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百花武學講座

百花武學講座 (2011-12-01 11:43:19)

 朋友們都知道,武術的外形易練,實質難求,要將功力練上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國武術門派眾多,高手林立,打法各異,每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但細究其深層,則不難發現,他們的前提都是同樣的四個字——功力深厚!那麼,功力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功力,它是武術的本質內容,是習武者整體素質的綜合體現,從廣義而言,一個武術家所具備的所有武術內容都是功力的體現,比如身體的體格,身體攻擊武器的定位發力,運動發力,不順暢狀態發力,身法變化的速度、力質,步法的速度、力感、變化的能力以及幫助發力層次,對來力的承接、轉化、應激能力,出擊的速度,防守的等同能力,攻防的切換、反應能力,本能發揮,突發應變,以一敵多,持械混戰等等內容,都是功力的表現,因為如果沒有深厚的功力,一切都是虛的,都是無用的;而如果從狹義的角度來說功力,那麼,它就僅指人體的實力與發力,在本文中,筆者就先針對實力與發力的功力訓練向朋友們系統地進行介紹。   首先,我們從實力的訓練開始,眾所周知,一個武術家若沒有良好的身體實力是不行的,所以,實力的訓練就成了一個非常關鍵的部分,它將伴隨著一個武術家的一生。實力的練習各門各派都不一樣,但目的都相同,都是通過練習,強筋堅骨,結實肌膚,內壯五臟,筆者就將百花門的實力修鍊法介紹給朋友們(訓練實力,一定要遠離它的誤區,即進行健美式的身體鍛煉,這種鍛煉對於拳學的訓練沒有任何好處,只能取得適得其反的反作用,而其它諸如跑步、跳繩、打球、游泳等現代體育方式,對拳學也是有著一定作用的,但不能作為終極的訓練手段,它們只能作為輔助,是無法取代與武術技擊息息相關的拳學實力訓練法的)。百花武學的實力修鍊包括12式古傳易筋功、搓把功、倒牆功、撐地式、抖大桿、操重兵械、揉重球等內容,其中抖大桿、操重兵等項目需要有一定的發力基礎及冷兵技法方可練習,容以後再作專門介紹,在本期中,我們就先把12式古傳易筋功介紹給您。

    第一式:韋馱獻杵  此式共分三個動作,第一動,環抱式:雙足開立,雙膝彎曲,雙臂在胸前合抱,指尖相對,臂彎在135度左右(圖1)。  要求:1、五趾抓地,腳踝緊繃,圓襠合胯(襠部撐開,但胯又要有向里的合力,這兩股勁要對立而統一,合為一體)。2、提肛溜臀(即向里裹臀),齒叩唇閉,舌抵上齶,雙目平視。3、尾骨沉墜、頸椎上拔。4、雙膀向兩側對掙,即左膀向左用力,右膀同時向右用力(膀:此處指人體背闊肌至肩胛骨這一段)5、兩臂向前合抱,肌肉用力要拉長式用力,手指也要拉拔式用力。6、肋骨肌緊張,要保持提住狀態,腹部肌順其自然地隨同肋骨肌一起緊張,不要刻意用力。7、自然呼吸36次收功。  第二動,鐵扁擔:雙膝挺直,雙腳踮起,雙臂兩側平伸,五指張開(圖2)。  要求:1、手臂向兩側盡量伸展,要感覺雙臂越拉越長。2、身挺拔,沉肩,提肛溜臀,雙目瞪圓平視,好似要把眼角瞪裂一般。3、兩臂感覺分別提著一塊千斤巨石,將此三條要求做好,則身體其他部位自能隨同到位。4、自然呼吸36次收功。  第三動,力托天門:雙腳開立,彎曲,身向後仰,頭仰視天,雙臂上托,掌心向天,臂彎135度左右(圖3)。  要求:1、雙腳盡量彎曲、前頂,身體盡量後仰,雙掌上托,好似天上掉下一塊千斤巨閘,你要用力把它撐住,但力不能往回屈收,而要主動向上撐出。2、肋骨肌著重用力。3、收式起身時注意腰部不要扭曲受傷(南拳中的鐵板橋功夫即由此演變而來)。4、自然呼吸36次收功。

