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 淵源考證】

陳王廷創拳說」已被推翻,陳家溝的「中國太極拳發源地」牌匾已被摘下。王宗岳的歷史功績應該肯定,……太極拳源流的正本清源。…

王宗岳的歷史功績應該肯定,王譜的真經地位應該確認。王譜的重要抄本(乾隆抄本)之真實性,也應及時辨真。以利太極拳源流的正本清源。….     

(轉載)            王宗岳拳譜的乾隆抄本辨真

 李師融

一、前言

       王宗岳拳譜(簡稱「王譜」)是指導太極拳事業健康發展的真經。從明代萬曆年代傳至現代,經歷了五百餘年的實踐檢驗,深得歷代太極拳名家和傳人的肯定與崇敬。可以說,太極拳的經典拳譜是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切愛國的太極拳傳人和愛好者都應該珍惜它、愛護它,而不能否定它,損害它。

       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至今,由唐豪、顧留馨、康戈武等權威,把持太極拳文壇,推廣虛假的清初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首創太極拳說(簡稱陳王廷創拳說),竭力否定明代太極拳的光輝歷史和文化遺產。王宗岳也被康戈武否定其歷史存在,說王宗岳只是一個符號,王宗岳拳譜是無人著作的天書。這個天書是武禹襄哥哥從舞陽鹽店挖掘出來的。在此以前,根本就沒有太極拳譜,由楊氏傳出的王譜,被誣為抄襲武禹襄的《打手要言》。其實,武禹襄的一些拳解,是抄錄楊氏的王譜,略加幾句而成。在康先生的示範下,許多作者發表論文時,引用王譜的名言,都改寫為武禹襄說。現在,陳王廷創拳說已被推翻,陳家溝的中國太極拳發源地牌匾已被摘下。王宗岳的歷史功績應該肯定,王譜的真經地位應該確認。王譜的重要抄本(乾隆抄本)之真實性,也應及時辨真。以利太極拳源流的正本清源。     

二、「王譜」乾隆抄本是保存萬曆古譜原貌的最佳抄本

「王譜」是王宗岳於明代萬曆年間,授予弟子蔣發而傳世的經典拳譜。在秘傳時代,「王譜」只在衣缽傳人、入室弟子中流傳,不輕易示人。因此,在明清兩代,主要在蔣發創建的趙堡太極拳派內,以手抄本師徒授受而秘傳,並立下門規,不傳外村、外地。陳家溝與「王譜」的傳承,沒有正式渠道。到了清乾隆年間,趙堡的第四代掌門陳敬柏,是陳家溝的第12世裔孫。由於其祖父陳文舉已遷居趙堡,敬柏出生於趙堡。所以,有資格獲得第三代掌門張楚臣的真傳。

敬柏有廣傳太極拳的宏願,除了在趙堡廣傳門人八百外,還違規私授太極拳內功和「王譜」給陳家溝族弟陳繼夏(陳長興的師爺),這是「王譜」傳入陳溝的開始。(參見《趙堡掌門陳敬波傳拳陳溝考》原載《武當》2006年第一期)。李亦畬在《五字訣。序》說:「太極拳之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入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說明陳家溝的「神而明者」,是「王譜」傳入的結果。這個「王譜」,就是陳繼夏所獲的抄本。陳家溝人稱之為「乾隆抄本」(簡稱「乾本」)。楊祿禪在北京傳出的「王譜」,就是陳長興從「乾本」中摘錄其中的拳論相授,省略了「乾本」中的六首拳訣(七言四句)。因而不夠完整;由於陳家溝的「乾本」來源不正,違反趙堡門規。長興囑楊氏,對外不能說出是陳溝所傳。後來,楊氏「王譜」,傳出了「以上系武當山張三丰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的重要證據。唐豪、顧留馨便攻擊楊氏的「王譜」是「偽譜」。楊氏遵守師訓,總是不答覆,任由攻擊。(只有武禹襄、李亦畬得知是陳長興傳。)唐、顧這些攻擊,也迷惑一些學者,例如,徐震對姜容樵於1930年傳出的「乾隆抄本」,(原文照抄本。見《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第314-318頁)也以為是抄自武禹襄、或抄自楊氏的「王譜」。而視作「偽譜」。徐震先生的學術威望很高,康戈武利用徐震的「辨偽」,也起到一定的迷惑作用。

        「乾本」是真還是假?還要通過仔細的再考證才能定論,不能人云亦云。筆者曾繼路迪民教授的「太極拳經原貌考證」。專門對「乾本」傳世的來源,「乾本」和楊氏「王譜」在文字上是否符合?認真地作了再考證。(詳見《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第312-331頁)結果說明:

來源屬實:  姜容樵在其書中,已經說明,該譜源自陳耕耘之子,以友誼之份贈予許占鰲,許傳其弟子湯士林,湯傳給師弟姜、姚二氏。此說的關鍵在於,該譜是否由陳耕耘之子傳出。據陳正雷著《中國陳氏太極》第377頁記述:「光緒26年(1900年),袁世凱督魯,見耕耘公碑紀,知太極拳為陳氏所精,派人來訪,聘延熙公前往教其子侄,各派拳師,凡遇其比較者,無不心服,自魯至津,教授六年。」陳延熙在天津授拳,與許占鰲交友時間,和姜氏所述基本一致。「乾本」中多出的《二十字訣》及其釋文,就是許占鰲添加的文字。文風與其他歌訣,完全不同。證明姜氏傳出的「乾本」,是經過許占鰲之傳授而獲得的。

