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未開放明陵一瞥 思陵

未開放明陵一瞥

思陵

 

本打算把德陵和思陵合在一起寫的,寫了一段思陵後,覺得崇禎這位為社稷而死的亡國之君身後的事情比較曲折,而我去尋訪思陵的過程也頗為曲折,乾脆單寫一篇作為我這「未開放明陵一瞥」的總結篇吧。

 

有一天,我看《明史講義》關於崇禎死社稷的一段,及其身後安葬的故事,不禁掩卷長嘆。那天是個雨夾雪的天氣,我在百度地圖上查了下去思陵的公交車,帶了把傘就一個人去尋訪思陵了。那天,那雪,那雨也真是個憑弔亡國之君應有的氛圍。

 

悼陵監,田妃墓,思陵在我當時的印象中是三位一體的。在悼陵監村口下車後,追上一位一同下車,一看就是本地人的大嫂,詢問了下,她說進村就是,沒啥好看的。進村的路是條向西的柏油路,因為已經是淺山區了,其實也是上山的路,雨水順著路面向山下流,挺大挺急。走了幾百米吧,過了悼陵監村委會,有個岔道,岔道旁有個陵區的示意圖,可能下雨天吧,匆忙之中,我看錯了路線,直接向西走。不遠看到紅牆和金色的琉璃瓦,一座陵墓被民房包圍著,陵牆比較矮,伸手能夠摸到琉璃瓦,陵前鐵柵欄里圍著兩堵殘破的陵牆和大青石的基礎,印象陵前還有一塊碑,被鐵網圍著,因為碑前似乎是一家村民的自留地,無法靠近,我猜想大概是太監王承恩的碑吧,翻過欄杆,我圍著一個完全是土堆起來的大墳頭轉了一圈,墳上還長著幾棵松樹,一派凄凄慘慘的樣子。我還想這思陵真是太慘了,連磚砌的寶城都沒有。

 

從這座陵出來後,為了確認我看到的就是思陵,我問了位村民這是誰的陵,他說是妃子墳,那我想就對了,崇禎不是就葬在田妃墓里嗎?從悼陵監回來後,總覺得不太踏實,好像沒有看到一些描寫思陵文章中寫的特徵。過了幾個月之後,在一個天氣晴好的日子,我和老伴又去了一次悼陵監,這次在岔路口仔細看了下那張示意圖,發現上次看的確實不是思陵,就在岔路這兒,犯了路線錯誤。往思陵走的路上,遇到一位在校大學生也來憑弔思陵,就一起去尋找。這一天的運氣還不錯,獲准進入正在修復的思陵,之後又在思陵的右前方,憑弔了下太監王承恩的墓和幾座碑,其中一塊碑是清朝皇帝讚揚他忠貞的御碑。

(思陵附近的雷劈樹) 

思陵的修復還遠遠沒有完成,僅僅把寶城修得差不多了,再有就是墓碑和石五供,還是顯得很荒涼。有個傳說,亡國之君的陵墓遭天譴,思陵內外的松樹多是被雷劈過的,姿態猙獰。這思陵內外確實可以看到不少雷劈樹,但我在其他陵墓周圍也看到這樣的雷劈樹,不過不像思陵附近這樣多罷了。

 

後來我才知道,我第一次看的陵是三妃子墳,原來是嘉靖皇后的陵,這皇后當時得罪了嘉靖,被嘉靖賜了個「悼靈」的謚號,後來情隨事遷,嘉靖又給她改了個好聽的謚號,最後遷葬到永陵了。這皇后陵也未空置,後來葬了嘉靖的三個妃子,所以就叫三妃子墳了。

 

崇禎的田貴妃,也就比崇禎早死幾個月。崇禎弔死在景山之後,被李自成部找了塊門板抬到東華門外陳列,明史記載」自成命以宮扉載出,盛柳棺,置東華門「李自成的一個謀士建議李自成善待崇禎遺體以收民心,才給搭了葦棚,換了衣冠。所以第一次安葬崇禎還是李闖王辦的。明史記載「賊遷帝後梓宮於昌平,昌平人啟田貴妃墓以葬."因為崇禎死前,先讓皇后自盡,所以這思陵是一帝一後一妃,基本在同一年入殮,實現了生不同時,死同穴的美好願望。

(思陵寶頂後的階梯) 

雖然後世對崇禎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對他以一死殉社稷的慘烈,都還是一致肯定的。為了安撫佔領區的臣民,清朝皇帝也給予崇禎一定的禮遇」以帝禮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謚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

 

(思陵內大概是祾恩殿的基礎吧)

