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談易經的「理、象、數、占」

    淺談易經的理象數占                 

    凡熟讀過《易經》的都會知道,《易經》是由「理」、 「象」、 「數」、 「占」 四大方面基本構成的一部經典著作。「理」是「義理」 它是用來解釋陰陽相互作用的關係,萬物變化的原理,自然世界與人類社會活動的道理。「象」指形象、象徵的意思,「數」也稱為「術數」、「是用數學的模式來表示事物的變化規律和聯繫。「占」就是指占卜,占卜是算卦的代名詞,數指數術。就是根據《易》的原理進行推測、占算得方法。通過易占的方法,預知、把握事物的發展過程和規律,而採取相應的對策,是易占的實際意義。

    在研易過程中,由於筮無定法,會引起一些初學者的疑惑。有的只是空談義理而不敢涉及象數,有的還把「象數」應用視為迷信。筆者認為,研究《易徑》應對理、象、數、佔四者融會貫通,只有在探求真理的實踐中不抱偏見,不受迷信約速,才是正確的研究態度。

   《易經》術數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形成一整套特有的理論體系與思維方式,體現為以氣(炁)為基礎,是由太極、陰陽、五行、干支、八卦等一系列的範疇模式來推演、揭示事物本質的運動規律。古人的說法雖然純樸而簡單,但卻有純樸的真理性。人們會問;氣(炁)是什麼?氣(炁)是一個高度的抽象。《周易?繫辭》中講:「精氣為物,天地洇溫,萬物化醇。」古人所說的(炁),並非指氧氣、氫氣、水蒸氣,是說宇宙基本元素是氣。而氣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古人把宇宙間的物質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形,可以看的見,摸的著,另一部分為氣(炁),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它確實存在,而且控制著生命體的生命過程。

    氣數問題,是人人都想明白也是無法明的的一個簡單而玄妙的問題,比如一個人的身體,從小到老,每時每刻都有微妙的變化,但是不一定都能看的見,也無法抗拒。有句古詩說的好;「百歲光陰似水流,一生事業等浮漚。昨朝面上桃花色,今日兩鬢雪花浮。」任何人都跳不出這個氣運規律。

   古人經過數千年的總結,把一年分為二十四氣,氣是指中氣,每個月的第二個節氣正好是太陽過宮,交換中氣,據《晉書?天文志》上講:「五緯躔次,用告禍福。」日躔是指太陽在天體中的運行躔次,躔度是太陽在天球上所經過的度數,用以正陰陽,分四季。《易經》上講:「極數知來謂之占」。一切占卜的要旨都不出乎天干地支,陰陽五行,生克制的範圍。正因如此,術數學是由周易象數學發展起來而經得起實踐檢驗的一門學科,在中國歷史上,術數學則成為歷代政治,軍事謀略家的必修課。

 

 淺談《易經》之象數理占

很多人一聽到易經,第一反應就是算命,一提到算命,就會聯想到迷信,這種思維是很狹隘的,先不說,周易的確有占卜的成分,從另一面說,易經是中國的百經之首,它包含了象、數、理、佔四個方面的內容,它影響古代中國各行各業的發展,如: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醫學、天文學、哲學、建築、美學、武術、氣功、養生等眾多領域,因此,可以說易經在中國社會上是無所不包、無所不涵的。

                   

    先從易經的象來說,象是易經的基礎、核心,《周易·繫辭傳》說:「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意思是說,周易這本書就是象徵,所謂象徵,就是模擬萬事萬物的形象以喻意。易經八卦圖有八個基本的經卦(基本卦)——乾、坤、兌、艮、離、坎、震、巽,這八個卦就取象於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質成分,乾象徵天,坤象徵地,兌象徵澤,艮象徵山,離象徵火,坎象徵水,震象徵雷,巽象徵風,有了這八種元素的相互矛盾、作用就產生了萬事萬物。此外,易經八卦還有多種象徵,如:乾卦象徵父、首、馬、君、玉等;坤卦象徵母、腹、牛、眾、布、釜、輿等;震卦象徵長男、足、龍、鳴馬、大馬路等;巽卦象徵長女、股、雞、木頭、進退、近利市三倍等;坎卦象徵中男、耳朵、豕(豬)、月亮、強盜、溝瀆、危險等;離卦象徵中女、目、雉(野雞)、太陽、閃電、甲胄、兵戈、大腹人等;艮卦象徵少男、手、狗、門檻、小路、果實、嘴巴尖尖的東西等;兌卦象徵少女、口舌、羊、毀折、妾、巫等。易經八卦不是由八個不同的三條杠組成的符號嗎,那為什麼我們看的易經都是由六十四個不同的六條杠組成的?那是由於八個經卦兩兩相疊加就組成了六十四個不同的六爻卦,而這六十四卦囊括了宇宙天地、自然世界、社會人類的方方面面。

        

    數的意義是偉大的,它不僅僅只是一個符號代碼而已,在現代科學領域的應用上更是證明了它的實用價值,現在的時代就是數字時代,我們就生活在數字產品中,如我們較常接觸的「數碼相機」、「數碼電視」、「數字電影」,在科學研究領域的「數字顯微鏡」、「數字望遠鏡」等等。在現代將數發展的淋漓精緻的可以說是電子計算機,它可以將所有的圖像、文字都可以轉成數字信息儲存、接收和發送,而古代易經的象數之學也是研究圖像與數字的關係及應用之學。數可以說是打開易經神奇大門的一把鑰匙,如: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人三才、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等。聯繫卦象來看,每個卦象都有相對應的數字,八卦有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先天八卦是華夏人文始祖伏羲仰觀觀天文、俯察地理,總結大自然的規律,方便人們的生產生活所畫,而後天八卦是周文王所制,也稱文王八卦圖,相對於先天八卦,後天八卦更強調了人在宇宙運動中的重要性。後世在對八卦的運用上,多取先天八卦數,後天八卦圖,先天八卦注重自然,後天八卦強調人與自然相同的重要性,將二者結合就形成了一套天人合一的完整系統。「數以徵象」,「象以定數」。說明象和數實為一體,密不可分,《漢書·律曆志》亦說:「自伏羲畫八卦,由數起。」在研究易經象數上的代表人物是北宋時期的邵雍(邵康節),他著有著名的《梅花易數》。八卦與先天數的對應:乾為一,兌為二,離為三,震為四,巽為五,坎為六,艮為七,坤為八。在易經系統中,陰和陽是永恆的主題,任何事物都有陰陽之分,數亦是如此,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在後天八卦里,還注入了四時(春夏秋冬)、五方(東西南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內容,使得易經的內容更加豐富,因此,數在易經里還被賦予了哲學上的含義。

    易經所講的理,就是易經的哲學部分,也即是「道」學,《周易·繫辭傳》說:「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抽象超乎形體之上的,是精神層面的因素,人類在宇宙中是那樣的孤獨,在時間的長河中是如此的渺小,「道」學對宇宙及人生的解釋,恰好能讓人類找到心靈上的慰藉。易經本是一本占筮的書,內容只有卦象、卦辭和爻辭,但是古人將易經的思想去看待萬事萬物,就形成了以易經為基礎的宇宙觀、政治觀以及人生哲理等哲學上的見解,這也就是易經成為中國「百經之首」的原因。現存的易經分經與傳兩個部分,經由分上、下兩經。傳由《彖傳》上、下兩篇、《象傳》上、下兩篇、《繫辭傳》上、下兩篇、《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共十篇文章組成,又稱作「十翼」,它包含了孔子的豐富的哲學思想。易經的思想是簡明且樸素的,《周易·繫辭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世間萬物無非是陰或陽的屬性,生理分陰陽,如:雌與雄、男與女,感覺經驗如:冷暖、明暗分陰陽,日月輪迴、晝夜交替分陰陽,蟲石草木亦分陰陽等等。陰與陽即是對立統一,又是相互根存的,沒有陰就無所謂的陽,沒有陽也就無所謂的陰,正所謂「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宇宙萬物就是在陰與陽的矛盾變化中生息不止。天、地、人三才的天人合一思想,及五行相生相剋思想等,也是易經重要的哲理概念。易經易理派的代表人物是南宋的朱熹,他著有的《周易本義》、《易學啟蒙》及《太極圖說解》等著名學說,充實了易學,也豐富了中國的東方哲學思想,南宋時期是中國理學的頂峰時期。

           

    占卦是在學習或研究易經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在象、數、理、佔中,占放在最後,這並不能說明占卦不重要,不會佔卦就等於沒學過易經,只是,如果世人太執著於用易經來占卜,而忽略了易經其他方面的內容,那就太貶低易經本身的價值了。孔子五十歲學易,他是不主張占卦的,他所說的不佔,後來被荀子總結為「善為易者不佔」,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是,精通易經的人,不靠占卦也能通曉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但是孔子肯定是佔過卦的,而且很善占,在繫辭傳中有專門對占卦方法的解釋,「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再者易經中有象、數、理、佔四個方面的內容,放棄占卦,就等於放棄了四分之一的知識面,何以謂之「善易」。占卦有三不佔原則,即「不誠不佔、不信不佔、不疑不佔」,就是說,不懷坦誠的心去占,不懷相信的心去占,不懷對一件事物充滿疑惑而無能為力的心去占,占出來的卦都不會靈驗。占卦不等同於算命,也不能歸於迷信的範疇,占卦得出的卦辭、爻辭不是給你批命,而是告訴你去做這件事物的吉、凶、悔、吝,給你在迷茫無助的環境中,為你指引一條道路,或者是一種處理事物的方式。也許人們對於易經的誤會就在於占卦上,對於占卦的誤會就在於社會上有太多的「江湖術士」將易經作為謀取錢財的工具,我不否認占卦的確是易經的功能,但是這些都不是真正上的「善易」者。

    易經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它的內容博大精深、神奇奧妙,簡短的文字是無法將它完美地解釋清楚的,它的思想也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在現代社會物慾橫流、思想狹隘、精神空虛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回到古代思想中尋根問祖,去汲取古人的智慧,來發展完善現代的社會。外人說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卻沒有一種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哲學思想,這種說法是很沒有根據的,易經就是哲學中的哲學。中國有著十幾億的人口,佔全球約五分之一的人口,作為當今的中國人,很有必要將它發揚廣大,而且要讓它遍布世界,在世人面前證明中國東方哲學這顆明珠是如何的璀璨耀眼。

 

淺談《易經》的理、象、用

 

   眾所周知,《易經》有「理、象、數、占」這四大法寶,在這四大法寶中,「理」是指易理,即,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天人合一學說這三大理論精華;「象」既是指萬物之象,又是指「易象」;「數」既是指自然數,又是指「易數」;「占」就是指占卜,即預測。占卜屬於「術」的範疇、屬於技法的應用而不屬於「理」的範疇,也就是如何用好易理來占卜、預測。因此,人們又通常將「理、象、數」稱之為《易經》的三大法寶。由於「象和數」的「親緣」關係很近——有象就有數,有數就有象。所以,我們將其合二為一,就《易經》的理、象、來展開討論。

