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騷傳統

「九辯」之名,見於《山海經》、《離騷》、《天問》中,與「九歌」一樣,都是古樂曲名。王逸說:「辯者,變也。」鄭玄注《周禮·大司樂》:「變,猶更也,樂成則更奏也。」據此推斷,「九辯」即是「九闋」,是多重樂章組成的有機整體,其原本形式或也當如《九歌》一樣分篇。宋玉《九辯》雖沿用舊題,但篇章形式及內容均屬創新。

《九辯》的主旨,王逸說是宋玉為悲悼其師屈原而作。就文本看,主旨在於抒寫貧士失職、懷才不遇、老而無成、報國無路的失意與憤慨。篇中雖也有對楚國腐朽政治情狀的揭露批判,如「謂騏驥兮安歸?謂鳳凰兮安棲?變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舉肥」。但與屈原的作品比起來已經少了鋒芒,其內容主要是悲秋、感遇、思君,是一種顧影自憐的哀愁,所謂「惆悵兮而私自憐」。這可能與宋玉的地位有關,從後世託名為宋玉的作品以及後人記載的宋玉生平看,宋玉極有可能是一名文學侍臣,是「倡優蓄之」一類的人物,所以他的心態與屈原不同,也缺乏屈原那樣的抗爭精神。

《九辯》在內容與形式上都受到了屈原作品的影響,其中直接襲用或間接採用《離騷》、《哀郢》等作品中成句的地方,共有十餘處;複述屈原作品內容,模仿屈原作品語氣的地方更多,比如《九辯》最後的神遊就明顯借鑒了《離騷》。儘管與《離騷》比起來,《九辯》被幽怨哀傷所籠罩,缺乏精神的震撼力,但《九辯》也有其成功之處,尤其是其中的景物描寫很好地烘託了人物內心的感受,一、三、七章寫秋色、秋聲、秋意都非常成功。如第一章: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愴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漠而無聲。雁廱廱而南遊兮,鵾雞啁哳而悲鳴。獨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

以「悲秋」二字點題,然後用濃筆渲染秋天的蕭瑟之景和肅殺之氣,瑟瑟寒風中草木凋零,北雁南飛,寒蟬無聲。而這些與詩人孤獨的背影相映照,詩人的渺小和無奈使人頓生窮困寂寥之感,作品也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寒士」的孤寂形象。千百年後,馬致遠寫《天凈沙·秋思》用的仍是同樣的筆法。

在語言和行文方面,《九辯》的語言更加散文化。它的句子長短不一,用韻也更加自由,又大量運用雙聲、疊韻、疊字,這使《九辯》具有音樂般的旋律美。

總之,《九辯》呈現出由詩向文轉化的趨勢,成為屈騷向漢賦轉變的橋樑。其散體句式以及鋪陳手法的運用都對漢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為漢賦的源頭之一。而他悲士不遇的主題也被漢人繼承,成了漢賦重要的主題之一。所以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說宋玉作品是「別詩之原始,命賦之厥初」。

宋玉的作品,除《九辯》外,尚有《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大言賦》、《小言賦》、《笛賦》、《諷賦》、《釣賦》、《舞賦》等。這些作品有些不可信,如署名宋玉的《舞賦》內容出自傅毅《舞賦》,因此大多數人認為宋玉《舞賦》實為傅毅《舞賦》的節簡。而他比較可信的作品,以寫艷情最為出色,影響也最大,如《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等。這些作品,或寫女性之美艷,而自己則堅貞自守,不為美色所誘;或者極力渲染楚王與自薦枕席的巫山神女之間的艷情,又表現神女的「不可干犯」的持重。這其中或有宋玉的寓意,也可能只是弱者的自我安慰,但這一艷情模式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則堪稱巨大,杜甫稱即其「風流儒雅亦吾師」(《詠懷古迹》)。至於他的《風賦》等作品,則開後世專題賦之先河。

四、楚辭的體制特徵及其在後世的發展

楚辭是《詩經》之後,一種興盛於楚地、具有楚地特色的新型詩體,在體制上有四個不同於《詩經》的顯著特徵。其一,楚辭的句式和規模接近於散文。「《詩經》到了《國風》雖然在語言文字上解放了雅頌的板滯,吸收了口語的成份,但是還是沿用了雅頌以來傳統的


推薦閱讀:

蛇形刁手傳統套路
《漢字英雄》: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文化問答)
好名標準[現代與傳統]
當我們談起德國服飾——從傳統到現代

TAG: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