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諸葛亮花甲挂帥:勇斗皇太極,卻被崇禎坑死

作者|向敬之,網易歷史專欄作者,書評人、文史學者,長期為《南方都市報》、《經濟觀察報》、《新民周刊》供稿,著有《現場與背後》、《歷史的深處》等。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孫承宗對於大明王朝最後的延續,至少有三大功勞:一、他一句「不可不問、不可深問」,確定了朱常洛最終成為明光宗的可能。二、他以帝師兼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經略遼東四年,讓後金大軍不敢進犯,一洗王化貞棄城而逃、熊廷弼退守關內的遼東前恥。三、他除了舉薦袁崇煥,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還在古稀出山披掛上陣,對明朝對抗後金的戰略部署,做了重新的調整。

崇禎帝將他比作:「漢則孔明,唐則裴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

他的學生錢謙益在他死後寫行狀,稱他身前已經兼任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數個要職。

天啟、崇禎二朝,熊廷弼、孫承宗不惜得罪王在晉而舉薦的袁崇煥,都算得上明季良將、曠世大才。尊崇卻是短暫的。他們有自身的局限,面對日見強大、不斷挑釁的後金大軍,都有書生報國的激烈情懷,但他們卻被這樣那樣的政治鬥爭擠壓成祭品。

熊廷弼、袁崇煥之死,死於他們對休戰謀和的僥倖。然孫承宗算得上一懷清正,是著名的「沒金銀孫閣老」,而不見容於自負的崇禎帝。

孫承宗發現了能幹的袁崇煥,但袁崇煥秘密與後金媾和,走在了崇禎帝命兵部尚書陳新甲派人詢問皇太極媾和條件的前列。所以,他該死!他死了,他的伯樂孫承宗也被崇禎帝不滿意地棄用了。

孫承宗重新出山,都快七十歲的人,而且他的一生沒贏過大規模的勝仗。大家只想到他經略遼東金軍不敢貿然前進一步,卻不知道狂喜的背後多了許多不服約束、不聽帥令、不管大局的山頭主義者。

孫承宗確實老了,第二次挂帥,統兵禦敵,不是沒有戰功。崇禎四年五月,孫承宗率兵反擊,監軍道張春、總兵官祖大壽等圍攻灤州,緊逼後金大貝勒阿敏怯不增援,下令在遷安、永平屠城後,帶著掠奪的家畜、財物和少數婦女作為戰利品,倉皇逃至關外。兇悍的阿敏,是一個粗暴的強盜,只把幾座空城留給了孫承宗,但他還是敗走的,徹底激怒皇太極定其十六條罪狀,囚禁至死。

天啟帝生前昏庸,卻始終善待和保護孫承宗,不論魏忠賢如何出招,他最愛的還是師傅。而崇禎帝只要看到對孫承宗的明槍冷箭,都使之直接中的。所以說,大明王朝亡國,與崇禎帝識才不用才有著很大關聯的。

孫承宗之後,明軍屢戰屢敗,內憂外患的兩場戰爭,讓兵部尚書楊嗣昌、陳新甲,吏部尚書兼建極殿大學士謝升等,不斷地促成崇禎帝攘外必先安內,向後金屈膝媾和。然不少人把明亡之恨,歸結到孫承宗一類傑出人才身上,認為他們的戰略思想毀了明朝。

救時不成便誤國,良輔難當即元兇。但要承認,孫承宗抗敵有大功,也盡了他最大的努力。事實證明,孫承宗御強敵有術,但他在前線無法避免混亂時局中各大軍頭的軍閥割據、各自為政,使忠勇報國的老儒帥無法掌控整個軍隊和戰場。

天啟朝七年,孫承宗由雪藏在皇帝身邊的幹才,成了領兵禦敵四年的帥才。雖然天啟帝心甘情願地給太監魏忠賢和奶媽客氏做傀儡,但他始終不讓自己的帝師吃虧。即便魏忠賢說孫承宗要不奉詔帶兵進京,朱由校也只是命人快馬加鞭去勸阻。崇禎帝不然,好不容易把衰老的孫閣老從老家請出來,尊之有禮,授之以權,一旦其他人不聽使喚出了問題,就把孫承宗無情辭退。

