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虛法師《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44)

 

最輕鬆的方便觀

 

下面我們進入本經的第十二觀,這一觀的文字篇幅比較短。

 

「見此事時,當起自身,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這裡講,前面一觀修成後,佛陀說,這個時侯修行者就要回過頭來觀想自己了,之前都是觀想佛菩薩,觀想極樂凈土的境界,那麼現在要回過頭來觀想自己。你要觀想你自己已經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現在正坐在七寶蓮池裡,正坐在一朵大蓮華的中間,結跏趺坐,這個跏趺坐用單盤或雙盤都可以,當然最好是雙盤。那麼,在具體觀想的時候,這朵大蓮華的光明和顏色你就要自己挑,自己想清楚了,你可以挑一個你最喜歡的顏色,一般不出金色、紫色、藍色、白色、紅色、黃色和青色這幾種,千萬不要觀想那種黯淡發烏的顏色,如果你那樣觀想的話,那很麻煩。像這方面的觀想,這朵蓮華的大小、材質、光色等等,這些具體細節我們可以去借鑒《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我們還可以借鑒前面第五觀的描述。

 

我們把自己和蓮華觀想出來後,接下來就要觀想蓮華的開合,要先作蓮華合想,也就是觀想蓮華把我們包在裡面,合成一個花苞;然後再作蓮華開想,我們要觀想這朵蓮華慢慢地打開,一層一層的,慢慢地露出我們的金容,那個時候是金容,不是臭皮囊。這個時侯隨著蓮華的開放,我們要觀想有五百色絢麗無比的凈土寶光,從空而來,從頭頂往下,灌注、照耀我們的全身。

 

這時因為這個光照的緣故,我們的眼睛就得以打開了,所謂「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我們的眼睛一睜開,就會看見西方三聖和諸大菩薩,無量無數,遍滿虛空,這個境界就是前面那一觀講的,無數的分身化佛化菩薩「畟塞空中」。

 

這個時候,我們同時就能聽見,「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若出定之時,憶持不失。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觀想到這一步的修行者,他會非常清晰的看見並聽見極樂世界的一切,情與無情,乃至諸佛菩薩都在敷衍妙法,為一切眾生說法,這個說法的內容和釋迦牟尼佛說的大小乘經典完全相符,其義理一點都不差。這裡所謂的「十二部經」,簡單講是指佛陀說法的十二種不同格式或題材,不是指十二部經典,而是指十二種不同的格式或題材,像什麼長行、重頌、孤起、因緣、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論議、無問自說、方廣、授記等等,這方面的內容,以前仁修法師給你們講《阿彌陀經》的時候講過,我還記得。這些專業術語的具體內容我們今天就不多講了,大家課後可以自己去查閱。這十二部經實際上也就是我們在授三皈依的時候,請聖的時候,講的那個「十二分經,權實教典」,還記得嗎?它代表的是方便究竟、圓滿無漏的佛法,涵蓋了佛說的一切法。

 

修行者在境界中聽到的佛法,必須要和這十二部經相合才行,不合就一定有問題。而且,修行者出定之後,對他聽聞到的這些佛法還要能夠自然而然的記憶、受持,不忘不失,正確理解,要達到這樣,這一觀才算是修成了。這個時侯修行者見到的境界就不像前面了,是什麼「粗想、粗見」,這個時侯他見到的是完完全全、真真切切的彌陀報土,真實的極樂世界,所以這一觀咋一看似乎很簡單,但實際上要做到可真不容易,說實話。

 

這一觀最大的難點,就是修行者必須要在觀想中入三昧大定,然後親身來到凈土,親身體驗凈土的境界,換言之,修行者這個時侯,雖然他的身體、肉體尚在娑婆,但是他的心神實際上早就已經到達凈土、早就已經回歸凈土了,他會真真切切地體驗到凈土的一切,他眼裡的世界,跟我們看到的已經完全不同。這個偉大的境界,在歷史上有很多人都曾經實證過、到達過,所以它可不是什麼童話烏托邦,不是神話,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自己親身體驗到的偉大事實真相,只要你有信心,只要你去做,按照佛陀的教導去做,那你就可以自己體驗到!

