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基本知識(上)

心理學基本知識(上)通俗講座目錄一、什麼是心理學一、什麼是心理學 ; 二、,心理學研究的內容 ; 三、大腦是怎樣發生心理現象的四、什麼是心理現象 ; 五、心理過程是怎樣形成的;知、情、意六、什麼是知及其感覺器官(1)視覺及視覺的具體研究內容是什麼 ;(2)聽覺及聽覺的具體研究內 容是什麼 ; (3)嗅覺及嗅覺的具體研究內容是什麼 ;(4)觸覺的具體研究內容是什麼; (5)什麼是本體覺 ; (6)感覺與知覺七、情的發生機理與內容 ; (附:情,在心理學中的地位 )八、意的發生機理與內容九、思維與「靈魂」十、什麼是個性心理十一、個性心理內容簡介十二、個性的發生、發展、形成十三、個性的品質十四、個性與事業、愛情、前途以及健康的關係十五、良好完善的健康個性要求十六、個性缺陷,及其原因?十七、運用心理學知識去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和培育自我良好的個性以及創造性的思維方法和能力附錄:1,認識自我 2,認知與個性一、問:什麼是心理學?答:心理學是「人」學,是研究人的科學;心理學是「我」學,是研究認識自我的科學;心理學是「大腦」學,是研究人類大腦的科學。人是生物,是動物,是最高級的生物、最高級的高等動物。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心理」。心理是人與一般動物的最根本區別。研究心理就是研究人。所以心理學最主要的就是人學。我為什麼是「我」?我是怎樣成為現在的「我」的?這主要也得到依靠心理學來解開這一疑團。所以研究「人」是心理學的一般任務、總的任務,研究「我」,也就是研究個體,是心理學的具體任務、重要任務。研究人是研究普遍心理,研究我是研究個體心理。心理是由大腦產生的,沒有大腦就沒有心理。所以研究心理,歸根到底就是研究大腦。一般的心理研究只是研究心理的現象。心理的實質研究就必須研究大腦。這是門極其深刻的科學,也是極其深奧的科學。近年來,已發展成為人體科學。二、問:心理學研究些什麼內容?答:心理學的一般研究內容可以歸納為下表: 心理現象心理過程知:感覺、知覺(視-眼、聽-耳、嗅-鼻、觸覺-皮膚)情:情緒、情感意:意識、意志、意念、思維、想像、記憶個性心理個性傾向性: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個性 特 征:能力、氣質、性格心理學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研究心理現象具體內容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所以第一步首先是研究心理的形成過程。當人在發生、發展形成、完善的心理過程之中,也就開始了個性心理的發生、發展完善過程。所謂心理,簡單地說也就是人的感覺、記憶、情緒、意志、思維和想像。情是最簡單和最原始的心理,剛出生的嬰兒,就具有情。在高級哺乳動物中也具有了原始的情。意念、思維、想像則是高級的心理,人有了高級心理活動後就開始了個性心理的發生、發展,最終形成了形形色色、千姿百態、各具特色的個性、性格。在情形成過程,較情還要早一步產生的是知。嬰兒一出娘胎首先接觸了光線,當然還有聲音,但聲音在娘胎中也早已聽到過,不過出生後聽到的要更直接和更親近。接著發生了皮膚的接觸,感知了較之子宮內更多的物質和物體。這些感、知覺全部需通過自身的感官:眼、耳、鼻、皮膚(分別被稱之為:視覺器官、聽覺器官和嗅覺器官等感覺器官)所接受,然後通過傳入神經輸送到大腦,接納、貯存(記憶)、綜合、分析形成感覺,最後變成為知覺。三、大腦是怎樣產生心理現象的心理是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名字,心理現象才是可以觀、測的具體對象。心理是大腦神經細胞內在的生理活動,心理現象是這一活動的外在反映。