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子太極拳美人手研究 - 第8頁 - 當代新論 - 中國太極拳網

足見當時鄭曼青即有兼用《易》、《老》,又以「老子」柔弱勝剛強為主的基本原則。一九五○年出版的《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釋名義第一》即以老子之說立論曰:「彼以剛為用,我以柔化之;彼以動為攻,我以靜待之。柔靜之極,是為陰極。陽極而遇陰極,未有不敗。此即老氏所謂柔弱勝剛強也。」(49)第三篇《專氣致柔》又以「氣沉丹田與心相守之法」解說老子「專氣致柔」之道。致柔的進一步引申,則為不用力。鄭曼青解釋「不用力」與陳微明「內勁」說不同。他以力的構成言之:「不用力者,不受人襲擊之力。」此說以不受別人襲擊之力解釋為自己不用力,看似狡辯,其實頗有深意。因為力的形成,必須大小、方向、施力點(即抗力點)三者齊全,缺一則無力可言。若彼此接觸之點無對抗之力,則對方必無可施力之點,也就無力可言。故不用力本指自己不用力,其結果則是對方亦無襲人之力。如鄭曼青所說:「任人用力襲擊,而我不以絲毫氣力抵禦,反引其力落空,而攻擊之效能全失。」(50)鄭曼青對「不用力」(也就是「柔」)的功用似較陳微明體悟更深,因此不必另以「漸長之內勁」解決「不用力何以能禦敵」之疑問。不用力的另一種說法為「松」。鄭曼青記錄楊澄甫不輕易傳人之要訣十二則(51),首則即為「松」。鄭曰:澄師每日,必重言十餘次:「要松、要松」、「要松凈」、「要全身鬆開」,反此則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之一字,最為難能,如真能松凈,余皆末事耳。余將澄師平日口授指點之大意,附於下,使學者易於領悟:松,要全身筋絡鬆開,不可有絲毫緊張。所謂「柔腰百折若無骨」,若無骨,只有筋耳。筋能鬆開,其餘尚有不松之理乎。(52)能松透,就是沉。於是松沉即是鄭曼青得之於楊澄甫的秘傳口訣中最根極理要者。只是松之一字,說來容易,行之維艱。鄭曼青於從學楊澄甫的前兩年間,聽楊澄甫叮囑何只千遍,一聞此語「甚至覺頭大如斗」,煩惱非常,始終做不到松凈的境界,「自恨愚蠢,抑何至此?」直到有一晚「忽夢覺兩臂已斷,醒驚試之,恍然悟得松境。」松的感覺若何?鄭曼青記曰:「其兩臂所系之筋絡,正猶玩具之洋娃娃,手臂關節賴一鬆緊帶之維繫,得以轉捩如意,然其兩臂若不覺已斷。」悟得松凈之後,與原本功力較高者比試,皆大為驚異,「其進境不啻有一日千里之感」。(53)可知松之為用大矣。松的另一種陳述是「不動手」。鄭曼青又記錄楊澄甫分釋太極拳要點,第一點就是「不動手」:每於練功架,或打手時之講解曰:「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且戒之曰:「健侯老先生之教人,每引拳論曰:『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又曰:『其根在腳,發乎腿,主宰於腰,行乎手指。』謂手必要相隨,不可自動。於此可見本末之不相離也。且《行功心解》,首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亦可證手之不得自動明矣。(54)老子
推薦閱讀:

八字研究??????[十四]
哈佛研究15年確定喝粥能長壽!8種食材秋季煮粥最養人
(12)《增補月談賦》黃勇智研究筆記之2氣有盈虛進退,格有清濁從違
[原創]我的山海經研究過程

TAG:中國 | 太極拳 | 太極 | 當代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