  第二式:摘星換斗  雙足開立,腳跟踮起,雙膝挺直,左手握拳,別於腰後,右手成爪,伸向天空,盡量伸直,身挺拔,此為右式(圖4),左式見圖5。  要求:1、手盡量上伸,勁貫全身,五指用力保持,意想手伸向天空,將天上星辰抓下。2、別於腰後之手握拳用力保持。3、自然呼吸36次後收功。    第三式:倒拽九牛尾  右弓步,左手成爪,置於身後,右手握拳,肘彎135度左右,此為右式(圖6),左式見圖7。  要求:1、手指成爪要保持緊繃之力,不得放鬆。2、五趾抓地,雙腿保持強勁的蹬力、頂力。3、前手意想抓住九頭牛尾,牛向前奮力掙扎,你則牢牢拽住,不讓其拖動一絲一毫,肋骨肌著重用力。4、自然呼吸36次後收功。    第四式:出爪亮翅  此式對於增長前臂、手腕、指爪之力有絕對的效果,誠望朋友們能用心練習。  雙足開立,雙手掌心向下,緩緩提起至胸部(圖8),突然翻腕成爪(圖9),雙爪向前探出(圖10)。雙手翻腕,成掌心向上,同時握拳(圖11),緩緩回收於胸部兩側(圖12),然後再突然翻腕成爪(圖13),再向前探出,翻腕握拳,緩緩回收胸部兩側,再翻腕成爪,如此反覆7次收功。  要求:1、自始至終勁貫全身,保持綳勁。2、雙爪探出時,雙腳要踮起,在握拳回收時再落下。爪探至極端,以綳勁保持2個呼吸再握拳,握拳時宜緩慢,雙爪探出也宜緩慢。3、握拳收回時,要想像將身前的景物拽回,然後保持勁力不散,猛翻腕成爪,開始第二次。    第五式:九鬼拔馬刀  此式練習頸部力量,其效如神。習者兩腿開立,左手握拳別於腰後,右手從腦後繞過伸手按住左耳,頭部曲屈,此為右式(圖14),左式如(圖15)。  要求:1、手與頭頸的力量要對掙,手往下按頭頸往上掙。2、力量要保持,默數36次呼吸後換式。    第六式:三盤落地  兩腳開立,雙手提起於兩側分開,掌心向下(圖16),雙掌緩緩下按,雙膝隨同一起彎曲,兩掌一直按到膝蓋下方,雙膝蹲成矮樁(圖17),保持矮樁架約2個呼吸後,猛然翻掌,力托千斤(圖18),緩緩立起,到高馬樁架時停住(圖19),然後再翻掌下按,從頭開始。  要求:1、自始至終要一直保持用勁狀態,不得放鬆。2、雙手下按,雙膝彎曲成矮樁,以及雙手上托至高樁過程,一定要慢,越慢越好。3、動作連續做3遍收功,如功力增加,也可將次數做多。

  第七式:恨地無環  兩腳開立,雙手自然垂於體側,向前俯身,雙手向地面抓去,意想地上有兩個鐵環,被牢牢抓住(圖20),雙手猛然上提,同時雙膝彎曲下蹲成馬樁(圖21)。  要求:1、雙手提,雙腿蹲,這兩股力要合而為一,要對掙。2、要有把整個地球提起的感覺。3、保持強勁綳力,自然呼吸36次收功。    第八式:青龍探爪  站成右弓步,雙手握爪,右爪收於腰側,左爪向前緩緩探出(圖22),左爪探至盡頭時,身左轉成左弓步,左爪回收,同時右爪舉起,向前探出(圖23、24),然後再轉成右弓步,探左爪,如此連續7遍收功。  要求:1、肩背用力,勁貫指梢。2、動作宜緩。3、左右各一次為一遍。    第九式:卧虎撲食  伏於地面,十指撐地,右腿伸直,腳尖著地,左腿在前彎曲,亦腳尖著地,昂首挺胸,身盡量前探,此為左式(圖25),右式見圖26。    要求:1、腿伸直前頂,力壓前腿及十指。2、自然呼吸36次收功。3、隨著功力加深,將五個手指著地逐步減少成三個手指或二個手指(圖27、28)。    第十式:打躬式  雙腳併攏,身前折,雙手抱頭,兩腿伸直(圖29)。  要求:1、背不彎,手下壓,腰背及頭頸上掙。2、自然呼吸36次收功。    第十一式:掉尾式  雙腳併攏,兩腿伸直,身前折,抬頭,雙手於體前下垂,手心朝上,十指相對,然後將腳踮起、放下,反覆21次收功(圖30、31)。  