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軼事(貴妃篇)

原創:鄧遠行    QQ:604551484


 

   公元719年六月,楊玉環出生於蜀州(今四川)的一個小官僚家庭,父親楊玄琰是蜀州司戶參軍,是一名主管戶籍的小官員。玉環10歲時,父親去世。從此,她離開四川,寄養在河南洛陽的三叔楊玄珪家。

   楊玉環的少年時代,正值大唐王朝的開元盛世。那時,百姓安居樂業,社會風氣空前開放,人們以「胡裝」「胡俗」為時尚。而洛陽城,是盛唐時的東都,更是繁華富庶,時尚風流,處處瀰漫著大平享樂之風。

   在叔父楊玄珪家裡的六年時光里,玉環隨著年齡的長大,越長越美,不僅容顏艷麗、肌膚如雪,而且在叔父的精心培養下,音樂歌舞更是高超精湛。她成了洛陽城公認的第一美女。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七月,唐玄宗李隆基與其最寵愛的武惠妃東幸洛陽,為他們的女兒咸宜公主舉行大婚。由於玉環與咸宜公主的駙馬楊洄是親戚關係,加之其國色天香的美貌,她成為咸宜公主的伴娘。婚宴中,楊玉環「艷壓群芳」,精湛的舞技和高超的彈奏琵琶的技藝,成為整個婚宴亮麗的焦點,也給武惠妃留下深刻且美好的印象。

    武惠妃為此十分喜歡楊玉環,且由於楊玉環的先祖是隋朝皇族,覺得把楊玉環娶來給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正合適,於是向玄宗提出了自己的請求。玄宗由於寵愛武惠妃,自然滿口應允。

 

    五個月後,也就是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十二月,十七歲的楊玉環正式成為壽王妃。婚後,玉環和李瑁恩恩愛愛,日子過得相當甜蜜。按理說,他們將會像民間夫妻那樣,生兒育女平靜而又幸福地度過一生。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五年之後,玉環與李瑁、李隆基的關係竟發生根本的變化:玉環與李瑁的關係由夫妻變成母子,而與李隆基的關係則由公媳變成夫妻。而造成這根本變化的轉折點,與玉環與李瑁婚後兩年後,武惠妃的突然死去。 

   的確,李隆基太愛武惠了,為了武惠妃,他於公元724年以王皇后搞「厭勝」之術為借口,廢掉與他同甘共苦的結髮妻子王皇后,並打算立武惠妃為皇后。然而,由於武惠妃是恆安王武攸止的女兒,是武則天的堂侄孫女,李隆基深知要想武惠妃為皇后的阻力極大,因為朝廷內外對武則天及武氏家族深惡痛徹,因此他採用拖延戰術,捱過兩年後即公元726年,才正式把立武惠妃立為皇后這一願望列入朝廷的議事日程,儘管如此,仍遭到群臣的強烈反對,監察御史潘好禮上書道:「武氏乃不戴天之仇,豈可以為國母!」。一時間,群情洶湧,儘是一片反對之聲。面對如此強大的阻力,李隆基只好作罷。從此,他徹底打消立皇后的念頭,   自此之後,皇后之位一直空著,既然心愛的武惠妃不能立為皇后,那麼,他也不願意將皇后之位賜給其他嬪妃。

    其實,武惠妃並非善良之輩。由於她的父親早死,幼年時就被武則天接入宮中撫養。六歲時,武則天死,武姓勢力一落千丈。族人被殺的殺,被逐的逐,武姓家族凋零殆盡,她也淪落為宮中的小宮女。由於家族地位的大起大落,她從小就性情乖巧,善於逢迎。而李隆基登基十年後,武惠妃正值十四、五歲的豆蔻年華,此時的她嬌容艷麗、風情萬種,時年二十九歲的李隆基正值盛年且酷似其祖父李治那樣好色多情。很快,武惠妃就得到李隆基的歡心,專房專寵,漸漸地,萬千寵愛於一身,而李隆基在情感上對她的依賴也日益加深,甚至達到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地步。

    隨著李隆基對武惠妃的寵愛日甚一日,武惠妃那潛藏在內心深處的野心也日益顯露出來,她知道當皇后的夢想是不可能實現的了,為此,她開始處心積慮,想方設法讓玄宗李隆基廢掉太子李瑛,以便讓李瑁登上太子之位。但李瑛有群臣護著,武惠妃的陰謀始終沒有得逞。

    轉眼間又過了十年年,到了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武惠妃終於等來機會。她通過女婿楊洄向玄宗誣告:太子李瑛私藏兵器「謀反」。為了坐實太子瑛謀反,武惠妃派人欺騙太子李瑛、鄂王李瑤與光王李琚說:「宮中有賊,請介以入。」也就是要他武裝入宮。得知太子應承之後,武惠妃就直接找到玄宗報告說:「太子與二王謀反,已全副武裝準備入宮了。」玄宗聞知立即派宦官親往偵察,果然所言屬實。為此,太子瑛與鄂王瑤、光王琚廢為庶人。不久又被賜死。這就是史書所稱的「三庶之禍」