 

像明朝的時候就有這麼一個案例。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做吳叔寶的人,吳居士,他是江蘇太倉人,家境一向不錯,很富裕。這個人很喜歡做布施,信佛,但是對佛法卻不怎麼通達,這是世間人的常態。這一年,他六十多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忽然就向家人朋友辭別,然後就沐浴凈身,並禮請附近寺廟的法師來給他授三歸五戒,原來他沒有授三歸五戒的,只是普通的信士,信佛而已。那麼請法師來授戒,剛授完戒,吳叔寶就很突然地,端坐合掌,然後就往生了,這個氣息就沒了。但是沒過一會兒,這個吳叔寶同志突然又睜開眼睛,又活了過來,呵呵,嚇死人不償命。他就告訴大家說,我剛才發了一個要永絕塵世的願,才一發願,才勇猛稱念了幾聲「南無阿彌陀佛」,一個蓮華世界就忽然現在了我的面前。我自己反省,我平常也沒有修什麼大善事,現在竟然能獲得這樣殊勝的果報。我因此重新回來,特別把這個因緣告訴諸位,你們每個人都必須要努力念佛啊!

 

這番話說完,他就叫家人端了一盆水給他,他對著水就像照鏡子一樣的自己照面看了看,忽然就來了那麼一句,「哦,今生吳叔寶,前生徐和尚」!呵呵,「今生陳居士,前生馬和尚」,類似的。然後他又大叫了一聲:「快哉!」就走了,一點都沒有什麼拖泥帶水、留戀不舍的。這個吳居士的故事真是很痛快,很神奇、也很痛快,每一個親身到達過凈土的人,的確都會像他一樣的在心裡大叫一聲「快哉」!所以大家要自己想清楚了,自己把握好機會,不要到時候「快哉」不成,變成「苦哉」,那就麻大煩了。

 

此外還有一個故事,也很有意思。那是在清朝的時候,有那麼一個姓錢的居士,他因為得了一種很嚴重的病——吐血症,所以他離苦的心特彆強烈,他念佛用功非常勤勉,經常通宵都不睡。有人問他,你不覺得辛苦嗎?他就說:那個不睡覺的時間,正好可以多多念佛。因為苦怕了,不像我們很多同志,不怕苦,能吃苦,堪忍眾生。就這樣,有一天,他忽然間就陷入了一種神識昏亂的境界,他醒來後不由心中大懼,非常害怕,於是他就想要燃指供佛,懺悔罪業。這時候他的一個親戚姓謝的,也是居士,這個謝居士就對他說:你已經發了念佛求生的大願,這個大願和燃指其實是一樣的,我建議你還是一心一意地好好念佛求生,那樣應該更好。這是他的親戚謝居士對他講的,錢居士就覺得這番話很有道理,於是他就聽取了,從此以後他念佛就更加猛厲,神志也因此恢復了安定。這個時侯的錢居士,因為他已經決定求生,不想再留了,不想再活,所以前來幫他助念的人,居士朋友來了很多,這樣幾日幾夜下來,那個念佛的聲音就沒斷過。最後一天的時候,錢居士忽然就對大家說,我剛才已經看見西方三聖了,光明相好,站在我的面前,我想要跳到金台上去,結果佛陀卻對我說,你的身上還不清凈,所以我現在要洗澡。那大家一聽,立刻就給他找來了香湯,幫他沐浴更衣,把自己給整乾淨了。這個時候西方三聖又再次現前,於是錢居士就告訴大家說:我已經神遊凈土,看到了無數的蓮華,我坐在裡面,那個快樂啊,實在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然後他又指著自己的身體說:這個不是我,這個不是我的身體!說完就走了,很自在地、很快就走了。

 

所以,我們也廢話少說,相信以大家的智慧,以後肯定會曉得該怎樣去做,所以師父就不啰嗦了。那麼上來所講,就是關於凈土的普觀想,一個比較整體的觀想,是為凈土第十二觀。

 