要求:1、背不彎,手下墜,腰背及頭頸上掙。2、腳踮起、放下要慢,要用暗勁。    第十二式:收式  收式的養生效果極佳,不能等閑視之。雙足開立,彎膝,雙手相疊,拇指相對,置於小腹前,雙目平視(圖32)。  要求:1、五趾抓地,撐襠合胯,提肛溜臀。2、上半身及雙手完全放鬆,意想上半身肌肉、筋絡一點一點地往下松墜。3、腹式深呼吸(吸氣時小腹微內收,呼氣時小腹微微鼓出充實,鼻吸鼻呼,唇閉齒叩,舌抵上齶,氣息要勻、細、長)呼吸49次收功,也可延長呼吸次數。  總體要求:在練習中,如感每個動作36次太多,無法堅持,可減至24個、12個,甚至減到6個呼吸。式與式之間可以放鬆稍稍休息一二分鐘。要求做的動作次數如果無法達到,就以自己的體能承受力來決定,隨功力的加深,再逐步達標。如果十二式易筋功您無法一氣呵成,可以分成三組或二組在一天內完成,也就是說您可以早晨做五式,傍晚做六式,或早晨做三式,中午和傍晚各做四式,但每次做都得練習收式,收式的養生效果不可忽視,每一次練習都得認真對待,無論是早晨、中午還是傍晚,您都不可以將其省略。收式也可以做為任何一個拳種的養生調節練習。  剛開始階段,可能十分吃力,在比較疲勞的一段時間裡,要注意節制房事,不要酗酒,不要過量吸煙,一切對身體有影響的習慣都要克服。  12式古傳易筋功您只需按照要求,切實的投入,一經訓練,您立即就能感覺到它對你一身功夫所能產生的巨大幫助及功效。在下期中,我會把搓把、倒牆、撐地等功力訓練法介紹給您。在上期中,我向朋友們介紹了本門的12式古傳易筋功,在這一期我就把搓把功、倒牆功、撐地式介紹給朋友們,關於抖大桿、揉重球、操重兵這幾個項目,要等到具備了一定的發力基礎以及較紮實的實力之後才能進行,待筆者以後單獨撰文介紹。    搓把功  搓把功一共分兩組,四個動作,也稱搓把四式。第一組為掌心相搓的上搓把和下搓把;第二組為掌背相搓的上搓把和下搓把。通過搓把功的練習,可以快速激發人體的手臂力量、寸力,抗干擾發力以及肩背力量、腰胯力量,它外表看似猶如兒戲,實則內在吃力無比,極長功夫,本派門人,即使已經功夫高深,對於此功也依然時時操練、苦練不息。    第一組:掌心相搓     上搓把:習者兩腳開立,雙膝微曲,五趾抓地,圓襠合胯,提肛溜臀,含胸拔背,尾骨沉墜,勁勢下沉,神勁內蘊。右手掌心向下,五指張開,拇指貼置於小腹,左手前伸,手心向上,五指張開,虎口微斜向前(圖1),兩手翻掌(圖2),左手往回,右手往前運行(圖3),右手主動與左手掌心相磨(圖4),擦掌而出(圖5),再雙手翻掌(圖6),右手往回,左手往前運行(圖7),左手主動與右手相磨(圖8),擦掌而出(圖9),如此連續不斷,循環不息。  下搓把:起式如圖1所示,右手直接提起(圖10),左手往回,右手往前運行(圖11),右手主動與左手相磨(圖12),擦掌而出(圖13),然後雙手翻掌(圖14),右手往回,左手提起往前運行(圖15),左手主動與右手相磨(圖16),擦掌而出(圖17),如此連續不斷,循環不息。    第二組:掌背相搓    上搓把:起式如圖1所示,左手往回、右手往前運行(圖18),右手掌背主動與左手掌背撞磨(圖19),相搓而出(圖20),然後翻掌(圖21)。右手往回,左手往前運行,左手掌背主動與右手掌背撞磨(圖22),相擦而出(圖23),如此連續、循環不息。  下搓把:起式如圖1所示,右手翻掌上提,往前運行,同時左手往回運行(圖24),右手掌背主動撞磨左手掌背(圖25),相擦而出(圖26),然後翻掌(圖27),右手往回,左手往前運行,左手掌背主動撞磨右手掌背(圖28),相擦而出(圖29),如此連續、循環不息。  搓把功要求:(1)自始至終要保持綳張之力,不得鬆懈(不可將綳張狀態誤解為往內屈收用力的死勁,如抓提重物的狀態即為屈收用力)。