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學課:一口氣讀懂15本哲學名著

書名: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學課

作者:【日】 小川仁志

內容簡介:

從老師與三位對哲學有興趣的素人--女高生A子、對人生感到困惑的30幾歲上班族B夫,與60幾歲的C吾郎--生動的問與答中,過去我們難以理解的重要哲學理論似乎變得親近許多,也會發現其實哲學就存在於生活(生命)之中,無所不在。

作者簡介:

小川仁志

1970年生於京都市,德山工業專門學校副教授。畢業於京都大學法學系,名古屋市立大學研究所博士後期課程結業,取得文化人類學博士學位。於商店街主持「哲學咖啡廳」等,實踐親近市民的哲學。專長領域為公共哲學、歐美政治哲學。著有《黑格爾當總理大臣!》(講談社)、《哲學的教室:改變人生的14堂課》(台灣東販)等書。

譯者簡介:

鄭曉蘭

畢業於東吳大學日文系、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日文筆譯組,熱愛文字以及寫作。長期從事口譯、筆譯工作,現任職報社英、日文新聞編譯。譯有《公園生活》、《習慣改變了,頭腦就會變好:東大生教你的七個學習習慣》等書。

書摘正文:

前言

代替開學典禮的引導說明

日本近來掀起罕見的哲學熱潮,哲學成為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或許有許多人會因此冒出"哲學到底是什麼玩意兒?"或是"就來讀些哲學吧"這樣的念頭。我想,也會有人跟著翻開康德、馬克思等哲學家的名著。

但接下來,每個人恐怕只會感到驚愕莫名,因為這些名著實在太難懂了。遺憾的是,這些哲學書並不能為這樣的人開啟通往哲學世界的大門。即便是我想要閱讀那些所謂的"哲學名著",同樣也對內容感到一頭霧水。

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在於大多以外文寫成的哲學書在經過翻譯後變得艱澀難懂。另外,則是所謂的哲學是一門探求事物本質的學問,必須在字裡行間思考出言外之意。若只追逐字面上的意義,便難以理解個中三昧。

要想理解哲學,就必須具備掌握話中意涵的知識與思考能力。因此,隨著年齡增長以及人生閱曆日益豐富,在每個不同階段閱讀哲學書籍,也會有更為深刻的領悟。

話雖如此,想必也會有人覺得雖然本身沒有什麼知識或人生閱歷,但也想要以自己的方式體驗哲學的樂趣。如果是這樣的話,又該如何是好呢?大致上理想的狀態是通過參與大學課程等方式,爭取機會去聆聽專家的詳盡解說吧。只不過,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得到。

於是,我才想在本書中展開課程,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讀哲學名著。內容是以我擔任老師的角色,同時還有三名假想參加者,每堂課鎖定一本哲學名著為主題,進行解讀。

在名著選擇方面,以大家耳熟能詳的著作為主,加上容易閱讀作為優先考慮。因為我很希望大家在讀完本書後,能夠親自挑戰閱讀原著。本書的撰寫依循古希臘時代乃至於現代各時代著名哲學家的脈絡,同時考慮最近的流行,在最後增加數本歐美的政治哲學書籍。這十五堂課相當於大學一學期的教學時間,分量應該相當適中。至於希望挑戰各類哲學書籍的讀者,書中也列舉了相關書籍,請務必參考查閱。

除此之外,本書課程中的假想參加者並不一定是熟悉哲學的人。所以,期盼各位也能想像自己正在參與課程,一邊慢慢閱讀下去。那麼,在此先介紹三名參加者。

純子:對哲學有興趣的女高中生

一郎:對人生感到苦惱的上班族

稻夫:剛退休,正準備展開人生第二個階段

關於本書所引用的名著文句,原則上以現有的翻譯書籍為依據,不過,為了講求容易理解,也會適度變更譯文。

那就讓我們和他們一起,共同享受邂逅哲學的豐富又快樂的時光吧!

第1課

亞里士多德

《尼各馬可倫理學》

何謂每天幸福快樂的生活方式?