下面還有一句,「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這是講修習此觀的修行者,會感得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以及大勢至菩薩的加持,這三位大聖人的化身會經常來到修行者的住處,或明或暗地開示他、鼓勵他,保護他,修行者因此能夠很快地修法成就,獲得永不退轉的大成境界,這就是修行這一觀可以得到的功德利益,我們會得到佛菩薩的暗中護念,所以必得成就就是這樣。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邊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這個就是第十三觀,凈土正報觀想的最後一觀。這一觀有點特別,它是觀像念佛,前面那些都是觀想念佛,它是觀像念佛,而且這一觀可以單獨提出來進行觀想,不一定非要按照前面的次第來,這是佛陀為了照顧我們這些毅力不夠、智慧不夠的懶人、傻人,而特別設計的一個方便。

 

我們如果發了至誠懇切的真心,我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一定要見阿彌陀佛!我們發了這樣的心,但是我們又做不到,不能按照前面的那些觀想來,怎麼觀都觀不了,那怎麼辦啊?我真的很想觀佛,我真的很想親見彌陀,但是我做不到前面的那些複雜觀想,觀不下去,那怎麼辦?不要灰心,大家不要灰心,其實佛陀老早就曉得我們絕大多數人都觀不了,所以他老人家很體貼、很慈悲地為我們設計了一個方便,一個比較容易成就的方便。我們可以先觀想一尊一丈六尺高的阿彌陀佛像,所謂「丈六金身」,這尊佛像正站在一個很清澈的水池上,準確地講,是站在水池裡的一朵蓮華上,我們可以先作這樣簡單的觀想。因為就像之前佛陀講的,這位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的身量,那實在是太大太大了,那個境界,根本不是我們凡夫的狹隘心力所能想像的,所以我們一般人必須要循序漸進,要先從小的、簡單的基礎來。

 

不過這裡面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我們觀想「丈六金身」,觀想歸觀想,但是千萬不要得少為足,不要以為這個一丈六尺的高度就是佛陀的真正身高,如果有誰那樣想,那就錯得遠了。

 

第二、有些人,你們不要以為這個一丈六尺高的佛像太小,不是佛的真身,所以擔心功德太小,功效不夠,說實話,這種擔心很多餘。因為佛陀在經里早就說了,阿彌陀佛宿有大願,四十八大願,「有憶想者,必得成就」,只要我們憶佛、念佛、想佛,心行不退,阿彌陀佛就會以他的大願大力加持、攝護我們,令我們或早或晚,必得成就!這是肯定的!

 

只要我們按照佛陀的教導,好好地用心,好好地觀想,即使只是觀想阿彌陀佛的丈六金身,那也一樣能得福無量,這個福是往生解脫的無邊勝福,不是一般的福。當然,如果我們能夠由此更上層樓,更進一步地去觀想阿彌陀佛的真實報身,那當然是最好、再好不過的事,這能讓我們往生以後的境界品位變得更高。這樣能力越大,就越能利益廣大的眾生,所以我們這個丈六金身觀成就後,最好能夠繼續往上觀想,不要得少為足,發小心後,還要繼續發大心,要這樣才對。

 

講到這裡仔細想想,這個觀想、觀像的功夫雖然很好,但是對比持名,那的確是要難上很多很多,恐怕難得不止一點半點,複雜不止一點半點。在四種念佛法門裡面——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實相念佛——這裡面持名念佛可以說是最易行、最方便的,而且它的效果也最殊勝,不比其它幾個法門差,不過這方面的內容,等我們後面講到九品往生的時候,再來跟大家詳聊,現在先不多說。

 

