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論盧梭哲學思想

摘要 盧梭是十八世紀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如何看待及評價盧梭的哲學思想,一直是學術界真論的話題。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對其自然哲學、感覺經驗論等哲學思想進行梳理及提煉,以便能正確客觀評價盧梭哲學觀點。

  關鍵詞 盧梭 自然哲學 感覺經驗論

  中圖分類號:J610 文獻標識碼:A

  在西方哲學史教材和論著中,幾乎都會談到盧梭。通常的處理方式, 是把他作為一位重要的社會政治思想家來論述, 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卻很少論及他的哲學觀點, 好像這方面沒有多少可探討的地方。少數論著涉及這方面時, 則認為盧梭在哲學上比法國唯物主義要落後。這樣, 盧梭在哲學上就成為一個無足輕重的人物了 。對於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否妥當, 似乎還有重新研究的必要。

  盧梭既沒有系統的哲學專著,也未曾建立經過系統論證的哲學體系。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不是一個大哲學家而且也不想做大哲學家」 。 他在早期甚至斥責哲學家們的爭論不過是「一群江湖騙子」的「喊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忽視對盧梭哲學思想的探討和研究。應該說,盧梭不只是一位傑出的政治思想家,而且還是一位有重大影響的哲學家。正如德國啟蒙思想家萊辛所讚譽的那樣,盧梭「處處顯示出是個具有卓識的哲學家」。他不僅在自己的社會歷史觀和政治學說中闡述了不少的內容深刻的哲學觀點,並且還在他的論教育名著《愛彌爾》的『信仰自由——一個薩瓦省牧師述』中以散文的形式表達了他的哲學思想 。羅素在談到盧梭的哲學思想時也說:「盧梭雖然是個十八世紀法語意義上的philosophe(哲人),卻不是現在所說『哲學家』那種人。然而,他對哲學也如同對文學、趣味、風尚和政治一樣起了有力的影響。」 那麼盧梭的哲學思想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一

  十八世紀的法國主要流行唯物主義,盧梭與他們一樣也是把大自然作為其哲學思想的出發點。承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盧梭受孔狄亞克的影響,他也贊同感覺主義認識論。在《愛彌爾》第四卷裡面,盧梭以大量的手筆探討感覺主義認識論思想。「我存在著,我有感官,我通過我的感官而有所感受。這就是打動我的心弦使我不得不接受的第一個真理。」感覺是在我內部進行的,所以感覺使我知道自己的存在。「不過它們產生的原因是在我的身外,因為不論我接受與否,它們都要影響我,而且,他們的產生和消滅全都不由我做主。這樣一來,我就清清楚楚的認識到我身內的感覺和它們產生的原因(即我身外的客體)並不是同一個東西」。 盧梭從「我感故在」(如果說笛卡爾由「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推演出比「我」更完滿的存在即上帝的話)的第一原理引申出了「我」之外並決定著「我的感覺」的另一個實體,即物質。「我把我所感覺到的在我身外對我的感官發生作用的東西都稱為『物質』。」 物質作為自然世界的最小顆粒,按一定的形式組成各式各樣的物體。物體的基本特性是廣延(即佔有空間),它具有客觀實在性,它是與我們的思想不同的另一個實體。「實體」這個詞在盧梭那裡是意謂這一切事物背後的原因,是一種終極的實在。「這樣一來就抹殺了唯心論者和唯物論者爭論的意義」。這裡說明了兩點:一方面,物質和性質不可分割的,它即是它而不是別的東西。另一方面,物質和精神這兩種性質是對抗性的。「可感覺的部分是延伸的,但是有感覺的存在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它是不能劃分的,它要麼就是一個完整想整體,否則就根本不存在,所以,有感覺的存在不是一個物質的東西。」 在盧梭看來,生命就是可感覺的存在和有感覺的存在的統一。所以,死去就是二者的分離。

  通過盧梭對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的理解和界定,足以說明他的本體論思想具有明顯的二元論色彩。然而,盧梭為何陷入二元論?除了他自身思想的原因外,想必是與他反對同時代的百科全書派的唯物主義世界觀有關。盧對於他們強調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以及世界萬事萬物是有物質顆粒構成,精神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的觀點。他主張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是相互對立的二元論。而對於他們宣揚的物質進化論思想,盧梭批判到:「從僵死的、惰性的物質顆粒中絕不可能產生出感覺和思想的能力」,「化合和偶合只能產生和化合元素性質相同的產物,組織和生絕不是有一個原子的噴射而產生的,化學家在製造化合物的時候,決不能使那些化合物在坩堝里有所感覺和思想」 。

  二

  盧梭關於運動的思想和解釋,使我們可以看到有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機械痕迹。他認為在我們自身之外的自然界是屬於被動的,原因在於物質本身沒有運動的能力,它需要藉助外力的作用。盧梭把這樣的運動分為:一是因他物的影響而發生的運動;二是自發的或隨意的運動。第一種運動的動因是在於物體之外,例如鐘錶的運動及液體的運動,倘若沒有外力的作用,它們就沒有運動的可能性。第二種運動的動因在於物體之內發生,即自發的。那麼怎樣的物體屬於自發運動的呢?動物是否算呢?盧梭認為這是不知道的,不過,可以用類推的方法判斷它是自發的。除此之外人的運動算是自發的,否則世界上發生的一切事物都沒有任何自發性。然而這種能力不是來自於事物本身,而是來自於寓於物體之中的「精神」或「意志」。「如果你問我是怎麼知道的,我告訴你,我之所以知道,是由於我感覺到它。我想運動我的胳膊我就可以運動它,這裡除了我的意志之外,就不需要任何的直接原因」 。此外,盧梭還對萊布尼茨「單子論」理論及其與此相關的玩物有靈論思想進行批判。「如果說每一個基本的原子都是一個有感覺的的存在,那麼,我怎樣才能理解兩個存在之間賴以互相感觸,從而是兩個「我」混而為一的內在聯繫呢?」

