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社會認知(心理社會危機)

孩子最終是要走上社會的。孩子與社會的適應程度,是他人生幸福的關鍵之一。而人社會化的過程,要從娃娃開始。 

有學者認為,人的一生需要經過8個心理社會階段,在每一階段,人都被社會環境所形成的心理危機所主導。如果人能夠順利地解決這個階段的心理危機,就會導致相應社會能力的發展。 

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能夠順利、按時解決各個階段的心理社會危機的,然後又去接受新的挑戰;也有一些個體不能按時解決相應的心理社會危機,需要以後再去解決。也有的終生不能解決。 



這8個心理社會階段是: 

(一) 出生到18個月:這個階段的心理社會危機是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 

在這個階段,對於嬰兒來說,特別重要的人物是母親。嬰兒出生後,存在一種強烈的不信任傾向,但他又對社會有種種需求。因此,他遇到的第一個社會問題是與養育者――一般是母親的關係,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母親。 

如果母親能夠滿足嬰兒對食物和愛撫的基本需要,能夠使嬰兒有著具備一定節律和規律的生活,能讓嬰兒產生期望並使期望得以實現,嬰兒會通過對母親的認識,逐漸得到這樣的感覺:這個世界是可以預測的、安全的、並且充滿愛意的。因此,世界是可以信任的。如果母親表達了對嬰兒的喜愛,則嬰兒認為自己是被信賴的。 

而這種對人和環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樂觀的個性品質的基礎。 

如果母親對嬰兒是拒絕的,不疼愛的,這將是嬰兒挫敗感的根源,並使嬰兒對周圍世界產生不信任感。這種不信任感有可能伴隨其整個童年期,甚至殃及成年期的發展。 

另外,嬰兒似乎能感受母親的情緒狀態:如果母親感到焦慮,嬰兒也會感到焦慮;如果母親心情寧靜,嬰兒也會感到寧靜。父母對生活、對世界的不信任感似乎會傳遞給嬰兒,所以,和諧的家庭生活也是嬰兒形成信任感的重要背景。

(二) 18個月到3歲:這個階段的心理社會危機是基本的自主感對基本的羞恥感和懷疑感 

在第一個階段,嬰兒只是被動做出反應,而不能主動採取行動。但在第二個階段,大部分嬰兒已經學會走路,並且能夠利用掌握的語言與他人交流。在這時候,嬰兒試圖按照自己的意圖來開展「自主的」行動。他們試圖擺脫外部世界的約束,試圖顯示自己的力量。他們開始講「我如何」、「我自己來」之類的話,渴望自己吃飯、穿衣、走路,還試圖拒絕成人的幫助。嬰兒的這些想法和做法,體現了獨立意識,他們試圖在這些活動中,獲得一種自主的感覺。 

然而,這種自主感會遇到能力不夠等實際困難,也會受到不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威脅。因此,這個時候的嬰兒有雙重渴望:既希望父母能放手讓自己做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探索活動,又想獲得父母的支持、幫助和寬容。如果嬰兒在不安全的時候可以安全地退回母親的懷抱並獲得安慰,他們就會更大膽的接觸他人和尋求挑戰。 

所以,嬰兒遇到的第二個社會問題是如何處理與父母(增加了男性成人)的關係,能夠獲得成人的支持和寬容,自主地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 

如果父母能夠對嬰兒的自主探索給予及時地幫助和指導,並讚賞他們的進步和成功,寬容他們的幼稚和失敗,嬰兒就會有一個舒展的、自主的感覺,就會建立自主感,形成基本的自主性。更加積極地自主探索、獨立地做自己的事情。 

如果父母或者總想保護他們,怕他們的自主探索會有危險,不給他們提供獨立自主的機會;或者要求過高,對他們個別的失誤,動輒指責甚至處罰;或者對他們生理上的不足不依不饒(例如尿床或尿濕褲子),批評過劇,都會導致他們羞愧自卑、縮手縮腳、被動等待,懷疑自己的能力,併產生無能感。並導致自我懷疑,不知所措,缺乏自主感和主動性。 

另外,如果嬰兒缺乏成人照料,進而可以自己決定自己要做的事情,這樣的孩子,可能不缺乏主動性――因為沒有人指責和約束;但其發展程度可能受到影響――因為得不到成人的關懷、指導和幫助。 

對於18個月到3歲的孩子,一要照顧好,保障他的溫飽和安全,二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鼓勵他們的自主探索,父母需要在兩者之間做出平衡和選擇。

