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 非常好的野外釣魚經驗

在別處看到一篇帖子,介紹的野釣經驗很好,深受啟發,轉過來大家學習一下。一、概論

  釣魚是一件很有意義的戶外活動,放鬆自己、鍛煉身體,感受自然、享受生活。閑暇時間邀幾個朋友或獨自一人,投身於大自然的懷抱,得幾分清閑與幽靜,這對都市生活的人來說更是難得的一種享受。

  在很多釣魚方式裡面,我獨衷手竿釣魚,手竿釣魚更能展示一個人的智慧、聰明才幹和處理突發事變的應急能力。如果說小提琴是樂器之王的話,那麼手竿就是淡水釣之王。這些年來,我就一直使用手竿,雖然我以前也買過幾根海竿。「台釣」還沒有傳入大陸的時候,我就根據自己在釣魚中的情況和體會,設計出了用軟腦線製作的懸墜長腦線釣底釣組,在使用過程中效果明顯。「台釣」在大陸剛剛傳開,我馬上接受並改多股滌綸軟腦線為單絲魚線作腦線。這兩年我走過很多地方,在很多地形複雜的水庫釣魚,我基本都是用手竿,很多時候都是懸墜底釣。事實證明,即使是在斜坡、水底不平的水庫垂釣,懸墜底釣也有它很大的優勢。

  我不玩競技釣,下面所涉及一切只是在水庫、河流等自然水域垂釣的體會,千萬不要和標準池、競技釣相提並論。

二、配置

  1、竿長和線長

  我們先從線長說起。很多人就一句話:「齊竿線」,如果再細問就有不同了。是全長與竿等長呢,還是主線與竿等長。主線多長為宜,各人有各人的習慣,但是有一個原則--順手,要拋竿順手(不吃力),起魚順手。有些朋友愛用長線,總認為大魚就在前面一點,拋竿很吃力,不願把線減短。我主張主線比竿長稍短一點(短100毫米),或者說全長與竿等長,如果竿子比較軟,主線還可以再短一點。這樣不論是拋竿還是起魚都很方便,也是拋竿更準的重要條件,很多朋友沒有明確這點,拋竿落點不準也不知道原因。朋友們不妨試一下,把主線減短一點後拋竿明顯有力多了。拋竿的準確性不僅影響魚獲,更反映一個垂釣者的基本技術素質。

  長竿好還是短竿好,這個問題很難用幾句話說清楚。現在是兩極分化,有的人用竿是越來越長,有的人用竿是越來越短,我屬於後者。我以前也有幾根長竿,釣魚的時候喜歡一長一短。後來發現長竿很少上魚,短竿上魚後還嫌長竿礙事。時間長了我深深的體會到,還是只用一根短竿好。我平時出門就帶一根手竿,再帶幾個自製的換把。我一般就用3米6的短竿,偶爾用到4米2。這個規格很特別,不是習慣的標準長度。

  短竿有很多優點。使用方便,拋投準確,轉移釣點時靈活。很多人認為短竿釣不上大魚,我看這不是問題的根本。只要保持相對的安靜,特別是腳下不要亂動、不要發出哪怕是很小的聲響,就是大魚還是愛到岸邊來覓食的。這是魚兒長期養成的一個生活習慣,不是那麼能夠輕易就改變得了的。在很多水質很好、能見度很高的水庫,我用短竿釣邊不是照樣釣上不少大魚嗎。當然,我也承認,魚太大時短竿最終還是對付不了。短竿再配上相應的補救措施(失手繩、「超級失手繩」*),成功率高還順手,有啥不好?各人對釣魚的態度不同、取向不同,選擇魚竿長短的觀點也就不同。有一點都相同,那就是大魚總是很少的,短竿也能對付的常規魚才是絕大多數。棄少而求多,這就是我釣魚選竿的一般原則。

2、怎樣拋竿

  拋竿準確與否,關係重大。拋竿準確性差,餌料在水底就很分散,這樣當然不利於魚進窩後儘快的吃到鉤食。那種天女散花式的拋竿、拋哪算哪式的拋竿都是很不對的。拋竿有三種方法,正拋、斜拋和平拋。

  1)正拋法

  一般取站姿,雙腳分開與肩寬,持竿的手和握鉛皮座的手都在自己的正前方,持竿手向前伸,竿梢指向釣點,握鉛皮的手向後拉,盪餌進窩。正拋的特點是拋竿時竿和主線所構成的那個平面是與水面垂直,正拋最好學,其準確性也最高。但是這種拋竿法抗風性最差,一般適合在無風的時候使用。

  2)斜拋法

  站、坐均可。持竿手在正前方,握鉛皮座的手在側後方,此時竿與主線構成的平面和水面有一個夾角(一般在35-60度之間)。這種拋竿法的準確性稍差(對於右手持竿者而言,易偏右),但是方便,並且抗風性較好,適合在有風天使用。

  3)平拋法

  這種拋竿法很少有人使用。站、坐均可,持竿手平舉,握鉛皮座的手在後,整個上身稍微向握鉛皮座的手的方向側轉,此時,魚竿與主線構成的平面和水面基本平行,持竿手基本是水平發力,鉤、墜也基本是被平拋出去的(有點像是撒魚網)。這種拋竿法抗風性最好(西北的風大,這種拋竿法就是在很大的風時也能把主線基本拋直),但不易掌握。適合在大風天和頭頂有障礙物(樹下釣魚)的時候使用。

3、我的線組

  在說線組之前,我們有一個問題一定要搞清楚,那就是我們的魚竿究竟能承受多大的彎力。換句話說,我們魚竿的最大抗彎強度究竟是多少。現在有的魚竿已經標出了「凈釣力」,其實這個凈釣力就是最大抗彎強度,就是說,我們在正常釣魚的時候,魚竿只能承受這個彎力(非拔河時魚對魚竿的拉力),如果拉力超過了這個值,魚竿很可能就會折斷。要知道,這個「凈釣力」是很小的,一般都沒有超過2公斤。我們再來看看魚線,我的手裡有一盤「波」線,上面標註:2號,0.234m/m,4.5KG。就是說這盤2號線的最大抗拉強度是4.5公斤,考慮到打結會降低線的抗拉強度,這時2號線的最大抗拉強度也有2.7公斤(按60%計算),再考慮到我們的線總有一點損傷和微觀的不均勻性,我的主線不會超過3號,腦線不會超過2.5號。所以我認為用強力「火線」作主線和腦線是錯誤的,除非你想讓你的魚竿在遇到大魚時被拉斷。合理、科學的配置好自己的線組,在釣魚的時候才會無所顧忌,不管遇上多大的魚才會放心的遛。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竿、人合一,這個時候你再遛魚,那才叫爽!

