子吼如意自在。以精進力破諸痴闇。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多缺乏精進力,究其原因,一是福德因緣不足,力不夠;一是悲願不足,沒有真正利人利世、令佛法住世之心。

  以大光明普照天地。諸問答中最有無上。一切仰瞻無下觀者。常以慈心觀察眾生。為自己一個人修法實際是很無力的,我們需常視世間之需求,而不是光看自己,故說慈心觀察眾生。

  念如大海。定如須彌。忍辱如地。增長眾主所種福德如水滋潤。能生眾生諸善根力如風開發。成就眾生如火熟物。智慧無邊猶如虛空。善雨大法如大密雲。不染世法猶如蓮花。

  破外道師如師子搏鹿。能舉重擔如大象王。能導大眾如大牛王。獅子、象、牛,都象徵力量。象有四種:我們一般見到的是灰象;白法成就之善士所乘是白象,如普賢菩薩所乘之象;人王所乘是青象,玄奘法師在印度時,王者就送其七頭青象,象徵榮耀和尊嚴;還有就是香象,世人難見,有一定成就者才可見到,香象巨大,有香象過河、橫斷河流之說。

  眷屬清凈如轉輪王。轉輪王也有四類:金輪王,一出生時,七寶隨身,天下太平,自然之象,一切國土莫不臣服;銀輪王出生時,珠寶次之,還稍需言語,即還需要說法來引導世間歸順;銅王需軍隊威懾世間,令眾臣服;鐵王則靠打仗,戰火紛飛,征服世間。

  世間最上如大梵王。可愛可樂如清天明月。普照能然猶如朗日。與諸眾生安樂因緣。猶如仁父。憐憫眾生隨宜將護猶如慈母。

  所行清凈如天真金。我們人類的金子,在鬼神道看來是光。所謂天金,我們看到的實際都是光相,這是業報上的差異。

  有大勢力如天帝釋。帝釋天出巡時,儀仗非常龐大,顯其威勢,我們若清凈齋天,也是可以得見的。

  勤利世間如護世主。治煩惱病猶如醫王。救諸衰患猶如親族。積諸功德如大庫藏。

  其戒無量。其定無邊。其慧無稱。即戒定慧三學。現在人多怕談戒,其實戒是無為法之表露。人往往不知道自己造業有多苦,還以之為好,而我們持戒時就會無為、無著、無漏、守護清凈。

  解脫無等解脫知見無等等。於一切事最無有比。在佛教中,「無有比」是一個特殊的名詞,我們稱佛法是未曾有法,遠離對待與識心。

  一切世間最無上故名第一人。成大法故名為大法人。以上是觀佛道德內涵的文字。

  如是菩薩以大人相念觀諸佛。是諸佛者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不可思議不可計劫修習功德。善能守護身口意業。於過去未來現在無為不可說五藏法中悉斷諸疑。定答分別答反問答置答。於四問答無有錯謬。善說根力覺道念處正勤如意三十七助道法。善能分別無明諸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因果。於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無所系著。善說九部經法。所謂修多羅岐夜授記伽陀憂陀那尼陀那毗佛略未曾有議論如是諸經。不為貪慾瞋恚愚痴憍慢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疑諸使所使。不為無信無慚愧諂曲戲調放逸懈怠睡眠瞋恨慳嫉諸惱所侵。知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可去已去。可見已見。所作已辦。盡破怨賊。具足諸願。是世間尊是世間父是世間主。是善來善去善意善寂善滅善解脫者。在無量無邊十方恆河沙等世間中住。

  如是菩薩以大人相念觀諸佛。是諸佛者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不可思議不可稱計劫修習功德。現在人修行比較急於求成,而諸佛菩薩的修德都是以不可稱計的年劫計算的,許多經文中,佛菩薩們都有「我於恆河沙劫前」接受授教、進行修行實踐的表述。而我們能記憶的修行有多長時間?幾天?幾月?幾年?所以我們往往不知諸佛之修行功德。對於這種廣大修德,我們若不知感恩,不知隨順,不知觀想,難免就有點邪慢與驕狂,就會丟失念佛的大功德利益。

  善能守護身口意業。於過去未來現在無為不可說無藏法中悉斷諸疑。遠離一切對待心智和塵染,就會斷諸疑。若能於一切作業中斷諸疑,真是心智暢明,無掛無礙!

  定答分別答反問答置答。於四問答無有錯謬。世尊做四種答於有情:定答、分別答、反問答、置答,無疑抉擇一切有情的疑慮,令一切眾生心智康樂、無有掛礙。

  善說根力覺道念處正勤如意三十七助道法。在佛法中,從聲聞乘到密乘都要學三十七道品;《華嚴經》中,從信位一直到等覺位菩薩也都要學三十七道品。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在這三十七道品中,過去人一出家就要修四念處,而四念處的前提是五停心,所以過去又有「五停不修,無以出家」之規定。五停心是其首之初,即下手的方便。現在人經常是被別人一罵,馬上就起嗔心;看到好東西,馬上就起貪心;看人不如我,馬上就起慢心;看事不如意,馬上就睡覺昏沉去了。凡夫具足貪嗔痴慢疑,此處太需要修持了。若五停心得力,人就會具足許多善巧,消除許多固執己見,何以故?知諸法根本,真正抉擇法無自性了。故以五停心心智,入三十七道品四念處法,是很容易成就的。

  善能分別無明諸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因果。三十七道品與十二因緣的次第修法,是佛教的基礎修法。若不能善了解十二因緣,人不知道斷處、滅處,是無力修法的。例如,在受愛處,若不去延續它,就會斷愛有,而出離生死。我們感受的機會很多,但可以不用愛與取的法則,可以置之於當下,這樣修持就很有力。

  於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無所系著。能否對色聲香味觸法無所系著,我們可以來觀察自己。

  善說九部經法。所謂修多羅岐夜授記伽陀憂陀那尼陀那毗佛略未曾有論議如是諸經。九部經法是最早的譯法,所謂「五百結集,九部經法」,現在我們講十二部經,但南傳佛教中還是講九部經法。

