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文化的天文學淵源

地球人都知道,2004年是中國十二生肖紀年的猴年,為此除了中國要發行猴年紀念郵票、猴年紀念幣之外,世界許多國家也會發行猴年紀念郵票,美國還發行了猴年紀念紙幣。

  與此同時,在我國猴年的掛曆、枱曆上,通常都少不了這樣的畫面:桂花樹上,一隻大猴背著一隻小猴,旁邊還有一隻小蜜蜂,題字「花開富貴,輩輩封侯」。顯然,這是在用「桂」諧音「貴」,「猴」諧音「侯」,「背」諧音「輩」,「蜂」諧音「封」。此外,武則天屬猴,如果聯想到屬猴的女人不一般,凡此種種,均屬於生肖文化。

  一、猴年談猴文化

  猴子(包括猿類、猩猩等靈長類動物)在人的眼裡是一種頑皮可愛又聰明的動物,人們對猴的關注也就形成了猴文化現象。成語朝三幕四的故事,表面看起來是在諷刺猴子不夠精明,實際上是在誇猴子聰明。這是因為,能夠計數到三以上的動物,已經是非常聰明的動物了,非洲一些原始部落的人只會數到三,再多的數量統統都稱之為「許多」。俗語猴子撈月亮一場空,看起來也是在嘲笑猴子,其實能夠關心月亮命運的動物只有人和猴子,人類正是因為關注月亮才發明了月曆(屬於天文學),猴子與文明也就僅僅差這麼一小步。

  眾所周知,達爾文進化論認為人類是由猴子進化出來的。或許,正是由於剩下的猿猴沒有進化變成人,因此猿猴也有憂愁悲傷的時候,特別是當人也在憂傷時,就更能夠理解猿猴的惆悵。唐代詩人王昌齡《送魏二》詩云:「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杜甫《秋興八首》亦稱「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馬戴《楚江懷古》亦云「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唐代憂國憂民的詩人幾乎個個都是「猿啼三聲淚沾裳」。

  由於猿猴不僅與人的形體相近,而且也像人一樣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相當準確到位的模仿能力,因此古人關於猿猴的傳聞非常多。

  晉代王嘉《拾遺記》講述了一個三國時期的學者周群遇到白猿的故事:「(周群)游岷山採藥,見一白猿,從絕峰而下,對群(周群,下同)而立。群抽所佩書刀投猿,猿化為一老翁,握中有玉版長八寸,以授群。群問曰:『公是何年生?』答曰:『已衰邁也,忘其年月,猶憶軒轅之時,始學曆數,風后、容成,皆黃帝之史,就余授曆數。至顓頊時,考定日月星辰之運,尤多差異。及春秋時,有子韋、子野、裨灶之徒,權略雖驗,未得其門。邇來世代興亡,不復可記,因以相襲。至大漢時,有落下閎,頗得其旨。』」周群聽了白猿一番高論,極為佩服,從此更加勤奮好學,被人稱為「後聖」。

  此外,古人還盛傳人與猿猴通婚的故事。《搜神後記》:「晉太元中(公元376年至396年之間),丁零王翟昭後宮養一獼猴,在妓女房前。前後妓女,同時懷妊,各產子三頭,出便跳躍。昭方知是猴所為,乃殺猴及子,妓女同時號哭。昭問之,云:初見一少年,著黃練單衣,白紗給,甚可愛,笑語如人。」在民間故事裡,也說因為猴精要搶民女為妻,被人們把它的屁股燒紅。

  今天的人們都知道,猿猴類的傑出代表是孫悟空,記錄他的偉大事迹和快樂生活的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不過,猴王或神猴孫悟空的來歷(文學原型)卻是相當的古老(參閱《神妙的生肖文化與遊戲》,山東友誼出版社),而且涉及到人類對猿猴的崇拜情結。

  一種說法認為孫悟空的原型,來自印度神話中的猴王哈努曼,《羅摩衍那·美妙篇》讚美猴王哈努曼:「猴王啊,誰要是像你這樣,具有這四種優秀的品質:堅毅、目光銳利、聰明和機靈,他就不會有做不成的事。」並描述有猴王把身軀縮小鑽進女妖的嘴裡、飛得像思想一樣快的故事情節。