例如,當眼睛遇到強光時會眯起來,耳聽到巨響時,身子會一顫,鼻聞到異臭時會皺眉,手接觸到高溫時會縮回等等,這說明了神經細胞通過感覺器官接受到了刺激的信號產生了內在的活動,也可以說是低級的心理活動,是種簡單的感覺。這是單一的信號刺激。如果看到的是色彩斑斕的物體(光),聽到的是美妙動人的音樂(聲),聞到的是珍饈美餚(色、氣味),接觸的是溫暖體膚,那時產生的軀體反應則是一種綜合的複雜反應了,這就是高級的心理現象。這也是感覺,是綜合的高級的感覺,是知覺。最初的或原始的心理現象發生是通過感覺引起的,但當大腦神經細胞積累到一定量的感知覺信號、信息後,心理活動就可以不依賴感覺而發生。如果把一個幼兒從小就把他與光線、聲音人群隔絕,或從小就脫離了人群(例如狼孩),那麼長大成人後,就不會有正常心理的發生。因此心理現象的發生起始於知,起始於感、知覺。然後就有了情和意以及形成個性心理。四、什麼是心理現象心理現象是一極其複雜的現象,也可以說是當前世界上最複雜、最豐富多彩和最深奧的現象。但其基本元素則可以分解為:知、情、意心理過程,和個體的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以及個體的能力、氣質、性格等內容的個性心理。簡單的知就是感覺,深刻的知稱之為知覺。簡單的感覺只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知覺則深入到事物內部實質。感知覺的特點是必須直接接觸到客觀事物、事件時才發生。情指的是情緒、情感。情是在知的基礎上形成的。例如對某些事物、事件的喜愛與憤怒,是在對其有了了解後,才發生的,如果對其一無所知,也就無所謂喜愛憤怒。因此知一般總是發生在情之前(當然也有少數例外)。在外部表現上能明顯觀察到的情稱情緒,內心有情的發生形成,而外部並不表現的稱情感。意是更高一個層次的心理過程。一般的情是簡單地對事物刺激的直接反射,大多數很少經過思考;經過深思熟慮後的反射,那就是意的表現了。意是一種複雜的心理過程。意是經過時間積累後發生的。還要經過學習、經驗、體會才會有意的發生。意是意識、意志、意念的總稱,意中包含了思維、思考、想像、判斷。意完全是內在的心理過程和心理活動,意的心理過程不再需要外部刺激。思維、想像、判斷是極其深刻的意念活動,這種意活動需要精力、體力、腦力。個體有了正常的、完善的心理過程發育、發生、發展,產生了情和意後,又經過一定階段的表現和磨鍊,就逐漸形成了具有個體特點和特性的情和意,這時的個體就從一般的普遍規律中突現出來,具有了明顯的個體特色。從此開始進行個性心理的發生髮展。個性心理有明顯的個性傾向性:有個體獨特的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有獨特的個性特徵:能力、氣質、和性格。心理學中所謂的心理現象,就指的是以上這些一般內容。五、心理過程是怎樣形成的――信息心理學不僅要研究心理現象內容的各種規律,還要研究和了解它們發生髮展形成的內在機制。心理現象是大腦神經細胞生理功能運轉的結果。要全部掌握了解心理學的知識也必須同時懂得大腦神經功能的知識。大腦神經生理-心理的科學(人體科學)可以說是當今最深奧最前沿的科學,還存在很多未知數。這些留待科學家去解決。一般的生理-心理規律已得到很多證實。人工智慧電腦是從大腦神經生理-心理研究進展中得到啟發發展起來的。所以反過來也可從電腦運轉機理中了解人腦的一般機制和規律。電腦和人腦的類比項 目電腦人腦基本結構電子元件(地址)與線路神經細胞與神經纖維基礎活動內容外加電流生物電、脈衝電流運轉方式電路通與斷或開與關興奮與抑制信息輸入方式鍵盤、光筆、掃描儀感覺器官:眼、耳、鼻、皮膚傳出顯示器、印表機、喇叭口、手、軀體信息來源人工輸入、軟體、攝像頭環境刺激信息處理CPU視、聽、感覺中樞、語言中樞、運動中樞、思維中樞信息存貯、記憶硬碟、內存條、各級中樞的神經細胞信息加工CPU、各種軟體、程序各個分析中樞容量 1034 (詳見心理知識欄)關於電腦就不再詳細解釋。人腦的組織結構同電腦的硬體一樣,如果不輸入信息程序,那它什麼也幹不了;人腦如果不接受信息,也就如一張白紙,什麼知識也沒有。