(三) 3歲到6歲:這個階段的心理社會危機是基本的主動感對基本的內疚感 

隨著能力的增長,幼兒獲得更多的移動自由,建立了更寬的物理環境,語言發展已經達到足夠水平,從而使他們能夠提出問題,並逐漸形成了「進取「的意識,試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時,幼兒對於活動的主動性要求也越來越強。 

如果他的主動活動得到了鼓勵,他就會有一個愉悅的感覺,發展出一種自主的意識,更加強調自己的意圖。他會對周圍環境的進行更為積極地探究,會按自己認為有效的方式行事,使自己的潛在能力得到發揮。而且,迅速發展的語言技能,也使得通過其他途徑進行探究成為可能――例如詢問。由此,形成基本的主動感――行為更加主動。 

如果他的主動活動總是遭到指責,他會感到似乎本身就是被討厭的,由此感到愧疚,感到自己是多餘的;就會唯唯諾諾,縮手縮腳。 

在這個階段,對於幼兒特別重要的人物擴展到家庭所有成員,也包括承擔教養的幼兒園教師。幼兒是在與所有親密成員的交往中,在這些成員對自己的態度中,形成更為精確的自我感覺,形成主動感或內疚感。 

在這個階段,幼兒仍有從他人那裡獲得安全和幫助的需要,家庭成人成員、幼兒園教師,都有責任在保持幼兒主動性的前提下,對他進行幫助和指導。 

以下5個階段的心理危機,我們簡要介紹如下: 

(四)6-12歲 

這個階段的心理社會危機是:基本的勤奮感對基本的自卑感。特別重要的人物是家長、老師、同學和鄰居。 

當孩子剛剛邁入小學校門時,他們幾乎都是勤奮的。為了不落後於同伴,他必須勤奮學習。

但從三年級開始,孩子的學習成績導致了對勤奮的不同感覺:如果他的學習得到了同伴、老師和家長的認可,他就認為勤奮對於他來說是有用的。由此養成勤奮的習慣,從勤奮中尋找成功的機會。 

反之,如果孩子的學習得不到同伴、家長,特別是老師的認可,有些孩子就會對勤奮產生質疑――認為勤奮對於自己是沒有用的,這樣,孩子就會形成自卑感,並放棄了對勤奮的追求。 

(五)12歲到18歲 

這個階段的心理社會危機是自我同一感對同一感分散或角色混亂。特別重要的人物是同伴群體以及教師、榜樣。 

在這個階段之前,孩子大部對自己有著積極的評價,對自己的能力和未來充滿信心。在這個階段,孩子的發展如果能夠與他以前形成的自我認識一致,他就形成了自我同一感。 

如果孩子的發展表明,特別是成年人對他的評價表明,他的發展與他以前形成的自我認識是不一致的,他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麼位置,能幹什麼,形成同一感分散或角色混亂。 

(六)成年早期的心理社會危機是親密對孤獨。 

特別重要的人物是友伴、性伴侶、競爭與合作夥伴。 

生活和事業的成功會使他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並形成與人群的親密感。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也會導致良好的人際關係。 

(七)成年中期的心理社會危機是繁衍對停滯。 

在這個階段,人更加重視廣泛的社會評價和自我感受,成功的標誌是對自己的一生滿意,完美地渡過晚年。 

根據學者觀點,人的社會生活進程是可以預測和控制的。嬰幼兒大致遵循這樣的歷程:首先與母親建立親密關係,然後與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建立密切關係,再與非親屬的成人、同伴建立關係。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兒童的交往範圍迅速擴大,並要依次解決信任感、自主感、主動感三次心理危機。這表明,在嬰幼兒時期,保障孩子的社會化發展是多麼重要。 

儘管學者確定了每個社會心理階段的年齡範圍,但這些年齡階段的界定只具有一般性的指導意義。在每一個發展階段期間,心理危機的解決從來都不是完美的,孩子的一些心理問題也可能在隨後的發展階段中繼續解決。 

家長的責任在於,要對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要解決的心理問題有所了解,並對孩子順利渡過這一心理危機給予幫助。


你對自己寶寶的社會化發展做個簡單的評價,他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感了嗎?建立了安全型的依戀關係了嗎?建立了基本的自主感和主動感了嗎?你能舉例說明嗎?
推薦閱讀:

UC頭條:終於扛不住了: 韓國經濟危機, 下蛋雞或再「死」一隻
光棍危機是不是來了?
走出精神危機
2016年西方亂局背後,一場「白」的危機

TAG:社會 | 孩子 | 心理 | 認知 | 危機 | 社會認知 | 心理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