 

   一、易理

 

《易經》乃群經之首,萬經之王,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她既包含哲學體系又包含預測體系,既教人如何修心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又教人預測過去和未來之信息。故《易經》是成功者必讀之經,是助人成功的權威寶典。

世間一切預測術,皆源於《易經》,《易經》是一切預測術的根。也就是說,一切預測術的理論基礎都來源於《易經》,易理就是《易經》之理。因此,若想學好預測術,首先就必須學好弄通易理。

   易理,主要是包含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天人合一學說這三大理論精華,卦辭、爻辭從廣義上說也可以說是易理,但它們偏向於哲學範疇,故與預測術的關聯不是很大。

在易理方面,學習的著重點在於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而天人合一學說的把握必須在掌握了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上才能把握住、運用好。陰陽、五行學說既是一切預測術的基礎的基礎,又是一切預測術的理論精髓,好像是打開預測術寶庫的兩把金鑰匙。一旦離開了它們,也就離開了預測術或者說沒有預測術。陰陽學說的核心是,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對應的辯證統一體,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有陰就有陽,有陽就有陰,兩者是擁抱在一起的兩個不同側面。它們的運動方式是,陰消陽長,陽消陰長,陽極必陰,陰極必陽。五行學說的核心是,宇宙間萬事萬物之間是通過生克制化來達到平衡,具有同一性和鬥爭性,即相生關係是同一性,相剋關係是鬥爭性,表現的是「愛與恨」,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時刻都處於「愛與恨」的生克之中。

   陰陽學說是一切預測術的總綱,《易經》的核心是八卦,八卦就是由陰陽兩個爻所構成的,所以,陰陽是最「原始」的「根」。而五行是陰陽派生出來的,即太極分兩儀,兩儀分四象,這個兩儀就是陰陽,這個四象就是春夏秋冬木火金水(土是四時的平衡物)。因此,我們在預測時必須注意:陰陽的力量要大於五行的力量,陰陽、五行學說,天人合一學說的具體解讀另有文解釋,這裡就不贅述。

由此可見,要想學好預測術,無論何種預測方法,都必須對《易經》之理有深刻的理解,完整的把握,才有可能提高預測水平。

 

  二、易象

 

易理是易學預測的理論基礎和精髓,易象則是通過直觀「識象」的感性認識來認識事物的本質,是與易理不同的另一個「面」。易理重在於「理」,而易象則重在於「象」,兩者共同構成預測學的理論大廈!

象是《易經》的根源,《易》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紋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八卦來源於觀象,是將宇宙間萬事萬物之象高度概括為八卦。八卦是《易經》的核心,在沒有文字之前,人們就是通過八卦來傳輸信息,這種傳輸的載體就是卦象,故無象無易。

事實正是這樣,任何東西都有象,山川走勢有象,河流蜿蜒有象,地勢高矮有象,建築形狀有象,就是人也是站有站象,坐有坐象,象遍佈於整個世界的任何角落之中。而《易經》就是將這些遍佈於整個世界的萬物之象高度概括為八卦。

萬物類象,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象,這是「物象」,除了物象,還有易象,也就是我們學易之人眼中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我們的作為就是將「物象」轉化為「易象」。通過物象與易象的觀察與交換,來實現我們的預測功能。象,運用於一切預測術中。

(一)、風水學的本質是看象

我們知道,在風水學中存在著巒頭派和理氣派。所謂的巒頭派其實質就是研究「象」。可以這樣說,巒頭派才是風水學的源,這種學派就是直接運用《易經》八卦之理,將識象、研象、用象作為風水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先來看看古人是怎麼說的。《繫辭傳》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君子居則觀其象……。《青囊海角經》所言:「山厚人肥,山瘦人飢,山清人秀,山濁人迷,山寧人駐,山走人離,山雄人勇,山縮人痴,山順人孝,山逆人虧」這些就是以山象論人之吉凶。《黃帝宅經》曰:地善,苗盛,宅吉,人旺。這裡說得很清楚,只要看看地上生長的樹苗,就可以知道此地的善惡(優劣)。蔣大鴻說:「巒頭,體也;理氣,末也;天星,末之末也」。這裡說的巒頭就是說象,由此可見,蔣大鴻先生是多麼重視象啊!

再從百姓常說的一些言語來看看:「窮山惡水多刁民」,「地靈人傑」,宅體四獸中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這些言語的實質都是在論象。

還有人們常說的各種「煞」,什麼天斬煞,鐮刀煞,孤峰煞等等。其實質都是論象。

我們知道,風水學是研究人與居住環境的關係的學問。人們需要什麼樣的環境呢?需要優美的環境、寬鬆的環境、明亮的環境,而不喜歡醜陋的環境、骯髒的環境、陰暗的環境。我們眼前喜歡看到真、善、美而不喜歡看到假、惡、丑。這些東西的實質都是在看「象」。可以這樣說,風水學中的巒頭派可以不用理氣的知識,而理氣派卻萬萬離不開「象」。

風水學就是通過勘察來「觀象、識象」,從而在調理過程中更好地「用象、造象」,以達到造福於人類之目的。

(二)、四柱命理學也是看象

 四柱命理學批斷八字,其實,同樣有看「象」的成分在內,八字四柱本身就是一種象。例如:「甲午」可以直讀「木馬」、「南方有樹,東方有馬路」等;「甲申」可以直讀「樹上的猴子」等;「庚戌」可以直讀「礦山」、住宅「西北方有缺」等;「癸酉」可以直讀「黑雞」、「落湯雞」、「雞湯」等;「壬辰」可以直讀「水田」、「水龍」等;「丁未」可以直讀「旱地」、「山排田」、「山羊」等等。

(三)、八卦象數預測學的「讀卦」就是讀卦象

八卦象數預測學「讀卦」的實質就是讀卦象,八卦就是一幅掛在人們眼前的一幅精美圖畫,卦中的含意就是通過卦象表現出來的。例如:《澤風大過》,可以直讀:「姐妹吵嘴談不攏」,「雙方鬥牛談不攏」,「小白雞掉進水裡」,「白雞湯」,「邊吃邊拉」,「花言巧語」,「說話過了頭」,「膽部動過手術」、「耳邊風」,「台上講話」,「大江大河」,「西風寒冷」,「小車掉進河裡」,「刮西風」,「神經受傷」,「盡想壞主意」,「烏龜」「名譽受損」,「東南方下雨」,「殺雞」,東南方有:「水井、水坑、小叉路」;西方有:「樹竹、草地、叉路」等等。

(四)、姓名學看名字還是看「字象」

大家應該都知道,我們中國的漢字起源於象形法,這種字就叫象形字。顧名思義,字就是根據形象而產生的。如,「水」字像水,「火」字像火,「山」字像山等等。因此,在取名的時候就要十分重視字形,字形就是字的「象」。例如:甲、平、干、午等字就是頭重腳,表現為根輕底淺;而十、上、下、士、才、斗、卜、一等字就顯得過於單薄,表現為無依無靠。我們應當選擇上下左右都勻稱飽滿的字。如:意、盛、恩、息、震、慧、惠等。

 

  三、用易

                 

用就是應用,就是如何運用易理、易象來進行預測。在預測過程中,如何用活易理、把握易象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問題。

(一)用活易理

前面說了,易理包括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天人合一學說。說起陰陽五行,也許很多人都會說,這個我懂!其實,要真正弄懂搞通並靈活應用好陰陽五行並非易事,古今中外有幾個人是真正的做到了這些呢?少呀!為此,學習研究陰陽五行是筆者畢生的追求目標,只有識透陰陽,精通五行,才能乾坤在手,萬化於心。就我本人來說,對陰陽五行的認識還只是剛跨入門檻之人,更不敢說應用得如何。但這是我畢生追求的目標和為之奮鬥的方向!

用活易理,不僅是「紙上談兵」,更重要的是結合社會實踐,社會常理,結合宇宙的運動規律來研究。就陰陽來說,並非單純的有男就有女、有老就有少、有晴就有雨這些現象,而必須結合我們的生活。例如,遇到壞事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壞」,其中同樣存在著好事,陰中有陽嘛!因此,這個時候人們就不要過分憂傷,要放開思想,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反之,遇到好事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好」,其中同樣存在著「壞事」,陽中有陰嘛!因此,這個時候人們就不要過分高興,要懂得「樂極生悲」的道理,要有憂患意識,同樣要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這是因為,陰陽的核心思想是辯證的統一,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

就五行來說,五行的核心思想是具有相生相剋的同一性和鬥爭性。這種相生相剋,是相對的,就相生關係來說,本來是好事,但過多的「生」還是好事嗎?不是!例如,你已經吃飽了,還要叫你去吃幾兩米飯,你能夠咽得下去嗎?就算咽下去了,你好受嗎?現在,社會上的一些家長過分的寵愛自己的孩子,結果搞得孩子的依賴性極大。有一個這樣的真實事例:一個20多歲的「富二代」,自己吃飯都要保姆喂,請問,這種人還會有什麼作為呢?這種「生」的實質,就是「克」!就是廢了這個孩子。

反之,相剋,本是克制、管制。剋制、管製表面上看是壞事,但克制、管制都是壞事嗎?非也!正當的管制應該還是好事。任何一個國家都有《憲法》和法律,你能夠說這些《憲法》、法律都是不好嗎?《憲法》、法律的本質就是管制公民,限制公民在一定的「遊戲規則」範圍內活動,正因為有了這個「遊戲規則」,才有了整個社會的和諧安定。再說,當一個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的時候,難道不要實行管制嗎?就是每一個家庭的孩子,同樣要進行適當的管教,這樣,孩子才能真正的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無論是陰陽學說還是五行學說都與社會常理、生活常理密切相關,通過對社會常理、生活常理的認識,反過來再運用於預測學,我相信思路會更加清晰。

(二)、用活易象

易象是通過物象轉化過來的,沒有物象也就沒有易象,然而,易象又超越了物象,易象是通過物象的表面現象來認識其本質現象,即透過現象看本質。例如,筆者在某一鄉長的辦公室里,看到他的辦公室的西南方的牆壁上有霉變,牆壁的表層「牆皮」都快要脫落,我便對他說:你母親的身體不好,不僅有腸胃病,而且有皮膚病。他說,是呀!你怎麼知道?我手指著那牆壁說:是這裡告訴我的。他說:這就怪啦!這是我的辦公室與我母親有什麼關聯呢?我說:這個地方現在是你的辦公室,這個方位是西南方,西南方是坤卦位代表你的母親,現在的問題是這牆壁有霉變且有脫落的痕迹,霉變代表的就是病,誰患病?你母親患病!什麼病?胃病、皮膚病!因為,西南方五行為土,代表脾胃、皮膚……。再舉一例。有一次我為溫州某女老闆看工廠風水,她購買了將近100畝建廠用地,邀請我去規劃。在工地,她拿出一張工廠規劃的草圖給我,我看後對她說:現在只有我們兩個人在這裡,我想毫不客氣地說說你的家事可以嗎?她說:可以呀你說吧。我說:從你給我的這張草圖上可以看出你以前「流失」過男孩子。她說:是呀!而且是流失過兩個呢!那你看看我現在有幾個孩子?我繼續從草圖上找答案,然後說:現在有女孩子。她說:那我現在有男孩子嗎?我還是看圖並肯定的說:你目前沒有男孩子,但將來會有男孩子。她說:你說得對,我現在就是一個女孩子。後來她還問及老公、自己的一些情況,我都一一作答,且幾乎都是對的。