(2)掌心相對搓把時,手心相磨擦時不可發出「啪啪」的聲音,不然就變成拍手而不是搓把了,搓把搓把,就是要搓,要後手搓前手,聲音要如「嚓嚓」一般的才行。(3)掌背相對的搓把,手背一定要撞磨,撞擊與摩擦要同時存在,不可只取其一,撞擊時,不僅僅只是手背相撞磨,手指與手指也要相撞磨。(4)練習時一開始階段可以一下一下地搓,也就是右手搓出以後,可以雙手翻掌成型之後,再將左手搓出,但每一下的速度和力度都要保證,手從運行開始就很快,不可以慢慢地運行到兩手相磨時才加速度。(5)當一下一下的搓有了體會之後,便要連續不斷,沒有間隙停頓地快速做了,即右手快速搓出以後,順搓出之勢,雙手翻掌,再順翻掌之勢,隨即搓左手,要一氣呵成,順通流暢,快速完成。(6)搓把功如果按要求到位,切實訓練,是十分吃力的,那麼,一次做多少為宜?如何練才長功力?關於這個問題要因人而異,每一次練習要以自己的承受能力來決定,比如這一次練習,每一種搓把盡最大力能做六、七十次,那麼過兩天則增加五個或十個,而且這樣練也長功力。(7)剛開始修習時,可以只用手臂局部練習,隨著修鍊層次的提高,可以逐步把身體擰動起來,再延伸到胯部擰動起來,然後帶動腿、膝、踝也做螺旋性擰動,一動無有不動,一個搓把的力,不能再是單純的一種力,而是全身整體的多層複合之力的統一貫通。(8)在擰動全身時,肩部不可歪斜,臀部不可扭曲。(9)隨功力的加深,手臂應逐漸抬高,要端著手臂做搓把(圖30)。(10)整體勁氣勢沉,神勁端莊凝重,齒叩唇閉,雙目凝神注視前方,頭不可隨意亂晃。    撐地式:  撐地式比較簡單,它對於增進整體實力有絕對的好處,尤其對於拳面的硬度、臂力、肋骨肌的力量及抗打能力功效顯著。習者俯卧,雙腳分開,前腳掌著地,一手別於腰後,一手握拳撐頂於地面,肘彎曲在120度—135度之間,如此靜靜保持(圖31)。  要求:(1)要盡量以拳鋒著地,而非以整個拳面著地。(2)腰不能塌。(3)臂彎曲度保持不動,意想拳鋒頂入地層深處。(4)肋骨肌保持緊張狀態,不得放鬆,腹部肌隨同自然緊張。(5)練習時間以呼吸計算(自然呼吸),隨功力的加深,逐步增加呼吸的次數。(6)左右手交換做。    倒牆功:  倒牆功有兩種,先看第一種:習者以一手頂住離地30—40公分左右的牆,兩腳盡量向後伸、頂住地面,另一手別於腰後,如此靜靜保持(圖32)。  要求:(1)剛開始可將手撐高些,以後再逐步降低,牆面要光滑,不可毛糙。(2)練習時間的要求以「撐地式」的要求來指導。(3)不可塌腰。  倒牆功(二):雙拳著地,背靠牆,倒立,雙臂彎曲,靜靜保持(圖33)。  要求:(1)隨功力加深,要想像雙拳撐在一艘行駛於江面的船頭,雙足倒立,船在朝前破浪而行,船頭左搖右晃,忽高忽低,而拳要有穿甲板之感,牢牢控制身體平衡,並隨著忽高忽低、左右搖晃的船頭而左右下頂用力。(2)每日練習次數不限,以能承受為主,要循序漸進,每次練習時間以呼吸計算方式進行,每次練完可間隔一、二十分鐘甚至一、二小時再練。    擰腿功:   擰腿功能非常有效地增加腿部力量、身體平衡力、腿部螺旋纏絲勁。  單腿屈膝而立,右腿提膝,腳尖朝前(圖34),右腿朝前擰旋,身軀下坐,同時右手前擰旋、左手後擰旋(圖35),再將右腳往回擰旋,身形拔起,同時右手往回擰旋,左手向前擰旋(圖36),如此向前向後為一次,做八次後換腿。  要求:(1)身架不可渙散,單腿著地要穩,身形不能晃動。(2)腿部動作要慢,要緩緩擰旋而出,再緩緩擰旋而回,越慢越好。(3)保持全身整體的綳張之力的狀態。  關於功力的訓練,我就暫時先告一段落,關於揉重球、操重兵、甩重包、抖大桿等內容,要等您有了一定基礎之後,我才能向您傳授。內家拳之發力運勁

