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原來我們一直誤會了這幾句話!

高、中、基層各有分工

曾仕強教授指出,企業三階層中,高層、中層以及基層員工的分工是不同的。

高階層一生的貢獻,就是他的策略正確。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一個策略,而不是盲目地在那裡做,所以高層的分工在策略層面。

幹部一生的貢獻,就是能夠把老闆的策略,變成實際的作業。

基層就是規規矩矩,實實在在把上級交付的任務,一步一步去完成。

其實這也暗合人生髮展的幾個階段:年輕人要講能力,到了三四十歲要講本事,四五十歲以後這兩個都不需要,這時候要有肚量,要容許別人表現。

五十歲以前要「盡人事」

曾仕強教授認為,孔子一生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四十歲以前,一個是五十歲以後。所以孔子講了一句話,說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搞不清楚自己是幹什麼的,大概這一輩子也就算了。

孔子最後綜合成一句話,六個字,叫做「盡人事,聽天命」。記住,五十歲以前要「盡人事」,排除萬難,不管別人說會不會成功,應該做的,你就全力去做。可是到了五十歲以後,你要聽天命,強求幹嘛,那麼辛苦幹嘛?所有的名跟利最後都是空的。

那麼,孔子在「盡人事」的各個階段,都有些什麼樣的人生感受?而這些人生感受,對於我們的人生,又有什麼啟發呢?

這就要談到孔子在《論語》開篇講的三句話,長久以來,我們一直對這三句話有所誤解。

年輕人:怎樣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第一句話是什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與「十有五而志於學」是對應的。

「十有五而志於學」是孔子人生的一個理想和計劃,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他實踐的成果。

這個「習」絕對不是溫習、複習。我們現在的老師搞錯了,叫學生拚命溫習、拚命複習,以至於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習」是習慣,只是學了並不算數,還要養成習慣,這樣才會快樂。學了以後只是記在腦子裡,不會操作,成了記憶的負擔,這有什麼快樂呢?只是應付考試而已。

孔子的意思是,學了以後要趕快在生活當中實踐,並養成習慣。當我們發現學習會帶來這麼好的習慣,而這些好的習慣又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收穫,這多喜悅呀!

人到三十,盤點一下你的人脈圈子吧

第二句話:「有朋自遠方來」,就是說你要做到讓你的朋友再遠也喜歡來看你。

那下面就問你:為什麼你的朋友喜歡來看你?就是他到你這兒來,多少能佔一點便宜,他才會來。所以為什麼客人來我們要張羅張羅,家裡再窮也要張羅張羅,這表示我們的誠意,他下次才會來,他才會幫助你。

要想辦法讓你的朋友再遠也會來看你,否則你就沒有人幫助了。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人生髮展的第二階段——「三十而立」的成果。

一個人到了三十歲,跟所有人來往都有了基本的原則,不亂來,朋友才會樂意跟你交往,才會一有時間就大老遠地來看你。那這個原則是什麼?就是要將心比心,站在朋友的立場來想事情,不能只顧自己,不想別人。

年過四十,你的氣度涵養好了嗎?

老實講,孔子講的一句話是我們很難做到的,「人不知而不慍」,人家不知道我這麼厲害,我一點都不會生氣。其實我們應該拿來檢討自己。

這句話對應的是「四十而不惑」。四十歲,你對自己的原則已經不惑了,可是別人會惑,人家會說:「你幹嘛這樣子?」遇見這種情況,你一點都不必生氣,因為別人沒有辦法了解你,你生氣做什麼?

完全沒有必要嘛?那你就可以想像,你在你的行業裡面再優秀,再特別,但別的人還是會不認識你,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你自己不迷惑就好了,別人怎麼想,別人怎麼看,那是別人的事情,你完全沒有必要生氣。

人有了氣度涵養,才有容許他人表現的「大人風範」,才能順利按著乾卦走下去,直到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中國式管理

王道公司致力於打造中國式管理企業服務中心

助力企業可持續發展

為企業固本培元

主要產品有王道課堂


推薦閱讀:

誤會源於不懂
有「花」就是花茶? 這誤會忒大了!
證人誤會
不要讓誤會扼殺你的愛情
凈空法師:很多人誤會,好像我專門提倡凈土,別的宗派都排斥,沒有這個道理,我是希望把每一個宗派都興旺起來

TAG:誤會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