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寶寶吃不好、長不好,「翻翻皮、挑挑積」調脾胃立竿見影!

隨著中醫藥文化的普及,小兒推拿的綠色生態療法越來越受到家長們及這社會各界的認可和無比青睞。它是一種中醫傳統療法,是通過推拿手法作用於特定的穴位,以疏通經絡、調節臟腑、促進氣血運行,既能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又能促進小兒生長發育。

由於幼兒本身脾胃之體未成形,脾胃功能不完善。加上又不知寒熱饑飽,不會節制,會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響脾胃功能。同時,消化不良還可能引起腹瀉,遷延日久也會導致脾胃虛弱。出現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脹滿,夜卧不寧,喜啼哭,等症。而且小兒之體處於快速生長發育階段,需要脾胃提供物質基礎。造成小兒脾胃的功能狀態與小兒快速生長發育的需求不相適應,易形成厭食、積滯,甚至是疳積的嚴重疾病。

因此針對小兒的脾胃疾病,我們可用推拿來調理,療效可謂妙不可言!

一、翻翻皮(捏脊法)

是用雙手在寶寶脊柱兩旁皮膚表面,把皮捏起來,邊提捏,邊向前推進,由腰陽關捏到大椎穴處,稱捏脊,又稱「捏脊療法」,俗稱「翻皮法」。古時醫家名著《肘後備急方》言:「粘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

中醫經絡學認為:人體背部的正中為督脈,督脈的兩側均為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督脈和膀胱經是人體抵禦外邪的第一道防線。通過捏脊療法,可以疏通經絡,達到調整臟腑脾胃的作用。中醫古言:「胃不和則卧不安」,捏脊療法能調理脾胃,使之功能正常,孩子就不會出現有消化不良、胃脘飽脹的現象,自然能夠安然入睡。

現代研究亦顯示,捏脊可以刺激小兒機體的各種神經及神經體液因素,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雙向地調節改善內臟活動,從而提高脾胃功能。

根據臨床所需,操作有兩種形式:

1、用兩手拇指指腹與食指中節相對並同時用力提捏;隨提隨捏,雙手交替移動向前,從腰陽關起沿脊柱兩旁捏至大椎穴旁。

2、用兩手拇指面頂住皮膚,食指和中指前按,與拇指相對用力捏起皮膚,隨提隨捏,雙手交替移動向前,從腰陽關起沿脊柱兩旁捏至大椎穴旁。

二、挑四縫(挑疳積)

如果小兒積滯不解,則易氣血津液乾涸,形成疳積。正如古人所說「無積不成疳」。出現面黃色晦黃,毛髮枯黃稀疏,形體消瘦,精神萎靡,睡卧不安,喜啼哭等症。那這時已經是比較嚴重的脾胃疾病了。

我們先了解四縫穴的位置:仰掌伸指,在第二至第五指掌面,近端指關節的中央,一側4個穴位。

操作:為緩解寶寶疼痛,在其穴位上下用繩捆緊,消毒後,押手扶住手指,刺手快速點刺,一定要扎在手的紋理中間,然後再擠壓四縫穴的周圍。點刺深淺根據年齡、體質決定,刺後用雙手擠出少許血液即可。

疳積嚴重者,會擠出黃色脂肪樣顆粒或黃色黏液,或白色黏液,或發黑血液,此時盡量多擠,直至擠出紅色血液的時候,就可以停止了。雙側八個穴位都要進行挑刺。如果擠出的黃水較多,每周一次,直至擠出來的全是鮮血為止,一般挑刺兩次後,擠出的是鮮紅血液。中醫臨床經驗發現:每個手指擠出來的黃水的多少與孩子的身體狀況有關。胃口不好的孩子在食指的四縫穴中擠出的黃水最多,其他的手指相對少些,因為食指有大腸經經過,與消化、脾胃關係密切。

挑四縫治療疳積、積滯效果明顯,但還需要配合捏脊之法,效果會更好、更持久。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冬季寶寶的臉皴了怎麼辦?
虎寶寶生於幾月好?
春風十里桃花滿天飛:四月的寶寶人間最美
哪些人可否生龍寶寶?
寶寶起名公司命名漢字五行劃分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