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那些事兒 | 靈異事件?考古人真的會遇到嗎?

在老百姓的印象中,考古工作是神秘莫測的,再加上近年來眾多盜墓小說的渲染,那些機關重重的古墓、驚險的盜墓生涯,更是讓考古工作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每每提到考古,很多人總是浮想聯翩,考古會有危險嗎?考古會遇到粽子或者血屍嗎?今天南南就為大家揭開考古的神秘面紗······

問題1:

大墓里是不是都機關重重?

考古盲

這難道還算個問題嗎?沒看過電視?沒看過電影?沒看過一打開墓門咻咻的飛刀和到處瀰漫的毒氣?雖然有點誇張,但藝術都來源於真實。換位思考一下,站在墓主人的角度去思考,他當然也知道自己死後可能會有人盜自己的墓,肯定會設置一些障礙的。死後被掘墓,那是最狠的罵人話,誰不怕?

不是,那是小說里的虛構,如果每個古墓里都是機關重重的話,考古者就成高危職業了。不過,古人也是很聰明的,他們通常會在墓葬建造時採取一些防潮防盜的手段,比如:周代貴族墓葬中所見到的積石積炭墓,即用石頭、木炭、白膏泥等材料填充在棺槨周圍,用於防潮防盜。還有的名人墓葬,會設立一些假的墓葬,防止被盜。

考古人

有人肯定會問盜墓者為什麼會有死在墓里的情況,可能有自然和人為幾個原因:一些密封較好的墓裡面經過幾千年的變化,裡面會產生一些有毒氣體,盜墓賊通過盜洞進去後空氣流通不好,很容易就會中毒身亡。還有可能就是盜墓團伙之間存在利益之爭,人為謀害。

對於一些墓葬考古項目來說,考古工作者會採取封閉式發掘和整體揭露性發掘,前者會存在較大「危險」,畢竟墓葬經過成百上千年的存在,會有一些有毒氣體,所以工作人員會戴口罩進行作業,盡量避免待的時間過長;如果整體揭露性的,也就是揭開墓葬頂部進行發掘的,條件會好一點。

問題2:

聽說最開始的考古手冊就是「盜墓實錄」?盜墓的留下來什麼東西能被考古借鑒?除了洛陽鏟,還有啥工具是用的人家的?

考古盲

這個還真是頭一次聽說,考古能和盜墓聯繫起來。不過仔細想想,考古從盜墓那兒借鑒來的應該不少,盜墓這個行當持續了多少年了,就算沒有先進的科技,一代又一代經驗流傳下來,也能夠寫一本厚厚的書了。盜墓書上講的摸金校尉什麼的,那可是個古老行當。估計除了揣只黑驢蹄子在身上不會學,其他的盡可以多學一點。

作為真正意義的中國考古學,是以1926年考古學家李濟先生主持夏縣西陰村的考古發掘為開端的,當時採用的是美國人類學的田野發掘技術,雖然較之現在成熟的考古發掘理論和方法還有待提高,但是已經有一套較為科學、嚴謹的操作流程和辦法,並不是什麼「盜墓實錄」。

考古人

洛陽鏟最初是由盜墓分子發明的,因為其設計結構具有鑽探優勢,人們可以根據探出來的泥土,來判斷地下的時代,這還是很便捷的。

另外,洛陽鏟可以長達十餘米,當它向地下鑽探時,有時候會感覺碰到了磚瓦,鑽不動了,這就代表地下肯定有墓葬或者遺址,所以這個工具為考古行業所借鑒。目前從盜墓賊那留存至今的也就是洛陽鏟了。

在考古家看來,其他行業使用的任何工具形式,只要它可以在保證不會造成古代遺迹遺存破壞的前提下,滿足考古的需要,都可借鑒。比如晉陽古城遺址東區由於土壤環境的複雜,無法使用洛陽鏟,就引進了地質所用的物探技術。還有,幾年前太山出土的金棺,最後為了不破壞金棺表面的絲綢緞帶,考古工作者就對其進行了X光掃描,從而確定裡面有舍利子。

考古與盜墓有著本質的區別,盜墓只是為利益驅使,僅以盜取文物為目的,不擇手段地造成對古代遺迹遺物的毀滅性破壞。考古以搶救性保護為目的,通過科學發掘的方式,儘可能地全面保存和復原整個遺址內的歷史信息,而不會獲取任何文物。我國法律有明文規定,對盜墓這類犯罪行為一定要予以嚴厲打擊。

問題3:

搞考古時,有碰上靈異事件的嗎?

