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藥在複診的時候該不該加減?

新書友點圖片上方中醫書友會快速關注

文/李燦東 | 編輯/王超

編者按:複診時,有「葯隨證變」之說,也有「效不更方」之說,究竟如何把握呢?


臨床上患者經常會問:「醫生,如果吃了葯病好了一些要不要再來?」 「為什麼兩次開的葯不一樣?」、「為什麼複診時需要加減?」等等,這些說的都是中醫處方在複診的時候該不該加減的問題。通常情況下,由於疾病是動態變化的,所以複診的時候葯要有相應的變化,叫「葯隨證變」。

但是,當第一次開的方有效的時候,應當守住原方,鞏固療效,稱「效不更方」;如果治療沒效果,就要考慮可能是辨證錯誤,及時調整方葯;有些時候辨證正確但效果不明顯,也不更方,因為疾病的治療有一個過程,就好比我們到達一個目標需要走三步,你走完一步還應該繼續走兩步;還有一種可能是前面的治療有效果,但由於疾病已經發生變化,也必須根據疾病的變化而變換方葯。

所以,治病的過程要具體分析,根據疾病的動態變化,判斷到底方葯該不該改。很多病,比如慢性胃炎,療效不好固然和疾病特點有關係,但是可能與醫生沒有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也有關係,在疾病初期反覆發作癥狀比較嚴重時,其治療方法與後期癥狀緩解以後是不一樣的,應有所區別,即使前期的治療有效也應根據不同階段疾病的主要矛盾進行相應的調整。

好的療效是每個醫生追求的目標,但在很多情況下治療效果並不像預期的那麼理想。我有時候和同事們一起討論療效問題,總感覺有些臨床報道的有效率偏高,動不動就高達80%,甚至90%以上,可能嗎?有的同事開玩笑說,寫太低了人家說你沒水平!如果真是這樣,以後還有誰會相信中醫?

作為一個醫生不僅要正確面對臨床療效,更關鍵的是要學會如何從療效好的案例中總結經驗,從療效不好的案例中總結教訓。提高療效還有一個訣竅,就是要善於從別人的治療過程和療效中總結經驗教訓,「十問歌」中有一句話叫做「再兼服藥參機變」,患者吃過什麼葯,有什麼反映,可以為你後面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借鑒。

如果服藥後很有效果,說明原來的辨證思路是正確的,那後續的辨證和治療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如果沒有效果或病情加重或患者感覺更難受,那麼就要從中總結教訓,重新審視病情調整方案。

就好比開車一樣,目標確定之後,最重要的當然是選擇的道路和方向,如果道路正確,一下子就可以到達目的地;在接近目的地時可以放鬆油門,利用慣性讓車慢慢靠近目標;有時候雖然離目的地很遠,但只要方向正確,可以沿原來的道路繼續往前;更重要的是如果發現路走錯了就要趕快回頭。

【本文摘自李燦東著《身在中醫》,由本書責任編輯授權中醫書友會發布,特約編輯王超編校,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中醫書友會第153期之2


如果您想收到中醫書友會每天推送的精彩內容或活動通知,請點右上角按鈕:查看官方帳號-關注。好文共享,歡迎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推薦閱讀:

「鴻茅藥酒」是毒酒還是神葯?國家葯監局權威發聲!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天南星
[備份]中醫治病原理與常見不良反應中藥
《本草中華》:這支熱播紀錄片我很感動
關於性,扯幾句關於麻黃和「毒王」冰毒的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