文字相符:筆者曾將楊氏、陳氏二譜逐字核對,除個別字筆誤外,(「立如秤准」誤為「立如平準」)其餘準確無誤。但「乾本」比楊氏抄本多出六首拳訣(七言四句)。多出《二十字訣》及其釋文(是許占鰲所添加)。多出「歌訣一」的歌訣及其釋文(原因是「歌訣一」的錯字較多,不必傳授)。此外,「乾本」與「楊氏王譜」的《十三勢行功心解》,文字相同,但段落各異。「乾本」的《十三勢行功心解》是對《十三勢歌》的解釋,文字較短,是「以心行氣,務令沉著。……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而「楊氏王譜」的《十三勢行功心解》在此段之後,還多出「極柔軟然後極堅剛,……氣如車輪,腰似車軸」。而在「乾本」,多出的這一段,卻接在歌訣七之後的釋文。也就是,「楊氏王譜」把兩小篇合為一大篇。其原因將在後文闡述。  

這六首拳訣的每一句話,都與拳論的對應段落,在內容上一一吻合。顯示出拳論是為了注釋拳訣而撰寫的。這六首拳訣被唐豪攻擊得最厲害;甚至用人身攻擊的語言,說姜容樵最善撒謊。筆者認為,唐豪攻擊最厲害的拳譜,就是最有價值的古譜,值得深入考證。這六首拳訣有沒有第二份拳訣可以印證呢?據趙堡和兆元傳下的拳譜,也有這六首拳訣(見《和式太極拳譜》(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頁),順序相同,文字也基本相同(個別字有筆誤)。有兩份同源異流的證據,相互印證並且符合,就可以確認這六首拳訣是古譜原有的,可靠的。

「乾本」的歌訣二:「舉步輕靈神內斂,,莫教斷續一氣研,左宜右有虛實處,意上寓下後天還。」及其對應的拳論「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無令有絲毫間斷耳。」;與《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原載《陳氏太極拳圖說》的末頁)完全一致。與陳清平的《太極拳總論(附歌)》相一致。(陳清平的《太極拳總論》見《杜元化<太極拳正宗>考析》第165頁,也見於《和式太極拳譜》第247頁)三份同源異流的拳譜完全相同,說明「王譜」的原貌就是拳訣與拳論相配套的合璧形式。由此可見,杜育萬的《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是陳清平傳下的真譜,不是抄襲武禹襄的《十三勢說略》。其實,武禹襄的《十三勢說略》、《太極拳解》是向楊祿禪借抄「王譜」,略加幾句而成。是學習「王譜」的讀書筆記。不是創新的拳譜。後文另有詳析。把前人的拳譜說是抄襲後人的讀書筆記,是不恰當的評價。但也有人認為:雍正六年的《太極秘術》,其中的王宗岳《太極拳論》並沒有歌訣配套,「乾隆抄本」比雍正更晚,是否「偽譜」?這是一個誤會。雍正六年的《太極秘術》是對原著的稱呼,「乾隆抄本」是抄本,不是原著,如果改為原著,應該叫「萬曆王譜」。現列表比較,說明「乾隆抄本」時代較早。:「乾隆抄本」與《太極秘術》的時代比較

名稱       著者    時代   轉抄者  轉抄時代   印刷者   印刷時代

太極拳譜   王宗岳  明萬曆  陳敬柏   清乾隆    姜容樵    1930年

太極秘術   王柏青  清雍正  劉恆山   清咸豐    劉鳳梧     1917年

-----------------------------------------------------------------

(3)、王宗岳的重要銘言;「以上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是古已有之的歷史證據。不容否定。王宗岳在拳譜中留下這一銘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第一、它說明譜中的六首拳訣是張三丰的遺論,拳論是他對三豐遺論的闡述。完整的「王譜」是三豐拳訣和宗岳拳論的統一體。正如路迪民教授所說:「六首歌訣為經,,歌訣釋文為論。經無論則不明,論無經則不通。」由於歷史上的傳譜大都是殘缺不全,或是只傳拳論,不傳拳訣。使後人看不到張三丰的著作,從而懷疑張三丰創太極拳的事實。這個銘言清楚地證明:王宗岳是古代見證張三丰創太極拳的當事人,拳譜中有三豐歌訣為物證。人證、物證俱全,並符合太極拳的歷史,是可以確認的。第二、這個銘言,儘管唐、顧都攻擊是武禹襄「偽造」,但是,不僅在「乾本」載有此銘言,而在清雍正六年,王柏青編著的《太極秘術》也載有這一銘言。《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第364頁,已將該書的銘言(民國六年木刻本)影印原件公之於世。證實這一銘言古已有之。是張三丰創太極拳的重要證據。 

