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飛機之痛可期而解----與包括烏克蘭在內的所有航空技術強國的合作。

夏之重猶過其熾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893162_1.html/ ]

夏是熾手可熱的季節,比如剛曝出的消息,烏克蘭六機型落戶渭南,是件真事,對於期待大飛機多年的中國,要算是件好消息。不管機體過時與否,中國都是需要的。安70、安158、安124、安225、安74、安178,這些中國都缺,比如安-70,去年珠海航展的新中運,運-30,雖非官方正式立項,但我們需要,需要就是實用,先能保證使用,然後再說化腐朽為神奇的事。我看到不少官方網站也都做了報道,既然這個非虛,我們且來湊個熱鬧討論一番,看是如何。

運-20開飛,C919開造,沒弄過,在經過了多年技術摸索之後,仍需使用多國關鍵技術,大飛機非止一端不易,要講收穫,俄是種子,烏克蘭是農藥,美國是化肥,也吸引了一切先進的航空技術成果,我們到今天開始茁壯成長,百病不侵,造就了金鋼不壞之身,早已是今非昔比。你放心,運-20沒有問題,雖說研製階段仍使用的是俄制發動機,但到了列裝之日,就會完全實現自主的。對此,我們的台灣有期節目,講到成飛,評說也精彩,能造殲-10的成飛人,打造殲-20,是在厚積了多年之後。花開四季,而夏是沉甸甸的收穫,我們想說,能造出一切想要的東西來,請自大飛機始。

歡迎和一切國家合作,天津A320,東北之伊爾-96,要來的都是客,是朋友,中國已熱情地張開了雙臂,自包括此番前來渭南的烏克蘭。大飛機是國家戰略產業,當可用于軍事,輔助飛機無限靚,我們已在運-8身上折騰了多年,飛機不大是個中型的,大一點的已經邁過了一道坎,繼續和烏合作,期待更殷實的家底,其次才可期,才有收穫。我們的基礎本身,正在於前蘇聯軍工體系而來,運-8改造即吸收了不少烏克蘭技術,所以這是我們合作的基礎背景和前提,基本屬於天造地設,無關血統。安東諾夫,是不折不扣的大玩家,典型的行家,世界有口皆碑,曾經稱雄一時,做為大飛機製造業的王國,產品行銷全球,這裡面就有中國,以運字編號打頭的所有飛機(運-20除外)。安-225,無人能望之項背,全球大飛機歷史的神話。看中俄大飛機合作,一購二買今無果,伊爾-476下線無人問,伊爾-96悄悄地飛,圖-214貨機訂購多年只進來一架,談不攏的不只是價格,各有考慮,如果中烏實現聯合六型飛機製造,那麼中俄的合作會不會無果而終?無人關心,中國訂購的伊爾-78加油機已經開始交付,說合作畢竟你情我願之事,強扭的瓜不會甜,中國不再願意受制於人。說什麼伊爾-476,中國還會成為它的客戶,看運-20,「鯤鵬」已開始振翅,中國不會打壓自己的國防軍工實力。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秋之果的解析

夏過去是秋。要說到四季,一樣不能少,秋是收穫的季節,且以可期而論,又怎樣?秋是收穫,也漸生寒意,這多年的技術封鎖,涼得透了,方知做強自己是根基,其它的都是空的,只有壯大自己實力才是一切。

忍不住要說,緣自過去總是盯著,這堆東西,我們是沒有的,現在如數家珍,我們挨個地說。徐勇凌在軍事雜誌上的文章,不怎麼有機會出國的徐,在俄羅斯開飛機,駕過運-8,開過伊爾-76,當他架著一架運-7落在安-124面前,才知道世上竟然有這樣大型飛機,從網上的觀感與實景,完全不一樣,當它伸開巨大的翅膀,從眼前划過,你想想,那是怎樣的一種震撼。後來在電視做軍情節目,又再次強調了這一感覺,如之安-225正是前蘇聯航空工業登峰造極的產物。

