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中英雙語童謠,還有沒有一首能感動你?

晚清在華的傳教士眾多,他們不僅傳教,也有不少人做了很多中外文化交流的工作(那些盜竊中國文物的小偷另當別論)。

美國衛理公會傳教士何德蘭(Isaac Taylor Headland) 從一個有趣的角度,向歐美介紹中國文化:童謠,編譯了一本形式生動的《孺子歌圖》。

《孺子歌圖》收集的童謠:小耗子上燈台,偷油吃下不來 ,叫奶奶奶奶不來,激溜軲轆滾下來。

何德蘭1888年來華,曾在北京匯文書院擔任老師,教授文學和神學課程。他與北京的上層人士有密切接觸,同時非常關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細心搜集有關民風民俗的資料,其切入角度就是童謠。

《孺子歌圖》收集的童謠:新年來到,糖瓜祭灶;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子要買新氈帽,老婆子要吃大花糕。

為了儘可能多的獲取兒童傳唱的歌謠,他出手闊綽,會付給提供者每首500銅錢的報酬。

經過多年努力,他整理了150首當時廣泛流傳的中國童謠,又經過翻譯加工,於1900年出版《孺子歌圖》一書。

《孺子歌圖》童謠: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過往君子念三遍,一家睡到大天亮。

何德蘭對清朝的這些童謠極為感興趣,他讚賞地說:「世界上沒有哪種語言能像中國的兒歌語言那樣飽含著對兒童誠摯而溫柔的情感。」

《孺子歌圖》童謠:外甥是姥姥家的狗,吃飽喝足他就走。

書中每首歌謠有英漢兩種表述,先用漂亮的漢字書法寫出原文,而後翻譯成英文。更加難得可貴的是,何德蘭為每一首民謠配上了他拍攝的兒童生活照片。圖文並茂,饒有趣味。

當時他這麼做是為了方便西方人直觀地了解清朝兒童的生活,現如今,這些照片也成了我們研究清末歷史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孺子歌圖》童謠:一場秋風一場涼,一場白露一場霜,嚴霜單打獨根草,螞蚱死在草根上。

何德蘭如此解釋他編著此書的目的:「希望從中能展現出中國家庭生活的新階段和啟發西方兒童對東方兒童懷有某種憐憫和同情。」 他試圖通過中國童謠的翻譯展現東西方兒童情感上跨越國家和種族的共通性。

《孺子歌圖》童謠:大拇哥,二拇弟;鐘鼓樓,護國寺;小妞妞,愛聽戲。

何德蘭通過對比發現,中國兒童的歌謠與西方兒童的歌謠在內容上大體一致,即遊戲類、知識類、生活類、滑稽類。他總結說:「中國兒童有足夠的鍛煉方法以及娛樂方式」,進而希望西方讀者能像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中國兒童。

《孺子歌圖》童謠:月亮爺亮堂堂,街坊的姑娘要嫁妝。錠兒粉,棒兒香,棉花胭脂二百張。

這些中國童謠通俗直白,口語化強,富含唐宋詩詞的音樂感和節奏感,很適合兒童記誦和傳播。何德蘭在翻譯時,注意到了韻律問題,將英語詩歌中表現節奏的格律和音步運用其中,使譯文也如原文一樣活潑生動,富含音樂美。

在晚清「西學東漸」的氛圍下,《孺子歌圖》是一本為數不多的「中學西漸」的書籍。他所收錄的大量歌謠,今天仍然在口口相傳家喻戶曉,只是我們已經很少注意到何德蘭曾經做過的努力了。


推薦閱讀:

繪本解讀 |《鵝媽媽》漂洋過海來到中國
為何孔子相信童謠?—《木蘭辭》新賞(二)

TAG:感動 | 童謠 | 晚清 | 沒有 | 雙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