   從本期開始,我就要給朋友們講解發力的問題了,發力是武術的關鍵,不會發力,學什麼都是沒有用的。一直以來,武林人士都將發力作為千金之秘珍藏,不肯輕示於人,即使言及,也大都講的縮首縮尾、躲躲閃閃;或文字內容拗澀玄奇,令人如墜雲霧,或不系統,或誇大其辭等等,皆反映了中華武學之精奧只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並未得到全面推廣、普及傳授。殊不知,「武學」即「科學」,作為發力的原理,現代科學均能解釋、均能運用,只要科學地解述、傳授和學習,所有的東西都能伸手可及。當然人體與現代科技產物的特性都各有不同,雖然它們都遵循了相同的大道,但作為人體,它的發力還是有著自己的特點和特定的要求的,它還是需要您去進行一番苦練、體認和感悟的,它有著一整套訓練方法和訓練程序。要想練出各種各樣、各個層次、多重複合的力,這些都馬虎不得。所以,對於內勁內力,我們要從科學的角度去看清、看透並看淡它,但從修鍊、從證的角度出發,又得認真嚴謹、慎重地對待它。  力分僵力和活力,僵力指的是一個人後天勞作形成的笨力,比如一個人能提起、扛起或抓起超出他體重許多的物體時,人們便會說他很有力,這種力,便是僵力、笨力,這種力在技擊中是發揮不了什麼作用的。又比如一個人,他一拳擊倒了一個體重與他相仿或體重超他許多的壯漢時,人們也會說他很有力,這種力,便是活力、爆發力,在技擊中,這種力一直占著主角的地位。  在武技中,僵力是絕對不允許的,只有活力才能存在,只不過這活力又分有高低的層次,內外的區別,施發的形式以及內在本質的不同,這就是武術界習慣性稱呼的外門功夫與內家拳法的發力。所說的外門功夫,如現行的散打、截拳道、泰拳、空手道、跆拳道、拳擊,以及大部分少林武功和眾多的中國民間功夫等,外門功夫的發力講究肌肉運動,強調肌肉力量的瞬間爆發及扭腰蹬腿送肩彈肘的腰馬合一力,也有一些非常有限的局部對掙力。這類武技的練習者,大多是用重器物來訓練四肢身體的力量,所以,他們看上去幾乎個個都身體強健、肌肉發達、筋肉漲露,大個子無不魁梧偉岸,小個子也都個個精悍粗壯,他們練到一定的程度,速度都很快、力量也很足,行動敏快而矯捷,反應迅速、攻勢兇猛。而至於內家功夫,如形意、心意、太極、八卦、通背等均屬於內門,內家功夫的發力講究整體勁力,四肢百骸通連一貫,強調筋骨關節的運動及力量;對於肌肉的力量,內家武技也十分重視,肌肉作為發力重要部分,對於它的工作形式、訓練方式、內在機理實質的研究,內家武技研究的深度是外門功夫所無法比擬的。它將人體分成大三節與小三節,大三節指的是頭部為梢節,身軀及上肢為中節,下肢為根節,小三節指的是大三節的每一個部分之中,又都分有三節,以頭部而言:天庭至印堂為梢,鼻至人中為中,下頜為根;以身軀而言:頸部為梢,胸部為中,臍至小腹為根;以上肢而言,手為梢,肘為中,肩為根;以下肢而言:足為梢,膝為中,胯為根;總之,人的一身,處處都有三節。在發力時,需遵循梢起、中隨、根催撞的要求去進行,整體通連,一貫而出(有些習內家拳術者,言此種發力法為真正高手所不取,其理由是此種方法很難使整體之力貫注於一點發出,而應該根節催中節,中節催梢節,再由梢節發出,而且其認為武諺有云:「打法定要先上身」,講的就是要根節先動。其實,根節先動是無法應用於真正實戰的,你的進攻武器還未發出,身體便已做出動作,這不明顯告訴對方你將要做的動作嗎?這種打法太慢,「千招千解,唯快無解」,速度可是一等一的大事呀,而且,在整體通連、全身一貫的狀態下,以梢起、中隨、根催撞的發法打出巨大整體內勁易如反掌。至於「打法定要先上身」則指的是要佔敵先機,力一定要比敵人快,要先敵人而動,要搶進去,逼進去,吃進對方的身體,這樣才能打透,打得絕,打得遠,打得狠,千萬不能將「先上身」誤解為「身先上」)。