人腦是在外環境各種事物對人體各個感覺器官刺激後,各種信息就源源不斷通過神經纖維傳入到中樞的神經細胞,這些信息就在細胞中存貯(記憶)下來。千萬億個神經細胞存貯千萬億個信息,每個神經細胞都有成百個突出纖維發出與周圍的神經細胞相連,由此單個的信息也互相連接、組合、排列產生新的信息,這時最初的感覺就演化為知覺。大量的信息演化就構成程序。複雜的心理現象通俗地也可以類比為電腦的程序來理解。心理現象就是這樣產生的。如果沒有和不接受外界的信息刺激,那人腦就不會有知識。如果接受的是錯誤的信息,就會產生錯誤的知識。如果遭受突然的。過量的、強大劇烈的、變態的異常刺激(如電腦病毒)就會產生混亂的知識和和心理紊亂。六、什麼是知的感覺器官完整的感覺器官由三部分組成:外周感受器,傳入纖維,中樞分析器。這三者形成稱之為感覺弧。外周感受器直接與外環境相接觸,例如眼是視覺器官的外周感受器,視神經是視覺的傳入神經纖維,大腦枕葉是視覺中樞的視覺分析器;耳是聽覺器官的外周感受器,聽神經是聽覺的傳入神經纖維,大腦顳葉是聽覺中樞的聽覺分析器;鼻是嗅覺器官的外周感受器,嗅神經是聽覺的傳入神經纖維,嗅覺中樞及其分析器在額葉;觸覺小體是一團接受觸覺刺激的神經細胞團,大量分布在軀體外周的皮膚層內,量大到皮膚下無處不在,感覺神經是觸覺的傳入神經纖維,感覺中樞位在大腦頂葉,觸覺包括痛、癢、撫摸等感覺;視、聽、嗅的傳入神經纖維是單一的一條:視神經、聽神經、嗅神經,直接傳入(中途經過丘腦)中樞分析器,觸覺的傳入則經過多次中間次級中樞驛站:脊髓、中腦、間腦、丘腦,分級、逐級上傳遞送,最後送達感覺中樞。大腦的各個中樞分析器之間互有皮質束(大量的神經纖維集合)溝通聯繫。大腦的額葉是思維中樞和語言中樞所在地,但額葉的精確功能機制尚有很多有待於開發研究。(1)視覺及視覺的具體研究內容是什麼視覺的產生機理是光線,眼的結構與功能就是接收光線,從這個意義上說,眼的結構就是照相機結構:眼角膜、晶體=鏡頭,瞳孔、虹膜睫狀肌=光圈,視網膜=感光膠片。使用照相機必須學慣用光的知識和方法。要理解視覺的機理也必須懂得光學的知識。光譜是光的最基本特性。光是運動中的光子,有速度,有頻率、有波長。對視覺器官最適宜的刺激是波長380~780nm的電磁波,這是可見光的波長範圍,它只在極其寬廣的電磁波中占狹窄的一段。最短的γ射線波長僅10-14m,最長的交流電波長為108m,電磁波與可見光譜圖

根據視感覺的不同現象,可以把光覺分為兩類:一是無色視覺(指無彩色),包括白色、黑色及過渡期的灰色;一是有色視覺(彩色),即可見光譜上的紅橙黃綠藍紫。對彩色光還需要了解顏色的三個特性:色調、飽和度和明度。無彩色只有明度的差別,而無色調和飽和度特性。色調指各種彩色,即彩色才有色調。飽和度也可說是單種彩色的純度,混合的彩色,飽和度降低,即純度降低。全部彩色混合在一起,而且達到最高的明度,就成為白色,這時也就沒有了色調和飽和度;同樣最低度的明度,就是黑色,也失去了色調和飽和度的特性。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屬於單純一種波長的的光是很少見的(只有在實驗室中才能做到),實際上人們所見的都是含有各種不同波長的混合光。由於彩色光有色調、飽和度和明度的三種特性,所以世界、事物才顯得萬紫千紅、色彩繽份;由於飽和度和明度都是逐漸移行過程,因此所呈現在人們眼前的顏色種類也幾乎達到無窮數,所以當人們購買一件某種顏色的衣服、布料、絨線、鈕扣等等物品後,隔開若干時間後,要想重新配置一件同樣顏色的元件,那幾乎是不可能。對色彩的反映認識,大大豐富了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可能性。視覺是最重要的信息通道。它接受的信息大約佔全部信息量的80%。(2)聽覺及聽覺的具體研究內容是什麼聽覺的產生是聲波。耳朵是接收聲波的主要器官。耳朵由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組成。外耳收集聲波和辨別聲音來源方向;中耳有鼓膜和聽骨起到傳導和放大聲音的作用;內耳將聲波轉變為電脈衝(將機械能轉變為電能)接收,然後再由聽神經傳輸給中樞。