  另一種說法力主孫悟空的原型,脫胎於帝禹治水神話傳說中的無支祁。無支祁是淮水渦水一帶的水神。《太平廣記》引《戎幕閑談》稱無支祁「善應對言語,辨江淮之淺深,原隰之遠近,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大禹治水來到淮水,遭到無支祁的反抗,大禹手下諸將均不是無支祁的對手,最後是由一位名叫庚辰的大臣將無支祁捉住,並鎖在深井之中。《唐國史補》引《山海經》(今本無)云:「水獸好為害,禹鎖于軍山之下,其名曰無支祁。」

  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裡,愚公挖山將山石運至渤海之濱的行為(其信息內涵實際上是遠古治水傳說),感動了天帝,天帝於是派誇蛾氏二子將太行、王屋二山搬走。袁珂先生認為這個誇蛾氏屬於巨人族,與夸父同為一族。

  有趣的是,夸父又名舉父,他的原型正是猿猴。《山海經·西山經》稱崇吾山:「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尾)而善投,名曰舉父(或作夸父)。」禺即猿猴,也就是說夸父族的圖騰是猿猴。夸父是我國先夏時期著名的部落,他的主要事迹,一是逐日,實際上這是有關驅逐妖日(發光的大隕星)的巫術活動;二是與黃帝為敵,後被應龍殺死(參閱全彩繪大畫冊《經典圖讀山海經》,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8月版)。

  根據《經典圖讀山海經》收入的《帝禹山河圖》(原圖42平方米),《山海經·五藏山經》系帝禹時代的國土資源考察白皮書,記述有華夏文明圈的26條山脈里的447座有名的山,涉及水系258處、地望348處、礦物673處、植物525處、動物473處,以及人文活動場景95處,面積達數百萬平方公里,乃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大規模地理考察活動,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作出的最偉大的貢獻之一。

  有趣的是,《山海經》記述最多的動物之一就是猿猴。《五藏山經》447座山的第一座山,即《南山經》南次一經的第一座山名叫招搖山(今湖南省與江西省交界處的羅霄山脈),當年的地理資源考察者是這樣說的:「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猩猩,食之善走。」意思是當地有猩猩,吃了猩猩肉,人就能像猩猩一樣善跑。可見吃什麼補什麼的觀念,相當的古老(現在我國野生猿猴已經很少了,應當保護野生動物)。

  《海內南經》記有:「梟陽國在北朐之西,其為人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左手操管。」《海內經》亦稱:「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臂,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梟陽國即贛巨人(江西省贛水即得名於此),可能是一種尚處於原始狀態的野人,或者是猿猴、狒狒,俗稱山都、山臊、山精、山魅。古人相傳,雌性山都的乳汁,灑在人身上能致病。《神異經·西荒經》稱山精捕蝦蟹為食,經常趁人不備,借用旅人宿夜時生的火烤炙蝦蟹,還會偷旅人的鹽就著烤熟的蝦蟹一起吃。

  二、月生肖與年生肖

  中國人有十二生肖文化,西方人有黃道十二宮文化。由於中國人相信人出生在不同的年份會有不同的命運,而西方人則相信人出生在不同的月份會有不同的命運。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的生肖文化是年生肖(古人的批八字,同時包括年生肖、月生肖、日生肖和時生肖),西方的十二宮文化是月生肖。

  中國的十二生肖實際上是一套動物紀年曆法,這十二種被選作紀年的動物依次是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生肖又稱十二肖、十二獸、十二禽、十二屬,古人還把十二生肖動物與十二地支(十二辰)結合起來,聯稱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西方的黃道十二宮實際上是一套月曆,它描述的是地球環繞太陽的周年運動軌跡(從相對視運動來說,所謂黃道就是人直觀看到的或推測出來的太陽在宇宙背景中的運動軌跡)。古希臘天文學家把360度的黃道平均分為十二段,每段30度,分別有一個星座來代表,每個星座就稱為一宮,它們依次是白羊宮、金牛宮、雙子宮、巨蟹宮、獅子宮、室女宮、天秤宮、天蟹宮、人馬宮、摩羯宮、寶瓶宮、雙魚宮,一個宮佔一個月的時間。在一年的時間裡,白羊宮是春分的起點,巨蟹宮是夏至的起點,天秤宮是秋分的起點,摩羯宮是冬至的起點。