以宏觀角度思索人生整體

老師:"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學課"終於開課了。我希望在這裡和大家一起解讀世界哲學名著。這裡所提及的名著,囊括古希臘乃至於現代形形色色的著作。希望能夠依照基本的時代順序,平均加以選擇。那麼,可以請各位參加者先簡單自我介紹一下嗎?

純子:啊,初次見面,我是純子。目前就讀於本地的女子高中。因為對哲學很有興趣,所以才來參加課程。請大家多多指教。

一郎:我是一郎,三十幾歲的上班族。我想對人生進行多元思考,所以來參加課程。不過,我完全沒有哲學這方面的知識。純子,你可要教我噢。

稻夫:我想我是這裡年紀最大的,今年春天剛從公司退休。我想試著讀讀哲學,為人生的第二階段增添樂趣。我叫稻夫。

老師:如果各位有不懂的地方,請別客氣,儘管提問。也請各位多多指教。那我們就趕緊進入課程主題吧。今天所要討論的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名著《尼各馬可倫理學》。大家知道亞里士多德嗎?

純子:他是柏拉圖的弟子,也是現實主義者。我聽說在拉斐爾所繪的《雅典學院》(The School of Athens)中,理想主義者柏拉圖以手指天,而亞里士多德以手指地的情景,就是在象徵兩人思想的差別。

老師:太棒了。純子也讀過《尼各馬可倫理學》嗎?

純子:我讀過他的《政治學》,不過沒讀過這本倫理學。當我知道亞里士多德是那位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的老師之後,就對他的政治思想產生了興趣。他應該也創辦過學校吧。

老師:沒錯。《政治學》也很有名,是一本相關著作。今天也會談到它。

一郎:純子,你好厲害噢……老師,那個"尼各馬可"是什麼啊?

老師:大家對這一點其實並不清楚,有一說認為這是亞里士多德兒子的名字。這本書好像是為他兒子所寫,所以才會慢慢被冠上這個名稱。

稻夫:哇,我以前都不知道呢。

老師:那麼,之後我也來陸續補充一些諸如此類的小知識吧。光是要閱讀這麼艱澀的書,大家應該會覺得累吧。畢竟這部著作原本可是有十卷呢。不過,譯成日文文庫本(平裝口袋書)後,變成了兩本。

我們很難逐一解讀所有內容,主要先來看看核心部分。首先,這本書是在描寫什麼樣的內容。一言以蔽之,就是希臘文中的"eudaimonia",簡單來說,也就是關於"幸福"。要怎樣才能在人生中得到幸福。第一卷就是以這方面的內容為核心。

純子:可是,沒辦法一直都很幸福吧。

老師:這就是重點了。亞里士多德是以宏觀角度思索人生整體。據他所言,"若無法觀照人生整體,就無法對於是否為活得有價值的人生"做出絕對性的判斷。所以,沒有單一的評判標準。他所謂的"eudaimonia",可說是由多個要素所構成,像快樂、友情或富有……

一郎:我覺得特別是"富有"這種東西,就某種程度而言,和一個人的際遇有很大的關係吧。

老師:亞里士多德並不這麼認為。我想正因為如此,才會有這部著作。他重視的是行動。而且亞里士多德認為,每個人都能以各自理性的力量,開創人生新局。他就這一點舉出理想的人生為參與國是的人生,以及觀照的人生,就是純粹探求真理的人生。和這些相反的極端,則為快樂的人生。

何謂"好事"?

稻夫:意思是說人生評價存乎於心嗎?

老師:嗯。所以他很重視人的品格,也就是"德行"。第二卷就是以這個"德行"為主題。亞里士多德說,雖然經由教育能夠習得優越的智識,不過德行和理性毫無關聯,所以是教不來的,必須經由訓練慢慢培養。

稻夫:就是說與其學習,不如習慣吧。

老師:是的。因為像善良或勇氣等,不論用嘴巴再怎麼教,都是沒辦法傳授的。

一郎:這也就是說,能以善良之心待人,或發揮勇氣採取行動的人,就是有德行的人了?