荒廢朝政,卻知護才。天啟帝不愛權力,懂得誰對他最好。天縱英才,才不知用。這是崇禎帝弄權的最大人格缺陷。天啟朝時,孫承宗經略遼東,就請皇帝不再設置遼東巡撫,以免督撫不和相掣肘。

制約事小,對立壞事。這次就壞在:崇禎四年七月,先前遼東經略高第盡撤寧錦防線,右屯、大凌河等城被毀,孫承宗派人對其進行重新修築,不久,清軍突然來攻。孫承宗趕赴錦州前線,並派大將吳襄(吳三桂之父)、宋偉救援。遼東巡撫邱禾嘉不奉帥令,多次改變出師日期,導致吳襄、宋偉大軍在長山被後金大軍大敗。十月,後金大汗皇太極親率滿、蒙、漢兩萬大軍,在一名被抓獲的明軍副將帶領下,奇襲大凌河。

皇太極一改傳統戰術,將猛烈、強勁、持續的炮兵戰術融入迅猛、凌厲、突然的騎兵戰術,並充分使用熟悉明軍戰術的前明降將參與軍事行動,重振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在寧遠被袁崇煥以巨炮擊潰的後金士氣和軍事優勢。

就在當年正月,十五年前叛逃投金的佟養性(康熙帝外曾祖父佟養真的弟弟),組織一大批從永平俘獲的漢族鑄炮工匠,為皇太極鑄造了四十門歐式大炮,名曰天佑助威大將軍,為後金火炮之始。他們還請來了葡萄牙炮兵訓練炮手。兩軍對壘,剛被修好的大凌河城的明軍工事,被後金幾十門歐式大炮悉數摧毀。

孫的舊部大將祖大壽——大凌河城最高將領,糧盡援絕,先後殺掉夫役、商賈和殘兵以人肉充饑,最後不得不第一次降清:詐降。

這些,大明朝廷和在吳襄的保護下逃回山海關的孫承宗始料未及。

大凌河一戰,數倍於金軍的明軍大敗,倉皇逃往錦州,金兵長驅直入一路追殺。此次四月而敗,不是四年堅守,而且是大敗。孫承宗敗給了對敵情不知,敗給了朝廷內鬥不止也疏於裝備軍事,也敗給了督撫權力分出,帥令不通。

算他誤國,崇禎應負大責任。此戰的對手,明軍集團是老邁的孫承宗帶著一群各自為戰的軍閥,而金軍是最高統帥皇太極領著一群年富力強的皇族貝勒浴血奮戰。崇禎帝躲在紫禁城裡紙上談兵,而不知前線帥管不了將,將只追著利。

同時,皇太極之勝,勝在對漢族能人的使用和倚重。而朱由檢之敗,敗給了對本國大才的猜忌和打壓。

早在萬曆四十二年,朱由校、朱由檢兄弟的父親朱常洛,在明神宗長期謀劃改立朱常洵的情勢下,還是一個被冷落被損害的皇太子時,剛從國本之爭的旋渦中平穩下來,又身陷東宮梃擊疑案。明神宗威逼內閣輔臣拿出處理方案,搞不好恐又要集體換人,必然要牽扯到太子朱常洛,重新翻出國本舊事。孫承宗給內閣輔臣出主意,為了太子不可不問,面對神宗寵愛的鄭貴妃不可深問,於是決定:殺了主犯和主要指使者,不涉及外圍人士。

草草收場。沒有結果便是結果。等待了二十多年的朱常洵,最終機遇不得,在以葉向高影響的內閣與孫承宗謀劃的東宮合力破擊之下,只好就藩。

朱常洛等著繼位,雖然只做了一個月的天子,但也是皇帝。他的兒子有了皇帝命。

他們能夠成為皇帝,孫承宗是潛在的恩人。朱由校感恩,他是恩師也是國帥。然而,朱由檢一心想成為中興大明王朝的堯舜大帝,卻分不清孫承宗是在救時還是誤國?