在對敵時,身體各部環節都要保持一定的綳張力,全體要振動勃然,不可鬆懈,架子不能渙散,作為一個內家好手而言,散架就意味著失敗。內家拳功夫分為明勁、暗勁、化勁這三步功夫,三個層次(又稱剛勁、柔勁、化勁),在修習上,先由局部通連,再進到身體通連,然後才是整體通連,全身一貫。在整體通連力獲取之後,再配合步法以及具體技法修成如螺旋力、滲透力、三角力、抖彈力、抽打力、衝撞力、拋彈力、崩炸力等諸多上乘之力。內家拳在進入發力訓練之前,都無一例外地要進行樁功的訓練,這是內家拳技的一個特殊之處。因為通過樁功的修習,周身散亂的部分得到有效的協調統一,整理順暢,使周身上下團結一體,所有各部都在為發力做準備,為發力而努力,同時,樁架本身即是一個好的實戰式,好的發力式,所以,樁功的修習就顯得十分重要(通過教學實踐證明,武學樁法完全可以和發力訓練進行同步修習,而且每次只需實實在在地站二、三十分鐘即可)。內家拳在打法上,有以靜制動、犯則立仆、後發先至、乘勁趕打等特點,而且在進攻時,有時一進手即將對方控住,在對方茫然無措時,將對方擊毀;有時則直接欺身而入,吃進對手體內,將猶如山崩海嘯、摧枯拉朽般的勁力如暴風驟雨一般地傾泄於對手身上,徹底摧毀對方的肉體、精神和意志。內家拳技也用重物訓練力量,但它與外門功夫不同,外門功夫的重物大多為杠鈴、啞鈴、拉力器等,以增加肌肉,長肌力,壯四肢為目的;而內門功夫則以揉重球、抖大桿、甩重包等進行訓練,以強筋骨、長勁力、強健身軀四肢百骸為目的,同時也是一種檢測功力的手段。另外還通過暗勁操手、揉搓、抖丹田等徒手操功來增進絞纏、擰裹、挑插、拍劈等勁力,以及循環不斷,生生不息的連綿勁力。內家拳手們由於練功時各自的著意點各有不同,以及各自層次高低的不同,所以,有的內家拳人看上去精神飽滿、聲若洪鐘、身強體健、邁步如風;而有的則看上去有如婦人、書生一般,但動起手來卻猶如一隻猛虎,目射精光,威猛凜凜,全沒了柔弱之態,令人望而生畏。這種人已功練入髓,神光內蘊,勁力內含,鋒芒內斂,武氣內收,已達化勁高階,任何人都無法想像,在這樣一個柔弱的外表裡面,竟蘊含著如此巨大的能量,竟能在瞬間便猶如金鋼一般的堅硬,這便是內家武技的特別之處。  那麼,它們兩家究竟誰更先進呢?雖然它們的特點都已經大概的介紹了一遍,但我估計朋友們的內心肯定還存有著不少疑問,比如內外家各自的發力效果都怎樣呢?外家功夫看上去好象比較簡單易學一些,而內家拳則好象複雜了一些,感覺內容太深奧了,而且練習內家是不是能再練杠鈴等器械呢?關於這些問題,我覺得很有代表性,下面,我就針對它們進行講解。  首先,內家拳法並不複雜,也不深奧,更不會難以理解和難以練習,對內家拳的學習產生誤解,只不過是朋友們被自己的一種外觀感覺所迷惑了。讓我先從兩家功夫各自發力的優缺點對比說起吧:兩家功夫發力的目的都相同,都是以致勝為目的,它們都很有份量,打到身上任誰都不好受。但由於兩家功夫的發力方式、內在本質不同,所以就有必要研究一下它們之間層次高低的問題,實際運用有效率的對比,以及擊打效果的對比。  先談層次的問題,我們以雙方的拳法來進行剖析:在內家拳技中,有一種說法是「拳術」是取「圈」之音而來,因為圈代表圓,而圓又是內家拳技的根本,所以,便將武藝稱之為「拳(圈)術」。當然,至於「拳術」這個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是不是由此而來的問題不在我今天的論述範圍,但由此可見,一個圓字,在內家拳術中,可是重之又重。太極離不開圓,八卦離不開圓,通背、劈掛也離不開圓,就連「直中言」的形意拳,通過研練,你也會發現,它其實也脫不開圓的範疇,「直」只是一種外觀的感覺,而內質,卻仍是生生不息、連綿不絕的圓。