考古盲

河邊走多了,總會濕鞋。古墓下多了,總會看到點兒不該看的東西吧。從迷信的鬼魂說,到現代的磁場說,我認為古墓里一定有點兒和外面不大一樣的東西。不然為什麼我一去什麼什麼陵就覺得特別陰森呢,為什麼古墓里出來的物件總讓人覺得特別寒涼冰冷呢。不知道考古工作者能不能看到,反正我是挺害怕。

我們訪問過許多不同年齡段的考古工作者,還沒有聽說過所謂的靈異事件。當然,現在很多讀者都被盜墓小說蠱惑了,這隻能說明小說作者是個極具想像力的人,但他這一頓瞎編,可給考古學家們添了不少麻煩。現在,人們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有沒有遇到過詐屍?」「見過『粽子』沒?」聽到這些問題就頭疼,要是真能遇到這些,誰還從事考古工作啊,豈不是保命要緊?

考古人

考古所接觸的是已逝古人的遺存,又受法律資質的限制,這屬於小眾的行業,所以在大家眼中都覺得我們的工作是「神秘」的,大眾對考古充滿了好奇和新鮮感也完全能理解。但考古真實與小說完全不同,後者是虛構是想像。考古並不是盜墓那種「挖墳掘墓、挫骨揚灰」的缺德行為,相反,考古反而會因為復原歷史、保護遺產的行業性質,而倍感責任的榮耀和重大。

問題4:

搞考古時為避免有些「髒東西」,會不會戴些特定的飾物?

考古盲

我覺得不僅需要戴,還需要找好的戴。什麼千年古剎開過光的符呀,什麼百年老桃樹做的劍呀,可勁兒往身上招呼。就像是咱們民間,去拜祭過世的人時,也要戴個紅布條對吧。有時候不是說真的有什麼不幹凈的東西,而是給自己一種安全的心理暗示。

戴信仰類飾品,是與個人信仰有關的表現,與考古工作本身無關。

考古人 問題5:

怎麼能知道地下有文物?人家盜墓的都是望氣看風水,搞考古的有沒有高招?

考古盲

 哦,我要是考古專家聽到這個問題我就生氣了,當然我也不知道具體問什麼。但是我覺得看土啊,看水啊,這對於考古專家來說都是小菜一碟吧!應該還有更專業的設備,什麼各種探測儀呀,各種透視儀呀,連秦始皇陵那麼大的陵墓,都能探測清楚裡面有什麼,其他小墓那還不是更簡單了。

我們中國的考古發掘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主動性發掘,一種是搶救性發掘。所謂的主動性發掘是指考古工作者根據科研計劃向國家申報,經過國家文物局批准之後,針對各自的課題研究有計劃地、有目的地發掘。而搶救性發掘是因為蓋房、修路等基本建設,以及盜墓等對地下文物帶來破壞,而不得不被動進行的搶救性挖掘與清理工作。通常,搶救性發掘比較多。

考古人

考古工作的流程一般是調查、鑽探、發掘、保護、研究。無論是主動性發掘還是搶救性發掘,都要通過這樣的步驟流程。主動性項目,因為長期科研需要,能否發現重要的遺址(註:此處是遺址,而非文物遺存,「重要」的含義也是說該遺址保存了多少歷史信息,保存的信息越多,則越重要),前期一定是做了大量的調查工作,比如走訪附近的居民,看地表遺存的分布,觀察水域、道路等地理環境的變遷等等進行推測。搶救性發掘,則完全在建設施工或盜墓破壞區域內,發現什麼,就研究什麼,保護什麼。

但無論是主動性發掘還是搶救性發掘,發現文物並不是考古工作的目的,文物作為遺存,只是分析研究其所處的歷史文化的依據。所以考古工作者不會試圖去尋找文物,也就不會有發現文物的高招。

來源:山西晚報


推薦閱讀:

[非小說,真實口述]小時候外婆講述的靈異故事
廟祝見聞錄:中邪的大姐露出了詭異的笑容,自己渾然不覺(下)
廟祝見聞錄:魚龍會,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漁民節日盛會(中)
廟祝見聞錄:流傳上百年的珍貴法器,一段傳奇的往事……(上)
一個死了五天的人竟然突然起來掐死了那個警察…

TAG:考古 | 靈異事件 | 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