 三、《十三勢行功心解》的巧合 

   上文指出,「乾本」和「楊氏王譜」的《十三勢行功心解》,文字相同,段落各,有些巧合。現將二文摘要比較如下;

                     

 

乾隆抄本之原文 

楊氏王譜之原文

   歌訣六 

 (《十三勢歌》七言二十四句)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

歌訣七

極柔極剛極虛靈,  運若抽絲處處明。                               

開展緊湊乃縝密,  待機而動如貓行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先求開展,後求

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似車軸。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藕斷絲亦連。

 

 

    《十三勢行功心解》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似車軸。(原文缺「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藕斷絲亦連。」)

 

    從上表看,「乾本」的《十三勢行功心解》是《十三勢歌》的釋文。不包括歌訣七「極柔極剛極虛靈」之後的釋文。而「楊氏王譜」則將兩篇合為一篇。這是因為,陳長興抄給楊氏的「王譜」,只抄拳論,不抄拳訣。把歌訣七刪去,兩篇釋文就連成一篇了,其內容也可以連貫得上。但是,《十三勢歌》是七言二十四句,插入六首七言四句的歌訣之中,是不合適的,這就是巧合。說明在陳長興時代,已經是這樣插錯了。但是,楊氏的《十三勢行功心解》在內容上也符合原意。又已經流行多年,也就定型了。

     這個巧合,證明「乾本」的確是「楊氏王譜」的「母本」,也是現今的各種「王譜」中,保存萬曆古譜原貌最佳的抄本。     

 四、武禹襄的拳解源自「楊氏王譜」

以往的一些太極拳源流研究,常常把武禹襄的《十三勢說略》、《太極拳解》視為最早的經典,凡是公開面世的拳譜,時間晚於武氏這兩篇拳解的,常被誤認為「偽譜」,如杜元化的《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王譜乾隆抄本」等等。這些誤導,使太極拳源流研究,走了不少彎路,現在應該澄清這一謎了。

某些「權威」為了樹立清初陳王廷為「中國太極拳創始人」。竭力否定明代王宗岳的經典拳譜。利用武氏傳出「舞陽鹽店」挖出「王譜」的傳說,大肆宣傳,誇大為世間僅有的孤本,在此以前,沒有太極拳譜的著作,凡是有「以上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的,都是」偽譜「。因為武氏拳譜沒有這句銘言。

「舞陽鹽店」傳說,是怎麼來的呢?1852年,武禹襄從陳清平處,學藝歸家。清平授予「王譜」三篇(《太極拳論》、《十三勢歌》、《太極拳釋名》)由於武氏是河北省人,授予外地人以「王譜」違反趙堡門規。清平授意武氏,說是其兄從舞陽鹽店偶然獲得,掩人耳目。在古時,「王譜」是秘中之秘,在趙堡對一般門人都不傳譜。在舞陽,還沒有太極拳傳入,根本不可能有「王譜」。李亦畬傳出此說,是在秘傳時期,必須遵照武禹襄的師訓,掩人耳目,其用意尚可理解。

但是,時至今日,秘傳時代已經過去,這個傳說仍繼續應用,就成為「謊言」。干擾太極拳的真正源流,應該澄清。武式太極拳傳人喬松茂於1994年發表《武式太極拳的源流和特點》(見《中華武術》1994年第一期)就公開這一秘密。承認武氏的《太極拳論》是陳清平所授。

武禹襄的《太極拳解》、《十三勢說略》都是借抄楊祿禪的「王譜」,略加幾句改寫而成。由於顧留馨在編審《太極拳全書》時,把武氏的《十三勢說略》拔高為《武禹襄太極拳論》。取代「王譜」的經典地位,產生很壞的影響。其實,武氏這兩篇拳解,在經典著作中是很晚的著作,是武氏學習「王譜」的讀書筆記,沒有超越「王譜」的創新見解。

現以《太極拳解》和楊氏的《十三勢行功心解》原文比較,就可看出:。

---------------------------------------------------------------------

武禹襄《太極拳解》的全文如下:

   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靜。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

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謂「一氣呵成」、「捨己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也。

   須知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動猶靜,視靜猶動,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以己依人,務要知己,乃能隨轉隨接。以己黏人,必須知人,乃能不後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黏依能跟得靈,方見落空之妙。往複須分陰陽,進退須有轉合。機由己發,力從人借。發勁須上下相隨,,乃能一往無敵;立身須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撐。靜如山嶽,動若江河。邁步如臨淵,運勁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收即是放,連而不斷。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黏依然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又余。漸至物來順應,是亦知止能得矣。

 

楊氏《十三勢行功心解》之原文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發勁須沉著松凈,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勁如山嶽,動若江河。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

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 。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凈,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似車軸。

以上二文的比較看出:武氏的《太極拳解》在內容上,與《十三勢行功心解》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作了一番重組。在段落方面,與楊氏的《十三勢行功心解》不謀而合,以「極柔軟,然後極堅剛」為分界,將兩小篇合為一大篇。楊氏之譜是與「乾本」的巧合。武氏之譜卻與楊氏相合。正好說明是借抄楊氏的「王譜」,而改寫成《太極拳解》和、《十三勢說略》。