     武惠妃的目標第一步如願達到了,內心十分高興。但是很快她發現,無論是在朝廷上還是民間議論中,予頭都直指向她。由於心中有鬼,武惠妃內心十分恐懼。漸漸變得精神恍惚。每到深夜,總是見到「三個男鬼」在寢宮遊盪,向她「索命」。從此,她大病不起,於當年十二月初七,在太子李瑛含冤慘死八個月後,也驚恐萬分中死去。死時38歲。 

   武惠妃之死讓玄宗十分悲痛。自登基以來,武惠妃在宮中陪侍了他二十多年,幾乎經歷了整個「開元盛世」。這二十多年的感情,非一言一語能夠說清,也非一朝一夕能夠忘記。由於李隆基對武惠妃在情感上依賴太深,雖然他隱隱約約感到或者可能知道太子李瑛兄弟三人的死與武惠妃直接的關係,但他始終不願正對現實,不願追究武惠妃的罪過,甚至在武惠妃死後不久,還追封武惠妃為「貞順皇后」,給予隆重的待遇。

  在武惠妃死後將近三年的時間裡,李隆基的心情一直處於極度抑鬱狀態。雖然後宮佳麗無數,卻無一人能讓他擺脫心中的寂寞與惆悵。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初春的一天,玄宗心情鬱悶在後花苑散步,恰好楊玉環也在與宮中的貴婦們追逐嬉戲。由於迎駕匆忙,來不及更衣,便在一群爭奇鬥豔的盛裝婦人中山呼「萬歲」。或許玉環在那一群貴婦中間是那樣與眾不同,或許他感覺楊玉環的神韻太像武惠妃了。剎那間,玄宗的眼光就聚焦到楊玉環身上。

    玄宗獃獃地望著她,許久都回不過神來,高力士怕玄宗失態,悄悄地提醒:這是壽王妃楊玉環。

    就是這一次意外的相見,竟讓玄宗害起了相思病,他好幾天茶飯不思,心煩意亂,魂不守舍。玉環的音容笑貌、神態舉止始終在腦海縈繞,他深深地愛上玉環了,可楊玉環是自己兒媳啊,怎麼辦呢??他深深陷入愛之不能、揮又不去的情感痛苦的漩渦中不能自拔。

    忠心耿耿且聰明透頂的貼身宦官高力士,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他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他小心翼翼向玄宗提出——何不仿效則天順聖皇后故事?!

    所謂則天順聖皇后故事,指的是玄宗的祖母武則天,曾是曾祖父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通過走「曲線」——先出家為尼,自絕於滾滾紅塵,然後再「重返人間」,最終父妾為子婦,成為高宗則天順聖皇后那段不太光彩的歷史。

    玄宗此時已陷入情網,無法自撥。思來想去,確實再也想不出比高力士更好的辦法了。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夏,在高力士的刻意安排下,玄宗悄悄地去了驪山溫泉宮,見到了早就被秘密安排在那裡等候的楊玉環,看到渴望已久的心上人,玄宗高興地奏起他的得意作品《霓裳羽衣曲》,而楊玉環則當即隨曲翩躚起舞,如仙女飄飄,極盡其美。

   自驪山溫泉宮和玉環相會後,玄宗再也顧不得父奪子媳是一件天下醜聞了,為掩人耳目,他授意玉環自請為玄宗母親竇太后薦福,願出家為女道士。就這樣,楊玉環離開了壽王府,從此長住「太真宮」,取道號「太真」,當上了女道士。這一年,玄宗56歲,楊玉環22歲。

   從那時起,玄宗經常擺駕驪山溫泉宮,楊玉環與玄宗成了事實上的夫妻。就這樣,又過了五年時間,到了天寶四年(745年)的八月,楊玉環正式還俗回宮。

    一回到宮中,玄宗就迫不及待地冊封玉環為「貴妃」。其地位僅次於皇后,但由於皇后之位一直虛著,因此,貴妃實際是後宮之首了。從此,玄宗無論是百官宴會,還是朝廷大典,都把貴妃帶在身邊。對此,《長恨歌》作了生動的描述:「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玄宗與貴妃在一起盡歡的形式,莫過於歌舞音樂了。在花目繁多的宴會上,玄宗常令貴妃跳《霓裳羽衣曲》,而他自己則親手操鼓,或在一旁伴奏。李隆基大為感慨:「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正是:「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謾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為討楊貴妃歡心,玄宗專為貴妃配備了製造錦繡的工匠竟達七百人,而驪山的華清池,也專為她修建了溫泉浴場。  

