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謙·冉江仁波切《大葯:戰勝視一切為真的處方》辭彙解釋

辭彙解釋

  Absolute truth(藏文don dam bden pa)勝義諦

  心的究竟本性,一切現象的真正狀態。這種狀態超越所有概念的造作,只有本初智慧才能了知,並且超越二元分立覺者所見的事物本貌。

  Actions(藏文Las)業行

  為他人帶來快樂的業(行為),稱為善業;為他人和自己帶來痛苦的業,稱為不善業。每個行為或業,不論是身業、意業或語業,如同一粒種子,會使我們在今生或來世體驗到行為的結果(業果)

  Afflictive mental factors, negative emotions(藏文nyon mongs,梵文klesha),煩惱

  源自我執的一切心理活動都會煩擾心,障蔽心。貪、嗔、痴、慢、疑等五種主要煩惱有時候稱為「五毒」,是眼前的和長期的痛苦的主要原因。

  Aggregates ,five(藏文spung po,梵文skandha,字面意義為堆、集、事件),蘊,五蘊

  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等組成的元素。分析某人時,可能會找到這些元素而無其他殘餘物。當五蘊聚集在一起時,「自我」的幻象就在無明的心中生起。

  Alaya(梵文kun gzhi,字面意義為「一切的基礎」),阿賴耶

  根據大乘佛教的說法,阿賴耶是心根本而不定的層次,也是儲存業力印記之處。

  Appearances(藏文snang ba),顯象

  外在現象世界。雖然這些現象看似具有真實的實體,但是空性乃是它們的究竟自性。當我們覺知和了解這些現象的方式逐漸轉化,我們在證悟道上的層次便有不同。

  Arhat(梵文dgra bcom pa),阿羅漢

  殲滅煩惱敵人、了悟自我不存在的人,因此他永遠離於輪迴的痛苦。證得阿羅漢的果位是小乘或聲聞乘的目標。

  Asanga(藏文thog med),無著尊者

  西元三五〇年,大乘佛教的重要人物,與胞弟世親尊者共創唯識宗。他是大乘佛教廣行傳承的源頭,與來自龍樹菩薩、文殊菩薩的深觀傳承相輔相成。

  Atisha(藏文jo bo rje),阿底峽尊者

  亦名燃燈吉祥智(Dipamkarashrijnana,982-1054),印度成香寺佛學院的住持。他受西藏古格王益希沃之邀入藏,重振被朗達瑪蹂躪的佛法。他引入修心教法,此教法融合龍樹菩薩與無著尊者的菩提心傳統。

  Awareness,pure(藏文rig pa),覺性,純然覺性

  心的無二究竟自性,完全離於迷妄。

  Bodhichitta(藏文byang chub kyi sems,字面意義為「證悟心」),菩提心

  在世俗或相對的層次,菩提心是為了一切眾生而成佛的願望,以及為了成佛所必須從事的修持:慈心、悲心、六波羅密等等。在究竟或勝義的層次,菩提心是對究竟自性的直觀。

  Bodhisattva(藏文byang chub sems dpa),菩薩

  藉由慈悲而努力為一切眾生獲致圓滿證悟或成佛者。

  Buddha(藏文sangs rgyas),佛

  盡除煩惱障和所知障等二障者,已經生起二智者,此二智為了知心與現象之究竟自性的智慧,以及了知現象之多樣性的智慧。

  Buddha-Nature(藏文bde gshegs snying po),佛性

  佛性並非一個「本體」,而是心的究竟自性,離於無明的障蔽。每個有情眾生都可以藉由圓滿了知心之自性,而擁有實證這種佛性的潛能。換句話說,佛性是有情眾生的「本初善」。

  Chandrakirti(藏文zla ba grags pa),月稱菩薩

  第六世紀的印度大師、擁有無與倫比之辯證技巧的作者,他遵循龍樹菩薩的中觀傳承。他被視為中觀應成派(Prasangika Madhyamika)的創始者,並且使其系統化。