(三)、用活易數

易數既是自然數,有不是自然數,但又離不開自然數。例如,「1」就是1,但又不是1.1在先天八卦里代表乾卦,在後天八卦里代表坎卦,在河圖數中代表水,在十天干中代表甲木,在十二地支中代表子水等。

易數的應用非常廣泛,在八卦象數預測學中,只要求測者報出數字(無論幾個數都可以),就可以準確的預測出他要求問的事情。這類例子非常多,這裡就不舉例啦。

在風水學中,同樣要用到易數,有數就有象,有象就有數。不同的風水學派對「數」的應用還有著不一樣的用法。例如,易經風水學,可以直接將數看作「象」,而玄空風水學是將數代表「飛星」等等。

其他的一切預測學也都是離不開易數的。

這裡必須強調,易理、易象、易數並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實際應用中,我們必須學會「聯通」,將三者連串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思維。

(四)、活用在於變

 有的人將易學稱之為「玄學」,其實,易學並不是「玄學」,而是「活學」。「易」字的本質就是「變」,這種變就是要求學易之人,要學會「活變」而不能死板。我的恩師黃鑒老師說過:不同的卦可以讀出相同的信息,相同的卦可以讀出不同的信息。為什麼?其根本原因就是要用好這個「活」字,拋棄那個「死」字。有很多學過八卦象數預測學的人感嘆地說:八卦象數預測學進門容易,深研就難,因為太「活」啦!其實,這類人想的是要得到一招一式的「技法」,而缺乏深入研究易理的耐性和態度。可以這樣說,只要深入研究易理,就能用好一個「活」字,只有深入研究易理,才能用好一個「活」字。同時,只有用好了這個「活」字,我們的預測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只有用好了這個「活」字,我們的預測水平才能得到更好的發揮;只有用好了這個「活」字,我們才能適應複雜多變的各種環境,挑戰各種複雜多變的人、事。當然,要用活這個「活」字,還必須藉助社會常理、自然常理,通過對社會常理、自然常理的認識來反哺預測學。

《易經》(理、數、象)、佛學與廣義科技

   《易經》已有近8000年的歷史,《佛經》有3000年歷史,它與西方的《聖經》,印度的《吠陀》同為影響世界文明的智慧寶典。老子學易而悟道,寫出了《道德經》,孔子學易而創立儒家,編寫出四書五經,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孔子學易到了「韋編三易」的境界,中華古代文化的精華,如《孫子兵法》、《中醫黃帝內經》等無不是從《易經》中來,《易經》是中華優秀文化的活水源頭。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名由人類文字表達必然語不盡義、言不盡意。佛家講修行見「佛性、自性」如人飲水,冷曖自知,「見性」並不能用人類的文字語言準確描述。人類語言一說出來就因人有分別及語言局限而錯誤,人的智慧、語言文字有局限,難於表述無限的世界和真實的規律,難免因人的立場觀點不同而偏離和違背事物的本來面目。佛家認為:「人因業障輕重不同,所知障、煩惱障亦不一,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有差別」。天道、佛性本自俱足而清凈、平等、慈悲、無分別,但因人的有漏智慧去解釋無漏的宇宙本體、本性,必然得出不圓滿,甚至錯誤的結果。

佛陀曾說我49年無法可說,沒說一個字,目的是讓眾生不要執著法、文字相,這是佛陀自性的流露,有感而說,「無說而說,說而無說」,法爾如是,是無分別、無起心動念、無執著、清凈、慈悲下說出宇宙人生真相。《易經》八卦創始聖人--伏羲則用「主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獨具匠心的設計出有象徵意義的抽象八卦符號,用抽象的符號組成的卦象以及它們之間的互相關係來顯示宇宙萬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它包羅涵藏的宇宙萬物萬事發展變化的信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就是當今科學技術信息高度發展時代,也找不出任何手段、符號能確切地代表它。

有許多人學習研究《易經》時,深感文字艱澀難懂,受困於古文字、辭句的理解,這是方法論的問題。的確,遠古的文辭深奧難懂,但我們知道,伏羲創八卦是「觀天察地之象而悟天人合一之理」,所以,學習《易經》不應辭句字面的意義,而是從「象」的義理--隱喻中得到啟示。佛教也有「鬱郁黃花皆般若,青青翠竹是法身」。一切萬物無不顯真如,因為萬物中隱含「空、色」,「空」性就是真如、本性,從《易經》中更好理解,易云:「物物皆太極」,「空」屬陰性,「色」屬陽性,事物中皆含陰、含空性。

六祖:「佛法不離世間法」。修行由「有」入「空」再證「空有」不二法門,明心見性。學《易》應真正理解八卦、六十四卦及其之間的關係,利用八卦涵藏萬物的信息之象、爻位,就可以理解卦的抽象符號系統所顯示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發生及其變化結果,可以說,《易經》的易卦、象、數、理就是宇宙萬事萬物變化過程及其規律的模型,通過這模型我們可以重演現實中萬事萬物變化過程,這種演變不是象現代科學定理、定律純粹數字式、平面的、死的,而是體現與現實生活中既有性狀、情態、又有「定數」的立體全息對應,是一種活靈活現的生活場影的再現。

《易經》研究的方法是從本體向外演化,是研究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而《佛經》教育是回歸本體內修的過程,息滅內心的妄動妄變,使心如如安止在清凈狀態中,得到永恆的法喜。

《易經》以「象」「數」高度概括,簡練的手法描述宇宙,解釋一切自然和生命現象,建立一套模型演變要素:陰陽及其之間的對立、交變循環以及周期規律,從而把紛繁無比、形式萬千的宇宙質能運動規律,用極簡單的太極圖的圖象和河圖洛書的術數值描寫出來,刻划出時空、質能、陰陽、虛實的交變,啟迪人的思維,去突破五官感知進入靈感感知的飛躍,推測萬事萬物過去、現在、未來。

《易經》是伏羲仰觀天空點點繁星而俯察山河大地,開悟揭示宇宙萬事萬物變化規律,用「無極-太極-八卦-六十四卦」表述宇宙萬事萬物演變模式,萬物皆變易不斷,以「人天合一」全息原理,通過時空節點,運用構成宇宙萬物的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等原理實證還源事物變化實相。而釋迦佛陀雪山苦修6年,在朗凈空明的夜晚,目睹天邊無盡的明星,頓悟宇宙中道大智慧而成佛,開悟揭示宇宙人生實相,用「真空-妙有」表述宇宙萬事萬物生變規律,宇宙以「地、水、火、風、空」組成,宇宙的本體皆空,妙有即萬物萬事,從真空中生變,生滅無常,佛陀證悟了宇宙同體的全息原理,開示眾生應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心了生脫死。

著名易學大師尚秉和認為:「學易先學占卜」。由於《易經》文字的艱深,而卦圖又太簡煉,使許多有志學易的人望而卻步。先學占(預測還演事物變化過程)就是通過認「象」識「理」,把易卦的「理數象」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易經》的「易」就是易簡易知,正所謂「百姓平常日用而不知」,易就在身邊、就在日常的言語造作中。通過學易體會古聖先賢伏羲當初是如何「觀天察地以通神明德而悟出天人合一」的境界。通過占測人事變化可知道宇宙萬物萬事是同構同源同息,更能體會佛陀「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悲心。通過學易懂得宇宙萬物始生於無分別的無極態,因分別生陰陽的太極態,更能體會道家的「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演化過程,體悟佛經中一念分別始生萬物萬象的宇宙實相。佛性、大道本具清凈、平等,如平鏡能照見一切萬物實相,萬物即鏡中影,夢幻不實,理解了,就能體會宇宙的「大道至簡」之理。

《易經》由伏羲創八卦和文王創六十四卦而形成,即無極生太極至八卦由先聖伏羲而悟創,以演宇宙變化模式,由於社會人事的複雜變化,文王又根據實際情況悟創六十四卦,解決了宇宙人生萬事萬物變化信息的機制、模塊、模型及其變化規律的運用,所以,通常稱《易經》是本經。孔子及其門生歷經近8百年對《易經》進行詳細的解釋和定義,寫成了「十翼」,被稱《易傳》,《易經》與《易傳》合起來,稱《周易》。史稱「伏羲、文王、孔子」為「世歷三古」。從中華5、6千年的歷史發展來看,《易經》對華夏子孫的思維、生活方式、人文等有著深遠的影響,軍事家讀《易經》,寫出舉世聞名的《孫子兵法》;經濟學先祖讀《易經》寫出《經營謀生術》;中醫古聖讀《易經》,寫出了《黃帝內經》;孔子讀《易經》,寫出了《四書》,形成了儒家學派;老子讀易,悟出了《道德經》……,正因為《易經》涵藏宇宙「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信息,從古至今,一直影響著社會、人事、各行各業,運用易思維解決問題,就能合符宇宙規律,從中得到智慧的啟迪。

  《佛經》是釋迦世尊開悟後49年講解宇宙人生真理,由佛弟子歸納所寫,它所開示的宇宙人生實相的教育,同是揭示宇宙人生的大道,《易經》與《佛經》道理相通,但研究方向不同,一是以入世探索宇宙萬物萬事的變化規律為主,一是以出世證悟宇宙本來,回歸自性,了生脫死。易云:「物物皆太極」。太極就是宇宙,所以有形無形皆為宇宙,如果把「人的元神」套入「易」模塊,人處「無極」道的狀態,「天道無吉凶」,就如佛家「佛性、真如」,清凈、平等、無善惡、慈悲狀態,因無極而無有邊際的狀態,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太虛含空,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用佛家言:是一念清凈的心光,處於空分,屬法身佛。「人的元神」由「無極」生「太極」狀態,陰陽初顯而平衡,如佛家的「一念無分別的心光,處於顯分,屬於報身佛」;「人的元神」分化為「八卦、六十四卦」,如佛家的「一念無差別的心光,處於本性妙用,屬於化身佛」。所以,不是佛才有三身,六道眾生皆有「法報化三身」,是因為佛陀證得「法報化三身一體」,而六道凡夫因迷失而不能證得皆有妄想、分別、執著。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變化始生吉凶」。陰陽的產生就是因為有了分別心,陰陽合一無分別時就能如本性慈悲、清凈;陰陽平衡在人身體健康、在物完好無缺、在自然生態和諧。在現實生活中如何用全息解釋「法報化」:法身處於人前念斷後念未生,但了了分明,是一種清凈空明狀態;報身處於顯分,想做事而未做,只是想法;化身處於分化,已做事而有吉凶變化結果,所以,六道眾生不斷分化「身口意」業而導致輪迴分段生死。三世因果就是如此產生,即造作而生化身,前果為後事之因,前因為今事之果,因果是斷續存在的,念起即有因果,在彌勒菩薩與世尊對話中《法苑珠林》:一彈指有382兆細微念頭的波動。「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每個念頭都能產生能量波動而形成細微物質,而每個物質皆有見聞覺知,色聲香味。《易經》:「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精氣「就是現代科學的「能量」,「遊魂」即「神識」,識可變化萬物。正如佛家: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愛因斯坦已證明:「質能互換」定律。物質與能量不斷互相轉化中,《易經》的陰陽交互,互即互入。都說明了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