老師:準確來說,有點兒不一樣。亞里士多德是這麼說的,"德行與人類的行動與熱情相關,而所有的熱情與行動都伴隨著快樂與痛苦。因此,德行也與快樂和痛苦相互關聯"。換句話說,德行不僅止於根據個人做了什麼而定,同時也根據那個人基於什麼樣的好惡做了什麼而定。

純子:意思就是勉強去做也沒意義啰。像是讓座給老人家的人,或許有些人是顧慮到旁人眼光,才勉強讓座的。

老師: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毫不猶豫去做好事的人才是有德之人。

一郎:老師,我們從剛剛開始就一直在說"好事",可是我認為那所謂的"好事"的實質內容才是問題所在吧。

老師:這話還真是一針見血啊。就像你所說的,亞里士多德把所謂的"好事"稱作"中庸"。

純子:中庸是"恰如其分"的意思嗎?

老師:簡單來說就是那樣。不過,那個"恰如其分"的意思才是問題核心呢。所謂的中庸,無非是在適當的時候,對於適當的事物或適當的人,基於適當的理由,以適當的方法,表現本身的情感。

稻夫:這樣不就單純是尺度拿捏的問題而已嗎?

老師:是呀。我們來看看亞里士多德自己是怎麼形容的吧。"恐懼、自信、慾望、憤怒和憐憫等愉悅或不快的情感,可能感受過於強烈,也可能過於不足,這兩種情況都不好。在適當的時候,對於適當的事物或適當的人,基於適當的動機,以適當的方法,感受上述愉悅或不快的情感就是中庸,同時也是至善,也稱之為德行。"

純子:這麼說來,在某些情況下憤怒也可能是件好事啰?

老師:沒錯。因為是否算是"中庸",還必須根據不同的狀況加以判斷。

哲學與麵包的烤成狀態

一郎:那要怎麼判斷呢?

老師:用理性。

一郎:出現了!用理性啊。

老師:我們大概也可以用"思考判別"一詞加以替換吧。也就是在各種不同狀況下,好好判斷後做出決定。這並沒有一般性的原則。亞里士多德說:"只有在場的人,才知道麵包的烤成狀態如何。"

純子:麵包?還真時髦呢。

老師:那我們就繼續進入第三卷啰。這部分陳述的是自己的選擇,以及伴隨而來的責任。亞里士多德將行為分為三種:"自願行為""違反自願行為"與"非自願行為"。

一郎:自願行為?

老師:說得簡潔明了一點,就是"意志行動""違反意志行動""非意志行動"的意思。

一郎:這樣我就懂了。

老師:我就換成這樣的詞語加以說明吧。首先,關於意志行動方面,人負有當然的責任,在此情況下可能獲得稱頌,或者招致責難。而關於違反意志行動方面,如果是壞事就必須懇求原諒,如果是可憐的事就會得到同情。

稻夫:我只有"違反意志行動"這一點搞不懂……

老師: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這又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外在原因所致,另一種則是無知。所謂的外在原因,也就是有不可抗力的物理力量作用的情況,像是船上貨物因風暴而沉入海中。不過,在這裡必須注意的是,有些案例就算上述那種不可抗力的物理力量並未作用,也可能會被迫做出某種行為。

純子:像是沒有風暴,卻因為船快沉了,而不得不將貨物扔到海里去?

老師:正是如此。船快沉了,而不得不將貨物扔到海里去的情況,的確是違反意志行動,不過卻是根據本身意志所採取的行動。亞里士多德將它稱作"混合性行為"。在混合性行為的情況中,同樣是違反意志的行動,也能將它正當化。

一郎:照這種邏輯思考,肇因於無知的行動好像就不能經常加以正當化了吧。

老師:倒也不能這麼說。亞里士多德認為,不知情的話就沒辦法了。只有假設當時知情,當下應該會採取其他行動的情況,才能加以正當化。

一郎:還真嚴格啊。

想成為社長嗎?

老師:這一點也會慢慢與他"選擇"的概念相互結合。亞里士多德說,引發人類採取某種行動的要因,包括慾望、氣魄和理性願望這三項。"選擇"所對應的是其中哪一項呢?

稻夫:嗯?可以確定的是,一定不是慾望吧。

老師:沒錯。亞里士多德說:"缺乏自制力的人會根據慾望行動,不會根據選擇行動;擁有自制力的人則會根據選擇行動,並不會根據慾望行動。"

純子:所謂的自制力就是選擇,也就是理性願望吧?

