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北大校史研究的反思

 北大校史研究的反思

  北大校史出版了不少種,其中以《北京大學校史》(蕭超然編)較早,還有本王學珍主編的《北京大學紀事》(1898-1997)兩卷本校史,另有西南聯大史料等,與校史史料與研究有關的還有北大師生們所寫的懷念、回憶性文字。這裡我就不一一列舉了。但這些與校史研究的文獻,可分為可種:1,官方授權認可或校方出版的比較權威校史資料,如上述王學珍主編的校史。2,北大師生撰寫的記憶性文字,如季羨林撰寫的《牛棚雜憶》,錢理群主編的《走近北大》,陳平原主編的《北大舊事》,樂黛雲著述的《四院沙灘 未名湖》、陳平原主編的《王瑤和他的世界》,《王力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語文出版社),北大校友會編輯的《北大人》等。總的說來,官方校方的正史類資料較少,而第二類文獻較多。

校史研究,對北大這種百年老校來說,無論如何都是意義重大。之所以這麼說,有如下理由:1,北大最早是京師大學堂,她的創立不僅具有開創中國現代大學教育之先河的意義,而且她還具有全國教育管理機關的職責。同時,它作為中國最早的一批國立大學,對國內後來所辦的京城之外的國立大學具有示範意義。其二、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北大許多事件都走在國內最前列,也就是說,北大敢為天下先。所以錢理群與陳平原兩位先生都認為,在世界各大學中,北大是獨特的,因為全世界沒有一所大學會對中國產生如此重要的影響。我想這種影響主要是指,在改變中國政治生態與思想上的搖旗吶喊兩方面的作用。至於北大在學術方面的影響,即使在國內,我覺得遠遠也只是與兄弟學校並列前行吧,難有高下之分。所以,北大,偶爾還有清華,時常成為中國政治生活的晴雨表,幸耶,不幸?天知道!其三、北大強大雄厚的師資力量影響了一些著名高校的校風校格與學術建設。如1949年以前的南京中央大學是民國時期國內最有名的大學之一,其學術地位與影響力一點不比北大差,但中央大學許多學者都是北大來的,其校長羅家倫就是北大五四運動時期的學生運動領袖人物之一。國民黨敗退台灣後的「台灣大學」,由於國內重量級學者的被「搶運學人」活動而搶到台灣而成為台大學術界的大師級學者,其中許多人都有北大學脈與淵源,如傅斯年、毛子水、殷海光、關於這一點,李敖與連戰在大陸的演講時都談到這點。

既然北大的校史研究意義深遠,那麼,我們的校史研究是否充分,是不是還有些遺漏之處呢?在我看來,北大校史研究的資料固然不少,但仍不充分。還存在一些可以繼續深入挖掘的資料,而對校史資料的分析與結論還存在有失公允之處。我下面主要談談在校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在北大校史研究中,存在著明顯偏重於歌頌成就,缺少反思與批評的眼光。只有極少數思想先覺者開始反思北大遺產。如錢理群先生在《走近北大》一書的「序」中認為,在一個世紀以來,北大有三次輝煌,其一,蔡元培時期與五四運動;其二,1957年夏季的鳴放,民主運動或「五一九運動」及後來的「反右」,北大右派師生達七百餘人,其中學生五百多。其三,八十年代思想解放運動與經濟政治改革的先鋒。錢先生的分析有些道理,但我感覺,還是有些值得商榷之處。北大在80年代在中國果真有這種作用,我很難找到例證。其二,敢於提起「反右」這個人類文明史上的醜事,錢先生能坦然指出,立場鮮明。但,北大在文革中的罪行與惡行,一點不比「反右」時輕。當然,這個罪不一定全部由當時的北大人來負責,但北大人在其中也是「功莫大焉」。不知為何,錢先生只提「反右」,諱言「文革」時北大對中華文明的摧殘。當然,我非常讚賞錢先生的勇氣,「敢於直面淋漓的鮮血」,勇氣可嘉!也是因為他敢於點破這一點。當然,他這裡所說的「輝煌」,其實就是說北大對二十世紀中國的影響。季羨林先生也在《牛棚雜憶》中對北大教師住進牛棚受難的歲月作了細緻入微的描述。一個老知識分子回憶二十多年前自己所受的非人待遇,我想,季老的心在流血。

一味讚賞過去或單純否認過去,都不是正確的校史書寫觀念。任何拔高式的歌頌式的校史寫作,最後都將會成為歷史的笑柄。

   百年北大史,北大發生了許多影響中國的事件,但對這些重大事件,有的分析得非常多,也非常到位,但有些事件卻被有意抹掉了,存在著一些有意或無意被遺漏的主題。如四十年代西南聯大復校時,原北京大學與日本侵略華北時期的「偽北京大學」的鬥爭,在北大校史中就少有記載。再如北大的「漢中分校」、「昌平分校」方面的歷史,正史與回憶錄中也少有記載。而在江西鯉魚洲「五七幹校」時的勞改情況,學者們記敘了許多。同樣,二十年前的那場政治風波,現在基本上少有文字去記載與評述,這當然是個很敏感的話題了,但日後總是會有人去評說的。再就是北大的九十年代初的五年制本科,學生們被迫比其它學校的學生多一年軍訓,還有北大人對本校本科評估的思考,這些都很少見到完整的記載與中肯的評價。關於五十年代院系調整對北大的影響,老北大與解放後的所謂「新北大」的比較這種宏觀課題也沒有能學理上展開。

 校史研究是既是教育史的回顧,也是學術史的整理,還是思想史的梳理。北大這所對中國有最大影響力的大學,對她的校史研究儘管成績斐然,但仍有許多課題等待有心人去開拓,仍有不少結論有待於重新評估。


推薦閱讀:

龍柯宇:祛魅與賦值:德國調解制度的路徑選擇與反思
為什麼戀愛之後才發現自己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好的人?
9/50 你是「伸手黨」嗎
婚姻不幸的女人,都有這兩大缺點,中1個就該反思了!
你會每隔一段時間就對近期的作為進行總結嗎?

TAG:反思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