  我的線組有一點和很多人都不同,我不是直接在主線的末端做一個「豬蹄扣」。我先把主線拴在一個自製的小銅環上,然後在小銅環上用多股滌綸線再做一個「豬蹄扣」。這樣做是避免了用單絲魚線做「豬蹄扣」而帶來的一個「死結」,並且在實際垂釣時,主線會更深一點的被「埋在」水裡,這樣對主線的「切水性」要求就相對降低了一些。我們很多朋友在提竿後很容易在主線的上端,也就是「豬蹄扣」這個地方斷線,就是因為「豬蹄扣」避免不了要有一個「死結」,我用自製圓環解決了這個「死結」,所以我的主線上端基本就沒有斷過

4、關於打結

  我們的線組,不管你採用那種配置都避免不了要打結。權威人士告訴我們,一個死結會降低40%的抗拉強度,所以如何打結而不降或少降魚線的抗拉強度是我們很多人面臨的一個難題,下面我們先看一個實驗。

  我們把魚線繞在一個固定的剛性圓柱上,先只繞半圈。魚線的一端系一個小東西,我們拉動魚線的另一端,雖然圓柱是不能旋轉的,但我們還是可以把那個小東西拉起來。如果我們把魚線再繞一圈,這時再讓你去拉動魚線,我們就會明顯的感覺到很吃力。這是因為不能旋轉的圓柱已經承受了絕大部分的拉力,而魚線的另一端也就是掛小東西的那一端已經基本沒有什麼力了。換句話說,這時作用在魚線上的拉力很大部分被這個剛性圓柱體分解了,這個力傳遞到魚線的另一端時已經變得很小了。魚線在圓柱體上纏繞的圈數越多,被圓柱體分解的力就越多。所以我主張在魚線和連接環的打結時,魚線至少要在圓環里穿過兩次,線尾的處理就簡單多了,只要保證不散就行。

  現在介紹打結的地方很多,打結的方式也很多,究竟那種打結方式更好,我的看法還是朋友們自己去選擇。不論是那種打結方式,都應該自己去檢驗一下。檢驗的方法也很簡單,任意找一段魚線,按照你選定的方法打結然後拉,拉斷為止,最後看是從什麼地方拉斷的。如果基本是從打結處拉斷,那就說明你選擇的打結方式是不好的,還得從新選擇另一種方式打結,反之說明你的這個打結方式還是可以的。

  一件事情的成功,要受很多因數的制約。要在各個細節都認真對待,一時一事的疏忽都有可能帶來不良後果,釣魚是這樣,我們干其它事情也是這樣。

5、選漂與調漂

  現在浮漂的種類無非是立漂和散漂兩種。立漂適用於靜水中垂釣,它的抗風性很好,有利於拋遠、拋准,漂相豐富,更能直觀的反映出魚吃鉤的很多細小動作,用立漂釣魚現在已經被更多的朋友所接受。現在的立漂越做越好,幾塊錢的立漂就已經很不錯了。水庫用漂,要選擇浮力大、漂身修長、漂尾細長的硬尾漂。這種漂抗風性能較好,很適合在水庫釣魚。

  懸墜底釣的調漂

  我認為調漂的最基本要求是要了解這支漂,要了解這支漂在正常情況下,一個習慣大小的餌料能壓幾目。我們在釣魚時不可能每次都把餌料做成一樣大,另一方面餌料的配方不同,比重也就不同,這樣一個餌料壓幾目就會出現一些偏差。這並不影響我們去了解1餌壓幾目,因為這些偏差並不影響我們的調漂和釣魚。

  現在的漂尾都比較細,一般大比重的餌料一個就能壓6、7目,比重小一些的餌料一個也能壓4、5目,水庫釣魚我不主張用拉餌,至少用漂掌握不太好的人我認為先不要用拉餌。我們取1餌壓6目為例,半水調8目釣1目半,很容易就做到了1餌到底1餌懸起。關鍵是在找底確定釣目的時候浮漂一定要從下往上慢慢的移動,一次不能移動得太多,當你認為已經好了的時候,最好再把漂向下移動幾毫米看釣目有沒有變化。如果當你把漂向下移動一點釣目就減少一點,那麼你就應該再把漂上移到剛才的原位;如果你把漂向下移動了一點,這時的釣目基本沒有變化,那麼你還得再把漂向下移動,直到下移浮漂釣目就有變化。當然,你對這支浮漂已經比較了解了,有一定經驗了這個過程就可以省略,剛開始這樣作對你認識手中的浮漂還是有好處的。如果你釣3目,這個時候可以肯定,雙餌都到底了。我要強調的是,我們移動浮漂的時候,一定要讓浮漂從下往上移,特別是新手更要注意這一點。

  怎樣測定1個餌壓幾目,半水調8目漂,一鉤掛食然後拋竿、壓線,這時少了幾目就說明1餌壓幾目。要點是這個過程是在半水進行的,雙鉤都不能到底。

  如果這時你要釣浮,只需要把餌料盡量減小(適當增加餌料的粘性,把以前的1個餌分成兩個),在找好底的情況下再把浮漂向下移動大約50毫米(注意,這時最上面那個太空豆不要移動),如果漂尾還能出水1目,可以肯定雙餌就離底了。如果漂尾不能出水面,你可以適當的減掉很少一點鉛皮,直到漂尾出水面為止,最上面兩個太空豆之間的距離就是你釣浮離底的高度。

  水庫釣鯽魚一定要掌握釣浮,因為溫差的原因,水庫的鯽魚很愛離底,即使是水深只有半米左右,在北方這種鯽魚離底的現象也還是明顯。

  為什麼我在前面要讓你釣1目半,因為釣1目半時浮漂上升或下降一點都很明顯。比方說半目的變化,這時我們看到的就是2目(上升)或1目(下降),這時變化的比例是很大的。反差大,對人眼睛的刺激就強烈,更容易引起釣魚人的警覺。釣目太少,稍有風浪會影響看漂,而且也很累。釣目太多變化就會顯得不明顯,會影響你的果斷提竿。如果風浪較大,你可以釣2目、3目都行。

6、關於魚鉤

  1)、魚鉤的大小

    我們一般愛說釣大魚用大鉤,釣小魚用小鉤。但是魚大不一定嘴就大,魚小也不一定嘴就小,所以應該說釣嘴大的魚用大鉤,釣嘴小的魚還得用小鉤。但是很多時候並不清楚下一條是什麼魚,你也不可能因為魚情是變化的所以你就頻頻的換鉤。一般情況下你很可能只能選擇一個鉤,然後用它去釣各種魚。所以我愛用那種稍微偏小,而鉤條比較粗的魚鉤。這樣做太小的魚不容易釣起來,碰上大魚也能對付。

  2)、什麼樣的鉤型好

    面對五花八門的鉤型,我們很多人就不知所措了。就我的看法,一個好的魚鉤應該滿足下面幾個條件:熱處理要好,強度高;刺入性要好,更容易刺入魚的肉體;刺入深度足夠,不容易脫鉤跑魚。

  第一個問題我們只能選牌子,看樣子、用手掰,究竟怎麼樣只好碰運氣了。有時候看看還可以,結果經常被拉直跑魚。總的來說,魚鉤的熱處理是個難度較大的事情,碰上不好的鉤我自認倒霉,以後不買這個廠家的鉤就是了,一包小鉤,你還能怎麼樣?