  黃道十二宮除了寶瓶宮形象為器物之外,其餘均為動物,因此又被稱為動物圈。其中,天秤宮形象既是器物,又作為天蟹的「鉗」子。白羊宮形象為希臘神話金羊,為了金羊毛(實際上是爭奪地中海貿易控制權),希臘人發動了戰爭。摩羯宮的形象是一頭準備戰鬥的山羊,卻有著魚的尾巴,他是牧羊神潘恩變成的。

  細心的人不難發現,西方的月生肖準確說應該稱之為月星象(這裡的月曆,是指陽曆的月曆,而不是陰曆的月曆),因為西方黃道十二宮裡面雖然有許多動物形象,但是並沒有出生在某月的人就要模仿該月天空星座象徵動物的內容,而只是強調出生季節差異對人的命運的影響。對比之下,中國的生肖文化,則與季節變化無關,而是與十二年的周期規律有關。

  也就是說,在西方人眼裡,相同月份里出生的人,儘管出生在不同的年份,卻都有著大體相似的命運(實際上西方人的命理學也很複雜,還涉及到五大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在中國人眼裡,同一年出生的人,即使出生在不同月份,卻仍然有著基本相同的命運(生肖相同)。

  一般來說,人們容易將出生的時間月份季節與人的命運聯繫起來,某個時節出生的人或受孕的人(中國人的虛歲即從受孕時間算起),會接受到這個時節的環境信息(涉及氣候、空氣中的植物分泌物花粉等氣息、動物氣味、陽光、月光、宇宙射線、等等),這些環境信息對人的身體發育和大腦發育可能會有或多或少的作用。

  與之相反的是,人們不大容易區分出今年的1月或其它月份與去年的1月或其它月份有什麼不同。那麼,中國人為什麼會認為這一年的某月與那一年的某月有著明顯的差別呢?而且這種差別是以十二年為周期的呢?這個問題又涉及到生肖文化的起源。

  三、十二生肖文化的起源

  生肖文化的起源,有許多種說法。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我國的民間故事講,軒轅黃帝要選十二種動物擔任宮廷侍衛。貓托老鼠報名,老鼠給忘了,結果貓沒選上,從此與老鼠結為冤家。大象也來報名,被老鼠鑽進象鼻子里,把大象趕跑了。剩下十二種動物,原本推舉牛居首位,老鼠跳到牛背上,豬跟著起鬨,結果老鼠排第一,豬排為倒數第一。龍和老虎也不服,被封為海中之王和山中之王,排在了老鼠和牛的後面。兔子不服,與龍賽跑,這樣兔子又排在了龍的前面。狗在旁邊看著不服氣,就咬了兔子尾巴一口,結果狗被罰到了後面,而兔子的尾巴從此就變短了。蛇、馬、羊、猴、雞也經過一番較量,才一一排定了先後位置。

  這個民間故事,可能不完全是虛構的(許多民間故事都記錄著遠古文化信息,例如牛郎織女描述的實際上是先夏時期黃帝族與炎帝族通婚的故事)。在我國先秦典籍里,就提到黃帝驅使各種野獸作戰,《山海經》里也記錄著許多部落「使四鳥(虎、豹、熊、羆)」,這些所謂的「野獸」實際上是遠古部落或氏族的圖騰動物。因此,民間故事說黃帝選十二種動物為侍衛,也可以理解為黃帝部落聯盟裡面有十二個主要的部落成員。

  除了中國有十二生肖之外,其它國家也有生肖。緬甸人有八大生肖,星期一出生的人屬虎,星期二出生的人屬獅子,星期三上午出生的人屬雙牙象,星期三下午出生的人屬無牙象,先秦四出生的人屬老鼠,星期五出生的人屬天竺鼠,星期六出生的人屬龍,星期日出生的人屬妙翅鳥。

  墨西哥的十二生肖與中國的生肖文化相同,其中虎、兔、龍、猴、犬、豬與中國完全相同,其餘六種則是當地的常見動物或古代常見動物。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測,墨西哥的生肖文化,是從中國傳去的,並結合當地動物情況進行了調整。