   貴妃生於四川,愛吃荔枝,為取悅貴妃,每年夏天,玄宗不惜興師動眾派人從千里之外的四川涪州以驛馬晝夜不停地傳遞,運到長安時色味不變。

    總之,自從得了楊貴妃,玄宗心中之愛,盡被貴妃佔盡,正如《長恨歌》所云:「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然而,儘管玄宗對楊貴妃的專寵超過了普天下的任何一個女人,楊貴妃雖然知書達理、秀外慧中,但如同天下夫妻一樣,感情再好也會有矛盾發生。

   史載楊貴妃「常因妒媚,有語侵上」,惹得玄宗龍顏大怒,曾先後兩次被遣送出宮。

天寶五年(746年)七月,也就是楊玉環被冊為貴妃的第二年。玄宗舊情難忘,瞞著楊玉環偷偷地會見了梅妃江采蘋。貴妃知道後醋意十足,對玄宗連損帶挖苦,一點都不給玄宗面子。氣得玄宗一怒之下,命高力士將貴妃送回其堂兄楊銛府中。

 但當氣頭過後,玄宗卻後悔了。送走貴妃不久,李隆基就感到心裡空蕩蕩的,武惠妃剛死的時候那種凄涼孤寂的感覺又回來了。他想把貴妃接回,但又不好出口。挨至中午,宦官把御饌端了上來,唐玄宗哪裡吃得下啊?!而且看周圍誰都不順眼,於是就找借口大發脾氣「暴怒笞撻左右」。

   精明的高力士很清楚玄宗此刻在想什麼,於是便上奏道:貴妃剛打發出去,她哥哥家肯定來不得及預備接待,肯定是衣食不周啊,是不是把貴妃院里的所有陳設、玩物都送到楊銛家呀?算是投石問路,探探皇帝的口風。玄宗心裡正惦記著貴妃呢,聽高力士一說馬上同意:「哦?光送穿用的東西哪行啊,把我的御饌也分一半給貴妃送去吧」。晚飯後,高力士又上奏:貴妃在家閉門思過已經一天了,想來對自己的錯誤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既然教育的目的已經達到,能否把貴妃接回來呢?玄宗趕緊就坡下驢,就命高力士於當晚偷偷地把貴妃接回了宮中。

天寶九年(750年)二月,時隔四年,唐玄宗又再一次把楊貴妃送回娘家。對此,史書只寫了簡單的六個字「楊貴妃復忤旨」。

   貴妃究竟是因為什麼忤旨的呢?史書沒作詳細的記載。於是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次楊貴妃的過錯比較大。為什麼呢?從唐玄宗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了。上一次出宮的時候,玄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當天就把貴妃接回來了。可是這次,幾天過去了,玄宗卻無動於衷,沒有任何表示。

   這可把楊家急壞了。他們四處找人活動,最後找到玄宗最為寵信的酷吏吉溫,央求他向玄宗求情。

   吉溫進宮面見玄宗後,故意正話反說:「貴妃是個女人,頭髮長,見識短,陛下想殺就殺,沒有問題。但是,她畢竟是一個妃子,你就是讓她死也得在宮裡死,怎麼忍心讓她在外面忍受羞辱呢?」果然,玄宗聽到吉溫的話後,大為感動,趕緊派一個宦官去看望楊貴妃。而且跟上次一樣,把御饌分了一半給楊貴妃送去。

   這一次,楊貴妃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哭得如淚人一般。並剪下一縷頭髮,交給宦官,說:「妾罪當死,陛下幸不殺而歸之。今當永離掖庭,金玉珍玩,皆陛下所賜,不足為獻,惟發者父母所與,敢以薦誠。」

   玄宗一見斷髮,頓時又驚又憐,慌忙命高力士把貴妃接了回來。

    楊貴妃回宮後「伏地謝罪」,玄宗當然也是「歡然慰撫」。兩人重歸於好,「自是寵遇愈隆」。

   相傳天寶十年(751年),唐玄宗和楊貴妃在驪山憑肩而立,仰望著天上的牽牛和織女星,不禁感慨萬端。就在這天晚上,他倆雙雙跪拜,立了誓言「願生生世世為夫婦,過了今生,還有來世!」。這就是白居易《長恨歌》所寫的「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由來。

    但是,隨著楊玉環的受寵,楊氏兄弟姐妹一步登天。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二姐封為虢國夫人,三姐封為秦國夫人; 在妹妹的關係影響下,其他的兄長也全都封賞,做了朝中的高官,權勢顯赫,一步登天。尤其是其堂兄楊國忠不僅升為宰相,而且身兼四十餘職,總攬朝政,無惡不作。

   盛極一時的大唐天下,危機四伏,從此開始走向下坡路了。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范陽節度使、胡人安祿山率領15萬人馬,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義直搗長安,「安史之亂」終於爆發,處於極盛顛峰的大唐迅速跌入深淵。