老師:是的,選擇需要理性。不過,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嚴格說來兩者還是有所不同。理性願望的涵蓋對象包括不可能的事物,而選擇僅止於可能的對象。

一郎:"想成為上帝"是理性願望,"想成為社長"就是選擇吧。就我來說,兩個都不可能就是了。

老師:那麼,順帶一提,"想成為總理大臣"屬於哪一種呢?

一郎:因為是有可能的,所以是選擇嗎?

老師:不對哦。因為亞里士多德說過,必須仰賴他人決定的行為,就不是選擇的對象。而總理大臣是被選出來的。

純子:老師,我們剛剛說過選擇是理性的行為,可是有時候,選擇也可能是不經過思考的,那也算是選擇嗎?

老師:那就不是了。亞里士多德也曾以"深思熟慮後,根據本身意志所做出的行為"來表現選擇的概念。也就是有個目的,為達成目的而深思熟慮。

稻夫:意思是說,為了成為社長,仔細調查社長是什麼樣的職位,然後對此深入思考嗎?

老師:這也有點兒不一樣。亞里士多德說,為達成目的而深思熟慮,並非針對目的深思熟慮。我們來看看他所舉的例子吧:"醫生不會針對要不要治療病患深思熟慮,辯論家不會針對要不要說服聽眾深思熟慮,政治家也不會針對要不要施行德政深思熟慮。一般而言,任何人都不會對於目的深思熟慮,而是首先設定目的,接著考慮該如何達成目的。"

一郎:醫生治療病患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嘛。所以,只會針對治療方式深思熟慮……

人的性格由環境決定?

純子:意思是說深思熟慮的結果就是選擇。不過有時候,不選擇也可能是種選擇吧?

老師:那就是"自由意志的問題"。亞里士多德的確說過,人也有採取不正當行動的自由,所以才必須負起責任。

稻夫:這點我了解,不過,根據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他曾經說過"人的性格"由環境決定。例如,要是在貧民窟長大的孩子與犯罪沾上邊,他也不認為全都是那些孩子的錯。

老師:你說得沒錯。亞里士多德說:"人類也可能陷入各種不可能矯正的惡中。但即便是在那種情況下,就像不治之症只要在初期及早治療也可能痊癒一樣,人應該要為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負起責任。"

一郎:所以,從某種程度而言,自己還是要為本身性格負起部分責任吧。

老師:是的。因為"理想性格的形成"也是亞里士多德探討的核心,所以他對這一點特別堅持。正好在第三卷中有相關描述,我先來介紹一下吧。談到亞里士多德所謂的理想性格,你們會想到什麼?

純子:"勇敢"或"節制"之類的嗎?

老師:這些都包含在內呢。既然你都提起了,我們就從"勇敢"和"節制"談起吧。"勇敢"的確是最先被提到的。這是因為古希臘時代經常發生戰爭,對人們來說,這樣的性格非常重要。

一郎:那時候的人覺得越勇敢越好嗎?那我在古希臘時代,不就是個窩囊廢啰。

老師:沒這回事。在這裡,還是要以"中庸"的概念來進行討論較為妥當。所以,過度懼怕的人會被視為懦弱,毫無所懼的人也會被視為魯莽無用。而"勇敢"介於兩者之間。接下來要談的"節制",同樣介於放縱與麻木之間。

稻夫:我對於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性格中,最先想到的是"正義"。

老師:關於"正義"的研究,就佔了第五卷的所有篇幅。這是因為"正義"不像"勇敢"和"節制",比較不容易說明。大家認為"正義"的極端或不足的狀態是什麼呢?

智慧有兩種

一郎:好難的問題啊!我本來就不太了解"正義"的意義。

老師:那我們先來確認"正義"的意義吧。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正義",其實就是"公平"。

純子:原來如此。這樣的話,要去假設極端或不足的狀態的確很困難。

一郎:咦?為什麼?

純子:如果比公平均分的分量拿得多是不正當,但拿得少就不能說是不正當吧?