  不為貪慾嗔恚愚痴驕慢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疑諸使所使。見思二惑中,思惑之貪嗔痴慢疑,我們平時關注得比較多。而見惑,也稱五利使,是驅使奴役我們最厲害的東西,但也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所謂身見,實以為有我;所謂邊見,如有無、善惡、凡聖、對錯、你我,一切對待都可以產生邊見;所謂邪見,如斷見、染見;所謂見見,即見取見,迷執前三見為正見;所謂戒見,即戒禁取見,迷執現在苦身作種種邪戒苦行,為生於人天樂處,這在印度是非常多的,如有人說持牛戒、狗戒可以生天,但持戒若不管別人善惡,不管別人得失,一樣會產生惡效應。

  不為無信無慚愧諂曲戲調放逸懈怠睡眠嗔恨慳嫉諸惱所侵。知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可去已去。可見已見。所作已辦。盡破怨賊。具足諸願。是世間尊是世間父是世間主。是善來善去善意善寂善滅善解脫者。在無量無邊十方恆河沙等世間中住。

  如現在前菩薩。又應以八十種好念觀諸佛。甲色鮮赤行清白法。甲隆而大生在大家。甲色潤澤深愛眾生。指圓纖長其行深遠。指肉充滿善根充滿。指漸次而長次第集諸佛法。脈覆不見不覆身口意念脈。無粗結破煩惱結。踝平不現不隱藏法。足不邪曲度脫邪眾。行如師子是人中師子。行如象王是人象王。行如鵝王。高飛如鴻。行如牛王人中最尊。行時右旋善說正道。身不僂曲心常不曲。身堅而直贊堅牢戒。身漸次大次第說法。普身諸分大而端嚴。善能解說大妙功德。身相具足具足法者。足步間等等心眾生。其身凈潔三業清凈。身膚細軟心性自軟。身離塵垢善見離垢。身不縮沒心常不沒。身無邊量善根無量。肌肉緊密永斷後身。支節分明善說十二因緣分別明了。身色無暗知見無暗。腹圓周滿弟子行具。腹凈鮮潔善能了知生死過惡。腹不高出破憍慢。腹平不現說平等法。臍圓而深通甚深法。臍畫右旋弟子順教。身遍端嚴弟子遍凈。威儀鮮潔心凈無比。身無點子無黑印法。手軟勝兜羅綿。受化者身輕如毛。手畫文深威儀深重。手畫文長觀受法者長遠後事。手畫潤澤舍親愛潤得大道果。面貌不長結戒有開。唇赤如頻婆果。見一切世間。如鏡中像。舌柔而軟先以軟語廣度眾生。舌薄而廣功德純厚。舌赤如染染凡夫心難解佛法令解。聲如雷震不畏雷聲。其聲和柔說柔軟法。四牙圓直說直道法。四牙俱利度利根者。四牙鮮白清白第一。四牙齊等住戒平地。牙漸次細漸次說四諦法。鼻高隆直住智高山。鼻中清凈弟子清白。眼廣而長智慧廣遠。睫不希疏善擇眾生。眼白黑鮮凈如青蓮華葉。天人婇女以好眼敬禮。眉高而長名聞遠流。眉毛潤澤善知軟法。耳等相似聞法者等。耳根不壞度不壞心眾生。額平而好善離諸見。額廣無妨廣破外道。頭分具足善具大願。發色如黑蜂轉五欲樂。發厚而致結使已盡。美髮柔弱軟利智智者能知法味。發不散亂言常不亂。發潤而澤常無粗言。發有美香。以七覺意香華隨宜化導。發中有德字安字喜字。手足中亦有德字安字喜字。

  菩薩如是應念諸佛處在大眾講說正法坐師子座。其座以琉璃雜寶為腳。以真珊瑚妙赤真珠以為幾。金薄幃帳柔軟滑澤種種天衣以為敷具。以寶師子赤金為身。虎珀為眼。車磲為尾。珊瑚為舌。白金剛為四牙。真白銀為發。毛髮長廣。具足其床在此四師子上。大象王牙以為憑几。其承足幾眾寶所成。為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之所敬禮。諸佛如是在此床上。著竭支泥洹僧。不高不下覆身三分。周匝齊整著淺色袈裟。條數分明不高不下亦不參差。

  處八部大聖莊嚴眾中人天大會。龍金翅鳥俱共聽法心無瞋恨。一切大眾深心慚愧敬愛於佛。皆共一心聽佛所說。受持思惟如所說行。專心聽受心清凈故能障諸蓋。一切大眾瞻仰如來無有厭足。衣毛皆豎泣淚心熱或有大喜。有如是者。則知其人心得清凈寂默湛然如入禪定。無愛無恚心無餘緣。有大悲相慈愍眾生。欲救一切心不諂曲。寂滅清凈分別好醜。有大志量不沒不縮不高不下。佛悉瞻見處在如是。大眾說法易解易了樂聞無厭。

  三十二相八十隨形,用來啟迪我們內在的道德,這是佛之福德寶藏的實質內涵,是在本具性德下所啟迪的圓滿修德。如來自他二種受用具足,依正二報受用具足,圓滿廣攝有情,都是依修德而展現出來的。

  若單談性德,不講修德,就是只談體不談用,只談同不談分別,這樣在世尊的「四答」,定答、分別答、反問答、置答中的分別答就不成立了。諸佛如來善分別世間所安立果,即善分別因果,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是因果次第相續的分別內涵。此處是以修德所顯,在佛為佛,在菩薩則為菩薩,六道沉淪眾生亦復如是,所謂本無分別中各取其妙用。若沒有分別答,凡俗有情就會於現緣業果中不善分別,而多混淆,從而丟失佛法妙用。