何以見得?理由有二:第一、從李亦畬的「老三本」可知,陳清平授予武氏的「王譜」只有三篇。沒有這兩篇。如果沒有楊氏的「王譜」為藍本,是不可能如此雷同的。第二、楊氏從陳長興處獲得「王譜」的時間,是在第三次下陳家溝,滿師歸家時,約40歲時獲得的,(約在1840年獲得)。武氏寫作這兩篇拳解,據喬松茂的《武式太極拳的源流和特點》,是在1852年拜別陳師歸家後,三年才完成的,即是在1855年完成的。可見楊氏獲「王譜」的時間,早於武氏約15年。所以,只能是,武氏借抄楊氏,,不會是楊氏抄自武氏。也即是;只有後人抄前人,沒有前人抄後人。

弄清楚這一關係後,對於「乾隆抄本」的「辨偽」或者「辨真」。就容易理解了。

四、結束語  

     本文的辨真,與徐震先生的「辨偽」,表面看來似乎是「唱對台戲」。其實不然。徐震先生的考證宗旨是求真務實追求真理。由於歷史局限,沒有充分的歷史證據,不可能一蹴而就。探索真理的進程是曲折的,是按螺旋形軌跡上升的。有些失誤是難免的。筆者的研究宗旨也是追求真理,與徐震先生的目標一致。是追求真理者前輩和後輩的前仆後繼。筆者是受徐震先生《太極拳考信錄》的啟迪而研究太極拳源流。主要學習徐震先生求真務實立場,探索真理的研究方法。不拘泥其某些結論。前人的失誤就是後人成功之母,應該感激徐震先生的引導。正如天文學的研究,古人天天看見太陽東升西落,以為天體都是圍繞大地而轉,提出「地心說」。後來為哥白尼的「日心說」所代替。如果沒有古人「地心說」的缺陷。可能也不會很快出現「日心說」。科學是不斷前進的,只有後人刷新前人的研究,才有科學的進步。筆者的初步研究,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也會有某些地方為後人所刷新,希望求真務實的朋友或後人批評指正。但是,弄虛作假者的攻擊,是學術上的倒退。對國家、對人民不利,必須駁回。事關國家利益的大是大非,不能沉默不管,不能無原則的讓步。

 

前一篇:王宗岳拳譜的乾隆抄本辨真

後一篇:太極拳「發源地」「創始人」豈能隨意捏造

 

 

王宗岳拳譜是王宗岳親自授予蔣發而在趙堡派內秘傳的,趙堡的歷代掌門都擁有全套的《王譜》,……

陳家溝就是不自量力,妄圖依靠官方的權勢,奪取發源地的榮譽,其結果被國家撤銷了發源地的稱號,榮譽變成弄虛作假的恥辱。希望現代的後人,以此為鑒誡,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做壓低他人抬高自己的蠢事。……

(轉載)   太極拳發源地」「創始人豈能隨意捏造

-----評楊志英先生的《王宗岳其人》

海南  李師融

《太極》雜誌2010年第五期發表了永年楊志英先生的《王宗岳其人》(簡稱「楊文」)。該文提出了一些聳人聽聞的奇談怪論,筆者實在不敢苟同,特將其主要論點引出如下,並提出評論意見,供世人共同欣賞。

一、武禹襄不是《王宗岳拳譜》的作者。

「楊文」的核心觀點是:「伴隨著廣府十三勢或太極拳的成熟,才產生了《王論》(註:「王論」的意思是指王宗岳拳論),也就是說,《王論》的作者,就是武禹襄。數年前,李紫劍先生就曾在《<太極拳論>導讀》一文中,斷定「署名王宗岳」的拳論,實為武禹襄之作。雖然這也是一種推論,但在沒有新的、有說服力的證據出現之前,筆者贊成李先生此說。」

這個論點的真正涵義是:世人公認的「王宗岳」實無其人。「十三勢」、「太極拳」都是永年廣府人創造的,武禹襄就是中國太極拳的創始人,是《王宗岳拳譜》的作者。

這個論點,武禹襄及其後人和李亦畬都不敢贊同。李亦畬在《五字訣·小序》說:「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入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既然王宗岳的拳論都是武禹襄所著,為什麼李亦畬不說「太極拳之精微巧妙,武禹襄論,詳且盡矣。」武禹襄有沒有傳譜給陳家溝,陳家溝的「神而明者」是不是武禹襄造就的結果。既然是武禹襄傳藝陳家溝,為什麼在1852年還要到陳家溝向陳長興學習。這個謊言,武禹襄也不敢認可,陳家溝人也不會同意。武禹襄之孫武萊緒在《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中說:「太極拳自武當張三丰後,雖善者代不乏人,然除山右王宗岳著有論說外,其餘悉皆口傳,鮮有著作,先王父著有《太極拳解》、《十三勢說略》,複本心得,闡出《四字訣》。」武萊緒對祖父禹襄的著作很清楚,只認可《太極拳解》、《十三勢說略》和《四字訣》。不敢將王宗岳的拳論佔為武氏所有。