聽覺中樞接受到來自聲波轉換成的電脈衝信號、信息,就形成了聽的感覺和聽的意識。這也可以同微音器(麥克風)的作用來類比理解。聲波的實質是物體的振動,任何物體受到外力的作用後都會發生振動,繼而傳向周圍的空氣,引起空氣的振動,產生一定的振幅和波長,這就是聲波。當這一振動波傳到耳朵被耳朵接收和感受到時就是聲音。聲音有大有小,有強有弱,有樂音,有噪音,有語音,其機理來自聲波的特性。聲音有音高、響度和音色的三個特性,它主要來自聲波的頻率、振幅和波形三個基本物理特性所決定。音高。音高指人們聽到的音調高低,它主要是由聲波振動頻率所決定。聲波的振動頻率單位是「赫」(每秒振動的次數),赫越大,音調越高,反之越小。人耳能感覺到的最適宜頻率是16~20000赫。響度。響度也叫音強。是指人們聽到的聲音強弱,它主要由聲波的振幅所決定。聲波的振幅代表聲波的壓力。聲音的強弱與聲波振幅成正比,振幅越大,聲音的強度越大。響度的單位是分貝。音色。音色是指聲音的純度,它由聲波的波形形狀所決定。即使某種聲音它們的振動和頻率都一樣,也就是說它們的音調高低,聲音強弱都相同,但它們的波形不一樣,所以聽起來就會有明顯的區別,例如,聽音樂時,能分辨出那是胡琴,那是小提琴。實際上我們日常生活中聽到的多是複合音,單純的純音是很少的(只有實驗室的音頻發生器和耳科醫生用來檢查病人聽覺用的音叉能發出純音)。聲音還可根據波形和振幅是否有規律的周期性而分成樂音和噪音兩大類。樂音是周期性的聲波振動,噪音是不規則的無周期規律的聲波振動。語言(包括歌曲、朗誦)可以說是高級的複合音。但它同樣是物體(聲帶)振動所發出的振動聲波。它對人類活動和心理發育有特殊的意義。雖然聽覺接受的信息量稍次於視覺,但在高度科技發展社會中和高度腦力心理活動時代,語言的接受、熏染其重要性卻與日俱增。(3)嗅覺及嗅覺的具體研究內容是什麼嗅覺有很多奧秘有待人們去研究發掘。嗅覺的一般研究對象就是有氣味的物質分子被感知的機理和途徑。感受和接收氣味刺激的器官是鼻腔,但真正接收嗅刺激的器官僅只是位於鼻腔上部兩側粘膜中的一團嗅細胞所組成的嗅球,傳輸嗅覺衝動的是嗅神經;大腦嗅覺中樞的正確位置仍在研究之中。一般動物的嗅覺器官要比人類發達得多,故而特別靈敏,有一種德國的牧羊狗其嗅覺要比人類敏銳一百萬倍。人類的嗅覺器官差不多已處於退化,故研究了解不多,也很少研究嗅覺接受的信息量的百分比和對人類心理發育發展的影響;但某些人有返祖現象,則引起有些學者的重視和興趣。(4)觸覺的具體研究內容是什麼觸覺的感覺器官是皮膚,是皮膚接觸各種物體後產生的感知覺。觸覺研究皮膚接納觸覺信號的感受器,各種感受器在皮膚上呈點狀分布,如觸點、冷點、溫點和痛點。外界物體接觸皮膚表面所引起的感覺就叫觸覺。如果物體對皮膚的作用加強,引起皮膚變形,便產生壓覺,壓覺的感受器是環形小體。從感受器上接受的信息,通過感覺神經纖維傳入大腦感覺中樞。從而形成感知覺。皮膚的感覺可分為觸壓覺、溫度覺和痛覺。單純的感覺只是各種物體的理特性:如軟硬、冷熱、乾濕、輕重。進入中樞綜合後,進一步又可獲知被接觸物體的性狀如:大小、方圓……等等,從而形成知覺。(5)什麼是本體覺感覺都是在外界物體直接作用下,獲得的刺激信息所形成。人體內部的環境,也是在動態平衡中不斷地變動,一旦當變動、波動較劇烈時也會形成一種刺激向中樞發放而產生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就稱為本體覺。由於這種內環境的變動大多是內髒的運動,例如腸胃蠕動,因此也稱為內臟感覺。(6)知覺與感覺知覺是在感覺基礎上發生的。感覺是直接的,表面的,是尚未加工過的原始素材。知覺是經過加工的,深刻的、深入到物體內部本質的感覺,因而稱為知覺;是感覺的升華。客觀環境中的物體包含著許多種屬性,例如:形狀、大小、顏色、聲音、氣味、溫度、硬度、光滑度等。感覺大多僅能反映作用於個別感覺器官的個別屬性。實際生活中物體總是綜合地分別作用於人體的各個感覺器官。因此就有可能在大腦將物體所有各種屬性按其相互的聯繫和關係,整合成一個整體,形成該物體完整的映象,這就是知覺。