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曉東談中國教育之四:做有創造力的中國人

岳曉東談中國教育之四:做有創造力的中國人 (2008-09-11 13:01:20)

標籤:創造力 教育 心理 西方人 中國 岳曉東  分類:個人成長

在當今社會裡,創新能力之能力培養無疑是世界各國教育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但怎樣做一個有創造力的中國人,這個問題可謂「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希望我介紹的這項研究能夠引起您的思考。

 

做美國人就是做有創造力的人

首先,什麼是有創造力的人?對此,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托蘭斯(E.P. Torrance) 在1970年代對87名教育家做了一項有趣的調查。他要求每個人列出5項有創造力學生的行為特徵,並加以統計分析,結果排列在前五位的特徵有: 思維和行動有獨創性(38%),思維和行動有獨立性(36%),想像力豐富,喜歡敘述(35%),不隨大流,不依賴群體的公認(28%),好奇心,能不斷提問(18%)。近年來的研究更表明,西方人對創新的理解主要包括下列特質:好奇心、獨立力、幽默、自信、批判精神、想像力、堅靱不拔等。

那麼,中國人對創新核心特質的理解與西方人有差異嗎?對此,港、台和大陸的學者做出了不少研究。概括說來,中國人認為創新能力主要包括下列特質:創造力、創見、創新、觀察力、思考力、靈活、意願嘗試及靈活性等。這與西方學者研究的結論可謂大同小異,相差甚微。

如果中西方人對於創新核心特質的理解相當一致,那麼中西方人的創造力表現也應差異甚小。但中國學生的創造力一向被證明是低於西方學生的,對此人們總是從文化差異上找原因,如中國人為人重傳統,講服從,西方人為人重個性,講自由;中國人學習多背書,少提問,西方人學習多提問,少背誦等。那麼,這些文化因素是怎樣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中國人之創造力的發展,這一直是我的一個疑惑。

一次查閱文獻,我偶然讀到一篇文章,講的是美國大學生對創新特質的認知與理想美國人的認知甚為一致,它們主要包括:獨立、想像力、幽默、自信、批判精神等。所以它得出的結論是,做個美國人就是做有創造力的人。這篇文章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我在想,中國大學生對創新特質的認知與理想中國人的認知是否一致?

 

做中國人與做有創造力的人是兩碼事

    為了解答這一問題,我設計了一項調查。我們根據以往的調查找到了60條有關創造力的描述語(如創造力、獨創、觀察、批評等),然後讓每個被試就此做兩次評分:第一次就每個描述語可以表現個人創造力的重要程度加以評分(5表示最重要,1表示最不重要),第二次就每個描述語可以表現理想中國人的重要程度加以評分。我們抽樣選取了451名北京、廣州、香港、台北的大學生來填寫該問卷。

    結果發現,兩岸三地的大學生對創造力特質與理想中國人的認知絕少重疊。在14項創新核心特質中,僅有有智慧和有自信與理想中國人的特質重疊,其它如原創力、獨創力、願意嘗試、想像力、好奇心、有個性這樣的創新核心特質均在理想中國人的評分甚低。它突出說明,做有創造力的人與做中國人是兩碼事——做前者,他會看重原創力、獨創力、願意嘗試、想像力、好奇心、有個性等特質;但做後者,他大可不必看重上述特質!而統計分析的結果更證明兩者之間毫無關聯。那麼,什麼是理想中國人的核心特質呢?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它們主要包括責任心、自制力,社會認可、社會服從、謙虛謹慎等核心特質。

做中國人與做有創造力的人是兩碼事,它給了我們什麼啟發?

  

做有創造力的中國人:我們缺什麼?

    首先,我們缺乏對做中國人與做有創造力人之不協調的文化反思。創造力倡導人們要有批判精神,有問題意識,盡量發揮個性、做事獨立自主,這都需要我們勇於表現自我,突破面子心理,「該出手就出手,當出頭就出頭。」這些特徵都與中國文化之講中庸、重謙虛、求面子、隨大流等傳統相衝突,其習慣養成也絕不是一朝一夕的。我們要清醒認識的是,做有創造力的中國人,不僅是對個人創新潛能的開發,也是對中國人文化自我的挑戰。

    其次,我們缺乏對創造力之大眾化的認知。美國創造力協會倡導,創造力是人腦的機能,除了白痴或腦疾病患者外,人人都有創造力,發展潛力基本相同。陶行知[1]也早在1930年代指出;「處處為創造之地,時時為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所以,創造力表現是無所不在的,深入人心的,認識到這一點就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刻追逐、體驗創新的樂趣。由此,我們要走出創造力神聖化的光環,首先在生活中尋求創新的自我實現。

    第三,我們缺乏對創新價值判斷之審美性認知。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國人對創造力的認知缺乏藝術性成分,中國人對創新價值的評斷多以實用濟世為基礎,以社會影響為宗旨,缺乏對創新之純審美價值的重視。這種認知範式與西方社會之看重創造力之多元表現的文化傳統(如在文學、繪畫、音樂、戲劇等上的表現)有明顯不同,它使我們難以對創新的唯美表現發生興趣,也就難以養成多元化的創新價值觀。

第四,我們缺乏對創造力之幽默表現的認知。大量研究還表明,中國人很少將創造力與幽默感結合起來,而在西方社會,特別是在英、美等國,幽默感不僅是創造力的突出表現,也是人格完善的核心指標。雖然中國的文化傳統不乏詼諧調侃的成分,但幽默從未成為創新能力與人格修養的核心成分。相反,在現實生活中,幽默感還時常與「耍嘴皮子」、「嘩眾取寵」混為一談,這嚴重誤解了幽默感對創新思維的促進作用。

    由此,做個有創造力的中國人,必須從生活做起!



[1] 陶行知 (1891年-1946年),教育家,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推薦閱讀:

他用生命創造了34個成語,只有蘇軾能與他比肩
Creativity is in your pocket.
他被認為是創造希特勒的人
存款是對你財流的最佳肯定——《創造金錢》第二十三章

TAG:教育 | 中國 | 中國教育 | 中國人 | 創造力 | 創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