  埃及、希臘、巴比倫的十二生肖動物(十二獸歷)基本相同,它們是牡牛、山羊、獅子、毛驢、蟹、蛇、犬、貓、鱷魚、紅鶴、猿、鷹(巴比倫生肖里沒有蟹,而是有蟑螂)。這些國家或民族的生肖動物與中國的生肖動物相比,獅子相當老虎,毛驢相當馬,貓取代了兔,鷹取代了雞,鱷取代了龍,蟹和紅鶴更換了老鼠和豬。

  接下來的問題是,古巴比倫人的十二獸歷與中國的十二生肖在文化內涵上又有什麼不同呢?簡潔地說,中國的十二生肖文化的內涵比十二獸歷更豐富。這是因為,十二生肖文化包涵著十二獸歷,而十二獸歷未必能夠形成十二生肖文化。具體來說,十二獸歷僅僅是用12種動物來紀年,而十二生肖文化不僅是在用12種動物紀年,還認為不同年份出生的人應該模仿該動物紀年的動物的習性(所謂「肖」就是模仿和相似)。

  此外,印度也有十二生肖,根據印度神話《阿婆縛紗》的記載,十二生肖動物原為十二個神的駕獸,它們分別是招杜羅神的鼠,毗羯羅神的牛,宮毗羅神的獅,伐折羅神的兔,迷立羅神的龍,安底羅神的蛇,安彌羅神的馬,珊底羅神的羊,因達羅神的猴,波夷羅神的金翅鳥,摩虎羅神的狗,和真達羅神的豬。不難看出,印度十二生肖的獅子相當於中國的老虎,金翅鳥相當於中國的雞(原本為鳳凰),也就是說印度的十二生肖與中國的幾乎完全相同。

  那麼,究竟是中國人還是印度人發明的十二生肖呢?發明十二生肖(十二獸歷)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十二獸歷顧名思義就是用12種動物分別紀十二年。換句話說,古人是因為發現不同年份更適宜某種動物的生存,才會用這種動物作為這個年份的象徵動物。至於為什麼存在著12年的周期輪迴,因此只能是12種動物,而不是10種動物或14種動物,這又涉及到天文生物學的問題。

  眾所周知,對地球上的生物影響最大的天體是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以及彗星、隕石等。其中,與12年周期循環變化最接近的天體現象,一是木星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12年(近現代測定為11·8年),二是太陽黑子活動周期平均為11年。有鑒於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十二生肖的起源與木星12年繞太陽一周的運動有關。也就是說,木星在繞太陽旋轉的周期中,它在太陽系的不同位置,對地球的氣候產生了不同的作用,從而影響到不同動物的生存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各文明古國里,唯有中國的典籍明確記載了木星周期運動對地球氣候的影響。《玉函山房輯佚書》收有《計倪子》一書,該書記有:「太陰三歲處金則穰,三歲處水則毀,三歲處木則康,三歲處火則旱。故散有時,積糴有時,領則決萬物,不過三歲而發矣。以智論之,以決斷之,以道佐之,斷長續短。一歲再倍,其次一倍,其次而反。水則資車,旱則資舟,物之理也。天下六歲一穰,六歲一康,凡十二歲一飢,是以民相離也。故聖人早知天地之反,為之預備。」計倪子又名計然,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曾拜計倪子為師。

  《計倪子》的上述觀點,從今天的角度來說,屬於天文環境經濟學,他研究的是天體位置對地球自然環境變化的規律,以及這種規律變化對社會經濟的作用。所謂太陰,實質上說的就是木星,意思是:當木星三年位於「金」的方位時,農作物豐收;當木星三年位於「水」的方位時,將發生水澇災害,農作物減產;當木星三年位於「木」的方位時,農業收成好,人們生活安康;當木星三年位於「火」的方位時,將出現旱災,農業收成不好(在五行里,金代表西方,水代表北方,木代表東方,火代表南方)。人們只要掌握了這種規律,就可以提前作好準備,並由此而獲得豐厚的經濟利益。