武禹襄、武萊緒、李亦畬的遺言,就是最可信的證據,為什麼楊志英先生不去引用,反而找太極拳以外李紫劍邪說為依據。

李紫劍自號「狂生」,常發表奇談怪論,攻擊《太極拳譜》,為太極拳各派傳人所不齒。可以看出,楊先生不是為了求真務實,而是蓄意把水攪混。按照史料考證的原則,有李亦畬、武萊緒兩份同源異流的證據相吻合,就可以做出結論:《王宗岳拳論》就是王宗岳的著作,與武禹襄毫無關係。李亦畬、武萊緒的遺言就是最可信的證據,為什麼楊先生說「在沒有新的、有說服力的證據出現之前,贊成李紫劍的推論,」楊先生是武派的傳人,對武派的祖師爺抱不信任的態度,反而對太極拳界以外李紫劍的「狂生之見」,信仰備至,這絕對是一種不符合「尊師重道」的反常表現。按照考證的規則,太極拳界以外的資料,不能作為考證太極拳源流的證據,尤其是沒有任何資料可以佐證的推斷孤論,均毫無證據價值。考證史料的常識告知,具有兩份證據做出的結論,可以否定一份推論,一份推論不能推翻兩份證據作出的結論。楊先生以李紫劍的推論,否定李亦畬、武萊緒的可靠證據,根本不懂歷史考證的常識。如此輕率的狂言,實在是可笑之極。

二、評《王宗岳拳論》、《太極拳》名稱始於楊祿禪、武禹襄之後

《楊文》說:「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無論是武禹襄問藝的趙堡鎮,還是其同鄉楊祿禪學拳的陳家溝,當時都沒有《王論》,或者《王論》隻言片語的記載或口傳,當地所習練的拳術,也不叫「太極拳」,而是「長拳」、「炮捶」等。而稍後的永年人將楊、武二公研習的拳術稱為「綿拳」、「粘拳」,書面則記作「十三勢」。

追溯「太極拳」這個稱謂最早出現於何時,我們只能知道是在楊祿禪進京教拳和武禹襄、李亦畲著述拳論時。人們最初接觸到的「太極拳」,是楊祿禪進京所教之拳,即楊、武二公以《王論》為指導,融陳溝拳、趙堡拳以及永年地區盛行的紅拳等拳技重新創造出來的拳術。

這個論點,比唐豪的「清初陳王廷創造太極拳」,還要砍短二百年的太極拳史。對我國的太極拳源流有損無益。完全是為了樹立永年為「太極拳發源地」的地方利益而捏造的謊言。

首先,我們要問:楊先生是否掌握了全國各派的源流資料?如果對陳家溝、趙堡兩派的《王宗岳拳譜》的流傳一無所知,僅僅依靠永年的局部資料而作結論,無疑是坐井觀天。

我們要問,武禹襄獲得的《太極拳論》從何而來?楊先生既然否定了舞陽鹽店出「王論」的神話,那麼,只有一個途徑,就是趙堡第七代掌門陳清平的授予。這個途徑已經有武派傳人喬松茂作出證明。

王宗岳拳譜是王宗岳親自授予蔣發而在趙堡派內秘傳的,趙堡的歷代掌門都擁有全套的《王譜》,不單是陳清平擁有,在雍正六年,趙堡第四代傳人王柏青編著《太極秘術》的拳譜小冊子里,其中也載有王宗岳的《太極拳論》,現將民國六年老中醫劉鳳梧自費木刻印刷的《太極秘術》的複印資料,公佈於世。(見圖)。

近年發掘出清雍正六年(1728年)趙堡派第四代傳人王柏青編的《太極秘術》拳譜小冊子,內中就載有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按王柏青的自序雲,他從師張楚臣已有四十餘年,張楚臣授「王譜」給王柏青,當在清康熙初年(約1680年左右),說明王宗岳絕對不是乾隆的「王先生」。《太極拳論》的出現,在明末的蔣發時代已經存在,所謂「出現在楊祿禪、武禹襄之後」,是毫無根據的謊言。

楊祿禪所得的「王譜」來自陳長興之授予,時間是在第三次向陳長興學習,滿師歸家之時,即在祿禪宗師40歲時(1839年),比武禹襄於1852年獲得陳清平授譜要早13年。這個事實,有楊祿禪的親口敘述為據。據李瑞東於光緒年間所著的《李瑞東序》,載有王蘭亭授譜時的一段話:「余(王蘭亭)當年從楊祿禪先師學藝,得訣之時,於授受之際,楊老師潸然淚下云:我學藝於河南溫州(溫縣)陳長興先生門下,苦練三十餘年,屢試無二,方肯傳授余之真訣。余得藝實非易事。余半生精力盡在於斯矣。倘一失傳,深為可惜。溫州蔣派真傳,既蒙陳恩師盡傳於我矣。倘若從我而失傳,則余之罪過大矣。」(原載《武當》1994年第5期23頁)此語表明,楊祿禪宗師已經證實,楊氏之「王譜」源自陳長興授予,陳長興所授之拳譜和拳技,源自溫縣趙堡蔣發之數代傳承,這是最可信的證據。由此可見,楊志英先生之論說,純屬無稽之談。