  不是所有魚鉤的刺入性都是好的,據我觀察,很多魚鉤的刺入性就成問題,不客氣的說很不好。這種設計上的錯誤,被我們釣魚時的重提竿所掩蓋,而我們很多人又很少去考慮這個問題,所以被忽視了。

  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你想把一個竹籤插入某物體,有三個要素是要確定的,插入方向、施力方向、施力點(為了下面敘述方便,我們把施力點放在竹籤的後部)。我們總是把插入方向、施力方向定為一致,即二者在一條直線(或延長線)上,因為這樣很方便。這個問題很簡單,你會說「我一直就是這樣乾的呀」。如果二者不在一條直線上,就是說施力方向和插入方向有一個較大的夾角,情況又怎麼樣呢?1.把被插入物體推著走。2.明顯不容易插入。3.搞不好還把竹籤弄斷了。請你找一塊蘋果、一根牙籤做一下這個小實驗,並記住這個實驗。

  下面再來看看魚鉤。找一個魚鉤(什麼鉤型都行,為了能看清楚鉤最好選大一點的。)綁好一段(100毫米)線,鉤尖放在一塊橡皮上,手拿線的另一端,慢慢拉,眼睛就看鉤尖前面一小段基本是直線的部分。凡是鉤尖那一小段直的和魚線在同一直線上,這種鉤的刺入性就是好的,有一定的夾角就不好,夾角越大就越不好。

  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辦法,把一個魚鉤的鉤尖和鉤柄向下立在一個平面上。如果鉤尖那一小段和立鉤的平面有一定的夾角,說明這種鉤的刺入性不好。鉤尖和鉤柄兩點的連線所代表的方向也就是我們施力的方向,刺入性好的魚鉤,鉤尖的那一部分應該和這個線段平行,或只有很小的一個夾角。

  我們再來說說刺入深度的問題。

  簡單的說,鉤的刺入深度就是把一隻魚鉤的鉤尖向上直立起來,這時鉤尖的高度就約等於刺入深度(多了一個鉤條)。應該看到我們很多魚鉤的刺入深度是很淺的,很多魚鉤看起來很大,但是設計了一個很淺的刺入深度,這種魚鉤是不能用來釣大魚的,這才是跑魚的主要原因。

  3)、魚鉤的倒刺

  很多朋友不願意用無倒刺魚鉤,認為無倒刺鉤只能釣小魚,遇到大魚容易脫鉤,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在魚進抄網之前,彈性良好的竿體始終對魚有一個拉力,只要本身勾牢了,脫鉤是不可能的。脫鉤,我們更多的還是應該從鉤型、線組的調配等方面多考慮。

  無倒刺魚鉤不是跑魚的原因,這點倒是被很多人誤解了。我用無倒刺鉤很多年了,很難有跑魚的現象。在一個朋友承包的水庫,我用無倒刺千又鉤釣上草魚想讓它跑掉都很困難,一條魚至少要松好幾次竿才能達到目的,就這樣還是有一條草魚實在是放不掉,我才不得不把它帶走了。在四川的升鍾水庫,八斤的鯉魚把我的魚竿拉進水裡,最後把魚竿撈起來魚還在上面,我用的就是無倒刺魚鉤。

  我們在釣魚的活動中,魚鉤很容易掛上我們的抄網、魚護、衣褲甚至自己的身上。如果用有倒刺魚鉤,那就很麻煩,很有可能只有停止釣魚而進醫院。而如果用無倒刺魚鉤就方便多了,特別是在比賽的時候更是如此。

  4)、平鉤與歪嘴鉤

  我們現在使用的魚鉤,一種是歪脖子鉤,另一種就是平鉤。所謂平鉤,就是整個鉤體都在一個平面內,這種鉤還比較普遍。歪脖子鉤就是鉤的鉤尖向一邊歪,目前市面上的歪脖子鉤不是很多。

  魚的嘴是上下開合的,我們雖然不能簡單的把它看成是兩個平面的張合。但是我們也應該承認,在我們提竿的那一瞬間,魚的嘴在很多時候還是可以按照兩個平面來對待的。一方面是我們的鉤相對於魚嘴來說總是小的,這就相當於只考慮魚的嘴巴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我們提竿的時候魚嘴處於很隨意的狀態,不可能都是魚嘴緊閉的時候我們才提竿;我們的魚鉤從魚的口腔里拉出來所用時間也是很短的,所以從上面三個因素來看,我們不少的時候是把一個魚鉤從兩片基本平行的「肉片」中拉出來的。不難想像,如果魚鉤本身也是平的,那麼魚鉤刺入肉體的概率就不可能是100%。如果魚鉤的平面和魚嘴形成的平面完全平行,那麼魚鉤根本就不能刺進肉里。如果魚鉤的平面和魚嘴的平面只有很小一點的夾角,那麼魚鉤的刺入深度肯定很差,就是說此時魚鉤只能刺進一點表皮,這時極易造成中途脫鉤。只有當魚鉤的平面和魚嘴的平面有比較大的夾角時,魚鉤刺入肉體的深度才比較可靠。我認為,前兩種情況至少要佔10%,說不定還要大些。至少我們可以說,在釣大魚所用的鉤裡面,平鉤是有設計缺陷的。在我近幾年的垂釣活動中,脫鉤的情況基本都是發生在使用平鉤釣魚的時候。我們有時候在遛了一陣魚之後,魚脫鉤而逃,檢查鉤組沒有任何毛病或損傷,這究竟是為什麼,都是平鉤惹的禍。

  歪脖子鉤在設計上基本避免了這種缺陷,因為歪脖子鉤它本身就不在一個平面內,那種刺不進或刺入表皮的現象就基本不成在了。

  在我們釣魚的活動中,脫鉤跑魚是很難避免的事情,但是應該承認,平鉤跑魚的概率要大得多。所以我選鉤會盡量的去選歪脖子魚鉤。

7、對幾種小配件的看法

  在我們常用的釣魚小配件里,有幾樣配件我認為有製造缺陷,有些配件的功能我認為根本就沒有必要。

  反捻環及旋轉裝置。設計者認為,在遛魚的過程中,魚很容易打轉,為了不傷魚線所以就應該用這種裝置。這裡我們先不說幾米的魚線扭幾轉有多大的關係,我很懷疑這種裝置能防止魚線扭轉(我做過試驗,下面的魚線轉了好幾圈,可是反捻環一動不動)。更何況這種極細小的反捻機構在製作時很難保證其製作質量,我們遇見的反捻機構脫落的情況還少嗎。在釣小魚的時候用這種反捻環(8字環)還可以,如果是釣大魚我看還是不用反捻環為好。不用8字環主線和腦線又怎麼連接呢,所以我就自製了一種小銅環,具體做法如下:

  取直徑1.4毫米圓銅線,在直徑3毫米的鋼輥上繞成螺旋狀,然後截成一個一個的小圓銅環,整形後用錫焊焊牢。這種用錫焊製作出的小圓銅環是完全可以承受釣魚的拉力,這種圓環我用了十來年,從未拉開過。

8、餌料

  現在,顆粒魚飼料越來越普及,大家千萬不要小看了它,這是釣魚作餌料的好東西。顆粒魚飼料和其它顆粒飼料不同,一般的顆粒飼料扔在地上,今天沒有被吃掉還有明天。顆粒魚飼料是往水裡扔的,水裡總有一些雜魚,今天不被養殖魚吃掉就沒有明天了。所以一般的顆粒魚飼料里都有一些添加劑,以此促進魚兒儘快進食。所以我們應該把顆粒魚飼料作為我們釣魚的基本餌料,根據你自己或當地的經驗再往裡面添加一些商品餌或其他東西,就是一份很不錯的餌料。現在有些朋友在水庫海竿釣魚,動則就是高檔商品餌,我認為這樣很不好,這樣下去的後果就是離了高檔商品餌就不能釣魚了,顯然是一種「斷後路」的做法。