感覺是對物體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對物體整體的反映;但是知覺並不是各種感覺的簡單總和,而還必須藉助於過去的經驗,在大腦中綜合物體的不同屬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關係,而形成的物體的完整映象。在知覺、感覺知識中還有一個「錯覺」問題的知識。由於感覺只是接受客觀事物、物體,直接的,表面的的信息,因而是不完整的、粗糙的。例如有兩個人一起在相對位置同時看一個一半是紅色,另一半是藍色的球體時,那麼每個人只能看到它的一半。也就是只能得到它的一半信息。因此,看到紅一半的人說這是個紅球,另一個說這是藍球。只有把它轉動一下,兩面的信息全部接受,然後在大腦進行整合形成知覺,才能產生完整的知覺,這是一個一半紅一半藍的球。錯覺:錯覺是在特定條件下所產生的對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覺。錯覺有很多種:如視錯覺、聽錯覺……等等。例如本來一樣長短的線條:>-----< ? --? ,由於外部條件不一樣,就會把它看成為一條長,一條短。這就是視錯覺。諸如此類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很多。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才能避免這種錯覺。小結:「知」是心理過程最重要的、最原始的過程,有了知才有以下心理過程發展的繼續,才有可能發生正常人的正常心理發育。如果在嬰幼兒階段剝奪了感知覺的發育,那麼就不可能有正常的心理發展、發育。(過去南京曾報導:一個因眾所周知的某種精神打擊,而近乎精神失常的單身父親,將其兩個1、2歲的子女關鎖在暗無天日的地室中,除定時供給他們飲食外,不許外出接近任何事與人,當最後終於被人發現時,已過去了16年,而這兩個十七、八歲的孩子智力仍停留在兒童階段)有了「知」,才能有情和意的發生、發展。七、情的發生機理與內容情指情緒、情感。情也是最原始的心理過程。動物也有情的表現。情是隨生俱來的天性,嬰兒一離開娘胎第一聲就是哭,哭就是情的表現。餓了要哭,身上尿濕了要哭……。接著會的是笑。嬰兒的情是原始的情,還沒有進入高級的情感的情。情是隨著生理需求而發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哭,需要得到滿足就會喜悅,就會笑。隨著大腦的發育,隨著「知」的信息量不斷增大、增多,情就逐步向高一個層次發展,從簡單的情緒,發展到複雜的情感。情有了更深的內涵。成人的情(包括情緒與情感),是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過程中,不但認識了世界,而且還表現出不同的好惡態度。這些態度的體驗就是情緒和情感。情緒與情感是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係的反映。情緒是機體在自然需要是否獲得滿足的情況下所產生的體驗;這類情是低級的,所有動物都相似,具有明顯的外部表現。情感是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產生的,因而是一種與社會需要是否滿足相聯繫的體驗。它是人類特有的、高級的、複雜的體驗。社會是人特定的概念,因而就與動物有了絕對的區別。人的情緒與情感密切相關:情緒是情感的外在表現,情感是情緒的本質內容。情緒狀態一般可分為:心境、激情、應激高級的情感又可分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高級的情來自知,知的信息越豐富,情的內涵越深刻;知得浮淺,情也粗糙;知有錯誤,情會失真。情感具有明顯的社會性,與社會實踐和感受密切相關;與知覺信息、知的理解密切相關。因而對同樣的一件事物,有的人可以喜愛,有的人則會厭惡,有的人可以坦然處之,有的人會焦慮恐懼。