學習《易經》可以拓開對宇宙「天、地、生、人」的全息統一認識,加深「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理解,《易經》作為一部探究自然科學規律的偉大著作,是全人類共同的智慧寶典。它對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宗教等無不涉及,古代智者依「天人感應」之理,觀天象而知曉世間重大人事變更;日常生活中,天災發生前「動物異常反應」;人類居住與環境影響等,說明「人天相感」是自然規律,現代科學證實:古代「風水氣場」就是微波粒子場,它界水而止,遇風則散,所以有「山環水抱必有情(靈性、生機)」、「背山面水好風水」等說法,這就是生態環境對生命系統的影響原理。一直以來,人們誤會認為:人的運氣吉凶好象只有與外環境有關,其實,在強調「人與自然關係中,古聖先賢早已說明了,人應該對大自然保持和諧,敬畏「天地鬼神」,這裡的「鬼神」是指自然的造化、無形之氣(能量),以感恩大自然心面對周圍的環境,儒家:「仁、義、理、智、信」。 「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都應有「仁愛」,只有「人心向善」方能招感天地自然的和諧,實現「保合太和」的人天合一。江本勝博士水試驗證明:人的意念能量的波動可影響水的變化,「愛」、「佛號」等善念能結成最美麗的圖案,從科學上證明心念的重要性。日本一位90歲的和尚帶了一群佛弟子在琵琶湖做了「心」意念凈化水的試驗,琵琶湖的水是死水,臭氣大,他們共同念了幾個小時「水要乾淨」,結果3天後水質發生了變化,真的變乾淨了,後來保持了6個月。這是科學上的「人」與大自然的場態效應。

從《易經》總結提升的中國古科技理論認為:宇宙萬事萬物由「能量」與「物質」互相轉換形成,「聚則成形,散則化氣」。具體由三部分組成,即氣(能)、數(信息)和象(形態)。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它們是:能量、信息和態勢或形式。三者共存,不可分開,又界限分明。氣,是客觀存在,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可假設為能量。數,是宇宙萬事萬物存在的程序或邏輯(因果律),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可假設為信息。象,是氣根據數而存在的形態或變化的態勢。用現代科學概括為:象是能量依據信息程序而存在的形態或態勢。

宇宙萬事萬物有信息就有能量,就有它們的存在態勢;同理,有能量也必有它的信息和態勢,有態勢也必有信息作指令,能量作基礎。宇宙萬事萬物的存在,正是氣、數和象的不可分性,才是實在的,具體的。信息「數」指導能量「氣」按一定態勢「象」存在,能量「氣」依照「數」的指令,構成一定的存在態勢「象」,存在態勢「象」受信息「數」指揮,以能量「氣」為基礎。佛家認為:萬物「象」因緣「能量」按因果律「信息」而生滅變化。

宇宙萬物的「數、氣、象」運行法則,「數、氣、象」即信息、能量、態勢,無形之「能量」含藏「信息」並遇條件而變現「形態」,「能」就是「天人合一」的那個「神」,西方哲學稱作宇宙萬物的「本體」,亦是功能、性能。《周易·繫辭》稱:「神無方而易無體」。神無方的「方」古文亦稱「方所」,就是方位,無方就是沒有位置,無所在,亦無所不在。易經和佛經所說的「精、氣、神」。孔子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遊魂就是神,就是構象,「能」的一種變現。

精,中國古代先聖又稱玄、道、元、一、水;稱精,是因為人體信息來源於父精母卵。稱玄,是因為信息難以觀測,(懷玄、玄具難測,太玄無形容);稱道,是因為信息決定宇宙萬事萬物生化的必由之路;稱元,是因為信息在有形質宇宙之始;稱一,是因為一為自然數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抱一、守一、歸一、真一、太一);稱水,是因為地球生物發源於水。宇宙是一元,佛家:「一真法界」即宇宙本體。

《易經》以「大方廣」在於「理、象、數、占」窺測宇宙,探隱索頤,國學主流派「儒、道、墨」及諸子百家都是以「易經」為根據,它是中華古文明的活水源頭,釋家從印度傳來中原,並在中華大地生根開花,佛教以「慈悲為懷」,教育和啟迪眾生認識宇宙人生真相,破迷開悟,轉凡成聖,與中華儒家、道家等智慧有機一體,在《清凈經》中:月光菩薩稱為「顏回」,光凈菩薩稱為「仲尼」,迦葉菩薩稱為「老子」。可見,中華古聖賢的表法示現了諸佛菩薩。「儒、釋、道、墨」及諸子百家與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伊斯蘭等宗教共通以「愛」為核心,說明宇宙以「愛」為核心,這在江本勝博士水試驗中已得到證實,用不同文字、語言以「愛」對水發出意念都形成美麗的圖案。但一些宗教信仰存在二元哲學理念,而儒、釋、道是建立宇宙一體,即全息統一,其目的是通過教育手段讓眾生了解宇宙人生真相,通過認識和了解宇宙人生,使眾生生起「正信」,通過修正與違背宇宙人生規律的習性,使眾生從「心」里改變,從而化現美好的世界。如同一部電視機:有10個頻道(法界),心是調節頻道的開關,「心」能生能變萬法,只有自已從「心」改變,才能化現美好的世界。

《易經》整體由「理、數、象、占」構成,易理理深意宏,「理」是研究「數、氣、象」的能變、所變與不變的原理。「理」是人所確認的能量存在形式,簡稱構象,或稱能場。有形而上,形而下之分。其研究方法有兩種:一是西方科學賴以發展的演繹推理法;一是中國及東方科技來源於類比歸納法。

演繹推理法適用於有限「數、理」範圍,類比歸納法適用於無限「數、理」範圍。人通過象認識「氣」和「數」,而「象」有「無」和「有」的分別。人的感官或藉助儀器能感知的客觀存在為「有」;反之則為「無」。而不能用語言表達其象的客觀存在為「常」,或「恆」;這就是《易經》所說:「意不盡道,言不盡意,書不盡言。」可以用語言表達其象的客觀存在稱為特化。《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有具體的「道、名、氣、數」都是特化的。

由此,中國先聖認為:「物質是能量(氣)的一種較為穩固的特化形態」。愛因斯坦已經證明:「物質和能量是相互轉化的」。宇宙最初只有「能」,即「氣」,而沒有物質。宇宙,包括太陽系由「氣」形成。生成宇宙的「氣」,現代科學認為源於黑洞,中國古科技理論稱為「無極、無為」。「氣」,在我們這裡可以稱之為「以太」,因為物質最初完全是流動的,毫無硬度、無間斷、無終止,不能分別兩部分。這是人們所想像的最稀薄的物體。

自然科學裡的「以太」,只能作為傳遞物質問相互作用力的一種假想的介質而存在, 「以太」和實物彷彿是隔絕的,但張載和王夫之認為「氣」和「形」是相互轉化的。因而他們所提出的「氣」與其說接近「以太」,不如說更接近現代科學所說的「場」。

西方人在驚嘆之餘呼「My God!」,就是「我的上帝」。而中國人則呼「我的天!」。中國古代先民,沒有像西方人那樣人為地創造一個「上帝」,認為主宰天地人萬事萬物的那個東西是「天」,是「氣」,是「場」,是宇宙間的「精氣神」或「數氣象」,亦即宇宙規律。並由此,把天上地下的一切都「人世化」,天上有玉皇大帝,地下有閻王。「天地人」是一體的,是全息的。也就是天上所具有的,人間必然有,地下同理。

《易經》繫辭:「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以觀畜生之皮文及山川之貌」。是故《易經》從象開始,萬物從數開始。常言:「心中無數怎來畫象」。象的背後有一定數,也就是邏輯關係。繫辭:「易與天地准,故能彌淪天地之道」。「易」含攝宇宙無極之信息,而「類萬物之情」。

我們看宇宙萬物都有一定的變化規律(定數),也就是邏輯程序,一棵樹從生到死,大概知道它能活多久,所有的事物因為不能長久。《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萬物皆生滅無常,故有一定的變化規律。科學的作用與反作用力;易經的陰陽互相作用變化規律,而規律的內核就是「數」的變化。常言:「6歲看老」。(註:6歲前讀國學聖賢書是培養立身處事及德性的基礎)孔子說:「雖百歲,可知也」(論語)。我們常言,觀察3歲的孩子,就可知道他長大後是什麼樣子了,到了6歲,差不多就能預見一生了。這不是神通,而是人生方向的判斷、推理,所以,「理」是道理,貫穿象「數」後面的規律、法則。《易經》的「數」離不開「理」,「象」也離不開「理」。「理」是「象」與「數」結合起來所得出的具體規律。

   「象」是什麼?「象」是「現象」還是「真相」?「現象」並不代表「真相」,還有「假象」、「錯象」、「虛象」、「幻象」等,但是透過「現象」可已看到「真相」、「本質」,這要一定的智慧。《易經》就能通過類物萬象,將虛實象結合起來。這裡需要掌握一定的規律、方法,那是一種智慧。常言:「會看相的是不會光看他的表面虛相,而是觀氣色形態,或當你不注意時看才能露出真相本來面目(如:起、立、座、卧、身、口、意等)」。因為「人臉也是太極八卦圖,所以有缺陷就能看出這部份差些,如山根深陷斷其41歲左右運氣差,下巴尖斷其子息或晚年差些。《易經》預測由觀象起卦,這是提取信息最原始、真實的來源。佛家講「象」是無常生滅的現象,如山河大地、眾生、人事等。而真相、本質是「象」顯示的「空性」。《易經》研究事象物象上的變化規律,也可以說萬事萬物生滅過程的規律。

明白《易經》「理-數-象」三者關係,才能真正把握從「象」上認知的實相。包羲氏觀天、地之象而立八卦,所以,《易經》從自然中來,但是,用卦象代表物象再用卦象推論物象就深奧難懂了,千百年來,由於學者從不同角度的演易,給《易經》弄上神秘面紗,後人難於入其門徑,探究《易經》的真實智慧。所以,學習《易經》必須了解「理、數、象」才能知道易的本來。

「象」也者「像」也,「象」是包羲氏從觀天察地、山河大地萬事萬物之象,最簡單的結繩開始,也就是從生活的現象中啟發:一是打結,一是鬆開。現在電器化時代的「開關」,與之對應的自然現象:白天(開)、黑夜(關);男人(開、主外)、女人(關、主內)。把同一類歸於陰:天、黑夜、關、女人、下面、背面等;把另一類歸於陽:地、白天、開、男人、上面、正面等。《易經》用類物萬象以最簡方法進行歸類,並以易理演繹宇宙萬事萬物變化規律。