  Clinging,grasping,attachment (藏文don dam bden pa),執著

  執著有兩個面向,即執著自我為真實,以及執著現象為真實。

  Compassion(藏文snying rje),悲心

  希望一切眾生離於痛苦及痛苦之因(負面行為和無明)的願望。悲心與慈心、喜心和舍心相輔相成。慈心是希望一切眾生找到快樂及快樂之因的願望;喜心是隨喜他人的功德;舍心是把悲心、慈心和喜心推及一切眾生,沒有朋友、陌生人或敵人之別。

  Dharma(藏文Chos),法

  這個梵文字通常被用來指稱佛陀的教義。所傳之法是指口語教法的集成,不論是口述的或文字書寫的教法。所悟之法是指修持這些教法所獲得的品質與功德。

  Dharmakaya(藏文chos sku),法身

  成佛的空性面向。也可譯為真實身或究竟身。

  Dharmata(藏文chos nyid),法性

  真如,現象的究竟自性,空性。

  Duality,dualistic perception(藏文gnyis『dzin),二元分立

  尚未證悟者的平庸覺知,將現象分為主體(識)和客體(心中影像和外在世界)的理解,並相信它們真實存在。

  Ego, 「I」 (藏文bdag),自我,我

  儘管我們是個不斷轉化之流,與其他眾生和整個世界相互依存,但是我們仍然想像在我們的內在有個不變的本體,是我們的特性,且我們必須保護和取悅這個本體。如果我們徹底分析這個自我,我們將會發現,自我只不過是個虛構的心之造作。

  Eight worldly concerns(藏文jig rten chos brgyad),世間八法

  利(得)、衰(失)、苦、樂、毀(惡名)、譽(美名)、稱(讚美)、譏(怪罪)。

  Emptiness(藏文stong pa nyid,梵文shunyata),空性

  空性是現象的究竟自性,即現象缺乏本具之存在。對空性的究竟了悟將在對有情眾生自然生起無量悲心之時伴隨而來。

  Enlightenment(藏文sangs rgyas),證悟

  成佛的同義字。當圓滿的內在智慧和無限悲心合一時,證悟即是修行的無上成就。證悟是對心與現象自性的圓滿了悟:心與現象的相對存在模式(它們顯現的方式),以及心與現象的究竟自性(它們如是的方式)。這樣的了解是對治無明的根本解藥,因此也是對治痛苦的根本解藥。

  Eternalism(藏文rtag par lta ba),存在主義或常見

  兩種「極端」見解之一(另一個是虛無主義)。存在主義相信有永恆存在的本體,例如神聖的造物主或靈魂。

  Existence:true,intrinsic,or reality(藏文bden『dzin),存在、真實存在、本具存在,或實體

  現象的特質或屬性,認為現象是獨立的客體,自主存在,擁有與生俱來的特質或屬性。

  Four boundless attitudes or four immeasurables(藏文tshad med bzhi),四無量心

  心的四種極善狀態,被視為「無量」,乃是因為四無量心無一例外地專註於一切眾生,具有無量之功德。四無量心分別是慈心、悲心、喜心和舍心。

  Gods(藏文lha,梵文Deva),天道眾生

  根據佛教傳統,天道眾生高於人道眾生,雖然天道眾生並非永存不朽,但是他們享有無限的權力、至樂和長壽。

  Great Perfection(藏文rdzogs pa chen po,梵文Mahasandhi),大圓滿

  此乃九乘的顛峰,寧瑪派的究竟見地。圓滿意指心在自性上,自然而然地包含三身的所有功德:其自性是空性,即法身;明性是它自然的展現,即報身;它的悲心是含攝一切的,即化身。