  在我們漢地,多說性空、無自性,而對諸佛自他二種受用,這種以修德所示現、表達、延續的妙用說得少,即不太重視修德的受用與真實。所謂真實,因是順性起修,是於無染心中而建立的清凈功德利益。三十二相八十隨形都是在順性修德中彰顯的自他二種受用,對我們學佛者來說,是延續性德的一個清晰、智能、條理的教誨,也是一個增上的指導,這樣我們不至惰怠於相似自性見中,丟失分別善巧,於諸佛菩薩甚深方便善巧中多做疑慮、詆毀,產生斷見、滅見、無受用的邪見、惡空見,不能延續清凈受用、莊嚴受用、智能慈悲善巧的受用。

  在此五濁惡世,生命在減劫之時甚為短促,依報甚為惡劣,修行的福德力甚為薄少,所以我們尤需重視如來之修德,所以念佛法門就尤為重要了。因為念佛法是橫斷橫出之法,這是凈土果地教言的一個清晰抉擇。若是漸次修行來斷生死,我們此生有沒有希望呢?我們觀察一下自己的修持力就知道了,例如可以依資糧、加行、見道、修證、息用五個修行次第,分辨自己的次第因緣。想在一生之中完成五次第圓滿修持,是很難的。相當一部分有情,修行資糧都不具足。而加行,即正行前的加行,真正能實踐的人,可能也是萬分之一。見道者,則更為稀少了,億人中難得一二。見道後才能修證,宗下人說「明心見性,方後起修」,「大開圓解,才能起修」。若依這樣的因緣,的確太複雜了。

  我們沒有見道怎麼起修?凈土一法為「信順起修」,就解決了「開圓解後起修」、「見道後起修」的問題,為凡夫提供了直接悟入、了脫生死的法則,這是一個十分慈悲善巧的因緣!

  說信順契入也好,起修也好,「信順」二字就把問題解決了,這是不可思議的教言,唯佛與佛能宣、能證、能知。有人說:「我不能信順,疑慮能不能起修?」在凈土一法中,圓含圓攝,若能信順起修,當下即得大利,就橫斷生死流;而疑慮亦得大利,只是現前就象在修資糧、加行一樣培養善根。如《觀經》中寫,若有眾生一生造作五逆十罪,臨死之時地獄火現前,聞善知識教導、稱念阿彌陀佛名,地獄即化為清涼地,即當下得到抉擇。

  此處與修持的時間長短沒有關係,但假以佛願、佛果,令眾生心智所依,當下消融無始以來生死困惑,趣無上菩提。在西藏的《度亡經》等伏藏教言中,也可以當下抉擇,但需要假助於他人。而隨順念佛,不需要假助他人。有人問,如果這樣,那助念團有沒有意義呢?也有意義!對無力信順之有情,使其抉擇,一樣能一生進趣無上菩提,一生橫斷生死,也就是在現緣成熟的一剎那就可以橫斷,而不假於修持,但依佛力。

  只有泯滅一切善惡是非大小,清凈無對待,才能表達出念佛法門的實質內涵,也就是順性而說,否則無力傳達,一傳達就會被識心所蒙蔽。所以古來以久,善知識稱「凈土一法,暗合道妙」,「直趣菩提」,「一生即壓群臣」,為諸佛所稱讚。

  為什麼「一生即壓群臣」呢?因依佛果故,現下動機、發心皆是無上心。「一生」,即一動念,一舉心,種子一出來,表達的就是無上心,就是自性之心,也就是順性之顯,即使我們不懂自性,但無意中就已突顯了自性之清凈,之無造無作,之具足圓滿。所以「一生即壓群臣」。「一生」,就是動念之間,若能這樣修持,但依佛果而得安住的、依靠的、銷歸的、不造作的心智,就沒有畏懼了,就是正念現前,念念佛、念念覺、念念圓滿、念念具足。

  凈土一法徹彰了即心即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本來是佛,本來具足之心性,這是徹底無疑的教言,是千佛萬佛所共知共宣,與次第教言就不相干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正如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講,實在是釋迦牟尼佛於此五濁惡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法,全部囑累於此五濁惡世之有情,令其成就無上菩提。所以說念佛一法總持一切法則,又稱為大總持門,陀羅尼門;又說「以名昭德」,一句佛號能昭無量功德,令此五濁惡世成就清凈光佛剎。

  諸佛如來皆具三德:斷德、恩德、智德。佛已證不可思議的斷德善巧,斷除了一切生死困惑,得清凈圓滿究竟的順性心智,回施於有情,以恩德昭立於十方。若是念佛之時,一稱南無佛,全體昭顯諸佛功德,所謂「以名昭德,以德知心,以心智用」,這是凈土法門的一個傳播模式,過去善知識講得十分簡單:名即是德,德即是心,心即是用。此處已不要任何遮攔了,直指當下,現前一念善巧,橫出生死苦海!

  音深不散柔軟悅耳從臍而出。咽喉舌根鼻顙上齗齒唇。氣激變成音句。柔軟悅耳。如大密雲雷聲隱震。如大海中猛風激浪。如大梵天音聲引導可度眾生。離眉眼唇可呵語法。言不闕少又不煩重。所說無疑言必利益。無有誑語可破語等。離如是過遠近等聞。四種問難隨意能答。開示四諦令得四果。建立義端因緣結句。語言法則皆悉具足。種種所說事義易了。所宣分明不故隱曲。言不卒疾又不遲緩。始終相稱無能難者。以如是語敷演說法。初中後善有義有利唯法具足。能令眾生得今世報。無有時節可得嘗試能滿所願。深妙智者以內可知。能滅眾生三毒猛火。能除一切身口意罪。善能開示戒定慧品。初以名字後令知義而生歡喜。從喜生樂從樂生定。從定生如實智。從如實智生厭離。從厭離滅結使。滅結使故得解脫。如是能令此法次第。善能開示諦舍滅慧四處。能示眾生令滿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波羅蜜。能令眾生次第得至喜地凈地明地炎地難勝現前深遠不動善慧法雲。能分別聲聞乘辟支佛乘大乘。能令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能令成就人天之中所有富樂。是為一切第一利益諸功德藏。如是正心憶念諸佛。在閑靜處除卻貪慾瞋恚睡眠疑悔調戲。一心專念不生障礙失定之心。以如是心專念諸佛。若心沒當起。若散當攝。並見大眾常如現前。未入定時常應稱讚相好二事。以偈嘆佛令心調習。如此偈說