一郎:原來如此。

老師:亞里士多德是這麼說明的:"正義雖可稱之為中庸,不過和其他同為中庸的優良性格的情況不同。正義的意義單純只是位於兩個極端不正當的正中間位置。所謂的正義,指的是正當之人選擇正當行為,和他人或兩個他人之間,根據本身應得資格以比例分配的性格傾向。"

稻夫:現代也繼承了這樣的正義理論吧。

老師:現代理論當然深受亞里士多德影響,我想有機會再來介紹現代的正義理論。那麼,讓我們進入第六卷吧。在這裡,卓越智慧成為探討的問題,也就是一直被稱為"智慧美德"的概念。亞里士多德又把這樣的概念一分為二:"理論性的"與"實踐性的"。

純子:所以,智慧分成兩個種類啰。

老師:是的。優於理論智慧的為"理智",優於實踐智慧的為"思考辨別"。理智,是針對事物進行演繹判斷的理論性思考。這點應該沒問題吧。那麼,所謂的思考辨別又是什麼呢?

一郎:印象中,好像是賢人必須具備的要素呢。

老師:真是個好說法。所謂的賢,等於擁有思考辨別的能力。讓亞里士多德來解釋的話,具備思考辨別能力,就具備卓越能力,得以正確判斷何者為善。

純子:這麼說來,高智商罪犯就不算是賢人吧。

老師:不算啰。因為不管頭腦再怎麼好,若不以善為目的,便不能稱之為賢。就這層意義而言,優秀的性格與思考辨別的關係密不可分。所以,亞里士多德才會說,孩子也可能擁有理智,但是思考辨別必須憑藉經驗與年齡的增長才可能擁有。

結語

享受哲學的方法

大家覺得"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學課"怎麼樣呢?就算是大家一起讀哲學書,有人或許還是覺得很難。不過,我想其實這樣也沒關係,畢竟在本書之後還有閱讀原著的樂趣等著您呢。

我在"前言"中也曾寫道,所謂的哲學,隨著我們人生經驗的日益豐富,將會有更為深層的領略。所以,本書並不是一個結束,我衷心期盼大家務必將本課程視為一個契機,繼續邁入哲學深層底蘊的愉悅世界。

最後,我想來談談哲學本身的樂趣所在。本書中介紹了享受哲學名著的方法。事實上,這些名著都是哲學家們的思考結晶,而所謂的"享受名著",除了跟著體驗他們思索的過程、共同思考之外,別無他法。

但是,探索哲學並不等同於閱讀哲學書籍。哲學本身是一門探究事物本質的學問。藉由思考"也不是這樣""也不是那樣",一步步貼近事物的本質或核心。

哲學名著就某種意義而言,可說是上述探索的引導書籍。閱讀名著之餘,跟著體驗同樣的思索後,接下來就必須靠自己加以運用。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才稱得上是完全將名著的內容加以內化。

名著中,充滿了促使自我思考的提示。我想閱讀過本書的各位讀者,應該非常了解這一點吧。

當然,即便不學習哲學,人還是能夠針對事物進行思考。如同帕斯卡所言:"人是會思考的蘆葦。"不過,若能精通各種思考方式,不就能更為廣泛地深入思考嗎?世界也會逐漸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哲學這門學問,便是為此而存在。

也就是說,如果有人一直以來只著眼於表層事物,將隨之被潛藏於背後的背景或本質所吸引。哲學就像這樣,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為豐富、充滿樂趣。期盼大家務必能以此角度,重新審視哲學的意涵。若能如此,對我這個為哲學普及努力不懈的人而言,真是無上榮幸。

本書執筆之時,承蒙多方人士的鼎力相助。特別是PHP Editors Group的畑田博文先生,不但給我此次執筆機會,從構思階段乃至於成書,始終堅持不懈地提供強大的支持力量,我想借這個機會向他致謝。最後,再次感謝閱讀本書的所有讀者。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 小川仁志

  • 分享到:

推薦閱讀:

如何愉快有效地閱讀(外國)名著
哪些書名讓你覺得很有意思?
【第217期.白麓Talk】由《呼嘯山莊》聊起-名著共賞聚會
如果把《三體》倒著寫會是什麼樣?
倒著寫百年孤獨會如何?

TAG:世界 | 哲學 | 名著 | 口氣 | 學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