關於「太極拳」名稱始於何時?筆者在《太極拳和<太極拳論>命名的由來考》(原載《武當》2007年第二期),在《論山西絳州王宗岳考證的真實性-----兼與楊志先生商榷》一文中也有論述,確認始於明末蔣發的後期。楊先生有不同意見可以爭論。但是楊先生說:楊、武兩家是「十三勢」的創造者,太極拳的名稱始於楊、武之後,有沒有文字證據?請公之於眾。

三、以訛亂真掩蓋不了王宗岳的存在

《楊文》為了說明「王宗岳」實無其人。引出一系列的前人錯誤論斷。有些是相信黃宗羲《王征南墓志銘》的「宋徽宗時代的張三峰」,又把「王宗」誤為「王宗岳」。這些錯誤早在1994年,胡轉運先生曾親自到西安,調查過王宗的後人王玉海,及考察王宗的墳墓,得出結論,王宗是明成化年間人,原籍浙江餘姚人,是王陽明的父親,世代為官,與王宗岳無關(見胡轉運著《太極拳與氣功》湖南科技出版社)。1992年,國家體委的課題《武當拳派源流、拳系及內容研究》已經批准為我國的科研成果。課題結論已經否定了「宋徽宗時代的張三峰,確認內家拳創始人張三丰是元明兩代的武當丹士。由於張三丰時代的更正,也引起王宗岳時代得到相應的改正。多數研究者認為王宗岳是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人氏。

既然已經弄清楚前人的誤導,時至今日,就不應該再把已經淘汰了的前人錯誤反覆炒作,干擾王宗岳的最新考證。前人的錯誤論斷是因為他們是後世人,外地人,又沒有自己的調查研究,純是主觀猜測,不能作為歷史依據。要鑒別有沒有「王宗岳」的存在,應該根據前人已經確認的線索深入調查,這兩個線索就是:王宗岳是山西人,王宗岳是蔣發的師父。因此,山西的太極拳傳人是最有發言權的人,趙堡傳人保留的關於王宗岳的史料,也很有參考價值。只要這兩方面的看法,都認為王宗岳實有其人,就應該繼續調查,排除干擾,務必做到水落石出。這是歷史考證者對國家、對人民應盡的責任。

「有志者事竟成」2004年,嚴翰秀先生根據趙堡的史料,專程到山西省的陽城、太谷,實地調查,調查結果初步掌握了王宗岳的一些活動資料,確認陽城、太谷都不是王宗岳的籍貫,還要繼續調查。這次調查對山西的太極拳傳人影響很大,新絳縣的劉曄挺先生就是決心繼承前人的調查,主動承擔了把家鄉的拳聖王宗岳光輝形象恢復起來的重任,為國家、為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劉曄挺先生花了五年以上的時間,取得大量的王宗岳生平及太極拳在山西流傳的資料。這些考證結果均說明楊先生的《王宗岳其人》是完全錯誤的,是自欺欺人,是根本站不住腳的!對王宗岳深入研究,只會起到負面影響的作用,必須澄清。

四、永年縣是我國太極拳發祥地之一,不是太極拳發源地

河北省永年縣是楊、武兩派的故鄉,在楊祿禪宗師及五代傳人努力下,打開了我國太極拳席捲全國,風靡世界的局面。其功績有口皆碑。在加上武派的配合,永年縣成為中國太極拳的發祥地是當之無愧的稱號。「發祥地」就是在太極拳發源地之後,做出傑出貢獻的聖地。

眾所周知,楊祿禪宗師及楊氏的後人,一貫都尊張三丰為太極拳創始人,王宗岳為太極拳理論的奠基人。在最近二十年的太極拳源流大論戰中,楊派在全國各地的組織和傳人,都尊武當山為我國的太極拳發源地,從來沒有把永年自封為「太極拳發源地」的想法,這是尊師重道的美德,人人尊敬。

楊志英先生的《王宗岳其人》,就是把永年縣封為「太極拳發源地」,把武禹襄封為太極拳創始人的意圖,就是要否定張三丰、王宗岳的歷史功績,貪天之功為己有。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如果發展成為一股潮流,就是把楊、武兩派的宗師推向「欺師滅祖」的不義之地,決不可等閑視之。

列寧有一句名言:「真理越過一步,就是謬誤。」把「發祥地」越過一步,改為「發源地」就是謬誤。其結果就是步陳家溝的後塵,為全國人民所不齒。

筆者認為,在尊武當山為太極拳發源地的前提下,為了表彰和紀念其後的先賢功績,命名其所在地的「發祥地」是合乎傳統道德的舉措。王宗岳的功績不能抹殺,山西省新絳縣是北派太極拳從無到有的「第一發祥地」,楊祿禪宗師的功績也不能抹殺,永年就是太極拳從小到大,健康發展的「第二發祥地」。「發祥地」並不限於一個,只要有突出的歷史功績,為人們所公認,「兩個發祥地」並存並列也是合理的。