在這裡我們用《易經》分析物質與精神,易認為:「物質是陽,而精神是陰,陰陽是不斷交替變化、相互消長,即物質與精神(意識產生能量)可以轉化的」。而現代科學先巨――愛因斯坦用實驗證明:「質能互換定律」。也就是物質就是精神,精神也是物質,因為它們都以能量形式存在,並不斷變化中交轉。所以,電能、電波、腦波、生物能等也是物質的一種形態。愛因斯坦相對論證明:「當物質接近光速時將消失三度空間,化成一種能量」。老祖宗說過:「聚則成形,化則散氣」。佛經《法苑珠林》開示:宇宙萬物有情皆「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念即生波能,能成形質,質具識存;氣就是能量,形就是物質。就是這道理。

易:「陰極變陽,陽極變陰,陰陽互變交替變化而成萬物現象」。天道、佛性本自清凈、平等、無吉凶善惡,因妄念而生變化,妄念來自識,自以為是,所以萬物萬象皆出自識,所謂「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數」從「象」中來,「象」從「數」中生,二者並未分離。《覺林菩薩偈》中「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心」能生能變萬法,常言:「心中有數」才能溝畫出事物,看到事物的趨勢。易是通過卦象對應事物,推測事物的變化過程。

八卦圖最早出自伏羲所創的先天八卦(大概起始於5、6千年前)其用陰爻和陽爻的組合來闡述天地中八種最原始的物質。--《周易》中用的八種基本圖形,亦稱八卦,用「-」和「--」符號組成。名稱是:

乾(qián)乾為天卦像:上乾下乾純陽卦;乾卦陽剛,剛健,自強不息,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六爻皆盈滴,故肥園,圓滿、亭通,成功、重大。但剛多易折,含欠安之像。人物表示為上級、領導、當官的,執法者,有錢而富貴者,司機等引領者。

坤(kūn)坤為地卦像:上坤下坤純陰卦;坤卦明柔,地道賢生;厚載萬物,所謂「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有運行不息而前進無疆,有順暢之像。坤六爻皆虛,斷有破裂之像,明暗、陷害、靜止,測出行不走,行人不歸。人物表示小人(由天大地小而取)。

震(zhèn)震為雷卦像:上震下震八純卦;震卦重雷交疊,相與往來,震而動起出。震動,震驚鳴叫,驚惕,再三思考,好動。建功立業,聲名大振。森林,樹林。八純卦,吉順而有波折,肝旺易怒,驚恐,肝病,抽筋,傷脾胃。

巽(xùn)巽為風卦像:上巽下巽八純卦;巽卦「柔而又柔,前風往而後風復興,相隨不息,柔和如春風,隨風而順。」巽順,順從,進入而下伏。重巽申令,氣功,象如雙床雙桌相併連,作生意可獲三倍之利,頭髮稀少,草木叢生。活躍,坐不住,靜不下來,測事比和吉。肝膽疾病,坐骨神經痛,股部疼痛,風濕中風,脾胃欠佳。

坎(kǎn)坎為水卦像:重坎八純卦;坎卦為二坎相重,陽陷陰中,險陷之意,險上加險,重重險難,天險,地險。險陽失道,淵深不測,水道彎曲,人生歷程曲折坎坷。絕頂聰明,「心誠行有功」。比和卦,謀事順暢可成,但內中有波折。腎,泌尿系統疾病,血病,婦科病,視力差,心臟病。

離(lí)離為火卦像:重離八純卦;離卦離明兩重,光明絢麗,火性炎上,依附團結。離散,離開,分離。凡八純卦互為依託幫助,但又具同性相斥之性。雖比和,但內有衝突,謀事可成,卻有周折,目疾,心臟疾病,高血壓,肺虛症。

艮(gèn)艮為山卦像:上艮下艮八純卦;艮卦山外有山,山相連。不動,靜止,停止,剋制,沉穩、穩定,止其所欲,重擔。象如兩桌、兩床相連,上下鋪位,床上、桌下。測外出,不能出行,行人不歸。癌症,青春痘,痧菲子,腫瘤,瘡塊,脾胃病,腎病,結石症。

兌(duì)兌為澤卦像:上兌下兌八純卦;兌卦喜悅可見,快樂照臨人,口若懸河,善言喜說,高興,象如沼澤地,洞穴,廢穴,敗壁破宅,坑窪地,縱橫溝渠。測事如意悅心。口疾,氣管疾病,肺疾,麻臉,肝膽疾症,股疼,血光災,作手術。

《易經》八卦以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以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認為陰、陽兩種勢力的相互作用是產生萬物的根源,乾、坤兩卦則在「八卦」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用「-」和「--」符號組成陽、陰二種能量,它是立體的、有生命的,是一種作用與反作用、一種受力與承受力,但它們皆能互相轉化的能量,它不同於數學中的平面「數」字,因此「數」字是無生命的,是死的。

學習《易經》,要善於讀象取義,方能從類物萬象的易卦中找到對應的事物,64卦中:《澤風大過》由兌(澤)上卦與巽(風)下卦重疊而成,象棺材形象,第一、六爻為陰爻,象四個釘子,中間為人象,象蓋棺定論。也可以看成一座橋,兩邊似釘子,中間為木頭,象鐵繩橋。易卦類物萬象,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可以得出不同的認象結果,每卦的卦名都有其特定的含義,但在一定範圍內去思考、想像形與象,與卦象的對應是不會錯的。「大過」其義過於陽剛,因陽多而陰少故,所以,中國人講中庸、中道,做任何事不能大過,佔得「大過」卦就要小心了。

乾為天,六爻皆為陽,乾卦陽剛,但剛多易折,含欠安之像。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從卦象中模擬過來的。如一個人過剛強、脾氣大、硬氣,易突發心臟、腦中風等,所以死得也快。自然界中,死的東西都是硬的多,而活的有彈性。死了,就僵硬了,當你氣到全身都硬時,、就準備去死了,所以,要明白人的一生應如水之上善、隨順自然方能快樂、幸福。

《易經》中有「大過」必然有「小過」,因為「易」講的是系統對立互變的智慧。64卦中《雷山小過》:震(雷)上卦與艮(山)下卦重疊。中間二陽爻,兩邊各二陰爻。象一隻小鳥、風箏、飛行器等展翅天空飛過,無聲無痕,心不在意,而當你看見棺材你可能會在意,所以人們小過不斷,因為你不在意了。孔子說:「加以數年,50歲學易而無大過」。孔子到70歲才達到「隨心所欲而不越矩」境界。說明犯小過難免,這從易經可以看出:一般人的起心動念、身口意偏離陰陽(善惡)在所難免,而大的過錯,如殺人、放火等就少。

《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本無吉凶,如佛性清凈,只因起心動念、身口意偏離陰陽而生吉凶禍福。所以學易可以明白為何要修善,這也是因果律的具體原則。

另外,我們知道:64卦本自自然之象,沒有那卦好或壞,處於什麼時間、空間、人事等,它產生的效果、作用不同。也就是佛家言:「世界本沒有對錯、煩惱和快樂,因為心態和角度不同產生心理的狀態不一,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惡即地獄」。佛的境界放下了執著、分別、妄念,具體體現是同體大悲,而凡夫有執著、分別、妄念,所以有親疏、好壞、上下分別。

同是《大過》,有的人看到的是一座渡人、車過河的橋,聯想人生就象通過橋實現幸福的彼岸,是積極的。有人看到的是棺材,而想到落土為安,感想人生苦短。牛頓看到蘋果落地,發現萬有引力;而張延生大師看到柿子掉在學員肩上,發現某校長此刻下台。同一象其義不同,同一卦象在不同時空也會有不同表達。

「易」的義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與宇宙同,故「天人合一」。佛經中:「介子納須彌」,「一粒沙含三千大千世界」等,現代科學也得到證明:「一個小小的晶元能藏一座大型圖書館的資料」。一個卦象也可含無量無邊的物象信息。佛經《法苑珠林》中:「一彈指有一千三百六十兆念頭,而念頭中又有無量無邊的小念頭」。現代科學證明:「一粒沙中有無量原子,而原子中又可分出無量的微量子」。念頭的波動產生無量的能量,而能量化現的物質又是無量,所以,宇宙中的萬物沒有一樣是完全相同的。這在江本勝博士的「水」試驗中說明「色」物質與人的意念同步變化,其實,色是物質形態諸多功能中的一種,物質中還有「聲、香、味等」。也說明了宇宙是有機統一的,一切自然災害、人的病傷災等都是因心念招感所致。

《易經》中的「數」,是指「萬事萬物」的「定數」,即隱藏在象中的邏輯機制。這個「定數」是「因」所造而「理」所致。

64卦中每個卦都有特定的卦名,這是抽象定義萬物萬事之相應含義。易數變化離不開「一分為二,二中又分別可為四,這樣群分而無可分盡」。實際運用中,與最高深的數學的基礎不謀而合。

無極(本體、佛性、天道為0)――太極(方根為0、始數為1)――兩儀(方根為1、變數為2)――四象(方根為2、變數為4)――八卦(方根為3、變數為8)――十六卦(方根為4、變數為16)――三十二卦(方根為5、變數為32)――六十四卦(方根為6、變數為64卦)

萬物數不外由此產生,這裡不難看出,宇宙萬物所有一切皆由數的變化。一首禪詩:「手把青禾插滿田,後退原來是向前」。人的年齡一年一年向前,但容顏會慢慢變老。事物不是變好就是變壞,這是易經教給我們看待事物永恆的法則。在易經義理中稱「變易」。

從這裡延伸有一句古話:「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當二人關係越來越好,尤其是利益關係時,其實越來越疏遠了。那怕是最親的人,如久不聯繫,見面也無話可說。《易經》告訴我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朋友」是兩個「月」字,「月」代表信息,二個信息相通才能為「朋」。當然,朋友之間應建立正當關係,也就是「仁義」方能長久、通達,因為它合「道」,仁者無敵。那種建立在「利」上的關係,因為「利」字左邊,「禾」稻子,右邊一把刀,示意爭「利」必流血災難。也就是那種「朋」友關係是極其短暫的、並且帶來災難。

常言我們要「心中有數」:任何事物離不開「數」,數變則物變,心動即生象,陽動變陰,陰動變陽,這叫「差之毫里,失之千里」。易數中:1、2、3、4、5、6、7、8、9、10是圓滿之數,前五位是基數,後五是成數,我們手指剛好10個,一隻手為5個,一手抓天是指一手把基數控制,所以叫隊伍。

《易經》中把陽爻叫用九(九是陽最大)、把陰爻叫用六(六是陰最大),陽動變陰、陰動變陽,爻變則卦變,性質發生變化,事物也跟著變化,故常說不守信用的人叫變卦、很八卦。