  《計倪子》的上述一番言論,又與十二生肖有什麼關係呢?筆者在十幾年前撰寫《神妙的生肖文化與遊戲》一書時,注意到十二生肖動物的排列也存在著三年一組的規律性,以及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的交替性。具體來說,鼠年、牛年適宜食草動物生長,食草動物多了又適宜食肉動物(虎年)的生長;因此,鼠、牛、虎這三年相當於木星位於「金」的三年,是風調雨順的好時光。食肉動物多了,食草動物就少了,就到了兔年;龍是水族類代表動物,蛇性喜潮濕,表明這幾年雨澇洪水頻仍,相當於木星位於「水」的方位。馬年、羊年又適宜食草類動物生長,猴喜吃樹上的果子,看來這幾年又是雨順風調,正好對應木星位於「木」的方位上的情況。雞是鳥類的代表性動物,鳥類的主要食物是昆蟲,而昆蟲在天旱時往往得到大發展(這正是旱年鬧蝗蟲的原因),因此雞年表示旱災嚴重;狗和豬都屬於雜食性動物,它們在天旱情況下的生存能力特彆強;也就是說雞、狗、豬這三年是旱災年,相當於木星位於「火」的方位時的自然環境狀況。

  至於《計倪子》所說的「一歲再倍,其次一倍,其次而反」,則是一種對自然變化的更細微的觀察。筆者是這樣理解的,即在風調雨順的三年里,第一年氣候最好,第二年次之,到了第三年氣候條件就開始發生了逆轉。同理,在水災的三年里、雨順風調的三年里、旱災的三年里,同樣存在著上述程度的變化。不過,對於動物的適宜程度而言,還存在著滯後現象;這種情況類似一天里最熱的時間並不是正午,而是午後一個時辰(即下午兩點)。

  綜上所述,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是中國人最先發現了木星繞日運動周期對地球生物圈的作用。這也從一個側面揭示,遠古時曾經有一段相當長的時期,木星繞日的周期非常接近12年,而且當時的木星可能比今天更明亮,對地球生物圈的影響更顯著。

  與此同時,中國人也是最先觀察太陽黑子的民族,所謂太陽裡面有三足烏,正是對太陽黑子的形象化。在遠古的時候,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也可能曾經非常接近12年,而且太陽黑子的活動也可能更強烈,這也會對地球生物圈產生明顯的影響。因此,遠古木星運動周期對地球生物圈的作用,有可能疊加了太陽黑子周期變化對地球生物圈的影響(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可能與木星的運動周期有關,因為木星是太陽系裡僅次於太陽的天體)。

  事實上,中國人在非常早的時期就發現了木星的運動規律。根據《經典圖讀山海經》,我國古代天文學非常發達,並出現過許多天文學家。例如,《大荒西經》的日月山就是一座著名的天文台,天文台長名叫噓,又名噎,他的職責就是「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即觀測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噎又名噎鳴,《海內經》稱「噎鳴生歲十有二」,意思是說噎鳴發現了木星十二年繞太陽一周的規律,並為每一年的木星分別起了名稱。據此,我們可以說噎鳴(顓頊的後裔或炎帝的後裔)是十二獸歷和生肖文化的開山鼻祖。

  從這個角度來說,生肖文化實際上是一種星宿文化,或者是星宿文化的一部分。為此,我們這裡有必要簡潔地介紹一下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是分布在黃道附近的28個星座,它們是月亮和土星在太陽系運行的留宿地(從地球的角度來看的視運動軌跡)。有趣的是,我國古代也將二十八星宿與28種動物掛鉤,其中就有十二生肖動物。

  具體來說,東方青龍七宿,角(蛟)、亢(龍)、氐(貉)、房(兔)、心(狐)、尾(虎)、箕(豹);北方玄武七宿,斗(獬)、牛(牛)、女(蝙)、虛(鼠)、危(燕)、室(豬)、壁(蝓);西方白虎七宿,奎(狼)、婁(狗)、胃(雉)、昴(雞)、畢(鳥)、觜(猴)、叄(猿);南方朱雀七宿,井(犴)、鬼(羊)、柳(獐)、星(馬)、張(鹿)、翼(蛇)、軫(蚓)。

  不難看出,二十八星宿動物是以龍為首,這與十二生肖動物以鼠為首明顯不同。但是,如果仔細看,可以發現兩者仍然有著排序上的相同規律,只是前者被分成了兩段,即二十八星宿的動物,若從虛宿的鼠開始,向前追溯則依次為牛、虎、兔、龍;然後,再接著軫宿的蛇,向前追溯則依次為馬、羊、猴、雞、狗、豬。