要說有些漢字還是很傳神的,你比如說」哭「字看著就是眼淚滂沱的樣子,」笑「字則笑意盈盈。這清朝給崇禎的謚號也挺傳神,你就說這愍字,看著就彆扭。含著著民心二字,但又有個反文,那意思就是你大明失了民心的意思吧。庄烈二字呢,還真配得上崇禎,這崇禎上吊之前在衣襟上寫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我估計是咬破指頭寫的血書吧,不太可能上吊前還帶著筆墨吧,不過也有點可能,這追隨他到最後的王承恩是秉筆太監,可能隨身帶著筆墨。崇禎可謂生的富貴,死的慘烈了。

 

我看明史中有一段評價崇禎的,頗為中肯。首先拿崇禎和正德皇帝比,說正德年間也有流寇為患,幾危宗社,但都被武宗給平了。而武宗是個吃喝玩樂,荒淫過度的皇帝,難以和崇禎的勵精圖治相比,何也?那就是武宗繼承的是孝宗的治世,而崇禎繼承的是被嘉靖萬曆折騰的差不多了的亂世。所以說崇禎身逢末世運偏消,雖非亡國之君,無奈遇到了亡國之運。

 

這樣說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崇禎本人確實有性格上的弱點,這就是苛查多疑無定見,雖然在掃蕩魏忠賢閹黨時展現出乾綱獨斷的的氣魄,可謂「鐵帚一掃光」但這也助長了他顧盼自雄的心態,覺得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敗一方則戮一將,隳一城則殺一吏」簡直不分青紅皂白。

 

下面這一段更是錐心之論不妨原文照抄「庄烈雖銳意更始,治核名實,而人才之賢否,議論之是非,政事之得失,軍機之成敗,未能灼見於中,不搖於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劇失措。剿撫兩端,茫無成算「

 

所以從主觀上找原因,崇禎實在就是亡國之君。不過他與項羽敗亡時有些相似,都選擇了一死以謝天下。項羽臨死時說,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崇禎說,朕非亡國之君。兩人何其相似乃爾!只不過項羽打了不少勝仗,而崇禎是從失敗走向失敗,直至滅亡。

(王承恩的墓碑) 

再說兩句王承恩吧,景山崇禎弔死的那棵歪脖樹,我們小時候,尚是真跡,文革時被毀掉了。記得橫著的那條樹榦,高低粗細確實特別適合上吊。傳說王承恩伺候崇禎歸西後,以跪姿面向崇禎也弔死了。我對這跪姿,相當地質疑,即使他有那個跪著死的心理,生理上很難實現,一沒氣了,腿就不聽使喚了。還是明史中的說法比較可信」承恩自縊其下「這可以理解為他把自己拴在稍微下方一點的樹枝上自縊身亡,也可以理解為和崇禎在同一枝上,但在樹枝末端自縊身亡。

 

崇禎在位十七年,居然沒有為自己營建壽陵,估計是非不為也,實不能也。據說他也派人到天壽山踏勘吉壤了,回復說,「天壽山吉壤已盡」這就應了我在第一篇所說的,朱棣為子孫預留的壽陵位置,基本上剛剛好。最後這思陵本就是崇禎的安身之地,不過被嘉靖的皇后先給佔用了,還好田貴妃先走一步,為崇禎到來預作了準備。要說風水這事情,也很奇怪,古代的傳說,可以說是後人附會演義,不足為憑。但你如果去過溪口,又去過滴水洞後面的山上,那可能會改變你的看法,世上的事情,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兩家祖墳的風水何其相似,都呈二龍戲珠之勢。兩條山峰從墳墓處向兩側展開,墳前是深谷,遠處有村莊,村莊的炊煙,就像香火一樣。不過滴水洞上面的祖墳,眼界遠比溪口的闊大深遠。崇禎在位時,踏勘了一處吉壤,不過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這一處就是清東陵。

 

沒想到「未開放明陵一瞥」能寫六篇,既然開篇以探尋朱家王朝如何挑選陵址為線索,那麼在這最後一篇里也應該有個結論。這個結論就是,明朝在北京的皇陵選址的原則,輩份越低,離長陵越遠;並且基本是兒子陵墓在父皇陵墓的側後方,除了某些例外。而康陵擺在父皇陵墓左前方時,也意味著孝宗這一宗絕嗣而轉到其他支繫上去了。明朝從這一轉就進入了衰亡期。

 


推薦閱讀:

紅衣女郎意味著性更加開放?
東北大妞兒太開放了~
1800年前後兩次來華使團對開放舟山的要求
「吃了嗎?」被改革開放的成果取諦了

TAG: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