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雜說 109

太極雜說109

太極網羅

練四正推手易犯的毛病在於,教者為了省事就直接先教了棚捋擠按的圈子,學者也就自然而然的轉圈子,而不明白為什麼要轉,一旦散推則手腳無措,強行轉圈,為人所制。推手是練知己知彼的「懂勁」,懂什麼勁?主要就是化引拿發,所以推手一定要「喂勁」,師傅喂,同學之間互相喂,練習的總的步驟是先學習怎麼不被人制,喂勁者以各種方式、從各個角度、用各種勁向被喂者攻去,而被喂者則訓練怎麼「化」掉這些攻擊,再進一步,不僅化掉,而且怎麼來利用這些攻擊反擊攻者,從定步到活步到散步,從單手到雙手到全身,從慢到快,從梢節到中節到根節,如此練,本身就包括「接手」了,這裡的關鍵是,被喂勁者不能反擊,只能防守,化、引,其目的就在於練習不被人制,孫子兵法說「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練習不被制、不可勝一段實踐後,就要練習怎樣制人,怎樣勝人,這樣才能提高,然而實踐中,人之爭強好勝的本性使這種「喂勁」練習往往走向爭一時之輸贏,欲速則不達。也有方面的,只會四正,不知變化。這個時候師傅就很重要了,如果他不能對此進行規範,不「命令」,則學生的收穫將是很有限的,甚至走歪路了。

l         單腿推手

單腿推手既是自己單腿站立與對方推手。記得在讀研究生回到北京後,由於與當時全國亞軍及省冠軍一年多的太極推手實戰交流,自己本身實力也增長了很多,雖較師傅水平相差較多,但「推手時」師傅也不能輕易發我,有點沾沾自喜。沒想到師傅卻說,「你完全練錯方向了,必須改拳」,問為什麼,師說,您樁步穩紮,靠著實戰訓練的反應生推猛發,靠體力與樁步的穩定對手相頂抗衡,別人是不太好動你,但你靈活的步伐進退,借力打力,身法變化都沒了,如果對手不和您推而是與您打,你怎麼辦,武術的最終目的並不是推手啊,您犯的雙重之病很大,必須改過來。為改雙重,師傅給設計了單腿推手,要求我與實力小於我的拳友推手時,要將一支腿抬起來,練習借力、身法變化,為步伐進退打基礎。通過練習感到,這一訓練方法對練習借力、身法變化及活步推手時或打手時的靈活進退很有幫助。因為,一支腿僅僅站立保持平衡都不易,如果與對方搭手,必須借對方之力,把對方當成一種支撐,自己省力而對方卻十分不舒服。由於人進退時都是單腿著地,如果能隨時隨地起腿而又控制他人,則對靈活進退,身法變化甚至打手時的起腳攻擊)非常有利,在打手時,一與對方搭手,即有借力習慣、使對方不舒服而自己又能靈活進退。這對推手向打手轉化有利。我曾與一有僵力之人(體育教師,曾獲青年標槍冠軍)作單腿推手遊戲,對手甚為佩服,並相信太極的借力打力利害,自己當時虛榮心也得到了滿足,挺好玩。其實這隻對僵力之人,或實力明顯小於自己之人有效。但師要求,此練習只益在圈內訓練或遊戲時用,尋師訪友用此方法則對人不禮貌,容易吃虧。

l         推手並不是目的, 是通向散手的橋樑,必須通過苦練,熟練掌握,靈活應用,為散手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散手實際上是"棚、捋、擠、按」在不同姿勢、不同角度的具體、靈活、綜合應用,功夫淺的,接、化、發有形有象,功夫深的無形無象,極小亦圈。這些現象只有練到了才能體會到,是難於用語言表達的。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往往被忽視,就是接手的訓練。推手有一定功夫以後,還是不能直接應用的,必須經過經常的、長期的接手訓練,開始要慢,逐漸快。開始是給勁,到後來不給勁,先重接、後輕接。最後亂來,這樣,才能應付一般的勁。(以上必須在明師的指導下進行)還要走出本門外交流,開始和較熟悉的練其他拳種的朋友交流,總結經驗,糾正不足,慢慢地可以去拜訪當地的名家,相信,到這時,你會發現自己的技藝還有許多問題,會更謙虛,你對學太極拳的信心倍增,也有了更加正確的看法。

l         太極推手不僅僅是練習纏絲勁,它首先是對你平時自我練習如站樁、打拳的檢驗,看你能否在推手中將樁勁、拳勁運用出來,其次是練習聽勁,提高自身對各種勁的靈敏度,進而發現對方的缺陷,從而可以輕鬆對付對手,至於使用什麽勁、何種手法不過是順其自然罷了。

l         內勁的「膨」與現在所講太極八法的「棚」(提手+朋)有本質的不同,內勁的膨是通過站樁而練出來的,方向是向外開,基本上是個整體勁。現在講太極八法的棚是通過以腰為軸的身形變化中的一種手法,他的方向是向外的同時向上。但你的對手並不一定能感覺出區別,尤其是追求以手法贏人的對手。他即使輸了,依然不能理解。