  那麼,二十八星宿的動物排列法,與十二生肖動物的排列法,孰先孰後呢?這個問題專家學者也沒有定論。不過,一般來說,人們認識世界多半是從簡單到複雜,因此十二生肖動物排列法的出現可能先於二十八星宿動物排列法的形成。

  四、從動物分類學看十二生肖動物

  《中國古代動物學史》的作者(郭郛、李約瑟、成慶泰,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95萬字),深入研究分析考證了《山海經》、《爾雅》等古籍記載的300餘種動物。書中指出,我國古代有著多種動物分類方法,《爾雅》將動物分為蟲、魚、鳥、獸四大類,《管子》和《月令》將動物分為蠃、羽、毛、介、鱗五大類,《本草綱目》將動物分為蟲、介、鱗、禽、獸、人六大類。

  從動物分類學的角度來說,十二生肖動物儘管僅僅只有12種,卻也包括有食草類動物、食肉類動物、雜食性動物,飛禽類動物、爬行類動物、水族類動物、哺乳類動物,以及家畜類動物。或可表明,當時的人對如何篩選12種有代表性的動物,還是動了一番腦筋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動物學史》一書的作者在第二章「《山海經》中的動物學知識」一節中明確指出「《山海經》是一個名符其實的知識寶庫,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許多關於古代礦物和動植物、食物、藥物、毒物之類天然物質的知識」、「《山海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最有權威的、明確記載山川地理、自然資源(礦物、動物、植物)、民族活動和分布的科學巨著」、「《山海經》是一部中國最古老的最有學術價值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大全,絕不是什麼荒誕怪異的書籍。《山海經》中動物學知識可以說是中國動物區系學或普通動物學、動物地理學的最古老的典籍」,並將《山海經》中所列291種動物歸納為化石、螺蚌類、甲殼類、昆蟲類、魚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獸類。

  據此可知,《山海經》的動物要比十二生肖動物的種類豐富許多(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對比不夠準確)。根據先簡後繁的發展規律,或許可以說十二生肖動物的形成可能要比《山海經》的成書更早。關於《山海經》的成書時間,學術界意見不一致。筆者研究《山海經》約30年,集大成的著作即全彩繪大畫冊《經典圖讀山海經》(與女畫家孫曉琴合著),該書指出,《山海經》是由四部著作合輯而成,其中《五藏山經》為帝禹時代的著作,《海外四經》為夏代著作,《大荒四經》為商代著作,《海內五經》為周代著作。因此,如果十二生肖動物形成比《山海經》早,那麼它應當是在帝禹時代(公元前2200年前)之前就形成了。

  那麼十二生肖文化究竟最早形成於我國古代的什麼地域呢?遺憾的是,關於十二生肖文化的發源地,先人沒有留下直接的文獻記載,因此我們只能進行間接的推論。一般來說,能夠產生十二生肖文化的地方,表明當地應當有著這十二種動物的存在,能夠經常見到這些動物。根據《中國古代動物學史》(科學出版社),陝西西安附近的客省庄考古遺址(公元前4000~公元前2000年)的家畜動物遺存有豬、狗、雞、牛、馬、羊;山東泰安附近的大汶口遺址(公元前4300~公元前3500年)有豬、狗、雞、牛、象,無沒有馬和羊;河南安陽殷墟(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遺址有豬、狗、雞、牛、馬、羊、象。

  由於上述三地都生存著野生的猴、兔、鼠、蛇、虎、龍(水族類動物),因此上述三地都有可能形成十二生肖文化。但是,根據大汶口有象卻沒有馬和羊,殷墟多象而生肖動物里沒有象;因此,在我國最有可能形成生肖文化的地方是陝西省的渭水流域,時間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間;這時自然界的動物龍已經逐漸滅絕,但是人們對其還保留著深刻的印象,因此龍的名稱也就被在生肖文化里保存下來。

