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之三  孔子問禮於老子

歷史上,學者間的雅集與會晤不計其數,但孔子與老子這兩位中國思想巨人間的洛邑相會,其意義卻非同尋常。

  老子是周朝王室管理藏書的官員,知識廣博,深得孔子景仰。孔子可能不止一次見到老子,二人很可能在魯國有過交流,還可能曾經在宋國相見。而對孔子影響最深的,應該是孔子45歲那年主動到周朝東都向老子問禮。

  孔子與老子的此次相會是在公元前507年。孔子久聞老子大名,知道他博古知今,懂得禮樂的根本,洞悉道德的宗旨,也曾經見到過老子,更知道老子的氣象非同一般,於是與弟子南宮敬叔一道去拜見老子。

  敬叔是魯國貴族孟僖子的兒子,受父囑而師從於孔子。敬叔首先向魯國國君報告,請求魯昭公給孔子提供支持,還請求允許親自陪伴老師一同前去。他對昭公說:「孔子將要訪問宗周,學習先王遺留的政教制度,考察禮樂文化的最高境界,這是一項重大的事業啊,您為什麼不以車馬資助他呢?」於是,昭公給了孔子一輛車,兩匹馬,以及童僕和駕車的人。敬叔與孔子一同到了宗周。

  孔子向老聃學習了禮制,與萇弘交流了音樂知識,遊歷了郊社之所,考察了宗周的明堂制度,了解了宗周的宗廟、朝廷的法度。孔子在洛邑的收穫是多方面的。參觀明堂時,孔子看到四門口牆上畫有堯、舜和桀、紂的肖像,昭示了善惡、興衰,以及有關王朝興盛與滅亡的誡語。還有周公輔佐成王,抱著年幼的成王背對屏風,面向南接受諸侯朝拜的圖像。孔子徘徊觀望之後對跟從的人說:「這就是周朝興盛的原因了。明鏡是用來審察形體容貌的,藉助學習古代的東西可以了解當今。如果君主不能致力學習國家、個人生死存亡的根本東西,卻以忽視、怠慢的態度對待從而陷入危亡境地,這就如同向後跑卻想追上前面的人一樣,難道不是很糊塗嗎?」

  孔子在宗周參觀,進入到太祖后稷的廟堂。廟堂右邊台階的前面立有銅人,嘴巴被封了三層,而背上有這樣的銘文:「這是古時審慎說話的人,以此為戒!不要多說話,說話多則失敗多;不要多事,事情多則憂患多;安逸快樂時一定要警戒,不要做任何使自己後悔的事情;不要認為沒有什麼損害,說不定禍患將一天天地增大;不要認為沒有別人聽到,神靈會暗暗地觀察著人的行為。火苗初起的時候不去撲滅,等到烈火熊熊時又將怎麼辦呢?涓涓細流不去堵塞,最終一定彙集成江河……如果確實能夠謹慎行事,也就確立了福佑的基礎。人的嘴巴有什麼壞處呢?它是招禍之門。好勇鬥狠的人不得好死,爭強好勝的人必定遇到強硬的對手……君子知道自己不能位居天下人之上,因此甘居人下;知道自己不能位列天下人之先,因此甘居人後。溫和恭敬,謹慎仁德,使別人傾慕自己的品德;示弱處下,也沒有人凌駕於自己之上。別人都有所改變,我只是堅守本分;別人都在轉移,我卻堅定不移。胸中埋藏著我的智慧,不向別人顯示我的技能。這樣,即使我位尊爵高,別人也不會傷害我,誰能做到這些呢……」

  孔子讀完這段銘文回頭對弟子們說:「你們記住這些話!這些話實在中肯,合情可信。《詩》中說:『戰戰兢兢,就像面臨深淵,就像腳踩薄冰。』如果這樣立身行事,怎麼會因為說話招來禍患呢?」孔子特彆強調「言忠信,行篤敬」,與老子言論的精神是相通的。

  孔子困惑自己所執守的大「道」難於實行,遂請教老子。他對老子說:「如今實行『道』真是太難了!我本來執守大道,現在請求當今的國君貫徹執行,然而沒有被接受。如今實行『道』真是太難了。」老子說:「那些遊說的人過失在於巧辯,聞聽遊說的人又被浮華的言辭迷惑,在這兩種情況下,是不可以捨棄大道的。」實際上,優秀思想學說得不到真正的貫徹實行,往往是由於「學者」們的論說過於宏闊、浮華、巧辯,使「聽眾」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所以孔子說「道不遠人」,認為「道」實際就在每個人的日常坐卧之間,佈道的人首先應該著眼於「人」。

  孔子離開宗周的時候,老子為孔子送行說:「我聽說在送行的時候,富貴的人送給人錢財,仁德的人送給人箴言。我不是富貴的人,姑且冒用仁者的稱號,讓我送給你幾句話吧:大凡當今的士人君子,聰明智能,認識深刻,卻陷入危險而瀕臨死亡境地的,是喜好譏諷、議論別人的人;博學雄辯,胸懷大志,卻自身陷入危難境地的,是喜好揭露、昭示別人隱惡的人。作為兒子不應該時刻惦記自己的存在,作為臣下不應該在君主憎惡自己時才知道離開。」孔子說:「謹從您的教誨。」

  老子深遠的「虛無」之道,其特點是「在清靜無為中順應一切變化」。老子特別給孔子講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道理。又特意告誡孔子,認為人聰明深察卻不可「好譏議人」,博辯閎達卻不可「好發人之惡」。孔子十分感慨,覺得老子就像「乘風雲而上天」的蛟龍,認為老子的虛實之間隱含著太多的智慧!

  從宗周返回了魯國,孔子學問精進,來跟從他學習的人越來越多,以至於孔子弟子竟有三千人之眾。他「學無常師」,從而積澱形成了深邃的智慧。孔子一生中曾向許許多多的人請教學習,而老子是對孔子影響最大的一位。
推薦閱讀: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學習筆記
騎青牛入函谷老子姓李,怎麼對下聯?
道德經能包括老子所有的認知嗎?從古至今有人把道德經完全領悟的嗎?
神秘的老子按摩法

TAG:故事 | 孔子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