  我做餌的原則是:軟、散、少。

  軟和散,我的觀點是餌料越軟越好,越散越好,只要你能把餌搓在鉤上,只要你能把這種餌料拋進窩子,浮漂站穩並堅持1分鐘左右,這就是前提。在滿足這個前提下,各人的拋竿技術不同,餌料的軟硬也有所不同,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軟、散比硬、粘好。

  少,指的是一次做餌不要多,能用3個小時就夠了。我們用餌都帶有一定的試探性,一次做得太多無疑是種浪費。再說天氣熱了,餌料一次做得太多很容易變味。一般一天至少要做兩次餌。餌料一次少做點,靈活機動又節約了材料何樂而不為呢。

  在一些很少有人用商品餌釣魚的水庫、河流及自然水域,玉米面就是一種很不錯的釣魚餌料。很多人其實也愛用玉米面,但是製作工藝太複雜,太費時間。我用玉米面做餌全部過程只要幾分鐘,現在介紹給大家。

  1)、做玉米麵糊糊。將適量的水倒入乾淨的炒菜鍋中,放少量的(大約是水的1/15)玉米面攪勻,然後再點火,不停的攪動,直至燒開。涼水就下少量的玉米面更有利於面和水相溶,這樣做不容易起疙瘩。燒開前不停的攪動是為了不讓玉米面沉底、粘鍋,這個過程大約要1分鐘。

  2)、完成了上一步就改用小火(有火就行,越小越好),把剩餘的玉米面撒在做好的玉米麵糊糊上,不要攪動,蓋好鍋蓋。下面的糊糊任然是煮,上面的乾麵就屬於蒸。這個過程大約需要2-3分鐘。

  3)、開蓋,將上下干稀和勻。如果太軟,可以再加一點生面,這個過程大約需要半分鐘。

  4)、幾點說明。剛做好的熱餌料在冷卻後會變得更硬一些,在垂釣時可以在現場再加水,如果本來就太軟,到現場就麻煩了。水和面的總比例大約是1比1.2,準確的比例自己做幾次就掌握了。這種餌料保持了玉米的清香,粘性也很好,比較耐泡。在這種玉米面餌料里再加上白糖、香精或其他東西,就看你的習慣和發揮了。這種餌料釣鯽魚、鯉魚、草魚都很不錯。全過程不到五分鐘,怎樣,還方便吧。

三、怎樣釣魚

  1、關於打窩

  從開始學釣魚到現在,我一直就不打窩。就是在水庫釣魚,我任然堅持不打窩,其效果未必比別人差。在可比的情況下,我的魚獲總是比打窩的好。

  不難想像,如果窩子裡面的餌料太多,魚咬鉤的概率就大大的降低。相反,如果窩子裡面只有不多的一些散食,這個時候我們的鉤餌就很突出,就更容易讓進窩之魚首先發現並食之。這種誘、釣合一得用餌原則被越來越多的朋友所接受,並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

  因為要打窩,所以帶的東西也就多了不少,這給出門、換位都帶來不便。不管你用什麼辦法打窩,食的落點都是一個不小的範圍,這無疑給魚吃鉤帶來麻煩。提食做窩可以把少量的餌料投在一個很小的範圍里,魚更容易在很小的點上搶食,效果當然要明顯些。

  不打窩並不等於窩子裡面沒有餌料,提上幾竿窩子裡面就有不少餌料。一時沒有魚兒進窩,就不要盲目的繼續提食。在垂釣過程中,我們始終要對窩子里還有多少餌料有一個基本正確的估計,及時的保障供應很重要。

2、怎樣把魚誘進窩

  先講一個打獵常識,我們都知道,打獵時如果有風,獵手一定要從獵物的下風處接近獵物,否則獵物早就跑了,那是因為風可以把你的氣味帶走。其實所有的氣味都是由某種傳播媒介帶走的,所以我們才能夠聞到氣味,氣味的傳播實質上就是某種物質分子的傳播。換個角度來說,如果這種傳播媒介不是流動的,我們就無法聞到想要聞到的氣味,比方說密閉的容器裡面的物質,我們是不可能聞到裡面的氣味的。還有一點要清楚,傳播媒介的密度越小,流動性越好,氣味傳播的速度和效果就越好,這都是常識問題。

  物質的氣味在空氣中的傳播我們都很熟悉,可是,物質的氣味在水中的傳播我們卻有點陌生。明白了上面的道理,我們對餌料氣味在水中的傳播問題就好理解了,原理是一樣的,只是傳播介質不同而已。世上沒有一潭死水,靜止是相對的,流動是絕對的。我在很多水庫就明顯的感覺到水在流動,應該看到,水庫里的水不是亂流的,它是在很多外力的作用下,作有一定規律的流動。我們餌料的氣味也只能在這個流動方向里有效的傳播,那種一個好的餌料就能把四面八方的魚都誘來的想法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水有一定的能見度,只有在有效的能見度這個範圍內,魚才會直接進窩,可惜魚的視力很差是個近視眼。魚塘里的水也是流動的,其規律就是:上層順風走,底層逆風行。除了上述三種情況,魚進窩就只有是「路過」的了。明白了這個道理,誘魚進窩的方法就看你自己的了。我的具體做法是這樣的:事先對水的深度有一個基本了解或估計,把浮漂定在明顯偏低的地方,完全按照正規釣魚的方式搓食拋第一竿。因為浮漂定得偏低所以浮漂會沉沒於水中,估計鉤食已經到底隨即抖腕提竿把餌料留在水底,適當的向上移動浮漂,搓食拋第二竿,直到浮漂出水達到你預定的釣目。每次移動浮漂不要太多,不要性急,一般七、八竿就能完成這個找底的過程。即使是老窩子,也要這麼提上兩三竿,提食做窩連找底就這樣完成了。

  前面我說了,我的餌料很散,入水很不耐泡,於是我換食就比較勤。這種頻頻的提竿、換食、拋竿是誘魚進窩的很有效的辦法。在整個過程中,我的餌料都比較小。隨時對窩子裡面還有多少食都要有一個基本估計,窩子里的餌料不能太多。如果你感覺窩子里的餌料已經不少了,這時你可以把浮漂向上移動一點,浮漂在水裡站立的時間就會延長。逐步上移浮漂,最後餌料全化了浮漂也不上升,這就進入了釣目大於調目階段。這個時候,化散了的餌料任然和魚鉤是在一起的,這是一種釣法,是一種對付「滑魚」的釣法,也是一種被動的等魚進窩的做法。

  有人擔心頻繁的拋竿會把魚嚇跑,我的經驗恰好相反。適當的弄點聲響反而會把魚招進窩子,除非釣點的水深太淺。我們經常有鉤食剛到底就中大魚的時候,可見這種顧慮是多餘的。

  有時我也採取一些其他的誘魚進窩的辦法,在鉛墜上包裹一些餌料,讓其盪到釣點的上方,剛入水就抖腕提竿讓餌料自然飄落下去,這種辦法很容易把遠處的魚誘進窩子。還有就是把餌料也裹在鉛墜上,按正常的方式拋竿下水,當浮漂剛好到位就抖竿,讓鉛墜上的餌料在離水底不遠的地方(腦線長度)散落,這也是一種很好的誘魚進窩的辦法。如果你用的是玉米面做的那種粘性比較好的餌料,你可以在拋竿之後把餌料搓成綠豆大的小團,隔三間五地扔向釣點,效果也很不錯。