(附: 情,在心理學中的地位)…………………………………………八、 意的發生機理與內容;意是心理過程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新的階段,新的高級階段;相對來說,這時它基本上已不依賴於客觀世界。意是主觀世界運行的產物。當然它的最初基礎來自客觀物質世界來自「知」、「情」的發育發展。沒有客觀世界事物的作用就不會有知、情的發育、發展;沒有知、情的基礎就不可能有意的發生髮展。知、情越豐富多彩,信息量越大,越複雜,意的發展內容也就越高級、意的內涵就越深刻。意已經接近了人類靈魂。意指的是:意識、意志、意念。與其相隨的就是思維、想像、意的內容中還包括記憶。人進入「意」的高級階段,就進入了主觀世界獨立的內在運行,這就是思維。有了思維就有了想像,有了想像,就為創造奠定了基礎。就有了能力。有了想像就出現了:需要、動機、興趣、理想和信念、這時就形成了獨特的氣質和性格。這時心理發育就真正進入了最後的、完善的高級階段和完成階段。一個成人很少去想到自己的意識是怎樣的產生的。只有通過心理學知識的學習,才能真正知道它的來源。有了「意」才會思維、思考、和記憶,才會學習,和學到更新的知識。「意」雖然是主觀世界獨立運行的內容,但它的基礎依然依賴於客觀世界作用後所獲得的知、情信息。這就是目前心理學一般意義上對「意」的理解和了解。現在一般所說的「心理」,狹義地說,也就是「意(意識)」。從這個基礎上出發,人的心理是可以了解的,可以檢測的,可以實驗的。可以推斷的。可以找到其發生髮展的軌跡。 由於知覺可以發生錯覺,因此「意」也可以有扭曲、失常和紊亂、混亂。由此,錯誤的、紊亂的、失常的、變異的「意」也可以從「知」的發生、發展過程找到其的來源和痕迹。廣義的心理-人的心理-心理現象,是一極其奧妙的現象。到目前為止,還有大量未知數未能探明,未能得到解釋。人類正在為此努力,正在不斷探索之中。九、思維與「靈魂」人有了意識,也就同時有了思維。通過思維產生各種意念、通過思維就能對各種知覺、對客觀事物、事件進行分析推理、判斷,從而產生新的認識、形成新的概念。由此反過來會指導、決定自己的行動方向和行為準則,這時就逐漸萌芽了意志。有了思維和認識,就會對各種客觀事件事物形成不同的喜愛,或者是厭惡、恐懼與躲避;或者是趨向,或者是遠離;對不同的事物與事件注入了不同的情感。思維是高級的心理活動、高層次的心理過程。思維的基礎是知所獲得的大量信息,也就是客觀事物作用於機體後所形成的大腦的反映,沒有客體的作用刺激,就不可能獲得知的信息,沒有知的信息,就不會有意識和有大腦的思維。一旦大腦有了大量信息的貯存,形成、發生了思維,這時大腦就可以獨立進行思維,可以不再依賴外界客體的信息刺激而獨立進行思維。但是思維本身也具有不同的層次,有低級的思維,有高級的思維,有更高級的思維…以致無窮。也就是說思維本身也在不斷的更新過程,在這個更新過程中必須要有,也必然會有和接受新的客體刺激,形成新的知覺信息,從而獲得新的靈感,產生新的思維。如此反覆循環……把思維推向更高的層次……這是一個沒有終極的循環。思維就是在這樣一個循環中發展。當達到某個層次時,人類現有的知識和能力已難以想像和解釋其中的奧秘和精華核心的實質,這時,也就出現了「心靈」「靈魂」一類的辭彙,大概這就是原因。人類的思維就是這樣一種:既能知、也無法知的、極其奧妙的大腦的靈感產物。思維是當代最高層次的研究課題之一,思維是創造的原動力,是創新的源泉。思維學是最新崛起和發展的科學。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既無限,也有限。只有懂得思維的來源,才能懂得思維精髓的含義所在。要想有豐富的思維能力和正確的思維方法,首先得接受大量的、正確的知的信息(即親自投身到社會實踐接受鍛煉)和理解思維發生髮展的規律。
推薦閱讀:

什麼是《東方快車謀殺案》?
人活著,就是在戰鬥:記錄抗擊躁鬱症的日子
正在撩的妹子不冷不熱,你正糾結要不要放棄?這篇文章幫你分析她的心理
四十不惑,三十六就不惑了!
當你工作或學習能力變差,小心是抑鬱症

TAG:心理學 | 心理 | 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