別名「夢幻」,安-225機身長度84米,翼展88.4米,六層樓房那樣高(19米),飛機自重285噸,最大起重640噸,配備6台D-18高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單台推力23.4噸,夠大夠威猛,能馱著一架太空梭倒處飛,給人印象極深刻。一次可加註365噸燃料(每小時耗油15.9噸),可維持18小時的飛行,航程超過15000公里(全負載2500公里)。唯其夠大,舉世沒有幾個機場能夠滿足其使用,它太大了,能裝載250噸貨物(安-124為150噸,美製C-5為118噸),如果有人問,拉人的話,能裝多少,有人估計能達到2000左右(A380為1000人)。唯其大得頭疼,很難維護,2011年4月,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訪華,有其售華的意願。網友的評論,實在是太邪惡了,而北約給它一頂「哥薩克」的桂冠。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安-124的別名「魯斯蘭」,北約號為「禿鷲」,裝備的時間1986,曾經創下載重171219千克物資的紀錄,拉下的話,可運載448名步兵,翼展達73.3米,起飛重量達405噸,如果說安-225太大,使用性不高,那麼安-124正是我們急需的一款真正的軍用大運。太大的我們弄過,能把安-124研究透,能使我們促進不少。這麼好的飛機,2007年前後俄烏二國曾痛下決心,重新改造一下,再次開工,這事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多年過去不了了之,沒別的,也就是錢的事,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秦瓊賣馬,這是他的命,自然捨不得,多好的東西呀,怎捨得棄之如敝履,不會說扔就扔。2014兩國交惡,這事只能再次忍痛而罷,但俄有表示,坐擁所有安-124的技術細節,自個能造,只是現在沒錢,一時沒錢也不等於只是說說。

安-70是全新的飛機,俄烏二國咬牙堅持了多年,時斷時續,還有一個發動機沒有解決好,畢竟為獨一無二的技術,Д-27漿扇發動機,多省油,只是有心無力。性能等同於美製C-141,完全能運載30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最大起飛重量為130噸,最大商載47噸,攜帶35噸貨物可以飛行3800千米(伊爾-76MF攜帶40噸貨物可飛行5800千米)。在俄烏多次不能支撐的時候,也多次要與中國展開合作,可能不太誠心,也許有人反對,這個事已經嚷嚷了多年多次,是對方開出的價碼太高,還是在技術上實現的可能性不大,要知道已經接近成功,或說就是成功了,走過當面錯過,最終可能還是俄因素,拴著烏的尾巴,它翹不了那麼高。

安-158的定位,有點類似我們的ARJ-21,同為100座級,只是ARJ-21技術受制的情況比較嚴重,看中國一款特種飛機圖-154M,不得不忍著老機體的苦楚,就知道,這,也是我們之所需。2010年首飛,2013年正式出售給古巴3架,除了D-436-148發動機與歐洲合作生產,基本等同國產,如果搬來中國的話,有人估計,中國需要6000架,這麼大的量確實嚇人,消息的正確性且不做評估,如果真地是這樣,不免有ARJ-21再次壽終正寢的擔心。

從安-148開始,有了安-158,直至安-178,集二國航空力量之精粹,一次向中型客機的發力,首架安-178下線是在今年的4月16日,傳說新疆航空已下了訂單。怎麼認識這個安-178,可視做安-158的放大,也可視為技術升級版本,也是貨運型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893162_1.html/ ]

最後說到安-74,它被開發出來,首在艦載預警,航母廢置以後,有多種改型,機長28.07米,機高8.75米,翼展31.89米,最大起飛重量為34.5噸,最大有效載重為10噸,最大平飛速度705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0000米,航程3300千米(載重 5噸時)或為 1150千米(載重10噸時)。客運時搭載52名乘客的航程2750公里,搭載10噸貨物時航程為950公里。2009年,曾參加印度海岸警衛隊新型巡邏機採購項目競標,惜歸於失敗。去年寮國一架失事,是個老東西。