而外門功夫則不同,它絕大多數直來直去,除了極個別的一兩種本身就在走弧形的拳法會走圓之外,其它的便再也見不到圓的影子(其實就是走弧形的拳,它走的也不是完整意義的圓)。咱們以直拳為例來分析:外門功夫的直拳在發力時,前手直拳往往勁力不足,重拳多在後手,發力時身體先放鬆,然後猛然一緊,將拳力發出,拳循原路收回,並放鬆。如果是打前手直拳,一般都是扭腰、送肩、彈肘,再配合一個前刺步簡單的衝力;如果是後手拳,會加上蹬腿動作,並且有的會儘力把上身前栽,也有的會在擊發時將前臂旋轉以增加力道。但若以內家拳發力的眼光來看,則會認為這種發力,連內家三步功夫、三個層次中第一個層次——明勁中的第一步「尺勁」都不如。為什麼呢?第一,作為直拳,內家拳的前手、後手的份量都十分大,每一擊都具有無比的殺傷力。其次,內家拳發拳時也講究松—緊—松,但都是在間架不散、勁力微綳、力量拉拔的前提下完成的。而外門不講究這一點,所以,往往架子較散,收拳以後連接轉換變化出擊,都不能很順暢地完成,切換不快、不靈,很顯浮躁。第三,直拳循直線打出,將肘打直,再循原路收回,這種路線極不科學,且不言將肘打直對肘關節的傷害性(這在內家拳是絕不允許的,這種稱之為呆直之力,也叫「脫肘截拳」,為拳術大忌),僅就循原路收回這一條,即可將相互間的優劣一目了然,拳打至極限,要硬生生地把力收住,與往前強大的力對著干,這種走法造成了:一、打擊力不完全;二、無透力;三、無順勁借勢之力;四、身體之力無法全部加上;五、連綿攻擊形成自我障礙;六、較易形成純前臂彈擊之力,而且還容易勁力走偏。而內家拳在發力時或循圓切線打出,或循一個極小極小的略呈圓弧的拋物線打出,在發力到位時,拳順勢略往下、往後、往回,呈一個圓弧收回,這樣打一來省力、省時;二來自然形成了循環不斷的連綿勁力;三來可以利用這種回收之勢的自然慣性打出連擊,力量更大,而且打擊力完全注入敵體,滲透性極強,整體力十分順暢的就能到位。再加上內家拳的多重複合之力,也是其它拳技無法比擬的。仍以直拳為例,就說前手直拳,一般拳技在打前手直拳時,僅僅只是腿蹬、擰腰、後手對掙、探肩、彈肘、旋臂這六個步驟的協調統一發力(即腰馬合一之力,但缺乏整體連通性,只是簡單的複合疊加),而內家拳技則具備前臂螺旋擰絞、肘力、振肩、後手回掙、異側軀膀對掙、脊柱拋彈、身軀略呈斜縱向螺旋爭發、栽膀、胯力(斜縱向螺旋爭發顫胯,圓切線彈胯、勒胯)、腿、膝、踝螺旋傳力、龜尾力(即臀力、尾閭勁)再加上拳到位時拳腕向下一屈的抖腕力等共十餘個層次的貫穿連通、整體瞬爆,由此可以想像,以兩個相同體格、素質相仿的拳手,以這兩種發力的方式各打出一拳,誰優誰劣,應當是無需多言。另外,還有一個配步發力、螺旋勁力、寸力擊發這幾個問題需要講解一下,先說配步,仍以前手直拳為例,一般拳技配前刺步都只借到了它的一個前沖勢的簡單衝力,而內家拳技則不然,它不僅借到前沖之力,還借到了它的剎車之力(即前腳猛搓地面止住沖性,但上半身仍有慣性,而且腳剎住時的回彈力由膝胯傳導至上半身,所以,更加增進打擊力,現今大成拳常講的「體重加慣性」即指此種)。再說螺旋勁力,外門功夫是不具備此種勁力的,它的腰部,僅是一種平面扭轉,沒有擰絞纏絲,蹬腿,也僅就是把腿一蹬而已,根本沒有螺旋,身、肩、胯則更不用多提,至於擰絞前臂,也是形同虛設,雖能產生一定的力量,但仍絲毫產生不了螺旋鑽透力。內家拳的前臂螺旋,是在將近打擊目標時的驟然而為,而且螺旋要爭發,也就是前臂不能完全順著一起轉,要略對掙。擰絞擰絞,全順過來,哪來的擰勁?絞勁?螺旋鑽透力?最後談寸力擊發的問題:在外門功夫中,也有講寸勁的,只不過這些寸勁都無法實用,因為寸勁不能只是手上的功夫,它是身法、步法、手法、全身各部、周身整體、寸力同發的表現,外門功夫在這些方面都不具備,達不到要求,又何來寸力?