  用盡了辦法還是沒有魚進窩,我的做法是換地方。在離這個釣點稍遠的地方照上述辦法再釣。並在適當的時候吃個「回頭草」,不要「一個心眼兒」釣魚,要多長几個心眼才行。

3、窩子太重的壞處

  有人認為自己的鉤食很好,即使是窩子很重魚還是愛吃鉤食,我並不這樣認為。

  我把魚分成兩類,一類是不愁吃的養尊處優的魚,商業魚塘里的魚就基本屬於這類。另一類就是「溫飽」沒有保證的魚,自然水域、一般的水庫和很少有人垂釣且不餵養的魚塘。前者對於餌料是比較挑剔的,因為它根本就不缺吃所以才挑剔,這是動物的本性。後者不可能挑剔,因為它很難有吃飽的時候,這也是動物的本性。

  對於「溫飽」沒有保證的魚,只要它覺得安全,它就會就近、順口的進食,它不可能進窩後還挑挑揀揀的選那些「好」的餌料。我父親在河裡釣魚習慣用酒米打窩蚯蚓釣,結果釣起來的魚基本都是已經吃了不少酒米的,這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窩子食太多,我們的鉤食就不會很明顯,即使後來被我們釣起來,也屬萬一之列。如果窩子里只有不多的一些散食,這個時候魚兒進窩就很容易發現我們的鉤食,我們也就可以更早的把它釣起來。

  我們經常有提上幾竿就上魚,而後斷斷續續上魚的現象;也有打了大窩子,要等一兩天才發窩的情況,為什麼要過幾天才發窩?我的理解是:打窩太重已經把魚嚇跑了,即或是沒有被嚇跑也因為窩子食太多魚一時很難吃到你的鉤食。經過一兩天的時間,窩子裡面的魚越聚越多,而窩子裡面的餌料越來越少,這個時候魚咬鉤的機率就明顯增多,就是說魚已經在窩子里吃了很久才被你釣起來,這有什麼值得慶幸的呢?再說我們打大窩的誘餌一般是玉米粒、麥粒等不會化散的固形物,這和入水很快就化散並隨流水而擴散的「麵食」相比,哪一個誘魚進窩的效果好不是很清楚了嗎。

  不要抽象的說大打窩,還要看你是用什麼樣的東西來打窩,最典型的就是玉米粒和玉米面。玉米粒到了水裡,水庫的暗流基本上不會把它帶走,其味道也就很難在水裡傳播開來;玉米面入水後在水中停留的時間比較長、即使是一群小魚也很難在較短的時間裡把不多的一點玉米面吃乾淨。所以即或是打窩,我主張以粉末為主、碎屑次之、顆粒少許這樣一個配比比較理想,單純的顆粒狀或粉末狀都有不足的地方。

  我的觀點是:根據當時水下魚兒咬鉤的情況、有效魚的密度,粗約的估計窩子裡面還有多少「餘食」,及時的對窩子進行補充,做到「保障供應」就足夠了。有人說這就叫「經營」窩子,我看就很形象。窩子要會經營,不能過剩、積壓。

  有人在網上提問,為什麼你要用雙鉤?開始我也很難回答,因為雙飛的機會畢竟是很少數。後來我明白了,雙鉤釣魚的主要優勢在於能夠很好的、及時的補窩。

4、選點

  選擇理想的釣點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情,是一個很難用語言來表述的事情。所以我認為選點主要靠經驗,靠對現場和對魚的生活習慣的了解。面對複雜的地理環境,我認為有幾種情況不能選作我們的釣點。

  1)、危險的地方。高壓線下不能選作釣點,道理很簡單,但是有些人就是忘了或是不以為然,更多的人是沒有「向上看」的習慣;地基不穩或行走不便的斜坡不能選作釣點。有些水庫的岸邊是沙石沉積而成的「硬地」,這種地方看似很結實,其實一點都不穩定,說垮就垮根本不給你一點撤退的時間。在行走不便的斜坡上釣魚更是「危險作業」,釣魚不需要這種代價。說句時髦的交通用語,「家人等你平安回來」,再多、再大也不如平安回家。

  2)、起魚不便的地方。有些地方很可能就是出大魚的地方,但是一旦釣上大魚卻根本無法下抄網起魚。事先不考慮好,萬一釣上大的又束手無策,把自己推向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何苦呢。

  排除了上面的幾種情況,再排除太淺的淺灘,於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可供選擇的地方就不是很多了,這個時候再說釣點就好說多了。我這叫排除法,排除法在很多需要抉擇的時候是很有用的。在兩個魚情可能差不多的釣點之間,我情願選擇地面更有利於釣魚人的地方下竿,這樣有可能少釣幾條魚,但是自己感覺更舒服何樂而不為呢。這就是我的「以人為本」的選點原則,選擇一個環境相對好的又能釣魚的地方,舒舒服服的釣上一天,有什麼不好的呢。

  老釣位和新釣位。很多人愛把釣點選作老釣位而看不上新釣位,其實新、老釣位各有利弊。老釣位出魚好,那是因為老釣位已經形成了窩子,魚都愛到那裡去。但是,老釣位也是愛鬧小魚的地方,有些水庫的小魚可以把你鬧煩,讓你根本無法下竿釣魚。所以我的看法,在有小魚或者小魚多的地方,最好不要到老釣位去,另闢新窩是避免鬧小魚的很好辦法。很多人到處尋找避小魚的辦法,叫我說就沒有什麼辦法可以人為的避開小魚。在老窩垂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多投誘餌,釣餌用玉米粒、硬食等。在小魚多的水庫釣魚,我主張另闢新窩和走釣的辦法。找新窩很簡單,就找那些水深2-3米,岸邊基本平坦,起魚基本方便的地方。岸邊近處有沒有魚星,有沒有魚跳等現象也是我們選點的依據。我這次在外面釣水庫,經常在沒人釣過的釣點下竿,收穫很不錯。走釣就是把大部分東西留在基地,只帶少量的必須品,選定一個釣點,半個小時沒情況就往前走,在第二個釣點如果半小時還是沒情況,返回第一個釣點吃「回頭草」 。有些朋友是先一氣就打好幾個窩子,然後換著釣,這種做法的缺點是在打窩的時候,多少有點盲目性。我走釣的窩子是提出來的,在我提食做窩的時候,就對水底的情況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如果水下的情況不好,我可以隨時停止另闢新點,主動權時時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當然要比先打窩後下竿最後又放棄的好。