  五、特殊的生肖動物

  在十二生肖動物里,有幾個生肖動物具有特殊性。第一個特殊動物是老鼠,因為它被排在了第一位。但是,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老鼠都不具有優越性,它的個頭不大,模樣也不漂亮,肉也不好吃,而且它還偷吃人類的糧食,咬破人們的衣服用具,傳播鼠疫之類可怕的疾病。

  那麼,我們的祖先為什麼還要把老鼠排在十二生肖動物之首呢?筆者提出的一種解釋是(詳情參閱《老鼠和炎帝共同發明了農業》一文),老鼠是人類發明農業的功臣,而十二生肖動物的組成明顯具有農業社會的特點,例如有牛馬耕田,有狗看家,有雞報曉,有豬肉羊肉可吃,有猴可耍,有老鼠偷食,等等。

  《國語·魯語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穀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這個烈山氏就是神農炎帝,他和他的後裔發明了燒山開荒種五穀菜蔬的農業生產技術。相傳炎帝嘗百草,不僅找到了優良的五穀種籽,還發明了草藥。

  其實,當初先民放火燒山,最初的目的乃是用火把野獸從山林里趕出來,以便捕獵(這種方法特別適宜在春天使用)。然而,放火燒山卻在客觀上把原始生態的山林變成了處女地,或者說對原有的植被進行了某種程度的人工篩選。有趣的是,在這些被人燒山後的處女地上,得到生長發展的植物品種正是老鼠愛吃的草籽豐滿的植物,包括野菽、野粟、野黍等野谷。

  在北方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老鼠(田鼠)有秋季儲存食物的習俗,屆時老鼠們兩隻一組,一隻倒躺著抱著野谷,另一隻拖著同伴的尾巴往洞里拉,臨冬前把老鼠洞里的儲藏室填得滿滿的,這些野穀食物通常可以吃到春暖花開前。多少萬年來老鼠都是過著這樣的快樂生活,那時人類並沒有發明農業。但是,當人類開始在春天放火燒山捕獵以來,老鼠往往來不及吃光老鼠洞里儲藏的野谷,這些野谷在燒山後的處女地就得到了更好的生存機會(陽光、水、肥更充足)。久而久之,這些被老鼠優先選擇的顆粒飽滿的野谷,在燒荒後的田野上的密度越來越高,它們的顆粒也越來越飽滿。終於有一天,人們發現了這些野谷的味道和營養價值(燒山時,有可能聞到某些老鼠洞里穀物被燒焦後的香味),開始有目的的種植並收穫這些野谷,在這個劃時代的一刻,人類最偉大的創舉之一的農業就誕生了。

  眾所周知,農業生產更需要對季節的把握,因此農業社會對天文曆法有著更迫切更精確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當農業社會的人們觀察到氣候變化的12年周期,並形成十二獸歷和十二生肖文化時,便順理成章地把老鼠排在了第一位。這不僅因為老鼠對農業的發明有功,而且也是因為在農業生產初期,老鼠的大量出現,預示著氣候開始向著有利於農作物豐收方向轉化。在十二生肖年裡,鼠年牛年和馬年羊年是水水草豐美五穀豐登的年頭,農諺雲「牛馬年,好種田」。

  第二個特殊生肖動物是龍,因為龍這個動物在自然界里找不到原形,許多人都相信並不存在龍這樣一種動物,龍是許多種動物的合成,是人想像出來的神話動物。其實,在十二生肖文化里,雞(原本是鳳凰)是飛禽類動物的代表,龍是水族類(包括兩棲類)動物的代表(其形象原本是水族類動物的集成),它們各自有著自己的主體動物或原形動物,而不是人的大腦虛構出來的。

  我們知道,鳳凰的原形是一種尾羽特別長和色彩特別鮮艷的長尾雉(野山雞)。那麼,龍的原形是什麼動物呢?眾說紛紜。我們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但是卻搞不清龍為何物,實在有點尷尬。大體而言,學者的意見可歸納為:1、龍是虛構的神異動物。2、龍是若干種圖騰動物的集合圖騰,象徵著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3、龍是閃電、虹霓、龍捲風等自然物的神化。4、龍與農音近,代表著農業的起源。5、多種動物均可稱為龍,例如豬龍、龍馬、龍狗、龍蛇等。6、龍的原形是某種具體的動物,例如蛇、蜥蜴、鱷魚、鯉魚等。