孫承宗死於清軍攻破高陽時,滿門忠烈。孫承宗誓死不屈,投繯而死。是清軍處死,還是孫氏自殺,猜測不斷,沒有結論。崇禎帝聞訊後,說:「舊輔孫承宗前勞難泯,死義更烈。」可以給他撫恤費,可以給他復原職,可以給他賜葬如例,但就是堅決不給追謚。

因他誤國,不能給一個不以成敗論英雄的美謚。說他救時,又想給一個差得不能再差的惡評。

明朝給的謚號,都是美謚。但對認為是奸逆壞蛋的,堅決不給。張居正死後,神宗追謚文忠,但很快褫奪。熊廷弼死後,傳首九邊,沒有謚號,直至崇禎二年平反才給襄愍,「甲胄有勞曰襄」「佐國逢難曰愍」。袁崇煥、孫承宗死後,崇禎帝很吝嗇,就是不給。

不蓋棺論定。家國面前沒恩情。功過任後人評說。朱常洵的兒子弘光帝不挾私,謚孫承宗為「文忠」。依照明朝的謚法,這是對名臣的點贊。不要忘記,若非孫承宗那句「不可不問、不可深問」,弘光帝與其父或許就成了明朝的正統皇帝。

清乾隆帝對孫承宗很客氣,除了追謚其為忠定公外,還安排張廷玉等給他在《明史》中專門寫一章,贊曰:「承宗以宰相再視師,皆粗有成效矣,奄豎斗筲,後先齮扼,卒屏諸田野,至闔門膏斧鑕,而恤典不加。國是如此,求無危,安可得也。夫攻不足者守有餘,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而廷論紛呶,亟行翦除。蓋天眷有德,氣運將更,有莫之為而為者夫。」這樣的待遇,這樣的評價,是清代史官對明人尤其是堅決對抗清軍的鬥士少有的。

這,也是哀悼孫承宗無力回天。

明末的朝廷面對兩場戰爭,農民軍最大的夢想是改變自己苦難的生活狀態,而遼東滿人追求的是不再受明朝皇帝奴役甚至取而代之。內憂外患,國力不濟,很多開明人士看到了最大的火藥桶在遼東,但自用兵以來,督師者卻因為朝廷內訌而換人如走馬燈一般,熊廷弼、孫承宗及袁崇煥,皆有蓋世之才、匡國之策和救時之志,堪當大任,書生報國也有心委身許國,但皇帝的不信任、政敵的相攻擊、國力的難供給,使之只能做「效死不屈者亦前後相望」(汪榮寶《清史講義》)。

這個悲劇,屬於熊廷弼、孫承宗和袁崇煥。這些曠世英才,有位極人臣寵冠朝野之時,卻生不逢時,無法護衛他們為之殫精竭慮的大明王朝,返回偏離甚遠的正軌。將傾的大廈,內部腐朽,崇禎帝不間斷地改換頂樑柱,也是枉然自毀,導致迅速地徹底坍塌。

清軍橫行天下卻從不敢和這三省叫板,當初幾乎被這三省打殘清朝帝王為何少數長壽,多數短命?史上著名的文盲皇帝,15歲娶了自己的奶媽,22歲就一命嗚呼
推薦閱讀:

芒果TV迎戰腰部綜藝,《三寶大戰諸葛亮》如何克服短壽基因?
理髮店的大道至簡: 拉新、促活和留存
蜀漢入川後,地位不高的諸葛亮是如何擺平蜀漢各派系的?
諸葛亮奇門遁甲2-3章
人到中年的快速油膩法則

TAG:諸葛亮 | 皇太極 | 明末 | 太極 | 崇禎 | 葛亮 | 諸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