  Hinayana(藏文theg dman),小乘或聲聞乘

  佛教思想與修行的基本體系,源自佛陀初轉法輪的教法,以四聖諦和十二支緣起的教法為中心。

  Ignorance(藏文ma rig pa),無明

  看待眾生與事物的錯誤方法,視眾生與現象為真實、獨立、堅實、本具地存在。

  Interdependence or「dependent origination」(藏文rten cing「brel bar」byung ba),緣起

  佛教教法的基本元素。根據緣起的見解,現象不是獨立存在的本體,而是依緣條件的巧合。

  Kadampa(藏文bka" gdams pa),噶當派

  新譯派的第一個學派,遵循阿底峽尊者的教法。它強調悲心、研讀和清凈的戒律。

  Kalpa(藏文bskal pa),劫

  一大劫對應於宇宙形成與毀滅的一個循環。一大劫分為八十個中劫。一個中劫有兩個小劫構成;在一個小劫之中,壽命增長,在另一個小劫之中,壽命衰減。

  Karma(藏文las) ,業

  這個梵文字意指「行為」,即與我們的念頭、語言和舉止有關的因果業報法則。根據佛教教法的說法,眾生的命運、喜樂、痛苦,以及對宇宙的看法,不是因為機緣,也不是因為某個全能本體之意志的緣故。它們是先前行為的結果。同樣的,眾生的未來取決於眾生目前行為的善惡。業分為集體的共業和個別的不共業。共業是指我們對世界的一般看法,不共業決定我們個人的覺受。

  Kharak Gomchung(藏文kha rag sgom chung),卡拉·貢秋

  十一世紀的噶當派上師,以精進不懈、嚴格修持教法而聞名。他領受大圓滿教法,證得虹光身。

  Liberation(藏文thar pa),解脫

  離於痛苦和輪迴,但是尚未圓滿成佛。

  Lower realms(藏文ngan song),下三道

  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Mahayana(藏文theg pa chen po),大乘

  自我與一切現象之空性的見地、無所不在的悲心、帶領眾生離於痛苦與痛苦之因的慾望,乃是大乘佛教的特徵。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大乘佛教的目標是達到無上之正等正覺。大乘佛教的修道是由修持六波羅蜜所構成。

  Meditation(藏文sgom),禪修

  對現象產生新看法的熟稔過程。禪修分為觀——分析式的禪修和止——冥思式的禪修。分析式禪修的對境可以是一個被研究的重點(例如無常),或我們希望生起的品質(例如慈悲)。冥思式禪修讓我們認清心之究竟自性,並且安住在這種超越概念的自性之中。

  Merit(藏文bsod names),功德

  從善行或善德生起的正面能量。

  Middle Way(藏文dbu ma,梵文Madhyamika),中觀

  關於空性的教法,首先由龍樹菩薩加以闡釋,被認為是密咒乘的基礎。「中」是指超越存在主義與虛無主義兩個極端的見解。

  Mind(藏文sems),心

  就佛教而言,心的一般狀態其特性為無明和迷妄。一連串的意識剎那造成了相續性的顯象。在究竟的層次,心有三個面向:空性、明性(了知一切事物的能力),以及自生悲心。

  Nagarjuna(藏文klu sgrub),龍樹菩薩

  第一、二世紀的印度大師,六莊嚴之一。他闡釋中觀的教法,撰寫無數哲學與醫學的論著。他是中觀思想體系的創始者。中觀思想仍然被藏傳佛教視為所有哲學體系的顛峰。

  Nihilism(藏文chad par lta ba),虛無主義或斷見

  極端的唯物觀點,把感官經驗視為唯一真實的事物,因此否認前世與來世的存在,否認因果業報等等。

  Nirvana(藏文myang『das),涅槃

  「超越痛苦」。這表示證悟的數種層次,取決於我們是從小乘(根基乘)或大乘的觀點來看。

  Obscurations(藏文sgrib pa,梵文Avarana),障蔽

  障蔽心之自性的心理因素。參見「二障」。

  Padmasambhava(藏文pad ma『byung gnas,字面意義lotus-born),蓮花生大士

  或稱為烏金大師和咕魯仁波切(Guru Rinpoche,意為「上師寶」)。在第八世紀,他受西藏國王赤松·德贊之邀入藏,成功地創建了佛教經典與續部的教法。他在西藏傳播金剛乘的教法,並且為了未來世代隱藏了無數伏藏,他被尊為第二佛。第一佛釋迦牟尼佛曾預言蓮師的到來,也預示了他將傳授金剛乘的不共教法。

  Paramita(藏文pha rol tu phyin pa),波羅蜜

  超越的圓滿或善德。六波羅蜜的修行法門能夠帶領修行者成佛,因而成為菩薩的修行。六波羅蜜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般若)。根據另一個計算方法,有十波羅蜜,換句話說,是在前述的六波羅蜜進一步再加上四個波羅蜜。這四個波羅蜜被認為是智慧波羅蜜的四個面向。它們分別是方便波羅蜜、力波羅蜜、願波羅蜜和本初智慧的波羅蜜。