  筆者在《龍的原形是娃娃魚》一文中力主龍的原形更可能是娃娃魚。《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史圖典》(廣西教育出版社)西北卷(下),介紹有甘肅省甘谷縣西坪出土的鯢魚紋彩陶瓶,屬於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器物;其鯢魚圖形,臉似人面,頜下有須,造型人格化,有學者認為此即人類始祖伏羲的原形。事實上,古史傳說所謂「伏羲蛇軀」,實際上當初很可能是指「鯢軀」,亦即後來所說的「龍軀」,表明龍的原形出自大鯢,龍的傳人實出於此。

  娃娃魚學名為鯢,分小鯢和大鯢兩種,大鯢又稱瑕(魚字旁),目前發現的大鯢體長1·8米,是現存最大的兩棲類動物,前肢四指,後肢五趾,頭部疣粒顯著,自頸側至體側有皮膚皺,以魚、蛙、蝦為食,分布在山西、陝西、河南、四川等地。或許幾千年前的大鯢,它們的體型更長大,因此具有被後人神化為龍的資格。有意思的是,人們很少見到鯢魚如何進食,而在龍的傳說里也幾乎沒有提及龍吃什麼食物。

  在古人的眼裡鱷魚和娃娃魚,都是非常有用的動物。鱷魚皮可以蒙鼓,娃娃魚脂可以點燈。在油脂類作物和礦物質油料發現前,我國古人點燈照明用的正是娃娃魚油,因為這是自然界里唯一能夠在常溫下以液體形式存在的動物油。根據《經典圖讀山海經》,舜與登比氏所生的兩個女兒,名叫宵明和燭光,表明帝舜時代已經廣泛使用照明燈具,而秦始皇陵地宮裡的長明燈用的也是娃娃魚油。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測,正是那些發現娃娃魚油可以點燈的部落把娃娃魚尊稱之為「龍」。此後,人們為了獲得點燈用油,幾乎把娃娃魚捕殺殆盡,以致後來的人們忘掉了被尊稱為龍的動物是什麼樣子。再以後,人們發現了油料作物和能夠點燈用的植物油,以及礦物油(包括石油和石蠟等),不再大規模捕殺娃娃魚,娃娃魚才又得以恢復元氣,只是人們已經不再把它與龍聯繫在一起了。

  此外,我們思考問題,不能只是看「有什麼」,還要看「沒什麼」。在十二生肖動物里沒有熊,而黃帝部落聯盟的主力之一是有熊氏,楚先祖亦以熊為圖騰(早期楚王多以熊為名,例如「穴熊」,他可能就是《五藏山經·中山經》第九條山脈上熊山的「熊神」,位於今天的大巴山),據此可知黃帝族和楚族不是十二生肖文化的發明人。同理,十二生肖里也沒有昆蟲,這就表明發明十二生肖文化的人們,他們的生活與昆蟲沒有多少關係;《五藏山經·中山經》第六條山脈的平逢山,當地人已經有養蜂業(位於今河南省伊水流域),可見也不是這裡的人發明了十二生肖文化。

  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可以形成可觀的文化產業。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國能夠把生肖文化推廣到國外更多的國家,那麼一定會帶動中國生肖文化產業的出口(包括中國其它的傳統文化)。目前,許多海外華僑已經認識到這種中國獨特文化的廣闊商機,並採取了一些相應的活動,國內有關部門和媒體,也有必要進行配合或大策劃,例如召開國際生肖文化研討會,鼓勵外國中小學課本增加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廣泛傳播中國的生肖文化、星宿文化、數字文化、山海經地理文化(包括描繪帝禹時代山川風貌的巨畫《帝禹山河圖》),等等。

  2003年12月15日

 

  

[2005-09-22]
推薦閱讀:

九大行星現在只有八大行星但是他卻說有10大行星《k星異客》第十顆星是誰?
NASA制定「銀河定位系統」計劃,拯救宇航員在太空中迷失方向
為什麼銀河系與銀河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如果月球消失了地球會有什麼變化?
上周最佳天文圖片(NASA-APOD中文版)4.2-4.8

TAG:天文學 | 文學 | 文化 | 生肖 | 天文 | 淵源 |