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懷古詩分析 (二)

教材中的詠史懷古詩分析(二)

(二)內容分類及各類特徵

無論是方若虛「懷古者,見古迹,思古人。其事無他,興亡賢愚而己」的理解,還是學生對教材中詠史懷古詩的梳理總結,我們可以看出,詠史懷古詩的結構、類別一般是臨古地,憶古事,懷古人,思古史,以抒己志,嘆人事,刺時事,論史實。即傷己、感時、刺世、論史。下面具體看各類的特點。

1.傷己

「傷己」指借敘寫某一歷史人物,感慨自身的不幸遭遇,抒發憤懣不平,懷古傷情。借詠古人抒發自己的襟懷,即「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家之塊壘」。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與際遇和作者有了某種相似性,觸發點在古人,落腳點在自己。抓住歷史人物和詩人自我身世之間的連接點,找出共通之處。

(1)正比(同病相憐):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體現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關照自我,抒發自己渴望建功立業或懷才不遇的感傷。

如韓元吉《霜天曉角·題採石蛾眉亭》:「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暮潮風正急,酒闌聞塞笛。試問謫仙何處?青山外,遠煙碧。」詩人為什麼要以懷念李白作結呢?因為作者與李白來采石磯時有共同點,落拓的南宋愛國詩人的愁和恨與李白因參加李璘幕府而被流放,最終死於此,十分相似。李白想"為君談笑靜胡沙』,卻落得遠貶夜郎路八千;如今奸佞當道,詞人的前程也不會比李白好多少,怕是和青山之外縹渺的遠煙一樣吧。

(2)反比(對比失落):古人能一展抱負,建功立業,得遂心愿,而自己卻因為某種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盡其用,古今對比,從而有了鬱鬱寡歡乃至消極遁世之心。

如,蘇軾在被貶黃州期間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始終刺激著蘇軾的神經,它連接著同有匡濟天下之心的他和周郎,周瑜英才年少而令「強虜灰飛煙滅」,而自己雙鬢染霜卻功業未就,已過不惑卻「心在天山」,身老黃州。與周瑜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強烈的對比生髮出濃重的「人生如夢」的感慨,今世之無奈只能在清風明月間買醉。故地重遊,聯想古人,關照自己,正是有了這一層自我關照,才使這首詞具有了更為普遍的意義,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這樣,這首傑出的赤壁懷古詞才有了長久的生命力。

「傷己」類思想內容總結:感慨懷才不遇、感慨壯志難酬

這種懷人有時不僅僅傷己,還傷同時代的人,如李清照的《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作者之所以追念項羽,不僅僅是作者有那種巾幗豪傑之氣,還因為當時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這讓作者想起英雄項羽。這是一個聲明,是一種譏刺,更是一種吶喊。對比之下,詩作的含義自然比較明白:豎子苟且偷安,時代呼喚英雄。

2.感時

既然是懷古詠史,現實的不盡人意就難免使詩人觸景生情,抒思古之幽情。抒發對事物由盛而衰、古盛今衰、盛衰無常的感傷,抒發對物換星移、物是人非、興衰變遷、世態滄桑變化的悲哀之情。此類詩多寫於社會動亂、民族危亡之時,長於情景交融。

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滅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至今只有鷓鴣飛。)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寫出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

再如李白《登金陵鳳凰台》「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過去的繁華隨風遠去,只留下一片荒蕪,這讓人頓生物換星移、世事滄桑之感。

「感時」類總結:

此類詩歌常常運用古今對比,以自然界不變的事物(意象:古迹、野草、花鳥、樹木、流水、明月),聯想人事變遷,感時傷今。

思想內容多是表達物換星移、物是人非、興衰變遷、世態滄桑變化、盛衰無常的感傷。

3.刺世

古代詩人的主流是寒士,濟天下拯黎民的念頭使他們更多關注在國家政治、社會生活上。詩人們常借寫古迹、古事來表達對現實的關切、熱情、不滿、警戒。懷古儘管觸點在古,但實際上表現了對現實的強烈關注。現實不合理想模式的時候就是懷古最有理由的時候。當他們對社會政治有所不滿時,便借剖析史實來抨擊封建統治者。此類詩長於精闢議論,或借古諷今、借古警今,暗含對現實的不滿甚至批判;或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擔憂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如劉禹錫《台城》:「台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用「野草」觸發聯想,使六朝帝王亡國的往事與如今的景象形成對比。表達了對統治者奢糜荒淫亡國的諷刺和對當朝統治者的警示。

如杜牧的《過華清宮》(2003年上海春招卷)通過寫唐玄宗命人給楊貴妃送荔枝的事,鞭韃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淫逸誤國,警告封建統治者不要重蹈覆轍。

如李商隱《隋宮》:「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於今腐草無瑩火,終古垂楊有暮鴉。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這首詩寫陳後主沒有吸取隋帝荒淫無道而亡國的教訓,嘲諷因窮奢極欲、淫俗愚頑而自取滅亡的帝王。