  Path(藏文lam),道

  讓人們從輪迴解脫,然後成佛的靈修訓練。

  Patrul Rinpoche(藏文jigs med chos kyi dbang po,1808-1887),巴楚仁波切

  出生於西藏東部,寧瑪派極有成就的上師。他以不分教派的態度和極簡的生活聞名。他的著作豐富,在西方國家以《普賢上師言教》這本書而知名。《普賢上師言教》是介紹金剛乘修行的入門書。

  Phenomena(藏文snang ba),現象

  透過感官覺知和心理活動而顯現在心之前的事物。

  Prajnaparamita(藏文shes rab kyi pha rol tu phyin pa),般若波羅蜜多

  1、般若智慧,對空性的了知;2、佛經的集結,屬於佛陀二轉法輪的教法,闡釋現象的空性。

  Pure perception(藏文dag snang),凈觀

  視世界為三身與智慧的清凈展現,即視世界為凈土。另有造作的凈觀,即修行者努力地視萬事萬物為清凈,但仍停留在概念的層次。

  Refuge(藏文skyabs yul),皈依

  皈依的對象,皈依的修行法門。

  Relative truth(藏文kun rdzob bden pa,all-concealing truth),世俗諦、全遮法

  在一般覺受的層次,現象被視為真實。

  Samadhi(藏文bsam gtan),三摩地

  不同程度的禪定。

  Samsara(藏文『khor ba),輪迴

  尚未證悟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之中,心受到貪、嗔、痴三毒的奴役,無法控制地從一個狀態演化到另一個狀態,經歷一條永無止境的身心體驗之流,而這些體驗都以痛苦為特徵。唯有當人們了悟現象的空性,去除所有的障蔽,才能夠從輪迴中解脫。

  Sangha(藏文dge『dun),僧伽

  佛教修行者的團體,不論其為出家眾或在家眾。「聖僧眾」是指已經證得「見道」或超越見道的僧伽成員。

  Secret mantra(藏文gsang sngags),密咒

  參見「金剛乘」。

  Shakyamuni,Buddha,釋迦牟尼

  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他在西元前五百年,於印度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獲致圓滿證悟。

  Shamatha(藏文zhi gnas),奢摩他

  在本質上,奢摩他是一種禪定。在這種禪定之中,心專註於一境而保持不動。這是一種止的狀態,非常重要,但是「止」本身無法調伏無明和認為有我的概念。

  Shantideva(藏文zhi ba lha),寂天菩薩

  那爛陀寺的成員,《入菩薩行論》的知名作者。他支持月稱菩薩中觀應成派的觀點。寂天菩薩也是《集菩薩學論》的作者。《集菩薩學論》引述各方對戒律的講述,因而成為重要的集成概要;若非如此,那些文獻可能早已佚失。

  Six realms of existence(藏文gro drug),六道輪迴

  特定的業所產生的六種存在狀態,並且被視為真實。事實上,它們都平等地缺乏本具的存在,只是迷妄心的覺知產物。按照由下往上的次序,這六道分別是嗔怒所產生的地獄道;極端吝嗇所產生的餓鬼道;愚痴所引起的畜生道;貪慾所產生的人道;強烈忌妒所產生的阿修羅道;以及驕慢行為所產生的天道。

  Skandha,five(藏文phung po lnga),蘊,五蘊

  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等組成的元素。當五蘊聚集在一起時,「自我」的幻象就在無明的心中生起。

  Suffering(藏文sdug bsngal),苦

  四聖諦的第一諦。四聖諦分別是:1、苦諦,即輪迴皆苦;2、集諦,痛苦起源的真諦,即我們必須盡除的煩惱;3、道諦,為了獲致解脫而必須從事的修行;4、滅諦,止息痛苦的真諦,修行之果或成佛的狀態。

  Sugata(藏文bde bar gshegs pa,one who has gone to,and proceeds in,bliss),善逝

  諸佛的一個名號。

  Sutra(藏文mdo),佛經

  釋迦牟尼佛的話語,由他的弟子謄寫下來。

  Tantra(藏文rgyud),續

  這些是金剛乘佛教解釋心之本然清凈的教本。寧瑪派把續分為外續(事部、行部和瑜伽部)和內續(瑪哈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新譯派使用另一個方法,把續分為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

