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部分民眾移民海外 以新富階層知識精英為主

中國周刊2011年09期封面

  移民何以成為問題

  中國周刊總編輯 朱學東

  「你移了么?」

  不知何時起,移民成了餐桌上無法迴避的話題,聲浪逐天。身邊的許多朋友,彷彿是突然之間,擁有了與自己不一樣的新身份。

  這種移民的熱情,似與中國的傳統教育大相徑庭。

  中國人歷來重土慎遷。雖然背井離鄉的故事不斷上演,從未斷絕。但所有的背井離鄉,只是因為大道不行,為了躲避戰亂暴政。

  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但過去每一次背井離鄉,都是逃亡之旅,都有不得已的顛沛流離,卧雪眠霜,苦痛卓絕,不知何處是福地。

  所以,背井離鄉這個詞語所蘊含的凄婉悲情,本身也是對後世的一種告誡。

  今天的移民潮,卻是在中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出現的,這一點,與歷史迥異。

  現實是,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伴隨的新舊病症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和及時處置,民間壓抑的對社會不公和貧富差距的憤怒情緒,整個社會累積了巨大的壓力。在包括衣食住行等幾乎覆蓋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生活逐漸失去了起碼的穩定感安全感。

  對不確定性的恐懼,成為一種瀰漫的病毒。

  面對這種不確定性,既然無力改變,也不願擔驚受怕,於是,移民就成為有能力者的一個重要選項。

  歷史上的背井離鄉更多是一種盲流。今天的移民,卻是一種有目的的自由選擇,是為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未來的努力。

  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下,技術賦予了個人超級力量,人們對於外部信息的掌握和理解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出走、遷徙,不再是無目的的行為,不再是在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的盲動。所以,今天的移民,不是一種悲慘的無序的行為,而是有規劃的追求幸福的行為,它也作別了老式移民悲涼故事的悲情教育。

  相對而言,合法移民並不會構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相反,合法的自由遷徙,是社會開放的體現。是否換個海外身份,是作為個體的社會成員主動的自我抉擇。

  放在較長時間段里審視,在中國,這種釋放個體的選擇自由,是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一個目標和成就,也是中國社會繼續前行的動力所在。

  然而,問題的另一面是,在現代社會的格局中,原本應該是一個社會支柱的財富和知識精英,紛紛選擇遠走他鄉,一旦潮成,對於移出地社會而言,是一種災難。

  他們帶走的,不僅有他們自身數十年發展所累積的智識和財富,更嚴重地說,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帶走了這個社會的靈魂,帶走了那種激勵個體奮發向上並努力改造社會的精神。這三重流失的嚴重化,勢必帶來社會的某種「空心化」現象。

  如果一個社會的「心」走了,就可能成為這個時代這個社會最大的問題。

  但是,如果不能在制度上和執行層面改善內部生存發展環境,真正落實建立一個公正公平公開和法治的社會,建立健全的社會福利制度,調整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政策,增強社會發展的確定性,移民的潮流不可能止住。

  在產業領域,人才和資本的流向,表徵著企業產業的盛衰。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同樣如此。

  對於普通中國人而言,設若生活能有尊嚴、有安全感和相對的確定性,縱使故園仍有不如梁園處,也不願輕易把異鄉當故鄉。

  歸攏人心,留住人,讓人在這個社會生活有尊嚴,才是社會去「空心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

  他們為什麼移民

  十餘年前,一部電視劇和一本小說曾在國內大行其道。電視劇是《北京人在紐約》,小說是《曼哈頓的中國女人》。

  改革開放之後兩次來勢洶洶的移民潮,被濃縮在這兩部文學作品中。彷彿是巧合,當下被熱議的第三輪移民潮,也是隨著影視劇的上映被人們矚目的。前兩部文學作品被關注,是因為當年移民潮中的眾生相,而今年熱議是因為參演一部影響甚廣的影視劇的眾多明星國籍問題引發的。

  在當下轟轟烈烈的移民大潮中,明星群體只是其中的少數人,卻是最耀眼的一部分。

  招商銀行發布的《2011中國私人財富報告》稱:「個人資產超過一億元人民幣的企業主中,27%已經移民,47%正在考慮移民。」隨著移民話題轉熱,大眾開始把關注的目光轉移到中國的財富階層。更有行業內的資深人士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言之鑿鑿地說:「我可以很有信心的肯定,這些資產過千萬的富人們,單純想過移民意向的,絕對不是60%,而是100%。」

  中國社會科學院2010年發布的《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顯示,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最大移民輸出國,目前約有4500萬華人散居世界各地,流失的精英數量居世界首位。如此高端的群體、如此龐大數量和趨勢化發展構成了不容忽視和必須面對的問題:中國是否正在經歷社會中堅階層的集體流失?