「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這是講阿彌陀佛有大神通,他可以同時在十方國土,針對眾生的不同,自在如意地變化萬千。他可以為大心眾生示現大身,那個身相遍滿虛空,看上去高大無比;他還可以為心量小的眾生示現小身,或一丈六尺,或只有八尺,乃至更小。但是不管大小,阿彌陀佛的身相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真正的佛陀報身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身相圓滿,「皆真金色」,他的光芒顏色一定會是非常非常燦爛的一種真金的顏色,「閻浮檀金色」,這種光色一般妖魔鬼怪根本模仿不出來,因為他們的心靈境界不到,就算勉強變化出來,那個顏色也會顯得很黯淡,所以有經驗的人一眼看去就會曉得真假。

 

而且,阿彌陀佛的圓光,和圓光中的化佛化菩薩,以及佛陀腳下所踩的妙寶蓮花,那許許多多無量無邊的莊嚴,那種種偉大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個哪是什麼三界人天、或妖魔鬼怪能模仿得了的呢?他們根本模仿不了,所以我們只要把前面佛陀講的經文多看幾遍,拿那個來作為參照物,再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道理,心無執著,那一般就不會輕易上當了。

 

「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為雜想觀,名第十三觀。」這裡最後講,我們應該要怎樣去觀想和分辨兩位大菩薩。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他們和阿彌陀佛一樣,都是法界身,所以他們也可以分身塵剎,遍及一切時、一切處,但是他們的方便化身往往就要比阿彌陀佛小一點了,他們去到哪個法界,就會現哪個法界的同類身,這樣眾生看了才會覺得親切,這樣才能夠比較方便的利益眾生。

 

當兩位大菩薩,當他們在我們娑婆世界這個人道示現的時候,他們就會變得和我們眾生一樣,大概只比我們高那麼一點點,八尺高。他們的身相莊嚴基本上都差不多,最明顯的區別是頭頂之相,我們在境界中,只要注意觀察他們頭上頂的是什麼,那就會知道他們誰是觀世音,誰是大勢至。這兩位大菩薩現在正在西方極樂世界,協助阿彌陀佛教化一切眾生,他們三位可以說是一體的,一體的化現,他們是一體三身的大機大用,往往「焦不離孟,孟不離焦」。所以我們修這一觀的時候,剛開始要按次第來,但是最後得了成就就不需要這樣了,那時隨時隨地,只要心念一提,一作觀,這個西方三聖的境界就應該是同時現前的,而且了了分明,不需要再次第作觀。這就是所謂的凈土第十三觀,雜想觀。

 

講到這裡,有關凈土依正二報莊嚴的觀想就算是圓滿了,下面我們準備進入著名的「三輩九品往生觀」,本經的最後三觀。這三觀在我看來,嚴格來講,其實並不能算做是「觀」,因為它包含的東西實際上和「觀想法門」關係不大,很複雜。佛陀在這個最後的三觀經文里,不但詳細講述了往生凈土的其它修持法門,除了觀想、觀像念佛之外的其它修持法門,同時還詳細描述了往生凈土需要注意的心態、發心、行持、因果、會碰到的境界、境界的高下等等,非常詳盡,簡直可以說是凈土導航、往生地圖。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它非常明確地開顯了持名念佛法門的無上大用,這個法門居然可以在當下,救拔一切極惡極苦的地獄眾生,居然可以在當下轉穢惡為清凈,轉生死為解脫,這個不可思議的大威德神力可以說是其它大乘法門、無量的大乘法門都無法比擬的,所以這方面的內容對我們這些罪障眾生、業障鬼子來說,應該是最最切要、最最要命的!

 

因此,廣告做到這裡,大家就應該曉得了,接下來聽經的時候大伙兒一定要把耳朵豎起來,一字一句都要聽清楚,千萬不要錯過了最後的好戲,否則到時候可沒有地方給你買後悔葯吃。(眾鼓掌)這個上品上生、上品往生,是我們念佛人、求生凈土的人,每一個人都希望達到的理想境界,所以大家要留意聽了。

 

 


推薦閱讀:

《無量壽經》給眾生的真實之利是什麼?(智隨法師開示)
【海濤法師弘法影音】----拜佛能消業障、開智慧
大安法師,九品往生皆凡夫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五八一卷——第五九0卷

TAG:佛經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