  Tathagata(藏文de bzhingshegs pa ,one who has gone thus),如來

  諸佛的一個名號。

  Tathagatagarbha(藏文 de gshegs snying po),如來藏

  成佛的潛能,心之明和空的自性。

  Thoughts,discursive(藏文rnam par thog pa)念頭、散漫的念頭

  一般由無明和相對實相所制約的一連串念頭。

  Three doors of perfect liberation(藏文rnam thar sgo gsum),圓滿解脫的三門

  佛陀二轉法輪之大乘教法的中心思想。它們是透過了解一切現象隱含的三種特質而趨近究竟實相的方法。此三門分別是:1、一切現象皆空(空);2、一切現象超越所有的屬性(無特性、無相);3、一切現象超越所有的願望或期待(無意圖、無願或無作)。

  Three jewels(藏文dkon mchog gsum,梵文Triratna),三寶

  佛、法、僧。

  Three kinds of wisdom,三種智慧

  從聞、思、修教法所得的智慧。

  Three poisons(藏文dug gsum),三毒

  貪、嗔、痴三種負面情緒。

  Three types of suffering(藏文sdug bsngal gsum),三苦

  1、苦苦,例如疼痛之苦;2、壞苦,改變之苦,快樂是無常的,可能會專變為痛苦;3、行苦,以無明為基礎的所有行為,遲早都會帶來痛苦。

  Tradition of the profound view(藏文lta ba zab mo』i lugs)深觀派或深見派

  佛陀二轉法輪、說明空性之深觀的佛經,由文殊菩薩編纂,龍樹菩薩闡釋。關於受菩薩戒的儀式和受菩薩戒之後的修行,寧瑪派大多遵循龍樹菩薩的傳承。但是關於見地方面,寧瑪派則遵循深觀派和無著尊者所教導的廣行派兩者。

  Tradition of vast activities(藏文spyod pa rgya che ba"i lugs),廣行派

  彌勒菩薩編纂佛陀三轉法輪的佛經,撰寫以彌勒菩薩為名的五本論著(此建立了「他空」見),並且把它們傳授給無著尊者。之後,無著尊者進一步撰寫關於「地」的五本論著及其他著作。無著尊者的胞弟世親尊者在接受大乘佛教之後,撰寫了八本論著。這些著作是廣行派的源頭,解釋了佛性和菩薩地等教法。根據廣行派的說法,菩薩戒的儀式和菩提心的修持是由阿底峽尊者引入西藏。

  Tripitaka(藏文sde snod gsum),三藏

  佛陀話語的三藏,即經藏、律藏和論藏。

  Two obscurations or veils(藏文sgrib gnyis),二障

  1、諸如貪、嗔等煩惱之煩惱障;2、所知障,即阻礙全知的二元分立、充滿概念的思惟。此二障如同帳幕,遮蔽了心與現象的究竟自性。

  Vajrasattva(藏文rdo rje sems dpa),金剛薩埵

  百部尊主。修持金剛薩埵法和念誦金剛薩埵的咒語,對清凈惡業特別有效。

  Vajrayana(藏文rdo rje theg pa),金剛乘

  以續和經為基礎的教法和修行法門,探討心的本然清凈。也稱為密乘。

  Vipashyana(藏文lhag mthong,字面意義為放大的觀見或深奧的洞察),毘婆奢那

  在本質上,毘婆奢那是能克服相信自我真實存在之無明、並了悟究竟實相的本初智慧。

  Wisdom(藏文shes rab,梵文prajna),智慧,般若

  1、正確的辨別能力,通常帶著對空性的特定了解;2、對心之自性本然而無二的了解(藏文ye shes,梵文jnana)。

  Yogi,Yogini(藏文rnal『byor pa,rnal『byor ma)瑜伽士、瑜伽女

  修持瑜伽的修行者。瑜伽士為男性,瑜伽女為女性。


推薦閱讀:

美滿婚姻的處方(2)
更年期綜合症的飲食治療處方 簡便易行
家庭非處方用藥的注意事項|
【e葯熱點】藥店違規銷售抗生素,將遭最嚴查處!
陰虛陽虛保健處方不一樣

TAG:辭彙 | 解釋 | 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