  話題如此沉重而宏大,本刊記者的報道,也只是向讀者呈現這一社會話題的一個切面,而這一切面背後隱含的問題,有待專家和讀者一起思考:他們的出走為了什麼,又帶走了什麼?

  井噴的移民熱情

  對新一輪移民潮的特點,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胡偉略作如是總結:「以有錢人的移民為特徵」,而且移民的原因,也更集中。

  中國周刊記者  張友紅 北京報道

  「這幾天有空,見了幾個有錢人,都想移民。大多數已經移民了,還有的在辦理。」這是微博上一句不起眼的留言。這樣的內容,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甚至,也沒有人具體說的清楚是從哪天開始,這成了中國富人們的生活標籤。

  李旭,做了十六年移民工作。他告訴《中國周刊》記者:「以前,辦理移民的人都小心謹慎,現在他們直接問我們:我多支付你們些錢,能不能辦得快一點?」

  英國《經濟學人》也觀察到了中國正在進行的這場變化。在近期出版的雜誌上,這樣評價:「一代人以前,大多數中國有錢人的模式是擁有一個獨立廚房,放滿了白花花的食物。但自鄧小平『致富光榮』的號召之下,成百上千的人成為百萬富翁。他們享有各種象徵財富的東西——大房子、好車子、奢華的假期。即使是這樣,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中的多數人想要離開中國。」

  到底,哪些算是富人?誰又在離開中國?

  有錢人的移民

  2011年4月,招商銀行發布的《2011中國私人財富報告》給出了這樣一組答案:

  「2010年中國可投資資產1千萬元人民幣以上的人群(簡稱高凈值人群)數量達50萬人,共持有可投資資產15萬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接受調研的高凈值人群中近60%的人士表示,已經完成投資移民或有相關考慮。個人資產超過一億元人民幣的企業主中,27%已經移民,47%正在考慮移民。」

  資產過千萬的人,有60%的人考慮過移民。這個數據不小。但是,李旭卻對《中國周刊》記者說,「我可以很有信心的肯定,這些資產過千萬的富人們,單純想過移民意向的,絕對不是60%,而是100%。」

  他的理由是自己的體驗,「每次參加一些企業傢俱樂部的聚會,在場的人,只要知道我是從事這行的,都會問上幾句,『怎麼辦理移民?』」

  現在來看,移民辦得最瘋狂、也最高調的是去年。

  2010年4月份,在北京車展上,一個移民廣告的海報高調地懸掛著,「在北京買房么?不如移民吧!」

  這種行業內的高調背後,是2010年移民市場的一次井噴。

  當年年底,有的移民公司,業績整整翻了五倍。

  2010年上半年開始,流傳著移民漲價的消息,到6月份,加拿大首先漲價翻倍。很多想移民的人都趕在這個漲價前衝刺了一把。

  2010年10月的數據顯示,香港、北京兩地簽證中心積壓的加拿大魁北克省投資移民申請個案達18534例,按照現在魁北克省的最大移民額度,這至少需要9年時間。

  有機構對這些「富人」們為何如此熱衷於移民做了調查。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發展研究基金會就曾做了一份《2010中國企業家生存環境調查》。調查顯示,超過1/4的受訪企業家表示自己已經移民或有移民意願。

  為什麼移民

  在《中國周刊》記者的採訪中,無論是移民中介還是移民的人士,在解釋到這個問題時,他們開口會說,「好的空氣,好的生活環境,並不高的生活成本,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儼然,是一幅美好的田園生活。

  不僅如此,獲得外國國籍,或者拿到綠卡,對於富人們來說,也是一種非常便利的出入各國的方式。2011年3月,亨氏簽證受限指數的推出者Henley&Partners顧問公司出爐了一份《2010年公民旅行簽證受限指數全球排行榜》,在98個參評國家中,中國排在第88位。

