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錢包買房」為何會被誤讀?

「六個錢包買房」為何會被誤讀?

來自專欄姬鵬

近來,有關「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的「六個錢包買房論」,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從樊綱的理論出發,實際上是符合國人買房的邏輯的。坦白講,普通人家買房,哪一家不是「眾人拾柴」的模式。很多人不僅動用「六個錢包」,甚至還會動用更多「錢包」。

雖然,從生活獨立層面而言,將夫妻雙方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三代人「六個錢包」的積蓄拿來買房,有點不符合現代社會的獨立精神,可現實不就是樊綱所建議的模式嗎?我甚至覺得,樊綱只是說出現實的本來面目,而非是所謂的「專家建言」。

很多評論說,「六個錢包買房論」戳中年輕人的心,這實際上有點帶節奏。認真看過樊綱那段演說的人都很清楚,作為公眾人物他只是一種建設性意見的表達。至於,買房這件事情的處理過程,終究還是需要買房者自己決定。

說到底,買房是私人的事情,各家的經濟情況不同,買房的「組合拳」自然就有所不同。但樊綱提出的「六個錢包買房論」,實質上只是提供一種思路,而非一定要將親緣關係消耗到極致。從現實的情況而言,絕大多數人買房,主要還是依靠夫妻雙方的父母多一些,至於用不用祖父祖母的錢包,多數時候也是看情況而言。

如果確實買房缺錢太多,而且祖父祖母的也正好有存款,這種時候作為親緣關係的幫扶,實際上也是可以的。一般而言,要是不在一線城市買房,很少會用到「六個錢包」。對於二三線城市的買房者而言,多半買房重任在男方,這也是傳統婚戀觀中較為固化的一環。不過,這些固化的觀念,也在不斷打破,只要新生家庭幸福,大概怎麼來都可以商量。

因為,就民間的買房智慧,向來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那些為買房,搞「假離婚」、「假結婚」的人們,比起「六個錢包買房」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所以,對於樊綱的「六個錢包買房論」而言,輿論上的玻璃心憤怒,實則是一種荒唐的誤讀。

當然,輿論之所以會走向誤讀,是因為房價一直「居高不下」。某種意義上,不管樊綱講什麼樣的建議,或許都會受到輿論的誤解。因為,在買房這件事情上,絕大多數人是焦躁的。於此,只要有公眾人物出來「表達買房的意見」,人們的情緒就瞬間被點燃,並胡亂髮泄。

雖然,有一些觀念認為高房價時代,租房可能更符合一些人的需求。可對於國人而言,房子的意義和作用實在太大,甚至算得上「剛需」,不管漲價不漲價,買房的意識好像一直都存在。當然,人們都在盼望房價掉下來,可這麼多年來多是「漲多掉少」,買房子一直是人們熱衷與焦躁的事情。

因為,房價受地理位置影響實在太大,好的地理位置「資源優質」,也就是我們強調的「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可作為一個城市來講,這些資源基本上是一定的,增加的速度基本上滯後於人們的需求,這就使得人們為享有「優質資源」,不得不以高價去獲得。

而在這個過程中,資源沒變,房子沒變,可房價上漲,人心躁動,真是一盤難解的棋局。於此,爭論到最後,自然就是普通人與有錢人的論戰,普通人仇富,有錢人鄙視。有房的覺得買房天經地義,無房的也覺的買房天經地義,可後者往往歇斯底里,長著一顆玻璃心,稍有風吹草動,就會炸鍋尖叫。

他(她)們甚至在樊綱「六個錢包買房論」之前,就已經想過各種買房手段,可「買不起的現實」最終讓他們只能沉默。所以,當樊綱作為公眾人物,身上披著「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的標籤時,他(她)們瞬間就被點燃。

實際上,他(她)們此刻的內心構架里,已經聽不進去任何買房的建議,除卻滿腔的防備和對抗,好像不會再有別的接收能力。所以,當他(她)們聽到北京一個地下室以「1050萬元」價格成交後,首先想到的不是房子所附帶的資源條件,而是內心默默的罵娘,或是歇斯底里的嘲諷人生,以此麻醉買不起房子的人生困境。

實際上,關乎「買房論戰」、「房價論戰」已經不是頭一次。不管是任志強的房價論辯,還是潘石屹的房價論辯,也同樣受到不少人的詬病。說到底,只要沒有房子的人,就好像與有房子的人天生兩套價值體系,他(她)們想要房子,但卻買不起,就陷入一種分裂人格:「極度敏感易怒」。

於此,就會出現類似誤讀「六個錢包買房」的尷尬。作為一種建議而言,樊綱說的是一種普適的觀念,而非是那種雞湯邏輯。我們甚至可以假設,如果樊綱強調個人奮鬥買房,雖然符合主流觀念,但卻會遭受更多詬病。

我們所處的時代,喜歡別人「講實際」,「講真話」。但卻缺乏「講實際」,「講真話」的能力,大多數人被囹圄在情緒泥潭裡難以自拔,他(她)們看不清自己,也聽不清真話,卻只會義憤填膺的滿嘴批判。

原創文章,謝絕轉載,首發微信公眾號:qingnianxuejia。

推薦閱讀:

別眨眼,給你看看一周年的雄安
置換家庭,房子到底是先賣還是先買呢?
關於這輪海南房價上漲的真相,都在這裡了
車位,到底應該買還是租?
?房產、汽車落在公司名下好還是個人名下好?

TAG:買房 | 首付 | 貸款買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