冰封之下全解碼

涼透了是冬,寒意不寒而粟,中國要發展自己,一樣事,知道了哪些是自己真正要發展的,需要的,必須的,應急的,制衡的,如此才能平穩而渡。

來者包括烏克蘭的國家航空航天部部長,此來等級與級別不算低,直接進入實地勘驗,全作意圖十分明顯,並具體說明了六種飛機型別。把渭南鹵陽湖定義為生產基地,是這些飛機的發展完善,是深入的合作,綜合分析,以為這事有譜。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烏克蘭不能等同於俄羅斯,兩國多年的彼此真誠合作,又為我國促進技術發展,提供了較為有力的支持,如航母、殲-15艦載戰鬥機和「野牛」級氣墊登陸船,伊爾-78加油機,這都是看得到的,還有看不到的,如東風-21的技術支持等等。當然中國算有了一點錢的,兩國合作也是互惠互利之事。但無論合作的深度,還是態度,都還端正,是以此次合作值得期待。烏克蘭國家經濟到了一個不測之天,戰略上面對著俄羅斯巨大壓力,中烏軍事技術合作一面具有天然意願,另一方面能不欺不詐,沒有哪一方為此不痛快。我們且仔細分析這件事,西方都有,賣不出去,有生產體系不能連接,再說根本沒有這種需要;只有中國沒有,有現實需要,需要烏克蘭的技術,所以能一拍即合。

以老飛機的名義,要將這些舊機體脫胎換骨,技術上並不能擺脫西方掣肘,尤其是發動機。大的尤顯太郎糠,不能使用現在飛機製造技術進行改進的話,就會有些笨伯,明顯過時;如果要做改進,手頭的工作量很大,也有不少的技術難題需要突破才行,這需要時間。所以項目定了,從建成到投產,也得不短的時間。

合作的方式呢,是兩國共同改進生產,還是烏克蘭獨家絕學,中國只負責錢和廠房建造呢?目前沒有進一步消息支持。看烏克蘭的考察,似乎不是賣了技術給我們。廠址需要他們考慮,論證其可行性,這事呢從開始到談成,還有待時間去磨合。對於中國講,錢不是問題,而對烏克蘭,作為提供技術的一方,要對拿回這些錢負責,更要在技術上一絲不苟。安-148系列飛機,建成投產以售中國,這個項目優先,也算是合作的一個核心項目。中國要多少,能生產多少,生產在本地,很方便。我們可期待的,不是很多。然在安-225和安-124的改造升級方面,可以參與的力度大一些,以期早日弄出自己的大型飛機,或者為我所用。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國家亂了,人才流失得厲害,更有嚴重的腐敗和內亂,過時的軍工技術不斷貶值,舉步唯艱,材料、關鍵技術失去俄支撐,尋求被拯救,只有中國伸出巨手,把它給托起來,雖有個別先進技術高山仰止,如厚板電子束焊接技術,美國人亦多拜其所賜,但絕大部分礙難支撐,一樣沒用,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缺胳膊短腿的烏克工軍工靠吃老本早已難以為繼,變得十分著急,卻無可奈何。在未與俄翻臉之前,對付一下,二國互補一下,大量工人尚有飯吃,那麼現在,謝世的特徵十分明顯,私有化的加重,生產成本的提高,更加雪上加霜。誰能想到,大名鼎鼎的工廠,居然沒有飯吃。過去馬達西奇有稱「動力沙皇」,安氏厲害的大飛機,均出自於它,多年過去,也難有什麼新的型號問世。不過,就是這,依然向中國提供了30多種軍工技術,想來也是無奈,不出售沒有一點活路。從此看來,中國「雙引」所發揮的作用,人也要,東西也要,當年向中國敞開了技術出口的大門,盡為白菜蘿蔔的價格,現在再一次機會擺在面前,我想自當不會錯過。放著這麼銀子和美元,難有什麼用,不如趁機開足馬力,早點把高新技術搞上去。像安-225這樣的大飛機,以前我們從來就沒搞好,根本接觸不了,現在面臨著新的機遇,應當抓抓緊了,哪怕一時囫圇吞棗,以為也再所不惜。