六、七、八、九中,六為老陰、九為老陽、七為少陽、八為少陰,六、九物極必反,而七、八不變。陽是向外拓展,從七-九,而陰是向里收縮,從八-六。成語:「七上八落」出自這裡。

可見,「理」是萬物象數變化的過程和規律的總結。所以《易經》有「不變」的法則。由此悟到當事物變化時就有不變的相對,也就是陽與陰是同時存在的,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精神與物質同時存在,即物質就是精神,而精神就是物質。這正是與佛經中「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智理相同。

自然界中,當看到下雨時,大陽光也同時存在,只不過被雲遮住了。所以我們的一雙眼確實是有局限,甚至錯誤。佛家:「眾生本具如來的性德,只因障礙造成而不能見到真相」。老子:「正就是反,反就是正」,如手之正背面,從手掌整上講是一體的。指的是萬物與自性的關係,萬物由自性中生,而又顯示本體「空性」。

《易經》無極態,佛經中的本體、本性、佛性,道家的天道,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中的「性」都表示至純至善。當你看到無極像一片空白,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指宇宙無有邊界,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什麼含攝。只有當你動念時,會產生很多想像、形象,落入「數」中,這時你心中會產生許多交替的矛盾,易經講陰陽交變,這時心中的宇宙是有邊界、局限了。凡夫心常有起伏變化,所以有局限有悲喜的心識,就落入輪迴。

比如:心想建一座高樓,不建,此地是一空地。要建設,有二種可能,一種是建好後可能沒問題,一種是建好後可能出現問題。可能沒問題的或許也會產生問題,可能有問題的或許最後沒問題。或者建好後出現資金、環境、經營等許多問題,如果無限延伸會使人變得煩惱,所以萬法離不開心的動念變化。人一旦起心動念、身口意行為後就會落入對立的矛盾心理中,易經講陰陽變化,佛家叫因果。惡念惡行得惡果,善念善行得善果。佛家:「性體因妄念而發生變化為染,叫染凈」。染就是動念,染也是業障,所以動念皆落因果。《易經》:一陰一陽變化生吉凶。善動則善變,惡動則惡變。所以「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至理典言。

萬法歸一,真正悟透了就是大徹大悟,佛教我們「悟後起修」。修正錯誤的身口意,放得下,看得破,回歸天性、自性。

自然現象中皆存在「生―死-生-死――――,好-壞-好-壞――――,過一天-少一天-前進一天――――」。有人感嘆:時間過得多快,又過了一年,又增加一歲,而離死又少了一歲。所以,過平凡、平靜的生活最好。

西方人把宇宙交給科學家研究,不同學科的研究領域不同,是把宇宙分割開來研究,人是人、地球是地球等;而中華古聖先賢講究「天人合一」,人是宇宙一部份,所以,人應遵循宇宙變化規律。宇宙有:「成住壞空」。無情物質有:「生住異滅」。有情物質有:「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是必然的變化過程,中間有不變的規律和本質(靈性不滅)。所以,萬變不離其中,知道後,人就不俱怕死亡,學會如何減少煩惱、幸福生活。

《易經》揭示的道理:宇宙形態永遵循「循環往複」、「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等等。從周一到周日又一循環;身體過於硬朗,一旦病了就可能倒下,而身體平時有小病小痛的反而長久。所以,注意陰陽平衡才合道。

《天地否》卦中,乾卦在上而坤卦在下,乾輕而上升,坤濁而下沉,天地不交而不能化育萬物;《地天泰》卦則相反,天地交育,所以「三陽開泰」是一種吉祥也。人活一口氣,宇宙皆由氣-能量組成,卦沒有好壞,而因時空、人等因素所處條件決定變化趨勢。

《易經》能否趨吉避凶?《易經》是宇宙人生的方法論、智慧論,它告人類只有遵循宇宙變化規律才能趨吉避凶。所以,《易經》確能指導人生:一是從義理上,二是從象數上。孔子50歲時講過:「加以數年,50歲而學易而無大過也」。他一生佔了二卦選擇了人生方向,決定了他成聖人。所以學習《易經》可從中得到啟示。

風清揚:最近莫名其妙的一上班就感覺心情很鬱悶,請問群友如何排解?老是覺得自己在工作上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

常順:一切心情的煩惱皆因自已心識與外界產生矛盾時發生,佛家言諸法皆無實相,一切皆生滅無常,萬法皆由心變現,那麼,工作上的不公也是你自心化現的障礙,執著於它將產生煩惱,正確對待人生的境遇,明白所產生原因是自已的障礙,好好從「心性」改變自已,知因識果,一切果無不是因造成的,從「心」上改變自已,把一切不公當成了業、還債,感恩他們對自已,這樣作用力與反作用將達到平衡,古聖說:「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轉危為機將從你「心」變而化現新的人生,一切障礙亦將因心變而開,和諧拯救危機,正是改變「心」的危機。

頓誠:師兄們請問你們怎麼看等完美呢?

常順:完美就是圓滿,不完美就是有缺,修行只有成佛時才能真正完美,即圓滿,所以,十地以下都不算完美,因為十地菩薩還有一品無明未破,六道眾生更無完美的世界,世間所謂完美皆是相對的,《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佛性、道是完美和圓滿的,所以,佛陀夜睹明星頓悟成佛時說:「一切眾生與如來性德智慧無二無別,皆因妄想、執著、分別而不能證得」。也就是說,還有妄想、分別、執著皆不能圓滿、完美。

頓誠:我說是完美的產品,直銷那個,以前完美是傳銷的傳品。

常順:一樣的,所有萬事萬物皆由人類心所化現的,人不完美的心怎能化現出完美的世界萬物呢?我們的世界皆是相似相續相,人眼所見所謂完美皆是一種錯覺。

學習《易經》的方法需從「易理、易象、易數、易占」及陰陽五行學說和易學思維入手,下面分別介紹:

易理:《易經》三大法則:理――宇宙變化規律、哲理,探討宇宙人生能變、所變和不變之規律。象――以卦、爻代表宇宙萬事萬物生成化育的信息現象,從中尋求其動態變化和靜態信息原則。數――河洛天地理數,是現象界的數理、定數,推演它的變化而知宇宙人生變化趨勢及前因後果。

《易經》三大原則:簡易――大道至簡,宇宙間自然法則本來就是簡樸平易的。不易――天地生人自然的萬事萬物好象錯綜複雜,但有其不變的變化規律(因果律、生滅律、性本善等),所以,有準則可循,進而可推演演過程。變易――生滅無常,天地萬物以及現象界的一切無不是交互變化中,永無休止(物極一變、陰變陽,陽變陰、因變果,果變因等)。

《易經》三大原理:一是陰陽對立統一又互即互入,這是因六道眾生分別心的化現,萬物始分陰陽。二是天人合一的宇宙全息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子系統代表全體,而全體代表子系統。三是五行生剋制化,佛教把宇宙萬物歸類「地、水、火、風」,《易經》則為「金、木、水、火、土」,它們其實相同:金、土歸類於地,而木為風也。五行生剋制化是宇宙萬物運行「成、住、壞、空」,有情生命「生、死、病、死」過程的機制和法則。

易象:《易經》繫辭:「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為相似之意,《易經》是用卦象表示的,卦象即易象。卦象用以模擬效法宇宙萬物的所有信息的顯象,卦象是全息表達宇宙萬有的現象、形象、物象、事象、音象、色象等,《易經》繫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象徵自然類物萬象全息符號及其來源與演化過程,易卦取象於天地萬物萬事,所以,八卦以象告。

太極:太極是從無極演生,如佛性、天性顯分,因心分別而生對立、陰陽,太極就是宇宙,是陰陽組合的統一體,易言:「物物皆太極」。任何事物皆為宇宙,大到無邊際的蒼穹,小至微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爻:太極生陰陽二儀,以爻來表達宇宙萬物陰陽變化的節點和承接事物對立信息的機制,陰爻為「關-斷」,性柔,以「――」表示,陽爻為「開-連」,性剛,以「-」表示。《易經》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二氣是萬物不同屬性的能量,其演化必然導致事物吉凶禍福變化。

八卦:由陰陽二儀演生成四象,即陰中含陽、陽中含陰、陰中含陰、陽中含陽,是向外分化的一種現象,如佛家心生萬象初級階段。四象:「太陽、少陰、少陽、太陰」。由於事物常處於動態生滅的不斷變化發展,陰陽難於達到永遠平衡,故四象又發生陰陽增減的變化,古人以三為多,又分「天、地、人」三才,所以,將陰陽爻重演三次始得8種符號,叫八卦。其名: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它們分別代表宇宙自然中的「天、澤、火、雷、風、水、山、地」等八大類事物的屬性,也就在陰陽二種能場分化下的八種類物的能場。

這是先祖聖賢伏羲把宇宙萬物根據其屬性用八種符號初分出來,八不是現代數學或數字的8,而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無量信息。老子讀易悟出《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八卦表宇宙變現「小成之卦」,如心生萬象中級階段,易稱「經卦」。

佛教認為:六道凡夫皆因貪嗔痴而落入無明生死海,由於人心的不斷分別,痛苦煩惱不斷加深。佛陀曾開示修行「正法持戒成就、象法禪定成就、未法智慧成就」,就是說古代人心純簡,貪嗔痴業障輕,故持戒就能修成,未法時代因人心迷失深,貪嗔痴業障重,如沒智慧難於分別正邪、是非和修法。這在易卦演化中也可以看到,越分化越複雜,離無極「道」、本性越遠。

八卦卦象:《易緯》解道:「卦者,掛也。言懸掛物象以示人,謂之卦。」東漢文學家許慎進一步解釋道:「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觀看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古代人心純簡,染習少,易定生慧,直覺思維靈感強,通過卦象能反映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及事物發展變化的吉凶悔吝,這就是天人感應。八卦在天表天候之象、在性表品德之象、在動物表動物品類之象、在人表人身結構之象、在家庭表成員秩序之象……。

八卦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四個陰陽對立面,說明萬事萬物生滅變化,無不是因為陰陽對立分別而又相互轉化的不斷運動造成的,這種結果就有吉凶禍福、順逆時境。所以,佛家道出「眾生煩惱痛苦皆因分別執著生滅無常的萬物幻相的根源。」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衍生變化更多信息,文王於是在八卦基礎細化推演出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八卦(經卦)每二卦相重疊而組成六十四卦,稱為別卦,又稱「大成之卦」,每卦由六爻組成。別卦的上面的經卦稱為上(外)卦,下面的經卦稱為下(內)卦。如:《風水渙》卦由「巽」風為上卦與「坎」水為下卦組成,「巽」又表木、船等類物象,見此卦可直觀:水上航行的船、水上起風等徵象。六十四卦第32卦為《水火既濟》為事物中途而初成,第64卦為《火水未濟》為事物不斷變化,前因後果相續變化,謂之「生生之謂易」,萬事萬物生生不息、周流不虛。所以,64卦是圓環螺旋運行,代表「天、地、人」萬事萬物在陰陽變化中遵循宇宙變化法則和規律,它是宇宙萬事萬物變化規律的縮影和模型。