    天寶十五年六月,潼關失守,此時京都長安己無險可守,城內儘是老弱病殘之兵,毫無戰鬥力。消息傳來,玄宗驚恐萬分,捱至六月十三日凌晨,率領家屬、皇子皇孫、妃子公主、楊貴妃姐妹及楊國忠、陳玄禮等以及保護他們的禁軍隊伍三千人倉皇逃離長安,往蜀郡(四川)奔去。

    行至馬嵬驛(陝西興平)時,隨行將士又累又餓,怨言四起,他們十分痛恨楊國忠專權禍國。就在這軍心不穩之際,楊國忠騎著馬從馬嵬驛出來,被一幫吐蕃使者攔住去路,要求返回吐蕃。恰在此時,禁軍中有人大聲喊叫:「楊國忠夥同胡虜謀反!」一群士兵蜂擁擁而上,將楊國忠亂刀砍死。他的兒子楊暄及韓國夫人也被亂軍殺死。

   面對突如其來的兵變,玄宗只好硬著頭皮,親往驛門處慰勞將士,並告諭軍士各歸本隊。然而,嘈雜的禁軍隊伍聚集於驛門之外久久不肯散去。這時,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出面奏道:「國忠謀反已被誅殺,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玄宗感到事態嚴重,便倚杖回身轉入驛內,傾首而立,神情悲愴,很久未發一言, 

    護駕大將軍陳玄禮提醒玄宗:「將士們已經殺了宰相,貴妃仍在左右,將士豈能心安?」六神無主的唐玄宗,哪裡捨得交出貴妃啊?!他認為貴妃從不參與政事,罪不致死,此時的玄宗仍心存緲茫的一絲希望,希望陳玄禮曉說服將士,放貴妃一馬,從而使玉環躲過大劫。

    然而,久候在驛門外的將士已漸漸失去耐心了,遠處不時傳來刀槍的撞擊聲音。面對刀槍出鞘群情激憤的軍士,高力士焦急萬分,苦勸玄宗:陛下應為大唐江山著想啊,貴妃雖然無罪,但將士們的焦慮情緒已達到極點,拖延下去,什麼樣的事情都可能發生啊!!

    玄宗萬分無奈,與貴妃泣不成聲地抱頭痛哭一場,與她訣別,願她「善處轉生」。貴妃也揮淚惜別,並叮囑皇上前路保重。之後,高力士將貴妃帶走,在一間佛堂前的梨樹上上,用三尺白綾縊死將貴妃溢死,時年僅38歲。

    歷史上把此次軍士嘩變事件,稱之為「馬嵬兵變」, 相關的歷史資料側面證明:「馬嵬兵變」的真正的發動者、背後的策劃人是太子李亨。

  貴妃在馬嵬坡被賜死後,軍士三呼「萬歲」,危急的局面得到平息,於玄宗繼續率親屬隨從及護駕南逃,到達成都時,僅剩扈從官吏軍士1300人,宮女24人。而太子李亨在這關健時刻被當地百姓挽留,與玄宗分道驃北上。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李亨在靈武(今寧夏)即位,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改年號為「至德」。史稱肅宗。

    玄宗在成都的臨時行宮的一年多的時間裡,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玉環,正如《長恨歌》所云:「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至德二年(757年)6月,肅宗任用中興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率兵收復京都長安,不久,此時已是太上皇的玄宗也回到京城長安。他首先做的第一件事,立刻令人將貴妃的屍骨遷回長安安葬。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掘開墓穴,貴妃的屍首卻不翼而飛。玄宗無奈,只好帶回墓穴的泥土及貴妃的遺物回長安。

    相傳,在長安最後的歲里,為解思念之苦,玄宗 遍請天下名道士作法上天、入地、去海尋找貴妃,在名道士作法下,玄宗在月色朦朧中,似乎真的見到了楊貴妃,其實,道士的所謂「作法」,實際是今天的魔術而已。但給玄宗很大的心靈慰藉。

   公元762年四月,玄宗手捧貴妃的畫像,帶著對貴妃的無限思念,悲涼地離開人世,享年78歲。

   但李隆基和楊玉環這段千古一遇且充滿傳奇的愛情故事,卻在大唐的大江南北廣泛地流傳開來。楊貴妃在馬嵬坡被賜死50年後,著名詩人白居易依據史實和民間傳聞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從此,李楊的愛情悲劇故事傳唱千古,流傳至今!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藝人白鹿(白鹿my)?
知性又甜美,要被這幾個撞臉林青霞、迪麗熱巴的日本模特美哭了!
5分鐘攝影入門——史上最簡單攝影教程,還不會算我輸!
28號是「大腿襪日」啊趕緊來看絕對領域
有什麼描寫美女的詩?

TAG:中國 | 美女 | 古代 | 軼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