春之渴望全憧憬

在平安的四季,經過了四季,冷透了知春之重,惜春愛春去擁護技術的春天,抓緊機會來發展自己,成為十分緊迫的任務。

曾經一度不見豬跑,總是吃過豬肉的,畢竟剛過完了年,一仿萬能之日,也見製造水平低下。在大國之間,我們無法而立,加油機算只有轟油-6這樣的東西,2005年的採購無疾而終。2002,中國訂購了5架圖-204-120CE貨機,俄一直在懷疑,中國要改作加油機、空中指揮機和預警飛機,遲遲不能到貨,十年過去還在談判,談的什麼不知道,反正除交付了一架後失去信息。這事的無限意味在於中國受制的嚴重程度,到了如何之境地,外媒一直在猜測,受到極大關注,好像區區5架飛機能如何得了似地,中國逮誰說理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893162_1.html/ ]

再說伊爾-96,那是世上除波音747之外的第二種遠程寬體飛機,被國人稱為真正的大飛機,做為C929的備選方案之一,俄無適航證,想以出技術中國出錢的方式在中國找一點市場,所以一時熱絡起來,媒體消息鋪天蓋地,什麼中國終得國造真正意義的大運了,等等,燙得厲害。其實論來論去,對於中國來講不太合適,中國不能容忍我們的C929茲呱呱墜地就看不到任何希望,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要賣出去,而非講什麼面子擁有這樣一個東西。有人講,買它這東西,改進升級亦無現成技術可以使用,其多年又不被市場看好,辛苦改造出來也會無人問津的。

有痛,大飛機在風口浪尖,沒有遠程飛機做支撐,軍事實力受到極大牽制,大空軍呼喚大飛機。現在有堅強的國家意志做基石,發展了這多年,有了堅實的工業基礎,大飛機之夢已看到曙光,不再遙遠。C919從打造之初,即有一機兩型的考慮,主要在民用,著眼自用,但有外銷考慮,這一點不似前蘇聯,只管殺不管埋,在華沙國家不愁賣。集中力量於一型,或二三型號,在精品方面發力,才能把我們的大飛機搞上去。期待搞一個C系列去競爭,在二分天下日,被人堵個嚴實,起步之初不少犯愁,有與俄合作的考慮,沒搞過,首先弄清大飛機的基本技術,然而民航首在舒適性與效益性,這點不比軍機,突出實用性和耐用性,前兩點正是俄航空所缺乏的。

看美軍大飛機平台建設。E—3、RC-135、E-8C均緣自波音707,E-4由波音-747-200客機改裝而成,P-3系列反潛機由「依列克特拉」民航機的基礎上設計而成,P-8A修改自波音737,KC-10A改自DC-10,E-10、KC-46A改自波音767,美國軍用大飛機型號全,平台好,達1300架之多,任何國家比不了。大多由民用飛機改進而來,改巴改巴就能用,融合民用航空技術是一條現實而高效的捷徑。這是航空技術發展到最高程度的信手拈來,有妙手偶得之效,對於一般國家來講成奢望,可望而不可及。美軍大飛機發展的啟示也從而告訴我們,軍民技術的通用性,是堅持兩條腿走路下的產物,不能像蘇聯那樣只搞軍用忽視民用,沒有民用大飛機的成熟就難有軍用大飛機的成功。兼顧經濟效益,就能使軍用大飛機的發展擁有持續性。

在經過了技術嚴冬之後,自主創新做為國家戰略得以確立,大飛機之痛可期而解。期待我們的軍用大運發展,期待與包括烏克蘭在內的所有航空技術強國的合作。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推薦閱讀:

乘坐春秋航空是怎樣一種體驗?
如何評價電影《薩利機長》 (Sully)?
什麼是航空管制?
首航的空乘待遇比海航還高?
無人飛機前景怎麼樣?

TAG:飛機 | 航空 | 技術 | 烏克蘭 | 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