從《易經》看《佛經》道理相同,萬法同體,性相一如,精神與物質是一無別,世間萬物萬事的演化就是人心妄念、分別的變現,而世間萬物萬事變化追根索源是無極生太極演生來的,就如本性、佛性「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八卦的體用:《易經》繫辭:「在天之道日陰陽,在地之道日柔和剛,在人之道日仁和義」。陰陽、柔剛、仁義皆是宇宙之本性之德,回歸天道、佛性就是「陰陽、柔剛、仁義」達到和諧合一,此狀態為無分別、善惡、上下等等。從體用、動靜狀態可把八卦分成先天與後天八卦,先天八卦為伏羲所作,象徵天地萬物形成初生的靜態體象,是理法,故為體。後天八卦為文王所作,象徵天地萬物變化的動態用象,是事法,故為用。

佛教認為宇宙本體「空」,以「真空」為體,而宇宙萬事萬物為「用」,為「妙有」,「真空」妙用而生「妙有」。這與《易經》所揭示的相同。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區別在於排列方位和順序不一,先天為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後天為離南坎北、震東兌西。八卦為古先聖賢根據宇宙萬物、時序及能量變化所作,可以說是宇宙演化來源的科學表徵,它把宇宙的真相道出:「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陰陽交變能量)合其吉凶。」易以太極分化動靜,而生兩儀,而生四象,而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萬事萬物萬象)。

萬物具足萬象,是因為人的自心化現,它是自性顯現的影子,故為幻覺。雖為幻化現象,但它遵循生滅變化的規律。自性、佛性、本體無相無形無色無味,妙不可言,它只有通過妙用的萬物之象來見其性能作用,所以,古德言:「言語道斷、心行滅處」就是見性,其實,我六根門前「眼耳鼻舌身意」從未斷過佛性發光,我們所見所聞無不是佛性性能起用,所以,善修者,見宇宙萬物萬事就能見到本性也。易學中,八卦「象」有二種:以物象而生卦象數,以卦象而生物象數,這種轉換是全息的,從而通過卦象數推導事物變化關係及其發展方向。

學佛為何不能把不善放在心中?因為見別人不善而放在心中就是執著、記掛,留有痕迹,隨自已動念的心化現惡境,所以,念念善法才能化現好的世界,這是基礎,基礎打好了,念佛方能契入凈土境界而往生西方。

明白為什麼大德開示:「何時我不見世間過,世間人沒有過,過失只有我自己一人,才能轉凡成聖。」世間過你了了分明,但你不起分別執著,不攀不跟從,此過如大雁飛過不落塵影,並象照鏡子一樣反觀自性。一切法從心想生,見世間過即為已過,此過出現在你面前,完全是因為你還有分別執著的業障。法法自心變現的,所以,修到不見世間過時,自心化現的都是善法、凈土,當然心性境界的層次很高了。

修行以「孝」為基礎,「孝」有大孝、中孝、小孝,孝養父母的身體,隨順父母的意願屬於小孝;孝養父母的志,實現父母志向、要求,不傷害父母給的身體屬中孝;孝養父母的智,引導父母學佛念佛解決人生根本問題,在道德人品上不損父母恩德屬於大孝。以「孝」貫穿成佛之路,孝道圓滿即是成佛之時,從孝順當生父母開始,體悟孝道的福德,孝天下父母、孝多生多世的父母、孝法界所有眾生父母,孝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恆河沙世界父母,此時自然心量遍滿虛空、量周沙界,這就完全打開了心所局限,真正契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法性中,回歸到宇宙本體、自性中,也就能與佛無二無別了。

行者念佛能否往生全看亡者「信願」有無,信則真信阿彌陀佛西方凈土,信則信自已一定能生凈土,真信方能切願,深心發願生西方凈土,應當在臨終時放下世緣,身心無束無牽無掛方能乘願西歸,念佛方能化現西方凈土世界,實則自性化現契入凈土,感應套交,「念念成形」,所以,自心凈土即西方現前,心凈則國土凈,我們助念是助緣,助亡者生前正念和真信發願,因其氣弱、四大分解,痛苦煩惱苦迫,所以,善巧開示可幫亡者身心放下而生西,再者助念產生的能場加持可幫亡者減輕痛苦,營造蓮池海會諸上善人的場景,對亡者時時契入凈土境有很大受益。

高僧凈空法師開示:「我只相信這一句阿彌陀佛,沒有比念佛更有效了」。真正有大智根性之人才能明白凈空法師「我只相信這一句阿彌陀佛,沒有比念佛更有效了」。為什麼?因為人的意念產生波動能量,在佛經《法苑珠林》里有「念念成形,形皆有識」的開示,而江本勝博士從現代波動理論研究中證明了人的意念確能改變物質,其實在中華古老易經里「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等的論述,《易經》八卦象數療法治病也是依此而運用,凈空法師提倡一句佛號能成就,是因為念「阿彌陀佛」所形成能量世界最為美麗和純凈,無不是眾生所祈盼的歸宿。願有緣眾生能理悟實修凈土念佛法門,今生能依此成就提升生命的層次,了脫生死苦海。

易數:「數」是宇宙萬物氣運(能量變化的邏輯程序、信息)變化規律,是一切科學的邏輯密碼和抽象符號。《易經》通過「象數」描述宇宙變化規律,「象」是萬物的抽象、是類群、是秩序的集合,而「數」是邏輯、公式、模型、矩陣。

「數」是宇宙萬物隱性變化的邏輯程序,它遵從一定的運動變化規律,不同的易數體現不同事物的運動狀態和運動機制,「數」變則「象」變,「象」變「數」亦變,「數」變則事物陰陽發生變化導致「象」的變化。太極、陰陽、五行、八卦、河洛等等都是以「數」而組成,以易數演變而變化。「理」在「數」中,「象」則反映事物運動之中現象、表象,都是由「數」按照一定規律、機制變化中表達出來。

易數是數理和哲理的結晶,含有精避的數理邏輯,是我古聖先賢用數學解釋宇宙的模型,被稱為「宇宙代數學」。理、數、象是《易經》的核心,易理為體,易象為用,易數為根,為連接理象間的邏輯程序。天有萬象,物有萬類,人有萬事,終歸定數。

易數包括:易數分為數理和圖數,包括太極爻數及河圖洛書之數,「數」以「象」為基礎,「數」的目的是依理推演象的變化,可以說是隱性信息碼、抽象符號。包含:筮數、位數、時數及物數。它不是單純的實數的量數,而是全息的符號。

太極爻數:卦爻數是《易經》最基本的易數和符號,為易卦象數的起源,為八卦象數結構的基礎。八卦以陰爻、陽爻,陰為二畫(――)、陽為一畫(-),即陰為偶數、陽為奇數。

占筮之數:占筮之數在《易經》中為揲蓍筮數,測事時用以成卦,「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即用蓍草50,取49根,按一定的規矩,經六個三變而得數,成六爻而完成取卦,以卦占象測事。這是模擬宇宙演化規律而構建的機制。

天地之數:《周易》繫辭上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即十以內的數有五個陽數為奇數,為天數,有五個陰數為偶數,為地數。五個天數之和為二十五,五個地數之和為三十,總和為五十五,這就是「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有此天地運行變化之數就可以「成變化而行鬼神」。「鬼神」是宇宙規律,是變化邏輯程序,是能量變化的法則。是因果律、是萬事萬物生滅無常規律等。

萬物生成之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為水之生數,二為火之生數,三為木之生數,四為金之生數,五為土之生數。六為水之成數,七為火之成數,八為木之成數,九為金之成數,十為土之成數。萬物有生數,當生之時方能生;萬物有成數,能成之時方能成。所以,萬物生成皆有其數也。

五行之數:五行之數即五行之生數,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數。一、三、五、為陽數,其和為九,故九為陽極之數。二、四為陰數,其和為六,故六為陰之極數。陰陽之數合而為15數,故化為洛書則縱橫皆15數,乃陰陽五行之數也。

大衍之數:大衍之數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數10;同時也是天地之數的用數。天地之數55,減去小衍之數5得大衍之數50,其中小衍為天地之體數,大衍為天地之用數。所謂"大衍之數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數預測的占筮之法:以一為體,四十九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天干交合之數:河圖之數十,乃十天干之數也。交合之數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五、十同德。正是萬物生存之數。所以甲己合為一、六共宗,乙庚合為二、七同道,丙辛合為三、八為朋,丁壬合為四、九為友,戊癸合為五、十同德。十天干經交合之後,化為天干交合之五行,將河圖五行之體化為天干五行之用。

六甲納音之數:天地之數55加上五行之數5,合化為60甲子五行納音之數。十天干之陰陽五行與萬物相交,同氣相求,同聲相應各發出12種聲音,無聲無音不計,按河圖北、東、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納音。乃天地五行聲音之數也。

河圖洛書之數: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

河圖:其數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其數之和五十有五。

洛書:其數帶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於中。其數之和四十有五。

河圖、洛書將一至十按四方和中央排列,凡五以內的數都用「生」字聯繫五行,五以外是數則用「成」字聯繫五行。「生」表產生,「成」表完成。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五成之。」此為天地陰陽化生五行,五行(佛教稱四大:地水火風,是真空妙有最基本元素)衍生萬物(佛教講緣生法,即四大因緣聚合而為萬物)。生、成之數與五方五行相聯繫,代表天地萬物各類事物。

河圖數又稱先天八卦數,八卦預測中用此數。洛書數又稱後天八卦數,在三元九運學及地理玄空風水術中用此數。河圖洛書是體用關聯,其數之和100整。它們互為經緯,八卦九章互為表裡。

時數、物數:易學預測中,最講究時空方位,而在紀時採用「干支紀時」,干支則為數,方位則用八卦五行,故八卦五行皆易數,天干、地支、八卦、五行都有各自相對的數。天干有五個、陰陽各五,奇為陽、偶為陰,地支有十二個,陰陽各六,奇為陽、偶為陰,以陽配陽、陰配陰,組成60對,俗稱60花甲子,用於記年、月、日、時。

著名的中國科學院士翁文波教授曾寫出《60甲子預測地震》書,發現30或60年地震周期。它是老祖宗偉大發明,神秘性與運用發揮巨大作用。八卦預測中以先天八卦數為「數」,後天八卦為「圖」。

在紀月上:以寅為正月(以立春為始)、卯為二月、辰為三月、已為四月、午為五月、未為六月、申為七月、酉為八月、戍為九月、亥為十月、子為十一月、丑為十二月。

在紀時上:以子時為23-1點、丑時為1-3點、寅時為3-5點、卯為5-7點、辰為7-9點、已為9-11點、午為11-13點、未為13-15點、申為15-17點、酉為17-19點、戍為19-21點、亥為21-23點。

「天地鬼神之妙,不逃乎數,聖人通乎幽明之故,謂夫可以知數」。易數是宇宙萬物變化的密碼和邏輯程序,是「鬼神」亦即能量變化的「因果」業力或原動力。「象以數顯,數以數神」,「八卦以數而占,無不以數為據」。八卦預測由數而起卦,是隱性轉化為顯性的過程,卦可以象告,告知事物隱性變化過程的吉凶禍福結果。