  世尊諸相好  何業因緣得

  我以相及業  稱讚於大聖

  足相千輻輪  清凈眷屬施

  以是因緣故  賢聖眾圍繞

  足下安立相  受善持不失

  是故魔軍眾  不能得毀壞

  手足指網縵  身相紫金色

  善行攝法故  大眾自然伏

  手足極柔軟  身相七處滿

  隨意食施故  多得自然供

  長指廣腳跟  身佣大直相

  離殺因緣故  乃至於劫壽

  毛上向右旋  足趺隆高相

  常進諸善事  故得不退法

  伊泥鹿王相  常樂讀誦經

  為人說法故  疾得無上道

  修臂下過膝  一切所有物

  求者無吝惜  隨意化導人

  陰藏功德藏  善知離散故

  多得人天眾  凈慧眼為子

  薄皮耀金光  妙衣堂閣施

  故多得妙衣  清凈房樓觀

  一孔一毛生  眉間白毫峙

  常為最上護  故於三界尊

  身上如師子  兩肩圓而滿

  常行人愛語  無有違反者

  腋滿知味相  病施醫藥故

  人天皆敬愛  身無有疾病

  身圓肉髻相  和悅心施福

  勸化剛強者  法王中自在

  迦陵頻伽音  廣舌聲如梵

  所言常軟實  得大聖八音

  先加以思慮  後言必有實

  故得師子相  見者皆信伏

  齒白齊密相  所曾供養者

  後常不輕故  眷屬心和同

  上下四十齒  密緻不疏漏

  無讒不妄語  徒眾不可破

  眼黑青白明  睫相如牛王

  慈心和視故  觀者無厭足

  雖轉輪聖王  典主四天下

  有是諸相好  光明不如佛

  我所稱嘆說  諸相好功德

  願令一切人  心凈常安樂

  菩薩又應以八十種好念諸佛。如此偈說

  諸佛有妙好  八十莊嚴身

  汝等應歡喜  一心聽我說

  世尊圓纖指  其甲紫紅色

  隆高有潤澤  所有無有量

  脈平踝不現  雙足無邪曲

  行如師子王  威望無等比

  行時身右旋  安庠有儀雅

  方身分次第  端嚴可愛樂

  身堅極柔軟  支節甚分明

  行時不逶迤  諸根悉充滿

  肌體極密緻  鮮明甚清凈

  身形甚端雅  無有可呵處

  腹圓不高現  臍深而無孔

  其文右向旋  威儀甚清凈

  身無有疵點  手足極柔軟

  其文深且長  修直有潤色

  舌薄面不長  牙白圓纖利

  唇色頻婆果  音深若鴻王

  鼻隆眼明凈  睫致而不亂

  眉高毛柔軟  端直不邪曲

  眉毛齊而整  善知諸法過

  眉毛色潤澤  善度潤眾生

  耳滿長而等  不壞甚可愛

  額廣而齊正  頭相皆具足

  發致而不亂  如黑蜂王色

  清凈而香潔  中有三種相

  是名八十種好。以此八十種好間雜莊嚴三十二相。若人不念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讚歎佛身者。是則永失今世後世利樂因緣。

  我們念佛要有自受用,即喜悅的引發,在此就需要談到一個修法次第問題。聲聞乘教言中有諦入法則:由苦而生信,由信生悅,由悅生喜,由喜生定,由定生慧。即從苦諦下手,先知苦、解苦、證苦,則後由苦生正信。苦集滅道四諦法中,苦諦若不知,聲聞乘自利法是無法下手的,就很難解決生命究竟安樂之依止。「由信生悅」,因疑慮徘徊令人惱怒、煩躁不安、無所依從,若有正信,心智就會安樂。「由悅生喜,由喜生定,由定生慧。」這是個次第問題,慧發解脫知見,而證無上道。

  有人說:「我如何得到佛法利益、得到無上道業呢?」也就是這個次第問題:由苦生信,被一些極苦所逼迫之人,如有牢獄亡難之災者,有病痛生命威脅者,很容易生信。何以故?無所出路故。這時就會對教言生信。真正抉擇下來了,靠倒了,喜悅自然而起。由喜悅而生定。定的相續必然會生慧。由慧而生解脫知見,趣於無上道。

  在龍樹菩薩這段文字中,把「苦諦」去掉了,直接說「從悅而生喜」,即由觀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生喜樂,這在念佛法門中極易生起,逾越了苦性之說。但因為念佛由信順而入,所以在此還是把苦諦作為一個不逾越的次第,比較方便一些、好下手一些。

  這個次第是十分重要的,因為生喜,心結就容易消除,這是修法的一個狀態。「由喜悅而生定」,於是就能真正解決深層次的心結,這樣就能令法次第彰顯在我們的修行過程中。如果不知道這個次第,有時人會產生一種偶遇的法喜,比如就會說「哎呀,今天打坐念佛很歡喜、很相應!」沒有真正於法得到條理性,只是偶然碰上,這樣不能形成修法善巧,佛法很難成就。

  我們在法的次第上一旦成熟,就可以於有意無意之中進趣勝法之樂。在這個勝法中,我們能戰勝貪嗔痴慢疑邪見的逼迫、侵凌,或說纏縛,故有法之樂。這個「勝」,就是不被逼迫、侵害,而可以依其現緣即做師導,即做善友,即做法則,即做成就,也就是在貪嗔痴慢疑生起之剎那、之當下依法而得勝,故所以樂。這是特別重要的修法機遇,就在貪嗔痴慢疑邪見生起之剎那,這個現下若能依法而修持,依法而觀察,依法而審視,那就是我們的良師益導,就是我們成道的資糧,由此就會生喜。這個喜就來自於貪嗔痴慢疑生起的當下,一定不要錯過這個機會!有人認為等以後沒煩惱了再修行,或對自己現前的業習感到自責、後悔,或想逃失、迴避,那可就是錯失良機了。這真是良機,唯有此處才能真正修行!