  像牛頓設定「第一推動力」原因一樣,既然自然界之中的物體運動是被一個外力多推動,那麼我們就必然要對這種機械運動系列尋找一個終極的動因。對此,盧梭認為,整個宇宙按一定法則而井然有序、勻速的運動著,它沒有像人和動物那樣自發運動的自由。然而,內心信念使我感覺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推動著它,即上帝。是它使宇宙運動充滿著無以倫比的和諧。   三

  盧梭在認識論上是一個經驗論者,在這方面盧梭是受洛克等英國經驗論哲學家的影響的。這種影響不僅是在政治思想上,而且在認識論方面也吸收了很多見解。首先,在感覺對象的客觀性和主客觀性之間的反應關係等問題上,盧梭和洛克一樣堅持認為,在我們的身外存在著一個獨立的物質世界,它的生成、發展、滅亡都不依賴我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那麼,我們的認識是從何而來?盧梭認為是從感覺經上面描述的龐大積蓄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招到它的原型。經過反覆經驗就能得到初步的認識,即感性認識。並且,經驗不會欺騙我們,欺騙我們的是自己。

  其次,在認識過程的問題上,盧梭也受著洛克思想的影響。盧梭把人的認識論區分為:「孩子的理解」和「成人的理解」。(洛克有簡單觀念和複雜觀念之分)前者是指各種感覺組合成簡單的觀念;後者是指幾種簡單的觀念組合成複雜的觀念。從這些足以證明感覺是一切知識的來源,人的活動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的。在認識過程的問題上,盧梭還提出一個「第六感覺」,即「共通的感覺」。這種感覺可以作為衡量我們理解能力的標準。「我們的知識廣度,都是以這種觀念的多少來衡量;人的思想是否正確,就是把這種觀念加以比較的藝術」。 這樣,人就算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想認識了。

  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力量在影響著我們的認識,即人的想像力和感情。缺乏這種力量的感覺是冷冰冰的灰濛濛的,就算它很真實我們的心靈也沒有受到感到。「如果我們的想像力不給那些觸動我們感官的東西加上魅力,則我們從其中得到的樂趣便沒有什麼意義,只能算促感覺器官的享受,至於我們的內心,則仍然是冷冰冰」。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盧梭強調感情對認識活動的作用,也同樣看到盧梭與洛克不同的地方。這種不同在趙林看來,「當洛克談到認識論問題時,他始終是以一種英國紳士式的冷靜態度和審慎口吻來說話;而當盧梭談論認識論問題時,卻常常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法國人特有的那種激情,用詩性的語言來代替哲學的表述」。 恰恰正是因為有這些不同之地方,即把感性的東西作為哲學第一原則。因此盧梭變成了開創浪漫主義運動之父。「十八世紀的法國人不是以他們的淺薄單調的唯物主義哲學,而是以他們的崇高典雅的古典主義文學(以及稍後有盧梭所開創的嶙峋詭)來令整個歐洲折服的」。 也正因此,導致了盧梭命運坎坷和不幸。但是盧梭哲學思想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尤其是對德國的影響。

  綜上所述,盧梭的哲學既有合理的成分,也有其局限性。在他的思想里,唯物主義及唯心主義相互交錯在一起,使他不能把唯物主義貫徹到底。一方面,他肯定物質世界的客觀性,指出外界事物是感覺的對象,認識就是人的感官對外界事物的反應;在認識過程中,各種感覺相互作用,相互聯繫;認識過程包含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二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真理內容是客觀的;認識要靠實驗來檢驗等等。這些思想都表現了他的唯物主義方面;另一方面,他又承認上帝的存在非物質靈魂的存在;提出兩種實體,即精神實體和物質實體,前者是積極的、能動的,後者是消極、被動的,它只是變化對象,自身不能動它的運動是一種精神力量即意志推動的結果。這些則反映了他的唯心主義方面。可見盧梭的哲學思想充滿唯物和我唯心的矛盾,它是一個矛盾的思想體系,其中有可貴的唯物主義思想,但又有唯心主義的因素。□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政法學院)

  注釋:

  盧梭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勒賽爾克論文,商務印書館,1996版.

  盧梭.愛彌爾.商務印書館,1978.

  於鳳梧.盧梭思想概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版.

  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卷.商務印書館,2002.

  趙林.浪漫之魂—讓·雅克·盧梭.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版.
推薦閱讀:

如何提升看電影時思考的深度?
顧准過時了嗎?現在的青年還有必要讀顧准嗎?你如何看待顧准?
思想者的孤獨與勇氣——評傳記電影《漢娜·阿倫特》
試說荀子思想與周公的關係

TAG:哲學 | 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