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小知識】陳式推手中怎樣運用十三勢

太極拳譬如一座建築物,十三勢則是它的建築原料。在手法上為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法;在步法上為前進、後退二法;在眼法上為左顧、右盼二法;在身法上為中正一法。陳式與其它式在原則上原是相同的,但在講解和運用中大有不同。今按眼、身、步、手四個方面依次介紹如下: 

眼法:眼是負責觀察地勢、敵情、以指揮肢體因敵變化的器官。它的注意方向經常是前進而無後退的,它觀察所及的範圍角度為150°左右。而且在這個範圍內注意的點即目標外,還自然有面。俗語說的眼觀六路應當是「一目了然」,而不可能把眼球轉移六個方向。因此,我對十三勢中的「左顧、右盼」解為左顧的同時應有右盼。反之,則右顧的同時也必有左盼。顧處是視力的集中點,是眼法的實處;盼處是除集中點外視力所及範圍面,是眼法的虛處。有人解為:左為顧、右為盼。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左就為顧,右就為盼?恐怕沒有正當理由可以說明。也有人將左顧右盼與前進後退並為一談,說這屬步法規律,也是講不通的。因為腳上沒有長眼,步法不適用顧盼字樣。 

身法:負責帶動步、手而因敵變化。它的規律是動中的中正安舒,而非呆板的中正。陳式的全身運動,即以螺旋為主,所以身法也同樣應當是立體螺旋的。只要眼看固定方向,則身向左右旋轉時,自然形成立體螺旋之狀。但應注意,在一般拳式中的旋轉方向,經常是45°而軀幹旋轉上下配合,又經常是胸以下可以隨襠勁的下塌轉得略多於45°當然在步法進退時,身法可以隨勢加大角度。而身體旋轉中,肩部可以一邊略高,一邊略低的傾斜,才能形成螺旋主體。但不可走得太過,使腰勁折斷。

步法:在陳式拳的上下配合規律中是較重要的。所以陳鑫說:「手到腿不到,發人不巧妙;手到腿也到,發人如薅草。」所謂的到與不到就是指的步法。一般武術也有「手似兩扇門。全憑腳打人」的說法。按說這也是指步法而言,不過往往被人誤認為手只能防禦,攻擊則須用腳的踢蹬,那就錯了。關於陳式步型,前面已作介紹。這裡再講講腳的八法和步法怎樣進退。

腳的使用八法為:踢、蹬、踹、捭、掃、跺、套、襯。踢勁在腳尖、蹬勁在腳踵,踹勁在腳掌,捭勁在腳面外側,跺勁在全腳(但分前後,前把勁在足踵里側,後把勁在足尖里側),套是將腳進在對方的腿部外側,襯是將腳進在對方的腿部里側(有人稱之為插,雖然同樣可以表明前進,但不如襯字更為恰當,因陳式進腿要求貼住對方腿部。插則可能離的尺寸不準)。八法中的前六法,都先用手法制住對方的雙手,而後區別使用踢蹬等法。這樣做較為保險,不致被對方以手接腳而被掀倒。但使用腳的六法都應先收提膝部,再發足勁,而且膝部總是略留餘地,不完全展開。踢可以高齊下頦,蹬則僅齊膝胯。而且凡發腿腳的動作,實腳必須踏穩,襠必松塌,身體略向前斜,作出向心狀態,以免足部發勁後被對方反作用力頂回。

套、襯二法是與每個步法進退經常連用的,推手所說「牽動四兩撥千斤」的牽動法,不是用手,而是以套或襯法從對方的下盤旋轉牽動他的重心。重心一被破壞,便能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當然還得「上下相隨」得十分協調才行。

對陳式手部八法的理解和作用:

掤有二義。一是指「勁」,即通過螺旋運動的順、逆互變,持久鍛煉自然產生的一種勁,就是「纏絲勁」。陳發科師稱之為掤勁,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內勁。運用這種勁貫穿於各種手法的便是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法。二是指的手法八法之一的掤法。掤法是用以迎接對方來手的著法。由於對方進攻的手可以來自四面八方,所以陳式的掤法有正、反。從正面接手如第一金剛搗碓第一動作為正掤;從背後接手如二起腳、抱頭推山,二路中的伏虎第一動作都屬於反掤。掤法是因敵而變的,所以可以用順纏接手於搗碓、抱頭推山、二起腳,也可以用逆纏如伏虎。第二搗碓是左側掤法,第三搗碓是右側掤法。左側掤用逆纏,右側掤則用順纏(有人說順纏為掤、末妥)。還有其它左、右、上、下、進、退之分,不再一一介紹。總而言之,掤法是以引化為主的。捋、采、挒都是自身左右引進對方來力使之落空的著法。但手部自轉與公轉的配合,力的分合,圈子的大小各有不同。