l         太極拳是貼身短打的拳,就技擊而言,「化引拿發」是太極拳區別於其它拳種的主要因素,其它可以羅列出的幾十種勁,……

l         「沾粘連隨」是「貼」的具體要求和表現,核心都是一個「貼」(有些師傅就是用「纏」字),太極要練出的本事就是:只要我貼上你,就由不得你了。貼上以後幹什麼?就是知己知彼「聽」,就是化引拿發。這個時候用什麼手法、勁並不重要,重要的就是你是否能通過「貼」這個手段達到「化引拿發」這個目的,再從而達到保護自己、打擊敵人的目的。

l         一個「太極人」的模型

    我想嘗試用現代的方法論構築一個「太極人」模型,望大家批評、指正、完善。

    1、太極人是充滿了內氣的「膨脹」的圓形或者說球形結構的韌體,「周身一家」,「無有缺陷」,「神氣鼓盪」,這是與剛體相區別的。可以想像充氣後的輪胎、籃球等等;

    2、雖然這個充氣的圓韌體本身已經具有了很好的抗打、抗壓能力(這可以從理論與經驗上來驗證),但他不限於此,他有非常的靈敏性,稍微受力他都會轉動;

    3、他的技擊的戰略原則是化、引拿、發再輔之於其它技術,當敵人的打擊來到時,與其它人或閃或挌擋不同,他是貼上去,化引拿發。

    4、化者,試敵人的打擊失去作用也,所以閃、挌擋都可以視作「化」。然而這個太極人同時又是個經濟學者,總是在研究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成果,既然敵人已經使用了能量,不應該浪費,要加以應用,所以他要借力打人,要「引」;

    5、引者,誘敵深入也,把他引進你的埋伏圈,所以要巧妙,不讓敵人感覺、發覺,或者到發覺時已經太晚了;

    6、拿者,控制住也,你順人被,由你處置了;

    7、發者,打擊也,消滅敵人。

    8、高明者,化引拿發一氣呵成,間不容隙,技有不足者:

    不能化(挨打)、能化不能引、能引不能拿、能拿不能發、能發不能毀。

   9、太極人的防守與進攻都有三個戰線,所謂梢節(手腳)、中節(肘膝)、根節(肩胯身體),要求三節都能化引拿發,然而由外及里,一節比一節困難;正法是順次迎(擊)敵,奇法則變化萬端,兵法云:以正合,以奇勝。

10、由這種模型,採用科學系統的訓練方法,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推廣太極拳,提高太極拳的水平。

l         如何得到膨脹的圓韌體?

    1、當然就是要有氣才能鼓盪才能膨脹才能充滿周體的,這個「氣」就是內氣,就是氣功的那個氣。至於科學上如何解釋這個氣,我們現在不知道,但我們確實能感覺、能操作、能用這個氣,所以我們就把它做為一個基本概念定下來。這個氣不是非要通過太極鍛煉而來,任何人練氣功、練其它武術得了氣,那麼就有了學練並掌握太極的好基礎。如果一個新學者沒有氣的基礎,則他通過太極拳的練習同樣可以得到氣,主要是通過盤架子,但他要練習站樁也無妨,可以因人而異;

2、現代人學練太極拳走了彎路,欲速則不達,首先是囫圇吞棗的學了套路,其次是對松的理解有誤。太極拳的松是通過「緊」來達到的,相反相成,陰陽互生。這裡的「緊」不是僵硬,而是拉伸,是把關節、筋肉都拉順拉伸開來,以利於氣的運行。盤架子數月數年而不得氣者,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拉伸,光想著放鬆了。沒有「緊」的對比,你如何知道松?但這裡的拉伸是太極拳或者說內家的拉伸,主要特點就是在彎曲狀態下的拉伸(又是太極陰陽了),舉例來說,平推出去時的拉伸,一般人及外家一些派別具是肩起臂直,而太極拳一定要沉肩垂肘坐腕(彎曲)然後儘可能的推直,手指因臂前推而往後翹,於是手指、掌、臂都感到拉伸的「緊」,(這時手臂還是彎的),然後再緩緩鬆開,要體會由緊而松的過程。照此練習,快者當時,慢者不出一個月,就有氣感,由手而臂,由少而多,由散而聚,由靜而動,如此才會充盈全身周體。這裡講的是手臂,身體而言,主要是拔背,斂肛,尾閭骨稍內卷,脊椎向上拔起(肩一定要下沉,形成對拉,而胸不必有意內含,下顎稍內收),而腿主要通過松胯彎膝撐襠來達到。

道中情 發表於 2009-4-22 15:28:01


推薦閱讀:

學好太極拳,把握精髓是關鍵
什麼才是真正走向世界的太極推手
簡化太極拳十三勢
太極拳經典論著大全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