它所謂的寸力,其實都局限於手腕部的一抖,但可惜均都一抖出便挺直,根本無抖擻之力,身子或僅往下一沉,或利用一個短暫的身體失重之力打出「寸力」,此力僵呆之極,完全無法做到在運動之中隨意運用,隨意起手,任意擊打,更別提寸力連擊了,其所演示的威力表演,只不過利用了力學原理、擊物技巧及利用拳鋒骨節的硬度來完成,無高層次實用價值。至於擊打效果,更是無法同日而語,外門功夫在運動中發力,都容易被對手領化,封逼,借勁而打,無突發性、柔化性、無寸勁連綿,也無半途換勁的功能,較呆板、不易變化,如果在定位中測試力量,則一般是做好準備後,再憋足了勁,然後才猛力一擊。而內家拳則不同,它講究四烹八炸、講究沾粘力,講究一觸即發,周身各部俱可發力,如果在定位中測力,大多都是隨意一站,不做特別準備,便隨意發力,而且要達到勁力雄渾,一切符合內家發力的要求。但大多數還都是比較注重運動中練習,在運動中,在身體順暢以及不順暢狀態下訓練各種發力,也同樣要求都打出內家發力的功效。從這點上,我想朋友們應該不用我說它們誰更先進一些了吧(筆者曾做過試驗,以一習泰拳自由搏擊手與筆者一弟子周某進行擊靶測力,搏擊手實作式站好,後手大幅後拉蓄力,同時身體也一併後拉蓄勢,接著,猛吸一口氣擊出,顯示:280磅;周某亦站好實作式,隨意快速,如同實戰一般打出前手拳,顯示:260磅,雖較搏擊手少了20磅,但兩者之優劣,一目了然。接下來,雙方進行擊腳靶測力,受力者將腳靶套手臂上,雙方均進行拳打,搏擊手力量大、撞擊力強,但無穿透力,周某則每一種拳法均成點狀射透,以至於受力者到最後,因手臂疼痛而不願持靶。拳打之後,又進行腿力測試,雙方邊腿均有穿透,側踹均腳到人翻,由於搏擊手無小腿法,故本門的腿法特色無法對比測試,甚為遺憾。此項測完,又進行了拳法連擊測試,搏擊手拳法之連擊根本不行,勉強為之,最多五拳便罷,且步法散亂、身架不穩,身體中線要害全部暴露不管,只顧雙拳揮舞,周某則順暢自然,而且越打越重,越打越快,越打越密,這是因為利用了圓順慣性力。當時的測試是在河南中華武院進行的,其實測試的內容還有對抗實戰,無護具裸拳、近於真斗,以及械鬥和徒手及持械一對二、對三群戰測試等內容,實踐證明,於理、於打,內家拳技都是無與倫比的高層武學)。  關於杠、啞鈴,作為修習內家者,也是可以練的,但不是開始,要等對內家拳有了體認,有了基礎之後,在老師的指導下才可以練,因為一個人的本力越大,質量越重,如果被調動起來,則所發之力也會更大,一個人的笨力多一些、大一些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會不會將它轉化。  至於其它的問題,比如兩家的打法、養生功能、氣質問題、擂台運用、街頭打鬥等等問題,因不屬於本文範圍,故不論述,容日後再行講解。  附:內家外家其實並不區分,因兩家目的相同,都為了強身健體,抗擊外侮,自衛懲惡,若有區分,只在於它們修為層次的高低。清朝時期的黃百家隨王征南習內家拳後,依其所傳,著《內家拳法》,根據此書而言,內家拳法是武當派拳法在少林拳基礎上發展而成。在民國初,有人將太極、八卦、形意合稱為內家,呼之為「武當派」。1928年成立的南京中央國術館,曾一度依這種民俗分類和稱謂,將該館教學內容分為武當門和少林門,沿襲將太極、八卦、形意「歸入武當門」,其它拳技歸入少林門的分類法。時至今日,民俗的分類已將凡講究陰陽開合,力發周身整體,圓彈驚抖,講究脊柱運動等附合內勁內力要求的拳法統一稱之為內家拳,依此俗稱,所以本文便沿用了內家外家的稱謂。  
推薦閱讀:

武學心傳【精華】
武學
薛顛武學的「虎豹雷音」
中華武學精修工程
武學門功法教程之星月拳法

TAG:講座 | 武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