      在我國的建國初期,流行一句很好的名言:「見先進就學,見後進就幫,見困難就上,見榮譽就讓。」「太極拳發源地」是人民和國家授予的榮譽,不能由自己爭奪。陳家溝就是不自量力,妄圖依靠官方的權勢,奪取發源地的榮譽,其結果被國家撤銷了發源地的稱號,榮譽變成弄虛作假的恥辱。希望現代的後人,以此為鑒誡,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做壓低他人抬高自己的蠢事。

前一篇:太極拳發源地」「創始人豈能隨意捏造

後一篇:趙堡太極驚現古傳一支天津

(轉載)趙堡太極驚現古傳一支天津

作者:譚大江  08-11-29來源:武當雜誌【字體: 

點擊次數:126

      2005年5月21日至23日「05華亞杯楊式太極拳西安國際邀請賽」暨「楊式太極拳名家座談會」在西安隆重舉行,筆者榮幸被邀參加盛會。會中,路迪民先生帶天津喻承鏞先生來訪,不經意間喻先生向我們披露出了趙堡太極拳古傳一支新信息。喻老師的趙堡太極拳是他於上世紀60年代調新疆工作後,在同一工作系統認識了一位從陝西彬縣來的岳紹羲同志,岳因羨慕喻的「楊班侯大功架太極拳」於是便以自己秘承之趙堡太極拳交換。二人以後成為摯友。但當時喻老師所得之趙堡太極拳並不叫「趙堡太極拳」。其名為「武當真傳正宗太極」,是從河南趙堡傳出。他當時給我列了一個大概的傳承關係表名《武當真傳太極正宗》,傳承關係如下: 

     王林禎—→蔣發—→張楚臣—→陳我陽—→張宗禹—→霍文毅—→霍秉昌—→霍金龍(陝西彬縣東西安干裁縫活)—→岳紹羲—→喻承鏞。喻老師說岳紹羲傳給他這套拳時按歷代傳承名字就叫《武當真傳正宗太極》.關於「趙堡太極拳」這一說法只是現在順應大家約定俗成的說法而言的。

     那麼,按照這個傳承關係表這一支趙堡太極拳應是從趙堡太極拳第四代傳人張宗禹這裡分支傳承到了陝西的。按照本刊2004年第12期歐達寧《趙堡太極拳前賢生卒年探析》張宗禹,一作張仲禹生卒年約為公元1673-1753年,此時正是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時代,說明趙堡太極拳在清朝前期就由第5代傳人霍文毅帶到了關中,且在自己家門中下傳了兩代人而後又外傳。

     喻老師所傳承的趙堡太極拳為108式,其中有一部分式名如「翻掌」、「鐵扇一揮」、「雀地龍」、「三步捶」、「霸王敬酒」、「跌叉」、「當頭炮」等,與現行趙堡太極拳的式名有所不同。當時房間里正好有西安趙堡太極拳界的幾位朋友在場,喻老師便演示了幾個式子,大家認為,果與現行趙堡太極拳的一些式子有所不同,但屬大同下的小異。通過這些我隱約意識到,這一支系趙堡太極拳的發現應是趙堡太極拳史研究上的活化石值得重視。

     由於這次見面無法深談也無時間再細談,我只好約請喻老師在此次大會結束回天津後能詳細將他對這一支系趙堡太極拳的傳承經歷寫給我們,喻老師爽快地答應了。 

     為了忠實體現這一挖整工作的客觀真實性,現將喻承鏞老師於2005年6月18日寫給筆者的一封信全文公布如下:

譚老師:

     您好!西安一別不覺已有月余,十分想念。近來您的一切都好吧!今按您上次提出的要求將有關情況簡介如下: 

     我是天津市人,1939年農曆正月十二出生。自幼酷愛武術,1953年隨天津市南開區摔跤隊張喜亭老師學摔跤,1957年拜著名武術家吳孟俠先生與其師弟牛明俠先生為師,研習楊班侯八十一式大功架太極拳以及形意拳和八卦掌。

     吳孟俠先生原名彩翰,少名學良;乃八卦掌名家高義盛先生和形意拳名家韓慕俠先生之得意弟子。其太極拳則得之於其岳父之盟兄牛連元先生,牛先生為著名太極拳家楊班侯先生之結義弟兄。楊班侯先生之八十一式大功架太極拳在吳孟俠先生之前,歷來只是單線傳授,目前,幾將失傳。尤其是班侯先生所傳之「九訣」更是鮮為人知。1930年吳孟俠先生為訪友走遍大江南北,曾相識過不少太極拳專家,但談及此「九訣」皆是聞所未聞。由是深知此訣得之不易,實為太極拳體用之竅要與精粹之所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本人有幸得吳孟俠和牛明俠二位老師之傳授,深得太極、形意和八卦三門拳術之真諦,直至1964年6月14日離津。