  觀佛法身無染無著

  凈土念佛法門,按教中所說,唯佛與佛能宣化,是三藏十二部中的無問自說之教言,因為一切賢聖都無法涉足於此,唯佛圓滿覺者,才能知念佛甚深功德利益,所以又稱果地教言。果地,即佛所證,是聖者菩薩無法證到,窮極所思也不能知曉的。凈土一法,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是不可思議的大善巧教言,能真正開啟一切眾生之心智。

  開啟心靈如意寶藏,就是運用我們的心靈智能,將其徹底無疑地、象諸佛世尊一樣圓滿、清凈、具足慈悲善巧地運用出來。其實,一切有情所面對的一切貪嗔痴慢疑邪見,所表達的一切身口意事相和依正二報,莫不是寶藏,關鍵是我們沒有認知其本質,而被自己感知的量所蒙蔽,結果變得沉重、負擔和痛苦。學佛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通過一種方式,將我們的本質心智運用出來、純熟起來,真正開啟心靈如意的自在力。

  在念佛三昧最初的進趣中,觀佛色相是比較方便的,使我們可以從濁惡雜亂的色相中剝離出清凈光明相。但為了破除眾生的染著,就有破相之說,即順性識諸法之無自性本質,也就是見法性佛。當然,若不染著於色相,也無需破,只是善運用即可。

  實踐佛法有五次第:資糧、加行、見道、修證、息用,但次第並不是強制的,有人循序建立之,有人則無序,如利根有情,直接在自性安立上生起抉擇,見諸事相現前,不受侵害動搖,心智清凈,愛樂平等之法,此時五次第說就不太需要了。

  《般舟三昧經》中也談到五次第,後面兩個次第為見佛色相與問法,因問法而抉擇於自性之本無來去。若不見色相、不能問法之時,我們往往抉擇不了法無自性,因思維之力並不等於抉擇之力,通過實踐佛法,我們就可以於此本質不斷抉擇,如意力就會現前。

  接下來的「助念佛三昧品」,主要依止跋陀和菩薩起問的《般舟三昧經》做講,從念佛三昧的正因,來引發我們親證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的利益。修行的確是很有味道的事情,但如果沒有法則指導、沒有文字指導,我們就容易比較莽撞,或比較草率地自許一個東西。這段文字令我們漸次趣入,是比較重要的一段文字。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二

  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

  菩薩應以此  四十不共法

  念諸佛法身  佛非色身故

  是偈次第略解四十不共法六品中義。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何以故。新發意菩薩。應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念佛。如先說。轉深入得中勢力。應以法身念佛心轉深入得上勢力。應以實相念佛而不貪著

  不染著色身  法身亦不著

  善知一切法  永寂如虛空

  是菩薩得上勢力。不以色身法身深貪著佛。何以故。信樂空法故。知諸法如虛空。虛空者無障礙故。障礙因緣者。諸須彌山由乾陀等十寶山。鐵圍山黑山石山等。如是無量障礙因緣。何以故。是人未得天眼故。念他方世界佛。則有諸山障礙。是故新發意菩薩。應以十號妙相念佛。如說

  新發意菩薩  以十號妙相

  念佛無毀失  猶如鏡中像

  十號妙相者。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無毀失者。所觀事空如虛空。於法無所失。何以故。諸法本來無生寂滅故。如是一切諸法皆亦如是。是人以緣名號增長禪法則能緣相。是人爾時即於禪法得相。所謂身得殊異快樂。當知得成般舟三昧。三昧成故得見諸佛。如鏡中像者。若菩薩成此三昧已。如凈明鏡自見面像。如清澄水中見其身相。初時隨先所念佛見其色像。見是像已後。若欲見他方諸佛隨所念方得見諸佛無所障礙。

  念諸佛法身。佛非色身故。為什麼要念諸佛法身?因佛非色身,但以色身而彰顯,而利益世間。

  是偈次第略解四十不共法六品中義。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是進趣方便,逾越進趣方便往往不得佛法現前利益。先念色身佛,我們可以體會到健康的果報、福德的果報、威德的果報、智能慈悲的果報、乃至光明清凈、圓滿莊嚴的果報,然後我們就會延續這種進趣,念法身佛。

  何以故。新發意菩薩。應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念佛。「新發意菩薩」是很有意思的名字,其中「新」字尤為重要。現在學佛人往往認為自己在重複某種意識、某種心念,而不知我們每一個心念、每一刻時光,皆未被重複過,皆是「新」發意,若能知此,是名菩薩,此菩薩從識心中走了出來,了解未曾有。

  識心就是重複心,未曾有是絕待心智,是不會重複的。重複的心智,就會產生勞苦、厭倦和迷茫;而未曾有心智,會生起尊重、莊嚴、守護和喜悅,使我們因不可重複而愛樂每一個現下,守護每一個學佛的機會,從而有進趣觀察的力量。何以故?非勞作故。

  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念佛,是新發意菩薩先念色身佛的進趣法則。經常會有人說「法無色無相,一切法平等,一切色平等,一切清凈啊,佛不可以色身見,還念它做什麼?」結果自己兩眼茫茫,也不平、也不等,迷失了自心,不生尊重,墮入頑空。何以故?因凡夫有情多以色取莊嚴,取莊嚴時就會尊重與守護,爾後得到喜悅與愛樂,如一個貧瘠人突然得到寶藏一樣,就會生起守護這個富有與尊貴的心和業緣。如果一直就是貧瘠的,卻強說貧瘠也很好啊,是真的嗎?若真如此,也就不名貧瘠了。