  很多地方的水庫都有網箱養殖,這也是我們釣魚的好地方。如果靠網箱太近下竿,最好就只用一個魚鉤,避免發生一下不愉快的事情。

  一個朋友在網上發了一個帖子,說的是他和一個朋友在河邊釣魚,他們兩個釣魚的水平比較相當。他的朋友一天釣了不少,可是他卻釣得很少。他問這是為什麼?我肯定地說,你們相距不遠,你在上游,所以你釣得很少。我為什麼能說得這麼準確?其實在河邊釣魚有點經驗的人都知道,無論上游的釣魚人是打的窩子還是從魚鉤上脫落的餌料,都會順流而下,都會把遠處(下游)的魚兒引上來,因為兩人坐得不遠,誘上來的魚當然首先發現了下游的鉤。也就是誘上來的魚都被下游的朋友截走了,在上游的朋友當然就釣不上了,即使能釣上幾條,也屬「漏網之魚」。

  所以說,如果到河邊釣魚,有人已經早於你佔了某個釣位,你就不要傻乎乎的在他的上游下鉤;出於友好之舉,你也不要在離他較近的下游下鉤,至少也要離開他十米以上。

  釣魚選窩,不要有一錘定音的想法,中醫開方子還講究試一下呢,何況我們釣魚。要敢於否定自己,這樣才能不斷進取有所作為。

5、怎樣釣沉塘魚   所謂沉塘魚就是指那些經過捕撈、垂釣過後,魚塘里還僅有的幾條魚。這種魚吃食相當謹慎,經過我多年的觀察認為,這種魚吃食的原則是只吃散食,不吃粘性較好的麵食。我的這個觀點在與鄭州朋友交流時,得到了很好的應證:攝像頭下,一條鯉魚進窩了。它很快就把鉤食周圍的散食一掃而光。對沒有化散的鉤食不肖一顧。沉塘魚的數量越少,這種現象越明顯。海竿糟食就能釣起這種沉塘魚,手竿糟食照樣行。

  傳統的軟腦線用糟食釣,就是很好的對付沉塘魚的辦法,具體做法如下:

  用多股滌綸線做腦線,雙鉤,腦線一長一短,長度控制在30-50毫米左右,宜短不宜長。一般沉塘魚都比較大,所以魚鉤也要選稍大一點的。調漂很簡單,鉛墜的重力約大於浮漂的總浮力,只要保證鉛墜到底就行,釣1-3目都行。這種釣法的關鍵是軟腦線、墜到底、糟食。

  我們一般的單絲釣魚線多少都有一點彈性,當糟食化散以後,魚鉤在魚線的彈力作用下很容易和糟食分離,這當然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多股滌綸線在水裡就基本沒有一點彈性,所以就是餌料散了魚鉤還是能原地不動並和已經化散了的糟食混合在一起。魚吸食的結果就連同魚鉤一起吸到嘴裡去了,這時,無論是送漂還是黑漂提竿都有魚。也因為多股滌綸線沒有彈性,所以它能夠很好的躺在地面上,魚兒在附近遊動也不會有干擾,不至於出現假象。

  鉛墜的形狀盡量做得粗短一些,不要考慮鉛墜的隱蔽性,魚兒沒有這個智商,也不會把鉛墜和危險聯繫在一起。鉛墜到底有利於魚鉤在水底保持不動,就是在風天釣魚,浮漂也能很好的站立。

  糟食的製作很簡單,增加適量的麩皮以改變麵食的粘性,使之能很快化散就是不錯的糟食。糟食要比一般的麵食更干一些,稍用點勁才能把糟食裹在鉤上,這樣糟食入水後麩皮吸水就會膨脹,促進糟食的化散,對沉塘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我的對象是沉塘魚,所以就不能像湖北的「包餃子」釣法。我的是空鉤裝糟食,事先不需要在鉤尖上再掛其他餌料。這種無餡的「餃子」釣法還是對付像小麥穗這樣的小魚的很有效辦法,這種釣法,就是在麥穗很瘋狂的地方,浮漂也能穩穩的立在水面,不至於讓小小的麥穗鬧得手忙腳亂。

  這種做法需要注意:水底情況不明、有可能掛底時最好不要用。這種裝置的腦線強度一般都比主線高,一旦出現掛底就很容易斷主線。所以有時候我就用雙股縫紉機線代替多股滌綸線,這樣做雖然不會斷主線,但是遇上較大的魚也很難成功。凡事很難有十分完美的辦法,我們只能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某些局部的、次要的犧牲以換取全局的主要的勝利。

  長沙漁民有一種釣魚的方法:兩根軟線拴在一起,一根拴鉤另一根拴一個核桃大的石頭,石頭上包一層新鮮的牛糞。入水後空鉤就在有牛糞的石頭旁邊,釣上來的都是個頭較大的鯉魚。我問為什麼,漁民說這和鯉魚的吃食習慣有關,鯉魚總是先將牛糞周圍的雜物「檢去」,然後再進食,結果在用嘴「檢」雜物的時候上鉤了。

  我認為他們的做法是對的,畢竟這是他們多年的經驗,而且收穫不錯。但是他們的理論是錯誤的,他們用人的思維去解釋魚的行為,犯了主觀主義的錯誤。魚是在吸食牛糞的時候誤食了魚鉤才上當的,魚這樣的低等動物永遠也不會把魚鉤看成是致命的危險物,吸食的習慣決定了不可避免地要同時吸入一些雜物,我們的魚鉤吸入容易吐出難,這才是這種釣法的原理,這也就是空鉤釣魚的原理,手竿、傳統、糟食釣魚就是利用這個原理的很好典範。

6、怎樣提竿

  我們很多朋友犯的錯誤就是提竿太猛,有些朋友即便是提空竿也把竿子搞斷了。抖動手腕提竿,讓鉤尖刺入魚的肉體這才是正確的提竿方法。抖腕的幅度不能大,用力也不能大,這又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我的一個經歷很能說明一點問題。

  那是我初學釣魚不久,我在釣手竿的時候旁邊還放了一個手線:串鉤、純玉米面餌料有點硬,手線的另一頭就繞在一個線板上,線板沒有壓任何東西,就這樣隨意放在離水邊有近一米的地上。突然我的線板被拉動了,差點被拉進水裡。畢竟我從來就沒有用過手線釣魚,所以我的反應很幼稚:我快速抓住線板,根本就沒有用力拉動手線使得魚鉤有一個刺入動作,而是慢慢的就像是小偷一樣的慢慢的往回收線。我可以說一個很少有人看見過的現象出現了:一條四斤多的草魚在水面上悠閑的翻轉著身軀、飄飄悠悠的被我拉了過來,就在離我還有兩米左右的時候它一個翻身鑽入水底跑了,我的鉤子根本就沒有刺入它的肉體。

  我們應該承認,小小的魚鉤要刺入魚的肉體是不需要費多大力的,僅僅是這點力不足以讓魚亂跑亂竄。如果我們提竿太猛,對魚的刺激太大,魚當然就要使勁的竄了,這個時候我們就很難控制魚的走向了。有時候我們稀里糊塗的就把一條大魚拉到了岸邊,為什麼,主要就是我們對魚的刺激很小,魚沒有感覺到危險。可是當它感覺到危險時,當它發力掙扎的時候,你是很難把它控制住的。我在安徽金寨的梅山水庫,用3米6的短竿也把一條近一米的鯉魚「請」到岸邊來玩了一個完整的8字,我對它的刺激很小是主要的原因。可是後來它不高興了,我的兩根2.5號的琥珀線也不能把它制伏,說斷也就斷了。我用3米6的軟調竿釣起十三斤四兩的原塘花鰱,成功的秘訣還是提竿輕。所以提竿輕,對魚的刺激小是能否進入遛魚階段的關鍵。那些剛提竿大魚就往深處竄,毫無疑問是提竿太猛,急於把大魚拉到岸邊所引起的。很高興的是,現在有不少的朋友,用自己的體會也證明了我的這個觀點。

