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的困境和趨勢

互聯網醫療的困境和趨勢

受制於中國醫療體系的複雜性和支付方的單一,互聯網醫療面臨很大的發展困境。除了一些擁有較好資源或已在行業內深耕多年的公司,其他依靠資本在短期內堆砌出來的公司都面臨較大的挑戰。

長期以來,中國始終是服務方強勢,支付方弱勢,一切按照服務方自身的需求來發展,而服務方更多是推動現行醫療體系內最能賺錢的部分來大規模發展,不能賺錢的則逐步弱化。舉例來說,醫生的收入主要來自產品,對病情的診斷正越來越依賴儀器檢查,治療的方案也主要依賴藥品和手術,而對於產品之外的服務如複診和疾病管理的興趣越來越小,因為無法從這些服務中獲取相同的收益。這就慢慢扭曲了整個醫療服務,使得服務鏈的斷裂越來越明顯。

在中國,最大的支付方——醫保秉承著廣覆蓋低水平的政策,是無法去覆蓋更多有價值的醫療服務的,只能覆蓋問診這一領域本身。而中國的問診價格又很低,沒有直接控費的動力。而且,醫療機構和醫生並不是按照價值考核,除了科研他們也沒有動力去提升病人的健康狀況。這就導致服務方與互聯網醫療的意願完全不一致,也很難依靠服務方去推動自身的規模性發展。

支付方長期不賠付非診療環節,診前和診後一直是斷裂的,這導致醫療服務鏈條整體是斷裂的。互聯網醫療在問診之外的服務根本不成氣候,這也就很好理解為什麼在一個線下本身就不存在的服務上去嫁接一個線上的服務,從根本上就違背了常識。

在看到醫療在線上的困境之後,市場也曾嘗試過互聯網醫院這一模式。按照互聯網醫院的邏輯,只要有一家線下的實體醫院就能進行快速的擴張和複製,從而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市場。但作為遠程醫療在中國的變種,互聯網醫院無法背離遠程醫療自身的特性,無論是針對大病的會診還是針對慢病的複診都只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市場。針對小病的問診雖然體量夠大可以撐起一個市場,但在中國,由於醫療服務費用自身的價格已經非常低,支付方在遠程問診上缺乏控費的意願。因此,互聯網醫院在中國只可能成為二流三甲和二級醫院擴張的工具,這就大大縮小了整體的市場規模。根據醫療諮詢公司Latitude Health的測算,互聯網醫院的問診市場規模在2020年只能達到27.3億元,其中服務收入和藥品收入的市場規模分別為4.8億元和22.4億元。

因此,還繼續存活的公司只能進入為當前醫療體系賦能或直接進入線下。與為體系賦能比,互聯網醫療更願意講線下的故事,因為為體系賦能很難支撐自身的估值。但互聯網醫療進入線下無助於其自身業務的展開,在資本市場趨冷的現實下,如果還一味固守互聯網思維,以為用互聯網+線下醫療就能脫困就未免昧於大勢了。

當前中國醫療體系的內在矛盾決定了線下醫療無法輕資產運營。互聯網醫療公司進入線下很少有採用重資產,依靠大量僱傭醫生來進行業務自營的。而是秉承其一貫的輕資產運營模式,通過搭建線下平台來吸引醫生多點執業或僅僅是直接與線下醫療機構合作來推動業務拓展。這種模式的最大問題是,即使配上全套的設施,醫生來源極不穩定,難以形成持續的用戶。如果是普通醫生,病人根本就不認,也不願意付出相對高昂的診金。而如果是名醫,用戶相對有限,根本無法進行規模化的擴張。

即使是重資產運營診所,對互聯網公司來說,挑戰也是巨大的。醫聯體有效的擴張了大型公立醫院的服務半徑,對其他形態將逐步形成擠壓的態勢。由於民營醫療長期匱乏優質的醫療資源,面對大型公立醫院的擠壓,其總體競爭能力是比較薄弱的,難以進行抗衡。

因此,在醫改日益由支付方來主導的情況下,為體系賦能是互聯網醫療唯一能走通的道路,這也是幫助現有體系去彌合斷裂的鏈條,依靠支付方去重塑醫療服務流程。在一個公立主導的體系下,市場作為有效的補充還是能從中找到明確的機會。

互聯網醫療未來的機會將分為幾部分:第一,醫療人才的培訓。由於醫療人才培訓是一個長期過程,特別是全科醫生的培訓更是沒有前例可循,課程的研發和遠程教學培訓將成為一塊較為穩定增長的市場。同時,各個層級醫師常年的培訓也都將獲得較大的增長。這部分市場政府的投入是一部分,更多的是依靠各家醫療機構的投入。因為在多點執業進而是自由執業的大趨勢下,醫生會向更好的醫療機構流動,對人才的爭奪將常態化,獲得良好的訓練是很多處於上升通道的醫生所渴望獲取的。多層級的醫療機構的協同對醫生的要求明顯變高了,這些都繞不開長期的培訓。

第二,配合監管體系的發展。隨著標準化支付體系的建立,對醫療行為監管的完善將是一個長期的挑戰。在精細化監管建設的過程中,各類數據分析和互聯網的工具都將獲得運用,比如現在逐漸獲得市場關注的單病種支付工具都將是監管不可或缺的幫手。

第三,各層級之間的合作帶來的遠程醫療和移動醫療機會。隨著各層級醫療機構協作的加強,遠程問診和遠程監測都將獲得較大的發展。但遠程醫療的發展將更多的是為各類醫療合作體提供協同,而非獨立第三方的單獨發展,遠程問診的輔助性角色將日益加強。當然,目前中國整體醫療市場扭曲較為嚴重,中短期內獲得成功的遠程醫療公司將是那些能擁有龐大的線下重資產的公司,而非單純的互聯網公司。這一點與美國的發展以及行業投資人早期的基本判斷完全相反,也使得遠程醫療領域更多的成為一個巨頭之間的遊戲,而非輕資產的互聯網公司所能運營的。

第四,雲計算和數據分析的規模性擴張。在支付、監管和多層級合作的體系下,遠端的存儲和傳輸將獲得極大的增量,無論是為一家醫院單獨定製的還是為醫療合作體共同打造的,都離不開雲計算。同時,為了加強醫療機構的運營效率、提高支付方的監管能力和更好的提高臨床醫療水平,數據分析將不可或缺,擁有大數據並不代表有能力去做好數據分析,這在未來將是具有專業化能力公司的角逐之地。

總體來看,中國醫療服務體系的高度複雜性制約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即使是走B端的模式,也是那些擁有線下重資產的公司更容易獲得優勢。如果想純粹輕資產運營,數據分析、人才服務和控費系統的建設可能更為合適。其他涉及到醫療服務的輕資產模式可能需要等到線下醫療體系的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後才有轉機,但這在短期內的可能性比較低。

Latitude Health在2018年推出報告《變局:基礎醫療的挑戰和趨勢》。如欲購買此報告,請直諮詢info@lathealth.com。

cunfuriji.com/index.php

推薦閱讀:

深度好文 | TMD!馬雲、馬化騰、李彥宏到底在說什麼?
麥斯威爾被曝關廠、停產:速溶咖啡落伍飲品新趨勢?
華為、三星、小米、HTC都主推的藍色,會是下一輪趨勢嗎?
港股保持上升趨勢 資金「借基」掘金港股
中國電影市場的產業現狀與趨勢

TAG:困境 | 互聯網醫療規範 | 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