易占:漢代依據《易經》原理髮展的術數流派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易占以「天人合一」的原理,按照模擬宇宙變化規律,用易卦、數高度抽象反映極其複雜的萬物萬事變化過程和結果。

凡因必有果,因果變化是宇宙變化的客觀規律,八卦、陰陽五行是模擬宇宙的縮影,所以能預測事物變化的吉凶禍福結果。《易經》「物物是大極」,宇宙「心物一元」,所以一切精神、物質皆可由易系統預測,它不以人的意志所轉移。

易占是漢代以後發展起來的,種類可謂八萬四千,常見的也有上百種,如:八卦六爻納甲、梅花易數、四柱八字、陰陽風水、手面相等,統稱為術數,它們皆按易理「天人合一」、陰陽五行學說等原理,截取子信息(時空、物象、數字等),推出全體信息或其他子信息。

《易經》的八卦象數預測以唯象理論為基礎,納入「四時」、「五方」、「五行」、「五音」、「五色」、「十天干」、「十二地支」、「卦氣」、「易數」等參數,及與周圍外界事物全息信息動態變化,如時序、地理環境、天時氣候、聲音等諸因素,作為互為參考對應預兆信息,進行推演事物變化結果。

伏羲以觀天察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開悟宇宙人生變化規律,而佛教創始人本師釋迦佛亦是夜睹明星見性成佛,開悟宇宙人生真相。八卦以類萬物之情,而通神明之德,把紛繁複雜的宇宙萬物進行簡化分類,並以類取象,創立八卦以簡馭繁歸類明象,以易理為體,象數為用,再以陰陽五行宇宙運行規律和機制推斷預測。

中國古聖先賢:伏羲辨陰陽,畫八卦,黃帝作甲子,分三元六運、河出圖、洛出書,萬物演生的理法無不在象、數中,是故一切人事皆不能超出其範圍,它是因果律的量化和細化細分。

八卦象數預測建立在「觀象斷卦、大道至簡」,緊緊圍繞象與數、體與用、時空、陰陽生克變化、四時衰旺等。以形象思維、靈感思維、悟通思維、德性思維,不拘古文奧義、法無定法,務求心易融通、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不費辭言,「通其變、逐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逐成天下之象」。《易經》《易傳》中的卦辭、爻辭等大多是文王、周公、孔子等後人對卜筮歸納的總結,因而學易不以文字所困,去高推聖境,應掌握其認識宇宙及其規律的方法論、智慧論。

學易進入靈感思維、德性思維方能與神明相通而預測準確,這裡要強調的是《易經》終極意義是開示宇宙人生的真相,教育我們應「順應天道、修身養性、修道修德」,方能避凶趨吉。

---------------------

 

   《易經》的象數理占 

    一部《易經》,可用四個字來概括,,即:象、數、理、占,這是《易經》的基本內容。《易經》的象數理占之間是一種水乳交融的關係,尤其是象數,原本就是一體。在易經八卦中,乾卦象徵天,其數為一;坤卦象徵地,其數為八;震卦象徵雷,其數為三;巽卦象徵風,其數為五;坎卦象徵水,其數為六;良卦象徵山,其數為七;兌卦象徵澤,其數為二。八卦就是這種象中有數,數中有象,象數合一,不可分割的整體象數符號。象數與理也是密不可分的。「象數理三者並重,象是現象,數是數學,義是義理。宇宙間有象就有數,有象有數就有理。三者相因互為用,為一整體,足以概括《周易》之全部」(胡自逢《談數易學研究〉第一輯》,《周易研究》1997年第二期第6頁)。占,則是運用象數理之思維模式以一定的操作方法與程序占筮自然、社會、人事變化之吉凶。以下將分別論述之。 

《繫辭下》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經》是一部以卦象來象徵事物表達思想內容的書,從這個意義上講,《易經》可以說是一部象學之書。

     

    八卦象徵八種事物,即《說卦》所說: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八卦又具有八種基本性質。《說卦》曰:「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將八卦象徵的八種事物和具有的八種性質進一步引伸,八卦即可象徵宇宙萬事萬物,自然、、社會、人事的全部信息無不包涵在八卦之中。將八卦重疊即成六十四卦,產生了三百六十四爻。《繫辭下》曰:「爻者也,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爻象是模仿事物的矛盾運動而顯現的吉凶。《易經》每一卦,既象徵事物的外形,又象徵事物間的聯繫,更象徵陰陽對立的矛盾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的運動,顯示事物變化的吉凶結果。下面以《乾》卦為例論述之。

 

    乾:「元,亨,利,貞」。上卦乾,下卦乾,象徵天的純陽至健的性質,卦辭表示乾就是健,「天行健」,指出宇宙事物永遠處在運動之中,就象春夏秋冬一樣不停地運行。

 

    初九:「潛龍勿用」。《易經》六十四卦,陽爻用「九」表示,陰爻用「六」表示。「初九」處於乾卦的最下面,爻辭以龍在水裡的形象象徵處於低位時機不成熟,不要有所作為。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爻辭以龍出現在地面上的形象指出見到偉大人物很有利。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九五」為君位。龍已高飛在天,象徵事物發展的最美階段,見到極高權位的偉大人物最有利。。

 

    上九:「亢龍有悔」。爻辭以龍飛到極高的地方因而後誨,象徵人雖然尊貴但沒有實際的地位,身份崇高但沒有百姓,賢人在下面卻不來輔助,動則有過錯而悔也。同時也說明了事物盛極必衰的道理。

 

    《乾》卦以龍在各種時空條件下的狀態象徵陽剛力量從萌芽到成長旺盛直至衰弱的發展狀況,體現了《易經》以卦爻象表達思想內容的特點。

    《易經》有幾套數字糸統:

   

     1、天地之數。《繫辭上》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數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2、大衍之數。《繫辭上》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3、爻位之數。每卦六爻從下往上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六爻。陽爻用「九」表示,陰爻用「六」表示。

 

    《易經》之數從何而來?《繫辭上》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聖人根據《河圖》、《洛書》作八卦,則《易經》之數即來自《河圖》、《洛書》。《河圖》中奇數一、三、五、七、九為天數;偶數二、四、六、八、十為地數,天地之數相加為五十五。

 

    《繫辭上》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經》後天八卦數一坎、二坤、三震、四巽、五中、六乾、七兌、八艮、九離,來源於《洛書》坎北、坤西南、震東、巽東南、中五、乾西北、兌西、艮東北、離南之數。

 

    《繫辭上》曰:「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真把《易經》的數理弄通了,天下萬事的道理沒有不知道的。未卜先知,這就是《易經》數理所達到的最高境界。

                     

    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在《易經系傳別講》中說到:「《易經》這部書,在我們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有幾句名言可以形容,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學問中的學問,哲學中的哲學,最高最高的思想,四書五經一切中華文化思想都來自《易經》」。

 

    《易經》經文用卦爻象表達思想內容,每卦六爻陰陽與天地人三才之間構成相互關聯錯綜複雜的關係。《易傳》將卦爻象所蘊涵的深刻思想闡釋發揮,使其哲理化,因此以象數思維為特徵的《易經》便凸現出超凡的理性思維,具有了高度的哲理性。

 

    《繫辭上》曰:「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易與天地一樣廣闊,包含宇宙間的一切道理,符合自然法則。一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都脫離不了這個法則,這就是《易經》最大的「不易」之理。

 

    《繫辭下》曰:「《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我們就從天地之道與人事之道的角度來論述《易經》關於宇宙自然與人類社會之理。

 

一、宇宙自然之理

 

1、陰陽交感,化生萬物

 

    咸卦:「亨,利貞,取女吉」。咸卦兌陰在上,艮陽在下,陰陽二氣交感互應之象,如少男少女和諧相處。《咸·象》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歸妹卦:《歸妹·象》曰:「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

 

    《繫辭下》曰:「天地氤氳 ,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繫辭上》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獨陽不生,孤陰不長。宇宙萬事萬物皆由陰陽二氣交感互應化生而來。上述卦象及《易傳》闡發了這個宇宙萬物創生之理。陰陽二氣充盈宇宙之間化生萬物,宇宙世界便生生不息,繁榮昌盛。

 

              2、剛柔相摩,變動不居

 

    《繫辭上》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又曰:「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繫辭下》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又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又曰:「《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易傳》揭示出陰陽兩種屬性處於矛盾的對立統一之中,陰陽消長,矛盾的鬥爭推動了事物的運動變化。萬事萬物不斷地運動變化是宇宙自然的永恆之理。

 

             3、合乎自然,吉無不利

 

    《乾·文言》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繫辭上》曰:「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凡事順從客觀規律,合乎自然法則,「順乎天而應乎人」,則吉無不利。反之則凶。

 

二、人類社會之理

 

1、尊卑貴賤的社會秩序

 

    《繫辭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家人·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序卦》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

 

    《易經》以天道比擬人道,以家庭推廣到社會。人類社會以夫婦制度的形成為社會各項制度的起點,形成了男尊女卑及尊卑貴賤等級森嚴的禮儀制度,形成了有序化的社會秩序。這種社會關係,即為管理人類社會之理。

 

2、堅守中正之道,無往而不利

 

    《隨》卦:「元亨,利貞,無咎」。

 

    《無妄》卦:「九四,可貞,無咎」。

 

    《大壯》卦:「九二,貞吉。」《象》曰:「九二貞吉,以中也」。

 

    《巽·象》曰:「九五之吉,位正中也」。

 

    《易經》重視中正之道,有很多闡述堅守中正之道必然得到吉祥利益,反之不中不正必然兇險的道理,告誡人們遵守社會道德,用社會公認的行為準則來規範自己的言行,這樣就能趨利避害,維護人類社會的安定和諧。這是做人之理。

 

              3、天行健,地勢坤

 

    《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易》以《乾》、《坤》兩個純陽至健和純陰至順的卦象表達出一種關於人道的深刻義理。《易經》教導人們要效法天地之道,以積極的人生觀奮發上進,開拓進取,建功立業,升華人生的價值,並以一個寬闊的胸懷,厚實的品德,待人處事,完善高尚的情操。 

                    

    《繫辭上》曰:「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又曰:「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糸辭焉以斷其吉凶」。又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占筮者尚其卜占」。這表明《繫辭》作者認為《易經》是一本占筮之書。朱熹認為:「易乃占筮之書,古者則藏於太史,太卜以占吉凶」。

 

    占筮的工具是蓍草,占筮的方法為《繫辭上》所說:「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數。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六爻卦畫出後,就可依據卦象卦數辭爻來分析其中的義理判斷吉凶了,至此,《易經》的象數理占即溶為一體。

 

    綜上所述,可知《易經》是用八卦的象數理對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判斷吉凶的占筮之書。

 

 

 


推薦閱讀:

易經風水布局秘笈 不可不知的家居八大方位
易經六十四卦詳解〈一〉
易經應用智慧領導者的條件與修養
法治生態洛書圖解 別世富
易經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