  當我們提竿的那一瞬間,魚跑的方向有沒有規律。有些朋友認定魚總是往深水區跑,我對此持不同意見。我始終認為,魚總是向你提竿的反方向跑。換句話說,魚總是和你較勁,也只知道和你較勁,後果是什麼它就不管了。我們可以作一個很簡單的試驗:你把釣點不要選擇在竿身的延長線上,而是前方偏左一點,我可以斷言,你今天提竿後魚的第一反應都是向左前方跑。因為你的釣點偏左,提竿力的方向就偏右,魚肯定就向偏左的方向跑,左撇子則剛好相反。這就是我平常說的,你往左面提竿,魚就往右面跑;你往右面提竿,魚就往左面跑;我們經常是向正後方提竿,魚也是經常向正前方跑。如果你能垂直的向上挑竿,魚就原地打轉。

  有一次我在外面釣魚,我站的地方是一塊伸出去大約一米的凸台,我就在突出部分釣遠。一會兒來了個年輕人,就站在我的左邊溜邊釣,釣點靠近草。很快他就釣上一條鯉魚,但是魚鑽進草里很容易就脫鉤了。他又下竿,再次有魚咬鉤,他使勁的往外楊竿,魚還是鑽進草里去了,接連跑了兩條不小的鯉魚,他灰心的走了。他前腳剛走,我就調轉方向把鉤下在他原來的釣點,竿稍不是平放,而是微微的上楊並偏向左邊。很快就有魚來咬鉤,我看準了時機,輕輕的向左一抖手腕。我預料的事情發生了,一條一斤多的鯉魚直接向右衝去,我順勢把魚領向右邊。魚在水裡划了很大的一條弧線,當它被我領到岸邊來的時候已經無力掙扎了。我高興極了,摘鉤、放魚,又如法炮製的打出了第二竿、第三竿……  還有一次,我在省農大魚塘釣魚。這裡有一個魚塘,它的形狀很不規矩,四周全是柳樹。有個釣點凹進去一塊,三面是樹,一面和大水面相連。我的朋友就在那個凹處打了窩子並叫我去試一下,我拿著5米4的長竿好不容易的才進了釣點。剛下竿就有動靜,只見漂上下點了兩下就穩穩的送起來,我本能的只有向上挑竿(別無選擇),奇蹟出現了。魚沒有亂竄而是原地順時針打轉,一圈、兩圈,第三圈魚剛好到12點位置,我順勢把它領了出來,魚在水面划了一條很大的弧線後被我拉到岸邊。當我用手去抓它的時候,它一點反抗都沒有。得到好處的我用同樣的辦法接二連三地在那個釣點釣起了四條鯉魚,條條都在兩斤多,個個都是一個模樣:先是順時針打轉,然後被我領出來用手抓。

  了解魚的這個特性,對我們釣魚人來說是很重要的。當你選定了釣點以後,就要根據水下、岸邊的情況來確定你希望魚的第一個逃竄方向,有了這個方向,也就有了你提竿的方向。控制好了魚的第一個逃竄方向,往下就好辦多了。只要保證鉤不掛底,魚不向樹枝、草叢裡鑽,剩下的事就好辦了。把魚領向明水區去遛,那是你的天地。

7、怎樣遛魚

  魚的動力來自尾部,是後驅動,魚鉤在前面,因此要想改變魚的游向就很容易,從力學的角度來看不難理解。假設一條魚往正北方向游,你向正西方向拉,此時二力的夾角為90度,魚很容易向西拐。你向西南方向拉,此時二力的夾角為135度,魚拐彎也不太難。你向正南方向拉,此時二力的夾角為180度(作用在一條直線上,方向相反),要讓魚拐彎就很難了。你如果要把魚往西北方向拉,此時二力的夾角小於90度,那叫領魚,此時是最容易的,這些都是我們在釣魚時的體會,是不難理解的。或者說要想省力,你對魚的作用力和魚的游向之夾角要越小越好,順著魚逃竄的方向往回拉就比較容易把魚拉回來。用土話來講就是要順毛捋,不要和它太較勁,要在它不知不覺中達到你的目的。

  可是有朋友說,他遛魚時用的勁要比魚的體重大多了,遠不是用幾倍能形容得了的。魚的泳力究竟有多大,魚的泳力真的是其體重的幾倍嗎?我明確地回答,不是。我們魚竿的凈釣力很多都不到兩公斤,如果魚的泳力是其體重的一倍,我們就很難對付兩公斤以上的魚。可事實完全不是這樣,兩三公斤的魚還是很好對付的。這個問題怎麼看,從槓桿的力系來看其實並不難理解。設魚竿不會彎曲,遛魚時兩手握竿一前一後,前手為支點,後手為動力點,竿梢為阻力點。不難看出,對人來說這是一個很費力的槓桿。就3米6的竿而言其比例是1比7,5米4的竿其比例是1比10!當然你得費點力了。可是魚竿肯定是要彎的,對彎曲後的魚竿作力的分析要複雜一些,此處斬且不談,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對人而言這仍然是一個費力的槓桿。人雖然費力並不能說明魚線受到的力也大,我的經驗值是:二力夾角為90度時,6分之一魚的體重力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讓魚拐彎;二力夾角為135度時,4分之一魚的體重力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讓魚拐彎。讓魚不斷地在很小的範圍內拐彎(倒8字遛魚法)就可以很好的消耗魚的體力,準確的掌握好魚的動向(水下的魚看不見,只能憑經驗來判斷),即時採取果斷措施也是很重要的,這要靠經驗的積累才能作到運作自如。

  我們釣魚的時候,隨時都可能遇上大的。野外的魚因其野性很足,這時簡單的靠「8」字遛魚法並不能解決問題。如果大魚要往遠處跑,這時要想把它拉回來就只有倒竿了。我在這裡說的倒竿和拔河完全不是一回事,拔河的結果就是斷線,倒竿則可以很好的把魚拉回來。

  我們都知道,大魚一旦上鉤千萬不要急於把它拉到水面上來,因為這樣做大魚就會受到驚嚇,大魚本身就不願受你的擺布。當大魚要往遠處游的時候,怎樣才能把它拉回來呢?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

  我們設水的深度為一米,岸高為0.4米,3米6的手竿。這個時候我們就是坐著抬竿,魚線與水平面的夾角也大約是45度,就是說魚受到一個45度斜上方的拉力。如果我們對魚的拉力是1公斤的話,那麼魚實際上受到了兩個力的作用,一個垂直向上,另一個是水平向岸(假設這時魚是向正前方跑),這兩個力都是0.7公斤。就是說,我們雖然對魚施加了1公斤的拉力,但是往回拉的力量只有0.7公斤。注意,這是夾角為45度時的情況。

  如果我們站得更高,水更深呢,這個夾角就會更大。如果夾角是60度,這時我們對魚的拉力還是1公斤,而這時魚受到往回的水平方向的拉力(分力)就只有0.5公斤,而向上的分力卻有0.86公斤。這個時候,魚感覺你並不是要把它拉回來,而是要把它拉出水面。