捋、采、挒接手的規律,陳式要求「右手來,右手迎;左手來,左手迎」。我根據陳師示範和個人實踐經驗,加上「靠外側迎」四字,因為這樣做可以用一隻手制住對方的雙手。

下面我們分別介紹采、捋、挒的配合與作用。采以順纏接,接住對方腕部後立變逆纏,向左或右後上斜角引進,肘仍松沉,手高不許過眼,前手用腕掌之間的部位順纏搭在對方的肘關節上邊,下塌外碾地先和後手走同一方向的合力,當引到肘尖齊乳房前,便變分力,迫使對方向我方身後旁傾斜,如金剛搗碓第三動作。捋也用順纏接對方腕部,然後用收的手法向左或右下斜角引進,手到心口指尖向里下轉,而大指外碾,肘則緊貼肋部(左肘貼左肋,右肘則貼右肋),隨身向左或向右旋轉,前手也用順纏搭在對方肘關節上側,下塌外碾,走到肘經胸前,再從合力變為分力,如六封四閉第三動作是左捋法,當門炮是退步右捋法。挒法與采、捋的手部配合不同。采是右手以順纏接手立變逆纏,向後上方走高圈;前手順纏,指高與下頦平;捋用雙順纏,前手高齊胸前,挒則雖亦雙順纏,前手高齊胸下,而且初接手時雖是全力,立即變為分力,如倒卷肱左右退行的頭一步,二路斬手的轉身動作,都是找對方反關節的。陳師經常囑咐:不可輕試。以上介紹的是雙手采、捋、挒法。也有單手采、捋、挒來配合另一手其它種著法的動作。如白鶴亮翅是右采配合左下按法,擊地捶是左采配合右下擊法,第三搗碓第三動作是右手單挒配合右足收帶法。

是手背向外,按則手心向外,亦有單雙、左右之分。須知順逆纏法互變,擠按互變只在一反掌之間。全因敵而變化。

陳式的肘法也有數種,如順攔、拗攔、連環等法,發肘的方向和步的方向一致的為順攔(陳式各式均為順鸞、拗鸞,「鸞」字對這個著法沒有什麼意義,「鸞」乃「攔」字之誤。因肘法是截攔對方勁路而發的,故我改為順攔、拗攔);和步的方向相反的為拗攔。二路手肘式(原名獸頭式),兩手互發而兩肘向後互發,故稱為連環肘。但應注意,陳式發肘都是步法進到一定步位,雙方身體已經接近才因敵而發。所以順攔的肘用逆纏發勁,手心正對心口,肘尖略出肋部;拗攔肘則系左引右發,用順纏下塌外碾的勁,肘雖離胸數寸,手仍不超過胸前。

陳式靠法亦分數種:有肩靠、胯靠、臀靠、膝靠。肩胯靠均於步法進到對方腿部內或外方,軀幹十分接近時,足尖一踏,即行發勁。方向是偏於左右兩側的,身體在發勁時,只作左右旋轉,不許以身找人。臀靠向下塌襠勁以壓對方腿部,如穿地龍第二動作是解決背後有人摟住腰部的著法。膝靠是下面進膝攻對方襠部的著法。陳師也經常囑咐,這是與生命攸關之法,不許隨便使用。

我們了解了十三勢的基本規律,還應了解推手時怎樣做到「上下相隨」。首先,眼要不高不低地專註對方的動作。因為太極拳主張「彼不動,已不動」,符合軍事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所以在一九五六年我再次向陳師請教時,陳師說:「這套拳的每個動作都不是空的,都是有用的。」這才把起式第一動作改為雙手在心口前左前右後架式,表示為了自衛而非攻擊。這就是推手時雙方手部剛一接觸的掤法。搗碓第二動作,我方雙手向後引進,左肘下塌外碾,使對方勁力落空,同時進左步於對方的右腿外側,在手部為采法,在步法則系防止對方變步或抽回為套法。當對方因梢節被掤化,而繼進的肘部被我以下塌外碾之法引進落空,必然又進肩靠。我即身變左轉,以左手背向他的右方撥轉,是為擠法。同時用右手封住他的右手於對方腹部左側,便是左擠、右按。這一圈共三個動作,包括采、捋、擠、按。下面對方應當身先向左轉一點化勁,即用左手纏我方左手,身體變為右轉而進右步,想用采法制我,我即身向左轉,左足外擺45°,隨進右步於對方左腿的里側,手以擠、肘、靠法連環前進。對方則身變左轉,亦以左擠右按來解決我方的著法。這樣反覆進退練習,自然能由熟生巧,雙方都守規矩而不泥於規矩,因敵變化,以適應雙方的動作,一方面保持自己重心的平衡,同時破壞對方的平衡,以決勝負。

適應對方動作的方法說來倒很平常。只不過是善於「加」「減」而已。加減是從順逆旋轉的角度,正反公轉的方向上略加變化,似乎不是難事。但在時間的快慢、角度的大小方面加減得分秒毫釐不差,卻是不易。只要功夫練到高度正確而精熟,則用時不必有意便能隨機應變

推薦閱讀:

太極雜說 97
孫式太極拳四十九式----孫庚辛
太極先天法
淺談太極內功的五種呼吸方法
體認太極拳之松---

TAG:知識 | 太極拳 | 太極 | 小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