     1964年我去新疆伊犁自治州建設銀行工作。而當時財政系統的伊犁州財政局、建行和稅務局是一個黨組經常在一起開會,由是得以與在伊犁州稅務局工作的岳紹羲先生相識。攀談之中得知紹羲先生亦練形意拳和太極拳。後又得知著名武術家王薌齋之女王玉芳老師亦在伊犁州防疫站工作。因王薌齋先生在天津的得意弟子張恩桐先生和我的老師吳孟俠先生過往甚密稱我的老師為師兄,所以我和王玉芳老師見面之後亦倍感親切。自此之後我們3人便經常在一起切磋技藝。紹羲先生對我演練的以技擊為主的「楊班侯大功架太極拳」十分讚賞,而我覺得紹羲先生所練的「武當真傳太極正宗」亦別具一格,有很強的實戰性.無論在練法還是用法上都與陳式太極有明顯區別。後來紹羲先生跟我學了班侯先生的大功架太極拳同時亦主動將其所學的「武當真傳太極正宗」教給了我,我們之間並認了師兄弟。1983年我調至烏魯木齊新疆自治區石油公司,王玉芳老師也回了北京。

     目前,關於這方面的情況也只能提供至此了。

     西安一行使我結識了不少新的朋友,另一方面也使我感覺到目前太極拳的發展方面尚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較為突出的即是太極拳的「體操化」、「舞蹈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而注重實戰的練法卻越來越少。所以我十分希望武當拳法研究會今後在弘揚太極拳的真傳技藝方面能夠做更多的工作,不知您以為然否

     好了!別不多敘下次再談吧!希望今後能加強聯繫。

                     順祝

   編安

                        喻承鏞

                    2005.6.18  敬上

     

對於這封信的內容,筆者有幾點補充。喻老師說他和岳紹羲的認識是在1964年他的工作從天津調到新疆伊犁之後,而1983年他又調至烏魯木齊自治區石油公司子弟小學從此與岳紹羲分手,再也沒有任何聯繫。所以有關岳紹羲先生的有關情況我們目前也無法聯繫了解。特別是陝西彬縣現今是否還有這一支系的趙堡太極拳承傳不得而知。故筆者也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引出一些傳人或知情人來,更進一步進行有關的挖整工作。

     喻承鏞老師還向筆者提供了一份《武當真傳太極正宗》108式的名稱亦全文公布如下:

 

武當真傳太極正宗

1、起勢2、領落3、金剛搗碓4、翻掌5、懶扎衣6、為封似閉開合 7、按式8、單鞭9、鐵扇一揮10、金剛搗碓11、白鶴亮翅12、雀地龍13、摟膝斜行14、手揮琵琶15、摟膝拗步16、十字手17、雀地龍18、摟膝斜行19、手揮琵琶20、摟膝拗步21、十字手22、雀地龍23、貫耳捶24、束手解帶25、伏虎26、擒拿;27、指襠捶28、肘底看捶29、倒攆猴30、白鶴亮翅31、摟膝斜行32、旋靠 33、海底針34、扇通臂35、按式36、單鞭37、雲手38、要躍 步探馬39、轉身拍腳右 40、轉身拍腳左 41、雙峰貫耳42、旋腳蹬跟43、三步捶44、青龍探海45、黃龍翻身46、霸王敬酒47、二起拍腳48、封門椿49、喜鵲蹬枝50、鷂子翻身51、磕腳右 52、磕腳左 53、掩手肱捶54、穿心肘左 55、穿心肘右 56、抱頭推山57、為封似閉開合 58、按式59、單鞭60、前招61、後招62、勒馬式63、野馬分鬃64、右探馬65、白蛇吐信66、玉女穿梭67、轉身懶扎衣68、為封似閉開合 69、按式70、單鞭71、雲手72、跌叉73、掃腳74、金雞獨立朝天蹬 75、金雞獨立76、雙震足77、倒攆猴78、白鶴亮翅79、摟膝斜行80、旋靠 81、海底針82、扇通臂83、按式84、單鞭85、雲手86、要躍 步探馬87、十字手88、單擺蓮89、指襠捶90、金剛搗碓91、翻掌92、懶扎衣93、七星下勢94、擒拿95、回頭看畫96、進步指襠捶97、青龍攪水98、當頭炮99、按式100、單鞭101、七星下勢102、擒拿103、進步砸七星104、退步跨虎105、轉身雙擺蓮106、彎弓射虎107、金剛搗碓108、收勢。

      

據喻老師告知,他是2000年退休後從新疆返回天津居住的。但他所傳承的這一系趙堡太極拳無論在新疆或後來回到天津都沒有再往下傳。筆者沒有追問這其中的原因但覺得實在可惜。如果他再不傳人而岳紹羲那條線索又從此斷絕,這支古老的趙堡太極拳豈不又消失人間了么,所以筆者不但仍想與喻老師溝通,請他把這支太極拳趕快傳下去,再想呼籲我們的趙堡太極拳愛好者,有興趣可與喻老師聯繫聯繫,能把這支太極拳繼承下來。      

 

責任編輯  大江 


推薦閱讀:

陳式太極拳意解(一路)
楊式太極拳的風格是什麼?
李天金是連續多年的太極拳冠軍,太極拳是什麼?
跟我學24式太極拳,我們一起強身健體
徐曉冬vs雷雷 各代表了什麼?

TAG:太極拳 | 考證 | 太極 | 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