  上面的例子充分說明:當我們的拉力不變時,竿尖越高,水平方向的分力越小,垂直向上的分力越大;竿尖越低,水平方向的分力越大,垂直向上的分力越小。如果你的竿尖與魚在同一個高度用力,那麼向上的分力為零,換句話說就是效率最高,更容易把魚拉回來,這就是倒竿的力學原理。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不難認為:當大魚要往遠處跑的時候,我們要把它拉回來,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降低竿尖的高度,同時使勁往回拉。

  倒竿就是變原來的上舉魚竿為下插魚竿,上舉魚竿時竿身好比是上拋物線,倒竿就是向左或是右兩側倒下變成下拋物線,竿把翹起來向上。不難想像,只有這樣的倒竿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竿尖和魚的相對高度。在整個倒竿的過程中,竿體始終是彎的,始終是吃上勁的,決不能有一時的鬆懈。倒竿決不是拔河,拔河的結果必然是斷線,這是一個基本常識,我們怎麼能用拔河的方式去遛魚呢。

  倒竿是有方向的,並不是隨便往那邊倒都行。如果魚是向左前方跑,你就向左邊倒竿;如果魚是往右前方跑,你就只有向右邊倒竿。對於我們一般習慣用右手握竿的人來說,往右倒竿很不方便,因為這個時候雙手是交叉的。我們只能先倒竿然後視機再把手換回來,如果先去換手可能就沒有時間去倒竿了。

  遇上一條大魚很難,讓它吃鉤也不容易,能成功的制伏它就更難。

8、水溫與釣魚

  在西部高原地區,日溫差很大。從寶雞往西走,溫差越來越大,蘭州地區的日溫差在13-15度,西寧的溫差更大。一個地方如果溫差太大,無疑給我們釣魚帶來很多麻煩。蘭州的4、5月,很多山溝和陰面水域就很明顯,深處的水溫很低,可是在淺處,特別是在向陽的淺處水溫已經很高了。我們一般釣的對象魚都屬溫水魚,它們都是趨溫的,在多數情況下哪裡的溫度高,它們就游向哪裡。就是在溫差相對小一些的地方,魚也是在尋找更適合自己溫度的水域。所以我們在釣魚的時候,經常出現一些釣點早晚好,有些釣點中午好。

  在自然界,太陽是從上面加熱水域里的水。這樣的結果就使得水溫很不均勻,同一時刻,同一水域的水溫度都有很大的差異,就連露天游泳池裡的水也經常是這塊熱那塊涼,這就要我們釣魚時「一日三遷」 。

這種現象在初春和秋末尤其明顯,在這兩個季節,早、晚要釣深,中午就要到相對淺一點的地方,這也是我們選點時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在北方還有一個問題不要忽視,那就是陽面和陰面。我們能直觀的感覺山坡的陽面和陰面溫度上的差別,但是我們很少去感覺水裡的陽面和陰面的溫度差別。北方春、秋的太陽因為向南偏斜得比較厲害,所以山的陰面的溫度就要低的很多,同樣的道理,陰面水底的溫度也要低一些。山之南為陽,山之北為陰,這個我們一般都知道。水之北為陽,水之南為陰,這點卻被很多人忽視了,或者說搞反了。原因很簡單,參照物變了,水之北不就是山之南的水下部分么。有人說水面溫度都差不多,的確,由於風力的作用,水面的溫度是差不多,可我們是釣底,魚也是在底層活動,我們當然要考慮底層的溫度,除非你是釣花、白鰱。

  人們經常說「神仙難釣正午魚」,究其原因,我認為要從兩方面來看:

  一方面魚兒吃食總有個時間,任何動物也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覓食。總有休息、閑逛、吃食這麼幾種狀態,這就決定了我們釣魚也有時間性。當然,如果魚的密度較大,食物匱乏,相對來說魚覓食的時間也就要長一些。如果魚的密度本來就小,相對來說食物就比較充足,魚兒吃食的的間隔就比較明顯。表現在我們釣魚的時候就有較長的空竿時間,這也是很正常的事。

  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水溫有所改變。盛夏淺處的溫度很可能就太高了,這時魚兒就會往更深處去「避暑」;而在其它季節,可能就是淺處的溫度更適合魚兒的要求,它們很可能向岸邊的淺灘集聚,特別是一些有草的淺灘更是鯽魚喜歡的地方。所以到了中午這段時間,釣點最好移向淺處,這就是「一日三遷」的真正原因。這裡我要特別說明一點,很多朋友不習慣在這樣的淺灘釣草,我的意見在一開始定點的時候就要遠離這些地方,這些「是非」之地離得越遠越好。

  總之,我們要正確的認識水域在不同情況下溫度的變化規律,很好的掌握這些規律對我們選點是有好處的。這是從宏觀上的選點,這些在很多地方和季節是很重要的選點依據

9、風對垂釣的影響

  1)、上風於下風。

  水面在較長時間風力的作用下是會流動的,風把上層已經曬熱的水不斷的吹向下風處,底層的相對溫度低的涼水不斷的向上風處流去。時間稍長,下風處的水溫就要比上風處的水溫高出很多(在溫差大的地區很明顯),這就是規律。也就是說,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下風處要比上風處好。你在下風處投下的餌料,它會隨著底層的流水而帶向遠處,遠處的魚很容易順食而上,最後進入你的窩子,這是下風處好釣魚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先分析上風處的情況。上風處的底層水是向岸邊流來的,這個流向岸邊的底層水也會把我們的餌料帶到岸邊,這個時候只有岸邊這部分魚有可能聞到餌料的氣味,可惜這個範圍的魚實在是太少。而如果是在下風處,情況就不同了。下風處底層的水是流向遠方的,說句極端的話,你就是把餌料倒在腳下的水裡,流水也會把餌料的氣味帶向遠方。往後的情景我就不多說了,這層窗戶紙已經搗破,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呢。

  魚兒在水下經常是頭朝下風處並向下風處游去。在我們人看來,魚愛順風游好像有點不對頭,其實他是逆水而行,要知道,魚是很不願意順水而行的。順水而行魚就很難呼吸,這是魚的呼吸方式和特點所決定的。

  當然,選擇上風處還是下風處下竿還要受很多因素的制約:拋竿的基本功如何,水下、水上的障礙如何,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很難有十全十美的釣點等我們去坐。

  2)、風向

  從整體、宏觀的高度來看,風向的不同其效果是有區別的。就我國的地形來看,東風、南風濕熱,西風、北風乾冷。

  但是就局部而言,因為地形、建築的原因,南風變成了西風、北風變成了東風,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我們在說風向的時候,一定要說宏觀的風向,不要被局部的假象所迷惑。
推薦閱讀:

0-3歲寶寶英語啟蒙怎麼做?手把手教你實戰經驗!
考察完四十多個品牌後,我的經驗都在這兒!
10年泡妞經驗大分享,從老實好男生到大情聖的成長經歷,願幫助更多好男人。
怎麼預防銀屑病複發?銀屑病飲食注意事項!23年銀屑病醫好經驗
陽宅外部勘察經驗【四】

TAG:經驗 | 野外 | 釣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