  因我們色身粗重,福德卑微,所以,「應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念佛觀佛,這是十分重要的一環。一般人認為自己長得還可以,但即使不與佛比,但與天人的細妙色身、香妙色身或光熾身比起來,我們色身的穢污醜陋都是令人不堪的。此處,「比」十分重要,因為我們是在念佛之色身,若不比,我們就不知道自己的齷齪,而還貪愛自視。

  做三十二相八十隨形觀,也有助於調整色身疾病。從頭頂到喉,到胸,一直到腳下萬輻輪,每個部位都有細緻的觀察及其對治的疾病。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中就有一些觀念修法,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現實利益。例如,有人含胸,這樣的人多肺活量不夠,心胸較暗,顯現無力,這時需要多觀佛胸前「 」字。又如人昏沉無記時,也可作胸前 字觀,或可作「阿」字光明觀。又如我們做某件事之前,若先做一下觀想,就會產生比較得力的感受。因此,若想調整身心世界,色身調整也是很重要的,不過生老病死還是逃不掉的,這裡不是讓我們染著於色身。

  如先說。轉深得入中勢力。得入,即相應。觀相相應時,雖實無所得,但會在我們身上表現出來一種喜悅、安樂、健康、有力,易讓他人生喜,這種喜是存念中的感知。觀修中的相應一般是不輕說於人的,輕說易生慢心。此處最怕驕慢,若真以為「我」怎麼樣了,不僅會減損現緣,還會受未得言得大妄語的苦報,比不做觀修還要多受苦報。所以此處有大利大害,故一定要密護身口意,一定要真正對自己負責!即使因害怕不修了也行,但密護是絕對不能含糊的!

  應以法身念佛。心轉深入得上勢力。這就是所謂本尊觀,成就本尊相好觀後,是要破本尊的,即應該觀法身佛了。

  轉觀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機。在《般舟三昧經》中,轉觀法身佛屬於第五次第:見佛即問,問即答。答之後,佛肯定就消失了,此時就會審觀到:彼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從去,何以得見佛呢?原來自性清凈故見佛。

  如果不轉觀,就會真以為有所得。在藏傳佛教中,此關過不去,就落到護法,即天龍八部上;在漢地又稱為「戒緩乘急」,也就是急於成就本尊,結果密護不夠,又以為實有,而墮入護法,這樣是不能成就解脫道的。

  應以實相念佛而不貪著。菩薩得上勢力,不以色身法身深貪著佛。不貪著就是戒。「見無見見,樹立正見」,因自性無故,所以在種種細妙色身中,應無所染著,這樣來實相念佛,或觀法身佛。

  很多人過不了此關,貪圖自受用。比如有人說:「我這段打坐可舒服了。」對自受用的貪一旦生起,然後就會貪圖色慾,墮入魔眷。《楞嚴經》中講得很清楚,此人不能成就無上道。所以,不染著色身,法身亦不著,見無見見亦不可著,此處需要不斷深入抉擇,最後「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虛空」,歸入寂滅之樂,廣大妙莊嚴土一時現前,十方剎土如夢如幻,亂起亂滅,無有實質,那麼就抉擇一切法性自在,得一切智。

  何以故?信樂空法故。知諸法如虛空。虛空者無障礙故。障礙因緣者。諸須彌山由干陀等十寶山。鐵圍山黑山石山等。如實無量障礙因緣。何以故?是人未得天眼故。佛法中講的「天眼」與其他不一樣,是指能了曉未來,能做廣大清凈觀察,能見他方世界。薄地凡夫有情,因染欲未凈不得天眼。

  念他方世界佛。則有諸山障礙。是故新發意菩薩。應以十號妙相念佛。念佛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功德利益受用所在,我們可以觀察體驗。在此以十號念佛,則是念法身佛的細微分了,這裡又是一個很重要的進趣。

  十號稱頌,例如「南無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阿彌陀佛世尊」,一般人不知之,而只念「南無阿彌陀佛」。很多真言,如藥師真言,其實都有十號稱頌。

  十號稱頌,是具足念,這是十分重要的一個修持方式,就是念法身佛,此處無色無相,功德遍法界、普攝有情,令十方九法界中一切有情鹹得愛樂。

  如是:新發意菩薩。以十號妙相。念佛無毀失。猶如鏡中像。毀失即遮蔽,我們一般念佛有散亂心,因心智遮蔽有虧故,會毀失佛號功德。而十號具德念則如大圓鏡,能將相全顯,無有毀失。

  十號妙相者。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無毀失者。所觀事空如虛空。於法無所失。何以故。諸法本來無生寂滅故。如是一切諸法皆亦如是。是人以緣名號增長禪法則能緣相。過去,因念佛名號,得念佛三昧力的人還是很多的,所以古人用一定的數量來充實自己的生命,令念佛得力,證得自在力。

  是人爾時即於禪法得相。所謂身得殊異快樂。殊異快樂,即禪三昧快樂,我們一旦得到,則不為親情、愛欲、名利等一切世俗所侵擾、困惑。在我們這個時代,因為以散漫心念佛的比較多、雜染心念佛的比較多、名號不具念佛的比較多、不知念佛次第念佛的比較多、自詡念佛的比較多、以貪染蒙蔽心念佛的比較多,所以多減損佛勝功德名號的利益和勝法樂的生起。

  當知得成般舟三昧。三昧成故得見諸佛。如鏡中像者。若菩薩成此三昧已。如凈明鏡自見面像。如清澄水中見其身相。心凈了,念佛時就看到佛,如在鏡中看自己,這離我們也不遠,但如果我們的心不去抉擇,它就相去很遠,殊勝的喜悅就不能生起。