  張偉光,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發了財,有自己的公司,做軟體開發和硬體銷售。九十年代末,他們全家移民加拿大。他認為,「孩子」,永遠是促使移民的最前面的原因。

  在《2011私人財富報告》中,也驗證了他的這個觀點。《報告》中統計,58%的受訪富豪表示,子女教育是中國高凈值人士進行投資移民的首要原因。

  但是,說到根上,讓多數富人們移民的深刻原因,還是「安全感」。

  張偉光對《中國周刊》記者表述了這樣的觀點,「都說,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富起來的人,第一桶金都不幹凈,那也是一種仇富心理。社會仇富,政策又不穩定,有錢的人誰能有安全感呢?」

  他說,前段時間,他有個在國內做房地產的朋友,總問他移民的事情。因為,一直和他這個朋友有聯繫的當地一個分管土地的領導被抓了,他朋友變得很緊張,總想趕緊移民。

  張偉光的這個朋友,已經開始辦移民了,他對張偉光說,「在國內做房地產,整天懸著,哪個相關官員被抓了,自己都緊張死了,整天揪著。」

  讓富人們揪心的,還有各種不確定因素。財產安全,多是賺了錢的商人們的移民原因。官員們的移民,則多是怕犯事被抓和已經犯事逃走的人。

  張偉光說,在加拿大,移民的中國國人分為三類圈子:

  「一類是官員,這個圈子我們也接近不了;一類是生意做大了犯了事逃過去的商人;還有就是我們這類人,錢也不多,也沒什麼其他目的,有一半好奇,還有一半期望,想過得更好。」

  移民潮今昔

  已經有人開始界定,最近幾年時興的這種以投資移民為主要形式、富人為主要移民群體的現象,已經成了改革開放後第三波移民潮。

  推算上去,改革開放後,中國已經經歷過了兩次移民潮。第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那時,移民的主要是混雜偷渡客的底層勞工;第二次是九十年代,那時,移民主要是國門初啟之時的「洋插隊」。

  1990年代初期,加拿大等國逐漸開始正式接納國外移民。無論是哪個國家的人,如果符合他國的移民條件,就可以提出申請,繳納一定的費用,並可以取得審批,成為他國公民。移民國的這一規定,無疑為移民打開了一個「花錢就能移民的通道」。

  通道開了,那些較早出國的一幫中國人開始經營這單買賣,他們在移民國家設立公司,專門接待和辦理中國人移民他國的申請。有的乾脆來中國大陸設立公司,自己開拓市場。

  1995年進入移民行業的李旭,趕在第二波移民潮的尾巴上。那時的李旭被同學們調侃為「人販子」。

  李旭記得,「1995年,每單移民生意做成,中介公司收一萬美元的手續費,8萬元人民幣在90年代是個大數目。」畢業沒幾年的李旭看到了這行的誘惑:「花錢就能移民,幾單生意就能養一個公司。太好賺了。」

  這股「花錢就能移民」的潮流持續到了1999年。

  與前兩次移民潮不同的是,新世紀移民潮的主力由新富階層和知識精英組成。中國社科院2010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顯示,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最大移民輸出國,目前約有4500萬華人散居世界各地,流失的精英數量居世界首位。如此高端的群體、如此龐大數量和趨勢化發展構成了不容忽視和必須面對的問題:中國是否正在經歷社會中堅階層的集體流失。

  對新一輪移民潮的特點,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胡偉略做了總結:「以有錢人的移民為特徵」,而且,移民的原因,也更集中。「大家更關注生活質量和財產安全了。國外的教育、福利是吸引力,國內的政策,第一桶金得不到保護等原因是推力。」

  「還有個新特點是,移民了,人還在國內。」

  去年,胡偉略曾經接受一家法國電視台的採訪,對方問他,「中國興起第三次移民潮,是不是中國內部的政策變動原因?」

  胡偉略沒有回答。 (文中張偉光為化名)

推薦閱讀:

是什麼導致了階層固化?——美國過去三十年發生了什麼

TAG:移民 | 知識 | 階層 | 海外 | 民眾 | 精英 | 知識精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