如元張養浩的小令《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全詞開篇寫景,中間抒情,寄寓著作者的傷心痛惜之情和興廢、盛衰之慨。末尾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對照,極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會的本質,充分表現了作者愛民如子的情懷。作者行進在潼關路上,聯想起關中災民流離失所,餓殍遍地的凄慘景狀,不由地吟出了這兩句結論性的詩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歷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規律,力敵千鈞,內涵豐富,感情悲憤,全面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為了私利而坑苦百姓的罪惡,振聾發聵,閃耀著高度人民性的光彩。因此,這首小令名為「懷古」,實為「傷今」,表現了詞人為百姓吶喊的勇敢精神,富有戰鬥性和現實性。

「感時」類思想內容總結:

或借古諷今、借古警今;或憂國傷時

▲傷己、感時、刺世融合:

既有古人與今人對接,也有古事與今事對接;既有古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嘆,也有借古諷今的批判與警示。

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引用孫仲謀、寄奴、廉頗,是為了懷人傷己,抒發作者壯志難酬的感傷;引用佛狸祠、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的典故,是為了懷古傷今,借古諷今,對當朝統治者的諷刺,希望他們引以為戒;同時通過讚揚古人建功立業的事迹,表達自己渴望收復失地、為國效力的決心和建功立業的抱負。

如杜甫《蜀相》不僅是一首詠史詩,而且將詠史與諷今、詠人與寫己有機結合起來。寫諸葛亮雄才大略,就是希望當朝出現類似的英雄來平定天下;寫劉備三顧茅廬,就是諷喻當朝皇帝不要猜忌賢才、黑白不辨;寫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發自己壯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憤。因而詠史詩更顯得情韻豐蘊、意義深遠,富有現實主義的精神。

如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由頗有政績、名傳後世的羊祜聯想到自身功業無成終將湮滅無聞,形成古今對比,既表達了對人事更替變遷的感慨,還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痛苦之情。

如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方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此詩選取漢文帝宣室召見賈誼夜半傾談的情節,寫文帝不能識賢、任賢,其實是借賈誼的遭遇來寫自己同樣的遭遇,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不問蒼生問鬼神」,不談治國之策而問神鬼長生之道,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藥求仙、荒於政事、不能任賢、不顧民生的昏庸特性。該詩寓慨於諷,諷刺效果頗好。憐賈生實亦自憫,同時刺漢文實是刺唐帝。

總結前三類懷古詩思想內容:

或通過古人與自己的對比,抒發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或通過昔盛今衰,古今變化,抒發物是人非、盛衰無常、國運衰微的感慨;或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抒發愛國情懷

4.論史:

前面「傷己」、「感時」、「刺世」三類詩歌,都是古今對接,觸發點在古,落腳點在今,史實和現實扭和在一起,作者都身置其中,抒發一己之感慨。而「論史」類則大多是作者在懷古詠史的同時,融進了自己切實的生活感受和獨特的生活體驗,在概括史實基礎上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褒貶評論,是作者對歷史所作的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具有強烈個人意識。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詩人自己不置身其中,而是跳出來,站在歷史的高度,以詩論史,理性反思,獨抒機杼,表達自己對歷史事實的獨特觀點,啟迪世人。對同一古人古事,不同詩作由於作者的歷史觀和人生觀不同,因而會表現出不同的看法。

如同題詩杜牧的《題烏江亭》、王安石的《烏江亭》、李清照的《烏江》分別就項羽烏江自刎這一歷史史實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其表達的觀點和情感態度迥異,杜牧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負重、重整旗鼓,定能東山再起,為項羽自刎而惋惜,宣揚百折不撓的精神;王安石認為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爭的勝負,項羽失敗是歷史必然。李清照則表達了對項羽鬼雄精神的敬仰與肯定。

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首詩變換視角,譏諷周瑜成功的僥倖。詩的開頭二句,借物起興,慨嘆前朝人物事迹,後二句議論:赤壁大戰,周瑜火攻,倘無東風,東吳早滅,二喬將被虜去,歷史就要改觀。詩的構思極為精巧,議論新穎獨特,發人所未發,一反眾口一辭的論調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如李商隱《籌筆驛》:「魚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這是一首弔古詩。作者用簡煉的筆墨寫自己來到籌筆驛的感受。詩中盛讚諸葛亮的政治、軍事才能,為他未能統一中國而感到憐惜;同時對懦弱昏庸、最後投降於司馬氏的劉禪加以貶斥。全詩把抒情和詠史融為一體,很有韻味。

(三)藝術手法:

1.對比

因為我們的漢語易於整齊、古代的詩歌形式追求整齊、我們的審美習慣、思維習慣都自覺不自覺地趨向整齊,於是習慣於事物兩兩出現,對比這種思維和方法就特別的常見。在詩歌中,對比也相當普遍。在懷古詩中,最常用今昔對比。這大概是因為人的心理活動更常用一種基本方式——聯想,相關聯想、相似聯想、因果聯想、對比聯想等。古迹多是殘磚斷瓦、余柳遺橋,一派寂寞荒涼景象。今昔對比就很明顯,很強烈。於是,懷古詩就自然而然地採用對比,尤其是今昔對比,即虛實對比的手法,它可以使形象更加鮮明突出,結構更緊湊。

推薦閱讀:

釵頭鳳 〔宋〕陸遊 凄美愛情故事
古詩《春江花月夜》賞析
張旭草書《古詩四帖》欣賞
34首古詩賞析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古詩賞析

TAG:古詩 | 懷古詩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