  初時隨先所念佛見其色像。此處若念阿彌陀佛就見阿彌陀佛,如果見到其他佛了,一定要知道不去隨他。因為念不相應,也會出魔亂。但這裡不要害怕,所謂亂,就是動搖,就是被蒙蔽,如果擇取清晰,就不會亂。比如有人說:「我念阿彌陀佛時出現的是藥師佛,那我就改去東方吧。」心一動,就出魔亂了,結果阿彌陀佛念不好了,藥師佛也念不好。這是一個不動決定的問題。我們念佛不能動搖,要抉擇,如何抉擇呢?藥師佛來了,我才不管呢,我就念阿彌陀佛,就去西方極樂世界,東方再好也不要去。一旦清凈抉擇了,就遠離魔亂,念佛人在這裡一定要清晰、一定要認準。

  見是像已後。若欲見他方諸佛隨所念方得見諸佛無所障礙。這裡就是一個清晰的抉擇,龍樹菩薩為我們做了一個佐證:想見阿彌陀佛就見阿彌陀佛,見真切之後,若還想再見藥師佛,就可以念藥師佛。然後我們還可以問法,乃至問:藥師佛,你的十二大願是真的假的?你什麼時候發的願?這完全可以問啊!我們不要害怕,不要跟佛這麼大的距離,這不是輕慢,而是親近佛。親近佛,就是不來客套、虛假的!如果明明想問但是不敢問,那不行!

  般舟三昧行持法則之一

  無始以來,生命所延續的本質、本源的法則,為諸佛如來所完整地表達、使用,故為得大自在者,具大雄大力大慈悲。所謂大自在,是本源心智的流淌,它是具足的,無遮無蓋的,無有任何變形,無有任何雜染,清凈地滋潤著世間。

  而凡夫有情,都有造作過患,自己製造了因,但往往卻不能荷負其果,生命經常被無端地消耗、浪費掉了,內在的智能力、慈悲力與方便力,不僅沒有自己受用,也沒有於他人受用。

  為避免這些不必要的過患、不可負荷的因果,去掉自他二種消耗,使我們能夠徹底表現自己的本源自在,這就是學習佛法的目的。對於此本源自在,沒有任何人能遮蔽它,也沒有任何人能據其為己有,它是任何生命平等守護的一個法則,在這裡不講凡聖、男女、好壞,每個人都可以公平地去感知。所以,學習佛法,應生起稀有想、難遇想、能得大利想、能除無始以來無明重病想。本來沒有想與不想,但如是想,就會得到一個清凈、感激的緣起。

  感激,是自己受用的一個緣起,不是要感激誰,也不是誰需要我們感激,最主要是我們自身需要感激。清凈的緣起就從動念這一刻開始,有人用輕慢心來學,有人用分析的心來學,有人用敵對的心來學,這都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動念,動什麼樣的心念就會得到什麼樣的感知,這個感知是自受用與他受用的延續。例如,生起一念輕蔑的心,這是我們的自受用;別人若感到輕蔑,不計較的,這個輕蔑就過去了;而計較的,反過來也會輕蔑你,於是就產生輕蔑的相互傷害了。

  自受用,即我們了知自己這一動念的緣起,用的是昏沉,還是智能慈悲?是驕慢,還是感恩?是造作,還是自性光明的流淌?這是自我反思的法則。我們在交流佛法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驕慢的人、邪見的人,智能的人、慈悲的人、感恩的人……什麼樣的人都有。但這個「什麼樣的人」也都是一個假設,也就是說,驕慢不屬於我們,感激也不屬於我們,但我們可以用它;慈悲不屬於我們,相互輕毀也不屬於我們,但我們也可以用它。所以,這是心念假設的一個運用。

  自受用,就在於我們對自己的責任感了。對智人來說,因自受用是圓滿的,所以不需假以外界助緣,就可以引發自己主動地運用和表達本凈心智,故稱為自足的人。但對凡夫有情來說,外緣還是有很大推助力的,以下《十住毗婆沙論》助念佛三昧品文字所提供的法則也是一個重要的助緣。念佛三昧,在佛教中最為廣泛提倡,因一切三昧皆從念佛三昧中出,所以又稱之為「寶王三昧」。

  十號妙相者。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無毀失者。所觀事空如虛空。於法無所失。何以故。諸法本來無生寂滅故。如是一切諸法皆亦如是。是人以緣名號增長禪法則能緣相。是人爾時即於禪法得相。所謂身得殊異快樂。當知得成般舟三昧。三昧成故得見諸佛。如鏡中像者。若菩薩成此三昧已。如凈明鏡自見面像。如清澄水中見其身相。初時隨先所念佛見其色像。見是像已後。若欲見他方諸佛隨所念方得見諸佛無所障礙。

  有故事說一個法師修禪觀,修不上去了,然後有位善知識來提醒說:「你把師父的名字和形象給忘了吧。」他一觀,的確如此。這個故事說明,在禪觀中,師師相承就比較容易得到三昧。我們觀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也就是觀「師」的內容,師佛成佛啊。而十號妙相者,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無毀無失,也是所謂禪觀之師,此處一定不要含糊。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色相的禪觀;十號,是名號法相的禪觀。禪觀也是有進趣差別的,有人先從色到法,因色之安立生起了喜與健康之力,然後運用法則,無染無著而得以超越。有人念諸佛如來的名號、法相,也是禪觀的一個實質種子,否則我們心中生起的東西,要麼是無明,要麼是驕慢,要麼是經過識心污染的。

  識心污染,就是實以為有個「我」。用識心污染處理的佛法就成為一個自大,處理什麼之後都有一個「我」了,我的什麼什麼……顯現的都是有所得的驕慢,有自性的邪見,離佛法真是就很遠了。

  現在社會上有些傳法人,不管是藏地還是漢地的,一開始學佛都很乾凈、沒有染著,隨著禪觀得到一定的受用和力,在傳播過程中感動了一些人,於是大家就給他一些名與利,結果他逐漸認為真有所得,就產生了心識的污染。因為有所得了,得不到相應的回應時就開始污染社會、污染自身,就開始說假話,不說感動的、真誠的東西了,誇張自己所接觸到的法則,從不主動的、到主動的、以至明確的行騙。沒有遇到佛法也就罷了,遇到了還會染污自己,這是很讓人痛心的,的確十分需要防微杜漸!

  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在色相稱念中稍分得力,產生了一種超常。此時若不用念法相來破除染著,守護畢竟如虛空、無得失的本凈心,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就會因個人的惡業使佛法蒙上污垢,就會毀滅佛法的住世正因。所以,學佛人對色相觀一定要清晰處理,要密護自己的三業,使其消化在本性光明之中,用無染心、安清凈心實踐佛法,與人交流佛法,而不把一時因緣假設的「得到」以為實有。

  所觀事空如虛空。於法無所失。何以故。諸法本來無生寂滅故。如是一切諸法皆亦如是。助念佛三昧品,其教言能洗滌我們的心智,使我們在次第上有法可掌握。《楞嚴經》中講了很多,世尊所說是無所得法,一定要在此洗滌乾淨、心智無染,很多人修了一段時間後,就認為自己有所得,成了所謂的「大家」,要麼是個學問家,要麼是個理論家,要麼是個驕慢家,要麼是個邪見家。這與了脫生死煩惱有沒有關係呢?在此還是希望大家能在法則上真正次第深入地實踐,不要被不相應的東西蒙蔽!

  是人以緣名號增長禪法。我們可以看一看,在某個人的名相上能不能得到禪法?若不是真正親證法義之人,其所剩也只是一個空名字罷了,想從其處得到利益也是很難的。而阿彌陀佛的修德名號是本凈力所產生的善巧、悲智和誓願,具有不可思議的力。

  是人爾時即於禪法得相。所謂身得殊異快樂。世人之「得」,是得失的得,是染污的力。此處之「得」,是通過修行而彰顯自性本具、自性清凈、自性莊嚴,是本凈力的延續和表達;同時,此處之「得」,也是因緣得,因緣法所現,不是實有所得。有人得到殊勝的法則乃至三昧,也是因緣的差別而已,知道是因緣法,我們就不會驕慢,也不會卑劣了,而會變得十分簡單,在無染心中得到安住。

  當知得成般舟三昧。三昧成故得見諸佛。如鏡中像者。有色相觀,就會見相,這並不複雜,大家可以實踐。

  般舟三昧的修持,要避開眾緣,摒棄自他二種憒鬧,這樣可以避免自我愛樂這種共修的障礙。共修需要建立在無我愛樂的基礎上,比如為法、為道場、為利益世間、為佛法住世,否則就很難。有我、無我,不是名詞上的差別,而是擇法的問題,即不為自求。

  佛法本身是無我的教育、解脫的教育、消除疑慮的教育、令人得智能喜樂輕安的教育,但現在多是負重性的教育與交流,例如,交流時,讓人感到必須學很多東西才能與其來往的壓力,或讓人自卑的壓力,大家越來越沉重,而不是越來越輕快喜悅平和。真正學佛的、具足慈悲心的人,對任何人,如果來個農民,能給他帶來快樂;來個樵夫,也能給他帶來快樂。為什麼呢?因為不是負重性的,而是給人去負重、去粘著的。

  學佛不是為了盈滿自己、武裝自己,而是去除自己的疑慮、負重、障礙。不要擔憂學懂沒有、聽懂沒有,這不重要,更有意義的是你的心裡是不是越來越清凈、越來越平和?親和、簡單、明快了,自卑自慢都丟失了,就是一個去負重者,一個解脫者。所以,「鏡中見像」,實際就是平和、輕安罷了。

  有些人念佛見佛後,這裡指色相佛,反生苦惱,善導大師也曾遇到這樣的問題。當時善導大師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專門參見了道綽禪師。見佛後應該生歡喜,為什麼還苦惱呢?因為苦惱在總想重複上了,上次見的佛這麼大,現在怎麼這麼小了?再下次連佛也不見了,結果很苦惱。其實念佛見佛並不算什麼,但若對偶發的境相感到特別珍惜,反而就成了染污,染污就會生苦惱,而生苦惱就退失了清凈心。

  想重複的心,就不是未曾有心,這是修法中的障礙,和不密護是一樣嚴重的過失。如果知道這是因緣法,是境緣所現,因緣成熟罷了,就知道沒有見佛也是在見佛,見佛也是因為見佛的心智成熟了而已,此時人就安樂了,就不會在重複的痛苦上磨躪自己。

  如凈明鏡自見面像。如清澄水中見其身相。初時隨先所念佛見其色像。見是像已後。若欲見他方諸佛隨所念方得見諸佛無所障礙。不動搖的心,即稱金剛心,這樣的心智是很重要的,能給人帶來安樂與解脫、威德與善巧。比如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結果見到藥師佛了,不能說:「算了,西方我不生了,我生藥師佛東方琉璃世界也挺好的。」這樣就不稱為金剛心,就會被魔惱、錯亂,錯亂的延續就會讓人顛倒。

  我們確認要見阿彌陀佛了,見到後聞法,聞法後受益,受益之後就不要有重複的心念,而它自然還是可以重複的,這裡的重複不是識心的、影像的不斷重複,而是善緣不斷成熟的結果,這個成熟過程與重複沒有關係,所以會生喜、生安樂。

----------------------------------------------------------------------------------------------------------------

更多慈法法師佛學內容

----------------------------------------------------------------------------------------------------------------

標籤:慈法法師|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三昧修持

  • 相關文章
  • 慈法法師:佛恩何處?報恩何在?
  • 慈法法師講《安樂集》
  • 慈法法師結夏安居說法選錄(談佛光、懺悔、功夫、說專說雜等等)
  • 慈法法師壬午結夏安居說法(續)

上一篇:慈法法師:佛恩何處?報恩何在?

下一篇:慈法法師: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三昧修持(2)
推薦閱讀: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五八一卷——第五九0卷
慧律法師開示錄
智圓法師《普賢行願實修引導》第四講
慧律法師:《第一義諦》?(2)
娑婆佛子應修的彌勒淨土法門 成一法師_大慈彌勒文化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